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河北景點導遊詞

關於河北景點導遊詞

關於河北景點導遊詞範文1

關於河北各位朋友:

我們來到的這個景點叫做“奇園怪樓”,是一個離奇古怪的地方。奇特少見就被稱之爲怪,怪異獨行就被稱之爲奇。說奇就奇,不奇也奇;見怪不怪,不怪纔怪。奇園是1991年新修的一個公園,而怪樓卻有它一段實實在在的歷史呢。

怪樓的主人叫做辛柏森,美國加州人,生於1898年,是從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畢業的專攻園藝的林學博士。1928年,他受美國基督新教美以美會的派遣,來到北戴河海濱,創辦了東山園藝場。他在北戴河工作、生活了12年,這期間,他引進了蘋果、葡萄、李子、櫻桃等20多種優良果樹,引進了荷蘭奶牛、約克夏豬、來航雞等優良禽畜,並引進和推廣了華北綠化先鋒灌木——紫穗槐。辛柏森每天辛苦勞動,經常大汗淋漓,衣服上濺滿了泥土;他認真進行科研,撰寫了許多科學論文和推廣農業技術的書籍。他成立了“義工研究會”,培養了許多技術人員。直到全國解放以後,京東地區和北戴河的一些園林技術骨幹還是辛柏森當年的學生。爽朗的性格,幽默的語言,淵博的知識,實幹的精神,使他和北戴河一帶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是中美友誼的使者,是科學技術的導師,是北戴河現代園藝事業的奠基人。對任何一個充滿善意和愛心、作出貢獻的人,北戴河都不會忘記他。辛柏森的名字,將和他培育的花草樹木一樣,紮根於北戴河的土地,揮灑他永遠的芳香。

1936年,辛柏森自己動手設計了一座從外部造型到內部結構都十分奇特的別墅,由當地建築師蘇全仁主持建造。辛柏森的別墅,整體上屬於歐洲哥特式建築,三層五頂,七角八面,樓頂的每一個角,都用花崗岩做成尖形牆垛,直插雲霄,非常好看。全樓有44個門,46個窗,卻沒有一個方方正正的房間。別墅裏邊,屋套屋,間套間,大大小小,相通相連。生人進來,三拐兩拐,就很難再找着剛剛進來的那個門。走進中間大廳,四周都是大玻璃鏡子,往當間一站,到處都是人影,轉上一圈,又很難找着出去的門。地下室正中有一口水井,圍繞着井口,修了一個盤旋式樓梯,貫通上下。這水井,就成了別墅裏的溫度溼度天然調節器:夏季用來降低氣溫,冬季用來增加溼度;這樓梯,用藤條和果樹幹枝做成,走上去,忽忽閃閃,鬆鬆軟軟,顫顫悠悠,真是妙趣橫生。這個離奇古怪的別墅修好不久,很快地就贏得了一個“怪樓”的美稱。194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辛柏森博士回到美國,他的“怪樓”卻更加名聲顯赫,“怪”名遠揚,成了北戴河的一道瑰麗而神祕的風景線,吸引了許許多多的遊人前來欣賞考察。可是,三十多年前,一場,無辜怪樓也難逃。終於有一天,怪樓被人爲地強行拆毀了。

今天,我們眼前的這座怪樓,是根據原來怪樓的建築風格,在1991年重新設計,重新修建的。我國著名漫畫家華君武老先生題寫了“奇園怪樓”四個大字,使人更感到一份幽默和輕鬆。奇園佔地90畝,怪樓建築面積999平方米,共有奇妙怪景99處。爲什麼選了這麼多的9”,因爲“9”是大數,無非是想向您說明:來到這裏,您就可以領略到什麼叫做大奇大怪,什麼叫做特奇特怪。設計者用盡心機,一心要作到奇中有妙,妙中有怪,怪中有樂,樂在奇園裏,樂在怪樓中。奇園怪樓是北戴河人民爲辛柏森博士樹立的一座豐碑,也是千千萬萬旅遊者體會奇妙怪異的樂園,請大家在這裏盡情歡樂,笑口長開。奇園怪樓設有《芳名錄》,請諸位朋友在這裏寫下您的感想,留下您的大名。一個小時之後,我們在門外停車場再見!

關於河北景點導遊詞範文2

首先我代表白洋澱人民歡迎你的到來!我國有句古話“千年修的同船渡”,現在我們就將同乘一船去飽覽白洋澱的美麗風光,看來我們是千年修來的緣份,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呦!在這裏我還要提醒一下各位,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手機、照相機等,否則不小心掉到白洋澱裏可就變成“落湯機”了。預祝大家度過一個愉快、難忘的白洋澱之旅!

現在我們的遊船已經盪漾在美麗的澱區,現在我把白洋澱的概況和歷史淵源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白洋澱位於河北省中部,總面積有366平方公里,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傳說很久以前,一箇中秋之夜,天上的嫦娥偷吃了仙藥,朦朧中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即將落入凡間的時候,突然驚醒,隨身的寶鏡跌落下來,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變成了大小不等的143個澱泊。您若不信,就請在中秋之夜到白洋澱來,您一定能看到美麗的嫦娥對着白洋澱梳妝打扮。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其實白洋澱大約形成於一萬年以前,是古雍奴澤遺址。白洋澱目前有大小143個澱泊,且各有其名稱。或根據它的物產命名,如荷花澱、菱角澱;或根據它的形狀命名,如葫蘆澱、羊角澱;或根據它的歷史傳說而得名,如撈王澱、燒車澱等等。其中白洋澱的面積最大,因此而命名。

グ籽蟮淼143個澱泊被三千多條溝壕所連接,河澱溝壕縱橫相連,蘆蕩荷塘星羅棋佈,水域遼闊,氣候宜人,風景絕美,四季競秀,水光天色,妙趣天成。春光降臨,蘆芽競出,滿澱碧翠;每至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蘆花飛絮,稻穀飄香;隆冬時節,堅冰似玉,坦蕩無垠。一年四季,景隨時移,氣象萬千,一派北國水鄉風光。白洋澱水產資源豐富,魚類達17科54種,鳥類有19科26種,盛產魚蝦蟹貝,蓮菱藕芡,特產有青蝦、絨蟹、皮蛋、鴨蛋、鴨肝、薰魚等,所以素有“華北明珠”、“北地西湖”之稱,有“魚米之鄉”、“日進斗金”之說。

グ籽蟮硎腔北天然的蓄滯洪區,四周有堤防圍繞,它上承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等九條河,下通渤海,是華北最大的溼地,有“華北之腎”的讚譽。澱中有純水村39個,生活着10萬勤勞勇敢的人民。

バ輪泄成立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白洋澱的治理,以澱造福,以澱生財成了治理的主攻方向,澱區人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更比一年強。1991年9月江澤民總書記來白洋澱視察工作,欣然題詞:“華北明珠白洋澱”,爲白洋澱的建設和發展掀開了嶄新一頁。

グ籽蟮淼卮ρ嗄險員保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歷史上不乏名臣碩輔、文人墨客、藝人工匠。關於白洋澱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晉代辭賦家左思的《魏都賦》,書中寫道“…掘鯉之澱,蓋節之淵…”。掘鯉澱特指今天的白洋澱,北宋年間始稱白羊澱,後因“汪洋浩渺,勢連天際”,遂稱白洋澱。據史志記載,北宋楊延昭曾在白洋澱屯兵御遼,現在境內的營、寨、口、壘等村名即來源於此;明成祖朱棣曾帶兵到留通澱、蓮花澱修築臺田,並在洛王澱邊修建“樂駕臺”記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過白洋澱,在端村、郭裏口、趙北口、圈頭等地修過行宮,康熙皇帝以“溪光映帶”讚美白洋澱大澱風光。此外,衆多文人墨客來白洋澱觀光遊覽,寫出大量的詩詞歌賦,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奇聞逸事。

ピ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澱是革命老區。活躍在白洋澱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利用有利地形,駕小舟出入蘆葦蕩中,輾轉茫茫大澱,譜寫了一曲曲抗日救國的壯歌。他們打日寇、鋤漢奸、端崗樓、打伏擊,進行大小戰鬥70餘次,擊斃、俘獲日僞軍近千人。有31名雁翎隊戰士爲了民族獨立和祖國的解放貢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一會兒我就將帶大家參觀雁翎隊紀念館。

ハ衷諛來到的是雁翎隊紀念館。參觀之前,請允許我先給您誦讀幾段抗日戰爭時期在白洋澱流傳的民謠: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漢奸心裏直打顫,鬼子跺腳喊頭疼。

雁翎隊,是奇兵,端崗樓,像拔蔥。澱頭、劉莊、十方院,眨眼端個乾乾淨。

雁翎隊,是天兵,打了伏擊打保運。水路切斷運輸線,旱路擊斃楊文鳳。

雁翎隊,是子弟兵,白洋澱百姓最歡迎。羣衆是水他是魚,魚水相連骨肉情。

從這段民謠中,我們可以看出雁翎隊是一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武裝。它令敵人聞風喪膽,它與人民血肉相連;它有無數傳奇式的故事,它是一部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這是雁翎隊紀念館的序廳。迎面屏風上的照片是原新華社副社長、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委員石少華同志,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六進白洋澱所拍攝的照片,反映了白洋澱的旖旎風光。屏風西側的畫面是以澱區景色爲背景,上面的歌曲是《雁翎隊之歌》;東北側,我們看到的是身姿矯健的雁翎隊員正嫺熟地駕駛小船划行在廣闊的白洋澱水面上。從畫面上,我們不僅看到波光粼粼的澱水,縱橫交錯的葦塘,而且欣賞到雁翎隊員的勃勃英姿。

現在我們來到第二展廳。這裏介紹了華北明珠白洋澱的總體情況(因在白洋澱綜合導遊詞中有介紹,此處略)。各位遊客,下面這個展室是以歷史圖片爲依據,真實地反映了我國抗戰爆發與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建立。

第一組圖片集中反映了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對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在盧溝橋上奮勇還擊的場面,以及北平、天津、保定相繼淪陷的情況。第二組照片突出反映了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會議,制定全面抗戰路線,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情況,朱德同志號召全軍指戰員將抗戰進行到底,毛澤東同志撰寫了指導我國抗戰的《論持久戰》,八路軍東渡黃河,投身於保衛祖國的抗日鬥爭中去。第三組照片反映了我軍著名將領呂正操、孟慶山受中共中央派遣建立冀中抗日根據地。呂正操將軍任八路軍三縱隊及冀中軍區司令員,孟慶山任冀中軍區副司令員。從此,冀中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侵華日軍展開了一場蕩氣迴腸的殊死鬥爭,而雁翎隊便是這場鬥爭中開展水上游擊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第五展室,我們懷着十分憤慨的心情看到侵華日軍在白洋澱製造的許多慘案。請看,這是侵華日軍在白洋澱決堤128處,致使千里田園變成汪洋一片,造成200萬災民無家可歸;這是侵華日軍在白洋澱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後被洗劫一空的水鄉村莊。日軍的暴行與他們書寫的“王道樂土”的標語形成強烈對比,這也正是對侵略者的無情諷刺。從展出的圖表中,我們看到日軍侵略者先後在端村、關城等地製造了一系列慘案。敵人的暴行,遭到白洋澱人民強烈反抗。在喇喇地村一名15歲女童被日軍堵在屋裏,奮起反抗,在其父與敵人搏鬥時,抄起菜刀砍下敵人的腦袋。像這樣奮不顧身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事例在白洋澱屢見不鮮,這爲雁翎隊以後的成立和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第六展室的重點是雁翎隊的建立。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白洋定人民奮起反抗。爲鎮壓白洋澱人的反抗,日軍於1938年秋以“獻銅、獻鐵”爲由,強迫當地獵戶交出土槍土炮,這對以漁獵爲生的獵戶來說,等於掐斷了他們的生命線,因而獵戶十分憤怒。針對這種情況,中共新安縣三區區委書記徐建、區長李剛義趕到獵戶集中的大張莊村,召集獵戶開會,揭露日軍收繳獵槍的陰謀,號召組織抗日武裝。當場有22名獵戶報名參加,並自帶槍排、大擡杆、火槍組成了由陳萬任隊長的抗日武裝。因爲火槍和大擡杆的引火處易被水打溼,所以插上雁翎。又加上獵戶過去行圍打獵時,小船行駛像雁翎羣飛翔的“人”字形,因而當時的縣委書記侯卓夫便爲這支隊伍起名爲“雁翎隊”。

大家請看,這是大擡杆、火槍、槍排子和鷹排子,大擡杆、火槍射出的鐵砂,殺傷力極大,槍排子、鷹排子靈活快捷,是雁翎隊戰鬥用的武器和船隻。

這些照片是雁翎隊初建時的幾位領導和隊員。當時雁翎隊員駐紮在蘆葦叢中,對這種生活情況,雁翎隊員的形容是:

“天當被,地作牀,蘆葦是屏障。喝的澱中水,吃的人民糧!咱是人民子弟兵,打敗鬼子保家鄉。”

第七展室介紹的是雁翎隊水上戰鬥情況。

雁翎隊成立後,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開展水上游擊戰,伏擊日僞軍過往船隻,截斷敵人的水上運輸線。本展室的照片集中反映了雁翎隊員聽取上級指示,襲擊敵船、俘獲日軍以及對俘虜實行人道主義救治等活動的場面。

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到雁翎隊員利用戰鬥空隙時間進行軍事訓練的情況。他們練泅渡,搞演習,察地形,講戰鬥,不斷提高作戰本領。請看第一組照片是雁翎隊員實彈演練情況;第二組照片是雁翎隊員實施漁戰結合的情況;第三組照片是摸察敵情,爲下一步戰鬥作好準備。

第八展室詳細介紹了雁翎隊對敵鬥爭的另一條戰線--端崗樓、拔除敵人的據點。

サ腥嗽謁區不少村莊建起了崗樓,妄想遏制雁翎隊的活動。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雁翎隊以智取勝,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分化瓦解,裏應外合,端掉了敵人一個個崗樓,挫敗了敵人封鎖雁翎隊的陰謀。

第九展室的主要內容是懲處漢奸,爲民除害。

在全民奮起抗戰的同時,也有一些民族敗類賣身投靠敵人,爲虎作倀,殘害百姓。在中共安新縣委領導下,成立了除奸團,對那些效忠敵人、罪不容赦的漢奸和叛徒,堅決預以鎮壓。當時,白洋澱流傳着雁翎隊除奸團三英雄的民謠:“要打搶,找田章;要爬城,找杜鵬;要仗膽,找熊管”。田章,槍法極準,百步之內,說打哪,就打哪,無一失誤。一次,在槍斃漢奸時,漢奸突然起身向葦地逃竄。田章把槍一順,喊了一聲:“打太陽穴!”話出口,槍聲響,漢奸應聲倒下。驗屍時發現,子彈正中漢奸太陽穴。

第十展室的主要內容爲雁翎健兒冰上戰鬥情況。

數九寒天,白洋澱上到處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雄壯場面。日僞軍企圖利用蘆葦已收割,雁翎隊失去天然屏障的機會,瘋狂圍剿雁翎隊。而雁翎隊在白洋澱人民的支持下,創造了“土坦克”、“冰上輕騎”等水上交通,作戰工具,巧妙與敵人周旋,讓敵人馬隊無法踏冰,步兵墜入冰河。本展廳的照片都是反映雁翎隊冰上戰鬥場面的。

十一展室的圖片使我們看到雁翎隊是人民的子弟兵,羣衆與雁翎隊血肉相連。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中,白洋澱人民全力支持雁翎隊鬥爭。他們爲八路軍、雁翎隊縫製棉衣,破冰捕魚慰問子弟兵,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掩護雁翎隊,爲傷員餵飯,護送傷員到後方醫院。

十二展室是反映抗日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歡快場面。

“1943年,環境大改變,白洋澱的崗樓端了多半邊……”這首民歌唱的是1943年以後,白洋澱對敵鬥爭形勢有了很大改變。到1945年,英雄的雁翎隊配合主力部隊全線出擊,解放新安城,徹底摧垮了盤踞新安的敵人。時隔不久,抗戰取得了最後勝利。

展室內展示的圖片包括雁翎隊偵查地形、攻打新安城,火燒敵人在新安的最後據點(原天主教室),以及雁鄰隊的光輝戰績和乘勝前進等多項內容。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曾猖狂一時的侵華日軍頭目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的垂頭喪氣的神態。歷史是無情的,正義戰爭必勝,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必敗,這是一條顛撲不滅的真理!

十三展室集中展示革命傳統在白洋澱地區得到發揚光大。

雁翎隊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洋澱兒女頑強奮鬥,自強不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程中,他們英姿勃發,投身祖國建設,展示了嶄新的時代風采。

請看老雁翎隊員孫革、李全、劉海文、趙波、李志坤等人,正在神采奕奕地爲各地羣衆、戰士和前來白洋澱旅遊的客人講述當年雁翎隊戰鬥故事。雁翎隊英勇無畏的精神鼓舞着下一代,也推動了白洋澱地區的經濟發展,安新縣源興電力安裝有限公司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電力安裝工程中發揚“能戰鬥、肯吃苦、不懼險、迎難上”的精神,做出重大貢獻,被譽爲“空中雁翎隊”。這張照片就是弘揚雁翎精神的源興電力工人在高空作業的情況。

十四展室:英雄的雁翎隊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用自己的青春、鮮血、生命書寫了光輝一頁,一代雁翎英烈的犧牲更是名垂青史。

請看,這是曾爲雁翎隊命名的原中共安新縣委書記侯卓夫的事蹟專版;這是雁翎隊長陳萬烈士的專版。下面還有雁翎隊烈士邸芝科專版及部分雁翎隊員名單。

下面一組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切關懷雁翎隊、關心白洋澱的照片。僅就現有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朱德總司令、聶榮臻元帥、楊成武將軍、呂正操將軍來白洋澱視察時的珍貴照片。

另一組照片則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詩人、資深的新聞工作者先後爲雁翎隊拍攝的照片,創作的小說、電影。孫犁在《荷花澱》中爲我們描繪的頭頂荷葉伏擊日本鬼子汽船的遊擊健兒、月光下織蓆沁着新鮮荷葉荷花香的水生嫂,早已成爲人們難忘的形象,“荷花澱派”便由此而生;孔厥、袁靜描述的英雄兒女事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徐光耀塑造的“小兵張嘎”形象,爲無數兒童和成年人所喜愛。這些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鑄就了白洋澱一個文學時代的輝煌,成爲我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一道絢麗奇特的景觀。

各位朋友,如果說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洶涌澎湃的人民戰爭的海洋,那麼雁翎隊就是匯入這個海洋的一股河流;如果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支氣勢磅礴的抗日交響曲,那麼,雁翎隊在抗日鬥爭中,便是這支交響曲中的一個重要篇章。雁翎隊在抗日烽火硝煙中誕生,在血與火交淬中成長壯大。我們爲有雁翎隊這樣的優秀中華兒女而驕傲,我們也一定要繼承雁翎隊的光榮傳統,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做出應有的貢獻,無愧於英雄的雁翎隊,無愧於爲中華民族解放而捐軀的先烈!

河北景點導遊詞範文3

巍峨的燕山山脈在山海關城北3公里突起高峯,橫開列嶂。總面積達60餘平方公里,佔全區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海拔926米的大峪頂是最高峯。這片山地早在一億年前的侏羅紀開始形成火山地形,五千萬年前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開始造山運動,又飽經大自然的天工雕鑿,地形地貌發生很大變化,如今千姿百態,盛景如雲。那罕見的奇峯異石,層巒疊嶂;懸崖飛瀑,蔚爲壯觀;懸陽古洞,神祕莫測;三關重壘,危城險關;古戰場、古遺址令人神往;號稱“北國小桂林”的燕塞湖山色更是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陶醉……

燕塞湖在城西北6公里處,是一座利用石河上游峽谷砌築的類似於“三峽大壩”的大型人工水庫,水域面積4.5平方公里,庫容量7千萬立方米。湖區諸山皆爲花崗岩形成的類咯斯特地形,夾岸峯巒泛翠,奇峯異石,比比皆是,湖水澄清,又因山巒疊嶂,使湖水曲折有致,有桂林之秀,三峽之險,西湖之美,真可謂高峽出平湖,風光譽北國。乘遊艇在湖中盪漾,雖是盛夏,卻是涼意沁人心脾。全湖15公里的航程,如拉開一幅幅壯麗的畫卷,引人入勝,使人陶醉。

首山:是山海關地區的名山之一,位於石河出口的右障。山上原建有二郎廟,現建有“樂壽”、“可琴”、“望島”三座亭,錯落有致,石河環縈山腳之下。在此南瞻大海浮青色,北攬羣峯翠屏開。水光山色,旖旎清秀,使人如置身於圖畫之中。山巔有一古鬆,昂首挺立,如張開雙臂迎接來者,故名“迎客鬆”。

五泉山:在湖區西南處,山上多槲樹,有五條泉水流入石河。半山間原建有五泉庵,羣峯環列,林木掩映,古雅幽靜。“雨過雲霞無定景,風回花草散諸香”,每逢深秋,霜打紅葉紅如火,與蒼松翠柏相映,如錦似繡,景色十分瑰麗。

洞山劍峯:原名洞山,山腰有一天然大石洞,深邃莫測,常有蟒蛇出沒,洞窟下絕壁瀕臨深淵,是石河兩支澗水匯于山前形成的深潭;旁有一憔夫小徑可通山頂。傳說石洞是“呂洞賓鬥蒼龍”之地,洞爲蒼龍鑽山所撞而成,劍峯爲呂洞賓劈山後留下的寶劍形成的劍形山石。現因水庫建成淹沒,只剩下一片青翠蒼碧的湖心島和“劍峯”供人們覽勝。

駱駝峯::繞過頭道河,其西岸山脊突起,湖中峯巒倒影相映,形似駱駝,故名“駱駝峯”。駱駝身長500米,駝峯比例勻稱,形態逼真,遠遠望去,如一隊馳騁於千里沙漠的駱駝,歷盡風塵,靜臥湖邊。其中的一隻正伸着長長的脖子喝水呢!

山中月鏡:在燕塞湖的腹部有一座半島,形如一彎新月,島下平湖如鏡,在湖中望島卻呈半圓形,山影倒映,月色幽靜,形影合一,恰恰構成一個大圓,著名詩人田間題其名爲“山中月鏡”。

神女浴日:遊船穿過三道河,向西眺望,可見一個石人橫臥在綠茵茵的山坡上,每日沐浴着陽光。其形態奇特,惟妙惟肖。這裏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這神女是東海龍王的三女兒因抗婚、嚮往人間而死於此地後化作的石像。

杏嶺銀屏:石佛山西有數石如林,形如一個個打坐的僧徒,閉目沉思;山腳下峯林石柱,崢嶸突兀;石柱間長滿了杏樹,每逢四月,杏花怒放,陽光輝映,山岩閃閃發光,整座山峯更顯得格外俏麗嫵媚,人們稱之爲“杏嶺銀屏”

椒山秋色:在大小青龍峪的東麓,花椒樹夾石叢生。秋風送爽之際,椒果累累,“紅於二月花”,滿湖洋溢着花椒的清香,沁人心脾。

金蟾戲水:在小靈塔崖上有兩塊青石霍然而出,形如兩隻金蟾臥在山崖,一隻蹺腳向下,酷似尋食之狀;一隻仰目向天,似欲登高;其形象逼真,遊人觀之,無不讚嘆。

龜石千秋:在蓮浴溝山麓,一塊橢圓形巨石摩崖,儼然千年烏龜,正小心翼翼俯視澗底。崖下潭水淙淙,浪痕斑斑,奇石異趣,耐人尋味。

小三峽:乘小舟繞過大橫嶺,向右進入石河的一條小支流,兩岸怪石嶙峋,直破雲天,山崖陡峭難以攀登,人們稱之爲“小三峽”。傳說李自成大戰山海關曾在此佈陣。當時戰鼓咚咚,陣勢威嚴,與清兵激戰。大戰在石河兩岸;北洋時期的兩次直奉戰爭也發生在這裏;1933年1月,日本侵略軍進攻華北,愛國將領何柱國將軍奮起抗戰也在這裏。

建國後,當地人民僅用三年時間,劈山築壩,蓄水爲湖,把往昔橫流的石河水,鎖在山谷之中。從此,塞上新湖,也爲北國增添了秀麗的風光。而今的燕塞湖,15公里的湖區,宛如畫鏡,兩岸是蔥鬱的懸崖,映的湖心蒼翠晶瑩,泛舟往來,時而狹窄無路,恰如三峽;時而豁然開朗,一片汪洋。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詩一般的韻味。燕塞湖不僅有佳山麗水,更有奇石異景。有湖心孤島的洞山劍峯,有碧波漣漪的杏林純曉,有綠蔭醉臥的神女浴日,有秀石嶙峋的小靈塔崖,有山花燦爛的杏嶺銀屏,有情趣橫生的烏龜入水,還有云橫霧繞中的華佗採藥和仙人豎指等。詩人讚歎燕塞湖的山水既有桂林山水之秀麗,又有長江三峽之險峻,不愧爲北方遊覽勝地。她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巨龍長城一側,爲城隘增添了奇光異彩。建國後,當地人民僅用三年時間,劈山築壩,蓄水爲湖,把往昔橫流的石河水,鎖在山谷之中。從此,塞上新湖,爲北國增添了秀麗的風光。

而今的燕塞湖,15公里的湖區,宛如畫境,兩岸是蔥鬱的懸崖,映得湖心蒼翠晶瑩,泛舟往來,時而狹窄無路,恰如三峽,時而豁然開朗,一片汪洋。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一般的韻味。 燕塞湖原名石河水庫,1975年建成,庫容量6800萬立方米,水域面積4.5平方公里,是我地四大水庫之一。1979年闢爲旅遊區,更名燕塞湖。1985年修建登山索道,長300米,最大高度60米。1998年建成“鳥語林”,佔地1.5萬平方米,放養黑天鵝,丹頂鶴,白鷺等珍稀鳥類百餘種,三千多隻。

關於河北景點導遊詞範文4

祖山西麓的花果山有一個古老的山洞,叫“水簾洞”,奇怪的是洞裏竟有一堵牆。好好一個古洞,爲什麼要築磚牆把裏面堵住呢?

老人們說,古時候這裏號稱“京東勝地”,關裏關外有很多人到這裏上香。有一天,香客們打着火把鑽進洞裏,想看看水簾洞到底有多深。可是越走越窄,人多了容納不下。香客們就推選一個賣餅和一個賣蠟的到裏邊去探看,其他人都坐在外洞等候。

賣餅的和賣蠟的都是青年人,爭強好勝,膽子蠻大,他倆二話沒說,就點起蠟燭,背上面餅,一前一後向洞裏走去。只見兩壁的石頭千姿萬態,有的象牛,有的象羊,有的象虎,有的象豹,有的象丹鳳亮翅,有的象蛟龍戲珠,一路上的景緻,就是再長十雙眼睛也看不過來。正當他們越看興致越高的時候,石洞漸漸狹窄起來,兩人由立着走變成彎腰走,又由彎腰走變成俯身爬,爬到最窄處,只見洞壁刻着“酒壺口”三字。他倆想,既然有字,肯定有人進去過,前人能進,我們就不能進?於是,賣蠟的前邊鑽,賣餅的後邊推,連鑽帶推,第一個人終於爬了過去。沒想到,那裏邊卻越來越寬,真不愧叫“酒壺口“。賣蠟的回過手來,使勁拉後面賣餅的,賣餅的連蹬帶鑽,也慢慢爬了過去。兩人鬆口氣,吃幾塊餅,繼續往裏走。只見這裏的景緻與前段不同,腳下出現一道深淵,只聽見呼呼風響和嘩嘩水聲,怎麼也看不見底。他倆一前一後貼着石壁上的蚰蜒小道慢慢往裏走。突然,石壁上冒出一塊大圓石,蚰蜒小道被掩在圓石下面,圓石上刻着“判官肚子”四字。人稍不小心,就會被判官肚子拱下深淵。他倆沒有被嚇住,這兩隻手相拉,另兩隻手抱着“判官肚子”,上身後仰,腳向裏摳,一點一點地擦行過去。倆人連驚帶累,頭上直冒白汗,口裏直喘粗氣。吃了幾塊餅,歇了一會兒,他們又繼續往前走。前面,蚰蜒小路變成了平坦大道,無底深淵露出一片沙灘。漸漸地,道與灘又合到了一起。他倆就順着沙灘走啊走,蠟點了一支又一支,餅吃了一塊又一塊,不知又走了多少裏,只見前邊越來越亮,還隱隱約約聽到了漲潮聲。他倆十分高興,扔掉蠟燭,奔跑起來。跑着跑着,眼前竟出現了一片大海,海面上架着一根將要朽爛的柏木,柏木旁邊癱瘓着一個長方形木牌,上面寫着“獨木仙橋”四個大字。仙橋對面是個松柏掩映的小島,島上紫霧祥雲纏來繞去,亭臺樓閣時隱時現,側耳細聽,各種樂聲嫋嫋傳來,放眼遠望,仙童仙女舞姿翩躚。賣蠟的知道,這是世外仙境。爲了把仙境的情形看個明白,回去後好講給外面的夥伴們聽,他就毫不猶豫地踏上獨木仙橋顫顫悠悠地走了過去。剛一落腳,一朵祥雲慢慢地飄飄來,把他託向松柏後面的瓊樓玉宇。賣蠟的站在雲端頻頻向對岸招手,意思是叫賣餅的也快快過橋。賣餅的見夥伴騰雲而去,知道他已成了仙人,心裏是又羨慕又着急,就也大膽地踏上獨木仙橋,晃晃悠悠地向對岸走去。誰知剛剛走完仙橋的三分之一,仙橋的嘎吱聲和腳下的驚濤駭浪便把他嚇得失魂落魄了,他三步並作兩步退了回來。他在海邊定了定神,同伴不見了,只得擡起地上的蠟和餅,孤孤單單地沿着路往回走。過了“判官肚子”,來到“酒壺口”,他渾身累得象泥一樣,不由自主地歪倒在石壁上。忽見“酒壺口”旁影影綽綽刻着四句話,舉蠟細認,原來是“欲要成仙,須過三關,心誠則靈,心搖則難”。他忽然明白,原來“酒壺口”、“判官肚子”、“獨木仙橋”都是神仙爲考驗人們而設下的三道難關,誰要經得住考驗就能進入仙界,誰要經不住考驗就得繼續當凡人。他後悔極了,真想爬回去再過橋,可是,餅吃沒了,蠟也燃盡了,再去“獨木橋”已不可能。他只得順着“酒壺口”往回鑽。怎奈,這時沒有人在前邊拉,使出全身力氣也鑽不出去,最後他就被活活憋死在“酒壺口”裏了。

洞外的香客們等啊等啊,一直等了三天三夜,也沒見賣醋的和賣餅的出來。大家七言八語,都料定他們準是出了事。爲了後人的安全,衆香客就七手八腳在洞裏壘起一道磚牆。從此,人們只能遊覽外洞,裏洞再也進不去了。

河北景點導遊詞範文5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爲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爲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爲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爲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爲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爲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爲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爲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爲密持金剛,右爲那羅延金剛。碑亭爲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爲《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爲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爲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爲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爲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爲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爲“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爲“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爲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爲“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爲“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爲“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爲“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爲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臺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鬆、柏、榆、椴、杉五種木材製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隻手來,每隻手上有一隻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牆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