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必背文言文 高中必背文言文【精品多篇】

高中必背文言文 高中必背文言文【精品多篇】

精選必背高中文言文 篇一

大學之道

禮記〔兩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使內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

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顯明德,認識本心,表裏如一。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養品性爲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高中必背文言文 篇二

1、愛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長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誠     18、除  19、傳  20、辭  21、從  22、達  23、殆  24、迨  25、當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發  32、方  33、非  34、復    35、負  36、蓋  37、鼓  38、故  39、顧  40、固  41、歸  42、國  43、過  44、何  45、恨  46、後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間  56、見  57、解  58、進  59、盡  60、就

61、舉  62、絕  63、堪  64、克  65、類  66、憐  67、臨  68、彌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內  74、判  75、期  76、奇  77、遷     78、請  79、窮  80、求  81、去  82、勸  83、卻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勝  91、識  92、使  93、是  94、適     95、書  96、孰  97、屬  98、數  99、遂 100、率  101、說 102、私 103、素 104、湯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圖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惡  114、微 115、聞 116、相 117、謝 118、悉 119、信     120、興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許 126、陽 127、要     128、宜 129、遺 130、貽  131、易 132、陰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獄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質 143、治  144、諸 145、賊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愛

(1)名詞。恩惠。古之遺愛也《左傳》

(2)動詞

①加惠於人。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

②喜愛,愛護。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③吝惜,捨不得。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

④憐惜。愛其二毛<憐惜鬢髮花白的老人>。《左傳》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指南錄〉後序》

⑤通“爰”,隱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踟躇。《靜女》

(3)形容詞。吝嗇。百姓皆以王爲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2、安

(1)形容詞。①舒適,安適。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穩。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③安全。謝莊遂安。《馮婉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2)動詞。

①養生。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②安置,安放。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3)代詞。哪裏,怎麼。沛公安在。《鴻門宴》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3、被

(1)名詞。被子。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楊修之死》

(2)動詞。

①覆蓋。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②遭受,遇到。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刺秦王》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

③施加,施及。去亂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詞。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4)pī ,通“披”,動詞。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將軍身披堅執銳。《陳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4、倍

(1)動詞

①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傷……一人倍之,傷膚。《獄中雜記》

②增加。 焉用亡鄰以倍鄭。《燭之武退秦師》

③通“背”,背向。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與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陰侯列傳》

④通“背”,違背。倍道而行,則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⑤背叛。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2)量詞。照原數加一次。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詞。越發,更加。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本

(1)名詞。

①草木的根。芙蕖與草木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芙蕖》

②草木的幹莖。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然墨之道,兼愛爲本。《中山狼傳》

④本業,指農桑。強本而節用。《天論》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衆,是天下之大殘也。《論積貯疏》

⑤稿本。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後序》

⑥版本。已後典籍皆爲板本。《活板》

⑦奏本。別具本章。《獄中雜記》

(2)量詞。

①草木花卉一株稱一本。新鬆鬱郁三千本。(陸游詩)

②書籍一冊稱一本。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活板》

(3)動詞。推究本原,考查。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傳序》

(4)形容詞。原來的。劉媼本姓實存。《漢書》

(5)副詞。本來,原來。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劉敬亭傳》

(6)複合詞。本心:指心的自然狀態,本性(即所謂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此其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7)介詞。本着,根據。本之《書》以求其質。《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6、鄙

(1)名詞。邊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爲學》

(2)動詞。

①以……爲邊界(邊邑)。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動詞。輕視,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傳》

(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孔雀東南飛》

(4)複合詞。①鄙人。

ⅰ、自稱的謙詞。唐謝曰: “鄙人不知忌諱。”《史記·馮唐列傳》

ⅱ、鄙俗,不開化的人。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荊軻刺秦王》

ⅲ、鄉下人。

餘目睹將軍悛悛(質樸的樣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史記·李將軍列傳》

②鄙賤: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7、兵

(1)名詞。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②士兵,軍隊。可汗大點兵。《木蘭詩》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戰略戰術。公不論兵,必大困。《戰國策》

④戰爭。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2)動詞。①侵略。無歲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殺人。左右欲兵之。《史記》

(3)複合詞。兵符:古代調兵用的憑證。用銅、玉或木石等製成,狀如虎,又稱虎符,剖成兩半,國君和統帥各掌握一半,以便對證。

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信陵君竊符救趙》

8、病

(1)名詞。

①重病。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

②弊病,缺點。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爲病。(《訓儉示康》)

聖人非所以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動詞。①生病。凡人不病則不畏懼。《訂鬼》

②使成病態。以夭梅、病梅爲業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③擔心,憂慮。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④受困。在陳絕糧,從者病。《論語》

⑤損害。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史記·貨殖列傳》

⑥責備,羞辱。古人以儉爲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儉示康》

(3)形容詞。

①困苦。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②疲勞。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

9、伯

(1)名詞。

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輩間的伯(孟)、仲、叔、季來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詩經·周頌·載芟》

②伯父。汝泊何由發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對丈夫的尊稱。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詩經·衛風·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崤之戰》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長官。二百一十國爲州,州有伯。《禮記·王制》

⑥bà 通“霸”,春秋時諸侯國聯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爭國而殺兄,其利大也。《韓非子·難四》

(2)副詞。表尊敬。 若爲河伯娶婦。《西門豹治鄴》

(3)bǎi 數詞。通“佰”,一百。亡(沒有)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論貴粟疏》

(4)複合詞。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後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10、曾

(1)céng

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已經,才。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

(2)zēng

①名詞。指與自己隔着兩代的親屬。

是高、曾時爲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治平篇》

②動詞。通“增”,增加。

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③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1、察

(1)動詞。

①細看。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③詳審。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

④明察,瞭解。小人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考察後加以推薦。察臣孝廉。《陳情表》

(2)形容詞。精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3)疊詞。察察:潔淨的樣子。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12、長cháng

(1)名詞。

①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②高度。孔子長九尺有六寸。《史記》

③長處,專長。兼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

(2)形容詞。

①長的。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②高的。今日被驅譴,小姑如我長。《孔雀東南飛》

③久。天長地久有時盡。《長恨歌》

④遠。道阻且長。《詩經》

⑤大。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南史》

⑥遼闊。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3)動詞。擅長。西人長火器而短技擊。《馮婉貞》

(4)副詞。常,經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zhǎng

(1)動詞。

①生長。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採草藥》

②撫育。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

③增進。教學相長。《學記三則》

(2)形容詞。

①年齡大。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②排行第一的。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石鐘山記》

(3)名詞。

頭領。以三寶勇而多藝,推爲長。《馮婉貞》

13、朝

cháo

(1)動詞。

①諸侯在春天拜見天子,或臣屬在早晨拜見國君。引申爲朝見。

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左傳》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拜訪。  臨邛令謬爲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記》

③歸。    江漢朝宗於海。《尚書》

(2)名詞。

①朝廷。於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③政事。期年不聽朝。《呂氏春秋》

(3)介詞。對,向。坐南朝北。

Zhāo

(1)名詞。早晨。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2)量詞。天,日。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14、乘

chéng

(1)動詞, ①駕,坐。乘犢車,從吏卒。《赤壁之戰》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顧兮,歟秋冬之緒風。《涉江》

③趨,順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④冒着。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⑤憑恃、依仗。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沈括《宋書》

⑥交加,連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2)名詞。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佛教。

shèng

(1)名詞。

①一車四馬的總稱。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②春秋時晉國的史書叫“乘”。後稱史書爲“史乘”。

(2)量詞。輛。超乘者三百乘。《崤之戰》

(3)數詞。四。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崤之戰》

15、城

(1)名詞。

①城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城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六國論》

(2)動詞。①修築城牆。是月,城西寧。《明史·太祖本紀》

②守城。(李)應庚發兩路兵城南城。《宋史·李庭芝傳》

16、誠

(1)名詞。誠心誠意。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2)副詞。表肯定。確定,的確。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季諷齊王納諫》

(3)連詞。表假設推論。果真,如果。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17、池

(1)名詞。水塘,湖。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爲燕蕩。《雁蕩山》

(2)名詞。護城河。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除

(1)名詞。

①殿階。登自東除。張衡《兩京賦》

②臺階。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子家訓》

③門屏之間。扶輦下除。《漢書》

(2)動詞。

①去掉,除去。 興利除弊。《答司馬諫議書》

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②修治。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③拜官授職。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

19、傳

chuán(1)動詞。

①傳送,傳遞。得璧,傳之美人。《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傳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③流傳。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④傳達。傳上言謂康熙、乾隆、咸豐有開議勤殿故事。《譚嗣同》

⑤傳位。不傳於賢而傳於子。《孟子》

⑥延續。人人自安,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史記·秦始皇本紀》

(2)名詞。傳聞,傳說。   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於世之傳也。《荀子·非柏》

zhuàn名詞。

①客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驛車,傳達命令的馬車。橫懼,乘傳詣洛陽。《漢書·高帝紀下》

③傳記。作七十列傳。《史記·太史公自序》

④註釋或闡述經文的文字。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師說》

20、辭

(1)名詞。

①訴訟的供詞。獄辭無謀故者。《獄中雜記》

②口實。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③言辭,文辭。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託辭,藉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⑤命令。近者奉辭罰罪,旗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⑥名詞。一種文體。《歸去來兮辭》

(2)動詞。

①說話。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爲辭。《赤壁之戰》

②告別,辭別。今者出,未辭也,爲之奈何。《鴻門宴》

③推辭,辭去。如姬之慾爲公子死,無所辭。《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計較。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3)複合詞。辭令:應酬的語言、文辭。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莫敢直諫。(屈原列傳》

21、從

cóng 動詞。

①跟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依順,聽從。民弗從也。《曹劌論戰》

臣從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參與。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趕。佯北勿從。《孫子·軍爭》

⑤依傍,緊挨着。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⑥採取某種原則。從寬、從嚴、從簡、從緩

cóng,舊讀zòng

(1)名詞。

①隨從的人。其從如雲。《詩經》

②副職。魏從九品分正從。《文獻通考》

③指堂房親屬。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活板》

(2)形容詞。從屬的。從犯。

Zòng通“縱”

(1)形容詞。直的。衡(橫)縱其畝。《詩經》

(2)名詞。合縱的盟約。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3)動詞。放縱。欲不可從。《禮記》

22、達

(1)動詞。

①通,透。屋極有窗以達氣。《獄中雜記》

②暢達。撰長書以爲贄,辭甚暢達。《送東陽馬生序》

③至、到。自昏達曙。《促織》

④到達。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曉,明白。 僕山海狂人,不達世務。《南史》

⑥得志。不求聞達於諸侯。(聞達:得志揚名。)《出師表》

⑦表達,告知。詞不達意。

(2)形容詞。

①顯貴的。達官貴人。

②豁達。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漢書》

(3)複合詞。達人:顯達的人

23、怠

形容詞。

(1)懈怠,鬆懈。天大寒,硯水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2)輕慢,不恭敬。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楊願傳》

(3)疲倦。怠而後遊於清池。《史記》

24、殆

(1)形容詞。

①危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謀攻》

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③通“怠”,懶惰。農者殆則土地荒。《商君書·農戰》

(2)副詞。

① 表測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

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錄〉後序》

25、當

dāng(1)動詞。

①兩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蛇者說》

②抵禦,抵抗。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赤壁之戰》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③佔據,把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④阻攔。有狼當道,人立而啼。《中山狼傳》

⑤承擔。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⑥主持,執掌。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後序》

⑦應當。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

⑧判決,判罪。吏當廣所失亡多。《李將軍列傳》

(2)介詞。①表處所。對着,面對。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②表時間。值,在,正在。當時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3)副詞。①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②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dàng(1)動詞。①符合。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②當作。安步當車。(《戰國策》)

③以爲。我當是相公呢!

(2)形容詞。適宜。 此殊未當。(《採草藥》)

26、道

(1)名詞。

①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②途徑,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③風尚。師道之不傳也久已。(《師說》)

④道義。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⑤思想,學說。 墨之道,兼愛爲本。(《中山狼傳》)

⑥道理,規律。 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道不同,不相爲謀。(《論語》)

⑧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名。唐分全國爲十五道,隸屬於中央。清末和民國初分一省爲數道。

(2)動詞。

①取道。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②走路,趕路。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

③說,講。何可勝道也哉?《遊褒禪山記》

④料想。故園誰有書來。

⑤通“導”,引導。道之以政。《論語》

⑥通“導”,疏導。不如小決(決口),使道。《左傳》

27、得

(1)名詞。收穫。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2)動詞。

①取得,獲得。 遂不得履。《鄭人買履》

②得意。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

③所願。於彼計則得。《中山狼》

28、度

1、尺寸,量長短的標準。(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

3、規章制度。(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4、越過。(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度日如年)

5、duó ,計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度德量力)

6、duó ,揣度,估計。(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7、duó ,考慮。(度義而後功)

29、短

1、 短,與“長”相對。

2、 不足;欠缺。(戎狄之所長,而中國之所短。)

3、 缺點;短處。

4、 詆譭。(短屈原於頃襄王)

30、多

1、 數量大,與“寡”或“少”相對。

2、 稱讚;讚美。(故傳天下不足多也。《論積貯疏》)

3、 增加。(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荀子》)

4、 大都,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