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清明節神話傳說的故事新版多篇

清明節神話傳說的故事新版多篇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一

我國最早的太陽曆以及《國禮春官》明確記敘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的天文歷的最基本常數。農耕社會以後,勞動人民發現日、月、年構成了曆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基本構成了24節氣。24節氣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等方面的知識,編排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謠。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謠的第五位。也是農曆曆法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復甦,一片生機盎然,家家門口插柳條,祭掃墳墓和郊外踏青。農諺中也有清明忙種粟的說法。作爲以花信爲標誌的花信風。清明的花期爲一侯桐花,二侯麥花,三侯柳花,充分點明瞭清明節氣的花期和花種。《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二

清明節的體育活動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植樹、鬥雞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

清明節神話傳說的故事 篇三

古密州清明節時,人們都喜歡用新發的柳枝編頂帽子戴在頭上,而且在柳枝帽子上還要纏上二十八根紅絲線,嫩綠的柳葉襯着紅紅的絲線,煞是好看,據說這一習俗是爲了紀念一位姓柳的賢惠女子。

密州城東有條墨河,河兩岸柳樹成蔭。河岸邊的柳家莊有個柳蘭姑娘。柳姑娘心靈手巧,識文斷字,女紅做得尤其好,在十里八鄉很有名,被人稱爲巧柳姑娘。柳蘭到談婚論嫁的年紀後,許多做媒的登門求親。後來柳姑娘嫁給了本村的一週姓後生,爲人忠厚老實。後生與老爹相依爲命,除了幾畝薄地,平時就靠做些短工維持生計。自從柳蘭嫁入周家後,勤儉持家,孝敬公爹,一家人平安和睦,其樂融融。

這年國家戰事不斷,兵源短缺。在一次外出後,後生被強徵到軍營服役,一走便沒了音信,只留下柳蘭和公爹一起生活。少了丈夫的柳蘭在家恪守婦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來不惹是生非。

村裏一潑皮無賴覬覦柳蘭的美色,沒事常到周老漢家轉悠。幾次糾纏都被柳蘭嚴詞拒絕,無賴不禁惱羞成怒,於是四下散播謠言,說柳蘭趁丈夫不在家與人有染。剛開始人們都不相信,但潑皮說的有鼻子有眼,時間一長,人們看柳蘭的目光就有些變了。

這年年後,周老漢得了一場重病,柳蘭尋醫問藥,細心照料,慢慢好轉。公爹大病初癒,身子比較虛弱,柳蘭就請鄰居幫忙,把家裏養了多年的一隻大公雞殺了,燉了湯給公爹補身子。沒想到柳蘭第二天從田裏回來發現公爹竟一命嗚呼。周家族人見死了人,就告了官。

州官孔大人聽人來報,忙乘坐小轎,帶了仵作和捕快來到柳家莊。經過現場勘驗,周老漢系中毒而死,但所中何毒卻弄不明白。周老漢平時爲人和善,與人無爭,誰會下毒呢?孔大人詢問了幾個在場的人,都支支吾吾地不肯說。那潑皮無賴見狀站出來說,定是那柳蘭見丈夫遲遲不歸,耐不住寂寞,與別人勾搭成奸,被公爹撞見後殺人滅口。孔大人聽了,加上衆人的議論覺得有道理,遂把柳蘭帶到縣衙審問。

公堂之上,柳蘭連呼冤枉,矢口否認與人私通。一番大刑下來,柳蘭實在熬不過,只得胡亂招認與一外鄉人有有關通姦的事,孔大人命人查找那外地人,自然找不到。孔大人只得把公文上報府衙。不幾天迴文批示:婦害公爹,有違天倫,爲警世人,殺一儆百,斬立決。孔大人接到迴文,不待秋後,就把柳蘭的斷頭之日定在清明節。

清明節這天,刑場上人山人海,大家都來看名揚一時的巧柳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三聲追魂炮響,柳蘭姑娘自知時辰已到,擡起頭,淚眼婆娑地向衆人道:“衆位鄉鄰,事已至此,我柳蘭死不足惜,可是我問天問地,自問沒做過有違人倫之事,今日清明,我就以死來證明我的清白吧。”然後轉過頭對孔大人說:“大人,民婦年已二十有八,死了也不算夭壽。我的冤屈自不必說,只希望大人以後爲官清正廉明,也不枉我屈死一回。”

監斬完畢,孔大人回到衙門,正好有位好友來拜訪。二人酒足飯飽,弈棋爲樂。一番廝殺,孔大人漸漸落了下風,他冥思苦想了半晌想了一妙招。一子落下,好友連呼:“好棋,好棋,孔大人這棋真是毒啊,不亞於十年的雞頭。”孔大人心裏一動,忙問十年的雞頭如何講。好友微微一笑,說:“兄臺有所不知,十年的雞頭賽砒霜啊,而且雞頭毒無色無臭,殺人於無形。”孔大人一下記起審問柳蘭時,她曾不止一次提到,周老漢喝的雞湯就是用養了十幾年的'一隻雞燉的!當下他把柳蘭的案子細細一想,登時一跤跌倒,驚呼道:“我錯殺柳氏了。”

孔大人後悔莫及,清明節當天就寫好上報文書請求自罰俸祿,並傳下佈告,清明三日全城人皆用柳枝編帽子戴在頭上,又在柳枝上纏上二十八根紅絲線,謂之“戴柳”,以紀念屈死的柳蘭,同時也警示爲官者不要偏聽偏信,妄自尊大。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四

清明節融合上巳節

清明節後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九年級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後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裏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五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之後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