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婚俗問答題(xiexiebang推薦)【多篇】

婚俗問答題(xiexiebang推薦)【多篇】

民國婚俗 篇一

1我今天講的內容是民國時期新人的婚服。選擇這個時代是因爲,處於社會轉型期的民國,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民國婚俗呈現出新舊交替,中戲雜糅的、多元發展的過渡形態特徵。 ,婚禮服飾作爲社會形態的物質表現在這個時期也更加的多樣化和新穎。 2這是去年網上瘋傳的一段民國結婚證上的話,“”

3處於過渡時期的民國,在婚俗變革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據接受西方文明的程度不同,依舊保留了舊式傳統婚俗,也有全盤西化的結婚儀式,當然也衍生出中西合璧的新式婚禮

禮服經歷了從傳統到接受西方文化再到中西合璧的過程。婚禮服是民間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風俗的一部分,對此研究能夠復原當時風俗變遷的風貌。婚禮服的變革是中國近代時期移風易俗的表現之一。當時社會的經濟、生活、文化都發生了鉅變,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甚至是審美觀都隨之發生了改變。

文明結婚之前一直都是民間的社會習俗,到了30年代的時候,政府將這種變革納入到法律條文當中去。就有了〈〉〈〉服飾條例制定以後,就相當於爲後來大熱的中西合璧婚禮旗袍正名了。

1935年4月3日下午3時,全國的首屆集團結婚典禮,在上海江灣的上海市政府大禮堂舉行。參加者共57對新夫婦。按統一要求,新郎均着藍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紅色軟緞 9新式婚禮中,新娘可以全程露面,所以舊式婚禮中的蓋頭就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綴在腦後、固定在花冠下的淺色披巾或披紗。新式婚禮規範中要求的是“罩紗”,其意是罩滿頭頂甚至面部的紗。但中式花冠區別於西式花環無頂結構,無需將頭紗罩滿頭頂,只需垂在冠沿上即可;而且中國傳統婚嫁禮俗中,不崇尚紗質這等透明 或半透明性的頭飾,所以“紗”被白色或淺色的綢緞或其他不透明的面料代替,按照傳統的稱謂就是“巾”。

11民國時期各類戲曲仍是當時所追捧的藝術形式,有條件的愛美女性,都會到照相館中拍一張戲服照片留作紀念。所以戲曲的服飾和頭飾自然會被當作時尚元素與婚禮的頭飾結合起來。

“自然,戲服中的頭飾也可被當做是時尚之選被用在婚慶之禮上了。

戲裝頭飾不會以本來面目出現在與婚禮旗袍的搭配當中,多數是簡化後的重新演繹版,有的結合到花冠上,有的結合到罩紗上,沒有固定的形式。 有一種花冠(圖 61),以珠冠爲底座,上綴花朵,形神與傳統京劇中的女武將的帥盔如出一轍(圖 60)。花冠底座與帥盔一樣,在額前正中的位置都有一箇中心圖形,多爲傳統圖案(圖 61 中爲盤長結圖案);而且冠上花朵的大小和插放位置也與帥盔的絨球相似,由中心向兩邊延伸,形成團花簇擁的頂角之勢 有一種花冠(圖 63),仍是珠冠爲底座,但冠上只綴一朵大花形。花朵用綢緞係扣打結而成,酷似傳統京劇中的“綢子打頭”的單頂綵球

14婚禮旗袍城鄉有別到了 40 年代末,婚紗已經成爲城市婚禮中的絕對主角,但婚禮旗袍在鄉鎮、鄉村地區仍是絕對的流行先鋒。貧苦的農民無置辦舊式婚禮的經濟能力,索性趕一把時髦,穿旗袍披頭紗來一次新式婚禮(圖

7、圖 8)。雖禮數不周、裝扮簡陋,樹枝當花環,紅綢亂紮在頭上,被“固執”的同鄉不屑一顧,但卻表明了“文明結婚”思想在鄉村還是有發展的可能

16集團結婚,也叫集體結婚,或集團婚禮。人們改革婚禮的一大成果。集團結婚首先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 20世紀30年代中期,杭州、上海、北平等地的許多有識之士認爲,舊式婚禮已不適用,新式婚禮又無一定的標準頗感不便。爲此,在新生活運動的推動下,上海市政府看到這種狀況,就依照西方而制定了一種集體結婚的辦法。

1935年2月7 El,上海市社會局公佈了以簡單、經濟莊嚴爲宗旨的集團結婚辦法。其中規定凡本市市民舉行婚禮,得申請參加集團結婚禮;集團結婚每月第二個星期三在市政府大禮堂舉行,由市長、社會局局長證婚;參加者應向社會局申請覈准,並繳納婚禮費20元;市政府印發結婚證書等。

18婚禮旗袍使用黃色,要與婚服的另一個傳統喜好有關。婚禮着官服,是中華民族傳統婚服文化的一大特色。雖封建官級着裝嚴格,但對新婚男女可網開一面。《續通典》中記載“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霞帔,於典制實物明文也。”新郎可婚禮上穿九品官服,新娘可佩帶至尊之女專有的鳳冠霞帔,一來滿足虛榮心,二來可以求一個好兆頭。以往象徵高貴身份的黃色,如今可被自由應用,當然是婚禮服色的新選項。 1927 年蔣介石、宋美齡婚禮將新式文明婚禮範例式地昭告於天下,成爲衆人嚮往的典範。而這場婚禮的主婚人是南京國民政府禮制服章審定會及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蔣宋婚禮分爲中西兩部分,但最著名的當屬西式婚禮環節。儀式中,宋美齡一身白色長裙禮服,頭紗上繞着花環綿長飄逸,白手套,白色高跟皮鞋,手執玫瑰花束,枝蔓垂地。這身裝束,令所有的青年女子爲之羨慕不已,此後,白色婚紗在上海灘便廣泛流行起來。蔣宋婚禮,算是揭開了中國新娘着婚紗的序幕。宋美齡穿着的雖被稱爲西式婚紗禮服,可無論從禮服的款式還是結構上來看。

21是 20 年代一對知識分子夫妻的結婚照,樸素簡單,沒有過多裝飾。新娘穿着的旗袍淡色素雅,在倒大袖的袖口中露出波浪形邊緣的蕾絲裏襯邊。此處的波浪邊緣可能是縫合在裏襯邊緣的一條波浪形蕾絲花邊。這種製作方法大大減少了婚禮旗袍的成本,也能表現出波浪形邊緣旗袍的溫柔、女性化的感覺(普通人無法負擔全部外來面料的旗,所以僅在一處縫上這種面料)。

40年代,婚禮旗袍謝幕,西式婚紗禮服

民國後期的旗袍領婚紗禮服40 年代中後期,上色照片爲我們記錄下了中國式婚紗的一段有些尷尬的轉型期。有一種雪白色的婚紗禮服,旗袍式立領,胸前、肩部造型豐富,袖身肥大, 腰身收緊,下襬寬大,頭紗薄長;衣身採用化纖禮服面料或紗質面料,以追求蓬 鬆感(圖

48、圖

49、圖 50)。圖 49 和圖 50 的肩部裝飾,還有一點傳統雲肩的 感覺。這帶有旗袍領子的婚紗禮服,將中西元素參合到一起,卻搭配出了一種怪 怪的悶沉感,既沒有了西式婚紗的輕靈,也沒有中式旗袍的韻味,遠沒有之前立 領婚紗禮服形態完整耐看。

婚俗問答題(xiexiebang推薦 篇二

問答題

1、傳統中式婚禮當中的五種有代表性的儀式。

答:挑蓋頭、入洞房、跨馬鞍、拜天地、交杯酒 等。

2、五種傳統婚禮當中常用的道具。

答:蓋頭、花燭、馬鞍、火盆、鬥、稱杆等。

3、傳統婚禮中用什麼挑起新娘的蓋頭 ?爲什麼?

答:秤桿或如意,意思爲稱心如意。

4、西式婚禮中新郎新娘的站位是怎麼樣的,爲什麼?

答:男右女左 ;

因爲古時候,盎格魯撒可遜的新郎時刻準備挺身而出,以保護新娘不會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站在自己的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拔出佩戴在右手的劍,英勇擊退敵人。

5、爲什麼新娘要戴手套?

答:在中古世紀時,準新郎要送象徵愛的信物,以穩定心上人的心。當時許多紳士送手套給心上人表示求婚,若對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時帶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應求婚。

6、什麼新娘要戴面紗?

答:最初新娘的面紗象徵着青春和純潔。很久以前,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紗,表示清純和歡慶;或戴藍色的面紗,以示如聖女瑪麗亞的純潔。

7、爲什麼新娘穿白色禮服?

答: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徵着愛情。在1850年到1900年間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徵。到本世紀初,白色代表純潔的意義已遠超過其他。

8、爲什麼新娘要拋花球?

答:新娘拋花球意味着誰接到誰就快要結婚了,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羣欣喜若狂的年輕人等待着新娘手中拋出的花球。

9、民間傳說的人生四大喜事是什麼?

答:久旱逢甘霖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10、我國《婚姻法》中對結婚年齡的規定是什麼?

答:男不低於22週歲。女不低於20週歲。

11、交杯酒是婚禮上的常見儀式,請說出交杯酒的其他二種以上叫法: 答:合歡酒、交心酒、合婚酒、卯顏酒、合巹(JIN 上聲)酒等。

12、描述下列二種花材在婚禮中的寓意:

百合花、鶴望蘭(也叫天堂鳥)

答:百合花:百年好合等;

鶴望蘭:比翼雙飛、事業順達等。

13、描述下列二種花材在婚禮中的寓意:

粉色的玫瑰、火鶴(也叫紅掌)

答:粉色的玫瑰:甜蜜愛情、溫柔浪漫等。

火鶴(紅掌):心心相印、大展宏圖等。

14、新婚之夜爲何又稱爲“花燭夜”?

答:入洞房後有一項重要的禮儀就是夫妻二人將新娘陪嫁帶來的一對繪有龍鳳的蠟燭點燃,稱爲“點花燭”,亦稱“點長明燈”或“點長命燈”。

15、什麼是“冰人”?請說出它另外的幾種稱呼答(出三種以上):

答:冰人即媒人;也叫媒妁、媒婆、紅娘、月老、伐柯人等

16、傳統婚俗中有吃子孫餃子的習俗,請問:

吃子孫餃子要吃幾個?爲什麼?

答:吃七個,古代以生五男二女爲大吉。

(全部答出得分)

17、你能簡要說說“婚禮司儀”和“婚禮主持人”的區別嗎?

答:婚禮司儀是指僅僅報告婚禮進行程序的人,而婚禮主持人除了“司儀”的功能外,還要兼有前期策劃、烘托氣氛、控制場面、隨機應變等作用。婚禮主持人比婚禮司儀更要求具有全面能力。

18、說出傳統中式婚禮中常見的樂器,四種以上:

答:嗩吶、笙、蕭、鑼、鼓、笛子等。

19、“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是一句家喻戶曉的描述愛情的著名詩句,也是婚禮主持人經常用到的一句祝福語,請問,這句名句描述的是哪二個人的愛情故事?

答: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楊玉環)。

20、現在常見的婚禮形式有哪些?(說出6種以上)

答:田園、燈光、旅遊、中式、西式、空中、水下、廣告、教堂。

21、傳統的舊式婚禮中,新娘出閣前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是什麼?現代的婚禮中,通常新娘在出嫁前要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答:開臉或挽面(或絞臉),化妝。

22、中國傳統結婚禮俗問答,請說出傳統婚俗中的“三書”是什麼?

答:“三書”是指“六禮”過程中的來往文書。分別是訂婚時交換的“聘書”;過大禮時互換的“禮書”;迎親時由男方送到女家“迎書”。

23、中國傳統結婚禮俗問答,請說出傳統婚俗中的“六禮”是什麼?

答:“六禮”是指由求婚、說媒到迎娶、完婚的交道手續。分別是“納禮”、“問名”、“納吉”、“納徾”、“請期”、“親迎”。

24、能在晚上舉行婚禮嗎?“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出自什麼? 答:可以,在中國古代迎娶花轎都在黃昏以後。上面的那句出自《白虎通》。

25、中國傳統結婚禮俗問答,傳統婚禮中的“合巹酒”——交杯酒始於哪個朝代?有什麼象徵意義?

答:始於周朝,象徵着夫妻合二爲一,永結同心,同甘共苦的意思。

26、說出婚慶公司能爲新人提供的主要服務內容(四種以上)?

答:場地佈置、婚禮策劃、婚禮主持、婚禮攝像、婚禮攝影、化妝等。

27、說出常見三種以上新娘手捧花的樣式?

答:瀑布型、圓球形、杖形、月牙形、花環、花籃等

28、中國傳統結婚禮俗問答,傳統婚禮中的嫁妝中,除珍貴的珠寶首飾外,還有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請說出三樣?

答:剪刀(表示蝴蝶雙飛,永不分離的意思)、尺(表示良田萬頃)、痰盂(表示子孫桶)、花瓶(表示花開富貴)、同偕到老(銅盆及鞋、龍鳳被、牀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着的筷子及碗)等。

29、我國許多少數民族有着民族特色婚俗,請回答回族新人的婚禮由誰主持,怎麼稱呼這個角色?

答:清真寺的主持,稱謂阿訇。

30、在講究的婚禮中,進行到婚宴的時候,新娘更換的服裝一般不用什麼顏

色,而用什麼顏色?

答:不用白色,換成比較有個性的彩色。

31、西式婚禮中,新郎要拋東西嗎?

答:要拋襪圈同樣寓意誰接到誰就快要成新郎了。

32、請分別說出西方情人節和中國情人節的日期?

答:公曆2月14日和農曆7月7日。

33、新娘的手捧花與新郎的胸花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新郎的胸花是新娘手捧花束中的一朵。

34、中國婚禮中有一個隆重的“拜堂”儀式,新郎、新娘在鞠躬時他們的腰應該彎到多少度是最合適的,其中三拜分別是拜什麼?

答:45度,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

35、在婚宴當中,按照酒杯的不同種類,倒酒的程度是不一樣的,白酒、紅酒、軟飲分別是?

答:白酒爲八成,紅半懷多,軟飲爲八成滿。

36、現代婚禮以什麼爲主要感情線索來貫串整個婚禮?

答:以愛情、親情、友情爲主要感情線索。

51、婚禮主持人的基本素質?說出四條以上

答: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具備一定的表演才能;服務功能、甘當配角;具備一定的口才;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

52、婚禮主持人的作用?說出三條以上

答:確定基調;推進程序;營造氣氛;溝通關係;

53、婚禮主持人形體語言的運用表現在幾個方面?說出三條以上

答:儀表;空間;手勢;目光;

54、婚慶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說出四條以上

答:弘揚健康、文明、時尚的婚禮文化;敬業;守德;遵信;保質;自覺維護行業的形象和利益。

55、從什麼時候開始,迎親改爲早晨?

答:古時男家去女家迎親時均在夜間,自(唐代)開始,始將迎親的時間改爲早晨

59、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上半句是什麼?源自哪裏?寓意是什麼?

答:(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自《詩經·邶風·擊鼓》,寓意是:描寫的是一位士兵駐守邊關,久未與妻子相見,回憶當日離別之時的情景:無論生死,無論聚散,讓我們發下海誓山盟:牽着你的手,讓我們一起慢慢變老。

60、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源自哪個朝代?

答: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源自(漢代)

61、月老的由來?

答:大約在唐代 民間神話中又出現了專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後世稱媒人爲月下老人 簡稱爲月老

62、六禮中的“納吉”是什麼?

答:即把占卜合婚好消息告訴女方,也是以雁爲禮——後世多以金銀首飾等物爲禮,相當於現在的定婚。俗成送定、過定、定聘

63、“關關雎鳩,在何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出自哪裏?

答:《詩經·國風·周南》

64、請預測一下2007年婚禮流行趨勢:(三個以上、有獨到見解給分)答:

65、我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答: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

66、古時候新娘爲什麼要蓋紅蓋頭?

答:古時候婚禮時,新娘頭上都會蒙着一塊別緻的大紅綢緞,被稱爲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是婦女避風禦寒使用的只僅僅蓋住頭頂。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據傳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爲了標新立異,有意突破舊習,指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婦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作爲一種裝飾物。從後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併成爲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爲了表示喜慶,新娘的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67、用“千金”來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記載是那個時期?

答:見於元代曲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明、清以後的話本小說中稱女孩子爲“千金”的就更多了。

68、西餐有什麼禮儀要注意:(三條以上)

(一)、當衆剔牙不文明:

(二)、餐巾可以暗示宴會的開始和結束:在正式宴會上,女主人把餐巾鋪在腿上是宴會開始的標誌。女主人要把餐巾放在桌子上了,是宴會結束的標誌

(三)、中途離開餐巾應當放椅面上:

(四)、沒吃完,刀叉不能並排放

(五)、湯匙不能含口中:

69、請說出情人節的由來:

答:傳說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爲了保證人們忠於戰爭,他下令禁止人們於此時結婚,甚至連已訂了婚人也馬上要解除婚約。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倫丁(Valentine)就住在這裏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爲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消息終於傳到了克勞多斯的耳裏。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們衝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倫丁在地牢裏受盡折磨而死。爲了紀念瓦倫丁,後來的人們把這一天作爲“情人節”。

婚俗 篇三

清末民初臨汾地區婚俗的演變

摘要: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裸婚、閃婚、閃離等現象層出不窮,人們的婚俗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那麼婚俗的大轉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就不得不從清末民初這個大變革時期說起。清末民初,各種思想競相涌入,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一個很大的轉變。婚姻禮儀上, 六禮向三禮、四禮的簡化; “驗貞”“七出”等陋俗漸趨勢微,在婚姻禮服上逐漸趨向於西化,新式婚俗尚未成爲社會的主流,但新舊混雜預示着它正在經歷革新而逐步開啓近代化的歷程。臨汾地區的婚俗在時代大變革的影響下也發生着變化。 關鍵字:清末民初

婚俗

演變

在當今社會革新多元的衝擊下,婚俗正在經歷着一場快速的發展變化。‘剩男’、‘剩女’、‘閃婚’、‘逼婚’等詞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頻繁的出現。這與古語中的‘女子十三而婚’、‘父母之命’等情景截然不同。那麼爲什麼現在會出現這個局面呢?人們的婚俗觀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我們首先來說一下婚俗。什麼是婚俗呢?婚顧名思義婚禮。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規範認爲:“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將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俗就是風俗,“風俗烏乎始,始於未有人類之前。蓋狉獉社會,蚩蚩動物,已自成爲風俗。至有人類,則漸有人羣,而其羣之多數人之性情、嗜好、言語、習慣常以經年累月,不知不覺,相演相嬗,成爲一種之風俗。記曰:禮從宜,事從俗。謂如是則便,非是則不便也。聖人治天下,立法制禮,必因風俗之所宜”。婚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羣體的婚姻禮義(內容)、禮儀(形式)與婚姻習俗共同形成的文化積累。婚姻禮義、禮儀是統治者將民間流傳的婚姻禁忌和婚俗加以整理而形成的成文規範;婚姻習俗則是由民間的婚姻行爲而被約定成俗的社會文化心理和風尚。兩者之間沒有具體的界限,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詩經·毛時序»中寫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在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佔婚俗有者重要地位。“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禮”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很長,給中國古達的愛情觀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它肯定了夫妻間的愛情是人類的一種特殊感情,不能用其他感情來代替,這是中國人具有愛情轉一的美德的優良傳統,但同時又把夫妻能否生育和能否白頭到老的問題看成是受神祕命運的支配,從而陷入迷信的泥坑。在封建婚俗觀念下產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的愛情觀延續了幾千年並深刻影響着中國人的身心。臨汾,古稱之爲平陽,作爲古代帝王堯、舜的都城其婚俗觀念的封建性更是根深蒂固。在步入近代社會時,各種社會思潮,譬如維新思想,辛亥思想等相繼被傳入臨汾,深刻的影響着臨汾人的觀念,婚俗觀念尤爲最甚。

婚俗形式又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在封建時代,男女婚姻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控制,醜化女子求愛爲“自媒之女,醜而不信”。凡是沒有保媒的女子的結親,被叫做私奔。«詩經·衛風»中有一首題爲«氓»的詩,講述了一對男女從自由戀愛到結婚的事情,詩中的那個自由結婚的女子深知沒有媒妁之言這一點,便不能成婚,所以要求對方拖延婚期,以便請媒人“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在南朝時,荀闡之的女兒也是在沒有媒人的情境下成婚的。荀闡之,廣陵人,官給事中,他女兒的婚事,史書中記載到“當嫁,明日應行,今夕逃隨人去,家尋求不能得”,照這樣看來,荀女應該是早有意中人,對於家中那個所選定的女婿不滿意,就隨意中人私奔了,家裏找也找不到。荀女的行爲固然是追求自由婚姻的緣故,然荀女出逃,沒有媒人,也沒有經過六禮,被正統派所歧視,說荀家出失行女子,這樣不僅僅是社會輿論蔑視,而且也被夫家的人看不起,在夫家的地位很低,‘君家大人看不起’。更有禮記內則中記載雲:“聘則爲妻,奔則爲妾”,在封建時代,把自由結婚的女子當做妾來對待。

我們在瞭解封建社會時,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是的,在封建時代,有一定身份的人家的子女到了七歲時就被隔離起來,女子從小就被禁錮在小小閨房之中,除了自己的家人,很少能見到什麼異性,因此她們往往容易對自己見到的異性一見傾心,然而女子對於男方並沒有什麼深入的瞭解,常常釀成癡心女子負心漢的悲劇,“爲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寄託出詩人對青年女子的深切告誡。但在歷史上,也有一些思想比較開明的家人,讓女兒長大後爲他們物色佳偶的,他們讓女兒躲在屏風或者窗簾之後,讓她們偷偷觀察所選之人的容顏、談吐、風姿等等,看看是否中意,這種一見定終身的現象,在現在看來是有點荒唐,但在當時所處的時代是歷史的一種進步。南宋時侯,理宗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異常喜愛,封爲周漢國公主。公主到了結婚的年齡,要選駙馬了,當時的宰相就建議選當朝進士第一名周震炎,當週震炎上朝叩謝皇恩時,公主在屏風後觀察周,並且表現出了不滿的神態,這下皇上就知道公主不滿意這樁婚事了,於是作罷。隨後又給她指前皇后的侄孫作爲駙馬,這下公主再沒有意見了。這類家長在女兒的婚事上還是比較開明的他們徵求自己女兒的意見,只是在一定範圍或者說是程度內讓她們做選擇,一旦她們表示了態度,家長是尊重她們的,按照她們的意思去辦。但這類家長在那個時代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都是唯‘父母之命’是也。

等到了清末民初時,西方的平等、自由、民主思想傳入國內,人們不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辦婚姻,開始尋求自由戀愛、自由結婚,封建社會的婚姻形式出現被打破的局面。最典型的莫過於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婚姻。孫中山先生與宋慶齡先生由於志同道合的愛國情懷,一同工作,一同戰鬥,進而發展出了愛情,成立婚約。

在封建時代的婚聘儀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外在表現形式,它貫穿於整個封建時代和整個的婚姻過程,它並不是反映青年男女自己的意志,轉而成爲她們客觀上要履行的義務。整個的婚聘形式從其產生到其漸漸消亡的過程中呈現出了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的這樣一個發展歷程。婚聘形式最早出現於«禮記»。«禮記»是春秋戰國時期留下來的一部分關於禮制的彙編,其中«禮記·昏義»中規定‘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儀式,稱之爲六禮。納采是指男家請人向女家提出締結結婚的請求,也就是俗稱的“說媒”、“提親”。在納采時,男家要奉贈禮物。禮物通常情況下爲雁,雁對待愛情專一,寄託着新人對於婚姻的期望,希望他們的婚姻和諧美滿。在封建時代,由於娶妻結婚是關係整個家族的一件大事,因此納采的對象就顯得尤爲重要和慎重,通常從官宦人家到普通百姓,共同奉行的擇偶條件是“門當戶對”。康熙年間的«臨汾縣誌»寫到:“近時,士大夫只重門第,多不待男女之長”,“兩姓相合,最重門第,不當,斷不苟就,貧富非所論也。非惟紳士爲然,既商、賈、農、工亦爾。倘非偶聯姻,則鄉黨不齒焉”,然後纔會考慮家世、家風等等。問名,則是男女雙方互相詢問男女的姓名、年齡、生辰、籍貫、以及家中的三代,官職等等,通過這樣來加深雙方的瞭解,就是民間俗說的‘請八字’。所帶禮物也是大雁。禮記士婚禮中這樣寫到:“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鄭玄注曰:“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如果納采雙方同意的話,雙方應該主動告訴這些信息,而不應有所隱瞞。納吉就是男方根據雙方的生辰八字,占卜不的結婚的吉日,備禮通知女方家人,決定訂婚。問明之後是對男女雙方的八字進行考察,就是對雙方八字之間的五行是否和諧,雙方所行的大運,流年有無嚴重的不好和沖剋等問題詳細研究,以此推導出兩人的婚姻生活吉凶,並對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議,防患不幸的婚姻於未然之際,以此來提高婚姻的質量,最終決定雙方是否可以成親,這個過程一般稱之爲“八字合婚”,也稱爲“批八字”。八字是不是匹配,是一樁婚姻能否成功的關鍵。納吉之後,“婚姻之事於是定”也就是雙方是婚姻關係就算正式確定了下來,締結“聘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訂婚”,男女雙方不能輕易悔婚。此後,男方每逢過年過節時都要給女方送禮物。納徵就是男方正式向女方下聘禮,在那時所下聘的禮物要列一個清單,當中詳細寫明瞭禮物的種類以及禮物的數量,通常稱爲“禮書”,人們認爲聘禮越多越好,雙方都有面子,人們通常所說的買賣婚,即是以此作爲根據的。請期,指男家通過占卜選定了良辰吉日,然後通過媒人告知女方,請女家同意。女方在請期儀式中,也同樣要佔吉,占卜男家所選定的日期是否與新娘的八字相符合。如果男女雙方均表示同意,那麼婚禮就可如期舉行。行過納徵禮後就該考慮娶妻過門了。請期一般分爲書面和口頭兩種,比較講究的家庭一般多選用書面形式,既通常所說的“下婚書”。親迎就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這是婚禮儀式的最後一道程序,就像現在 的結婚典禮。親迎是整個婚禮過程中最繁瑣也是最隆重的儀式,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主要分爲親迎、拜堂和入洞房三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包含着衆多的儀式和內容,這些儀式和內容大多都包含着祝福之意,但同時也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由於繁瑣複雜的傳統婚禮“於昏時成禮,匪朝伊夕所能完事,請客、款客、酬客,動輒三日所費不貲,以至中人之家不敢輕言婚事”,也就是婚禮耗費雙方家族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雙方都變得不堪重負,再加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西方社會生產方式的輸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大大動搖了建立在自然經濟和封建傳統倫理道德之上的傳統婚俗,使其不得不作出改變,以至於在“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結婚,倡於都會、商埠,內地亦漸行之”。因此在清末民初,婚禮儀式逐漸傾向於簡單化,由六禮向三禮或者四禮轉化,並且這種現象越來越多,成爲一種流行趨勢。一般情況下要經過三個階段:訂婚,下聘既交換聘禮、以及成婚。民國年間,由於傳統婚禮的繁瑣、愚昧、沒有個性自由,遭到資產階級革命派,尤其是熱心西方文明的青年學生的反對。部分青年帶頭樹立新風,操辦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婚禮,稱之爲“文明婚禮”。他們廢除了父母包辦婚姻,青年男女直接見面談戀愛,然後徵求父母意見,辦結婚登記的法律手續。婚禮儀式也廢除舊俗,新娘不再坐轎子,新婚夫婦也不再拜堂。新式結婚典禮隆重而熱烈,由尊長者致辭,親友祝賀,以音樂舞會或茶話會的形式告終。婚禮“由文明結婚進而演變至集體結婚,完全喪失了中國舊時嘉禮之風”,封建時代的婚禮儀式逐漸失去市場,成爲現代社會裏的歷史痕跡。民國時期的臨汾縣誌中這樣記載:“結婚證書仍用向來紅柬,但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新郎、新婦,俱署名耳。其結婚儀式,系就庭前設禮案。奏樂,由司儀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賓人席”面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面南立。男女族全體人入席面東西立。證婚、介紹人入席面南立。糾儀人人席面北立。男女賓相引新郎、婦人席,俱面北立;奏樂。證婚人讀證書,併爲新郎新婦交換飾物。新郎、婦行結婚禮,東西相向立。雙鞠躬;奏樂。主、徵婚人致訓、箴詞,新郎、婦謝證婚、介紹人,三鞠躬。男女賓代表致頌詞、贈花,兩鞠躬;奏樂。新郎、新婦致謝詞,兩鞠躬。女賓代表唱文明結婚歌。證婚人、介紹人、男賓、女賓俱退。 新郎、新婦謁見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族全體禮;奏樂,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長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輩面東西立,兩鞠躬。男族女族全體行相見禮,東西相向立,兩鞠躬。男女嬪相引新郎、新婦退。男女兩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體、糾儀人、司儀人俱退。禮畢筵宴。”。婚禮的改革使得婚禮簡單化,人們“漸有提倡一日竣事者,是亦節省財力之一。道更有家中不結一彩,不懸一燈、一切佈置統假城內飯莊之,尤爲便利,國體改革,禮節更新,新娶婦之家間有用”。

成婚儀式改變的同時,婚禮服也更加傾向於西方。在封建時代,成婚時,男女面對面站立,中間留有一定空隙, 新郎穿着對襟長袍, 腳上穿着元寶鞋, 頭帶禮帽;而新娘則是穿着繡緞長袍,用長紗蒙面, 頭戴鳳冠。在新式婚禮上,新郎則穿着西服,戴着禮帽,打着領結,腳上穿着皮鞋,新娘子則是西式的婚紗禮服,用白紗披頭,手執鮮花。 對於婚姻,人們總是戴着祝福之意,希望人們能夠‘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然而,總有雙方之間的感情破裂的,於是便出現了離婚這一說法。離婚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到唐宋時已經被大量使用。先秦時候,離婚叫做絕婚。結婚之後,女子本以夫家爲家,離婚,就叫作出,但律令中一般以離、離之等詞語指代離婚。演變至後來,民間對於出妻不說出而稱之爲休,所以出妻也叫做休妻,而出妻的文書就叫做休書。爲了使丈夫離婚的理由合法化,於是出現了“七出”,又叫“七棄”。據«大戴禮記·本命»和劉向的«列女傳»記載,七出的具體內容爲:“一無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盜竊,六嫉妒,七惡疾”。作爲妻子,只要凡有其中的任意一條,都有可能被丈夫休棄,不必經過官府,只要有雙方的父母和見證人的簽字,並且作成文書,就解除了雙方的夫妻關係。七出的目的是爲了維護父權家長制的權威,但同時爲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鞏固國家的統治,因此對男子的休妻權利作了一定的限制,於是出現了三不去,也就是丈夫不能與妻子離婚的三個理由。據大戴禮記記載:“有所取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雖然,對於男子的休妻做了一定限制,但後世男子並沒有侷限於這些條例,因妻子年老色衰或者後富貴休妻的也有很多,女子仍沒有擺脫被遺棄的命運。

封建時代的七出與三不去,都是爲了站在男子的立場,維護的男子的利益,主動權掌握在男子手中,女子永遠都處於附屬的位置,統治者用越來越多的手段限制婦女的自由,使得女子只能唯男子的意志是從。大戴禮記中記載:“女子有三從之道,在家從夫,適人從夫,夫死子從”。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把臣事,子事父,妻事夫作爲治理天下的規範。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的學說,它把妻子置於丈夫的絕對統治之下。劉向編纂列女傳,進一步強調。“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班昭作«女戒»,明確闡述了三從之道和四德之義,將以前零散、寬泛的束縛、壓抑女性的理論系統化。在封建家長制和男尊女卑的影響下,還有男女在體力上的差別形成的經濟貢獻上的差別,都使得男女在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在下層生活的女子還要授本階層和上層社會的共同壓迫。但由於她們沒有先進的思想意識,因而革命的堅定性和信心性不夠強烈。

舊式的婚俗早就已經腐爛不堪了,但是由於受到封建家長制和統治者的青睞,所以還能穩定的存在了幾千年。直到太平天國革命時期,主張男女平等,才第一次作爲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向封建婚姻制度做鬥爭。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在領導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曾把男女平等作爲自己的一項政治綱領。太平天國的政權多次下令禁止婦女纏足,禁止買賣女婢,禁止娼妓賣淫,提倡一夫一婦,理所宜然;還確立了男女平等的土地制度;提倡婦女參加政權建設,並設立女官制度。除了女軍中有將領外,又開設了女科。然而,由於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太平天國對婚姻的改革並不徹底,然存在有一些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仍有封建的倫理道德。但太平天國對於婚姻制度的改革,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嘗試,啓迪了人們的思想,使得人們前赴後繼的爲爭取自由、平等而努力。康有爲、梁啓超倡導男女平等,興女權,他們主張廢除纏足運動和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主張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的婚姻應該由自己做主,不應再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婚姻自主只限於20歲以上,對於20歲以下的應仍由父母做主。與此同時,他們提出婦女應該在經濟上獨立,只有在經濟上不依賴男子才能獲得獨立的人格,才能獲得自由,才能取得男女平等的地位。但是,由於維新派的軟弱性和侷限性,他們沒有發現婦女授壓迫的根源,因此也就不能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繼維新派之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爲了婦女的解放、自由、平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廣大的婦女也爲她們自身的權利而奮鬥。有一些婦女爲了爭取自身的自由,掙脫家庭的束縛,東去日本求學。此時,也出現了一些爲婦女爭取權利的報紙、雜誌等。共愛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爭取男女平等的愛國婦女組織。女界鍾則是第一次提出了女權的概念,於此同時,還出現了女報,女子世界等報紙。它們批判了封建的婚姻制度和傳統的倫理觀念,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鼓勵婦女走出家門,衝破家庭的束縛,接觸外面的天地,走向社會。同時,還揭露了婦女受壓迫的根源。在這一時期,倡導婦女解放和婚姻自由最強烈的當屬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她在從事革命活動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婦女和婚姻問題的理論。她反對舊式的婚姻,認爲婚姻應以愛情爲基礎,而愛情只有在雙方互相瞭解的基礎上才能產生。與此同時,她還主張男女平等,反對女子纏足,提倡女學,鼓勵婦女學習技藝,爭取經濟獨立,從而走向社會,參與國事。以孫中山的革命黨人也爲婦女的解放運動做出了努力。他所主辦的民報的報紙提倡婦女自由,宣傳婦女的權利。孫中山先生曾說:“我漢人同爲軒轅之子孫,國人相視,皆伯叔兄弟諸姑姊妹,一切平等,無有貴賤之差、貧富之別”。他一貫維護婦女的權利,把男女平等寫入了民生主義。

婚俗從最初的繁瑣式的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演變至簡單式的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不得不說與所處的那個時代------清末民初有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清末,隨着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以自然經濟爲基礎的小農經濟逐漸解體,大機器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衝擊著封建經濟,這就爲知識新青年產生新的婚姻觀,增加男女間的交往,在婚事上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物質條件的改善,消費觀念也隨之變化,婚俗的變化也接踵而來。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國人深深爲之震動,促使有思想的中國人思考中國戰敗的原因。資產階級的維新派除了在政治上要求維新變法之外,他們在思想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改革。他們認爲封建的婚俗使得婦女失去自由,壓制了她們的思想,使她們變得愚昧,使得她們的婚姻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不得自主,作爲男女應該一同對待。於此同時,維新派還反對婦女纏足。他們創辦了中國第一個“不纏足會”,更是指出禁止纏足是婦女自立、自強的基礎。隨後的以孫中山爲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更加全面的闡述了婚姻觀。他們指出了封建婚姻的弊處,指出了封建婚姻與封建制度的密切關聯,,也點名了廣大的青年要獲得自由,必須先衝破封建家庭,同時也把反對封建的婚姻制度作爲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對於婚姻制度的改革,也促使了女權運動的興起。這時候對於宣傳女權最爲著名的莫過於女革命家秋瑾。秋瑾倡導尊重婦女的權利,改革舊式的婚姻,她用自己的親身來實踐了這一革命理想,爲婦女的自由、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西方文化日益正滲透到中國人的各個方面,婚俗方面亦不例外。這或許就是“衝擊----迴應模式”吧!西方文化的傳入,使得民主共和自由觀念逐漸是深入人心,人們逐漸接受了婚姻自由,以及外國所介紹的一人不得娶二妻、夫婦離異之法律以及便宜的結婚方式等都促使人們開始反省,以至婚姻產生了一系列變化。

此外,等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政府也採用了一些行政力量來推動婦女解放事業。民律中有關早婚、離婚、重婚等都做了具體的規定,還有關於結婚的年齡,結婚時的程序簡化等等。有一些、社團對於結婚的事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做了具體的規定,對於人們的婚姻做了某些規範。馮玉祥將軍,在外領兵期間,爲了改革風俗,頒佈了一些改革習俗的法令,推進了婚俗方面的改革,提倡節儉,禁止早婚等。 對於婚俗的改革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衝擊這個詞最多隻是代表一個錯綜複雜的歷史情境的簡化符號而已。所有臨汾本土人——男人、女人、城裏人、鄉下人、富人、窮人,這些人的經歷千差萬別。每個從屬的集團進入較大的中國社會時,角度都不相同,這是這種不同左右了他們如何對婚俗作出迴應。

首先,由於等級觀念導致的階級性。士農工商,士爲四民之首,是其他階層活動的榜樣。在當時,婚俗的變革最先是由進步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發動的,其他階層開始日益效仿,農民階層活動的最爲緩慢。農民階級認爲文明結婚是洋事,與自己所處的身份地位不相符,因而繼續採用舊式婚禮。然而,各階層內部的情況也不勁相同,在先進階層中也有思想頑固觀念守舊者。

其次,則是由於地域所導致的不平衡性。對於婚俗的改革,城市強於農村,大城市強於小城市,沿海強於內地,“城市內結婚者多仿行之,鄉間仍不多見也”。出現這種情況的差異,與所處的地理位置,受列強侵略的程度,自熱經濟解體的速度,以及人們受教育的程度等各種條件有關。

再次,新舊婚俗、中西風格同時存在。這與當時所處的那個時代密切相關。清末民初,人們剛剛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對於新式婚俗只是單方面的模仿,而無多大突破 ,對於舊式的婚俗又不敢全然拋棄,造成了新舊並存的局面。

婚俗改革從戀愛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從結婚時繁瑣的傳統婚禮到簡單式的西式婚禮,從離婚時的單方面的七出到離婚自由,都蘊含着自由、男女平等的觀念,它廢除了延續千年的男尊女卑、包辦強迫、漠視婚姻當事人利益的封建婚姻惡俗和以夫權、父權爲主要內容的封建倫理秩序,將廣大婚姻當事人,特別是婦女從延續千年的舊婚姻制度中解放出來,使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觀念深入人心。清末民初的婚俗改革,開啓了中國在婚俗方面邁向近代化的步伐,爲五四時期進一步的婚俗改革奠定了一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