靈感範文站

長征精神及其當代意義(大學生演講及寫作素材)

長征精神及其當代意義(大學生演講及寫作素材)14熱情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從心靈內部

長征精神及其當代意義(大學生演講及寫作素材)

迸發而出,激勵我們發揮出無窮的智慧和活力;熱情是一根強大的支柱,無論面臨怎樣的困

境,總能催生我們樂觀的鬥志和頑強的毅力??沒有熱情,生命的天空就沒的色彩。長征精神及其當代意義

胡錦濤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

歌可泣的戰爭史詩,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

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

示,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爲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今天,在這個新時代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弘揚長征精神,躬身踐行長

徵精神,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長征中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長征精神的形成

長征精神的形成絕非偶然。它而是以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做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爲

指導,在紅軍廣大官兵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磨礪而成的。

任何一支軍隊的精神特質,都深深根植於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長征精神所體現的理想、

信念、情操、氣節、風格、作風等,就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傳統的體現和昇華。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長征途中他們時時處處銘記國家民族的大義,牢記勞

苦羣衆的疾苦和訴求。紅軍長征正值中華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人自覺肩負起歷史責任,

率先高舉起抗日救國的大旗,並把這種深厚凝重的民族大義轉化爲紅軍指戰員不畏艱難險阻、

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英勇行動。長征精神所體現的這種爲民族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艱苦奮

斗的民族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正是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百折不撓、頑強拼搏、

自強不息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展現。

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長征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

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在長征途中,尤其是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以馬克思

主義爲指導,深刻洞察中國革命實際,立足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着眼解決各種複雜矛盾,

就加強黨的建設、紅軍建設、根據地建設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創見的重要思想,

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也爲長征精神得以形成提供了科學指南。

長征精神是紅軍在長征這一偉大革命實踐過程中不斷磨礪和錘造出來的一種精神品質,

它直接負載於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

中記錄了連他自己都無法相信的數字:在中央紅軍歷時1年的長征中,進行了300多次戰鬥,

幾乎每天一次遭遇戰;平均每天行軍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脈,渡過了24條河流;突

破了10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擊敗了數倍於己的國民黨中央軍的圍追堵截;征服了雪山、

草地等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正是在這種千錘百煉的革命實踐中,廣大紅軍指戰員的理想境

界、意志品質、戰鬥作風、團結精神、紀律觀念等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進而凝聚成爲偉大的

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的內涵

長征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可以有不同的歸納、概括。

第一,理想科學、信念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內核。長征的勝

利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勝利,是無產階級革命理想的勝利。親身參與長征的

楊成武將軍曾說過:“我們的指戰員英勇善戰,爲了保衛黨中央肯於犧牲一切。許多紅軍戰士

爲了無產階級和人民大衆的利益,爲了祖國和民族的前途英勇無畏地獻出了自己的一切,直

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業。”事實的確如此。長征

初期,由於黨內的“左”傾錯誤,根據地喪失殆盡,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挫折。長征開始後,

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領導紅軍的李德在戰略退卻中奉行逃跑主義,又造成湘江戰役的慘重

失敗,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爲3萬餘人。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黨和紅軍並沒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他們靠的是什麼呢?靠的就是忠誠於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昂揚鬥志。在長征最困難的時候,紅軍官兵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正是憑着這種理想信念,紅軍迅速從初期失利的陰影中擺脫出來,逐步走上勝利的坦途。

第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革命英雄主義是長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紅軍長征是在極爲險惡的戰爭硝煙和自然環境下進行的,經歷和承受了中外歷史上罕見的艱難險阻。那時,“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根本不容許紅軍有立腳之地和喘息之機。部隊在敵佔區轉移,人生地不熟,物資供應毫無保證,缺少糧食,彈藥匱乏,吃的是草根,啃的是樹皮。轉戰途中,天當房、地作牀,日曬雨淋,風餐露宿,野菜充飢,篝火禦寒。幾乎每天都有遭遇戰,平均每行進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獻出生命。即便如此,紅軍將士也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險峻、終年積雪的座座高山,跨過浪濤翻滾、暗流涌動的條條江河,穿越沼澤遍佈、神祕莫測的茫茫草地,衝破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而且強健了體魄,磨礪了意志,鍛鍊了作風,提高了戰鬥力。

第三,獨立自主、唯實創新。長征是實事求是精神的經典範例。紅軍之所以被迫進行長征,最直接的是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以王明爲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拒絕並壓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亦步亦趨地跟着嚴重脫離中國實際的共產國際的錯誤指示轉,無視中國革命的現實,無視自己的經驗和理論創造,完全喪失了獨立自主精神,從而也就完全喪失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自主權和能力。紅軍長征初期接連受挫的慘痛教訓警示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但中國革命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遵義會議邁出了我們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決定性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以後,以毛澤東爲核心的黨中央,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反對右、反對“左”、堅持正確路線,基於中國國情和紅軍戰略轉移的實際,創造性地實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和辦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放棄湘西,轉向貴州;捨棄川西,北上陝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智取婁山關,突破臘子口。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種戰略戰術的實施,每一次戰役戰鬥勝利的取得,都是我們黨獨立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碩果,使黨和紅軍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四,顧全大局、緊密團結。這是長征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爲一次涉及全國各支紅軍部隊和各個根據地的大範圍戰略行動,全黨能否始終保持高度的團結統一,幾支紅軍能否完全置於黨中央的絕對領導之下,是直接關係到黨和紅軍命運和革命事業成敗的大問題。儘管各路紅軍出發的時間、地點、路線不同,但都能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自覺服從大局,勇於犧牲奉獻,互相配合支持,使長征形成了一個形散神不散的整體,使敵人無法集中兵力於一個方向,根本實現不了各個擊破的圖謀。在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張國燾擁兵自重,反對中央北上方針,提出南下的錯誤主張,公然與黨中央對抗,妄圖分裂黨和紅軍。在這種危急關頭,紅軍官兵從革命事業的根本大局出發,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與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展開針鋒相對的堅決鬥爭,最終避免了紅軍的分裂。長征途中,紅軍將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幫互助,把戰友當做親人,把部隊當做自己的家,凝結成一個堅不可摧的革命集體。正是這種團結協作、步調一致的精神,使紅軍一步一步走向勝利。

第五,爲了羣衆、依靠羣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新型的人民軍隊,以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唯一宗旨。長征勝利的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忠實踐行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

旨,始終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處處關心和愛護人民,嚴格執行羣衆紀律,贏得了廣大人民羣衆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長征是一次圖生存的遠征,軍事上處於無後方無依託、非常險惡的境地,作戰環境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但紅軍紀律極爲嚴明,不侵佔民宅,不違犯禁令,公平買賣,救死扶傷,並且宣傳羣衆、組織羣衆、武裝羣衆,幫助羣衆建立革命政權,用人民軍隊的嶄新形象,贏得了勞苦大衆的愛戴。在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時,紅軍嚴格遵守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少數民族羣衆坦誠相見、交朋友。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爲兄弟的故事,成爲千古佳話。由於紅軍所到之處真心誠意爲羣衆辦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幫助窮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廣大羣衆把紅軍視爲自己的子弟兵,爲紅軍長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證。據統計,整個長征過程中,紅軍各部隊共籌集上萬噸糧食,補充約2萬人的兵員,沿途各族羣衆幫助紅軍籌款籌糧,燒水送飯,傳遞消息,掩護傷員,以各種方式支援紅軍作戰,成爲紅軍長征勝利的根本保障。長征精神的啓示及當代意義

紅軍長征雖已成爲過去,但長征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浴血重生的光輝歷史,爲我們留下了極爲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我們今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有着許多重要啓示。

第一,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毛澤東在總結長征經驗時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長征勝利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無論過去搞革命還是現在搞建設和改革,都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的領導權威,這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前提。當前,我國發展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攻堅期,各種矛盾的凸顯期,同時面臨着複雜嚴峻的風險考驗以及某些國際壓力。在這樣一個風險和機遇並存的關鍵發展階段,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黨員人數最多的大黨,要避免分散主義、防止重大失誤、統一全黨意志、暢通政令軍令,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決維護和服從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決反對政治上的自由主義、組織上的分散主義和各種形式的本位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切實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黨的旗幟之下,切實用科學發展觀統一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艱苦奮鬥是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法寶。艱苦奮鬥,玉汝於成。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萬里長征留給後人的一個重要啓示。可以說,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史。“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這句俗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黨和紅軍在長征中面臨的種種艱難困苦。長征勝利的寶貴歷史經驗啓示我們,艱苦奮鬥的作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否則,我們黨及其領導的偉大事業就有變色之虞。弘揚長征精神,就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自覺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第三,團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長征是一曲團結協作的凱歌。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風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現了數不清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感人故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偉大而艱鉅的事業,同樣離不開團結協作精神。一方面,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戮力同心,形成思想合力和行動合力。另一方面,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作保證。沒有社會各個方面的團結協作,和諧社會就喪失了最基本的條件。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都必須自覺地站在黨的事業全局的高度,識大體,顧大局,明大義,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團結和帶領羣衆共同奮鬥。

第四,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牢固根基。人民羣衆的大力支持和擁護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各項建設事業不斷髮展的穩固基礎。在建設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的新長征中,我們必須始終踐行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保持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爲人民謀利益。我們黨一直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愛戴和高度信賴,尤其是爲民、務實、清廉的施政新風範,使人民羣衆感受到了黨確實是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但毋庸諱言,目前黨羣關係、幹羣關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尤其是腐敗問題不容忽視。人民羣衆對一些黨員領導幹部脫離羣衆、破壞黨羣關係和幹羣關係的行爲十分不滿,對嚴重損害黨的健康肌體的各種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因此,我們要大力宣傳和弘揚長征精神,把長征中那種同志之間情同手足、上下之間親如兄弟、黨羣關係血肉相聯的好傳統、好作風進一步發揚光大,努力形成有效監督和遏制腐敗現象的良好社會氛圍和體制機制,確保黨的事業永遠興旺發達。

在當今社會,紅軍的長征精神也同樣能帶給我們當代大學生啓發,它又從別的方面體現了出來並給我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一、長征精神提高我們的愛國精神

一個國家的強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國民的精神。一個沒有靈魂,沒有精神的民族有什麼前途可言呢?當然,愛國精神也不僅僅是行動上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識上有真正的民族榮譽感和國家主權意識。

中華民族的歷史之所以悠久和偉大,愛國主義作爲一種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愛國主義是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對於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這種感情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昇華爲愛國意識,因而它又是一種道德力量,它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爲當代大學生,我們將是祖國發展了新的源泉,我們肩負着祖國未來建設的重擔,在當今以自我爲主的不良价值觀支配的我們這一代,愛國精神的培養是必須的。

爲祖國奉獻一切的獻身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美德之一。在古代歷史上曾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如不畏強暴的晏嬰,英勇抗擊匈奴的衛青、霍去病,揮師北伐的祖,精忠報國的岳飛,“男兒到死心如鐵”的辛棄疾,保衛北京的于謙,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橫戈戍邊抗清的袁崇煥,少年英雄夏完淳,“也留正氣在乾坤”的張煌言,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等等,他們的愛國獻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

特別是在近現代的歷史上,當中國遭到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出現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時,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是越加激發而不可動搖,越發顯示出它的戰鬥鋒芒和精神力量。從孫中山、黃興、鄒容、秋瑾等資產階級革命家到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德懷、董必武等無產階級革命家,都繼承了中華民族“以天下爲己任”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將振興中華的責任置於肩上。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在愛國事業方面做出偉大成就,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階級和政治集團在這方面曾達到的。結合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抵制家樂福等事件來看, “抵制家樂福、麥當勞。。。。”對於這些做法,我不是完全的贊同此種做法。或許會有人說我不愛國了,可是我要說的是,我反對此種不成熟的做法,並不等於我不愛國。特別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理性愛國,愛有很多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情緒和事情上不是隻有此種表現形式上。中國人想在世界立於不敗之地,想要讓別人看得起我們,不是單單的去抵制什麼可以做到的。借用“鄧小平理論”的一句話:只有不斷的發展自己才能使中國立於不敗之地。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我們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體現在什麼地方?生活中的細節還有更多,這些細節難道我們很難做到嗎?我想不是,而且有些人沒有這個意識去做罷了。今年對於每個中國人都是值得高興和驕傲的一年——2008,奧運中國。對於中國的建設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很多,對於2008我們要做的也不少,文明奧運、綠色奧運。是我們心中的理想。這是每

箇中國人能做的,要做的,這纔是真正愛國的體現。

愛國精神,是體現在了我們對國情深入的瞭解以及對事物整體的看待並結合社會實際而選擇的最明智的行動上,更體現在了我們的心中。特別是我們當代大學生要提高我們理性的愛國精神。

二、只有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能引導我們走向成功

艱苦奮鬥是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法寶。艱苦奮鬥,玉汝於成。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萬里長征留給後人的一個重要啓示。可以說,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史。“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這句俗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黨和紅軍在長征中面臨的種種艱難困苦。

長征勝利的寶貴歷史經驗啓示我們,艱苦奮鬥的作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否則,我們黨及其領導的偉大事業就有變色之虞。特別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正是缺乏這種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就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自覺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

當代大學生作爲跨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肩負着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樹立艱苦奮鬥的精神對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具有終生受用的戰略意義。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鬥精神,是提高跨世紀人才素質的需要。知識經濟的悄然興起可以說是一場無聲的革命,無論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作爲社會主義建設中堅力量的大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貫穿其中的紅線是艱苦奮鬥精神的培養。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質的人才,也可能僅僅是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鬥精神,是實現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條件。實踐證明,一個人年輕時受一些挫折、磨難並不一定是壞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上世紀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學生,經常被稱之爲“抱大的一代”,由於是在風平浪靜的社會環境中,在父母老師的層層呵護中長大的,我們得到的是太多的寵愛與溫暖,使這一代人自立能力較差,心理上比較脆弱,缺乏的正是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和心理準備。正是因爲如此,對大學生進行艱苦奮鬥精神的培養就顯得尤爲迫切。

我們作爲大學生,中國的新生代,我們更應該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積極創新進取,而不應沉溺於貪圖享受,好逸惡勞的生活中。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爲了經濟建設,經濟建設需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最終目的是爲了國家和事業的興旺發達。雖然現在中國比以前發達了很多,前進的勢頭也很迅猛,但是仍然不可否認我國目前仍然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的國家,因此我們更不能在金錢以及懶散的生活等的誘惑下迷失了自己,因爲我們還需要發展,還需要我們的力量,而我們貪圖享受了就會造成中國人才的斷層,這對中國的發展的消極影響將會是巨大的,我們作爲具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泱泱大國的傳人,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弘揚艱苦奮鬥精神並將之貫徹到自己的生活學習中。爲中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在困難面前更應該保持團結的精神

團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長征是一曲團結協作的凱歌。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風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現了數不清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感人故事。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在說到某個團體的團結面前也要提到與各個民族的團結。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的共同奮鬥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璀璨文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民族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的穩定事關祖國邊防鞏固,社會長治久安;少數民族的發展事關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沒有少數民族的發展,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的振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各族人民親如兄弟姐妹。民族地區的進步和發展不但需要各族羣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拓進取,也需要經濟發達地區的幫助和社會各方面獻計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責任,加強我們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是實現各民族團結和睦的基礎 。民族團結與進步,是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主旋律,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使每一個大學生都能自覺地履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神聖義務,同時也把它當作自己的一項應盡的義務。

結合現在的社會現實,雖然有藏族同胞要鬧“藏獨”,但是那也是少數民族同胞在不法分子的蓄意引導下製造的一些消極影響很大的事件,而且中國內部在面對國家性尊嚴的問題上應該是團結一致的,因此我們應該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目前的一些問題,而不是對整個民族加以否定而用歧視等的目光去看待他們。

俗話說三個醜皮匠頂個諸葛亮。團結,在我們學習以及經後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學習中團結使我們更加成熟,工作中團結使我們發揮了更大作用。當代大學生崇尚自我爲中心,忽視了大家,團結的力量,我們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我們需要前進需要發展都離不開團結。

四、加強組織紀律性

嚴明戰鬥紀律、羣衆紀律和組織紀律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又一重要法寶。長征途中的紅軍,在戰鬥中,爭當先鋒、前赴後繼、勇於犧牲。組織上,實行民主集中制,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在和羣衆的關係上,更是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親民之歌”。長征之初,由於敵軍散佈的謠言以及羣衆的不瞭解,一些羣衆對紅軍存在畏懼、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紅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組織,代表的是誰的利益。因此,當他們看到紅軍路過時,有的紛紛逃入深山,有的閉門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敵對情緒。面對這種情況,紅軍一方面對羣衆進行積極的宣傳工作,用通俗的語言,極大的耐心同羣衆接近,糾正他們對我軍的誤解。另一方面,紅軍也以自身的行動向羣衆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義之師”,是同羣衆心連心,代表他們利益的軍隊。他們對待羣衆親密友善,不拿羣衆一針一線,幫助羣衆組織生產、尊重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劉伯承與彝族的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爲盟的感人事蹟。正是紅軍嚴明的組織紀律性,打動了沿途的羣衆,他們最終把紅軍當作自己的親人,用各種形式表達對紅軍的支持和愛戴。紅軍也正是在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下,才最終克服困難,勝利會師。嚴明的組織紀律和良好的行爲習慣也正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加強的。在當前大學生羣體中還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現象。如部分大學生的日常行爲習慣與大學生形象不符,不講社會公德,行爲粗野,談吐庸俗,個別人還走上搶劫殺人等犯罪的道路;戀愛方式上,責任意識低,少有真實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虛榮;消費行爲上,不考慮自身的消費實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隨潮流;把紀律當做束縛人的咒語,把個人無原則的行爲當做準繩,行爲習慣充滿一種反理性的因素。紀律觀念薄弱,組織形式渙散,行爲習慣隨意使當代大學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撐和保證。大學生時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覺道德意識和行爲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當代大學生要通過認真學習校紀校規、《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行爲規範,通過學習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爲習慣

“人生可以平淡,但不能虛度光陰,追求成功,惟有奮鬥。”所以走進21世紀的中國青年,我們要永遠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不被任何困難壓倒。我們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我們青年一代,一定要接過前輩長征的火炬,讓偉大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在實現化建設的新長征路上,譜寫出更壯美的青春之歌!

作爲當代少年,我們應該有遠大理想,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又是一次新的偉大的充滿艱辛的長征。

在我們心中應將永存長征精神對我們的啓示,在我們前行的路上,一遍一遍的讀它,特別是我們大一的同學,剛步入大學校門,難免有時迷茫,在浩瀚的大海中迷失方向,那塊紅色的印記將成爲無垠大海中的燈塔,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而它的影響更會一代一代流傳下去,激勵所有中華兒女爲中國的強大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