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世界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世界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世界歷史故事 篇一

信念無敵

1900年初,德國舉國上下都在關注着這樣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冒險活動——獨舟冒險穿越大西洋。

這是一個勇敢者的遊戲,與大海搏鬥就是一場生死未卜的賭博,許多人都望而生畏。然而,一批批勇士,陸陸續續,還是奮不顧身地踏上了冒險的征程。

人們在欽佩這些勇士的過人勇氣之餘,無不期待他們平安歸來。可隨着活動的開展,人們還是失望和痛苦起來,因爲噩耗總是不斷傳來。在這次冒險活動中,先後有100多名勇士,相繼葬身,無一生還。冒險活動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次活動的最終結果,似乎在向人們昭示着這樣一個不容質疑的殘酷現實:獨舟穿越漫長無比、兇險難測的大西洋,絕不可能。

一時,輿論譁然,大家紛紛出來指責,一致認爲,這項事業純屬胡來,人的體力根本不可能勝任這樣的遠洋橫渡。

人們都沉浸在悲痛與失望之中,無不慨嘆這件事情的荒謬。這時,一個青年人卻挺身而出,提出截然相反的觀點——獨舟冒險穿越大西洋是完全可能的。在他看來,那些勇士之所以不能成功,不是肉體上不能勝任,而是敗在了精神上。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死於體力上的限制,而是死於精神上的崩潰,死於在冒險中產生的恐慌和絕望。他堅信,一個人,只要有足夠的信心,就完全可以勝利完成這次冒險活動。

這名提出相反觀點的青年名叫林德曼,是一名從事精神病防治的醫學博士。林德曼爲什麼會這樣認爲呢?原來,他在治療精神病的實踐中發現:許多精神病患者都是些喪失了信心,缺乏毅力,感情脆弱的人,他們受不了外界的壓力,從而導致了心理上的紊亂。甚至身體健康的人,由於心理上的原因也會使自身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種疾病。最後,林德曼博士立下這樣一個結論: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永遠持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肌體上的健康。

他的觀點一經提出,人們大爲震驚和不解,更難以信服。爲了驗證自己的觀念,說服人們,林德曼博士不顧親人和朋友的堅決反對,決定親自作一次橫渡大西洋的嘗試。

1900年7月的一天,林德曼博士獨自一人架着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涌的大西洋,開始了他獨舟橫渡大西洋的偉大壯舉。

航行很快就遇到了困難。在咆哮的大西洋上,一葉小舟會是怎樣艱難地航行着?大西洋上,不時巨浪滔天,狂風大作,將他的小船打得搖搖晃晃。後來,小船的桅杆折斷了,船弦被海浪打裂了,船倉進水了,眼看船就要沉沒。船倉內,只見林德曼博士一邊把舵把緊緊地系在腰際,一邊騰出手來舀船倉裏的水……面對着驚濤駭浪,他神情堅毅,毫無畏懼。

這次航行,他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眼前時常出現幻覺,甚至連運動感也處於麻木狀態。有時,他真的絕望了,但每當這個不好的念頭在心中一閃,他馬上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夠成功!”

生的希望和求勝的無比堅定的信心,讓林德曼無比堅強,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成功地橫渡了大西洋。

實驗取得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成功,許多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他成功歸來後,向人們這樣訴說他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從內心深處相信我一定會成功。這個信念在艱難中與我自身融爲一體,它充滿了我周身的每一個細胞……結果,我成功了。”

林德曼博士的心理實驗向我們昭示着這樣一個真理:

一個人只要對自己不失望不放棄,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精神就不會崩潰,就有可能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成功——信念無敵。

世界歷史故事 篇二

海盜女王

1580年9月26日,用時近3年、歷經九死一生完成有生第三次遠洋冒險、第一次環球航行,途中對西班牙船隊極盡搶掠之能事的德雷克,顧不上“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率領船隊甫回至倫敦普利茅斯港口,便急不可耐地向划船擦肩而過的漁夫打探:“那婦人可是安好?”

此時的德雷克尚孑然一身,他說的婦人,顯非太太,是哪位女士讓他如此牽掛呢?

伊麗莎白一世,他的大老闆。

每一位成功的大海盜背後,都有一位讓其服服帖帖的大老闆。如奧斯曼土耳其的蘇萊曼一世之於“巴巴羅薩(紅鬍子)兄弟”中的阿雷·丁。桀驁不馴的阿雷·丁,爲什麼任何場合下提到蘇萊曼一世都會禮敬三分?他深知,沒有蘇萊曼一世,自己就失去了自由轉換官盜身份的空間,也沒有了洗白財富的通行證,更罔談什麼青史留名了。

伊麗莎白一世對於德雷克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女王不但給了他經營私掠船的授權,還是這次冒險遠航的主要股東。更重要的是,行前,女王對他的這次航行另有一種充滿政治意味的囑託。1576年,當德雷克尚在籌備這次航行時,伊麗莎白一世便咬着牙根兒斷定,“報西班牙人多次侮辱我之仇的機會到了”。這位即位時就立誓自己“只嫁給英格蘭”的中年處女,希望德雷克能夠通過征服大海的成功,樹立英國在海上“蠶食西班牙”的標杆,進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海洋冒險事業。

女王厚望的背後,是英國在西班牙面前的尷尬。其時,作爲當仁不讓的世界頭號大國的西班牙,國勢正如日中天,歐洲有能力與之爭鋒者,唯有法國。而兵力僅爲西班牙的1/7左右的英國,則仍在“成長的路上”,不過與荷蘭、瑞典影響力相當,同是側翼歐洲的三流小國,多數情況下,沒有話語權,只能選擇在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站隊。

而西班牙,因強於法國,又常常是英國選邊站的首選或不得之選。伊麗莎白一世的前任,其姊瑪麗一世當政期間,與西班牙“和親”不說,內政外交亦仰其鼻息。俟伊麗莎白一世承繼大統,先是瑪麗一世屍骨未寒之際,即受西班牙脅迫,要麼嫁給西班牙國王姊夫菲利普二世,要麼嫁給他指定的西班牙國戚。及至發現伊麗莎白一世毫無此意,西班牙又挑撥英國天主教徒和持不同政見者,刺殺她、製造騷亂甚至推翻她,她還得佯作不知,敢怒不敢言。

國恨、家仇、個人恩怨交疊。伊麗莎白一世向德雷克所說的“多次侮辱”,指的就是這些心痛往事。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其時英國內外部環境的複雜多變。

詭譎莫測,3年的時間,英國“變天”的概率實在太大了。而無論伊麗莎白一世對西班牙表示臣服,還是英國的國王換了西班牙的屬意者,對德雷克都是個壞消息。且不說劫自西班牙人的財富合法性蕩然無存,他個人的腦袋可否繼續掛在脖子上也得打個大大的問號;至於女王3年前交心長談所暗許的錦繡前程,當然更會成爲“一簾幽夢”。

德雷克不辱使命,在收穫富可敵國的財貨同時,多次狠狠“敲打”西班牙。凱旋後急於確認伊麗莎白一世依然大權在握的急迫心情,由此可想而知。或是或否的一來一去,對他個人而言,真的是不同的人生際遇和名利場世界。

自然,如果能還原當時的場景,伊麗莎白一世獲知德雷克返航英國的興奮,應該不亞於德雷克。德雷克的成功,爲英國和她本人帶來的紅利,遠超3年前她的個人想象。

一方面,仍與原來的推斷一致。在正規軍不能與西班牙相提並論的情況下,推行“海盜戰略”,可以通過非正式的、游擊戰的方式,避免兩國正式戰爭,在海外戰場削弱西班牙,讓其吃盡苦頭,“啞巴吃黃連,有苦不能言”。

另一方面,也爲英國的野心提供了更多拓展空間。德雷克馳騁海上的壯舉,有利於增強民族自信和國家凝聚力,在海外冒險事業上形成凌厲有力的“德雷克現象”,幫助英國“潤物細無聲”坐實海洋強國,形成海洋發展與競爭齊頭並進的內外兼修格局。

後來的許多事情,有意無意地提供了驗證。

倫敦萬人空巷,男女老少傾家而出,爲德雷克和他的團隊的還歸,自發形成了一次聲勢喧囂的歡迎禮。大家像審視珍稀動物一般把他們圍個水泄不通,追問着、討論着這些夠爺們的男人在海上經歷的危險和絕望,斬獲的財富和聲望。

高潮遠未到來。德雷克回到倫敦半年後,1581年4月的某天,“那位婦人”全然不理顧命大臣的反對,毅然決然,比電影《伊麗莎白·黃金時代》中西班牙人惱羞成怒的評價—“海盜的船都開到你牀上了”—更進一步,以“國家的禮儀”表達對德雷克的首肯,登上“魔鬼海盜”的戰艦,親自爲之封爵,聽他講大風大浪中的見識,看他展示帶着遠方海腥味的物品。隨後,德雷克成功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再後,德雷克被任命爲海軍中將,這應該是她對德雷克出發前兩人之間談話的最好迴應了。

於是,德雷克成爲國家榜樣,英國迎來了一個“海盜時代”。不久,連伊麗莎白一世小時的玩伴、貴族華特·瑞利都忍不住一試身手,前去北美,爲英國尋找到了一塊殖民地,並以伊麗莎白“貞潔女王”(The Virgin Queen)的名號謂之“Virginia”,亦即今天美國的弗吉尼亞。

之後的兩三百年間,幾乎所有的熱血青年,都夢想像德雷克那樣,經由英雄主義的個人冒險,一舉成名、出人頭地。正如英國史學家屈味勒林所歸納,海上的遠征兼謀利,吸引英國人前赴後繼。“大洋外未上圖的世界”,“各有各的珍物奇蹟”,恭候“歸來講述盛事,不成則永遠不回”的海洋冒險家“前去問津”。

英國和伊麗莎白一世也很快如願得到回報。

西班牙打劫的財富、殖民地不斷被英國收入囊中不算,自以海盜船爲主的英國海軍在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爲始,西班牙一天不如一天。英國終於有了與西班牙扯破臉的底氣,“攘外安內”雙管齊下。於外,把鬥牛之國一步步從“神壇”上趕下來的過程,就是其展現國際範兒,傳遞重塑歐洲和全球意願的過程;於內,處決同西班牙存在利益牽連,幻想取伊麗莎白一世之位而代之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則昭示着,從此以後,英國只是英國人的英國,外來勢力干涉內政的往事,已經完全翻篇。

伊麗莎白一世,也因此積累了彪炳英國史冊的最雄厚資本。

她留下了很多佳話。骨子裏是個小女人,妝束每每領倫敦上層社會之先,年過四旬仍有法國小貴族對其沉迷不已;對近侍顏值的要求幾近苛刻,一位男神級的大叔,只因缺顆門牙,到手的宮廷飯碗就被她一句話否了。心裏卻裝着一個“大男人”,重用曾經迫害過自己的能臣,與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果決談判,進行用婚姻制衡廷鬥和歐洲政爭,爲自己掌控局面、英國積累實力贏得時間和空間……每件事都考驗着她承壓的極限。她之所以位列英國曆史上最出色的君主之一,爲鬥敗西班牙、把英國送入大國通道打開序篇並打下戰略基礎,無疑纔是主要原因。

不過,雖“海盜崛起”屬於無奈之舉,然而,畢竟不怎麼光榮。伊麗莎白一世,爲自己的國家,不惜犧牲小我的幸福和聲譽,於英國爲“大公無私”,於世界卻不啻於不加掩飾的自私甚至下作。奴隸貿易、鴉片販賣、公然搶劫的合法認可,她都首開英國君主的先河。歐洲人稱其“海盜女王”,固然有從政治上貶抑她的需要,但並非全無道理。如果說,近代意義的歐洲國際政治的叢林演繹,從西班牙開始,那麼,近代意義的全球政治的叢林演繹,是從伊麗莎白一世治下的英國開始的。

無疑,伊麗莎白一世生活上開放、婚姻上矜持,內部治理寬宏、國際關係強硬,外表幽默風趣、內心孤獨理性的“雙面”特徵,直接決定了“海盜崛起”的國家道路選擇,也直接決定了英國紳士與海盜共存的矛盾品格,以及國家光榮史與國際灰暗史交織、國內認同與國際批評相映的弔詭軌跡。

世界歷史故事 篇三

世界級預言家諾查丹瑪斯簡介,諾查丹瑪斯的錯誤語言

諾查丹瑪斯,是歷史上著名的世界級預言家,爲法國籍猶太裔,原名米歇爾·德·諾特達姆。其名與中國著名預言家袁天罡其名,如果說東方有袁天罡,那麼西方就有諾查丹瑪斯。

袁天罡爲大家留下了中國預言第一書《推背圖》,諾查丹瑪斯也留下了四行體詩寫成的預言集《諸世紀》。後認爲《諸世紀》爲誤譯,真正的譯名《百詩集》。

諾查丹瑪斯才能非凡,精通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精於數學和被稱之爲天體學的占星術。長大之後,又開始接觸醫學,並在醫學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如此多的才能之中,諾查丹瑪斯以其神奇的預言術出名。

他曾經在意大利滯留期間,與年輕的修道士佩裏特交往。有一天他突然跪在地上,對佩裏特說:“啊,尊敬的教主!”當時人十分驚異,因爲佩裏特當時只是一個普通的教士。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佩裏特最後還真的在公元1535年成了塞克斯托恩五世教主,而當時諾查丹瑪斯早已去世。

有一位叫弗羅朗比的領主對於諾查丹瑪斯的預言術有些質疑,所以在請諾查丹瑪斯來做客的時候,注指着院中的小豬,讓諾查丹瑪斯對兩隻小豬的命運做預言。

諾查丹瑪斯回道:“那隻黑色的豬仔將會成爲你的盤中餐,而那隻白色的豬仔將會被狼吃掉!”

弗羅朗比聽了諾查丹瑪斯的回答之後,當即吩咐廚房將白色的小豬殺掉,作爲今天的晚餐。等到豬肉上桌之後,弗羅朗比得意的對諾查丹瑪斯說:“你說的白豬,現在正在我們的餐桌上呢!”

對此諾查丹瑪斯卻堅持的說,這頭豬是黑豬。雙方爭執不下,於是就叫廚師過來詢問。廚師無奈,最後告知餐桌上的是黑豬。

原來廚房將白豬殺掉之後,弗羅朗比家臣養的一隻小狼崽,趁人不注意,將豬肉都偷吃了。廚師無法,最後只能自作主張的將黑豬殺了做成菜餚,端上了餐桌。

這些都是小事,諾查丹瑪斯還曾經預言過--的出現。在他的預言詩中,寫道:“飢餓的獸將跨越河流,戰場的大部分將是用來對抗--。當這位德國之子無視法律之際,他會將領袖拖到鐵籠之中。”

而這位德國之子,就是--,後來引發了二戰。但是在詩中並沒有“Hitler”這個詞,而是“Hister”。有人解釋“Hitler”是通過迴文構詞法而變成了“Hister”。不管真相如何,總之這則預言詩在當時影響深遠。

二戰期間,有一位叫阿貝·杜爾耐的牧師,他僞裝成諾查丹瑪斯弟子傑維尼,向世人退出了許多僞預言。這些預言對當時法國的許多重大決策造成影響,甚至於當時法國慘參謀長正是因爲相信了這些預言,最終修建了可悲的馬其諾防線。

諾查丹瑪斯之名在西方如雷貫耳,但是其評價卻並不高。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認爲他是一個世紀大騙子。因爲諾查丹瑪斯,所作的預言中,不止一則是錯誤的。最明顯的,就是他曾經做出預言,1999年將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天將在四十五度燃燒,火將降臨那偉大的新城市,巨大擴散的火焰立時冒起,當他們想要得到“諾曼”的證實。

現在已經是2017年了,1999年並沒有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諾查丹瑪斯的預言成空。

預言這事兒,信則有不信則無,但不論如何,也不能以所謂的“預言”爲依據,做出重大決策。個人認爲,所謂的“預言”可以做參考,卻決不能成爲決定性條件。

最新世界歷史故事5篇精選 篇四

一座城市名字的歷史烙印

1851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皮爾斯給居住在皮吉特海灣一帶的印第安索瓜米西族酋長寫信,宣稱美國政府要求以15萬美元的價格,購買這裏200萬英畝的土地。

收到信的酋長明白,作爲一個過着原始生活、持着簡陋工具的“紅人”族羣,不可能抵擋住擁有槍炮的白人。爲了保證族人的安全,滿懷着悲憤與哀傷之情,他發表了以下的演說:

你怎能把天空、大地的溫馨買下?我們不懂。

我們紅人,視大地每一方土地爲聖潔。在我們的記憶裏,在我們的生命裏,每一根晶亮的松木,每一片沙灘,每一撮幽林裏的氣息,每一種引人自省、鳴叫的昆蟲都是神聖的。樹液的芳香在林中穿越,也滲透了紅人亙古以來的記憶。

白人死後漫遊星際之時,早忘了生他的大地。紅人死後永不忘記我們美麗的出生地。因爲,大地是我們的母親,母子連心,互爲一體。綠意芬芳的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鹿、馬、老鷹都是我們的兄弟,山岩峭壁,草原上的露水,人身上、馬身上所散發出的體熱,都是一家子親人。

我們會考慮你的條件,但這買賣不那麼容易,因爲,這地是聖潔的。溪中、河裏的晶晶流水不僅是水,是我們世代祖先的血。若賣地給你,務請牢記,這地是聖潔的,務請教導你的子子孫孫,這地是聖潔的。你,務請牢記,務請教導你的子女,河流是我們的兄弟,你對它,要付出愛,要周到,像愛你自己的兄弟一樣。

白人不能體會我們的想法,這點,我知道。

在白人眼裏,哪一塊地都一樣,可以趁火打劫,各取所需,拿了就走。對白人來說,大地不是他的兄弟,大地是他的仇敵,他要一一征服。

他貪得無厭,大口大口吞食土地之後,任由大地成爲片片荒漠。

我不懂。

我們確知一事,大地並不屬於人;人,屬於大地,萬物相互效力。也許,你我都是兄弟。等着看,也許,有一天白人會發現:他們所信的上帝,與我們所信的神,是同一位神。

或許,你以爲可以擁有上帝,像你買一塊地一樣。其實你辦不到,上帝,是全人類的神,上帝對人類憐恤、平等,不分紅、白。上帝視大地爲至寶,傷害大地就是褻瀆大地的創造者。白人終將隨風消失,說不定比其他種族失落得更快,若污穢了你的牀鋪,你必然會在自己的污穢中窒息。

肉身因歲月死亡,要靠着上帝給你的力量才能在世上燦爛發光,是上帝引領你活在大地上,是上帝莫名的旨意容你操縱紅人。

爲什麼會有這種難解的命運呢?我們不懂。

我們不懂:爲什麼野牛都被殺戮,野馬成了馴馬,森林裏佈滿了人羣的異味,優美的山景,全被電線破壞、玷污。

叢林在哪裏?沒了!

老鷹在哪裏?不見了!

生命已到了盡頭,是苟延殘喘的開始。

演說字字情真意切,沉着哀婉,催人淚下,既表達了印第安人內心的極度痛苦和無奈,也斥責了現代文明對原始生態的破壞與奴役。

這片土地,由於瀕臨太平洋海灣,得以迅速地發展,日後成了名震世界的“波音之城”、“微軟之城”,擁有太空針塔作爲自己的地標建築,同時也吸引了一些優秀的影視劇以它作爲浪漫背景。

這座城市名叫西雅圖。

但許多人不知道,這座城市正是以那位酋長的名字而命名的。這位被征服的紅人以他偉大的人格與智慧屹立在歷史長河之中,而美國白人也以城市命名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對他的敬意。西雅圖酋長這篇演講被世人傳誦,並被鐫刻在石碑上,成爲了這座城市的經典文獻,史稱《西雅圖宣言》。至今,西雅圖酋長的誕生地蒂利克村,還保存着印第安人當年的風貌,成爲這座城市的一個景點。

標籤:多篇 精品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