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古詩原文及賞析(通用多篇)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古詩原文及賞析(通用多篇)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古詩原文及賞析 篇一

詩句: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出處:唐·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意思:沒有幾天我們就要一醉而別了,所以我們在一起幾乎遊遍了這一帶所有的名勝古蹟,樓閣亭臺。什麼時候這石門路上能夠讓我們再度相逢,金樽重開?

全詩: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唐·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註釋:

①魯郡:漢呂后封其婿居魯國,後改爲魯郡,郡治在魯縣,即今山東曲阜市。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縣東北,上有石門寺,風景秀麗,乃遊覽勝地。

②泗水:發源於今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因其四源合爲一水,故名。

③海色:將曉的天色。李白《古風》五十九:“雞鳴海色動,謁帝羅公侯。”這裏指蒼翠青綠的山色。徂徠:山名,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

賞析:

唐玄宗天寶四載(745),李白被逐出長安,回到東魯。此年杜甫(杜二,謂杜甫排行第二)亦東遊至此,兩位友人再度相遇,不勝親密。他們“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杜甫《贈李十二白二十韻》)。“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遊賞山水,賦詩酬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首送別詩,就是這種情感的熱情流露。

詩歌以“醉別”起筆,強調他們的分別並非一般的分別,而是酣醉而別。這與杜甫所說的“醉舞”、“醉眠”一樣,充分表現了他們放蕩不羈、縱酒狂飲的生活豪情。首二句寫他們知道沒幾天就要分別了,所以都十分珍惜有限的時光,攜手遊遍了東魯的山水名勝。“遍”字表現了他們對山水的喜愛和交往的密切,概括了他們在東魯一帶的遊歷過程。

“何日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用疑問的'語氣,期望杜甫能回到東魯,與自己再度舉樽暢飲,杜甫的“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與此意相同,問話中都包含着真切的依依惜別之情。石門山,是東魯一座風景幽雅的小山,李白的友人張叔明就居住在此,杜甫曾拜訪過他,並題詩留言。李白與杜甫並不只是在石門山開樽痛飲,這裏用石門山概指他們遊歷過的東魯山水,表現他對往日美好生活的留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描寫泗水河和徂徠山的風光,說明分別的季節和環境。秋天的泗水,碧波盪漾,好像秋色落入水中一樣,格外明淨。“落”字,合寫高爽的秋色和澄澈的水波,從天上寫到水中,給人一種動感,用得十分巧妙。秋天的徂徠山,樹木繁茂,碧綠蔥蔥,好像被青色(海色)照亮一樣,鬱郁蒼翠,充滿了生機。“明”字把綠色擬人化,彷彿是綠色使徂徠山明亮起來,泛起了宜人的秋色,把靜物寫得富有動感,也用得相當精彩。此二句雖未正面抒發惜別之情,但卻寓情於景。因爲分別之時,景色愈美,人情愈厚,就愈是令人留戀,令人傷懷,爲末二句寫離別作了有力的鋪墊。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遙承首句“醉別”之意,表現他們開懷暢飲、痛醉而別的神態。“各自遠”三字,寓意深刻。因爲李白自己也只是暫居東魯,不久也將雲遊他方。此次別後,他們再也沒有相會過,當然此時他們不可能知道這是他們一生中的最後一次團聚和離別,但李白卻已隱約感覺到重逢的艱難。風捲飛蓬,各自飄散,這又怎不叫人憂傷感嘆呢?只是李白豪放的天性,不使他作更多的愁怨之態,最後他舉起酒樽,勸友人別去管那些離愁別緒,幹完這一杯,喝他個痛快。

詩歌以“醉別”起筆,以“盡杯”收筆,使全詩自始至終充滿了一股昂揚的豪情,同時也飄蕩着一縷淡淡的離別之愁,感情豐沛,一氣呵成,真摯感人。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古詩原文及賞析 篇二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唐代: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譯文

離痛飲後大醉而別還有幾日,我們登臨遍附近的山池樓臺。

什麼時候在石門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們在那裏暢飲開懷 ?

漾漾的秋波搖盪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山徂徠。

我們就如飛蓬一樣各自飄遠,且來個淋漓痛快飲盡手中杯!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註釋

石門:山名,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北。山不甚高大,石峽對峙如門,故名。杜二甫:即詩人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稱他爲杜二甫。

池臺:池苑樓臺。

金樽開:指開樽飲酒。

泗水:水名,在山東省東部,源出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向西流經流經曲阜、兗州,由濟寧入運河。

徂(cú)徠(ái):山名。徂徠山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

飛蓬:一種植物,莖高尺餘,葉如柳,花如球,常隨風飛揚旋轉,故名飛蓬,又稱轉蓬。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賞析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裏捨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蹟,亭臺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麼盼望這次分別後還能再次重會,同遊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裏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採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捨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彷彿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麼,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麼豪邁而爽朗。結句乾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乾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淨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於天寶三載(744年)被“賜金還山”,離開了長安,到樑宋(今河南開封、商丘)遊歷,其時杜甫也因料理祖母喪事奔走於鄭州、梁園(今開封)之間。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遊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