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李姓的來源介紹(精品多篇)

李姓的來源介紹(精品多篇)

李姓傳統文化 篇一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 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

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將秦代原有的邯鄲改爲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世紀末)改爲趙郡。相當於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爲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爲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爲李尚(李廣之父)。

此外還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陽郡、南陽郡等。

堂號

隴西堂:因爲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青蓮堂:唐代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李姓後人爲紀念這位大詩人,便以“青蓮”作堂號,永示緬懷。

此外還有趙郡堂,平棘堂等。

遺產故居

李家龍宮始建於唐中葉,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龍宮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會動盪,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佈各地,李家龍宮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築物被毀於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龍宮毀於兵災。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後裔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李家龍官,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清順治、康熙、同治年間,屢建屢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新。

龍宮前部有戲臺和五座樓,後部有龍宮建築羣和五座假山,謂曰“前五樓後五山”,均爲兵災所毀,現五樓和三座假山夷爲平地,只存有龍宮建築羣十一座,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假山兩座。今僅存牌樓,稱頭天門。李氏族人還繪製保存有李家龍宮圖一幅,古建築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隴西四中時古建築全部簡易改修。1993年9月對李家龍宮西主殿、北天第一門做了恢復原貌的維修。

李姓家族名人 篇二

李耳: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着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爲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爲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爲川神。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 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爲“飛”。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曾在東漢時任三朝(順帝、衝帝、質帝)太尉,博學多才、能言善變,有“北斗喉舌”之美譽。

李尤:東漢文史學家。廣漢雒(今四川廣漢雒城)人。年少時以能文著稱,曾撰《蜀記》。安帝時爲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共撰《東觀漢記》。

李密: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爲傳誦,影響深遠。

李暠: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武昭王。政治家,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

李龜年:著名樂曲兼演唱家。後人稱爲“歌聖”。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臺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之一。

李淵:唐高祖(566~635)。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祖籍趙郡隆 唐太宗慶(今邢臺市隆堯縣)。

李世民:唐太宗(599~649年),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爲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爲“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爲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李純:唐憲宗(778年~820年),憲宗在位期間,勤勉政務,着手削藩,開創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史稱“元和中興”,是唐朝後期最傑出的皇帝。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賀:(公元790~816年),中國唐代詩人。想象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

李商隱: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

李姓遷徙分佈 篇三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佈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爲國姓,最爲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李姓分佈地區 篇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爲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爲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爲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爲李璣第三字李齊。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爲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爲李尚(李廣之父)。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爲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爲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湖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及孝感、漢川、漢陽、黃陂一部,轄區涉及今孝感地區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范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樑郡:樑郡本爲樑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爲樑郡,南北朝宋國定爲樑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李姓的來源 篇五

1、源出嬴姓說

即認爲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爲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爲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爲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爲理氏,後爲李氏。得姓始祖爲李利,李耳爲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爲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爲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爲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爲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爲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爲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爲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爲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有一種觀點認爲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巴人以虎爲圖騰,巴語讀虎爲李,當虎圖騰演化爲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漢晉時期,北方遊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爲劉、李等姓;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被封爲李氏。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爲漢將李陵後裔。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爲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爲西夏皇族拓跋氏爲漢將李陵後裔。

得姓始祖

李利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顓頊之後 皋陶後代理徵,字德靈,封爲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因執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之墟,飢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果子充飢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爲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