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詩歌的語言特點有哪些【精品多篇】

詩歌的語言特點有哪些【精品多篇】

.擴展。 篇一

①答案必須體現題目的明示要求和暗示要求(明示要求有的在題幹上,有的在語言材料中),如2000年“歌聲”一題,明示要求:以“歌聲”爲重點,“不少於30字”;暗示要求:要體現二者的差別,要以描寫爲主,構思新,文筆好。②答案表述要通順,不漏字,不重字,不出現語病,書寫認真。

寓言的特點 篇二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精闢簡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誇張、象徵、擬人等。

5、“寓”是“寄託”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個故事裏,讓人從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裏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啓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拓展內容:大學聯考語言表達題技巧 篇三

1.語病修改。

從語病、簡明、連貫、得體角度考慮。首先判斷要準確,動小手術(增、刪、調、換),不改變原意,答案表述要規_範,注意審題,不要把正確的改爲錯誤的。

註釋 篇四

京一、抒臻《老舍趣語》湖南嶽麓書社1995-3

①王曉琴《笑:生命的交響老舍幽默小品精粹》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9

②老舍《談幽默》宇宙風出版社1936-8

③《老舍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

④老舍,《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5

⑤矛盾《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抗戰文藝1944-9

⑥老舍,《老舍幽默詩文集》序,原載1934年4月1日《論語》第38期,轉載曾廣燦,吳懷斌編《老舍研究資料》(上)第517頁。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⑦老舍,《什麼是幽默》,原載1956年北京文。

簡練親切,“京味”十足 篇五

簡練親切的語言往往會是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產生愉悅的興致,時刻吸引着讀者繼續往下讀,卻從不會產生厭讀的情緒。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羅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學,我倆曾對掀小辮打,也一同逃學去聽《施公案》”這是孩提時代的真實的故事,自自然然絲毫不會減弱我們對語言大師學問的佩服。簡練的語言我們讀起來不是覺得十分有趣嗎?

簡練的語言,據計算機統計,((駱駝祥子))全作近十一萬字,只用了二千四百個漢字,出現頻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認識六百二十一個字,相當國小高年級水平的讀者就可以讀通,這部傑出的文學名著。他還善於有選擇的使用北京土語,增加語言的地方風味,比如寫祥子的身體“挺脫”、“硬棒”,寫劉四是個“放屁崩坑兒”的人,祥子窮途末路,病體奄奄的爲人家做喪事時,“在馬路邊上緩緩的蹭”,曹先生家的女傭稱讚祥子是“老實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個性、教養。如寫虎妞爲了勾引祥子,強迫他喝酒時罵他“窩窩頭腦袋”,說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讓祥子拉車就說“嘔!不出臭汗去,心裏癢癢,他個賤骨頭!”……,這些個性化的口語,更是聞其聲如見其人,使虎妞這個老處女,這個車廠主女兒的潑辣、粗俗又工於心計的性格躍然紙上。如《給茅盾兄祝壽》一文中:“他永遠要說出他以爲值得說的話。勇敢使他永遠年輕,而時間增高了他的智慧。他創作、他翻譯、他研究、他編輯,他的勤勞與成績,從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們前面。他使我們敬愛他,甚至嫉妒他。”這簡練、親切的語言,不僅到出了老舍對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體現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爲時代、爲民族、爲人民英勇獻身的思想,像“他使我們敬愛他,甚至嫉妒他。”前面說我們敬愛他,然而後半句突然筆鋒一轉說嫉妒他。難道真的嫉妒他嗎?不,這樣不僅增加了生動感而且加大了親切感。也恰切點明瞭老舍的語言風格:簡練、親切!

老舍作品經常採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語,老舍作品的“京味”重點兒表現爲取材的特色。北京長期作爲皇都,形成了帝輦之下特有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習慣,以及與之相應的審美追求,迥異於有更濃厚的商業氣息的“上海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經驗寫大小雜院、四合院和衚衕,寫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現的場景風致,寫已經斑駁破敗仍不失雍容氣度的文化情趣,還有那構成古城景觀的各種職業生活和尋常世相,爲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北京畫卷。這畫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兒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老舍用“官樣”一語來概括北京文化特徵,包括講究體面、排場、氣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藝術”;講究禮儀,固守養老撫幼的老“規矩”,生活態度的懶散,苟安,廉和,溫厚等等。這類“北京文化”的“精魂”滲透於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畫、習俗的描繪、氣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處處寫到禮儀,禮儀既是北京人的風習,亦是北京人的氣質,“連走卒小販全另有風度”。北京人多禮,《二馬》中老馬賠本送禮;《離婚》中老李的家眷從鄉下來,同事們要送禮,張大哥兒子從監獄中放出來也要送禮;《駱駝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討好劉四爺更需送禮;《四世同堂》則直接詳盡描寫祁老人“自幼長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學習了許多規矩禮路”。這不僅是一種習俗,更表現了一種“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這樣寫到:無論戰事如何緊張,祁家人也不能不爲祁老人祝壽:“別管天下怎麼亂,咱們北平人絕不能忘了禮節。”就連大字不識一、二的車伕小崔也薰染了這種北京“禮節”:他敢於打一個不給車錢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記耳光時,卻不敢還手,因爲他不能違反“好男不跟女鬥”的“禮”!這種“北京文化”甚至影響到中國市民知識分子,《四世同堂》裏的祁瑞宣就是這樣一個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衝擊下產生的矛盾性格。小說寫了一個細節,當臺兒莊大捷的消息傳到北京後,作爲一個“當代中國人”,他十分振奮,但他沒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機會,他也不會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聲音似乎是專當吟詠用的,北平的莊嚴肅穆不允許狂喊亂鬧,所以他的聲音必須溫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靜穆與雍容。”祁瑞宣因此而感嘆自己缺乏那種新興民族的英武好動,說打就打,說笑就笑,敢爲一件事,不論是爲保護國家,還是爲試驗飛機或汽車的速度去犧牲了生命。老舍對“北京文化”的描寫,是牽動了他的全部複雜情感的:這裏及充滿了對“北京文化”所蘊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緻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賞、陶醉,以及因這種美的喪失毀滅油然而生的感傷、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悵惘,同時也時時爲“文化過熟”導致的柔弱、衰敗而惋嘆不已。對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現代命運引發的輓歌情調交織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現出比同時代許多主流派創作更復雜的審美特徵。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這種主觀情愫與北京市民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客觀描繪的統一。

.壓縮語段。 篇六

①明確變換的原則;不得改變原意。②注意把握原句的句間關係。③語句要通順。

詩歌的語言特點有哪些 篇七

一、詩歌語言的形象性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多個意象組合起來的畫。德國文藝評論家萊新說:“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詩中有時間的悠長,空間的遼闊;有靜景的描繪,動態的勾勒;有色彩的點染,線條的流動。

詩歌語言極具形象性,例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十個文字就構成了一幅圖畫。這幅圖畫很簡單,景物只選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表現出北方曠遠荒涼的印象。給“孤煙”加上個“直”字,可見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於是就有了個靜寂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並不是說唯有“落”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後,這是一個多麼靜寂的境界。一個“直”,一個“圓”,在圖畫方面說起來,都是簡單的線條,可和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構成一幅十分悲壯的邊塞風景畫。

二、詩歌語言的跳躍性

聞一多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出無窮花樣,裝下無限的內容。”這種彈性就體現爲語言的跳躍性。這種彈性的獲得來自:一是虛詞的省略,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有這樣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十個字都是單音詞,而且都是名詞,無法分出哪個是主謂賓,哪個是定狀補。十個意象並列,卻能構成一個完美的意境,使讀者在想象中充實言外之意,貼近自然境界。詩的魅力就在於這種真切的境界和朦朧的意味。二是詩句的跳躍,法國現代大詩人梵樂希曾“把散文比作走路”,“把詩歌比作跳舞”,形象說明了詩歌跳躍而變化多姿的語言特點。試看“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都是時空大跳躍,留給讀者許多想象的“空白”。三是語序的顛倒。因語序顛倒而詩歌意境更美的實例很多,諸如“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陳子昂《春日登九華觀》),“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李白《宮中行樂詞六首》),“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這些詩句以打破語法規範的“越規”、“違法”的“倒裝法”,使詩的語言靈活變異,富於彈性。

三、詩歌色彩語言的情感性

詩歌語言的形象性不僅要表現出事物的輪廓及其動態,使形象觸手可及,呼之欲出,而且要表現出物象的色彩。馬克思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衆化的形式。”詩歌色彩感的形成,相當大的部分是由表示色彩的形容詞承擔的。色彩的冷暖傳遞着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來說暖色預示着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

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寫秋色“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毛澤東用暖色寫出了秋天的生機勃勃,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熱烈情懷,表現了一種崇高的美。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淒涼。同樣是寫秋,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人用清、白這一組冷色調,寫出了秋的蕭瑟、淒涼,抒發了落寞、惆悵、孤獨的情懷。

四、詩歌語言的含蓄凝練性

詩人們總希望用最恰當、儉省的字句充分而圓滿地表達出最豐富的感情。“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盧延江),“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古詩詞語言的高度凝練正是詩人刻苦錘鍊、精心推敲的結果。我們品味詩歌語言時要特別注意品味那些經過詩人苦心經營、反覆錘鍊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含的豐富含義和不盡韻味。

爲了使語言含蓄雋永、意蘊豐富,詩人們非常注意對詩句中動詞、形容詞的錘鍊。這是因爲漢語中的動詞、形容詞最富有表現力,一首詩意蘊的深淺主要取決於這類詞用得是否恰當和準確。

動詞在詩歌裏具有“以最小的面積,表達最大的思想”(巴爾扎克語)的神奇作用。在勾勒人物形象、傳情達意、摹寫物態方面有着獨特的功能。詩歌語言的“凝練”特點在動詞的應用上表現得較爲突出。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中的“敲”字,以聲襯靜更顯靜謐,動態演示新奇生動,使靜謐中有生氣。比“推”字更能點染靜中有動,動靜相生,增加了審美情緒。

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活畫了出來,生動而又形象。動詞、形容詞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詩的動人色彩,使詩歌含有了不盡的意境。只要抓住詩歌語言的這種特性反覆吟唱,就能深刻領會詩家語高度凝練的特點,從而體會出詩歌中濃縮的內涵。

五、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中國上古時的詩歌、音樂、舞蹈原是三位一體的,《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有這樣的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闕。”這裏所描述的場面就是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結合的綜合表演。在漢代人寫的。《毛詩序》中,對詩、樂、舞三者做了進一步論述:“詩者,志之所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見,詩歌與音樂有一種難解難分的特殊的親緣關係,而音樂美又是詩歌語言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中國古代,《詩經》、樂府詩和歷代詞曲都能配樂歌唱。在詩歌后來的發展中,雖然與音樂逐漸分離,但仍保留了不少音樂的某些特質,形成詩歌自身的特點,最突出的就是鮮明的節奏和鏗鏘調。

節奏是詩歌音樂性的主要因素,詩的節奏是指由於語言排列次序的不同而形成的有規律的抑揚頓挫。中國古體詩的節奏主要在於頓(即詩句中按律單位劃分的大體均勻的段落)的安排,一般來說,四言詩是每句兩頓,每頓兩字節,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五言詩句三頓,每頓兩字或一個字,“造化……鍾……神季,陰陽……割……昏曉”(杜甫《望嶽》)七言詩則每句四頓,每頓兩字或一個字。

這樣讀起來便覺節奏明快,跌宕有致,其中頓的字數的劃分,固然與字義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爲了音調的和諧,近體詩(格律詩及詞曲的節奏要求更嚴格,除了頓和字數的限制以外,還要合乎一定的平仄格律,即按每個字的音調的高低升降,分成平聲字和仄聲字,在詩句中按一定的格式交替使用,並和頓的安排恰好結合。這種平仄的要求不僅加強了詩句內部的抑揚和聲調的變換,而且加強了詩句間的對照,從而增強了詩歌的旋律感,使全詩產生了悅耳的節奏感和極好的音樂效果。

詩歌音樂性的另一個表現是押韻,押韻就是在詩句的末尾使用韻母相同或相似的詞,形成聲音的重複迴環,韻腳的重複也可以形成節奏。

總之,只有抓住了詩歌語言的這些特點,才能品味出詩歌的美,從詩歌中得到美的享受。

寓言的特點 篇八

寓言是寄託着深刻思想意義的一種簡短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認爲正確的道理、有益的教訓,通過虛構的簡短故事加以譬喻,讓人們從故事中領會這些道理,獲得教訓,這種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詩”,“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基本特徵是教訓和諷刺。作者通過諷刺和嘲笑揭露敵人的醜惡殘暴,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加強團結,打擊敵人。也用諷刺和嘲笑某些人的自私、虛僞、愚蠢、懶惰等缺點,使人在笑聲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這些教訓,諷刺一般在作品的開頭點出來,有的在作品的最後直接說出來,有的則隱含在故事中間,讓讀者加以思索找出來。《南轅北轍》的最後一段中就直接點明瞭:“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伕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另外,寓言常用擬人、比喻手法,把動植物、無生物“人格化”,用它來比喻社會上某些人。

寓言來自民間,其作者是人民大衆。它是爲適應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人們常將自己在生活和鬥爭中積累的某些經驗和教訓編成生動的故事,讓別人從中受到啓發,以便吸取經驗教訓,少走彎路、少吃苦頭。它是人們規勸和自我教育的生動形式,也是抨擊壞人壞事的有效手段。《南轅北轍》則選自《戰國策·魏策》,是季樑勸魏王時說的寓言。

寓言故事

騾子

有匹吃大麥長大的騾子很強壯。每當他跳躍時,總是自言自語說:“我父親一定是一匹能奔善跑的馬,我非常像他。”有一天,因爲需要,騾子不得不被拉去不停地跑路。回來後,他才愁眉苦臉地想起自己的父親是驢子。

這故事說明,人們如遇好運出了名,也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本性,因爲生活如同潮起潮落,前途難以預測。

獅子與報恩的老鼠

獅子睡着了,有隻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獅子猛然站起來,把他抓住,準備吃掉。老鼠請求饒命,並說如果保住性命,必將報恩,獅子輕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獅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來獅子被一個獵人抓獲,並用繩索把他捆在一棵樹上。老鼠聽到了他的哀嚎,走過去咬斷繩索,放走了獅子,並說:“你當時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報答,現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報恩。”

這故事說明,時運交替變更,強者也會有需要弱者的時候。

拓展:

定義

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文學作品,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

分類

寓言的類型大約有兩種:一種是用誇大的手法,勾畫出某類人的特點和思想;另一種是用擬人的手法,把人類以外的動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種人的特點。

寓言的階段性

寓言和其它文學作品一樣,有階級性,是階級鬥爭的工具。

作家評價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裏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是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啓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國內寓言作品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當時一些思想家把寓言當成辯論的手段。爲了在政治主張上戰勝對方,爲了闡明自已的觀點,互相責難、辯論,往往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諺語。通過藝術加工,用鮮明生動的抽象的代替議論進行激烈的爭辨鬥爭。

寓言

寓言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採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列子》《莊子》與《韓非子》收錄最多。漢魏以後, 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爲多見,所以說寓言來源於民間。

中國民間寓言極爲豐富,一般的都比較短小。除漢族外,還有各少數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創作的寓言,多以動物爲主人公,利用它們的活動及相互關係投進一種教訓或喻意,達到諷喻的目的。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着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已具雛形。先後經歷了先秦的說理寓言、兩漢的勸戒寓言,魏晉南北朝的嘲諷寓言、唐宋的諷刺寓言和明清的詼諧寓言等五個階段。

有許多成語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劍》、《掩耳盜鈴》等。現在有收錄中國寓言的書籍《中國寓言》。

國外寓言作品

伊索寓言

世界各國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拉封丹寓言》、阿拉伯寓言《阿拉伯人和他的駱駝》 等。

寓言和其它體裁的。比較(童年與寓言)

一、相同點

童話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的故事都是假託的、創造的、幻想的,都可以採用各種生物或非生物來充當故事的角色,多采用誇張、擬人、象徵等表現手法,也都富有教育意義。

二、不同點

1、篇幅大小

童話情節比寓言更豐富、更多變化,更生動有趣,結構也更復雜,所以它的篇幅較長,長篇可達數萬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字;而寓言的篇幅一般較爲短小,結構單純,語言樸素,幻想的程度也較輕。

2、寫作對象

童話的結構比較曲折,能細緻地刻畫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爲豐富、奇特。童話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它描寫的內容,表現的生活,都照顧到兒童的知識範圍和心理特點,所運用的語言也易爲兒童接受。

3、表現重點

寓言着力表現內含的諷喻和教訓,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開頭或結尾就直截了當地說出了告誡的意思。而童話則重在刻畫形象,教訓意味不那麼強,教育意義往往寓於整個故事之中,不直接點出來,科學童話則重在知識的傳播。

4、情節結構

寓言的故事比較簡單,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鮮明的擬人化形象。童話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則有較高的要求。

5、幻想法則

童話的幻想必須以現實生活爲基礎,與現實的結合也必須和諧、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規律發展。而寓言則不那麼嚴格,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垂涎於葡萄,改變了原來食肉的習性。這個寓言賦予了狐狸“人”性,卻違犯了狐狸的“物”性,這在童話中是不可以的。

成語故事與寓言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歷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爲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沉魚落雁”,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並不需要給人啓發。

寓言故事是根據事實或者編造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啓發。並且大部分寓言,是爲了講述一個道理而編造的,並沒有真實的根據。

在收編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寓言收編進去,並且歷史本身就帶有很多值得人們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語都能帶給人一些道理。

說白了,成語固有合適寓言故事的分類,主要是在講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語故事的目的是補充成語沒有完全表達的內容,使成語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講述道理,兩者不矛盾,只是分類不同。很多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說成語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如一個班,有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運動,有人既喜歡音樂又喜歡運動,那麼喜歡音樂的人就是成語故事,喜歡運動的人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的特點是形象生動,人物活靈活現,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

成語故事必須以一個成語作爲題目,以它爲中心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與寓言故事有相似之處。成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精華。成語的用語特點是:言簡意賅、內涵豐富、音韻和諧、寓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