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傳統節日三月三精品多篇

中國傳統節日三月三精品多篇

三月三吃薺菜煮雞蛋的由來 篇一

科學研究證明,地菜花有很好的治療頭痛的作用,而且可以預防腦膜炎。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了這種作用,每年的農曆三月又正是地菜花開得正茂的時候,每年農曆三月,大家都紛紛去採集地菜花煮着雞蛋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俗,爲了方便記憶和把這種好的傳統傳下來,人們就把三月九年級定爲吃地菜花。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雞蛋不僅是湖南,南方地區、中部地區以及中北部地區都有這個習俗。

關於三月三薺菜煮雞蛋的由來,據說,還是名醫華佗所創的。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城採藥,偶遇大雨,去一老者家中避雨時,看到老者被頭痛、頭昏等病症,折磨得厲害。華佗隨即替老者診斷,並在老者園內採來一把地米菜,囑老者取汁煮雞蛋吃。老者在吃了以後,頭突然不痛了,眼睛也不花了。於是,這個方法很快就傳開了,人們都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漸漸在沔城形成了風俗,江漢平原一帶也盛行起來了。由於華佗給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九年級,因此,便有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一年不頭疼”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三月三爲何叫做上巳節? 篇二

據悉在古先秦時期的農曆三月三,最初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上巳節大約起源於周代,原爲農曆三月初的第一個巳日,即上巳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爲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每年三月九年級。

魏晉以後,上已節改爲三月三,後代沿襲,現在的三月三,就是從古代的三月上已日而來的。每到三月三各族就會有不同的習俗相傳。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三月三的來歷 篇三

(1)相傳有一對青年男女用山歌傳情,但是因爲封建禮教而未能在一起,被迫分離,後來兩人雙雙殉情,之後大家爲了紀念兩人廣西壯族就有了每年三月三對唱山歌的節目。

(2)還有人說三月三是爲了紀念劉三姐,因爲劉三姐人美歌甜,常常用歌聲來揭露財主們的罪行,後來財主們爲了報復她,讓其跌落山谷而亡,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她,因此每年三月三都要唱歌三天三夜。

三月三的發展演變概況 篇四

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爲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爲“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據文獻記載,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並用香薰的草藥沐浴。後來人們稱之爲“禊”。《周禮春官》說:“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爲人們釁浴除災。

鄭玄注說:“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總之,早期的河濱祓禊禮俗與蘭湯辟邪術屬於同一巫術體系,因其皆以蘭草可闢不祥的觀念爲基礎的,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爲,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先秦時代,通過沐浴洗濯而以祈達到消災去病目的的風俗就已相當盛行;而在周朝時,在規定的時間裏行“祓除釁浴”之禮已成爲一種制度,並有專門的女巫掌管此事。春秋時代,《詩鄭風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漢代學者應劭對上巳節的起源和意義作過闡述,大意是:這種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經形成,政府還專門設置女巫之職進行主持。因爲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

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爲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爲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爲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

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爲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衆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着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

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東晉海西公也在建康鐘山立流杯曲水。樑劉孝綽《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羽觴環階轉,清瀾傍席疏”。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此節在中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餘韻可尋,當然在節日性質和內容上已發生了不少變化;此外,一般多認爲當前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九年級爲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係。

爲此,對上巳節的起源及其原初涵義的探索,成爲民俗學研究的熱門課題。

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爲全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據宋代吳自牧《夢樑錄》“三月”條載,唐朝時,皇帝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羣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

杜甫的《麗人行》對此盛況亦有描寫: ww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中唐詩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一文中也詳細記載了盛會的情況。

宋朝以後,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流傳。明初時,朱元璋皇帝爲示太平盛世、與民同樂,三月三攜大臣們一道春遊,這天“金陵城扶老攜幼,全家出動;牛首山彩幄翠帳,人流如潮”。民國時期,中國各地還留有三月三消災除兇的風俗,如北京一帶“三月三日,病創者多以長流水洗之”、江蘇吳中地區“(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竈陘上,以厭蟲蟻”、安徽壽春地區“三月九年級日,士女多攜酒飲於水濱,以禊祓不祥。婦女小孩,頭插薺菜花,俗謂可免一歲頭暈之病……”

元朝時又改回三月上巳日。白樸的雜劇《牆頭馬上》第一折寫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言下之意,平時養在深閨美女都在上巳節這天出門了,可以盡情獵豔了。

傳說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應爲附會,因上古不慶生,恐遭人厭勝,真實誕辰絕不泄露。

由於上巳日和軒轅黃帝誕辰是同一天,近年來不少專家積極倡議將三月三日同時設爲“中華聖誕節”,以擴大黃帝文化和上巳節的影響。

傳統節日大多會被安上一個傳說作爲“起源”,比如“七夕節”的牛郎織女、“端午節”的屈原等,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建構出來的。

時至今日,三月九年級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