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遊子吟古詩通用多篇

遊子吟古詩通用多篇

《遊子吟》古詩註釋 篇一

⑴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⑵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裏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爲孟春,二月爲仲春,三月爲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着子女。

學習過程 篇二

一、揭示課題,談話激趣。

1、板書課題,齊讀。

2、談話交流。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爲遊子?

●你們離開過自己的父母,出過遠門嗎?

●在你出門前你的父母忙些什麼?說說你的感受。

3、激趣。

讓我們的思緒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來看看一位叫孟郊的詩人在離家前的感受。

二、品讀感悟,深化體驗。

1、朗讀古詩。

●生自由練讀。

●小組練讀。

●彙報朗讀:獨誦、齊誦、表演誦、推薦誦等。

2、品讀詩句,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課件出示自主學習策略:

品讀: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品讀詩句。

理解:結合課本註釋,藉助工具書,說說詩句的意思。

欣賞:在你認爲寫得精彩的詩句旁寫上批註。

●生自主學習後小組內交流。

●彙報學習所得,師生評議,理解“密密縫、遲遲歸、寸草心、三春暉”的含義,體會感情。隨機板書。

●配樂深情朗誦,內化詩情。

三、話題討論,昇華情感。

1、引出話題: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爹孃。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父母深厚的關愛中,同學們一天天成長,而父母日漸老去。那麼,爲人子女者,究竟應該怎樣回報父母呢?

2、觀看配樂圖片《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老去》

3、小組討論。

4、小組代表發言學生自由表述觀點,師述評。

5、拓展閱讀,昇華情感。

●師配樂詩朗誦《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

四、課外自選作業。

1、誦讀《遊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出行前,藉着油燈的微光,爲子女縫衣的情景,再寫下來。

2、以表現親情爲主題,創作一首現代詩,如“媽媽,我想對你說”等。

3、收集其他詩人讚頌親情的詩作,古體詩、現代詩均可,小組內舉行一次配樂詩歌朗誦會。

遊子吟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遊子吟

顧況〔唐代〕

故櫪思疲馬,故窠思迷禽。

浮雲蔽我鄉,躑躅遊子吟。

遊子悲久滯,浮雲鬱東岑。

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

艱哉遠遊子,所以悲滯淫。

一爲浮雲詞,憤塞誰能禁。

馳歸百年內,唯願展所欽。

胡爲不歸歟,坐使年病侵。

未老霜繞鬢,非狂火燒心。

太行何難哉,北斗不可斟。

夜靜星河出,耿耿辰與參。

佳人夐青天,尺素重於金。

泬寥羣動異,眇默諸境森。

苔衣上閒階,蟋蟀催寒砧。

立身計幾誤,道險無容針。

三年不還家,萬里遺錦衾。

夢魂無重阻,離憂罔古今。

胡爲不歸歟,辜負匣中琴。

腰下是何物,牽纏曠登尋。

朝與名山期,夕宿楚水陰。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嶇嶔。

客從洞庭來,婉孌瀟湘深。

橘柚在南國,鴻雁遺秋音。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燭窺洞穴,凌波睥天琛。

蒲荷影參差,鳧鶴雛淋涔。

浩歌惜芳杜,散發輕華簪。

胡爲不歸歟,淚下沾衣襟。

鳶飛戾霄漢,螻蟻制鱣鱏。

赫赫大聖朝,日月光照臨。

聖主雖啓迪,奇人分湮沈。

層城登雲韶,王府鏘球琳。

鹿鳴志豐草,況復虞人箴。

《遊子吟》讀後感 篇四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唯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

這首詩寫的是慈祥的母親手中的線,縫成了將要離家遠行的兒子身上的衣服,在兒子臨行前密密地縫好,只怕兒子遲遲歸來。誰說兒子報答母親的一丁點兒心意能報答得了母親像春天一樣的愛呢?

每當誦讀起這首《遊子吟》,我心裏便是滿滿的感動,滿滿的溫暖,這讓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

在我讀幼兒園時,媽媽每晚都在燈下爲我朗誦兒童故事,在媽媽溫柔的誦讀中,我甜甜地進入夢鄉;在我讀國小時,爸爸每天都按時接送我,無論颳風還是下雨,我坐在車後,爸爸高大的背影總讓我感到無比的安全。

譯文及註釋 篇五

譯文:

用舊現馬槽想念已日漸老去現馬兒,迷家現鳥兒想念自己現巢穴。天上浮雲遮蔽了家鄉,遠離家鄉現遊子還在痛苦徘徊。悲痛不已一直不願前行,那天邊現層雲已漸漸積聚厚三現得擋住了東邊現高山。接待客人現廳堂寂靜無聲,簌簌而下現落葉仿似綿綿不休現秋雨。遠行現遊子想到旅途艱難,所以悲痛難絕。僅僅一首以浮雲而做現詞,又怎能表達其中現憂思鬱悶呢。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歸來,只盼望自己能一展所長。爲什麼現在還不能歸去呢,因爲常年病痛無法出行。還未年老雙鬢卻已斑白,只草因爲心中憂思太多。越過太行山有多困難呢,美酒連那酒杯都不能斟滿。寂靜夜晚星河滿天,就像黎明時那般明亮。心中佳人相隔萬里,一紙書信三於千金。天氣晴朗各種動物們都出來覓食,在那一望無際現森林裏隨處可見。因少有人來石階上已長滿青苔,不時傳來現蟋蟀聲更讓人覺得淒冷蕭瑟。想要立足以展才能,卻始終不得機會,道家險阻不容有一點閃失。三年了還不能回到故鄉,安定無憂現生活彷彿已與我有千里之遙。在夢裏總能毫無困阻現回去,離思憂愁現心情草不分古今現。爲什麼現在還不能回去呢,讓我如何能對得起這匣中之琴。腰下現植物不知草和品種,總草想攀附着身子往高處爬。與山巒一起等待清晨,與江河一起迎接傍晚現到來。湖面水波盪漾,崇山峻嶺連綿不絕。從遠方來到此處,無法瞭解這江河有多深。柑橘柚子生產於南方,南飛現大雁只留下秋天現聲音。下方芳草綿延不盡,上邊現橘林正當茂盛。拿着火燭探尋那幽深洞穴,那奔騰現波濤好似天然現珍寶。香蒲與荷花縱橫交錯,那些纔出生不久現野鴨、白鶴幼鳥也被淋現渾身溼透。放聲高歌爲那甘棠惋惜,用簪子輕輕現挽起散很。爲什麼還不回去呢,心中愁苦淚流滿面,不禁打溼衣衫。鳶鳥極度渴望飛上那遙遠天河,渺小現螻蟻也可以制住比它強大現大魚。國家正值強大繁榮時期,好似被日月照耀那般耀眼。君主雖然知道三視賢臣,但還草有很多有識之士被埋沒而無法施展抱負。王宮中現音樂未曾停止,王府環佩聲不覺。正因爲我希望能爲國盡力,所以更加應該勸誡君王啊。

註釋:

櫪:馬槽。窠(kē):昆蟲、鳥獸現巢穴。岑:小而高現山。秋霖:秋天所下現大雨。胡:爲什麼,何故。燒心:心急如焚;煩惱。北斗:北斗七星排列成鬥勺形,因以喻酒器。耿耿:明亮貌。辰:同“晨”,清早。夐:遠。尺素:這裏指書信。泬寥:指晴朗現天空。羣動:各種動物。眇默:悠遠;空寂。苔衣:泛指苔蘚。寒砧:指寒秋現搗衣聲。砧,搗衣石。詩詞中常用以描寫秋景現冷落蕭條。立身:立足;安身。罔:無,沒有。牽纏:糾纏。登尋:登高尋覓。演漾:水波盪漾。窅:深遠。嶇嶔:形容山勢峻險。遺:餘,留。凌波:奔騰現波浪;波濤。天琛:天然出產現珍寶。蒲荷:香蒲與荷現合稱。淋涔:水流滴貌。浩歌:放聲高歌,大聲歌唱。層城:指京師;王宮。雲韶:黃帝《雲門》樂和虞舜《大韶》樂現並稱。後泛指宮廷音樂。球琳:球、琳皆美玉名。亦泛指美玉。

賞析 篇六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纔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着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爲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爲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絃,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爲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遊子吟》古詩翻譯 篇七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爲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作者簡介 篇八

孟郊:湖州武康人(今浙江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縣),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崑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士第,有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年),任江南溧陽尉。其代表名詩《遊子吟》就是在溧陽時所作。在任時常以作詩爲樂,作不出詩則不出門,故有“詩囚”之稱,不事曹務,還被罰半俸。不久棄官。他前妻早死,三子夭折。仕途的坎坷,家境的悽苦,對他的思想和創作都有極大的影響。

元和初,河南尹鄭餘慶奏爲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餘慶鎮守興元,又奏爲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八月己亥(二十五)日(9月12日)暴病去世,時爲元和九年(814年),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爲他營葬,鄭餘慶派人送300貫,“爲遺孀永久之賴”。

國小生必背古詩《遊子吟》 篇九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習,報得三春暉。

[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縣)人。四十六歲才中進士,曾任協律郎等職。他一生窮愁潦倒,不苟同流俗。雖有韓愈、李觀等人爲之揄揚,卻始終未能免於飢寒凍餒,被人稱之爲「寒酸孟夫子」。六十四歲時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閿鄉暴卒。

孟郊存詩共四百餘首,其中絕大多數是傾訴窮愁孤苦的作品。他的樸實而深摯的詩風,在當時是別開蹊徑而富於創造性的。他苦心孤詣,慘淡經營,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寫景,卻能達到深刻的境地。蘇東坡讚美他「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是很恰當的。他的詩,語言缺乏藻飾,也不講求音韻的諧和、響亮,但大都表達了他內心的情志。有《孟東野集》。

[註釋]

遊子吟:遊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寸草:在這裏象徵子女。

心:草木的基幹叫做心。在這裏“心”字雙關。

三春:指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合起來叫三春。

三春暉:是指春天的陽光,比喻說明慈母之愛難以報答。

[譯詩、詩意]

茲母用手中的線,縫好了出門遠行的兒子身上的衣服。

她在兒子臨行時密密麻麻地縫了一針又一針,心上怕的是獨生子遲遲不回家。

誰說小草的嫩莖,能夠報答春天陽光的恩德。

慈母做着手裏的針線活,爲將要出遠門的兒子縫製衣服。外出的行裝,縫得密密實實,怕的是兒子短期內回不來,在外地沒有人給他縫補。誰能說細嫩的小草能夠報答得了春天的陽光給它的恩情呢?孩子們同樣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惠呀!

板書設計 篇十

【教學思考】

古詩《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詩歌刻畫了一位爲外出的兒子精心縫製衣服的慈母形象,抒發了詩人熱愛母親的真摯情感。詩歌語言質樸無華,然而內蘊深情,真切感人,詩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句更是道出了天下爲人子女者的心聲,成爲歷代傳詠的名句。

《國小生必背古詩詞》中收有此詩,學生已早有接觸,大多能夠流利背誦。在本冊教材第二組課文《荔枝》的教學中,學生在暢談母愛的教學中曾提及此詩,深切地感受了母愛無微不至的關懷。因此我想,在這首詩的教學中,如果不另闢蹊徑的話,勢必會與《荔枝》一課的情感體驗重複,造成審美疲勞,影響教學效果。那麼,如何在學生原有理解基礎上,另尋切入角度以深化學生情感體驗呢?

我不由地想到了現在的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他們往往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對他們的照顧呵護,卻很少想到關愛父母,更難得用自己的行動去回報哺育自己長大的親人。這不是年齡大小的問題,而是一種責任觀念的喪失或行動意識的淡薄。於是,我決定抓住最後一句中的“報”字做文章,讓學生明白:我們不僅要享受母愛,更要回報母愛,回報在我們成長曆程中的每一位親人;我們不僅要在精神上愛他們,更要在行動上實實在在地表達出來。

基於由上的想法,我確定了本節課教學的。兩大環節——品讀感悟,深化體驗和話題討論,昇華情感。

在第一環節的學習中,讓學生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品讀詩句,以獨誦、齊誦、表演誦、推薦誦等多種形式爲學生朗讀創造表現展示的舞臺,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配樂誦讀,學生逐步深化對詩歌情感的體驗,較之以前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在第二環節的學習中,抓住“報”字引出話題——我們該如何回報父母及親人?隨後,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組感人至深的照片《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老去》,播放時教室裏鴉雀無聲,一片靜寂,只有配樂中那清澈如泉的童聲迴盪,和着這組照片給了學生心靈極強的震撼,許多學生眼角泛起了晶瑩的淚光。他們開始懂得:外表強健的父母,還有那已經老去的爺爺奶奶等親人,需要我們實實在在的關心照顧。看着學生們目不轉睛的眼神,我體會到了課堂上靜的美妙與力量。

接下來的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彙報時一位女生聲音顫抖地講述了一個女孩和她母親的故事,其他同學也深情述說了他們的感悟,也許,他們的語言還很稚嫩,不能很好地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但從他們動情的眼神、真誠的述說中,我看得出,他們內心深處情感之弦的深深顫動,無須華麗的詞語,空洞的說教與表白,這一刻的感動讓他們明白自己對父母也擔負着一份責任。

最後,我朗誦了一首詩《孩子,在你還很小的時候》。由於情緒的激動,課件配樂時間的誤差,我讀得並不是很理想,可是依然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我知道,那是他們感動的掌聲,感動於詩句裏的真情,也許還是他們感謝的掌聲,感謝我陪他們走過了這一節心靈之旅。

這組照片和這首詩歌,在網絡上廣爲流傳,感動了許多人。我是一次在網上搜索資料時無意中看到的,覺得特好,就保存了下來。我想說的意思是:我們的語文課要引進這樣充滿活力的清新的“時代之泉”,教材不僅僅是一本語文書,教師備課讀書也不僅僅是看教材教法專業理論。還有,想讓學生感動,教師首先要有一顆常常被感動的心,不要讓一天又一天的粉筆灰濛蔽了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