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戰爭故事《黃巾起義》(新版多篇)

中國戰爭故事《黃巾起義》(新版多篇)

黃巾起義對歷史的影響 篇一

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末年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爲了儘快平定戰事,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之亂無法快速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危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官員藉着在黃巾之亂中擁有的兵力割據地方,爲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了序幕,更爲三國分立種下遠因。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黃巾起義,是我國曆史上第三次全國規模的農民革命戰爭。比起秦末、西漢末兩次起義,這是一次有周密計劃、有長期準備、有明確目標的農民起義。同時,這次起義不再利用某些統治者的旗號,而是公開提出“黃天當立”的口號,表明了農民起義有了新的發展。這表明,起義更縝密,因爲領導人大部分爲農民,極大的動搖了頑固派的利益,以楊維旭爲代表的富人便支持政府,抗壓黃巾軍。

黃巾農民起義戰爭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提出了明確的鬥爭目標,即消滅東漢政權,建立自己的統治,這對號召和團結人民參加起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利用宗教形式進行起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麻痹了官府,積蓄了力量,爲舉行起義作好了比較充分的準備。第三、起義計劃制訂得比較周密、具體。所謂“內外俱起”、“八州併發”就反映了這一特點。儘管後來由於叛徒的告密,使這一起義計劃的實施遇到很大的困難,但經張角果斷處置,它基本上還是得到了落實,從而給東漢王朝予沉重的打擊。第四、鬥志堅決,寧死不屈,敢於攻堅,勇於犧牲,以此向天下昭示了起義將士的鬥爭精神和高尚氣節。

黃巾農民戰爭失敗的教訓同樣是非常深刻的:一、它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因此提不出更具體的策略方針;二、它沒有建立起後方基地和有組織的戰鬥部隊,因此部隊保障受到限制,戰鬥行動受到掣肘;三、它缺乏統一的指揮和互相的配合,各自爲戰,因此造成戰區上的孤立、分割態勢,以致爲敵佔優勢的主力軍所各個擊破;四、它不懂得在敵強我弱形勢下采取運動戰、游擊戰等機動作戰形式的重要性,因此熱衷於城池的攻守,將起義軍主力膠着於一地,同敵人打硬仗、拼消耗,直至耗盡自己戰鬥力而被擊敗。所有這些,都是起義軍在戰略上和作戰指導方面的嚴重失策,也是直接導致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戰爭不幸失敗的主要原因。

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

“內外俱起,八州併發” 篇二

黃巾農民起義戰爭,爆發於東漢中平元年(184年)。它是東漢末年農民與地主之間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的結果,是一次經長期醞釀的、有組織、有準備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戰爭,雖然在東漢王朝及各地豪強地主武裝的聯合鎮壓下遭到了失敗,但卻給了腐朽的東漢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加速了它的崩潰;同時,它也不同程度地打擊了豪強地主勢力,爲改變東漢後期土地兼併等狀況,提供了可能的條件。東漢晚期,宦官與外戚兩大集團交替專政,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加劇,賦稅日趨沉重,社會動盪不安,民衆流離失所,階級矛盾高度激化,小規模的農民戰爭此落彼起,連綿不斷。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就在這種背景下逐漸醞釀成熟了。

時勢造英雄,冀州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目睹廣大民衆在東漢王朝暴政統治下的悲慘境況,義憤填膺,決心通過武裝起義的途徑,來改變這一局面。於是,他積極展開革命宣傳和組織活動,從而成爲這場偉大農民起義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

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創立了太平道,以畫符誦咒行醫治病,在貧苦農民中宣傳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鼓動民衆起來反抗暴政統治。在宣傳發動羣衆的同時,張角還利用宗教從事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派遣骨幹信徒到各地聚集力量。經過十餘年的祕密宣傳和組織,張角已擁有徒衆數十萬,遍佈於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在此基礎上,張角又將信徒按地域組織分爲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設“渠帥”,統一節制,爲起義做好了必要的組織準備。

在起義即將爆發的前夕,張角根據鬥爭的需要,及時用讖語的形式提出了“蒼天(指東漢王朝)已死,黃天(黃太一神,即指太平道)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戰鬥口號和起義計劃。一場在宗教形式掩護下的農民大起義至此已是呼之欲出了。

爲了實現起義計劃,張角派遣大方首領馬元義往來於洛陽和各州之間,準備調集荊、揚兩州的道徒數萬人潛赴鄴城,並積極聯絡洛陽皇宮中的宦官信徒充當內應,確定三月五日在洛陽和各州同時起義。

可是正當起義即將發動的關鍵時刻,太平道內部卻出了可恥的叛徒,濟南人唐周向朝廷上書告密,使得起義計劃全部泄露。東漢王朝聞報後,即行嚴厲鎮壓,收捕起義領袖人物。這一突然變故打亂了起義部署,張角爲了扭轉被動不利局面,當機立斷,決定提前舉行起義,星夜派人通告各方同時行動,並規定起義軍以黃巾纏頭爲標誌。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正式爆發了。

黃巾起義爆發後,聲勢十分浩大,史稱“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黃巾軍主力分佈在三個地區:義軍首領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他的弟弟張寶號稱地公將軍,張樑自稱人公將軍,他們率領義軍主力,活躍於冀州地區,在北方形成革命中心。張曼成自稱“神上使”,帶領黃巾軍戰鬥在南陽地區,形成南方地區的起義中心。波才、彭脫等人率部轉戰於潁川(郡治在今河南禹縣)、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東北)、陳國(郡治所在今河南睢陽)一帶,成爲東方地區的革命主力。各路黃巾軍所到之處,燒官府、打豪強、攻塢壁、占城邑,給東漢王朝的統治秩序以沉重的打擊。

這次黃巾起義在戰略部署方面,張角吸取了以往起義被統治者各個擊破的教訓,採取了“內外俱起”、“八州併發”同時出擊的計劃,即在京師洛陽內外同時起事,在地方各州一起暴動。在作戰行動方面,各路義軍雖缺乏周密的協同配合,但是從其活動形勢看,起義軍顯然是以洛陽爲主要進攻目標的,自東、南、北三個方面包圍威脅洛陽。

所有這些,均反映了黃巾起義戰爭表現出一定的戰略決策經驗和較好的作戰指揮藝術,一時間造成“遐邇搖盪”、“煙炎絳天”的巨大聲勢決不是偶然的。

八州並起的黃巾大起義極大地震撼着東漢朝廷,統治者在惶恐不安之餘,急忙調兵遣將鎮壓起義:任命何進爲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屯兵都亭,以保衛京師;在函谷、太谷等八個險隘要衝設置八關都尉,以加強洛陽外圍的防禦;下詔解除“黨禁”,以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出宮中藏錢收實官兵,用西園馬匹裝備軍隊,擴充騎兵,增設西園八校,以加強軍隊實力,爾後,東漢王朝調集軍隊,開始向起義軍進行反撲。

當時,活動於潁川一帶的波才起義軍對洛陽構成直接的威脅,所以漢廷委派中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統率主力投入這一戰場。對於起義中心地區的河北一帶,則任北中郎將盧植率北軍五校尉和當地郡國兵前往鎮壓。對於南陽地區的張曼成部義軍,則加強防禦,暫取守勢。東漢統治者實施這種先防後剿、攻守皆備、重點進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表明他們具有老練的統治經驗和軍事素質,是黃巾起義軍所面臨的一夥兇狠狡猾的敵人。

這年四月,黃巾起義軍和東漢王朝反動軍隊的戰略決戰首先在潁川一帶展開。穎川黃巾軍波才部擊敗朱儁的進攻,並乘勝圍攻皇甫嵩於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形勢對義軍有利。但遺憾的是,波才軍缺乏軍事經驗,依草結營,戒備不嚴,結果反被皇甫嵩深夜縱火燒營,實施突襲,造成義軍的慘重損失。皇甫嵩會合朱儁、曹操兩部漢軍,乘機進擊,大敗波才軍,殘殺起義將士數萬人。破穎川義軍後,官軍乘勝進攻汝南、陳國義軍。不久,波才義軍餘部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彭脫義軍在西華(今河南西華南),又遭鎮壓歸於失敗。

穎川、汝南黃巾軍的失敗,使東漢朝廷擺脫了京師之危,得以騰出力量來對付其它地區的起義軍,至此,雙方的戰略地位發生了變化,東漢朝廷已佔據了主動和優勢。

東漢王朝旋即將皇甫嵩調赴東線,鎮壓東郡卜已黃巾軍;調朱儁開赴南陽,鎮壓張曼成義軍。皇甫嵩進攻很順手,倉亭一役,就將卜已起義軍殘暴地鎮壓下去。於是,南陽一帶成爲雙方第二個戰略會戰的場所了。

在南陽,黃巾軍張曼成部自三月開始,即以重兵圍攻宛城(今河南南陽),遇到南陽太守秦頡的頑固抵抗,雙方相持百餘日,義軍師疲。六月,張曼成戰死,義軍推舉趙弘爲統帥,繼續鬥爭,終於攻克宛城,並把部隊發展到十餘萬人。可是就在這時,朱儁率領漢軍主力進抵宛城一線,會同荊州、南陽地區的地方武裝圍攻宛城。從六月到八月,黃巾軍經過頑強奮戰,多次挫敗官軍的攻勢,守住了宛城。可是黃巾軍未能乘勝出擊,擴大戰果,使得朱儁能夠重新集結力量,繼續進攻。不久,趙弘戰死,韓忠繼爲黃巾軍統帥,又與漢軍相持了一段時間。朱儁鎮壓農民起義很有一套手段,他見強攻不易奏效,這時便僞裝撤圍欺騙義軍,暗布伏兵,伺機進擊。

義軍缺乏經驗,中計出城追擊,結果在中途遭到伏擊,損失慘重,統帥韓忠投降被殺。黃巾軍餘部在孫夏帶領下退保宛城,但因衆寡懸殊,無法固守,於十一月撤出宛城,退向西鄂精山(今河南南召南)。朱儁跟蹤追擊,孫夏戰死,義軍犧牲者達萬餘人,南陽黃巾軍鬥爭到此歸於失敗。

此後,戰爭的中心轉移到河北地區。河北是黃巾農民大起義的中心地區,張角在鉅鹿發動全國起義後,即率軍攻克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南),並命張寶北上佔領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控制河北腹地,與張角、張樑軍形成犄角之勢。東漢王朝先後派遣盧植、董卓進剿河北義軍,但曠日持久,無所進展。八月間,皇甫嵩接任官軍統帥,率主力撲向河北戰場。這時,其它地區的義軍已遭失敗,戰局對黃巾軍日益不利。屋漏更遭連夜雨,就在這緊要關頭,黃巾軍首領張角又突然病逝。但即便是在這種困難的形勢下,義軍在張樑、張寶率領下,仍堅持着同官軍浴血奮戰。在廣宗一帶,義軍與漢軍皇甫嵩部激烈交戰,數次挫敗敵人的進攻,追使皇甫嵩“閉營休士,以觀其變”。可是這時義軍又犯了輕敵的錯誤,誤以爲敵人已停止進攻,以至於鬆懈了戒備。皇甫嵩瞅準機會,乘黑夜發起突然襲擊,起義軍倉促應戰,慘遭敗績,張樑英勇捐軀,廣宗失陷,是役,義軍陣亡和投水自盡者達八萬餘人。而皇甫嵩在進剿廣宗張樑部義軍得手後,則迅速調轉兵鋒,於十一月攻打下曲陽。經過激烈交戰,起義軍戰敗,張寶犧牲,十餘萬起義軍壯士慘遭屠殺,河北黃巾軍也被扼殺於血泊之中。

官軍攻陷下曲陽,標誌着張角等人所領導的黃巾起義軍主力,在東漢王朝的軍隊和各地豪強武裝的武力鎮壓下,悲壯地失敗了。然而農民起義的火焰並沒有就此而熄滅,分散在各地的黃巾餘部,仍在堅持鬥爭,他們前仆後繼,百折不撓,給東漢王朝的統治以新的打擊。這一斗爭前後延續了二十餘年之久,給黃巾大起義添上了一個可歌可泣的尾聲。

黃巾起義的詳情 篇三

起義爆發

公元184年(甲子年),張角相約信衆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爲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據五德始終說的推測,漢爲火德,火生土,而土爲黃色,所以衆信徒都頭綁黃巾爲記號,象徵要取代腐敗的東漢。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爲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鄴準備,又數次到洛陽勾結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裏應外合。

可是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株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因爲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爲“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樑分別爲“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燬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官軍鎮壓

漢靈帝見太平道如此厲害,慌忙於3月戊申日以何進爲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守京師;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關口,設置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

皇甫嵩上諫要求解除黨禁,拿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提升士氣,而呂彊又對靈帝上言:“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黨錮之禍積怨日久,若果與黃巾合謀,恐怕已經無救了。)”漢靈帝接納提案,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徙徒,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弩,推舉衆將領的子孫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亂事: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儁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朱儁又上表招募下邳的孫堅爲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儁軍連軍。庚子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響應張角。

漢軍在首戰並未得利,於4月,朱儁軍就被黃巾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與他一起進駐長社防守,被波才率大軍圍城,漢軍人少,士氣低落。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黃巾軍並未因漢室的動作而有敗退的跡象。

義軍反擊

5月,京師見皇甫嵩被圍,派曹操率軍救援。不過援軍未到時,皇甫嵩已心生一計,在傍晚時分吹起大風,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用火攻大破敵人,大呼進攻,城上亦舉出火把響應,皇甫嵩以鼓助戰,衝入敵陣,黃巾軍大亂,四處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軍,被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夾擊,斬殺數萬人,漢軍大勝。

6月,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鬥,斬殺了張曼成。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爲帥,以十多萬人佔據宛城。而皇甫嵩與朱儁軍繼續進擊汝南、陳國的黃巾,追擊波纔到陽翟,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餘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衆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另一方面,盧植數戰間大破張角,斬殺萬多人。

張角唯有撤到廣宗,盧植建築攔擋、挖掘壕溝,製造雲梯,將可攻下城池。正值靈帝派左豐視察軍情,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左豐便向靈帝誣告盧植作戰不力。靈帝大怒,用囚車徵盧植回京。京師唯有下詔再重新調整:皇甫嵩北上東郡;朱雋則攻南陽的趙弘;而以董卓代替盧植。而同樣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變,領導人“五斗米師”張修攻打郡縣,但未受到漢室重視。

敗亡冀北

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共一萬八千兵圍攻趙弘,但6月至8月也不能攻克,京師有奏議徵朱雋回師,幸而張溫上表說情,靈帝纔不行。但朱儁仍急攻趙弘,趙弘被殺,由韓忠代替。朱儁又因兵少不敵,便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堆砌土山觀望城內。朱儁軍鳴鼓攻打西南,黃巾軍被引開,朱儁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偷襲敵人後方,攻入城池,韓忠唯有退保內城。

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向漢軍乞降。張超、徐璆和秦頡都認爲可以接受,但朱儁認爲如接受的話,會給百姓有利爲賊,無利乞降的錯誤觀念,便不接受並急攻敵軍,可是數戰也不能攻克,朱儁登上土山觀望黃巾軍,明白黃巾軍沒有退路,而盡力一戰,所以未能攻克。朱儁便解開圍軍,韓忠果然出戰,被朱儁大破,朱儁向北追擊韓忠數十里,斬殺萬多人,韓忠投降,秦頡一向與韓忠不和,便將他殺死。這舉動反令黃巾軍不安,又推孫夏爲帥屯兵宛中城。朱雋再次急攻,於11月癸巳日,孫夏敗走,漢軍追至西鄂精山,又被大破,斬殺孫夏及萬多人,黃巾軍解散,平定宛城一帶。公元185年春天,班師回京。

黃巾起義的時間 篇四

黃巾起義的時間是東漢末年,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爲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黃巾起義失敗的原因 篇五

其一,黃巾軍面對的敵人強大。起義爆發後,鎮壓黃巾軍不僅有龐大的東漢官軍,而且還有各地豪強的大小武裝,他們面對的是整個地主階級的瘋狂鎮壓,最終寡不敵衆,終於失敗。

其二,由於起義計劃被叛徒出賣,使起義不得不倉促發動,各地起義軍之間的相互配合發生了極大的困難。尤其是洛陽起義流產,使東漢政府解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全力鎮壓外圍起義軍。

其三,農民起義的歷史侷限性。從主觀方面來說,黃巾軍缺乏有戰略頭腦的軍事領袖人物,其起義計劃的制定極不完備,起義後各地起義軍沒有迅速地集結起來,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動,甚至不進行相互支援配合,終於被官軍各個擊破。同時起義軍首領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張角、張樑、張寶、波才、張曼成、趙弘、韓忠等,個個都是隻知固守一城一池,或久圍堅城,與東漢軍拼消耗,不懂得運用靈活的戰術戰法,取得主動,始終被動挨打,直至失敗。

其四,東漢派來鎮壓黃巾起義的將領,如皇甫嵩、朱儁、曹操等都是一些能征善戰的悍將,他們的統兵作戰的能力,軍事指揮的才能、戰術計謀的運用,都高於黃巾軍首領,因而往往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終擊敗黃巾軍。

其五,黃巾之亂雖然開始是農民起義,但是在起義後完全背離了剛開始時的宗旨,比當時的官府更瘋狂地殘害農民,失去了農民擁護的基礎,完全化爲一股盜匪,得不到廣大人民羣衆的擁護,再加上官府的鎮壓,最終失敗。

黃巾起義領導者 篇六

黃巾起義的領導者是鉅鹿人張角

張角(?-184年),鉅鹿(治今河北省邢臺市鉅鹿縣)人。中國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黃巾軍”的領袖,太平道的創始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遂以宗教救世爲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組織羣衆,約於靈帝建寧(168-172)初傳道。中平元年(184),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爲口號,自稱“天公”,率領羣衆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不久張角病死,起義軍也很快被漢朝所鎮壓。

大約在預定起義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後,太平道的一個信徒、濟南人唐週上書官府告發起義之事。於是,朝廷緊急捕捉馬元義,車裂於洛陽;並緊急動員各種力量,捕捉誅殺張角信徒一千餘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張角及其家人。

張角等發現事已敗露,即用各種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義。起義時,義軍首先將抓獲的貪官殺了祭天。起義時,張角軍皆頭裹黃巾(黃天的象徵),時人稱之“黃巾軍”。起義後,張角依據《太平經》中關於“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歧行萬物治也”的理論,自稱“天公”,其弟張寶自稱地公,其弟張樑自稱“人公”。起義開始後,羣衆紛紛響應,或入伍爲信徒,或送糧送衣,義軍發展很快。義軍攻克城鎮後,往往燒燬官府,殺貪贓官吏,將其財產分給百姓。貪官污吏平時作威作福,一聞義軍到來,便嚇破了膽,如同喪家之犬,多已逃之夭夭。旬日之間,天下震動,京師震動。但由於黃巾軍的主體是農民,組織不夠嚴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夠好。他們除了攻打官府外,還普遍攻打豪強、士家及各種有錢人家。於是,豪強、士家都迅速站出來,配合官府義軍。起義約十個月後,黃巾軍主力敗於官府、豪強的聯合。不久,張角也在這期間病死。

亂世的開始 篇七

這一次大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在其後數十年間影響仍長期存在,各地不斷有黃巾餘部在活動。這一起義對於其後歷史的發展有着極大的影響。東漢朝廷雖然成功的鎮壓了起義,但力量被嚴重削弱,爲了鎮壓義軍,朝廷不得不給予地方守牧更多的軍事權力,爲以後東漢的衰落,軍閥割據戰爭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起義主力失敗後,並且因此造成天下大亂:“自黃巾賊後,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之徒,並起山谷間,不可勝數。”成爲了東漢未及三國亂世的開端。

黃巾農民大起義,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農民革命戰爭,它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卻爲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農民革命遺產。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更有失敗的教訓,對它認真進行總結,無疑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黃巾農民起義戰爭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提出了明確的鬥爭目標,即消滅東漢政權,建立自己的統治,這對號召和團結人民參加起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利用宗教形式進行起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麻痹了官府,積蓄了力量,爲舉行起義作好了比較充分的準備。第三、起義計劃制訂得比較周密、具體。所謂“內外俱起”、“八州併發”就反映了這一特點。儘管後來由於叛徒的告密,使這一起義計劃的實施遇到很大的困難,但經張角果斷處置,它基本上還是得到了落實,從而給東漢王朝以沉重的打擊。第四、鬥志堅決,寧死不屈,敢於攻堅,勇於犧牲,以此向天下昭示了起義將士的鬥爭精神和高尚氣節。但是黃巾農民戰爭失敗的教訓同樣是非常深刻的。它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因此提不出更具體的策略方針;它沒有建立起後方基地和有組織的戰鬥部隊,因此部隊保障受到限制,戰鬥行動受到掣肘;它缺乏統一的指揮和互相的配合,各自爲戰,因此造成戰區上的孤立、分割態勢,以致爲敵佔優勢的主力軍所各個擊破;它不懂得在敵強我弱形勢下采取運動戰、游擊戰等機動作戰形式的重要性,因此熱衷於城池的攻守,將起義軍主力膠着於一地,同敵人打硬仗、拚消耗,直至耗盡自己戰鬥力而被擊敗。所有這些,都是起義軍在戰略上和作戰指導方面的嚴重失策,也是直接導致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戰爭不幸失敗的原因。令人千載之後,猶爲之感慨不已!

黃巾起義原文記載 篇八

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衆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號也。大“方”萬餘人……

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楊數萬人,期會發於鄴。元義數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爲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週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鉤盾令周斌將三府掾屬,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爲摽幟,時人謂之“黃巾”,亦名爲“蛾賊”。殺人以祠天。角稱“天公”,角弟寶稱“地公”,寶弟樑稱“人公”。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