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月三上巳節習俗多篇

三月三上巳節習俗多篇

上巳節是什麼節日 篇一

一、活動目的

民族民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民族民間文化引進校園,不僅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我們創建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通過本次“三月三”民族風情文化展示活動,發揮先進文化的導向作用,弘揚民族文化,陶冶個人情操,激發每個人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二、活動時間及地點

1.活動時間:3月30日——4月1日

2.活動地點:

三、活動內容

1.“民族歌謠童謠”年級拉歌賽(4月1日上午)

(每個年級一首唱民族歌謠正副班主任負責)

2.參觀民族風情文化走廊(4月1日上午午)

(1)民族文化——壯語文字書籍展示區(3月30日完成)

(2)年級“民族生活(圖片)、特色服裝(圖片)、工藝品、飲食”等展示區(每個各班負責一個特色展示區,正副班主任負責3月31日完成。)

3.民族體育節:民族歌舞表演、跳竹竿競賽、搶花炮比賽、30人板鞋

競速比賽、投繡球比賽、集體花樣跳繩比賽、滾鐵環混合接力賽等。(時間待定)

四、活動要求

1.各班級按學校活動方案精心組織,做好充分準備,落實好各項活動要求。

2.教育學生參加活動講文明守紀律,確保活動順利開展。

五、其他工作人員安排

2021上巳節三月三活動主題策劃方案

22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節,是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滿懷豪情奔向小康社會的又一個隆重的黎族苗族傳統節日。全省主會場活動第一次定在瓊中縣舉行,這是海南100多萬黎、苗族同胞的一大喜事。

本次活動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從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出發,通過全省互動、社會各界參與,把“三月三”傳統節日辦成文化“三月三”、歌舞“三月三”、民俗“三月三”和歡樂“三月三”。讓黎族、苗族人民體會到黨的溫暖,同時激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促進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

二、活動安排

(一)廣場文藝演出

1、海南中部廣場文藝匯演

時間:4月17日(農曆三月七年級)20:00時至22:00。

地點:瓊中縣民族文化廣場。

內容:海南中部屯昌、白沙、五指山和瓊中四市縣精彩節目展演,選出優秀節目參加全國“羣星獎”評選。

主辦單位:省委宣傳部、省文體廳、瓊中縣人民政府。

協辦單位:瓊中縣政府辦、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縣廣播電視臺。

責任領導:郭光星(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三月三節開幕式廣場文藝表演

時間:4月19日(農曆三月九年級)8:00至10:30

地點:瓊中縣民族文化廣場。

內容:展現海南原生態民族歌舞、民俗民風和黎苗漢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風貌。

主辦單位:瓊中縣委辦、縣政府辦、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

協辦單位:瓊中縣委宣傳部、縣教科局、縣廣播電視臺。

責任領導:林海雲(中共瓊中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郭光星(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二)民族歌舞展演

1、海南民歌邀請賽

時間:4月19日(農曆三月九年級)20:00至23:00。

地點:瓊中縣民族文化廣場。

內容:全省18市縣優秀的民歌手參加比賽,評選出優秀歌手和優秀組織獎。

主辦單位:省民宗廳、瓊中縣人民政府。

協辦單位:瓊中縣政府辦、縣民宗局、縣廣播電視臺。

責任領導:韋求香(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郭光星(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三月三節“瓊中黎苗歌會”

時間:4月18日(農曆三月八年級)20:30。

地點:瓊中縣民族文化廣場。

內容:由瓊中縣直機關各戰線、各鄉鎮和各國營農場代表隊通過獨唱、對唱、合唱、表演唱等形式,展現瓊中民歌獨特的韻味。

主辦單位:瓊中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

協辦單位:瓊中縣直機關各戰線,各鄉鎮、國營農場,縣廣播電視臺。

責任領導:林海雲(中共瓊中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郭光星(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3、歌舞狂歡

時間:4月19日(農曆三月九年級)__:00至18:00。

地點:瓊中縣城營根路、虎頭路。

內容:10個狂歡點。瓊中縣直機關各戰線,各鄉鎮、國營農(茶)場黎族苗族歌舞、器樂展演,黎族苗族婚禮展演,觀衆參與狂歡。

主辦單位:農墾駐瓊中辦事處,瓊中縣委辦、縣委組織部、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

協辦單位:瓊中縣委宣傳部、縣直機關工委、團縣委、縣廣播電視臺。

責任領導:林海雲(中共瓊中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郭光星(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4、“叫儂唱歌儂就唱”民歌之星電視總決賽

時間:4月18日(農曆三月八年級)14:00至18:00

地點:瓊中縣委大禮堂(暫定)。

內容:評選黎族苗族民歌新星,培養民歌新人,弘揚民族文化,打造瓊中民族文化品牌。

主辦單位:瓊中縣廣播電視臺、團縣委、縣婦聯。

協辦單位:瓊中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

責任領導:符建羣(中共瓊中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5、篝火狂歡舞會

時間:4月18日(農曆三月九年級)22:30至

次日凌晨1:30。

地點:瓊中縣民族文化廣場。

內容:通過篝火狂歡,展示黎族、苗族獨特民風;在羣衆互動娛樂中,將“三月三”活動推向高潮。

主辦單位:瓊中團縣委、縣婦聯。

協辦單位:瓊中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縣廣播電視臺。

責任領導:王光業(中共瓊中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韋求香(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三)民俗展示活動

1、瓊中鄉土文化巡展

時間:4月19日(農曆三月九年級)10:00開始。

地點:瓊中縣民族文化廣場至縣四套班子辦公樓前路段。

內容:瓊中縣各鄉鎮、國營農(茶)場特色文化巡展。

主辦單位:瓊中縣政府辦、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

協辦單位:瓊中縣民宗局、縣廣播電視臺、各鄉鎮政府。

責任領導:郭光星(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黎苗風情一條街

時間:4月17日至19日(農曆三月七年級至九年級)。

地點:瓊中縣城虎頭路。

內容:黎族、苗族民間工藝品、風味食品展銷。攤位間設民間藝術展演點。

主辦單位:瓊中縣旅遊局。

協辦單位:瓊中縣商務局、瓊中工商局。

責任領導:許教春(中共瓊中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3、黎族織錦及黎族苗族傳統服飾展銷

時間:4月18日至19日(農曆三月八年級至九年級)

地點:瓊中縣就業局織錦展廳。

內容:黎族織錦,黎族、苗族服飾展銷。

主辦單位:瓊中縣民宗局、海南錦繡織貝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瓊中縣婦聯會、縣就業局。

責任領導:許教春(中共瓊中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四)黎族文化高峯論壇

時間:4月18日(農曆三月八年級)全天。

地點:瓊中賓館會議室。

內容:討論黎族文化在當前的社會地位和價值,探討黎族文化的發展思路及途徑,加快黎族文化開發利用,弘揚和傳承黎族文化。

主辦單位:省民族學會、中共瓊中縣委、瓊中縣人民政府。

協辦單位:瓊中縣政府辦、縣委宣傳部。

責任領導:符建羣(中共瓊中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四)其他活動

1、瓊劇演出

時間:4月19日(農曆三月九年級)晚上8時至11時。

地點:縣城虎嶺文體廣場。

內容:邀請瓊劇團演出古裝瓊劇,滿足羣衆對瓊劇藝術的需求。

主辦單位:瓊中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

責任領導:郭光星(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通宵電影展映

時間:4月20日(農曆三月初四)零時至5時

地點:瓊中縣四套班子辦公樓右側廣場、縣電影院前庭。

內容:組織反映黎族苗族人民生產、生活及革命的故事影片、宣傳片進行展映。

責任單位:瓊中縣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

責任領導:郭光星(瓊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3、老幹部文體活動

時間:4月19日(農曆三月九年級)全天。

地點:瓊中縣老幹部活動中心。

內容:組織全縣老人進行門球、太極拳、健身操、健美操和太極劍比賽,頒發獎狀,鼓勵老人積極參與體育活動。

主辦單位:瓊中縣委組織部老幹局。

責任領導:林海雲(中共瓊中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上巳節三月三的由來 篇二

三月三廟會:正所謂“三月三,盤古山”,所以農曆三月九年級是盤古山朝聖的日子。盤古開天闢地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說之一。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城南15公里處的盤古山,是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造化萬物的地方。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世界的神話流傳久遠,據歷史資料顯示,泌陽至少從南北朝時期就興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動。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的盤古廟會,都有數十萬之衆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人根之祖―――盤古、並藉此機會爲親朋祈福。

自20xx年以來,泌陽縣大力弘揚盤古文化,將這一傳統廟會打造成集文化、旅遊、經濟開發、尋根拜祖、展示泌陽形象爲一體的盤古文化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0屆。

在中國“盤古聖地”不在少數,而在河南省,唯有泌陽縣盤古山被稱爲“中國盤古聖地”,此盤古山不以山高而名,因爲盤古山主峯海拔也才459米,在羣山之中可謂“嬌小”,但她卻在中原諸多名山秀峯中奪得“盤古聖地”之美名,自是有其不凡之處。

而盤古山山巔之上立有盤古神廟。盤古廟始建於五代。傳言當年盤古山上時有神光顯現,更有蜃樓仙境爲鄉民官士親見。每奇景臨世不過半日即沒,其中有仙樓宮闕,井然杼比;麒麟、綵鳳、青鸞、仙鶴、白螭、神龍戲於其間;瓊草玉樹,遍地可見;靈果珍品,望而垂涎。仙人飛相來往於瑤宮紫闕,且有彩裳宮娥、童子相隨而行。仙氣氤氳,自在非凡。

其中有一大殿其勢最偉,殿前正門上有一青玉大匾,上書“盤古神殿”四大鏨金字跡,氣勢恢宏,莊嚴非常。殿外庭中有一高逾百丈的玉雕,周身不見半點瑕疵,通體瑩光潤透,更不顯絲毫雕琢之工跡,純樸自然,渾然天成。此玉雕所繪乃一神人,但見此人,虯髯濃眉,金剛怒目,方口大耳,上身赤膊,肌肉虯結,下身槲葉圍裙,不失莊嚴。手執一利刃巨斧,揮天斥地,懾泣鬼神,正是有開天闢地之功的盤古大神。

此事傳至京都,明告聖聽。帝命欽天監卜佔,告之乃神蹟,瑞兆也。帝親身移駕,周車而至,恰逢蜃現。甚喜,淨身、齋戒、焚香,禱神祈天。望上達天聽,永保社稷。後,遣能匠巧工於山頂造殿立社,樹碑以傳。命僧道代帝世相守司,以求國安。

世傳盤古氏九月初九聖誕,三月九年級昇天。於是在每年陽春三月花開農閒時,行起廟會,以念盤古開天之功善。

值此之時,僧道凡夫,官宦平民,商賈小販,鴻儒白丁,盡皆雲集於此。或論道說法,或攀比奢華,或藉此營生,或尋墨夢筆,以生妙花。

三教九流,走卒藝人,不絕其間,山上山下,人煙阜盛。叫賣聲,討價聲,歡笑聲,吟哦聲,祈禱聲,誦經聲,諸般聲語不絕於耳。山下車馬、雲轎、簡棚、華蓋,賃地而臥,佔地而居。山道側徑有林蔭歇腳者,有烹茶煮茗者,有沽酒獨酌者,有行令聚飲者,有沾汗而行者,有搖扇拄竹者,有踊躍跳行者,有裙帶相幫者,有步履匆匆者,有駐足而望者,世間百態,不一而足。山頂之上,噴火、變臉、變戲法兒、吞劍、碎石、耍刀、舞槍、打鞭、履纖、舞獅、舞龍、鬥雞、戲猴等,更有燈謎、對聯、賦詩、作詞等文墨之巧,騷客鴻儒,盡來附足,一展才華。其中更是成全了不少才子佳人之良緣!

碧玉名媛,自是鍾愛一些小巧精奇的物什,珠釵、髮卡、玉佩、束髮絲結、開光護符,必不會少。

各地之風味小吃、冷飲、布偶、紙鳶、木質刀劍、竹簫短哨,皆爲垂髫小兒之最好。

又有外地客商攜錦帛、霧茗、書畫、美玉,藉此易物,換取黃白。不少善男信女攜家中眷屬,虔誠朝拜,以求多福。

總之,盤古廟會乃一年一度之盛會,不往則定當抱憾遺恨終生!

20xx年12月4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河南省泌陽縣爲“中國盤古聖地”。

“三月三”廟會也是江都古鎮仙女廟的傳統“節目”。

農曆三月九年級,正值“杜鵑竹裏鳴,梅花落滿道”的時節,這一天,當街西斑帶河上一彎纖細的月牙兒悄悄落下,鎮東那株蒼老的榆樹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紅暈,此時,小鎮此起彼落地響起歡快的爆竹聲,整個小鎮開始沸騰地熱鬧起來。

太陽漸漸升起,居高臨下觀望:身着吉服的人羣,像彩蝶遊移,從四面八方向鎮上匯攏,繼而如春潮般地涌向廟場。大街小巷,爆竹紛飛,鑼鼓喧鬧,到處是節日的歡聲……

據說,此會始於漢代。相傳西漢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亂,三月九年級,漢高祖第九代孫劉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廟(當時稱蔡家莊)一帶,爲一漁夫所救。後來,莊民感念劉秀的福澤,特建一金龍王廟(鄉民以爲皇帝是金龍化身),以後每年三月三,都有四鄉八鎮的村民前來燒香朝拜,漸而演化成廟會。也有人說這“三月三”與農事有關。農忙開始,鄉民總是祈求風調雨順,所以,這一天先祭奠一下龍王,以求一年五穀豐登。此說,似更可信些。

傳說總歸是傳說,對於身居鄉間,辛苦的人們來說,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廟會的來源並不重要,但這一自娛性的節日倒是令人嚮往。廟會那天,鎮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請外地的親友赴廟會。於是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雲集鎮上,甚至揚州、南京一帶的人,也有乘車趕來的,那場面煞是壯觀。

這一日,龍王廟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廟場四周,商販雲集,各種小吃遍佈街中,諸種土產雜陳其間。耍猴的,舞刀槍玩棍棒的,打蓮花落唱道情的……吆喝聲、叫賣聲、鑼鼓聲,還有孩子手裏的小嗽叭、哨子的聲音,混合成一片,二三裏外也聽得見。廟前有一處平地,但見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誠,燒香的、燒紙錠的,火光熊熊,濃煙升騰。廟堂內燈燭輝煌,香菸繚繞,鍾馨聒耳,一片伽藍香氣。

行香開始,浩浩蕩蕩的隊伍起程了。只聽鑼鼓喧天,鞭炮震響。“馬匹”(充神馬的人)赤着上身,穿紅褲,臉塗花紋,口中橫銜一枝長鐵籤(代馬嚼口),手執四五尺長的鐵棍,在神前跪拜踊躍,揮舞開道。其後是香火隊,信徒們揹着香袋,手執香火,排成4行,徐徐而行。只見煙霧繚繞,縹緲瀰漫,如入仙境一般。緊隨香火隊之後是鼓樂隊,樂師身穿青衫,腰束黃帶,手執鼓、拔、笙、簫、弦子、二胡等樂器,演奏樂曲。接下來,是人數最多的化妝的歌舞隊,各種歌舞爭奇鬥勝,美不勝收。

耍木頭人戲的則靠一根扁擔,扛着一個小臺子,周圍有布擋,上面掛有一排排尺把長的小木偶,臺前掛有一個小布簾,藝人在布擋下面一手牽引線,一手敲大鑼,嘴裏唱着臺詞,臺上的小木偶就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什麼《豬八戒招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集生、旦、淨、末、醜和文場、武場於一身,其景令人陶醉。

走在行香隊伍最後的,是那些逢大難不死的劫後餘生者,他們身穿大紅囚衣,口裏喃喃念語,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感謝神明恩寵,祈禱保佑平安。行香隊伍吹吹打打,熱熱鬧鬧,行一程停一陣,停一陣行一程,緩緩地繞鎮一週後再折回龍王廟,這時已是紅日偏西……

“三月三”是廟會也是集場,十里方圓,處處是貨攤,吃、穿、用、耍,琳琅滿目,五彩繽紛。從正月起,外地商賈和手工業者,即分水陸兩路,或肩挑驢馱,或推車乘船,從四鄉八鎮涌向仙女廟,其中有土特產品、農副產品、農具和一些小商品。

最多的是“窯貨”和“水鮮”,窯貨即宜興一帶的大缸、砂鍋、綠甕、鍋碗瓢盆等,水鮮則是寶應一帶的藕、荸薺,所以“三月三”的江都集又稱爲窯貨集和水鮮集。而通州大布,本地的家機布,也倍受歡迎。趕集的人幾乎個個都拿着購來的物件,尤其是農民,扛着買來的嶄新農具,眉飛色舞,喜氣洋洋。

“三月三”龍王廟會,隨着歲月的流逝已成爲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精心組織、規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廟會。其時,南京的、蘇州的、上海的、揚州的、江都本縣的商賈、羣衆雲集江都鎮十幾條大街上,有來賣貨的,有來買物的,有來看熱鬧的,有來採風的,還有來談對象相親的,真是萬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前後延續三天。

集市上各種貨物應有盡有,入口的糧油、糕點、水果、土產;穿着的裙衫、衣褲;農用的,抽水機,拖拉機、化肥、農藥;家用的,傢俱、炊具、電器、化妝品……不怕買不到,只怕想不到,五花八門貨,樣樣能買到。

入夜,節日的江都鎮別是一番風景。所有的文化場所燈綵通明,鑼鼓喧天,茶座、劇場、舞場、溜冰場、遊樂場、公園到處是;揚劇、淮劇、黃梅戲,有名的劇團、紅的角兒紛紛登臺,聯袂演出。

這些文化娛樂場所已成爲人們交流信息、洽談生意、聯繫感情的好地方。可以說每次廟會都使江都人開拓了眼界,都使江都人結交了朋友,都使江都這個千年古鎮名聲遠播。

[上巳節廟會的來歷和習俗]

上巳節三月三活動主題策劃方案 篇三

值此中國傳統佳節,由省、市文明辦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石家莊市志願服務基金會參與協辦,高遠九龍湖文化園承辦的“春暖花開 最美庭院----九龍湖三月三傳統文化節 ”大型公益活動於2019年4月7日上午在九龍湖文化產業園盛大舉行!

我校臨牀醫學系公益組配合保障本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系列活動——“河北省隸書名家歌頌祖國百米長卷創作儀式”的順利進行。當日由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開筆,副主席與47名書法家共同完成這百米創作!

之後50名兒童現場完成了“箏舞翩然 彩給春天”爲主題的風箏製作。

省文明辦主要負責人表示:“今年的“三月三”活動將以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爲契機,充分弘揚我市精神,發揚創新精神,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引入社會辦節。希望當代青年人積極參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節日活動,要繼承和發揚。重視和保護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此次活動我係志願服務人員本着愛心、奉獻,有團隊精神的宗旨確保全程服務。希望廣大同學們能積極加入服務隊伍裏,爲建設我們的美麗家園一起貢獻力量。

三月三上巳節要幹什麼事情 篇四

三月三上巳節的傳說

紀念伏羲氏

上巳節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爲“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爲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爲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

紀念黃帝誕辰

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爲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慶祝西王母蟠桃會

道教興起後認爲農曆三月三爲西王母蟠桃會之日,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九年級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紀念道教真武大帝

農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裏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三月三有什麼寓意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爲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歌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爲主體的民俗活動。三月三歌墟是在農曆三月三舉行的節日歌會。爲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滿足廣大壯族羣衆的熱切願望,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曆三月三爲壯族歌節,並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舉行歌節盛會。傳統節日從此煥發了青春,更受到壯族人民的喜愛。如果你在三月三時來廣西旅遊,你就有機會一睹三月三歌墟的盛況。

農曆三月三的壯鄉,山山寨寨到處都是歌的海洋。人們如過節一般精心打扮,男女青年心懷喜悅向歌墟涌去,河邊、山谷、林子都是天然的舞臺。春天的大地,萬木復甦,嫩草茸茸,初綻的野花,或白、或紫、或紅,爭芳鬥豔。這美麗的春色喚起人們的美好情感,歡樂的歌聲在空中迴響。

各個民族三月三的傳統風俗

1、壯族三月三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2、侗族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爲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爲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九年級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3、瑤族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爲“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4、布依族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爲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

5、畲族

以三月三爲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爲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三月三上巳節要幹什麼事情 篇五

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是中國古老傳統的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係指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而三月的上巳日多逢三月九年級,所以後來就固定在三月九年級了。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忽略。

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上巳“春浴”的習俗,發源於周代水濱祓禊,後由朝廷主持,並專派女巫掌管此事,成爲官定假日。到漢代,上巳被定爲節日,魏晉以後,確定“三月九年級”爲春禊,是當時重要節日之一。當時不但民間百姓臨水洗浴,而且宮廷裏的帝王后妃也趕赴水邊沐浴,形成“東流水上自潔濯”的情景。

由上巳節還演化出一段“曲水流觴”的逸事。魏晉時,士大夫在祓禊的同時,還要舉行水濱宴會,談文作賦,飲酒取樂。飲酒時,要將酒杯置於流水之中,酒杯隨水流動,到誰的面前,就要飲酒吟詩。這個活動,在著名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被記爲“曲水流觴”。曲水流觴的活動還遠傳到日本,形成日本的曲水宴與洗塵禮儀。上巳節還是古代帝王招魂續魄的日子,鄭國習俗,上巳日在溱水淆水進行招魂續魄的祭奠。

另外,“三月三”除了上巳節外還是西王母生日,是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九年級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 此說源於道教傳說,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由此在一些志怪小說中,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

上巳節還是人日。人日也是傳統節日,相傳女媧七天之內造出七種動物,按日排列爲七年級是雞日、八年級是狗日、九年級爲羊日、初四爲豬日、初五爲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爲人日。按子醜寅卯戊己庚辛辛酉戌亥的天干排序和甲乙丙丁辰巳午未壬癸的地支排序法,初七爲地支巳日,所以“巳日”即“人日”。因此,上巳節也就是人日的節日。

拓展資料:

“上巳節”溯源(一)

上巳節,起源於洛陽,是從周公的酒杯裏泛出來的詩情,是從洛水流觴中潑出來的畫意。一直以來,文人墨客都認爲這個節日與王羲之有關,源於那次有名的蘭亭修禊;源於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42位名士的曲水流觴。其實,如果沒有周公的洛水流觴,哪會有東晉蘭亭的曲水流觴,哪會有大唐“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浪漫場景……

相傳,周公當年率領能工巧匠,費盡移山之力營建洛邑。洛邑建成之後,他登上邙山,看見城中街巷井然,又見洛水蜿蜒,繞城東去,內心十分喜悅。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邊集結,要舉行一項大型活動。這一大型活動就是依據殷人舊習,在春陽初上、寒氣未盡、乍暖還寒、容易得病之時,讓大家到洛水邊舉行“祓禊”活動,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

祓禊,就是指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以農業爲主的華夏先民冬季大多很少活動,到了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氣暖水溫,人們以草藥薰湯沐浴,不僅除去了整個冬天所積存的污穢塵垢,也有利於預防和抵抗春天流行的疾病和時疫,減少病害的侵擾。同時人們通過沐浴潔身,容貌煥發,神清氣爽,爲節日期間的祭祀和男女相會做準備。最早是由女巫領着大家,來到郊外的水邊。在舉行祓禊儀式時,男女皆手持、身佩蘭草,周身散發異香。男子彬彬有禮地來到女子面前,把採摘的花朵贈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女子則面含喜色地接受饋贈,並表示感謝。此等舉止,不僅優雅,還很浪漫。蘭草清新幽雅,古人用它象徵愛情,類似今人用玫瑰表達愛意。

可是,周公並沒有像女巫那樣,只是讓大家進行祓禊活動而已,而是開曲水流觴先河。他讓大家找一處河道蜿蜒、河水清淺且流速緩慢的地方,觴中盛酒,順着河沿放入河中,使之漂浮於水上。那時,洛水北岸,綠草如茵,官員如蟻,十分熱鬧。河上漂浮着的酒觴,一起一伏,順流而下,衆人伸出手臂,隨撈隨飲,十分暢快。周公舉行這項活動的日子,是當年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而三月的上巳日,多逢三月三日,所以魏晉以後,民間乾脆就把上巳節定在三月三了。

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日子裏,踏青幽會,互定終身。健康、大膽、奔放、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盪漾開去。所以也有人把三月三“上巳節”稱爲中國的“情人節”。

也有學者認爲,上巳節可能源自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參加祓禊活動的時候,都是男女同遊,贈香草,表愛意,春日阡陌之上、清清河水之畔,正適宜男女交歡。有資料表明,不少地方此日確有婦女祈孕的習俗。譬如唐代,洛陽婦女到了這一天都往洛河跑,爭着坐龍舟。坐不上的,也要用手摸摸龍舟,希冀感孕,生個龍子。當時,洛河裏的龍舟密密麻麻,都集中在天津橋兩側的水面上。那時的天津橋已經不是隋朝時的浮橋,而是石橋了,所以龍舟出沒在**中,來往於大橋下,女人們則走下河堤,雲集於橋下,等待龍舟近身,好去乘坐。那些坐不上龍舟也摸不着龍舟的女人,就用蘭草或香草浸水沐浴。那時的龍門東山上,生長着無數的香草。於是,每年一到此時,香山寺外的半山坡上,到處是俯身拔草的女子,而男子則不遠不近地觀望着,欣賞她們的婀娜多姿和爛漫之態。香草柔軟,清水潔淨,這兩樣東西都有喚起情慾的作用。所以,婦人臨水,洗去一冬的塵垢,企盼觸水感孕,這與古人“近水祝殖”的信仰是一致的。

有女人和文人的地方就一定有無盡的浪漫。女人慶祝節日的浪漫方式,當然就是到水邊展示美麗的身姿。如同杜甫在《麗人行》中寫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美麗的婦人,結伴來到水邊沐浴。她們並不感到羞澀,露出肌理細膩的皮膚,展示骨肉勻稱的身材。她們錦繡衣裳,翠微垂鬢。

而文人的浪漫方式是“曲水流觴”。說到文人就不能不說到王羲之等人在蘭亭舉行的修禊活動。相傳紹興西南13公里處,有一座蘭渚山。早年越王勾踐在蘭渚山麓廣植蘭花,後人在此建亭,名曰蘭亭。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九年級上巳節,天氣晴和,王羲之和孫統、孫綽、謝安等42位名士,爲了打發這個“修禊日”,相邀宴集於此。大家列坐於曲水兩側,將酒杯置於清流之上,酒杯漂到誰面前,誰就要即興賦詩,否則罰酒三杯。這次聚會,名士們現場作詩37首。王羲之爲這些詩作《蘭亭集序》。由於大家當時乘着酒興,加上週圍茂林修竹,潺潺流水,環境優美,所以文士們寫出來的文章就很美,王羲之寫出來的書法也很美,遂使此次聚會成爲風流千古的佳話,傳至今日。

“上巳節”溯源(二)

關於“三月三”,民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古老神話傳說:

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上發生了一次大災難,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人類和動物都沒有了,只有伏羲、女媧(或者是盤古、玉人)兄妹(或者是姐弟)受到烏龜(或石龜、白龜、鐵牛、水牛、石獅子、葫蘆、雷神)的保護而得以存活下來。爲了人類的延續,在烏龜(或者是蛇)的撮合下,兄妹倆滾石磨測天意,然後結爲夫妻,生兒育女,並摶土造人,後來人煙就又逐漸稠密起來。因爲兄妹倆滾磨成親那天是三月三,爲了紀念他們繁衍人類的偉大功績,以後每年的三月三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人祖爺和人祖奶奶,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說愛定情的好日子。這期間青年男女可以自由相會,不受干涉禁止。可見,這一天是衆人遊樂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的日子。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爲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至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爲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既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髮育的自然節令,又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繁衍與社會和諧及文明進步。

後來的“三月三”不僅有了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還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豔故事;更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悵惘情事。從此,“令會男女”成爲“三月三”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

宋朝以後,由於對婦女特別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外出聚會找情郎已屬不可想象之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

到了近代,漢族地區“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只有西南少數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依然將“三月三”作爲“談愛節”和“甜茶情人節”。個別的漢族地區,“三月三”情人節習俗也有保留。如山東濟南就有“三月三,相親千佛山”的活動;在揚州,《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曲仍在傳唱:“俏人兒,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酴架下等候……” 所以,也有人把“三月三”稱爲“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遊春節”等等。

上巳節廟會的來歷和習俗 篇六

上巳節是什麼節日

節日由來

古時代上巳節是“祓禊”的日子,有在水濱舉行祓除不祥的祭禮習俗。上巳節由來久遠,有歷史,乏記載。“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代的文學作品裏。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逐漸成爲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有說法認爲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以驅除邪氣。蘭草被用作靈物,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進行齋戒,其中包括當時最好的洗浴方式“蘭湯沐浴”。當蘭湯沐浴成爲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

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沐浴用蘭湯,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爲,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另有一種觀點認爲上巳節起源於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動本是男女春日相歡、婦女祈孕的信仰行爲,而持蘭草或香薰草藥沐浴,都是喚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祕的感生物質,婦人臨河不僅欲洗去冬日的塵垢,同時也盼觸水感孕而得子。這種與原始的宗教相關的近水祝殖信仰,當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風俗的真正緣由(《風俗探幽》)。

還有認爲上巳節是起源於紀念軒轅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發展演變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爲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上巳”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裏。《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當時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濱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時帶走身上的災晦之氣,有祈福的意義。《後漢書》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爲大潔”,文中說的即是以流水潔淨身體、讓災厄與疾病隨水同去的一種風俗。

魏晉以後,由於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對人們而言,上巳節祓除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遊之意越發濃郁。西晉《夏仲御別傳》形容上巳時的洛陽“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上巳節的節期定在了陰曆三月三日。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爲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臨水宴飲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即禊飲。

到了唐朝,上巳成爲當時隆重的。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宋吳自牧在《夢樑錄·卷二》中寫道:“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說的正是彼時上巳當日,長安城內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飲、郊遊的景象。杜甫的《麗人行》對此盛況亦有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中唐詩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一文中也詳細記載了盛會的情況。

到了宋代以後,三月三上巳節在北方突然銷聲匿跡,不見於文獻記載。雖宋後“三月三”上巳節不見於文獻記載,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區依舊流傳。

節日別稱

女兒節

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是一種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笄禮”。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採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而且女子春天最愛在水邊遊玩。

與日本女兒節的區別,日本女兒節也在三月三,又叫“雛祭”。因爲舊曆3月3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又有“桃花節”的叫法,是中國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但是不一樣的是,日本給幼年的小女孩也過節,主要針對幾歲的小女孩,中國則更側重未出閣的妙齡少女,這天,大人開始裝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裝打扮,由媽媽領着互相串門,頭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中國的情人節

這是中國的情人節,記載於《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裏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以及曲水流觴的雅趣,至今蕩然無存。

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詩經·鄭風·溱洧》有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三月三上巳節的傳說一覽 篇七

壯族三月三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九年級。 古稱上巳(si)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上獲悉:每年農曆“三月三”將成爲廣西公衆假日,自治區全區放假兩天。具體放假時間,將由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每年年初確定後公佈。

_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三月九年級、初四放假兩天,全區放假。

_年三月三也放假兩天,連同週末放假4天。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日,也是當地漢、瑤、苗等民族的重要節日,在廣西各族羣衆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每年,廣西12個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壯族三月三”,佔全區總人口的54%。

三月三上巳節幹什麼事情

1、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2、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九年級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衝等方式衝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爲“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製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着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着純潔的愛情。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着堂”,寄託着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爲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5、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

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6、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羣衆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羣衆過祝着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文章已加載完畢

三月三上巳節習俗 篇八

三月三上巳節習俗

中國古代農曆月和日相重疊的都是很重要的節日,如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西周時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爲“上巳”,又名“元巳”、“三巳”,三月九年級多逢巳日,漢代定爲節日。《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爲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

《詩經·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徂。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在溱水與洧水河邊,姑娘說:去瞧瞧熱鬧怎麼樣?小夥回答:已經去過了。姑娘又說:再去看看好嗎?洧水河那邊,寬廣,熱鬧,人們喜洋洋!這一天,是古時青年男女可以彼此戲言、相互贈花、盡情狂歡的。日子,而且更是一種自由快活的春遊活動。

古時民間三月三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以及歌會等活動。古人有浮蛋乞子的習俗。在野餐時將煮熟的雞蛋、鴨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順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從水中取而食之,謂之“曲水浮素卵”;也有人將紅棗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絳棗”。剛煮熟的熱雞蛋很難剝,投在清水裏漂一會再吃倒是個好玩的主意。蛋在任何一個文化裏都是生育的符號。壯族、侗族等民族,三月三還有吃彩蛋的習俗。唐朝時,三月三仍然是一個全國性的重要節日。每逢此節,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羣臣,所謂“曲水流觴”,自宋代之後逐漸消失了上巳節的許多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