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福建南普陀寺著名導遊詞

福建南普陀寺著名導遊詞

福建南普陀寺著名導遊詞1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爲天王殿、大雄寶、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爲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爲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衆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爲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爲“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羣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爲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爲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爲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福建南普陀寺著名導遊詞2

進入南普陀寺的大門,看到的第一座殿閣就是天王殿。1981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

南普陀寺的第二座殿閣是大雄寶殿,這是南普陀寺的主體中心,是1932年由當時的南普陀住持轉逢和尚重建。大雄寶殿前的石庭平展舒廣,正中寶鼎香爐巍立,兩側白石寶塔高聳,顯出廣庭崇殿的莊嚴肅穆。大雄寶殿是寺院僧衆早晚課誦和法會朝拜參修的殿堂,也是佛門鍾磐長鳴法燈不滅的心臟。主殿正中祀奉着

南普陀寺的第三座殿閣就是大悲殿,這座高20米的殿閣原建於明代,是木質結構,1920_年因香火過盛而被燒燬。1930年太虛法師住持南普陀時重新修建。1962年又進行了一次大翻修,主體改用鋼筋水泥建造,又保持木構斗拱作爲裝飾。殿內祀奉四尊觀音菩薩,正面爲雙手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神態文靜自若、和善可親。其餘三面爲48臂觀音。每支手臂掌中各雕一小眼,手上各執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態也各不一樣,表現觀音有不同的渡衆悲願。三重飛檐,如龍騰空;彩繪裝飾,圖案優美。殿頂的剪瓷、嵌瓷、彩塑,有的象徵吉祥如意的仙女駕鶴,麟鳳朝陽;有的象蛟龍吐珠,昂首欲飛。附屬的斗拱雕畫人物、蓮花、走獸、飛鳥等等,都以硃紅爲底,以綠、黃和金箔點綴,豔而不俗。

南普陀寺的最後一座殿閣,就是兩層的藏經閣。這座藏經閣建於1936年,是一箇中西合璧的建築。上爲歇山式屋頂,下爲西洋式架構,重檐雙層閣樓。上層藏經,下層法堂。二樓有寬敞的天台,三面臺廊護圍,依欄遠眺,巍峨的前三殿盡收眼底。仰首後顧,層峯疊翠,意境深邃。在藏金閣的二樓,首先就會看到一尊玉雕臥佛,是用緬甸白玉雕塑的釋迦牟尼的涅磐像,長四尺五寸,神態自若,姿態柔美,實爲稀世珍寶。藏金閣內文物衆多,反正有很多我不認識的寶物就是了,可以說南普陀寺藏經閣內的無價之寶是不勝枚舉。

南普陀寺的素齋獨具特色,素齋因南普陀寺而聞名,素齋又爲南普陀寺吸引了更多的信衆和遊客,素齋變成了南普陀寺的一寶。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純素雅的獨特風味馳名中外。廚師烹調製作嚴守素菜素料素做的工藝,革除素菜仿製葷腥模樣的傳統,以素菜素名而獨樹一幟,既講究色、香、味,又講究形、神、器,一道菜一個雅名,神韻高雅,詩情畫意。

福建南普陀寺著名導遊詞3

各位團友,大家好。再過五分鐘,我們便可以到“千年古剎”南普陀寺了。

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它的沿革。南普陀寺最初建於唐朝。初名普照寺,五代時,改名“泗洲院”,宋時稱“無盡巖”。清康熙二十三年由靖海侯施琅再次重建。大家也許都知道,在浙江省有座普陀山,那它與南普陀寺有什麼聯繫嗎?對,有的。因爲南普陀寺與普陀山普濟寺同祀觀音,又在它的南邊,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於五老峯下,爲子午坐向,依山面海以中軸線爲中心,主體建築爲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依次層層托起,相互呼應。東西兩側建築物鐘樓鼓樓對稱排列,顯得雄偉壯觀。各建築物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帶有明顯的民族建築風格。

各位團友,南普陀寺已到了,請大家下車。

各位團友,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南普陀寺的山門,這邊是西山門,在東邊還有東山門。請大家招頭看,“鷺島名山”。這是原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山門兩邊對聯爲明書法家虞愚所書。“廣廈島連滄海闊,大心量比五峯高”。這道出了南普陀寺依山面海,佛境清幽的情致。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往佛塔和蓮花池參觀。

在我右手邊現在大家可以遠遠看見的是蓮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藍天、白塔、綠葉、花海,展示出這裏清淨的佛門淨地。

池後爲七座漢白玉如來佛塔和兩座萬壽塔。萬壽塔高18米,11層高。爲印度佛教建築風格,頂端層層托起,高聳入雲,中部四面有佛法修行的種種雕像,底部爲須彌座,又名金鋼座。如來佛塔高5米,整齊有序地排列於萬壽塔前。在塔的中間爲放生池。善男信女在此放生以表自己的慈悲爲懷,那麼,爲什麼廟前要設一個放生池呢?其實,放生原爲我國的一項風俗習慣,後與佛教“慈悲”教義相結合,成爲一種佛事話動,流傳至今。

各位團友,現在請隨我入寺參觀。這是天王殿,又稱彌勒殿。天王殿是1920_年,會泉法師任方丈時重建的。它正中供奉彌勒佛,兩側四大天王,背後供護法天神韋馱,這種格局和全國寺廟都是一樣的。

這便是彌勒佛。它盤坐正中,倚着布袋,袒胸託膝,十分可愛。相傳彌勒爲五代樑朝明洲奉化人,號長汀子。他常常杖着一布袋,雲遊四方,自由自在,勸人信佛,而且總是眉開眼笑,和善待人,因此人們稱他爲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圓寂時,口含一偈“彌勒真彌協,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人們這才酌情其爲彌勒的化身,在我國,常有“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楹聯來形容其皆大歡喜的形象。

福建南普陀寺著名導遊詞4

南寺原爲世襲制子孫廟,韋馱的金剛杵爲看地的,改十方絲林制後金剛杵仍保持原樣。但按十方絲林制規定是可以免費食宿的。

各位團友,兩側的廊院,是對稱排列的種樓和鼓樓。值得一提的是在五老峯上有鐘鼓兩山。鐘鼓山與鐘鼓樓兩兩相對,堪稱一絕。各位團友,這是寺院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又稱大殿。大家可以看到大庭平展舒廣,正中爲一寶鼎香爐,兩側白石寶塔聳立於兩側,顯示出大殿的肅穆。

大雄寶殿主要供奉“三世佛”。蓮花座上的爲佛祖釋迦牟尼。大家可以看到佛祖眼睛向前凝視,左手置於盤腳,右手微招至胞前,彷彿正在給人們講經佈道,造型生動。釋迦牟尼原名喬達多·急達多。據說,他是古印度加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他從小善於沆思,深感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苦難,他認爲只有出家才能拯救人類。所以,釋迦牟尼29歲便出家苦修6年,後來又在菩提伽耶靜思人生真締,最終大徹大悟,得到後,他便開始弘揚佛法,普渡衆生。後來傳教45年,在那迦羽化昇天,這便叫“涅”。

大家請往後邊走,殿後供的是“西方三聖”。中間爲阿彌陀佛,左邊爲觀音菩薩,右爲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爲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觀音菩薩爲大乘教菩薩。她能解救衆生,每當遇難時,只要含中名,觀音便會來解救,所以叫“觀音”。從唐朝開始,觀音便開始擺脫印度模式,形成中國化女神形象。大勢至菩薩所到之處,可以息火、血、刀、光之災。

各位團友,大家還可以看到大雄寶殿建築頗具園林色彩。有“清風搖影”“禪河淋浴”等山水連環畫。大家擡頭看,大殿屋背裏捲棚式弦形,燕尾式飛檐,如彎月起翹。這與牆身平實穩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得更爲莊重秀麗,體現了濃厚的民族特色。

大家請跟我來,這便是大悲殿。大悲殿屹立於石階之頂,高約20米,呈六角形的建築風格,三重飛檐,殿頂正中立一葫蘆寶塔,宏觀偉壯觀。大悲殿正中祀觀音菩薩。正面爲雙手觀音,其餘三面爲48手觀音,各臂執物各有不同,表示觀音有不同的渡衆願望。

各位團友,最後一殿是藏經閣,建於1936年,上層爲經堂,下層爲法堂。這裏有中外佛書經典數萬卷。其中較珍貴的有《明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各位朋友,下面我們前往素菜館用素齋。

這是普照樓,它作爲素食館,迎接海內我嘉賓。南普陀寺的素食獨具一格,以清純素雅而聞名,被譽爲“素菜瑰寶”。

各位團友,南普陀的介紹到此結束,謝謝各位的合作。

現在給大家4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大家可以上山看看摩牙石刻,也可以去大雄寶殿燒香祈願。

我們將在11點30分在停車場集合,我們的車號爲閩D3688,謝謝。

福建南普陀寺著名導遊詞5

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南普陀寺,它歷史悠久,始於唐朝,但由於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所以整個寺廟的建築還是比較新。因與浙江普陀山一樣與供奉觀世音菩薩爲主,又處於五老峯下之南,所以稱其爲“南普陀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廈門的南普陀寺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在閩南一帶的傳播基地。南普陀的幾任住持,在中國佛學界都享有盛譽。/1920_年起任南普陀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的太虛法師,曾到南洋、歐美各國講學、傳道,影響很大。而且他提倡的佛教改革,團結教派,也很有成效,爲佛教作出了極大貢獻,這也使南普陀寺的聲名在海內外廣爲傳揚。

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全寺的整個建築,佈局勻稱,結構嚴謹,富有民族風格,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站在遠處眺望,從無盡巖到五老峯山腰,在南北的中軸線上,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金閣四落建築層層託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左右廂房、廡廊、鐘鼓樓對稱排列,迴護着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顯示出南普陀寺的雄偉壯觀的氣勢,有一種佛法無邊的威嚴。

在南普陀寺院的門前,屹立着七座漢白玉的如來佛塔和兩座11層高的萬壽塔,塔前是放生池。塔間的放生池,是專門爲施主放生而設立的。放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種風俗習慣,是一種比較普遍的佛事活動。這裏池子裏有着許多的鮎魚和烏龜,可是也是因爲大家都太樂於積善德吧,而導致池子裏面的魚和烏龜超出了池子所能承受的範圍了,而寺廟也不會把這些動物拿來殺生,所以導致裏面的荷花(根莖)都吃掉了,所以現在放生池已經限制放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