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書湖陰先生壁的意思及賞析(通用多篇)

書湖陰先生壁的意思及賞析(通用多篇)

翻譯 篇一

庭院由於經常打掃,一塵不染,連〔〕一絲青苔都沒有,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主人自己親手栽種的。一條曲折的小溪緊緊圍繞着綠油油的田地,兩座青山彷彿推門而入,爲小院送來了青翠的山色。

原文 篇二

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註釋 篇三

書:書寫,題詩。

茅檐長掃靜無苔:庭院經常打掃,乾淨得連青苔都沒有。茅檐,茅屋檐下,這裏指庭院。長掃,即常掃。靜,同“淨”,乾淨的意思。苔,青苔。

成畦(qí):成壟成行。畦,田園中分成的小區。

手自栽:親手栽培。

一水護田:一條彎彎的河水環繞着田地。水,河流。護,這裏指保護、環繞。

排闥:推開門。闥,小門。

送靑來:爲庭院送上自己的一片青綠。

註釋: 篇四

①書:書寫,題詩。

②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時的鄰居。也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閒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

③茅檐:茅屋檐下,這裏指庭院。

④無苔:沒有青苔。

⑤成畦(qí ):成壟成行。 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⑥護田:這裏指護衛、環繞着園田。

⑦將:攜帶。 綠:指水色。

⑧排闥(tà):開門。 闥:小門。

(拓展:《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高祖 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羣臣。羣臣絳灌等 莫 敢入。十餘日, 噲 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張守節正義:“闥,宮中小門。”

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李靖]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

清侯方域《寧南侯傳》:“[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 排闥呼曰:‘ 左將軍 ,富貴至矣!速命酒飲我!”

徐遲《祁連山下》:“風景排闥而入。”)

⑨送青來:送來綠色。

書湖陰先生壁的賞析 篇五

《書湖陰先生壁》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王安石於神宗熙寧九年二次罷相後,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園居住長達十年。在這段時間裏,王安石與隱居紫金山的楊德逢交往甚密。在王安石詩集中,作者所寫有關楊德逢的詩,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此題壁詩來看,顯然王安石是寫他在楊家裏午睡的情景。

翻譯: 篇六

句句讚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淨。怎樣寫淨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爲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嗎?在這裏,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爲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纔會那樣悠遠、飄逸,纔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裏,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着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着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麼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爲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爲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爲千古傳誦。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着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着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爲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鍊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裏,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爲“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爲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於“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徵爲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爲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範例。詩人運用了對偶、擬人、借代的修 辭手法,把山水描寫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有一種護措之情,山對人有一種友愛之情,這就使本來沒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顯得柔婉可愛,生動活潑。本來水是環繞着綠色的農作物,但詩人沒說具體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來代替,說“將綠繞”,環繞着綠意;青色,也是虛的,是沒法送的,詩人卻說山要“送青來”,這就化實爲虛,詩意盎然。事實是湖陰先生的房屋與山距離很近,主人開了門,就會看見青蒼的山峯。可如果寫成開門見青山,那就全無詩味了,詩人換了個說法,從對面落筆,讓山做了主語,化靜爲動,頓成佳句,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絕。

賞析 篇七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諡號“文”。神宗熙寧三年(1070)和八年(1075)兩任宰相,曾積極進行政治經濟改革。但由於受保護勢力的反對,終於失敗並被罷相。晚年退居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鐘山,悲憤死去。他工於絕句,且內容充實,語言精練,風格雄健。晚年作品藝術造詣極高。作品有《臨川文集》。

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市)時的。鄰居,也是他晚年閒居江寧鐘山時的好友。本題下共寫詩兩首,本篇是題寫在楊德逢屋壁上的,是第一首。作品描寫了湖-陰-先生的庭院和環境之美,讚揚了湖-陰-先生的勤勞潔淨、崇尚創造美好生活環境與熱愛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這前兩句詩是通過庭院的乾淨和美觀來寫人的。首句是以“淨”寫人,第二句則是以“美”寫人。院子裏乾淨得連一絲青苔都沒有,這在多雨潮一溼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實在太不容易了,而糊-陰-先生的院子就這樣,足見其勤勞有加。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糊-陰-先生的院子不僅乾淨,而且還栽種了“成畦”的花草樹木,並且是他親手栽種的,這不僅看出了他的勤勞,也反映了他的愛美之心和樂於創造美的崇高情趣。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兩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環境寫人。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卻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的呵護之舉,“山”對“人”的友愛之情,這就賦予了原本沒有生命和意識的山水以人的情感,這爲何故?豈不是因了糊-陰-先生人格才至於如此的?特別是“排闥”一詞,生動地寫出了“兩山”“送青”的急切情態。這兩句詩在修辭技巧上,也堪稱典範,詩人將對偶、擬人、借代多種修辭手法融匯在一起,把山水描寫得有情有義,鮮活靈動,妙趣橫生。因此使這兩句詩成了千古傳送的名句。

這首詩能成爲千古名篇還在於它運用了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的創造,那麼環境的美則是自然的神來之筆。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爲的美與天然的美完美結合的境界。特別是後面一聯,把山與水擬人化,綠水爲主人“戶田”,青山爲主人“送靑”,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與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情有機融和在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

翻譯 篇八

《書湖陰先生壁》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七言絕句。表達了作者對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以及對湖陰先生高尚品質的讚美之情,同時隱約地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讚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閒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原文: 篇九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