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不妨大聲朗讀——《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精品多篇】

不妨大聲朗讀——《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精品多篇】

學生真正“觸摸”到語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後感 篇一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7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那是發自內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的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備這堂教研課之前,我查閱了大量的有關於“肖邦”的故事、資料、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並挑選了一些複印給學生讀。我相信感情是相同的,愛國的情感是沒有距離的。因此,在備課時,我想到了杜甫、想到了陸游、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了屈原……

我準備用一些愛國古詩穿插於課堂之中。如:在通讀課文後,找點明課題句子時,“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這是肖邦在彌留之際說的,於是我想到了陸游在彌留之際的絕筆《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從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時,來感受肖邦的愛國情懷。

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祖國”一段時,她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沙皇俄國的強盜欺凌,不忍離去,我引入《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肖邦得知國內起義失敗後,悲憤欲絕,心中的情感一下子併發出來,引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詩歌的積累,知識的積累要“活起來”,讓已有的知識成爲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用知識解釋知識,這是我備課時比較得意的地方,可試教試給師傅聽課槍斃了,師傅說這樣上課有點半路殺出程咬金的感覺。

因爲是上的第一課時,我將重點放在一、二兩段,當然在備第一段時,我也想過“肖邦這樣愛國,爲什麼不留在國內,爲什麼不參加戰鬥?”我想我的疑問就是孩子的疑問,於是在課文開始我讓學生就欣賞了肖邦的鋼琴曲《革命聯繫曲》,引用了舒曼的一句對肖邦作品的評論“肖邦的作品時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從而理解肖邦時音樂家,他最有利的武器是創作出鼓舞人心的音樂作品。愛國的方式不只有一種。

在學習第二段時,主要是送別的場面。我在網上找到了《即使你遠在他鄉的歌詞》補充進去讓孩子讀。對於第二段中三個感人的鏡頭採取了三種方式。“詠唱送別曲”讓孩子設計臨別贈言“即使你遠在他鄉,——————”。“老師的叮囑”以讀帶講。“贈送泥土”設計了 小練筆,寫肖邦臨別時的心理感受。

hm_jinhongmei 發表

(第一範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user1/31908/archives//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導學案 篇二

【使用說明】1、熟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2、認真作答,獨立完成“課前預習” 。【學習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2、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詞語的含義。3、抓重點句子體會課文內容。【知識鏈接】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爲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肖邦的音樂被人們熱愛的原因也許它不僅是在訴說波蘭的美和憂傷,而且訴說的是一種熾熱的愛國之情。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相聯繫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 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爲“鋼琴詩人”。 爲了紀念肖邦,波蘭華沙每五年舉行一次肖邦鋼琴大賽,我國鋼琴家李雲迪曾榮獲肖邦比賽第一名。【課前預習】

課文讀幾遍 預習自我評價 家長評價   滿意   基本滿意   一般 滿意   基本滿意   一般

我積累的好詞好句: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導學案 篇三

教材分析:

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這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由於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友送別時,無論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無論叮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無論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都是以愛國爲核心的;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後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祖國地下――這是多麼熾烈執着的愛國之情啊!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一種對話,閱讀教學更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廣泛而深入的對話過程。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疑問和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嘗試解決問題;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課文的空白點,展開聯想與想象,以創新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後,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一。《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思路:

在第二教時重點講解第2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後,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1)閱讀

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捨,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

(2)體驗

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節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着埃斯內爾特地爲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着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爲這羣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針對第一個環節設計:補充句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 ————          ”

第二個環節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麼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戰士的浴血奮戰,工人農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爲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三、對話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後,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徵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

通過這樣幾個環節,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3)學完課文第2自然段,學生領悟肖邦的情感,被肖邦的情感感染,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通過寫作,讓學生把自己的情感寫出。

二。簡單的教學後記

教完這一課時,得出結論,在課堂上,教師一定留自足的空間給學生。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提出更多的爲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文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能夠讓學生藉助課本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在今後的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學得更有趣,學得更實在,我更應注意這一點。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導學案 篇四

一、圍繞重點,分段朗讀,理解課文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簡介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但就在這時,引讀(第一節)--波蘭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瓜分,--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2、肖邦離國的原因。

3、就在肖邦離國的那天,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讀課文,注意肖邦情感的變化。(小標題:深情送別)

4、出示重點句子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

讀讀這句話,體會老師的期盼和叮囑。

出示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歌詞:

不論你在哪裏逗留/不論你在哪裏流浪/願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願你懷着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小標題:忍痛離國)

5、引讀句子。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隻閃閃發光的銀盃,送上祖國的泥土,深情的對肖邦說。你能明白老師的用意嗎?再讀老師的話。

6、指名讀,分角色讀老師的話及肖邦的表現。

7、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從肖邦的淚水中我們看到其實他已經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此時的肖邦什麼也沒說,但從他的淚水中,他有千言萬語,想一想,肖邦心裏在說些什麼?(小練筆)

8、小練筆交流。

(二)、指名讀第2小節

1、自由讀三、四小節,聯繫課文中的有關語句想一想,①肖邦創作樂曲的時候心情怎樣?②肖邦是怎樣徹夜作曲、彈琴的?小組討論。

①討論思考題。

②《革命進行曲》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的?

③聽音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④配樂朗讀三、四小節。

2、指名讀五、六小節,

①出示句子:“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讀了這句話,你有什麼體會?

②學到這兒,你眼中的肖邦是個怎樣的人?

指導朗讀這兩小節。

二、迴環整體,詩歌讚頌,昇華情感

1、沙皇俄國曾授予肖邦“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他嚴辭拒絕。肖邦臨終時,姐姐、姐夫和波蘭的同胞們,都聚集在他身旁。應他的要求波託茨卡伯爵夫人爲他唱了一首波蘭歌曲,這是他最後聽到的音樂。他的遺囑是要求把心臟送回祖國,最後的一句話是以微弱的聲調說出的:“媽媽,可憐的媽媽!”他把他的一生的才華都獻給了他的祖國,他的人民,象一隻泣血的天鵝,爲祖國奉獻了一切。

2、這位愛國音樂家曾受到世人無數讚美之詞。但我想這些都無以表達我們此時此該我們的心情。也許我們可以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導學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認識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重點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

三、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提問。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麼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怎麼會離開祖國的?爲什麼要離開?在什麼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藉助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後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爲什麼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爲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盃裏的泥土,肖邦爲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麼愛祖國,可他爲何不留下來反抗?

……

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深淵肖邦消逝概念蠟燭疾馳特殊勉勵抗爭四處奔波悲憤欲絕與世長辭霧靄催人奮起盛[chéng]滿

絕:停止。辭:辭別,離開。催:叫人趕快行動。

霧靄:霧氣。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四)分段

根據讀了課題後的提問,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1):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2):寫肖邦帶着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3-4):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5-6):寫肖邦彌留之際請求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

(五)精讀指導

1、學生各自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批註。)

2、檢查:a、"我"是誰?你怎麼知道的?

b、你從第一段中,還知道了什麼?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了苦難很深。

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後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的含義?爲什麼離開自己的祖國?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爲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麼--悲憤!)

朗讀這一節。(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範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六)學習生字

老師範寫生字。

學生鋼筆描紅。

(七)學習第二段

1、自讀。想: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盃。

3、學生再讀這三個場景,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爲什麼?

4、交流:

a.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着淒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爲他送行,而且老師特地爲他譜寫了送別曲--《你遠在他鄉》。(想像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情。

b.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想像他當時的激動神情,指名、集體讀。

C.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爲什麼把泥土作爲"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結合老師前面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5、此時的肖邦怎麼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抓住:"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捨之情。

6、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7、指導學生背誦。(告別親友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時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8、練背。檢查。

(八)學習第三段

1、自讀:肖邦在國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行動的?

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朗讀有關句子,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繫祖國)

2、默讀第4自然段,想這段寫了什麼?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從哪兒看出來?

(全部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地、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b.朗讀體會他的這種精神。

c.他爲什麼要這麼做?引讀這一節第一、二句。所以,引讀最後一句。

d.看插圖小結:他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着琴聲從他的作品裏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幫無論在鋼琴的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九)繼續精讀第四段

1、學生自由讀。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着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a.理解:彌留之際。

b.他爲何得這樣的重病?

c.他爲什麼要緊緊握着姐姐路德維卡的手?

(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d.朗讀,體會這段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想像肖邦此時在想什麼?

3、引讀第6自然段。

a.理解:與世長辭:辭:告別。永遠離開人世。

b.比較句子: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着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c.討論後小結: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4、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節。

(十)總結課文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課題用"把心臟帶回祖國"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導學案 篇六

【語段一】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瀰漫着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着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羣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爲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着埃斯內爾特地爲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隻閃閃發光的銀盃,深情地對肖邦說:“這裏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中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1、寫出下列詞中加點字的意思。

瀰漫( ) 詠唱( ) 溢滿( ) 疾馳( )

2、這段文字對所寫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從中找出時間________、地點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寫的事情________。這件事中又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個送別場景。

老師“贈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維斯瓦河上瀰漫着薄薄的霧靄。”作者在文中借景抒發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根據課文內容,理解文中臨別贈言的含義及前後兩句話之間的關係,填充句子。

因爲我們希望你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們之所以把祖國波蘭的泥土作爲特殊禮物送給你,是因爲________________。

5、課文寫出了埃斯內爾說話時的動作“________”和神態表情“________”,這一細節描寫的作用在於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回答問題:

⑴、根據這段文字寫的送別內容,你認爲埃斯內爾爲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中,會有“________”的詞句。

⑵、讀着課文中送別的感人場面的文字,你會很自然地聯想起古詩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段二】

肖邦在法國巴黎一住就是18年。爲了祖國,也爲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1849年10月,他終於躺倒在病牀上。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着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用下列字各組兩個詞語。

彌( )( ) 眠( )( ) 奔( )( ) 憤( )( )

辭( )( ) 復( )( ) 疲( )( ) 逝( )( )

2、根據拼音組詞。

髒zāng ( ) 盛chéng ( ) 發fā ( )

zàng ( ) shèng ( ) fà ( )

3、認真讀懂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句子的含義。

⑴、從“爲了生計”這個詞組,你可以想象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從“四處奔波”這個詞組,你會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肖邦“疲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肖邦“憂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肖邦彌留之際說的話,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緊握着”和“喃喃地”這兩個詞同時用來形容彌留之際的人,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作者這樣用詞的用意是________

4、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寫法上,這段文字對全文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