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田園詩人有哪些(通用多篇)

田園詩人有哪些(通用多篇)

田園詩人代表 篇一

陶淵明

(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爲五斗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着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爲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他用客觀的記敘方式虛構了一些情節,塑造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的生活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爲精煉。有《陶淵明集》。

孟浩然

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遊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爲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衝澹爲基調,但衝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這是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這裏有清新的泥土味;這裏有強烈的生活感。這裏“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藝術美更不乏淳樸的生活美。孟浩然在這裏彷彿尋找到了一種皈依的感覺。詩人終於將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連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徹底丟開了。思緒終於舒展了,甚至詩人的舉措也都靈活自在了,自然在這裏顯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四句詩是孟浩然藝術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王國維評價李煜的詞“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孟浩然這兩句詩裏面也有一種極大極深的感情蘊涵着。“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有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厚的同情。這首詩表現最高的玄心,亦表現最大的風流。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達到了無我,儘管這期間他甘苦備嘗,但終於苦盡甘來

平淡:平淡不同於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說: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平淡首推陶淵明,能夠把詩寫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詞絕對不是平淡,相反,帶有一種強烈的感發的力量。

王維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峯,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有的表現俠義,有的揭露時弊。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不用雕飾,有淳樸深厚之美,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絕句最高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爲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後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對後人影響巨大。

正是由於他常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萬物,才使他的詩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淨與靜謐,禪韻盎然,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欒家瀨》以及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盪滌讀者之胸襟,給人以恬澹寧和的無盡遐思

田園詩藝術特點 篇二

具體地說,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爲:

情、景、事、理的渾融

田園詩派描寫景物並不追求物象的形似,敘事也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透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於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夠悟出之理。陶詩重在寫心,寫那種與景物融而爲一的、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他無意於模山範水,也不在乎什麼似與不似,只是寫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詩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而以理爲統攝。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伴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煙,不嫌他門庭荒蕪重返舊巢的春燕,在中夏貯滿了清陰的堂前林,牀上的清琴,壺中的濁酒,以及在他筆下常常出現的青松、秋菊、孤雲、飛鳥,都已不是尋常的事物,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體現了詩人主觀感情與個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前四句講了“心”與“地”也就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只要“心遠”,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不會受塵俗喧囂的干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偶一舉首,心與山悠然相會,自身彷彿與南山融爲一體了。那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在自己心裏構成一片美妙的風景,其中蘊藏着人生的真諦。這種心與境的瞬間感應,以及通向無限的愉悅,是不可落於言筌的。正如《古學千金譜》所說:“籬有菊則採之,採過則已,吾心無菊。忽悠然而見南山,日夕而見山氣之佳,以悅鳥性,與之往還。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既無名象,不落言詮,其誰辨之。”

《擬輓歌辭》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渾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馬爲仰天鳴,風爲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這首詩先寫親友爲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楊”烘托出悲涼的氣氛。然後說人皆有死,誰也不能避免,而一個人的死去對活着的人來說並無太大的影響,不必過於執着。最後兩句以理語作結,統攝了全詩。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這個困惑被陶淵明勘破了。

田園詩派詩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學說教,而是在生活中親自體驗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園詩表現了他對宇宙、歷史和人生的認識,是探求其奧祕和意義的結晶,而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樣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語言表現的,取得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如:“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落地爲兄弟,何必骨肉親。”( 《雜詩》其一)“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雜詩》其二)“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其一)“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爲貴。”(《飲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其四)“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中》)“連林人不覺,獨樹衆乃奇。”(《飲酒》其八)這些詩句言淺意深,富有啓示性。清人潘德輿說陶淵明“任舉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養一齋詩話》),是中肯之論。

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

前人往往用“平淡樸素”概括田園詩派的田園詩的風格,然而他的田園詩不僅僅是平淡,它的好處是在平淡中見警策;它不僅僅是樸素,而且是在樸素中見綺麗。他的田園詩所描寫的對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窮巷、荊扉,而且一切如實說來,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一經詩人筆觸,往往出現警策。陶詩很少用華麗的`辭藻、誇張的手法,只是白描,樸樸素素。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青松在東園”,“秋菊有佳色”,“悲風愛靜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話。然而,平淡之中可見綺麗。又如《擬古》其三: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衆蟄各潛駭,草木從橫舒。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來了,燕子雙雙回到自己的草廬。一年來自己的門庭日見荒蕪,但仍然堅持着貧窮的隱居生活。有些朋友並不理解自己的態度,一再勸說出仕。可是燕子卻翩翩而來,絲毫也不嫌棄它們的舊巢以及自己這個貧士。似乎燕子在問詩人:我的心是堅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樣堅定嗎?這首詩好像一個美麗的童話,淺顯平淡卻有奇趣。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讀山海經》其一)“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兩個“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尋味。又如:“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歸園田居》其五)一條山澗、一隻雞、一根荊薪,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經詩人點化便有了生活情趣,顯示出他對鄰人的親切,以及農村淳樸的風俗。“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平淡的十個字便寫出了雪的輕柔之美。關於陶詩的這個特點,蘇軾概括爲“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十分精闢。

他的田園詩的語言不是未經錘鍊的,只是不露痕跡,顯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問所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⑸例如:“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其一)“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擲”字、“貯”字,這三個動詞都是常見的,看似平淡卻很精彩,不可更易。

田園詩派的田園詩,在人讀來初覺平淡,再詠則有“平中蘊奇、枯木茂秀”之感,詩人對於語言文字的提煉運用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他把自己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融入到詩作之中,使人讀之彷彿身臨其境,在自然恬靜的田園中漫步一樣,給人無窮的遐想,正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如《飲酒》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意言。”

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鄉村生活的寫照,透過文字看到“面山結廬、抱膝吟歌、採菊觀日、笑傲風月”的隱者形象。靜謐的山林與倦飛的鳥兒與詩人問答,這時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語言所能描述的。詩人不願與世俗同流,極力嚮往自然和田園生活的願望也可表現一斑。同時也可以看出詩人對於事物的表現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尋常的,寥寥數字將人對生活的態度、對自然的熱愛、對事物的描寫、對世事的鄙視,表現得一覽無餘。

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的田園詩創立了古典詩歌的一個新流派—田園詩派,被歷代詩人推崇備至,甚至被看成是“爲詩之根本準則”。但筆者覺得陶淵明的每一首田園詩都是他唱響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諷世,或指桑罵槐……其實都是他發出的血淚呻吟,雖然那血沒有流在竹簡和紙上,但是他的血和淚都是在心裏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憂鬱,是一代人無聲的抗爭,是一曲蒼涼的悲憤之歌,是他恨世厭俗的鐵骨發出的錚錚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詩情在今天對於我們也有着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