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端午節由來和習俗多篇

端午節由來和習俗多篇

端午節美文 篇一

古往今來,關於“端午”的傳說很多。我翻了一下書,大約有紀念伍子胥的,有紀念屈原的,有紀念孝女曹娥的,有紀念女詩人秋瑾的,但主要還是紀念屈原的。

屈原何許人也?屈平(約前340年_約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爲屈原;羋姓屈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大大增強。後來,屈原因政治鬥爭,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的傳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他的屍體。他投江時,正是農曆5月5日,其後人們每年都在這一天煮糉子來紀念他,這就有了端午的來歷。關於這一傳說,可以用唐代文秀的《端午》詩爲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對於屈原的遭遇,歷代文人感慨萬千,寫了不少詩詞歌賦。如唐朝盧肇的《競渡詩》、宋朝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宋朝蘇軾的《浣溪沙》、宋朝歐陽修的《漁家傲》、老舍先生的《七律。端午》等等,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或寓古於今,或憑弔,或追思,或喟嘆,都是難得的作品。但我更看重一個無名氏做的《滿江紅·端陽前作》。這闋詞的原文是:“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萬戶家中纏米糉,三閭廟外吟君賦。祭聖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這闋詞既寫景,也寫人,情景交融,如訴如泣,是一闋膾炙人口的佳作。

其實,無論抱負,無論秉性,無論才華,無論修爲,屈大夫都是我們所追尋的目標。因仰慕屈原,今年4月份,我與幾個朋友遊覽三峽,到了屈原的故里秭歸,探訪了屈原的遺蹟,傾聽了屈原的傳說,加入了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感受了紀念屈原的民俗歌舞。身臨其境,才感覺“神矣絕矣,歎爲觀止矣”。

又逢端午,吃着糉子,想着屈原,寫下這些文字。

端午節隨筆 篇二

這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那次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着端午節的氣氛,但是一般人的家裏總是呆巴巴的包糉子,有時候出去賽龍舟,那多沒意思!我可不想這樣過每一年的端午節,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時候,腦子裏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來了,何不來個自己創作糉子的比賽呢。說幹就幹,我抓緊時間,把表姐表弟和小夥伴全都都召喚來了,開始了,我們手忙腳亂,亂包,有的嘛,包個飯糰,有的嘛,包個壽司,還有的嘛,東破一個西破一個。我想:這也叫有創意我可不想像這樣的創意,我嘛,想來想去,最後想到了一個好點子,我簡單做了一個愛心,別人看了看我,都很驚訝,“這就是好點子”我不管他們說,自己忙着做。

糉子蒸好了。媽媽來看看我們包的糉子,我連忙衝上去:“媽媽,在這天的端午節上,我想送你個禮物!”我從身後拿出了這個糉子“媽媽,這是給你的,感謝你對我的養育之恩,謝謝你給予了我生命!”媽媽看了臉上流出了晶瑩的淚水。爸爸走過來,對着大家說:這天的糉子大賽,馨予獲勝了,我們要感謝自己的媽媽喲!

在這次端午節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糉子,也感恩了媽媽!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溫馨充實的節日。多麼完美的端午節阿!

端午節美文 篇三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文秀)

一位文人,一份誓死的情懷;一條江河,流淌千年。

一個節日,一種紀念的文化;一腔眷戀,流傳人間。

龍舟競技,伴隨着熱鬧的吶喊,穿過幽幽的掛滿艾草的街頭巷尾。端午節,古老而傳統的節日與活動,連同一份樸素的情愫和純潔的思想,全都融入了濃濃的端午糉香。這縷端午的糉香啊,悠悠飄散,飄了千年。

端午節,“端”字有“初始”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爲如今的“端午”。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最受人們認可的便是紀念屈原。

2011年百度端午節logo正是以愛國詩人屈原爲主題元素。詩人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他忠貞愛國,爲滿朝奸邪所不容,楚懷王不辨忠佞,將屈原貶至南方荒蠻之地。終於在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聽聞悲憤交加,心如刀割,自知報國無望,於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便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死後,江邊百姓紛紛引舟競渡,打撈屈原,並將糉子拋灑在汩羅江中,以免江中魚蝦啃食他的身體。逐漸地,每逢五月初五,人們就養成了龍舟競渡、吃糉子、辦詩會、喝雄黃酒的習俗,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名人,他才華橫溢,獨創了“騷體詩”;他品行高潔,遺世獨立,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爲我們世代所敬仰。時至今日,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已成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並於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人言:糉子分明的棱角,象徵着屈原剛正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代表着他出淤泥不染的品質‘而那顆紅棗,正是屈原對楚國的一顆赤子之心。“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端午的歌謠響徹在屈原的故鄉。

悲壯的傳說、留香的艾草、飛渡的龍舟、甜美的糉子……端午節的每一個元素都無不讓人感到文化的厚重的積澱與傳承,讓我們在向幸福前進之時也不要忘記秉持中國的傳統文化,時時回望先人,遙寄哀思。

端午節隨筆 篇四

伴隨着端午的腳步,黃梅雨季也緊隨其後,烏雲密佈的天空,像一塊吸飽了水的海面,隔三差五地來一陣雨。

今年的棗花開得特別晚,嫩綠色的細小的棗花在雨中顯得精神奕奕,像一張張孩童的笑臉,細細碎碎密密麻麻地開滿枝頭。

河邊的木槿花也在雨水中舒展身姿,長出新的葉子,渾濁的河水漫過堤壩,呼嘯而去。箬葉大片大片地長在野地裏,將新鮮的箬葉採回家,用清水與木刷洗乾淨晾乾,就是包糉子的原材料,新鮮糉葉包出來糉子帶着淡淡的植物清香。

雨下了一會兒,漸漸小了,淅淅瀝瀝地停了下來。已經立夏了,氣溫漸漸回升,日子也越發得漫長,很難打發的夏日午後,坐在窗臺下,拉上窗簾,靜靜地坐着。

端午節美文 篇五

小時候過端午,真有一種過節的味道,不像現在生活好了,平時什麼好吃的都能買得到,過年過節的氣氛也就淡化了。

小時候最盼望過節,首先是春節,其次就是端午節了。因爲端午節又戲稱“撐傷節”,因爲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小孩子又控制不了,所以就容易多吃,多吃就撐傷了。

記得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總會買來艾葉和蒿枝掛在門上,據民間風俗的說法是爲了辟邪,還買來糉葉和糯米包糉子。我們姐妹倆首先將帶着清香味的糉葉一張一張地洗乾淨,糉葉細長細長的,上面有可愛的白點點花,白點點花越多的糉葉就越香,洗乾淨後我們把糉葉用毛巾擦乾,放在桶裏備用。每到端午,母親總要買兩種彩色的植物染料“紅飯葉”和“楊咪咪花”來熬湯染糯米,一是爲了好看,二是爲了增添植物的清香味。母親將糯米淘洗乾淨,把糯米分別放入這兩種彩色的染料中浸泡,浸泡半個小時左右,白色的糯米就變成了紫色的和黃色的,並且還帶着植物的清香味,看着就養眼。

然後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只見母親用靈巧的雙手把糉葉做成一個圓錐形的模樣,然後把彩色的糯米放在裏邊,用糉葉杆戳戳,戳實了把糉葉蓋下來壓緊,左手緊緊地捏住糉子捏出四隻角,右手把糉葉蓋在上面捏緊向右一折,用麻線栓緊,一個美麗的糉子就包好了。然後再包一個緊挨着第一個,再包一個緊挨着第二個……不一會兒,一串糉子就包好了,栓在一起就成了一串,看着一個個飽滿的糉子,像一個個胖胖的娃娃,可愛極了!

我們躍躍欲試,也想試試。母親就手把手地用心指導,可笨拙的我們卻怎麼也學不會,在母親手裏聽話的糉子在我們手裏怎麼也不聽話。弄了半天不是米撒了就是底漏了,要不就包扁了,怎麼捏也只有三隻角,捏不出飽滿的四隻角。我們急得滿頭大汗還是學不會。可我們不氣餒,經過反覆實踐,我們終於勉強包成了四隻角的糉子,雖然樣子難看,但米總算沒有撒出來,我們長舒了一口氣,終於學會了一項生活技能,我們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母親還會用棕葉編織成提籃的樣子,裝上糯米,一個個可愛的小提籃就做成了,這是我們女孩子的最愛。

糉子包好後,用涼水泡上一晚上,第二天端午節的早晨,母親很早就起來煮糉子了,煮上一個小時左右,清香可口的糉子就煮好了。我們兄弟姊妹幾個一人手裏提着一串,再帶上一小包白糖,就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下課時,打開香噴噴的糉子,蘸上白糖,吃到嘴裏,軟糯順滑、香甜可口、回味無窮。同學們在一起還交換着吃糉子,有肉餡的、有大棗餡的、有不包餡的,各種味道,好吃極了!

放學回家,母親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有包子、餃子、卷粉、米線、雞蛋麪等。我們又有機會學包餃子了,我們首先將肥瘦適中的肉剁好,拌上韭菜,放上作料,餡就做好了,我們把皮拿在手裏,將餡放在皮上,笨拙地捏着,怎麼捏也不好看,一不小心餡還露了出來,但我們還是很認真地包着、學着。調皮的我們有時會將洗好的硬幣包在餃子裏,誰吃到就是誰的福氣。餃子下鍋後,不一會兒就漂了起來,像一羣小白鵝,胖胖的、圓圓的,咬一口下去,一股肉香飄了出來,令人垂涎欲滴。一下子看到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我們忍不住大吃特吃,一不小心就吃撐了。

吃完飯提着一串糉子,抓上一把煮熟的蠶豆芽我們就出去了,約上幾個小夥伴去爬山。沿着崎嶇的山路,登上縣城的城子山,山上樹木鬱鬱蔥蔥,空氣清新,有幾個紅色的小亭子。我們幾個小夥伴比賽爬山,只聽到一個人喊:“預備,開始!”我們就像小兔子一樣蹭蹭蹭往上爬,爬上山頂,我們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小臉蛋紅撲撲的。往山下一看,小城的風貌盡收眼底。我們在山上大喊大叫、嬉戲打鬧,在亭子裏吃東西,童年的樂趣就在放飛在這節日的氛圍裏。

晚飯更加豐盛,有雞肉、炒瘦肉,炒豬肝等。對於生活在物質匱乏年代的我們來說真像過年一樣。我們又是一頓飽餐,心想這個節日太好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到好吃的東西。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母親不停地給我們夾菜,吃着好吃的飯菜,我們兄弟姐妹幾個爭着搶着吃得很香,濃濃的親情飄蕩在圓圓的飯桌上。

童年的端午節,留給我們的是幸福快樂的記憶!

端午節隨筆 篇六

端午臨近,看到沿街叫賣的香囊、艾葉、糉子,不由得勾起了兒時的記憶。

記得上國小時,那時的日子還苦,每當端午時節,平日裏指望母雞下蛋賣錢過日子的母親,總是照例狠狠心,攢上十個八個雞蛋,讓我們姐弟幾個飽口福。我們呢,拿着捨不得吃的雞蛋,揀個大皮厚的,到學校裏和其他孩子們玩碰雞蛋遊戲,不管誰的雞蛋先爛,也不計較輸贏,因爲都有雞蛋吃呀!那一年一度的簡單遊戲,總是讓我樂此不彼,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是那樣的留戀。

現在看來,端午節在兒時的印象中只不過是可以吃雞蛋解讒的日子,而不是記念屈原大夫的節日。但似乎也有點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個愛國的大臣,因爲報國無門而投了汩羅江,卻一直對人們紀念他的方式有點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雞蛋投進河裏,那有多可惜呀!而慶幸的是,我們那裏每家每戶都是將雞蛋投進了“五臟廟”裏,而沒有白白地扔掉。現在回想起來,要是有什麼思想教育收穫的話,那就是覺得屈大夫是個好人,起碼是因爲他,我們纔有機會吃上雞。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兒時那溫飽不濟的日子也漸漸地淡出了記憶,兒時的我現已爲人父,而我試圖讓孩子也像我一樣過端午節的想法,卻得不到女兒的贊同,望着女兒眼瞅雞蛋嘟着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節到底該怎麼過?難道僅僅是爲了吃或是敷衍一下過節的形式?物質只不過是節日的載體,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作爲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日,表現了人們對他不爲個人謀私利而心繫國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薰陶的載體。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憶苦思甜或者創新過節的形式,而是要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要對孩子們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在物質貧乏時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缺憾,應當從孩子們這一代重新找回來。

在當下洋節氾濫的時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漸漸對中國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而對西方的節日,什麼情人節、愚人節卻極力推崇,過得津津有味。就連不少從傳統裏走過來的人也都在嘆息:年味淡了,節味變了。難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真的過時了嗎?那流傳了幾千年、承載了中華歷史文明與優良傳統的節日難道還不如沒有傳統文化基礎的洋節嗎。

一位學者說過:“許許多多的習慣,凝結成一個傳統,許許多多的傳統沉澱爲一段歷史。”中國節日作爲一種民族習俗,一種歷史傳統,承載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流轉變遷和先民們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每一個節日都蘊含着我們民族的血脈與精神。如春節追求普天同慶、社會和諧,七月七歌頌人間美好愛情,“仲秋”祈禱團圓豐收……千百年來,無論是“大米流脂慄米白”的開元盛世,還是“萬戶蕭凋鬼唱歌”的艱苦時代,不管是白饃換成了窩頭,還是窩頭換成了菜團,中國人仍然用無限的虔誠演繹着曾經被祖先演繹過的節日,把祖先的印記一路帶到今天。

由此看來,過傳統節日,重要的不在於過節的形式,而在於節日的內涵,年糕、月餅、糉子、雞蛋等只不過是節日的道具,倘若忽視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那麼節日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暴殄天物的藉口,或是刺激消費的機會,那麼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必將大打折扣。

端午節隨筆 篇七

今天我早早起牀,便看見外婆在門上掛好了菖蒲和艾葉,爸爸並且噼裏啪啦放起了鞭炮,接着我們開始吃早點。呀!今天的早餐花樣多多,和以往不同,餐桌上擺放着糉子、蛋糕、茶葉蛋、包子、麻圓、甜大蒜……聽說中午還有一餐豐盛的美味佳餚呢!早餐吃完後,我纔想起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端午節。

相傳端午佳節,是爲了紀念我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詩人屈原。那時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爭霸的時候,秦國爲了統一中國,發動戰爭,滅亡了六國,楚國也在其中。因爲楚王沒聽取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經果秦國滅亡了楚國,無奈之下,屈原投汨羅江自盡。這天正是五月初五,人們用投糉子到江中和賽龍舟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呀!我要向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學習,我也要努力學好本領,將來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