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多篇

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多篇

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篇一

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爲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都是以忙爲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朋友聚會等等儘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四、多讚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篇二

一、如何正確地培養孩子

給寶寶的益智玩具,很多人肯定第一時間會想到市面上珠琅滿目的玩具。其實媽媽的臉纔是給寶寶最天然最佳的玩具,從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孩子大部分的的時間都是和媽媽相處,媽媽的喜怒衰樂都會寫在臉上,寶寶可以從媽媽的臉部表情那裏獲取一些媽媽內心相表達的相關信息。如果媽媽開朗樂觀,臉上自然眉開眼笑,帶給孩子的是一種積極愉快的表情。那麼爲何說媽媽的臉就是寶寶的最佳玩具呢?

隨着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現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遠遠不如舊時代,因爲心理壓力過大而導致走極端的事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而他們的問題心理問題很多都是寫都與幼兒時間期的發展有關,也與孩子和父母相處的關係和家庭環境有密切聯繫。

現在80後的年輕父母工作忙、壓力大,缺少科學的育兒知識,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不惜重金爲孩子購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孩子天天與玩具爲伴,缺少了很多童年應有的樂趣。例如各種高檔玩具、電子媒介教育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間很多有互動的時間。

而這些缺乏親子間有效互動會對兒童早期發展中產生了不利因素中,也是最重要因素。

還有很多父母孩子纔不到一歲就送到早教機構,認爲短短一個小時的早教時間就能開發孩子的潛能。但事實孩子的潛能開發最主要來日常生活、自於家庭、父母之間。缺乏了父母的參與親子互動,再好的早教機構,也發揮不到作用。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並不真正需要什麼昂貴的高科技的益智玩具,孩子的內心更渴望媽爸爸媽媽的關注,和他們玩耍、交流。而媽媽的臉就是家庭中最佳的益智玩具是任何昂貴的益智玩具都無法比擬的。

所謂說性格決定命運,一點不假。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行爲在幼兒時期就開始開成,而幼兒早期接觸最多的就是媽媽。但是現實社會中競爭的殘酷讓年輕的父母們不惜高價購買各種益智玩具,而忽略和孩子的溝通,用玩具代替。

從各種事例中表明,嬰幼兒早期最好的益智玩具爸爸媽媽,特別是媽媽的臉。媽媽的微笑、交流互動是最好的促進兒童發展的方式。但互動交流的時間可以是在在給寶寶餵奶的過程中,媽媽切忌邊餵奶邊看電視,和孩子多交流,雖然這個時期孩子還能不懂,但媽媽親切的語言能使孩子感受很幸福、被關注。在兒童語言發育最關鍵期,親子間的咿呀互動纔是最關鍵的。如果過度依賴電子媒體教,對於一些語言能力本身不強的孩子就是一種傷害。

所以爸爸媽媽再忙也要抽空陪孩子多溝通、多互動,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媽媽的臉能給孩子帶來很多信息,如果每次媽媽都是微笑的臉,孩子長大後性格也比較開朗和樂觀。有利於孩子性格的發展和形成良好的心理行爲。

二、孩子的喝水問題解決

1、飯前能不能給寶寶喂水?

雖然說多喝水能夠加速新陳代謝有利健康,但是對於小寶寶來說,在不恰當的時間喝水反而容易影響身體哦!其中一個不適宜喂水的時間就是寶寶吃飯前。飯前喝水可使胃液稀釋,不利於食物消化,喝得胃部鼓鼓的,也會影響寶寶的食慾。

讓寶寶在飯前半小時喝少量的水,這樣可以促進唾液的分泌,幫助寶寶消化食物。

2、睡覺前能不能給寶寶喂水?

睡覺前也不適宜給寶寶喂水。年齡較小的寶寶在深睡以後,還不能完全控制排尿,如果睡前喝水過多,很容易會遺尿。即使不遺尿。一夜起牀幾次小便,也影響睡眠。所以媽媽們儘量不要在睡前2個小時內給寶貝喂水;如果真有必要,也儘量控制好水量,不放讓寶寶稍微舔一下解解渴就好。

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篇三

爲孩子創設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

在我的家庭教育裏,很輕鬆,我從來不對孩子大聲叱喝,這樣的家庭氛圍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得學會尊重孩子,讓孩子積極的參與到家庭重大事件的決策中。有一年,愛人想換車,不知道是買黑色的還是紅色。後來讓孩子參加到了這個問題的決策中,孩子給了建議是紅色時尚,黑色經典,不會隨着流行而被淘汰。就這樣我們選擇黑色。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的女兒今25歲了,在這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女兒成長的很快樂,我也很開心。

以身作則,用自身行爲來影響孩子

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給孩子最好的影響,讓他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他們要求孩子像爸爸媽媽一樣愛清潔、講衛生、愛學習。只要孩子做得好,他們總是讚美他。我的女兒非常喜歡看書,是因爲我們從小對女兒的影響,晚飯後,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拿着書本在學習,看書,這是我們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也養成了女兒的好習慣。以身作則,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方法。

嚴格要求孩子與關愛孩子一起進行

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享受了許多現代文明的產物。我們既想辦法爲他提供優越的環境,也不忘對孩子進行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教育;我們會給他各式新奇的玩具,我們也會常常給他講紅軍長征過草地吃草根樹皮的故事。對孩子嚴格並不是一件壞事情,在學習中,我們對他嚴格要求,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對他關愛有加,這就說明了,孩子的教育一定是雙向的,要嚴格也要慈愛。

配合老師,做好家庭工作也要做好學校工作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很重要,家長只有與學校與老師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家庭教育是給孩子更多的品德,做人道理的教育,而學校教育主要是教給孩子知識,讓孩子用知識武裝自己,爲以後的人生做準備,找方向。家長只有配合老師,瞭解孩子想要什麼,知道孩子需要什麼,然後配合老師的需要進行的家庭教育更加適合孩子,更能讓孩子接受。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尤爲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學會了明辨是非的道理,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比如整潔,比如獨立的性格。

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篇四

如果你希望孩子的生命狀態永遠保持一種積極向上、樂觀、陽光的發啦狀態,那麼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讓它們逐漸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民主的:在教育上,民主的根本含義我想應該是把孩子真正當作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他是我們的孩子,但他首先是一個人。作爲人應該有的權利,我們的孩子都應該擁有。如果我們不把我們的孩子當作一個人,那麼任何的教育都是蒼白而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尊重的是孩子作爲一個人而擁有的對於快樂、溫暖、安全、生存、愛、自由、交往、尊重、自我實現等等的需要。

平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容易產生不平等的。如何讓不容易平等的個體真正地平等起來,是我們做父母的人應該去反思和主動做到的。在家長面前,孩子要求平等是一種要求,但在孩子面前,家長要求平等可以是一種行動。因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中,家長是主動的,而孩子相對來說是被動的。那麼,作爲父母的我們,還等什麼呢?

慈愛的:慈愛是一種胸懷。是一種關愛所有生命的慈悲情懷。只有這種情懷,可以讓我們忘記得失、忘記榮辱、忘記高低、忘記貴賤、忘記貧富。不管我們的孩子聰明與否,不管我們的孩子成績好壞,不管我們的孩子是否出人頭地,不管我們的孩子是否能夠揚名立傳,我們都用一樣的目光去注視他們,站在他們的身邊給予支持。只要他們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和諧、快樂、幸福地度過他們的人生,沒有什麼是一定要的或者一定不要的,不是嗎?

理解的: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追求。每一個不同的個體,都是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價值的。你的價值觀是建立在你的世界上的,而孩子的價值觀也是建立在孩子的世界上的。如果你愛孩子,也要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來愛他,如果你要幫助孩子,也要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來幫助他。每個人眼裏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有一天孩子選擇了和你不一樣的道路,我們也一定要理解他。

寬容的:當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我們是允許他跌倒重來的,因爲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孩子要經過很多次的跌跤才能學會走路,我們有這個信心;當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是允許他含糊不清地叫我們“大大和那那”的,因爲我們的經驗同樣告訴我們,孩子要經過很多次的練習才能學會說話的,我們有這個耐心。可是孩子慢慢長大的時候,我們卻常常忘記了這個最起碼的規律。我們不再允許孩子犯錯,我們也沒有耐心再給孩子一次機會。對孩子最好的鼓勵是:“沒有關係,再來一次!”對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孩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多麼希望,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一直有這樣的兩句話陪伴着我們!

正面的:我們的潛意識是聽不懂“不”字的。如果我現在跟你說:“請你別想一隻藍色的蝴蝶”,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你想的偏偏就是一隻藍色的蝴蝶。所以如果你想要讓孩子獲得一些積極正面的行爲,那麼請記得要用正面的字眼來描述。“不要緊張”記得要說成“要放鬆”,“不要拖拖拉拉”記得要說成“要抓緊時間”;“不要亂扔東西”記得要說成“要保持整潔”等等。所以我也建議每一條高速公路上的那些提醒標語也要改成正面的提示語。而當孩子出現不理想的行爲時,如果你加以負面的強化,那麼這個行爲出現的頻率也就會越高,這就叫負面強化。而正確的做法是正面強化,當他出現好的行爲時,你才需要對他進行強化。

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篇五

大家可以發現,現在的孩子和我們的時代是不一樣的,他們更加的聰明,而且比較容易接受很多的新生事物,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教育方式就要不斷的進步,我自己有一些教育孩子的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西方的教育方式裏面有一種方法比較好,那就是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種朋友一般的感情,其實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樣你可以和自己的孩子更加親近,而且也更容易理解彼此的心情。

第二、作爲家長要和孩子經常一起玩遊戲,這點很重要,因爲你在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不足,然後通過遊戲糾正孩子的錯誤,這樣的教育,孩子很容易接受,而且可以增進孩子和家長的感情。

第三、父母要多看書,多學習一些新的知識,因爲現在的孩子好奇心都很重,他們會經常問家長一些很稀奇古怪的事情,如果你不多看書的話,那麼孩子問你一些知識,你不知道的話會很丟人。

第四、作爲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和熱愛生命,我們可以在路上教育孩子,當家長看到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應該及時的給予關心,這樣你的孩子也會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第五、自己的孩子我們要多喜愛,很多家長喜歡說別人的孩子的優點,其實你是打擊自己的孩子的信心,我建議大家應該多賞識自己的孩子,要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多鼓勵自己的孩子。

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篇六

我從沒想過做一個育兒專家,事實上,只是因爲當今有一種育兒方式,會把孩子搞得一團糟,阻礙他們個人特質的培養。而這種育兒方式,正大行其道。

我想說的是,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擔心父母沒有足夠參與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養育過程中,這理所當然。但如果走上另一個極端,也會有很多壞處,比如家長認爲,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隨時保護和糾正,關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們的每個細節,引導他們進入名牌大學,找到好工作。

當我們這樣養育孩子,其實是給了孩子一種清單式的童年。

清單式的生活,就是:

我們確保他們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後期望他們進入好學校,並且是好學校的好班級,在好學校好班級中還要取得好成績。並且不只是成績,還要拿高分,不只要好成績和高分,還要獲得榮譽和獎項,要參加運動、活動、還要有領導力。我們告訴孩子,不要只是參加社團,還要創建社團,因爲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還要參加社區服務,因爲要讓大學看到你會關心他人。

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我們期望孩子能做到完美,而我們自己卻從沒做到過。有這麼多要求,做父母的就得和每個老師溝通,和校長、教練、推薦人溝通,如此一來,我們更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祕書。

然後對孩子,視爲珍寶的孩子,我們要花心思來督促、哄騙、暗示、幫忙、嘮叨、甚至討價還價,確保他們不會在頂尖大學申請這件事上搞砸,或者故步自封,或者毀了自己的未來。

那麼在清單式童年中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呢。

首先,他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整個下午都沒有空閒,因爲我們覺得任何事都要充實起來。就好像每一項作業、每個測驗、每個活動,都與我們爲他們規劃好的未來成敗攸關。

我們不讓孩子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睡眠,只需要他們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好。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口頭上希望他們開心,但當他們放學回家,我們通常第一時間問的卻是作業和成績。孩子從我們臉上看到的,我們的認可,我們的愛,看到的他們的價值,卻是來自成績單上的 A。和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像寵物展上的訓狗員一樣表揚他們,哄他們跳得再高一點,再遠一點,日復一日。

等上了高中,他們不會問,“我該對哪些課程,哪些活動感興趣呢?”他們只會去問輔導員,“我要怎麼做才能進入好大學?”然後,當他們拿到成績單,如果拿了幾個B,甚至是可怕的C,他們會狂躁的給朋友發短信,“有誰考這個分數進了好大學嗎?”

我們的孩子,無論高中畢業時結果怎樣,都被壓得喘不過氣,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們比實際年齡更老成,盼望着大人告訴他們,“你已經做得夠多了,小時候這麼努力已經足夠了。”他們現在卻在高分的焦慮 和沮喪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會想,這樣的人生最後究竟有沒有意義?

我們做父母的,當然認爲這都有意義。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就像如果他們進不去我們期望的這幾所好大學,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們就沒有未來。

或者,只是我們認爲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或者只是貼在車屁股上的未來。就是這樣。

但如果你看看這件事的後果, 如果你有勇氣看的話, 你會發現這不只讓孩子認爲他們的價值來自於成績和分數,更是在他們正在成長的意識裏, 我們傳遞了一個信號:“嘿,孩子,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成。”

隨着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遠比通過父母讚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 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結果。

簡而言之,如果孩子們要建立自我能效,就需要他們爲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規劃、決定、行動、期望、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那是不是說,每個孩子都很努力,都很積極,都不需要對他們的人生有干涉和關心,我們應該退後,任其發展呢?當然不是。

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看做他們童年的奮鬥目標,當孩子去追求進入理想中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

我們應該更少關注具體哪些名牌大學他們應該申請或進入,而更多關注他們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有了這些,他們才能在哪兒都成功。 我們需要將重點放在打造一個能幫助他們爲成功奠定基礎的童年上,比如,愛,比如,做家務。

你沒聽錯,我是說的做家務。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作哈弗格蘭特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專業上的成功,取決於小時候做的雜活,越早開始越好”,這種挽起袖子開乾的心態代表着——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完成它,這個人也可能就是我,我會盡力去改善整件事情。這就是在工作中獲得先機的東西。

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不讓孩子做家裏的雜活,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還在等待一個清單,但這個清單已不復存在。而他們已經缺乏動力和意識,不能挽起袖子去開幹,不能望向四周,並心想,我怎樣才能幫上同事們的忙?沒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樣才能提前一步預見到老闆的要求?

哈弗格蘭特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不是對工作的愛,是對人的愛: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夥伴,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家庭。所以我們要教孩子如何去愛,要愛別人,他們要先學會愛自己。想要他們愛自己,我們就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所以,請放下對成績和分數的癡迷吧。

當孩子們放學回家,當我們下班回家,不妨關掉電子設備,把手機放到一邊,看着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到我們臉上洋溢的喜悅,就像第一次看到我們初生的孩子。

我們應該說,“你今天過得怎樣?今天有什麼高興的事嗎?”如果你的孩子回答,“午飯”。那就繼續問“今天的午飯哪裏比較棒?”我們要讓他們知道, 他們本身對我們很重要,而不是成績。

當然,你可能會想,家務和愛,這聽起來很好,但是得了吧。大學看的是好成績、榮譽和獎項。

的確,那些最有名的學校需要這些,可是,你不需要爲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一定去那些最有名的學校。幸福和成功的人們也會來自於公立學校,來自於沒人聽過的學院,來自於社區大學,來自於附近的學校甚至被退學。

如果我們眼光放開一些,願意看一些別的大學,拋開偏見,並且意識到孩子考不上頂尖大學並不是什麼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嚴格的清單約束下長大,等他們進入大學,不管什麼大學,都是他們自主決定的,是他們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裏有一番作爲。

我也有兩個孩子,Sawyer和Avery,他們都十來歲。必須坦白的是,一度,我對待Sawyer和Avery,就像對待盆栽一樣——

我想要小心的把他們修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完美到可以把他們送進最受歡迎的大學。但是,我在工作中接觸了幾千個別人家的孩子,我才意識到:我的孩子們不是盆栽, 他們是野花, 未知品種的野花——

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長的環境,通過家務和愛,讓他們變得強大,愛他們,他們纔會愛別人,接受愛。

我的工作不是把孩子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 篇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人皆有之。盼子女成才只是一種心願,但如何教育子女成才,卻令無數家長茫然無措甚至很頭痛。那麼孩子要想成才,家長應該怎麼做?是趁年富力強多掙錢給孩子花,還是解決孩子的一切後顧之憂讓孩子生活在安逸裏?是端起家長的架子對孩子過分責罰,還是把孩子交給學校便萬事大吉?我個人認爲,僅僅做到上述這些方面還遠遠不夠,一個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家長應該從以下六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把培養孩子放在第一位。

高年級的家長年齡多數在四十歲左右,“人到中年,諸事纏身”,他們常年爲財富奔忙,兢兢業業爲黨爲人民利益工作,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考慮孩子的學習,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管理和引導孩子好好學習。當發現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成才無望時,才着急上火,甚至愁白雙鬢,但是“誤了農時,少收一季;誤了人時,貽害終生”,悔之晚矣!所以,作爲家長,就應該把心思多用在孩子身上,把培養孩子放在第一位,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老師無法取代的。家長的言傳身教,情感關懷,往往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動力。有的家長認爲儘量多掙錢給孩子花就是在盡家長的責任,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說過這樣的話:“孩子若如我,要錢幹什麼?孩子不如我,要錢幹什麼?”孩子如果爭氣,不用給他留錢;孩子不爭氣,留錢只會幫助他惹是生非。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意思是說,魚總有吃完的時候,有了漁網並且學會了打漁,就有吃不完的魚。給孩子留錢,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第二、相信自己的孩子具有成才的一切條件。

王安石曾經在《遊褒禪山記》裏說過這樣至理名言:“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意思是說,要想欣賞到美麗的景緻,必須到達險且遠的地方。這個“非常之觀”可以理解爲我們的人生目標,說白了就是考上大學。王安石還說,要想到達那有着“非常之觀”的地方,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物、志、力。前兩者我們的孩子都具備,唯獨後者欠缺。也許家長和孩子都會強調智力不好,其實不然。有這麼一個故事,講上帝造人忘了灌注智慧,便派神使赫爾墨司去辦這件事。神使來到人間,給每個人罐了一勺子智慧燙。不小心灌多了的就是天才;漏罐了的就是白癡。天才和白癡都是極少數的,絕大多數人的智慧都是“一勺子”。學生之間學習成績的差異都是後天的努力程度造成的。我通過和其它家長交流時發現:一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是學生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把聰明用到學習上的問題。我有一個親戚家的孩子,現在國中在讀,他的智力充其量算箇中等,可是他的學習成績排名全年級前十名。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火車慢車和快車跑起來的速度是一樣的,只是在車站停留的時間長短不一樣,快車直奔終點站,中間不停留;慢車逢站便停留,在到達終點站的途中可能要停留許多次。學生的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有的同學“停車坐愛楓林晚”,貪戀沿途的風景,每個星期算一個小站,每個學期算一個大站,結果成了“慢車”;有的同學則不同,他不靠站,不停車,一直往前跑,結果他就成了“快車”。只要堅持不懈地往前走,沒有做不成的事。荀子曾經在《勸學》篇裏說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第三、要讓孩子有危機感。

大家先來看一組數據。2008年度大學畢業生人數比去年增長了百分之二十五,而工作崗位供應量又比去年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二,今年大學生的就業率只能達到百分之二十。換句話說,大學畢業生的的失業率將達到百分之八十。這是一個驚天動地的數據,這可能已經創造了一個大學生低就業率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組數據告訴我們一個信息:現在的學們生面臨着非常嚴峻的生存危機。可是他們爲什麼感覺不到?問題就出在家長身上。爲什麼這麼說呢?下面的這個故事就有答案。有一位馬拉松運動員,他的訓練成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停滯不前。一天早晨,他照例到山區公路上鍛鍊,突然聽到狼的叫聲,這時候,路上只有他一個人,他嚇壞了,不敢回頭,拼命往前跑,誰知這狼的叫聲一直跟着他。結果他的這一次訓練成績出奇地好。原來這一切都是教練安排的。教練對他說:“原來不是你跑不快,而是你身後缺少一隻狼。”我們的孩子感覺不到生存危機,是因爲他們身後有父母拼命地爲其“打狼”。有人說最有錢的中國人是孩子,我們的家長想盡千方百計爲孩子解除一切後顧之憂讓其生活在安逸裏。長持以往,孩子就失去了生存競爭的本能。有一道叫做“水煮青蛙”的菜很值得深思。如果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會縱身而出;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溫水中,它會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後你再慢慢升溫,即使升至攝氏80C°,青蛙也仍然會若無其事地待在那水裏。隨着溫度的繼續上升至90C°- 100C°時,青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在此情況下,青蛙已經失去自我脫險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爲止。在第二種狀況下,青蛙爲什麼不能自我擺脫險境呢?這是因爲青蛙內部感應自下而上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激烈的環境變化,而對緩慢、漸進的環境變化卻不能及時做出感應。這就是一種“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逸。”所以,我認爲跟在孩子身後“打狼”的父母不是愛孩子,而是坑了孩子一輩子。這是嚴重的失職啊!

第四、對孩子寄予期望。

先講一個古希臘神話故事。大意是:古代的一位國王,被他自己所雕刻的女孩塑像所吸引,後來他深深地愛上了這個石像,併爲她而不思茶飯。他非常希望這個石像可以成爲一個活着的人,他的真愛感動了上帝,石雕真的變成了一個活人。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力翁效應”的來歷。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曾作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來到一所國小,聲稱對學生進行一次“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測驗後,他們挑選出幾個學生,告訴老師說這幾個孩子“很有潛力”,可實際上,這些學生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是隨機跳出來的幾個。奇蹟出現了——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智力水平明顯提高了,與老師的感情也深厚起來。羅森塔爾認爲,這種結果是從老師的期望中產生的。由於老師們對心理學家挑選出來的學生深信不疑,於是對他們產生了特別的厚愛,並在不知不覺中通過讚許的目光、肯定的眼神、滿意的手勢給他們以鼓勵,激起了他們上進的信心與決心和對老師的尊敬、信賴。羅森塔爾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把它命名爲“皮格馬利翁效應”。這種現象說明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孩子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孩子受到的影響也不同。對於家長也是一樣的,要想使孩子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期望對於人的行爲往往產生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第五、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

家長們往往“恨鐵不成鋼”,在孩子面前端家長的架子,對孩子輕則喝斥痛罵,重則拳腳相加,長持以往,勢必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立。於是有些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就想方設法欺瞞家長,時間長了,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就形成了溝通的鴻溝。孩子一旦對家長關閉了心靈的大門,孩子的成長就極有可能出問題。所以,建議家長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因爲批評多了,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可能使孩子破罐子破摔。孩子需要朋友,如果父母不與孩子交朋友,那麼他可能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了。

第六、密切配合學校把孩子培養成才。

培養下一代靠什麼?靠社會?靠家庭?還是靠學校?也許有人會說靠這三方面的力量。以我的經驗。靠社會是危險的,社會的誘惑太多,我們的孩子心智還不夠健全,不能明辨是非,往往會受到壞的影響。如我鄰居家的一個孩子就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這個孩子稟賦很好,活潑好動,又很有禮貌,加之容貌俊秀,很討人喜愛。但是他也有不少毛病。貪玩,迷戀網絡遊戲,有很濃重的江湖義氣,經常做出夜宿網吧,充當打手的危險事情來。他被開除出校後,在社會裏交上了一些流氓小混混,於是泡網吧,滋事打架成了他的主業。被開除不到三個月,他多次實施搶劫,有一次搶劫時下手太重,致使被搶劫者被刺身亡,這個孩子成了殺人犯。可見,把孩子過早地推向社會是多麼危險啊!這樣看來,把孩子培養好能夠依靠的就是學校和家長兩方面的力量了。只要學校家長攜起手來,形成合力,阻斷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誘惑,孩子成才的目的才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