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魏明倫和董卿的忘年交紀實故事新版多篇

魏明倫和董卿的忘年交紀實故事新版多篇

董卿 篇一

董卿、俞飛鴻、劉若英 |女人的高級美到底從何而來?

若有氣質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說起高級美,很多人腦海裏浮現的會是端莊大方的董卿、溫婉知性的俞飛鴻、優雅文藝的劉若英。 即使經過歲月的洗禮,她們依然不失優雅,楚楚動人。 這些擁有高級美的女人,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董卿:讀書讓我重拾自信

董卿出生在一個愛讀書的家庭裏。她說,平日裏,父母在家沒事就是看書。父親熱愛文史,最愛讀《古文觀止》、《二十四史》,母親則偏愛西方文學。

上國小時,父親會要求她把讀到的成語、詩詞都要抄到小紙片上,然後貼在書桌上反覆翻閱。 而每逢放假時,母親就會給她列出書單:《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 她常常三五天就能通讀一本書,有時候母親覺得她讀的太快,還會抽查一下。當被考驗到書中一章的人物關係時,她總能對答如流。父母的嚴格教育讓董卿從小就對文學耳濡目染,她熱愛讀書,成績優異,只念了四年國小的她曾連跳兩級升入國中。

上中學時,她愛上了學校的各種文藝活動,還常常爲了參加學校的課餘文藝活動跟父親撒謊。 出於熱愛,她考上了浙江藝術學院表演專業,卻一度因爲形體不如其他同學而感到很沮喪。失落的時候,她就一個人在圖書館裏讀書,在書中的世界尋找力量。在那段低落的時光裏,讀書給了她希望。

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董卿在文化課上漸漸找到了自信,在臺詞和形體方面也漸入佳境。

她的口才爲她爭取到了更多的機會,一次機緣巧合,她成爲了主持人,後來又被東方電視臺錄用。 到了上海,她才意識到自己只是個無人理睬的新人,她只負責聯絡、催場、跑前跑後,在劇組做劇務,璀璨的舞臺不屬於她。後來上海衛視成立,她果斷地選擇去了更大的舞臺,然而之後才發現,那就是個串聯節目,衛視的收視率一塌糊塗,上班就是點個名。生活變的無所事事,她陷入了失落。但她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狀態,開始在家裏讀《紅樓夢》、《唐宋詩詞》等大量的古代名著詩詞。這些古典文學平復了她內心的浮躁,讓她認清了人生的方向。

懷着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她報考了華東師範大學,併成功考上了古典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邊讀書邊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後來,上海衛視改革蒸蒸日上, 一切柳暗花明,而此刻的董卿早已將自己培養得成熟幹練,因此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檔節目。她風格大氣,英語熟稔,一舉奪得2001年中國播音主持屆的最高獎“金話筒獎”,這次成就,也讓她獲得了進入央視的機會,走上更大的舞臺。

從那以後,從春晚,到《中國詩詞大會》,到《挑戰不可能》,到《朗讀者》,成爲了人人爲之讚歎的端莊得體,大氣知性的主持人。

她說,一路走來,是讀書幫她找回了自信和希望:

我始終相信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 到現在,董卿依然保持着她多年以來的習慣,就是睡前要閱讀一小時書,而且諸如手機這樣的電子設備,她也從來不會帶到臥室。處在互聯網時代之中的人們,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強,能做到如此實屬不易。

儘管再忙,她依然會堅持抽空讀書,她說:“假如我幾天不讀書,我會感覺像一個人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

讀書給了她自信,讓她在每一個人生的低谷裏都能積蓄力量,然後在撥雲見日之時一飛沖天。

俞飛鴻:讀書拉開了你與別人的差距

在《十三邀》第九期節目中,許知遠和俞飛鴻的對談刷爆了朋友圈。

面對許知遠的花樣挑釁,甚至是充滿關於性、男人、潛規則等事情的追問,俞飛鴻面帶微笑,語氣溫柔卻又堅定,沒有一絲侷促。她透露出來的,是由內而外的聰慧與從容。她的眼神明亮仿若星辰,眼角帶着和煦的笑。

俞飛鴻在觀衆眼中是一代美人的典型,1999年,她在《小李飛刀》中飾演的驚鴻仙子,知性溫暖,不咄咄逼人卻閃閃發光。她出場時的驚鴻一瞥,眉目生秋,驚豔動人。

過去了18年,當我們再次看到俞飛鴻的時候,不禁感慨,歲月待她如此寬容,彷彿只輕輕拂過了她的臉。

在《十三邀》中,當提到演戲時,她說:我自己吸取的養分,不是從我演一個角色、一部戲裏吸取的。 我覺得演戲之外有太多的地方讓我去吸取養分,所以我精神世界的富足,不需要靠我演某一個角色來獲得。

而這最重要的養分,正是來自她一直以來堅持的一件事——讀書。

俞飛鴻可謂是天生麗質,16歲的時候就擔任電影女主角,18歲就進了電影學院。

她的同學兼同事王茜會回憶她們的大學生活時,就說到,俞飛鴻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讀書。 當時班裏有很多男生追求她,想邀請她吃飯、看電影,她一般都會拒絕,然後安靜待在教室看書。 她喜歡讀一些名人傳記,探尋他們性格形成的源頭,研究他們的人生經歷,借鑑成長。她的朋友王茜說,有一次她去教室,看見俞飛鴻正在讀《伊梅爾達馬科斯自傳》,她張大了嘴巴,問俞飛鴻看這書幹嘛。

俞飛鴻沒有回答,只是嘆息了一聲:“哎,婚姻就是一場賭注啊。”

伊梅爾達是菲律賓的女政治家,她的丈夫是菲律賓總統,兩人的經歷類似《紙牌屋》裏的故事,俞飛鴻卻看得津津有味。

讀書讓俞飛鴻有着高於同齡人的成熟,同時也拉開了她與別人的差距。 大學期間,她就是出了名的學霸,不論是學習和生活她都做了很好的規劃。 當其他女孩忙着戀愛的時候,她在學英語,以至於以後能用英語演戲生活; 當舍友睡懶覺的時候,她卻天天練晨功還從不遲到,最後還拿到獎學金。

相比較外邊喧囂的世界,她更喜歡安靜地沉浸在書中,跟着主人公一起成長,感受不同的人生。 俞飛鴻最喜歡的一部小說是須蘭的《銀杏銀杏》。她愛這個故事,十年間她逢人就講述這個故事,於是有一次王朔說:“既然你這麼喜歡,不如自己去拍。”在王朔的鼓勵下,思考再三,她決定爲之一搏。

爲了拍這部電影,她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爲了達到心目中的要求親自寫劇本。接下來做導演、拉投資、選拍攝地、找演員。.。.。.

▲《愛有來生》

那時候的電影市場並不是很火熱,但俞飛鴻卻堅持爲了自己的熱愛去拍了這部電影——《愛有來生》,票房兩百萬。雖然票房一般,但這部電影口碑拿下首屆女性電影周評審團特別關注單元女性電影獎。2010年,還拿下了17屆的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

她實現了自己的心願,完成了自己的熱愛。她並沒有如大家想象的充滿野心,成爲女強人,而是在完成心願後安靜地退出了。她繼續回到原來的生活,安靜地讀書、練字,給粉絲們寫手寫信,可謂見字如面。

俞飛鴻讓人喜歡,不僅是因爲她美麗的面容,更是因爲她的坦然。她曾說過:我希望我的人生平淡到不足以寫成一本書。生活越平淡,就越沒什麼,我就越踏實。

與其說她是一個演員,不如說她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女子。歲月沒有奪走她的美貌,讀書沉澱了她由內而外的溫柔氣質,讓她愈加端莊優雅,從容不迫,成爲了真正的不老女神。

劉若英:讀書是學會獨處的過程

一件普通的白襯衫,一條藍色的牛仔褲,扎着馬尾,簡單清爽,不施粉黛。在奼紫嫣紅的娛樂圈,劉若英是出了名的文藝女青年。

劉若英出生于軍人世家,她的祖父母那一代就十分開明,他們主張“女子有才也要有德”,於是從未放鬆對孫女的教育。

劉若英的父親也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2015年父親87歲大壽時,劉若英送給父親的禮物是一套書桌椅。劉若英描述父親:父親一輩子最愛看書,家裏堆積如山的書放不下後,直接每天去書店看,現在愛上了iPad,每天拿着放大鏡看,幾次眼睛不舒服,勸了也不聽。

就是在這樣的家風下,劉若英從小就喜歡讀書,家中大量的藏書陪伴她成長,充實着她的精神世界。獨自一人的時刻,劉若英基本上都是在讀書,家裏的書看完之後,就每天跑到書店去看。讀書讓她變得成熟又獨立。14歲時,她就勇敢地獨自去旅行,16歲,她就學會了一個人去潛水。

成名後,每次拿到賺來的錢,她總是先買書,然後再買衣服和其他東西。不論是睡衣、包包還是手機,她都用了很多年。對此劉若英說:“既然沒壞,何必要換新的呢?”但是看見喜歡的書,她總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來平時在路上看見了書店,她常常不自覺地就走了進去,兜兜轉轉幾圈,就抱着一堆書出來了。

讀書是吸收消化的過程,讀的書多了,表達便會自然而至。

2001年以來,她開始寫書,出版了《我想跟你走》、《我的不完美》、《我敢在你懷裏孤獨》等書,俘獲了大量讀者的心。

她邊讀書邊寫作。通過讀書,她與歷史上的偉大精神交談;

通過寫作,她與自己的靈魂交談,藉此把外在的生活經歷轉化爲內在的精神財富。她說,寫作的過程就是在袒露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生活得更認真,學會琢磨和思考,什麼事情對你纔是有意義的。所以不論日常工作和家務多忙,劉若英總要抽出時間來寫作:“只要我活着,就永遠不會停止對寫作的追求。”

在劉若英看來,讀書就是學習獨處的過程,而獨處就是成長的意義。在《我敢在你懷裏孤獨》一書中,她表示獨處是一個人必然要面對的問題。無論這個世界多麼熱鬧繁華,當霓虹散盡後,人總要面對自己。

與鍾石結婚時,她就說到:婚後我絕不在家做全職太太,還是照常工作、唱歌、演戲、寫作。 在裝修結婚新房時,劉若英和鍾石原本計劃用一間書房,但最終,他倆裝了兩個書房,並把兩個書房安排在距離最遠的對角線。兩人回家進門後,一個往左走,一個往右走。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樣的距離感會讓人不舒服。然而劉若英確認爲,最好的夫妻關係,就是在枝繁葉茂的愛情中保持完整的自我。她一切的成就和充實,正是從她內心的獨立開始的。而她的獨立,正是來自於她對於讀書的執着。

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

時間帶走一切,讀書帶走時間。

通過讀書,我們找回自信,在失落之時重拾希望,觸碰光明; 通過讀書,我們學會獨處,在孤獨中深潛,蛻變成長; 通過讀書,我們拉開與別人的差距,不卑不亢,不俗不媚。

相由心生,你的氣質裏藏着你度過的書。

隨着歲月的變遷,容顏會老,皮膚髮皺,頭髮斑白。但氣質卻會隨着歲月愈加優雅。

願你也能在讀書中變得有底氣有能力。終有一天,你讀過的書,會隨着時光流逝沉澱爲優雅和魅力,熠熠生輝,楚楚動人。

董卿小時候的故事讀後感 篇二

週末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姥姥家玩,在那裏姥姥讓我看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董卿小時候的故事》,董卿小時候的故事讀後感。

董卿是中央電視臺的著名節目主持人,大家都非常喜歡她主持的節目,特別是每年的春晚更少不了她的身影。她取得如此大的成績與她小時候發生的許多故事是分不開的。

董卿小的時候,爸爸對她進行了魔鬼式的教育:不讓照鏡子、不讓穿新衣裳,因爲爸爸並不想讓董卿太愛美。因爲對爸爸而言愛美是一種耽誤時間的行爲;而且她的爸爸讓她從7歲就開始用業餘時間去打工,到賓館鋪牀掃地、到餐廳洗碗刷筷子……這是讓她在生活中體驗賺錢的不容易和工作的辛勞,讀後感《董卿小時候的故事讀後感》。

其中董卿在賓館裏鋪牀單的故事令我深有感觸。董卿被爸爸安排在賓館後,服務員讓她給牀換一張新牀單。而當她換時她才發現一張牀單比起她來要大很多,當她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換好一張牀單後,人已累得氣喘吁吁了。我真的沒有想到,董卿一個舉世聞名的人物原來在小時候付出了這麼多辛苦。她小時候並不理解爸爸的行爲,長大了她才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體會是:一個人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但要鍛鍊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不懈的付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豐厚的回報。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昆蟲學家,所以我現在就應該發奮努力去學習、去實踐,長大後纔能有所作爲。

董 卿 篇三

董 卿

董卿(DongQing),中國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1973年11月17日出生於上海。先後畢業於於華東師範大學2002屆本科班、上海戲劇學院2009屆碩士研究生班。1998年因主持上海東方電視臺《相約星期六》節目收到觀衆關注,開始小有名氣。2004年因主持第十一屆青歌賽使其事業腳步穩步前進。2005年,頗具黑馬氣質的董卿首次亮相央視春晚,隨即被觀衆所熟知。此後,到連續九年主持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連續8年被評爲央視“名、優播音員主持人”。連續七年排在央視掛曆女主持人中前三甲。成爲實至名歸的“央視一姐”。

[1]

多次成功主持央視春節聯歡晚會

中文名: 董卿

優秀播音員主持人

外文名: Dong Qing

主要成就: 中國綜藝節目最佳表現女主持人

別名: 國籍: 民族: 卿寶、卿姐、小董

中國大學生電視節最受歡迎女主中華人民共和國

漢族

生肖/星座:牛/天蠍座

出生地: 上海市閘北區

身高/體重:169cm/50kg

出生日期:1973年11月17日 (癸丑年)

座右銘: 量力而行、盡力而爲

職業: 主持人

特長:

畢業院校:華東師範大學、上海戲劇學院

主持,寫作,英語 上海市崇明縣堡鎮

祖籍:

主持節目

相約星期六 歡樂中國行 魅力中國 音樂人生 人世風情 快樂大篷車 東方戲劇 我要上春晚 我愛我家 流金歲月

1 早年經歷

董卿早期的照片(4張) 董卿出生在上海市閘北區,她的爸爸是上海崇明人,爸爸是個很嚴謹、很堅忍也很善良的人,很慶幸她身上繼承了爸爸的這些優點。她的父母雙雙畢業於復旦大學這所高等學府,畢業後雙雙分配到安徽淮北。那時候淮北還是一個小縣城,董卿的媽媽不忍心小董卿受鄉下生活的艱辛,便把她寄養在上海的外婆家,董卿的童年是在外婆身邊長大的,一直到快要上國小,董卿的父母纔將其接到淮北。

[4][4]

[2]

[3]父母對董卿的希望,就是她能好好唸書,考一個大學,找份穩定的工作,自食其力。1979年進入安徽淮北上國小開始學習生涯,父親對董卿非常嚴厲,要求她主動承擔家務勞動,董卿從7歲開始她每天刷碗,中學放假到賓館當清潔工,父親曾帶給她“每天早上到操場跑一千米,不許照鏡子、要背詩背古文,還不讓媽媽給董卿做新衣服”這些的童年“陰影”,[4]

[5-6]

[4]

這對於當時還是小女生的董卿來說有着相當大的殺傷力,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是親生女兒。直到有一天,父親舉起酒杯向她致歉,他才明白自己的成功源自父親的“魔鬼”教育,讓她學會了堅持。

[6-7]

1983年只念了四年國小的她連跳兩級升入國中,1985年從安徽淮北隨父母遷到浙江省嘉興市並就讀於嘉興一中,上中學後,被老師發現頗有文藝才華的董卿常常爲了參加學校的課餘文藝活動而以補課等的理由對父親撒謊。 主持經歷 浙江衛視時期 董卿小時候是文體愛好者、作文成績很好,演講比賽、唱歌跳舞、體育都好。和大多數喜歡文藝的女孩子一樣,董卿兒時的願望是當一名演員,但是父母都不贊同董卿從事文藝工作,她不顧家裏的反對,1991年9月考入浙江藝術學院((現浙江藝術職業技術學院))的表演專業(大專)。畢業後董卿被分在浙江省話劇團,但是到了團裏之後並沒有什麼戲可拍。也就是在那一年,董卿的生活出現了變化,1994年,浙江電視臺招聘主持人,董卿陪一個朋友去考試,自己也順道考了一下,結果卻意外的被錄取了。就這樣誤打誤撞迎來她的第一份主持人工作。

董卿在浙江電視臺工作了兩年,即做主持又做編導,她的工作如魚得水,生活也是十分的愜意。就在這個時候,父母看到東方電視臺要向全國招聘,讓她去試試,董卿並沒有太在意的給上海寄去了她的帶子,半年之後竟然接到東方電視臺的複試通知,1996年,董卿到東方電視臺。 上海衛視時期

初到上海之後,董卿無比失落,發現自己是從成千上萬人中挑出來的,根本沒人理她,也沒節目可做,因爲她是新人。1996年底的央視的春節晚會是北京、上海、陝西三地合辦的,這是她首次與CCTV接觸,這位新人負責聯絡、催場,跑前跑後,在春晚劇組做劇務,璀璨的舞臺,不屬於她。由於日子閒着有些無聊,董卿就去考了上海戲劇學院的電視編導系,1999年順利從這裏讀完本科畢業。真正的轉機是在1998年,她受邀主持一檔新節目《相約星期六》,節目樣式討巧,加上董卿清純的主持風格被觀衆接受,隨即受到觀衆關注。董卿開始嘗試什麼叫小有名氣。

1999年,面向全國的上海衛視成立,董卿第三次易主,丟掉炙手可熱的位置,想找到更大的舞臺,幾乎沒猶豫就去了,到了上海衛視董卿才發現,就是串聯節目。衛視的收視率也是一塌糊塗,上班就是點卯,最初新頻道成立的喜悅過去了,很快她就感到了失落,換來的生活卻是每天無所事事,她就在家讀《紅樓夢》讀《唐宋詩詞》。這些古典文學,能幫自己平復浮躁,逼自己想清方向。同時,不願空閒着的董卿報考華東師範大學,並順利進入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接下來,上海衛視改革成功蒸蒸日上,一切柳暗花明。董卿也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檔節目,尤其2000年主持一場“上海—悉 尼雙向傳送音樂會”,她風格大氣,英語熟稔,因此一舉奪取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在當時評委幾乎沒有一個人認識她的情況下,全票通過。獲“金話筒”獎也爲董卿帶來另一次重要的機會,到中央電視臺工作。2002年,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開播,“金話筒”的一位評委希望董卿加盟《魅力12》。對上海正有點“七年之癢”,考慮再三的董卿終於帶着簡單的行李到北京。央視時期

進入中央電視臺後,她的主持事業也是一步一個臺階地穩定上升,也獲得了地方和國家級的大量重大活動的主持機會。在央視工作的頭兩年中,董卿共主持了130多場晚會和文娛節目,並從西部頻道調入綜藝頻道,折取春晚主持的花冠。這其中的轉折點出現在2004年,董卿主持“第十一屆青歌賽”,連續20天直播,職業組和非職業組共有三十場,每晚直播近三小時。董卿每天下午四點彩排,到十點直播結束,換掉主持禮服又進會議中心,和老師覈對次日的考題。回家已是凌晨三點,董卿還要打着哈欠背臺詞,直到最後的一顆夜星,漸漸隱沒,生活規律被打亂,有點苦不堪言,可她樂在其中。一場場下來,特別有成就感。

接下來,董卿更受到央視領導的重用,2005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由李詠、周濤、朱軍、董卿組成的“春晚四人搭檔”首次亮相,和其他三位主持人相比,董卿的出現頗具黑馬氣質,即便當時的董卿與十年前(1996年)同樣是央視春晚,但是做劇務的她幡然兩人,站在2005年央視春晚舞臺上,大家對她的目光還是多少有些陌生,而那個時候,也沒有人會以爲,董卿在未來,會以“當家花旦”的姿態在央視舞臺上綻放。[12]

[12]

從此之後,董卿就成爲地位穩固實力不可撼動的綜藝主持人,是倪萍退出、周濤淡出後成功的繼任者,她主持的幾檔綜藝節目尤其是大型晚會都是影響力很大的節目,是目前出鏡率最高的綜藝女主持人,其工作量也可想而知,每年上百場活動主持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由於董卿的電視業務突出,2005年起,連續8年被評爲央視“名、優播音員主持人”。

[1][3-6]

從2005年起至2013年,董卿連續九年

[13-15]擔任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元宵晚會及其他重大晚會的主持人,成爲央視力捧的一姐。中央電視臺每年臨近新春都會發布“央視掛曆”,它一向是央視主持人排名的風向標,截止2013年,董卿是連續八年登上央視掛曆,除了2006年,董卿和月亮姐姐、小鹿等主持人排到掛曆的12月份外,2007年至2013年,在央視掛曆中,董卿始終排在女主持人前三甲,央視掛曆中主持人的排名也可以看到,央視對她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她的一姐地位日益穩固。

[13]

[16]2007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攻讀MFA藝術碩士學位,2009年4月畢業。

在2007年歡樂中國行元旦特別節目中,當接近零點時,現場時間突然出現了兩分半鐘的空檔,導演馬上安排董卿救場發揮。當董卿開始大方自如地自由發揮時,耳麥裏突然出來導播的誤判:“不是兩分半鐘,只有一分半鐘了。”董卿連忙調整語序,準備結束語,而此時,耳麥裏再度傳來更正:“不是一分 4 半,還是兩分半!”董卿臨危不亂,走到舞臺兩頭給觀衆深深鞠了兩躬,用“歡樂的笑”、“感動的淚”、“奔波的苦”等諸多排比句即興製造了一個又一個賞心悅耳的“感謝”。肢體停頓讓她在緊急中控制住了節奏,加上流暢的語言表達,鑄就了這個“金色三分鐘”,也成爲了主持學上一個完美的案例。華麗麗的“金色三分鐘”救場,使董卿的才氣一舉展露,又恰逢倪萍年齡老去才,使得連續九年春晚的舞臺上總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成爲實至名歸的“央視一姐”。個人生活

董卿很希望兩個人的感情能夠始終保持着純粹、透明,不要摻雜太多的雜質。董卿是一個傳統主義者,她希望在她有苦、有累、有委屈的時候,有一個關心她照顧她的男人在身邊支持她、鼓勵她,這本不算什麼奢求。但身處娛樂圈的董卿的感情生活還是一直衆說紛紜,儘管多次被媒體拍到約會的照片,但她仍堅稱自己還在等待。[19]

[1][17-18]

在杭州上學期間,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西湖旁邊的三聯書店,她遇到了自己的初戀,男友是一個在浙江大學讀研究生的男孩。董卿的第二段戀情,是1998年在上海東方電視臺站穩腳跟的時候。第二任男友是一位公務員,但最終他們戀情的結束是因爲年少氣盛,和董卿的任性宣告結束。1999年,到上海電視臺工作後,結識了曾是上海電視臺的導演黃輝,由於同事關係,便展開了“辦公室戀情”,即董卿的第三段戀情。在2001年的董卿獲得第五屆金話筒獎後,要調離去央視之際,和黃輝分手。同年,還未到到北京發展前的董卿與程前相戀了。董卿非常崇拜程前,對程前感情很深,一直希望戀情能有好結果。2002年到北京發展後,她就與程前同居了,戀情維持了5、6年。2007年夏天分手了。

[20]

2012年09月11日,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被爆料稱即將結婚,而男友叫宓春雷,兩人是在聚會上相識,之後日久生情,確定關係。而宓春雷是上海中瀛集團董事長。兩人也已經祕戀兩年多,婚禮已經在籌備。 活動主持 2006年之前

全國紅十字總會、國家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共同主辦的“關愛生命”公益慈善晚會。 2006年

4月26日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寶鋼慰問演出,“歌滿湘南”—心連心藝術團赴湖南郴州慰問演出,“情繫寧德”賑災晚會,2006“集善嘉年華”慈善晚宴。2007年

[21]

5

1月10日晚牽手幸福·2006中國地產慈善之夜晚會,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在和諧陽光下”文藝晚會,“心連心”藝術團赴山東萊蕪慰問演出。 2008年

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海南慰問演出,《愛的奉獻》2008年宣傳文化系統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走進殘奧·共享激情·情繫災區·奉獻關愛 ”大型公益演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慰問演出。 2009年

8月14日——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江西上饒慰問演出,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焰火晚會解說(與朱軍搭檔),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開幕式解說(與朱軍搭檔),12月19日跟隨“心連心”藝術團赴龍巖慰問演出(錄製)。 2010年

CCTV《情繫玉樹 大愛無疆》大型募捐活動特別節目主持人,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式 解說主持(與曹可凡、季小軍搭檔),7月18日主持第13屆“武警十大忠誠衛士”頒獎典禮,8月4日主持廣州亞運會倒計時一百天文藝晚會(與季小軍搭檔),8月21日在廣州深圳主持心連心——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三十週年,11月12日與朱軍搭檔解說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10月31日與曹可凡、陳蓉、朱軍共同主持上海世博會閉幕式文藝晚會,11月12日與搭檔朱軍解說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及亞運會序曲珠江巡遊,11月27日與朱軍搭檔解說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閉幕式,12月18日主持中央電視臺和俄羅斯電視臺共同打造的跨國尋親公益電視節目《等着我》(董卿與中央電視臺俄語國際頻道主持人唐海平、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第一頻道主持人瑪莎)。 2011年

6

4月14日在三亞亞龍灣主持“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晚會,5月1日“五一”國際勞動節文藝晚會(4月27日 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錄製),6月7日團中央來井岡山紀念九十週年的慰問演出。 2012年

9月19日主持慶祝涼山彝族自治州建州六十週年《中央電視臺“心連心”慰問演出----“歡歌大涼山”》。 2013年

央視主持人董卿登上著名雜誌《時尚生活》的封面,並且還拍攝了一組時尚大片。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參演作品

2007年外國人才藝展演,助演小品《退貨》表演:博比肯、關平、董卿;2007年綜藝盛典,客串小品《超生游擊隊》表演:董卿、蔡國慶;2008年春節晚會,客串小品《開鎖》表演:黃宏、鞏漢林、林永健、董卿;2009年春節晚會,客串相聲《團團圓圓》表演:李偉健、武賓、朱德剛、樊光耀、董卿;2009年春節晚會,助演魔術《魔手神彩》 表演:劉謙、董卿;2010年助演魔術《千變萬化》表演:劉謙、董卿;2011年春節晚會,助演魔術《穿越》 表演:丁建中、董卿;2011年春節晚會,助演魔術《年年有餘》表演:傅琰東、董卿;2011年2日和3日連續兩晚,董卿做客北京衛視BTV 《巨星秀》 7 訪談節目,暢聊春晚主持人背後的故事,直面感情敏感話題;2012年春節晚會,助演魔術《幻境》表演:劉謙、董卿。 演唱作品

序號 歌曲 01 《好聽》 02 《奉獻》 03 《夜來香》 04 《追夢人》 05 《軍港之夜》06 《跟我出發》07 《來跳舞吧》

董卿 演唱作品

序號 歌曲

08 《但願人長久》 09 《城裏的月光》 10 《掌聲響起來》 11 《至少還有你》 12 《野百合也有春天》 13 《愛的箴言》(沙寶亮) 14

《嫁給幸福》(龐龍)

序號 歌曲 《敖包相會》(周傳雄、朱軍) 16 《再見北極雪》(周傳雄) 17 《還剩下些什麼》(羽泉) 18 《幸福節拍》(顧斌、曹雲金) 19 《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劉謙)20 《生活就是舞臺》(央視主持人)

魏明倫和董卿的忘年交紀實故事 篇四

“我的確是把‘花市燈如晝’說成了‘花市燈如書’,非常遺憾,也萬分抱歉。您的指正,不僅及時糾正了我的錯誤,也對我今後的工作敲響警鐘!”一條特殊的短信傳到了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劇作家魏明倫的手機上。魏明倫打開一看,原來是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董卿給他發來的道歉信。在短信中,董卿就主持元宵晚會上唸錯字一事,誠懇地向魏明倫表示了歉意。

一天,魏明倫將這個小插曲透露給記者,他表示,董卿誠懇道歉,我向她致敬。現在主持人唸錯別字的情況比較多,魏明倫希望藉此向全國電臺、電視臺主持人呼籲提高文化修養。

那天晚上,央視一套播出了虎年元宵晚會,董卿當晚在主持節目時現場背了一首描寫元宵節的古詩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shu)。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魏明倫看節目時,發現董卿在朗誦歐陽修這首詩詞作品時,唸錯了一個字,本應該是“花市燈如晝(zhou)”,念成了書(shu)。魏明倫向來對主持人唸錯別字深惡痛絕,於是魏明倫立即通報媒體,爲董卿糾錯。

第二天,全國很多家媒體都刊登了董卿唸錯字的消息。魏明倫說,這首詩並不生僻,一個有正常文學修養的人,都應該知道。而董卿作爲一位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節目主持人,在公共場合唸錯字,是不應該的。這對觀衆,特別是上學的孩子,有誤導作用。

不久,記者到魏明倫家做客,面對面採訪他。魏明倫拿出手機,展示董卿發給他的道歉短信:“魏明倫老師:您好!好久不見,一切可好?首先,對您指出我在元宵晚會上的錯誤表示感謝。我的確是把‘花市燈如晝’說成了‘花市燈如書’,非常遺憾,也萬分抱歉。您的指正,不僅及時糾正了我的錯誤,也對我今後的工作敲響警鐘!作爲一名主持人,我應該以更嚴謹、更務實、更細緻、更刻苦的態度去對待每一項工作。再次感謝您的指正,同時,虛心接受觀衆的批評。祝一切安好!”

記者問魏明倫:“你對董卿發給你的道歉信有何評價?”他笑着說:“我認爲董卿道歉態度誠懇,敢於認錯!敢於承擔責任!特別是這一句‘虛心接受觀衆的批評’,我要向她致敬!”

魏明倫介紹,“我和董卿是多年的忘年交朋友。當年她在西部頻道時,曾邀我去當嘉賓。那年12月10日,在上海‘可凡傾聽’主持人論壇上,董卿還當場背誦了我曾爲曹可凡作的小詩:‘彌勒面貌,相撲體型。濟公談吐,唐僧心腸’。”

對於揭好友的短,魏明倫解釋:“我絕對不是故意要與董卿過意不去。這是一個社會責任問題。我通過媒體爲她糾錯,我是對事不對人。”魏明倫補充說,董卿駕馭現場的能力,得到觀衆的一致認可,但在元宵晚會上唸錯字,確實不應該。央視元宵晚會是錄播的,出現這種情況,其實責任不在董卿一個人身上。董卿唸的shu,應該是“晝”。因爲繁體字的“晝”和“書”,看起來非常相像,可能是打字員打錯了。“我個人認爲是,文本不妥,撰稿之錯。照念不疑,主持之惰,把關不嚴,導演之過。”

談及目前全國電視臺主持人唸錯別字的現象,魏明倫有些生氣地說:“我天天看電視,各種訪談節目,主持人唸錯別字是家常便飯,應引起重視。”魏明倫很擔憂地說:“現在不少主持人的人文素養偏低,語彙貧乏,措辭過於粗鄙。少有含英咀華之士,更無振聾發聵之言,何時才能出現文采型主持人啊?如今名嘴們是嘴裏僅有三寸不爛之舌,胸中卻無萬卷不朽之書。文采型主持人應是口才與文才德才兼備。”記者問:你認爲,哪些人是文采型主持人?魏明倫點評道:“中國現在的文采型主持人,實在太少。不少主持人油嘴滑舌,沒有人文氣質。只有極少數像央視的趙忠祥、白巖鬆,鳳凰衛視的王魯湘、楊錦麟,纔像真正的文采型主持人!”

董卿演講 篇五

董卿演講

【曹可凡】的確天下誰人不識君,接下來由董卿爲大家演講。我們所有的介紹都顯得有點兒多餘,不過呢我還想多說幾句,因爲董卿不僅是我的同行,也曾經是我的同事。我還依稀記得她第一次來到臺裏時的模樣,我還記得她第一次在臺裏主持節目的狀態,可以說這麼多年我們看到董卿如何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上不斷的前行。

那我想今年對於她來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兩檔大家所喜愛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在她的職業生涯當中成爲了一個巨大的閃光點。所有跟董卿合作過的導演和同行都會有這樣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她對工作的這種執着、較真和勤勉,同時文化始終是她職業生涯和人生當中的一盞明燈。我想是文化和詩,才能夠使她的職業生涯不斷地迎來新的高峯,不斷地走向更遠的遠方。

【VCR】2017年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董卿以文化傳播者的姿態,一次次打動人心。年初她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掀起了傳統文化節目熱潮,隨後她首次擔任製作人的《朗讀者》成爲現象級節目,並斬獲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這是董卿寄予深意的節目,從構想到實施,從組建團隊到邀請嘉賓,大到節目流程小到現場佈置,她都事必躬親,爲的是讓朗讀者重新把目光投注到最簡單也最豐富,最質樸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完成以文學之名叩問生命的使命。因爲在她看來,當文學回歸生活語境,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詩和遠方。

今天董卿帶着《朗讀者》同名新書亮相上海書展,併爲大家深情講述她心目中的詩與遠方。

【董卿】

謝謝!

我從台州回來了。剛纔幾位老師的講話真是讓我恍惚之間覺得回到百家講壇現場,獲益匪淺。我更多地談一談我心裏對傳統的詩和遠方的感受。我個人覺得詩不僅僅只是我們說的流傳千古詩篇,還有詩意的生存,遠方可能也不僅僅是指很遠的地方,還有心志高遠的意境。

我今天早上9點就到了,因爲今天早上在樓下還有一個書展的特殊活動。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新書叫《***講故事》,今天他們在樓下舉辦了一個新書的讀者推廣見面會。我受邀作爲朗讀者,在現場朗讀了其中的幾個片段和大家分享。我昨天晚上把這本書通讀一下,而今天早上在有聲的朗讀之後還是感受很深刻,我願意先讀其中的一段,與我們這個現場的朋友分享。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陝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裏度過了七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着“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後我立下爲祖國、爲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個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卓越的才華,而且能夠得到深刻的人生啓迪。

當時我讀完心裏就在想,這是多麼好的一種傳統裏的詩和遠方。也許我們的腳步還暫時不能離開那個偏僻的貧瘠的土地,但是我們可以從一個遼闊的深邃的豐富的文學世界裏面借一雙翅膀,可以讓我們在艱苦的生活昇華出詩意的感悟,並且立下心志高遠的意境。就像德國十九世紀的浪漫詩人荷爾德林寫過一首詩叫《人,詩意地棲居》,這首詩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傳播度,但是後來由於海德格爾大量的闡述,就使得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成爲很多人內心的嚮往。很少有人知道荷爾德林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貧病交加,居無定所,而他憑藉着一個詩人的敏感,詩人的直覺,詩人的情懷,他預見到隨着社會和科學的發展,工業時代的到來可能會使人們的生活物化,而到那個時候我們需要從傳統當中找到回家的路。

我三天前剛剛結束錄製第二季《中國民歌大會》,那裏有一個嘉賓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美國西北大學的生物學博士。美國西北大學,是美國排名前20的非常好的大學,這個大學誕生過11位諾貝爾文學獎,特別是它的醫學院在全國是名列前茅。而這個醫學博士留校他所研究的方向就是人類病理學,可是就是這樣的一位在從事着最先進的醫學研究的年輕科學家,他的精神寄託是什麼?中國民歌。他會唱各個民族的原生態的民歌。蘭花花,走西口,五哥放羊等等。這讓我非常意外,後來我就一直在想爲什麼呢?漸漸地我想明白了。他的父親是四川綿陽人,到美國留學後來就留在了美國。我想對他來講,其實民歌就是父輩們唱的歌,民歌就是那個他可能都沒有回去過的家鄉的文化基因。民歌就是無論他走到多遠,走到哪裏,一開口他才能想起來自己從哪裏來。所以我覺得就是這樣一種傳統文化,讓一個從事人類最先進的醫學科學研究的年輕人,在直面先人的聲音的時候,找到了一種心靈的歸屬感。所以傳統和現代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傳統和現代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甚至有時候相互觀望的。

我想今天能夠受邀來到這個現場,和剛纔可凡老師介紹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這兩檔節目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我作爲《朗讀者》這個節目的製作人,也請允許我說一說,在我看來《朗讀者》這個節目它與傳統的關聯。

朗讀本身就是一種傳統。

毫無疑問,從古代中國文人吟誦嘯詠到古希臘人在每年的春種秋收的時候對酒神的讚頌,它自古就是一個傳承文化,傳播思想的手段。孟子曾經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我想他所說的“仁聲”,是指能溝通人心的,承載豐富人情、人文、人性的聲音,是能夠觸及天下人心之所同,人情之所繫,人性之所在的豐富而敏感的內在意涵,它具有“鼓天下之動”的力量。對我來講,挑選朗讀者,誰來讀,誰能夠站在這個舞臺上,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從做完第一季後,我有一個判斷,朗讀者氣質裏必須有傳統。爲什麼這麼說?

2016年2月19號,當時***到中央電視臺去視察調研,他提出了一個要求說“要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好節目,多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於樂的好欄目”, 朗讀者就是在那個春天醞釀。我心裏一直就在想,朗讀者應該是一個高而不冷的節目。“高”是我對文學的定義,“不冷”就是人的情懷。這個時候很多人跟我說,你就應該去找那些最紅的明星來拉動你的收視來推動你的宣傳。我們有導演也跟我說“董老師,這個人他的粉絲量上千萬,他來了之後就一定能夠有收視率。我說一個上千萬粉絲的人來到《朗讀者》,他是不是有收視率且不說,就算他有收視率也不是你的功勞。如果一個沒有粉絲的人,經過了你這個舞臺之後,他有上千萬的粉絲,那是你的本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的最終一定不是所謂這些光環,而是情懷。獨特的人生、飽滿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質樸的品格、頑強的精神、高遠的志向,這些無論人類如何演變發展,在人性中都最寶貴的一部分,就是我們選擇朗讀者的標準。

我有一個特別深刻的感受。朗讀者這個舞臺,彷彿就是一個試金石,那些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來到這兒之後,他就會折射出特別奪目的光彩,就像陽光穿透水晶那樣耀眼。比如說我們第一期節目當中的許淵衝老先生,這個名字在我們大黑板的那個選題上几上幾下,爲什麼呢?96歲,江西人,說話帶濃重的口音,翻譯家。翻什麼呢?唐詩宋詞、毛澤東詩詞、莎士比亞,這樣的一個人請來上節目,老百姓要看嗎?猶豫了很久,後來我說別在這兒討論了,派出我們的導演團隊去拜訪老人家。經過了幾次的訪談之後,導演告訴我說這是一個著作等身,但依然單純的像一個孩子一樣率真熱情堅定有趣的老人。我說就是他,這就是我們第一期的重量級的嘉賓,可以說他也對整個節目奠定了基調。我還很清晰的記得那天老人家來到節目現場,從後面那個門出來,要穿過觀衆走上舞臺。我記得那個門打開,一個鮐背之年的老人,邁着蹣跚的步履,緩緩向我走來,臉上帶着純潔的像個孩子的笑容,真的不瞞大家說我當時就感動了。他穿着一套米黃色的西裝,打着一條格子的圍巾,導演告訴我那是他唯一一套重要場合的正裝。因爲他平時在家裏,根本別說西裝了。他每天都在翻譯,他穿什麼呢,他穿一件袖口磨出了毛邊的大浴袍,白的浴袍。他也不出去,也對外界的事物不是很關心,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來到了我們的現場。他講了很多故事,關於愛情,關於他的翻譯事業,關於生命。他講他當年第一次翻譯,在西南聯大的時候翻了林徽因的一首短詩,爲了追求一個女同學。翻完交給對方的時候,才知道對方早就有男朋友,根本沒搭理他。50年之後,他當年暗戀的那個夢中情人從臺灣給他寄了一封信。我說你覺得遺憾嗎?“錯過是人生的一種狀態,也很美啊。”

2007年的時候他被判斷有癌症,當時醫生的診斷活不過七年,說老人家你好好的保重身體。他一出醫院就把醫生的話給忘了,該熬夜一樣熬夜,七年以後2014年,不僅活得好好的,還在那一年拿到了一個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北極光翻譯大獎。當時他就笑着說“你看 生命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嘛。”全場就報以熱烈的掌聲和笑聲。這期節目播出之後,老人家獲得粉絲無數,好多年輕人在網上留言,愛死這個萌萌的老先生,後來可凡去北京又特意給他做了一個專訪。

我們第一季選了很多樣的老人,這是做電視的媒體人的一個忌諱,他們總覺得沒有人愛看老人,愛聽他們在想什麼。但是我們第一季超過80歲的老人有20多位。83歲的王蒙先生,90歲的潘際鑾先生,80歲的樊錦詩先生,93歲的葉嘉瑩先生,89歲的余光中先生,99歲的錢穀融先生,是在上海華山醫院的大草坪上拍到的。甚至在第九期節目的最後一段,集結了13位清華大學的老院士老學者老教授,年齡加在一塊兒超過1200歲,爲大家讀了一段《告華北同胞書》。

我就在想爲什麼大家愛看,因爲在這些老人身上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有着很豐厚的學養,但是同時也有着很傳統的美德。因爲時代的關係,幾乎所有的老人 都是命運坎坷,但是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抱怨和頹廢,相反他們有更加通達的人生態度。幾乎所有的這些老人都有着卓越的專業成就,但是沒有一個趾高氣昂,相反都有着非常謙卑的處世哲學。我想這一切,都給我們帶來啓示和感動,而且他們的朗讀也因爲人格魅力而成功。

第三點,我想說的《朗讀者》裏的傳統,是我們的讀本以傳統經典爲主。詩詞大會有句slogan是“人生自有詩意”,這個智慧是酈波老師貢獻的。《朗讀者》也有一句,更簡單,“一個人一段文”,就那麼一段,因爲文學的世界浩如煙海。我們讀什麼呢?我總是說體裁不限,一切打動人心的都可以在這裏被朗讀。我記得有一期節目,八六版電視連續劇西遊記很多觀衆應該都看過,其中有一個作曲家許鏡清,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那年他爲西遊記寫了一百多首曲子啊,你都無法想象。除了敢問路在何方,那些耳熟能詳的,他爲每一個人物的出場都配了音樂,還有開場的那個“丟丟丟丟丟丟丟丟”也是他寫的。當時也是創新,用電子音樂來表達一個神話故事。就這樣一個老人,過着極其普通的生活,你都無法想象,在一個很普通的五層樓裏,電梯都沒有,他和他的老伴兒每天都要爬樓梯。因爲我父母年紀大了,我知道老人要爬樓梯真的很辛苦。他有一個特別大的願望,他說我什麼時候能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一場屬於我的音樂會呢?但是他沒有錢,這件事兒他想了30年,他也沒做成。現在做成了,爲什麼呢?因爲現在有了網絡,後來他在網上發起了一個衆籌,所有熱愛西遊記的觀衆,還記得西遊記音樂的觀衆,願不願意他來舉辦這場音樂會。如果願意,大家可以力所能及地給他募款,就依靠着衆籌他最終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這場音樂會。整場音樂會他是期待了30年,但是他居然沒敢坐在現場,他坐在人民大會堂地下的一個化妝間。他躲在那個角落裏,一直到結束了從地下化妝間把他請回來,主持人問他說許老師您現在想說點什麼呢?老先生憋了半天,“我想哭”。後來就是他在講完他那些故事之後,他讀了一段巴金先生寫於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的文章《燈》,獻給所有幫助他完成夢想的觀衆。文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我似乎走進了一個迷陣,永遠找不到出口。但我始終挺起身子向前邁步,因爲我看見了一點豆大的燈光,那一點彷彿隨時都會被黑暗撲滅的燈光,可以鼓舞我走過很長一段路。”當他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真的已經分辨不出到底這是巴金的話,還是許老的話,或者是電視機前千千萬萬你們的話。後來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先生說 “彷彿你們是一個情感場,在這樣一個現場,當一個嘉賓把自己的生命打開,朗讀一個作家的作品的時候,他同時也打開了魯迅的生命、巴金的生命”。所以在我們的節目當中,從老舍到巴金、從冰心到路遙、從史鐵生到季羨林,莎士比亞、海明威、小仲馬、梭羅、高爾基、裴多菲等等等等,近百段的經典篇目,這些看似離現實生活挺遙遠的文學讀本並沒有使觀衆產生違和感,因爲幾十年前甚至一兩百年前的文章中所讚美的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這些人類最寶貴的品質,投射在了某一位與之相關聯的朗讀者的身上,煥發出了新的光芒,在今天又一次擊中我們的內心,給予我們慰藉和啓示。

很多記者問我說,第一季《朗讀者》結束你有什麼遺憾嗎?我說有。我們有一個朗讀亭,這個朗讀亭,走過了全國13個城市。擺放在這13個城市一共81個人文景點地標建築當中,有近3萬名觀衆或者說熱愛文字的讀者,走進了這個朗讀亭,留下的2400個小時的素材。2400個小時啊,但最後播出是多少呢?24分鐘。2400個小時比24分鐘,我問心有愧,我心心念念,我放不下這些懷着極誠懇的心真摯的心,走進朗讀亭的人。排隊時間最長的,是上海的觀衆,是來自我的家鄉的觀衆。我當時在北京後期剪輯房,看到這個九個多小時的隊伍就爲了進去讀三分鐘,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我們後來做一個數據統計,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發達地區,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是參與度最高的,是排隊等候時間最長的城市。其實對於這些經濟發達城市的來說,人的時間是更加寶貴的,可是偏偏就是他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排隊去朗讀,這不得不說,是一份詩意的堅持。也是這樣的一份堅持,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得到再一次最本真的展現,讓我們暫且從現實的苟且當中擺脫出來,通過閱讀通過文章,通過傾訴,獲取精神的自由和愉悅。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手機到現在還保留的一段短信,是作家畢飛宇發給我的。我其實也對他很抱歉,因爲那天錄到凌晨兩點多,他沒有任何抱怨。走了之後,我們三四點鐘歇下了,收到了他的短信。“我過去在歐洲讀過,美國讀過印度讀過,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朗讀,讓我們一起努力讓中國人知道生活裏還可以有一頓飯,是耳朵的飯。”他的這段話讓我想到了我也很喜歡的巴金先生講過的一句話,“我們不是隻靠吃米活着”。所以作爲媒體人,我想通過我們,能夠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如果能夠讓更多的人在傳統當中感受到詩和遠方。那麼我們所有一切的努力和堅持都是值得的,謝謝大家。

【曹可凡】謝謝董卿和大家分享了她作爲製作人,在製作《朗讀者》第一季的時候的一些體會。我補充一點,就是剛纔講的這個許淵衝先生。因爲後來許淵衝先生做完這個節目之後,他覺得特別感慨。他說此生能夠做朗讀者,是他人生一個最大的圓滿,所以做完朗讀者之後,他決定不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後來是靠着董卿的幫忙,老先生又破例接受了一次我的採訪。我去北京做訪問的時候,問他第一個問題是你做了朗讀者之後,對董卿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老頭兒抱怨說時間太短,沒看清楚。我現在告訴他,您放心,我陪您去台州。

==============================

送董卿赴臺州

唐 張蠙

九陌除書出,尋僧問海城。

家從中路挈,吏隔數州迎。

夜蚌侵燈影,春禽雜櫓聲。

開圖見異跡,思上石橋行。

==============================

別董大

唐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