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簡單的杜甫草堂導遊詞【多篇】

簡單的杜甫草堂導遊詞【多篇】

杜甫草堂導遊詞 篇一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七年級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爲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羣,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後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於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築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樑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於民居;建築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詩史堂。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因爲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爲“詩史”,建築以此爲名。廳堂中央,安放着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這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詩史堂內還懸掛有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此聯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上聯)與憂民(下聯)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水檻和柴門。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築羣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水檻”與“柴門”都是當年杜甫的草堂曾經有過的建築,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所謂“水檻”,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欄,“柴門”也不過是茅屋的籬笆門,可以說都是很簡樸的,遠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現在的“水檻”與“柴門”,是後人重修草堂、擴大庭園時所造的象徵性建築,但我們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當年詩人在這裏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情景。柴門楹柱上懸掛着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云誥補書的一副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干。”對聯構思非常巧妙。上聯“萬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而“信有文章驚海內”與下聯“猶勞車馬駐江干”,則出自杜甫《賓至》詩中“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兩句。杜甫詩的意思是:我哪有什麼名篇佳作震動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勞賓客乘着車馬到江邊來相訪了!這本是詩人的自謙之語,但何宇度將兩句詩各改動了一個字:把“豈”改爲“信”(信,確實、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爲“猶”(猶,還、仍之意),整個對聯的意思就變成了讚譽之辭:您先生的大作確實稱得上光芒萬丈,可以震動海內,因此千年之後人們仍然懷着景仰傾慕的心情,乘車騎馬來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嗎,我們今天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不遠千里萬里來遊草堂。可見對聯作者還是很有“預見”的呢!

碑亭。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少陵”本爲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裏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後葬在那裏,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裏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爲“杜少陵”了。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後,草堂破敗,經後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想。看來這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遊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裏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茅屋景區。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爲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鬆”,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謝謝大家!

關於杜甫草堂導遊詞 篇二

各位團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詩中寫道到”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今天我借用這個詩句歡迎大家遊覽成都杜甫草堂。我們沿着中軸線參觀,遊覽的時間是兩個小時,遊覽時請大家緊跟團隊,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遺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性建築,蜚聲全球的著名文學勝地。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草堂,是經元、明、清各時期的修葺和擴建,特別是明弘治13年和清嘉慶16年兩次大規模的擴建形成的規模和格局。各位團友,剛纔我們參觀了大廨、詩史堂。

現在我們來到草堂最後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工部祠。大家請看,工部祠東邊的這棟建築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詩句”懶性從來水竹居”。西邊的這棟建築叫做”恰受航軒”,取自杜甫詩句”野航恰受兩三人”。這兩棟建築與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爲祭祀享殿的主體地位。

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爲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僚,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是清嘉慶16年時重建的,雖經後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請大家看工部祠外的這幅對聯,上聯是:錦水春風公佔卻;下聯是:草堂人日我歸來。

人日是指正月初七,這幅對聯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軼事。杜甫流寓成都時,好友高適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適的幫助。唐肅宗上元2年也就是761年人日這天,高適賦詩《人日寄杜二拾遺》贈給杜甫,表達了對杜甫的思念和牽掛。五年後高適病死與長安。

十年過去了,到了唐代宗大曆五年就是770年正月二十一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舊詩文,無意中在書箱裏發現了高適的這首詩。此時,杜甫的老友故舊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看見故友的贈詩,不禁傷感十分,只有借詩文表答對古人的思念,於是寫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全詩感情真切,淚灑字裏行間,感人至深。

對聯作者何紹基,時任四川學政,以書法名於當時,其詩作在咸豐、同治年間被譽爲學蘇東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與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清咸豐4年也就是1854年,何紹基在南充主持完科舉考試後,在返成都的途中擬成此聯。到正月初七人日這天,何紹基在草堂題就對聯。

上聯指杜甫獨享錦水春光,將浣花溪的秀麗風光變成了優美的詩篇。下聯借用杜甫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表達了對前賢的景仰。

請大家注意,對聯中何紹基以”我”與”公”相對,並使用了”歸來”二字。顯然,何紹基含蓄地表達了自命是杜甫繼承者的深意。

這幅對聯掛出後,文人墨客競相效仿,每年人日這天都來到草堂,揮毫吟詩,憑弔杜甫。人日遊草堂就逐漸成爲了成都的風俗。

現在我們進入工部祠參觀,大家請看,中間的這尊塑像就是杜甫。左邊的是南宋詩人陸游,右邊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工部祠裏爲什麼會有陸游與黃庭堅的塑像呢?清嘉慶年間,草堂重修完工後,乾隆時的拔貢楊方燦建議塑陸游像配祀杜甫,主要理由是陸游與杜甫忠君愛民”心跡相同”。到了清光緒年間培修草堂時,又以”心跡相同”的原則,爲黃庭堅塑像。陸游、黃庭堅二人在詩歌創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同時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去蜀後都不曾忘記蜀地。由於三位古代賢哲共祀一堂,所以,工部祠又叫三賢堂。

好,工部祠就爲大家介紹到這裏。各位團友可以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照相留念,隨後我們去參觀按照杜甫詩意恢復的茅屋景區。

我的景點講解完了,謝謝!

杜甫草堂導遊詞參考 篇三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草堂導遊詞,希望大家喜歡。

杜甫草堂導遊詞

(一):

各位旅客朋友:

歡迎大家遊覽杜甫草堂,相信這次參觀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的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住處。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靠親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裏,詩人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此刻的有240多首。由於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爲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爲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後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門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於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理解。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爲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無關。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爲當時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紙爲業,他們取溪水來制十色彩箋,“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西面爲岷山山脈,古代空氣澄淨,能遠眺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浣花溪屬長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東吳)。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所書。“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對聯,是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點明瞭草堂的地理方位:“萬里橋”就在此刻的南門大橋,史載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送費韋出使東吳,在此設宴餞別,諸葛亮深感費韋此行路途遙遠,聯吳抗魏任務艱鉅,故說道:“萬里之行始於此。”橋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橋的西邊;“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現名“龍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爲那裏水淺灘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開放;又有人說是因當時浣花溪畔花樹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陸游詩)花飛花謝,滿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此刻的百花潭公園,此刻的百花潭是清人黃雲鵠尋訪古百花潭舊址時,聽信當

地人隨口所言而樹碑誤定的。

杜甫草堂導遊詞

(二):

【序言】公元712年,雄姿英發的青年李隆基在長安理解老父親唐睿宗的傳位,就這樣成爲這個龐大帝國的最高決策者,他就是著名的唐玄宗。與此同時,一個男嬰降生於唐帝國屬下的河南鞏縣,男嬰取名杜甫,字子美。唐玄宗統治中國四十四年,共使用三個年號,即先天、開元和天寶。粗略地分,開元年間——從公元712年到741年,是唐玄宗勵精圖治並創造了被稱做“開元盛世”的黃金時代,而天寶年間——從公元742年到756年,是唐玄宗疏於政事、奸臣當道,最後導致安史之亂的黑鐵時代。

和盛唐很多文人一樣,年輕時的杜甫把超多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行萬里路之上,他漫遊吳越和燕趙,並與李白和高適在漫遊中相遇相知,從此成爲相親一生的好友。青年時代的杜甫除了詩情勃發,同時還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天寶六年,即公元747年,唐玄宗詔令天下通一藝以上者到長安就選,杜甫以爲機會到了,興致勃勃地前往應試。然後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擅權朝中,怕賢才入選威脅己位,竟然弄出一個無一人及第的結果。對這一荒唐的結果,他反而上表唐玄宗,祝賀“野無遺賢”。杜甫的人生慘遭沉重打擊,之後便是被他悲哀地稱爲“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十年長安旅居生活。十年裏,她不斷給達官貴人投詩獻文,企圖得到賞識和推薦。

直到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才被任命爲河西尉,這個卑賤、且務必直接欺壓底層百姓的職務,被杜甫拒絕了。這是一個重要的細節,從這個細節能夠看出他和他的朋友高適的不同性格。高適也痛恨出任縣尉,但恨歸恨,他到底還是赴任了。這種往好裏說叫做能屈能伸,往壞裏說叫做得過且地的性格,顯然要比杜甫的固執更合時宜。之後高適在政治上飛黃騰達,成爲唐代詩人中仕途最得意的人,又一次證明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了,杜甫不得不攜家帶口加入到逃難的人羣中。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他立即前往鳳翔投奔唐肅宗,要求殺敵立功,報效國家。唐肅宗見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慷慨陳詞,就任命杜甫爲“左拾遺”。雖然品級只是從八品,但專門負責爲皇帝上陳諫言,職位較重要。這是命運給杜甫的一次重要機會,可惜這個機會被他耿直的性格給毀掉了。在他上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時朝中的丞相房琯是個賢臣,因其兵敗,肅宗聽信謠言罷免了他的官職,杜甫直言爲他辯護,給皇帝提意見說:這麼好的丞相你不任用,難道還想重蹈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的覆轍嗎?皇帝一聽,氣得半死,差點就下命令把杜甫拖出去斬首。杜甫因此事得罪肅宗,而被貶華州。

公元759年冬天(12月),官場失意、政治抱負破滅的杜甫開始思考舉家遷往成都。杜甫萌生入蜀的想法,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原戰亂,民不聊生,繼續呆在那兒已不是明智的選取;二是蜀中安逸的生活、封閉的地理環境以及美麗的自然景區都使詩人心生嚮往,加之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首選之地也是蜀;第三,恰好這時杜甫有個朋友在四川做官,這人就是劍南西川節度使嚴武,他曾屢次捎信叫杜甫到成都來。杜甫經過認真的思考,最後定下了這次行程。由隴西(今甘肅南部)經天水同谷入蜀,在崎嶇的山嶺和險惡的棧道上行走了一個月,最後抵達夢中的成都。杜甫靠親友資助,在成都浣花溪畔選取了一塊空地,搭建起幾間茅屋,屋前屋後種上一點蔬菜,過上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以後的日子,杜甫沉浸在成都安閒和舒適中。他曾遊逛武侯祠,寫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詩《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間除流亡今四川三臺,閬中一帶一年多以外,詩人先後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寫詩兩百四十餘首,其中包括《蜀相》、《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名篇。廣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隨着年齡的增加,思鄉之情也與日俱增,這一點在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確的表述。蜀地雖然以它的山水和溫情慰藉了詩人的心,但詩人還是很懷念他的故鄉,如今故鄉的戰事已經結束,年過半百的詩人最後下決心回家看一看。於是,他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慶奉節)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飄泊於荊、湘,以舟爲家。當船停泊在岳陽樓下時,杜甫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了,家人們把他攙扶進當地的一家客棧,一邊安頓下來,一邊用所剩不多的銀兩去四處買藥。在這舉目無親的他鄉客棧,沒有人明白這個貧病交加的老人是誰,也沒人明白他骨瘦如柴的手以前寫出過多麼壯美的詩句。一人偉大的靈魂就這樣淒涼地安息在岳陽的客棧裏了,享年59歲。在他去世前不久,寫下了他的絕筆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他回顧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舊對國家的前途憂心:“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他對所忠誠的國家如此牽掛,然而他愛國家,國家卻不愛他。

他的一生就像空曠午夜劃過天庭的流星,雖然以耗盡生命獲得了一次耀眼的閃亮,卻沒有人去賞識和熱愛。這個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給我們留下那些氣雄天下的詩歌,就只有三座紀念他的草堂。令我們四川人自豪的是,杜甫漂泊的足跡印滿了大半個中國,但紀念他的三座草堂卻都在四川,它們分別位於成都、三臺和重慶奉節。三座草堂,都是記錄杜甫晚年的生活,而成都的杜甫草堂,無疑是三座草堂中的龍頭。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早在唐末,韋莊就在遺址上重建草堂,以後經歷歷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慶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時,基本奠定了這天博物館的規模。杜甫草堂博物館主體是由五重中軸線上的建築組成的,分別是正門、大廨、史詩堂、柴門、工部祠,另外還有碑亭和茅屋。

【正門】我們此刻所在的地方就是正門。在旁邊我們就可以看到一條小溪,這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屬岷江水系,由溫江西來,經蘇坡橋至成都。在唐朝時浣花溪江闊水寬,能行大船。杜甫詩中寫道“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描繪浣花溪當年的繁忙景象。浣花溪其名的由來還有一個與她秀美的自然景觀相吻合的故事。唐代,浣花溪畔住着一位貧家女子,篤信佛教,是位虔誠的居士。有天晚上,她夢見仙人給了一顆寶珠,醒來之後便有了身孕,這位做夢的婦女次年四月初九生下了一個女孩,這女孩之後被做做“任氏”。任氏長大後,也像母親一樣禮佛信教。有一天,任氏在浣花溪邊洗衣服,一個渾身長滿惡瘡的和尚要求溪邊洗衣服的婦女們給他洗那件污穢不堪、沾滿膿血的袈裟,一同洗衣的婦女們都不肯,只有任氏欣然答應。當任氏把僧袍放進溪水搓洗時,奇蹟發生了——只見她每漂衣一次,便有一朵朵蓮花,隨手而出,漂滿小溪。人們無不驚異,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當地人於是將這條小溪命名爲“浣花溪”。而浣花溪的真實得名是源於成都的蜀錦。燦若雲霞的蜀錦在織成之前,務必放到水裏洗濯,稱爲濯錦;而流經成都的兩江水質清澈,是濯錦的上佳選取。於是那裏的河流都和錦有了關係,比如“錦江”,其實就是濯錦之江的簡稱。至於浣花溪,也是濯錦的產物——一匹匹織着花朵的錦在溪水裏洗濯,不就如同浣花了嗎?“浣花溪水水西頭,杜浦爲卜林塘幽”,這就是杜甫抵達成都後寫下和浣花溪有關的詩句。此後,浣花溪民不斷以變幻多姿的形象和細節出此刻老杜的作品裏,這條靈性的河,它給老杜帶來了安靜、優雅和靈感:“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照壁是中式建築特有的東西,依寺觀、祠廟而建,在建築羣與原野之間,構成一道屏障,它和中國人“花看半開,灑醉微醺”的處世方法和審美情調相輔相成——有了照壁,門內的景緻就不會被一覽無餘,增加了景觀的縱深感和神祕感。

正門正中有一匾額,上書“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果親王允禮的手筆。門兩側還有一副對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萬里橋即今成都的老南門大橋,三國時,蜀國費礻韋出使東吳,諸葛亮親送到橋頭。費礻韋深感此行聯吳抗魏,任重道遠,臨別時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由是此橋被稱作萬里橋。杜詩中的“百花潭”並非這天的成都百花潭,專家考證,可能在今草堂南面、浣花溪上游的龍爪堰一帶。(今百花潭是清末成都知府黃雲鵠聽信當地人之言所誤指)。“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十顆簡潔的漢字,準確繪出了杜甫草堂的地理座標。在這個座標圓點上,濃縮了一個曠世逸才最重要的三年零九個月,也濃縮了一部芳華絕代的中國文學史。

【大廨】大廨是草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於杜甫曾做過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出於尊崇,將這重建築作了如此命名。安放於大廨廳中央的杜甫塑像,出自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錢紹武之手。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較爲抽象和誇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詩人飽經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在此駐足凝視,似乎感到時光己經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彷彿仍在向蒼天悲愴地發問“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嘆。這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不但外觀極爲傳神,內涵也無比厚重。透過塑像那單薄贏弱的身骨,杜甫一生飽經憂患、貧病交困、鬱郁不得志的不幸經歷,便已歷歷如在眼前。再看他那低首捋須、沉思苦吟的神態,詩人憂國憂民的眷眷情懷,更是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家能夠用手摸摸這位詩人,順便帶回點詩人般的靈氣和才氣…在1986年,一位偉人曾在此觸目相視,久久不願離去。感慨很深,大家可能都猜到他是誰了,他就是我們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PS:

1、左拾遺: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相當於這天的人事部、組織部職員)

2、檢校工部員外郎:“工部”爲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六部之一,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類似於這天的水利部、交通部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12年出生於河南鞏縣,770年因貧病交困,死於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由於他具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憂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體驗到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和困苦,並用詩歌把這一切反映了出來。他傳世的1400多首詩,大都是這種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爲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憂國、愛民的情懷,還因爲他的詩歌代表着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後世把他尊爲“詩聖”。

1958年毛澤東遊覽了杜甫草堂時,對後人憑弔杜甫草堂的詩句石刻看得十分仔細,盛讚杜詩是“政治詩”。他對大廨前這副清代學者顧復初的名聯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上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意思是:我(作者)與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試問這人傑地靈的神州河山,古往今來,在衆多詩人墨客中,能有幾個像你我這樣才華橫溢、立志報國?但卻不能爲世所重,只能如蜷龍臥虎,不得伸展凌雲壯志!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是說: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樣,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卻留下了這座伴隨着明月清風而流芳千古的草堂,與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爲流寓,我的命運更爲不幸,什麼也沒留給後人,身後只能是形銷而跡滅了。但是作者卻沒有想到,正是因爲撰寫了這副對聯,所以他的名字竟得與草堂共存。這副對聯寫得十分含蓄婉致而耐人尋味。毛澤東同志遊覽草堂時在那裏仔細觀賞,久久沉思。郭沫若則稱讚它是“句麗詞清,格高調永”。

大門兩側是一副著名的集古杜句聯。“吏情更覺滄州遠,詩卷長留天地間。”上聯出自於杜詩《曲江對酒》,下聯出自《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上下聯分別借用杜詩,從匡世濟民的思想情操和彪炳天地的詩歌成就兩方面褒揚了杜甫,言簡意賅。“杜陵落筆傷豺虎,愛國孤悰薄鬥牛。”這是葉劍英同志1960年3月參觀草堂時所賦絕句的前兩句。上聯借用杜甫讚美李白的詩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讚美杜甫。下聯指杜甫一生憂國憂民,雖受排斥,卻至死不悔,他那獨有的滿腔愛國熱情,忠義正氣,直衝霄漢,逼近鬥牛。(鬥牛是星宿的名稱)“挺身艱難際,張目視寇仇。”這是張愛萍借用杜詩讚美杜甫愛憎分明,在國家艱難時敢於挺身而出的精神。

大廨內還能夠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杜甫於公元765年春天就離開了成都,順長江向東飄泊。杜浦人離開後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五代的時候,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當年的草堂故居,已成爲這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羣。建築格局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縈迴,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

【詩史堂】穿過大廨,我們便來到了草堂的主廳——詩史堂。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捲入顛沛流離的人海當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詩作也反映了唐朝轉折時期的社會動盪,民間疾苦,讀其詩,如同讀一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他的詩被後世譽爲“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也被尊爲“詩聖”。

“詩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此聯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諸葛亮的文治武功,頌揚杜甫象諸葛亮一樣,英明永垂天地,也表達了對杜詩成就的崇敬和追懷先賢的感情。耆舊,是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廳正中有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手法雕塑的杜甫胸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準確而凝練的刻畫出詩人憂慮國家民族命運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兩側的楹柱上,懸有朱德同志1957年參觀草堂時題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表達了朱老總對詩聖的崇敬之情和對草堂名勝的熱愛與關懷。

大廳的東壁有陳毅同志所題對聯:“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此聯出自於杜詩,詩人用比興手法,以鬆代表完美事物,以惡竹代表腐朽勢力,期望代表完美事物的松樹快快成長,對代表邪惡的惡竹則主張毫不留情的展出乾淨。陳毅同志在廬山會議和文革期間多次題寫該聯,期望正確的思想得到發揚,阻礙我國發展的思想得以遏止。表現了他愛憎分明,懲惡揚善的高尚情操。中間立放的是民間藝人所塑的杜甫的像。大家可能會問那裏的大圓桌是做什麼的。以前的文人墨客來瞻仰杜甫時,就在那裏鋪紙擺硯,吟詩作對,紀念詩聖。再來看西壁的對聯。這是郭沫若老先生用狂草字體題寫的對聯。大家認得出聯上的字嗎?“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杜甫常在詩中以創痍喻戰亂給社會帶來的災難。上聯指杜甫用詩歌真實,生動的反映出“安史之亂”帶來的社會的不幸以及唐朝的盛衰之變,不愧爲詩中的聖哲。下聯則讚揚詩人同情人民的苦難,寫了不少反映人民悲慘境遇的不朽詩作,這些詩作震撼人心,猶如波濤巨瀾。

在堂內東、西兩側,分別立放着民間藝人所塑的杜甫(東)、李白(西)泥像。大家必須會奇怪,爲什麼紀念杜甫的地方會有李白的塑像呢?李、杜同爲唐代詩壇成就最爲突出的詩人,被郭沫若譽爲“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雖然兩人所走的創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現實,李白則極其浪漫,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爲感情真摯的好朋友。雖然他們相處的時間並不很長,之後又各自東西,再未見面,但都深深地系掛着對方,個性是杜甫,始終對李白充滿敬意,在其流傳下來的詩篇中,懷念李白的就有十幾首,首首都表達了對這位摯友的欽佩和思念。李杜交誼,能夠說是文壇上千古傳頌的一段佳話。鑑於這個原因,李白的塑像出此刻紀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柴門】出詩史堂,我們就可以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築羣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水檻與柴門都是當年杜甫的草堂以前有過的建築,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所謂“水檻”,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欄,“柴門”也但是是茅屋的籬笆門,能夠說都是很簡樸的,遠不是我們這天看到的樣貌。此刻的水檻與柴門,是後人重修草堂、擴大庭園時所造的象徵性建築,但我們仍能夠睹物思人,想象出當年詩人在那裏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場景。

門上匾額爲非常有名的畫家潘天壽先生所書,柴門楹柱上懸掛着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陳雲誥補書的一副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干。”“萬丈光芒”出自韓愈《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是韓愈對李白杜甫詩歌成就的高度評價。“信有文章驚海內,猶勞車馬駐江干”出自杜甫《賓至》:“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意思就是,我又沒有文章名揚天下,何必勞煩你老人家的車馬到這溪邊來看望我?表面看起來是謙虛,骨裏裏卻是難以自禁的鬱悶和自負。而何宇度則巧妙地改“豈”爲“信”,改“猶”爲“漫”,將詩人的自謙之語變成了後人的讚譽之辭,十分精巧而絕妙。確實,正因爲杜甫給我們留下了成就極高、震動海內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來,纔會贏得無數後人的尊崇與傾慕,到此憑弔其故居草堂勝蹟。透過柴門,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時代的才華和疾病。

【工部祠】工部祠是杜甫草堂的魂魄,裏面供奉着杜甫塑像,因杜甫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人稱“杜工部”,所以這重殿作了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學者、書法家何紹基撰寫的著名對聯:“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落款爲:咸豐甲寅人日由果州暫回省署次杜公祠題此學使道州何紹基。咸豐甲寅,即1854年,時距重修工部祠已經三十三年了。何紹基,湖南道州人,詩人,書法家,曾任四川學政,相當於現今的四川省教育廳廳長。人日,即農曆正月初七(舊俗:正月七年級爲雞,八年級爲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老杜隱居草堂期間,時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的好友高適普在公元761年的正月初七(人日)時寫詩懷念杜甫:“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九年以後,杜甫已經離開成都,飄泊到湖南湘江,而高適已經去世。一天,他偶然從書篋中翻出這首詩,重新讀到九年前故人的人日寄詩,聯想到自己處於“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慘境地,不禁睹物生情,潸然淚下,於是寫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抒發了對故友的哀悼之情。從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傳爲佳話。

何紹基是個飽讀詩書的才子,對高、杜人日唱的雅事爛熟於胸。1854年,他從果州(今南充)主考歸來,返蓉途中就構思女孩子這副對聯。爲了與對聯中的人日歸來相符,他抵達成都後沒有回家,而是直奔草堂,特意在郊外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是初七人日,他來到草堂一揮而就,寫下了這副草堂裏著名的對聯。對聯的高明在於,它既緬懷了杜甫,也隱然以杜甫的繼承者自居。此聯一出,引來文人墨客競相模仿,此後,人日遊草堂也成了成都一大風俗。

在祠堂裏面,正中爲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東西兩側陪祀的則是南宋詩人陸游和北宋詩人黃庭堅。爲什麼要塑黃、陸像來配杜甫像呢?工部祠祭祀的當然是杜甫,他是草堂的主人,這時曾有過他的生活和他的詩。但按我們祖先的習慣,祭祀某個大偉人大名人的祠堂,往往得拉一兩個和大偉人大名人有關名氣稍小些的偉人名人坐在一齊,理解後人的香火或頂禮膜拜——這叫做“配享”,也叫“配祭”。比如祭祀孔子的文廟,一般都有亞聖孟子和理學家朱熹的位置,而祭祀關羽的關帝廟,則少不了關平和周倉。那老杜以後的詩人,誰有資格坐在他老人家的身邊,一齊享受這千載以降的香火呢?祠內清人錢保塘的一副對聯“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已經揭曉了答案。對聯意思是:當年在郊野溪畔築茅屋而居的杜公是千古不朽的;與他生活在 不同時代的黃、陸繼承了他的衣鉢,升堂而入室,成就顯赫,堪稱宋代的兩位賢哲。宋兩賢就是劍南詩派的代表南宋詩人陸游和江西詩派的代表北宋詩人黃庭堅,這在宋代詩歌中居於主流位置的兩派,都曾深受杜甫的影響。其次,與杜甫一樣,陸游和黃庭堅都是外鄉人,同樣和四川有不解的緣分。陸游原籍浙江山陰,但四川對這位愛國詩人而言,已經不僅僅是第二故鄉的概念,更是他生命中最輝煌的一段抹不去的記憶。江西人黃庭堅仕途不順,被貶到四川,曾在宜賓居住了一段時間,昔年他喝酒吟詩的流杯池,現已成爲宜賓的一大風景線。

【碑亭】在工部祠的東側,有一座以茅草作頂的碑亭,上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其筆力渾厚,筆姿秀潤,這是果親王允禮所題,正門上的“草堂”二字就取自其中。愛新覺羅。果親王允禮是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雍正初,被封爲多羅果郡王,以後又晉封爲親王,世稱果親王。允禮愛詩文,好書畫,他於雍正十二年(734)赴泰寧,送喇嘛回西藏,路經成都,拜謁草堂,題寫了“少陵草堂”四字,後鐫刻成碑。杜甫草堂爲什麼又叫“少陵草堂”呢?這是因爲杜甫曾居於京兆(長安)杜陵這一帶居住過。杜陵在長安城東南,原叫杜縣,漢宣帝在此築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東南十餘里有小陵,亦稱少陵,爲漢許皇后葬處。杜甫在詩中常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後人亦稱杜甫爲“杜少陵”,杜甫草堂爲少陵草堂。在沒有重建茅屋時,人們將其作爲茅屋的象徵,在這攝影留念。少陵碑亭也因此成爲草堂和成都一個象徵性建築。

【茅屋】我們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過一座橫跨溪流的小木橋,就能夠看到一座茅草覆頂,黃泥塗壁的典型川西農居建築。我們所看到的茅屋是1997年2月在茅屋遺址上恢復重建的。幾株大樹,一座簡化了的此門,還有一眼水井,以及環繞的芭蕉和其他灌木,它們簇擁着一座川西民居式的茅屋。茅屋的正中爲堂屋,左右爲臥室,東頭爲廚房。每一間房都入進了相應的傢俱,桌椅、石磨、水缸等,園內則按杜甫寫下的詩句“入門四鬆在”,“小徑升堂舊不斜,五株桃樹亦從遮”而種植了松樹,桃樹,還有菜畦和藥圃以及水井都是在杜詩中多次提及的。大家能夠進去參觀,這石桌凳就是杜甫一家娛樂休閒的地方了。大家請看這棵楠木。杜甫十分喜歡愛這棵楠木,他枝繁葉茂,能夠遮雨,避暑,詩人也常在樹陰下吟詩。可一次暴風雨將這棵楠木連根拔起。詩人異常悲哀,寫下“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的詩句。爲了告慰詩聖在天之靈,此刻草堂內四處都種上了楠木。楠木,松樹和竹子是杜甫最喜歡的三種植物,也可由此看出詩聖剛直不阿,高風亮節。

【浣花祠】這浣花祠是給誰建的呢?又爲何取這樣一個富於詩意的名字?在我們在進大門之前介紹浣花溪時,曾述及一段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說的是一位住在溪邊的任姓姑娘,替一個長滿癲瘡的和尚浣洗又腥又臭的袈裟,浣花溪中便泛出了朵朵蓮花。就是這位從小就不同尋常的任姑娘,之後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成爲一代巾幗英雄。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任姑娘成人後,被當時鎮蜀的西川節度使崔寧納爲妾。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距杜甫離開成都僅三年),崔寧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寬留守成都。瀘州刺史楊子琳乘機發動叛亂,率精兵數千進犯成都,崔寬不能抵禦,形勢十分危急。在此緊要關頭,任氏毅然拿出家財十萬,招募勇士千人,由她親自指揮最後擊潰了叛軍,使成都百姓免於塗炭。由於任氏保衛成都,維護統一有功,受到朝廷嘉獎,被封爲“冀國夫人”。冀國夫人任氏保衛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們的尊崇。後人爲了紀念其功績,便在其鄉里的浣花溪畔爲她建立祠宇,與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鄰,其祠稱“冀國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蹟與浣花溪有關,故人們多稱她爲“浣花夫人”,稱其祠爲“浣花祠”,這樣反更親切,也更具傳奇色彩。此刻的浣花祠,爲清代重建,祠內原有浣花夫人泥塑像,惜乎毀於文革中。1982年,由四川省雕塑家趙叔同先生重塑浣花夫人像。塑像着重表現了這位女中豪傑英武果敢的氣概,令人懷想起她親率勇士保衛成都所建立的殊勳。祠內正殿兩側懸有清代大學者俞拋所撰,現代人江庸補書的一幅檻聯:新、舊書不詳冀國崇封,但傳奮臂一呼,爲夫子守城,代小郎破賊;

三、四月曆數成都盛事,且先邀頭大會,以流筋佳節,作設帳良辰。此聯構思巧妙,追古撫今,時空交錯,文采飛揚,對仗工穩,堪稱佳作。上聯追述史實,讚譽浣花夫人的英雄事蹟,是縱寫;下聯則記敘三、四月的邀頭大會爲成都遊賞活動中之最盛者。

【花徑和影壁】杜甫當年營建草堂,爲美化環境,曾在堂前屋後遍植花果樹木。杜甫客居草堂時,曾在《客至》詩中寫道:“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可見“花徑”是一條兩旁栽滿花木,通向草堂的小路。當我們這天行走在這紅牆夾道、藤花匐牆的“花徑”時,依稀能想見杜詩描述的當年景色。在花徑的東端入口處掛有由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所書的“花徑”一匾。門楹兩旁,有郭沫若先生撰書的對聯:“花學紅綢舞,徑開錦裏春”。此聯巧妙地將花徑二字分別嵌入聯首。上聯意指草堂內迎風搖曳的似錦繁花,有如人們在歡跳紅綢舞,下聯則謂此花徑可通向春色滿園的草堂。

在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四川勸業道(清光緒三十四年之後,各省陸續設置的一種官署名,其職責是掌管全省農工商業及交通事務)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內牆上大書“草堂”二字,以碎瓷砌就,但在文革中被毀。今花徑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爲其弟周竺君所書。作爲草堂的標誌之一,此處被稱爲“草堂影壁”,黨和毛澤東、朱德攝影留念。毛澤東有一幅照片,就是在那裏拍攝的,他老人家反揹着手,站在影壁前細細觀看,因此他留給我們的只是他的背影――這是不多的幾張毛老人家的背影照之一。

【大雅堂】與詩史堂和大廨這些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的古董不同,大雅堂是在2002年才建成對外開放的。堂前正中的空地上,立了一尊杜甫銅像。他雙眉緊皺,低着頭,好像坐在高處俯看腳下。這是由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創作的老杜像,取材於杜甫離開成都後的悲慘晚年。那時候,杜甫漂泊在這天的川東,他坐在江崖上,俯視着腳下的流水,他看到的情景,杜詩有云:“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集大成者。既然是集大成者,那麼他就必然有其源流,也有其傳承。故此,大雅堂裏集合了十十倍一詩人,他們和杜甫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是杜甫的戰友、同伴、兄弟,他們都是中國詩歌史上繞但是去的高峯。他們是以下十二位不同時代的詩人。

屈原:戰國時期的著名的楚國詩人、政治家,代表詩句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陶潛(淵明):晉宋時期詩人,代表詩句有:“採菊東離下,悠然見南山”;

陳子昂:唐代文學家,四川射洪人。代表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王維:盛唐詩壇上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詩人。代表詩句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李白:盛唐詩壇高峯之巔的偉大詩人,被譽後“詩仙”。代表詩句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白居易:盛唐詩壇的三大詩人之一。代表詩句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李商隱:唐代詩人,代表詩句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代表詩句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黃庭堅:北宋詩人和書法家。代表詩句有:“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

陸游:南宋詩人,代表詩句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代表詩句有:“醉裏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

辛棄疾:南宋愛國詞派的領袖和旗幟,代表詩句有:“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牆壁的正中間就是以平面的形式留給了草堂的杜甫,這是一幅無以倫比的大型磨漆壁畫,長十六米,寬四米,足足有六十四個平方,相當於一間寬大的客廳的面積。這是迄今爲止國內最大的磨漆壁畫。杜甫被詩歌緊握的一生徐徐展開,它以鮮豔的色彩和獨特的圖像的形式,把一個詩人的一生濃縮在這壁畫上。

好了,杜甫草堂的參觀就到此結束,希望你們玩得開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