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4節氣之立春的民間習俗【多篇】

24節氣之立春的民間習俗【多篇】

24節氣之立春的民間習俗 篇一

1、糊春雞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2、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爲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着由羣衆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3、迎春

爲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羣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曆書表爲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擡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着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擡的獨木槓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

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4、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 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遊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遊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臺,身着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羣衆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羣衆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羣衆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5、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爲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爲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爲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爲風俗流傳後代,成爲一種祭祀活動,意爲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6、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7、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爲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爲“禳兒疹”,後者稱爲“散疹”。

8、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爲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裏,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9、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單貼在牆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蠍。如寫:“穀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白水縣人民於穀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爲塵。”用以驅除毒蠍。陝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穀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蠍。

立春的氣候差異 篇二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爲着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爲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爲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爲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爲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爲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爲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節氣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 篇三

剛到外婆家,就聽見外婆在喊外公:“今天趕緊去山裏打水,明天就是立春了。”我好奇地問:“外婆什麼是立春呀?爲什麼要在立春之前打水?”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發明的,就是他們的“天氣預報”,讓我想起了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可是爲何還那麼冷呢?那是因爲古人以溫度在0℃以上就定爲春天了。春天來了,冰雪融化,萬物復甦,鳥語花香……“春江水暖鴨先知”,告訴我們春天來了,江裏的河水已經開始變得溫暖了,所以立春之後水裏面就會有微生物,有小蟲子。在立春之前打來的水不容易變質,放的時間更長。

二十四節氣可準了,什麼時候冷,什麼時候熱,什麼時候下雨,什麼時候天晴……二十四節氣都能告訴我們。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我要在春日裏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立春的由來與含義 篇四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爲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爲立春。

古人將立春定爲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爲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養生 篇五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過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要到了,萬物生髮,一派生機勃勃。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着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爲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蔘、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愉悅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 篇六

立春的由來及特點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爲春天。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爲一候),平均氣溫10°C—22°C的時段。

很早很早以前,人們只知道打獵,不知道種田,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生活很苦。後來,出了個神農氏,嘗百草分五穀,人們纔開始種莊稼,生活慢慢好起來。所以,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關心農事,到了周朝的時候更把務農的事提到朝議上,責令地方官每年舉行迎春儀式,與民同耕。

傳說那時的儀式很隆重,在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洗完澡,穿上素服,不坐轎子不騎馬,步行到郊外,聚集鄉民,擺桌上供,燒香磕頭,並在供桌前做一個象徵春牛的土牛,讓衙役扮做象徵豐收的勾芒神舉鞭去打,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

到了立春的時候,人們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溫度升高。這個時候剛好處於冬春交際的時間,農作物長勢很快,對於水的需求很大。3000年前我國就有迎春儀式,至今已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

立春習俗活動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爲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羣有不利的影響,更有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

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佔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佔氣的信仰。《孔穎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啓,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若有云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爲預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中,登高觀雲、占卜測算已經作爲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遊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擡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的大街小巷。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稱爲“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爲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爲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裏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立春養生注意事項

1、早睡早起。立春之後自然世界充滿生機,萬物蓬勃發展。 此時,人們應適應自然的劇烈變化,早睡早起,以養肝,早晨散步。

2、預防舊病的復發,立春後是多病的季節。 春季的常見病包括肺炎,肝炎,腦膜炎,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和精神疾病。 因此,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患者應特別注意護理和預防。

3、春捂秋凍,立春時溫度尚未升高,所以不要過早減掉過冬的衣服。 從冬天到初春,溫度還是比較低的,如果過早丟掉冬衣,一旦溫度下降,將很難適應並且身體的抵抗力也會下降。細菌趁機攻擊身體,很容易引起各種呼吸道疾病和傳染病。

4、減少進補量,少吃鹽。減少鹽分的攝入不僅有助於預防高血壓,過多的鹽分會損害腎氣,不利於維持陽氣。

5、多吃等辛甘發散之品,少吃帶酸味的食物,因爲酸味入肝,有收斂的特性。可以多吃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食物。

立春養生保健知識

不要過度食用乾燥、辛辣的食物。同時,因爲此時陽氣上升容易傷陰,所以要特別注重養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食物。立春之後的一段時間往往冷暖不定,要當心“倒春寒”的侵擾,特別是對於體弱的人來說,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情。對此專家表示,要想殺菌並防寒,在飲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衝”食物的次數,對預防傷寒感冒等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處。

注意保暖

立春之際,冬去春來的轉折期,是由寒向暖過渡的時期,冬季尚未完全結束,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這時候氣溫變化大,一旦氣溫下降,而又過早減掉冬衣,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比如病毒性感冒之類的就會多起來了。

防止舊疾

要防病保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春季疾病開始發生和流行,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

起居養生

立春之後是萬物開始復甦,陽氣開始升發的季節,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早睡早起,放鬆形體,使情志隨着春天生髮之氣,戒怒戒躁,順應春季肝氣升發的特性,使氣血和暢,做到樂觀向上的好心態。

適量運動

此時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各種不適容易趁虛而入,應加強鍛鍊,促進氣血運行增強體質,但不易劇烈運動,大汗淋漓,可以適量做些不劇烈的鍛鍊,比如散步、瑜伽太極等。

注意護肝

春天的時候,氣血從裏面往外調動,在這時候應該注意養肝,中醫認爲肝主情致,因此此時主要是護肝,注意對肝臟的調養,防止“肝火上升”,擁有良好的好心態,保持心情舒暢,有利於疏肝理氣。

飲食調養

冬季很多人都在進補,但立春之後,進補要逐漸減少,此時應適當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如油菜、韭菜、香菜、洋蔥、白蘿蔔、茴香、白菜、芹菜等,以順應天時。不宜食酸食物,如橙子、橘、柚、杏、檸檬、烏梅等。

宜甘減酸

中醫認爲,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健壯,人可延年益壽。因爲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在春季多發的原因之一。故宜多食些富含優質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新鮮蔬菜、水果、乾果等,以養陽斂陰、養肝護脾。

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裏,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爲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補充水份

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多喝水可促進新陳代謝,以利於消化、吸收,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

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爲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爲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鬱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立春又叫“打春”嗎 篇七

我國自古爲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那樣說的話,年頭幾乎和我們中華民族一樣的老。

《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衆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爲吉祥的象徵。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 篇八

自秦代以來,人們就一直以立春作爲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關於立春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擡擡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裏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來到了村邊的一戶人家敲門,道人連呼幾聲沒人應,後來他看到一箇中年人,連忙上前打聽,中年人擡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於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閤眼靜坐,口中唸唸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約摸過了三個時辰,道人長噓一口,猛然站起來,飛快地跑回觀院,掄鎬便刨,他刨出一袋貯藏的蘿蔔,又飛快地跑到了村莊。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紮在了地上。

道人閤眼祈告着,腦海中又出現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蔔,瘟疫便可自動解開。過了約莫有一袋煙的功夫,紮在地上的雞毛突然動了起來,道人驚喜萬分,他喊着:“地氣通了,地氣通了。”奔向了村莊的每家每戶,讓人們啃吃蘿蔔。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蔔之後,全都好了。

人們紛紛給道人跪下,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說:“大夥請起,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夥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裏還有許多蘿蔔,大夥帶着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鄉人聽後,帶着蘿蔔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蔔。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蔔,以求平安。“咬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關於立春的習俗--咬春

立春時主要吃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

最初的春餅是用麪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

清《調鼎集》一書中曾記載了春餅的製法:“擀麪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應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

關於立春的詩--《立春偶成》

(宋)張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譯文】立春了,天氣漸漸轉暖,冰凍霜雪雖然還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來,連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派綠色,充滿了春天的生機。一陣東風吹來,春水碧波盪漾。

關於立春的諺語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立春的風俗特點 篇九

立春乃“二十四節氣”之首,“立”乃開始之意,意思是從立春這天起,時序就進入春季了。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四立”標示着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早在上古時代古人“觀象授時”,並確定了天干地支及二十四節氣。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爲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爲鬥建,亦稱月建。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爲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爲“十二月建”。干支紀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爲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往復歲的週期。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時間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着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作爲傳統的農業國家,古人相當重視立春歲首。“斗柄回寅”爲立春(“春正”),立春,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啓,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早在上古時期我國一些地方便傳承着以立春歲首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佈新等爲主題的節慶活動,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雛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在秦漢以前,“春節”(正月節)這一稱謂原本就是在立春這個節氣過的“歲節”,而非指現在陰曆一月一日(陰曆一月一日古稱爲“元旦”)。漢後各地曆法統一,立春“歲節”被挪到了陰曆一月一日,稱“年節”。自立春歲節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一月一日後,立春成了單純的節氣。先秦時期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歲首節慶的民俗不同,曆法不同其歲首日期亦不同。在曆法上,“歲”和“年”,在古時是有嚴格區別的: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謂之一歲;從一月一日到下一個一月一日,謂之“一年”。漢代是我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民俗在漢代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漢之後過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節日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着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