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1942河南大饑荒觀後感600字

觀後感1.03W

1942河南大饑荒觀後感600字

1942河南大饑荒觀後感600字1

我一直認爲,如果從電影的藝術形式感來說,馮小剛還只是停留在電視劇創作的水平。《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皆是如此。同樣都是災難題材,同樣都是電視劇的表演,電視劇的調度。相對於《唐山大地震》的過度煽情,《一九四二》還算是收了很多,馮小剛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談到一場戲,徐帆飾演的角色在得知男人要把自己的孩子賣掉後,呼天搶地,這種表演被馮小剛拒絕,二人爲此還發生爭執,最後影片呈現出來的結果還是徐帆個人的表演方式。我支持馮小剛的處理。本該發生的事情自然地發生了,本該爆發的情緒被期待地爆發了,這不是高明的手法,電影需要一種非常規化表達,需要呈現出生活中的錯位,讓人看到一種不同於日常生活經驗之外的東西。

說馮小剛是電視劇導演,除了演員和情緒控制之外,還在於他的鏡頭一貫都是沒有力量感,他吸引觀衆的是通俗的劇情,而這些,只要是會講故事、能控制拍攝場面、運氣好的人就可以完成。在沒有力量感的鏡頭下,所有的災難呈現出來的都是視覺上的產物,不會走心。馮小剛和張藝謀在拍電影時一定是兩個套路:馮考慮一場戲會先從故事性和人物角度出發,而張的出發點則是在保證視覺效果之後再講故事。從電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出發,無疑張藝謀更接近電影的本體,而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對視覺接受需要一定的修養,這就是爲什麼馮比張的羣衆基礎要牢靠的一個很大原因。

1942河南大饑荒觀後感600字2

你觀看過《1942》這部影片了嗎?《1942》是一部歷史劇作,今天看了《1942》這部影片,內心無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觸,影片講述了戰爭和天災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百姓們背井離鄉的痛苦與無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爲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爲天,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裏,農民手中僅有的餘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饑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係,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纔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1942》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爲了什麼活?天災是所有人的災難,不管財主還是窮人,都得遭罪。這種時候,人性的弱點便毫無遮攔,一覽無遺。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爲。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

1942河南大饑荒觀後感600字3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裏一種說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徵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裏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張涵予飾)爲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爲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麪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鉅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蹟!我個人認爲,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衆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裏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爲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爲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爲,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歎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河南大饑荒觀後感600字4

《1942》這部電影是我有史以來,感觸最深、觸動最大的一部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人們紛紛背井離鄉逃離河南。在路途上,發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極具散發人性光輝的電影,也怒斥了災難的無情。

在這場天災人禍下,共有300多萬無辜百姓相繼餓死。在這場災難面前,原來人的力量是那麼薄弱、渺小,縱使你有家財萬貫,也必須加入悲苦災民的隊伍裏去。

看了這部電影,手裏捧着盛滿白米飯的碗,不知不覺好像沉重了許多,我不禁感慨萬千、讚歎不已。光是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飯,在那個時候卻是比鑽石、黃金還要珍貴一百倍,因爲就這一碗飯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這令我汗顏。媽媽對我說,曾祖母告訴她那時人們餓的可以啃樹皮,但是卻很難找到。因爲樹皮要麼被無惡不作、無物不噬的蝗蟲吃的一乾二淨,要麼早就被飢餓的災民們瓜分了。

以後要節約糧食了。

而令我驚訝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蠻殘忍,也不是轟炸災民們的場面,而是我的身世。原來我身上流淌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脈,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讓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點描寫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輩也是地主,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爲曾祖母爲了逃荒避難,帶着外公等親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們正在顛沛流離。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親人終於結束了這逃亡,所幸沒有一個人餓死。然後有了我媽媽,遇見了我爸爸,纔有了我。試想。如果曾祖母他們在路上遭遇不測,還會有我在這寫作的事情嗎?所以,我是幸運的。

所以,每一條生命的誕生都是獨一無二、不容易的,讓我們珍惜生命吧!

1942觀後感5

“爲什麼我的眼裏飽含淚水?因爲我的心很痛很痛……”看完電影《1942》,當影院的燈被打開的一剎那,我感到自己彷彿從黑暗中剛剛穿越出來,胸口依然憋得難受,胸中彷彿有萬千塊壘。

電影《1942》表現的這場大饑荒,造成了300萬人死亡,300萬人背井離鄉。從1942年春天開始,河南各地出現冰雹、大風與黑霜,然後是遍地大旱、蝗蟲肆虐。餓殍遍野之時,國民政府仍狂徵軍糧並封鎖消息,災民的糧食被搜刮殆盡,最終導致了這場慘絕人寰的大死亡,河南大地也變成了一座慘不忍睹的“人間地獄”。“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餓得啃磚頭”成了當時最生動的寫照。

影片開始,講述者很平靜地給我們講述了1942年世界上發生的諸多“大”事: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最後一條是河南大饑荒。於是,順着這條脈絡,我們發現很多同胞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了日本人轟炸中,甚至死在了別人的鍋裏……丘吉爾感冒竟然能夠與300萬人死亡放在一起相提並論,我不知道這是黑色幽默還是諷刺?

也許,在那樣一個年代,老百姓的性命本身就卑微如螻蟻,死就死了,包括300萬人的死,都只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而已,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才被堂而皇之地排在了丘吉爾感冒的後面。於是,不管是少東家欺負花枝而後被搶糧的災民殺死,還是花枝老公瞎鹿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裏,乃至瞎鹿的母親死在日本人槍下,女兒從火車上摔下死亡,雖然死法不同,但卻都殊途同歸,國民政府官員不在乎,蔣總統也不在乎。因爲在蔣總統的眼裏,很多事情都比河南的災荒重要,包括和日軍作戰,向英美列強求援,此外還要打通滇緬公路,解救被圍困的英軍,還要防備虎視眈眈的各路軍閥和勢力不斷壯大的共產黨,在這種情況下,他哪有心思管老百姓的死活呢。或許,在蔣總統的心裏,他希望把河南災民當做包袱丟給日本人,用以拖住對方,卻沒想到對方本身就是虎狼,災民的下場由此可想而知。

飢餓讓人感覺遲鈍,苦難也會模糊人們的記憶。作爲土生土長的河南人,掰着手指頭算一算,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包括父母和一些上了歲數的鄰居也都趟過1942那條河,但在觀看《1942》之前,我卻從來沒有聽任何人和我說起過老家曾發生過那麼一場大饑荒。不知道是我的長輩們忘記了他們曾經遭受的苦難,還是故意模糊了記憶,就像一塊長在心口的傷疤,不願意再揭開露出那份血淋淋的傷痛。

作爲災民的後代,我能理解我的先輩們那種“只要活下來”就好的心態,因爲他們經歷的苦難太多太多,所以麻木就成了忘記過去和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當連“一口吃的”都難以滿足的時候,再奢談什麼尊嚴和道義本身也毫無意義。並且,對於把面子看得很重的老鄉們來說,餓得“人吃人”當然不是什麼能拿得上臺面的話題,不談也好,而對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來說,死了300萬人自然也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東西,所以你不說我不說,幾百人死亡的事實就這樣被壓在了歷史的箱底。

感謝我的老鄉劉震雲,讓我們溫故了《1942》;感謝導演馮小剛,讓更多的人瞭解了那段史實;更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讓我們過上富足幸福生活的同時,通過電影藝術塑造的公衆集體記憶,一起祭奠災民亡靈,以避免歷史苦難重演。

1942觀後感6

2012年12月的第一天,我們在北京萬達電影城石景山店IMAX廳觀看了電影《一九四二》。

電影《一九四二》改編自劉震雲發表於1993年的調查體小說《溫故1942》,由馮小剛導演。影片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災荒300萬人餓死的故事。1942年,因爲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逃荒的人流從河南逃往陝西,草根幾乎被挖完,樹皮幾乎被剝光,路上很多人都餓死了,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老東家和瞎鹿兩家人在人流中相遇並肩走上逃荒路。期間還遇上了日本軍轟炸。最後兩家的親人死的死、賣的賣,只剩下了老東家孤身一人。逃荒本來是想救全家,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決定逆着人流往回走,想死的離家近一點。路上遇到了一個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這使我想起1959年-1961年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鬧饑荒,餓肚子,民不聊生,連人的最基本的食慾都不能滿足。官方數據表明,1959年-1961年的全國死亡人數3602萬,比前三年1956年-1958年全國死亡人數2124萬和後三年1962年-1964年全國死亡人數2152萬多出1500萬人左右。有的專家研究認爲1959年-1961年非正常死亡人數在1800-2400萬人之間,有的認爲約在3000萬人左右,有的認爲可能4000萬人以上,其說不一。當時的很多情景至今我還記憶猶新。我們家按糧食定量稱重量分着吃。我從家帶的中午飯,在早上上學的路上就吃光了,中午只好餓肚子,等到傍晚放學回家後才能再喝上稀飯。那時我正值青少年長身體的年齡,吃不飽影響生長髮育。現在年輕人的身體普遍比父母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期間,我吃過野菜、榆樹葉、柳蒿芽、豆腐渣充飢,很多人都患浮腫病。我媽省吃儉用,自己餓肚子,省了留給孩子吃,有時餓得慌,半夜衝點油炒麪吃,有時我起夜看見了,媽媽還給我點吃。我春天跟着父親去阿城山裏種玉米,秋天去那裏收穫補家裏糧食之缺。下火車還需要步行6、7個小時,深山裏據說有狼,有時一個人在深山裏有點膽怯。由於中間只去過一次澆水,成果稀稀拉拉,顆粒欠收。儘管如此,秋收時還是拉着家中自制的四輪木板車,上面裝滿收穫的成果,全家人爲此興高采烈一陣子。

這兩次的自然災害,實際上都是人爲災害,都是人禍,都是內憂外患的必然結果。1942年河南大災荒,由於1941年-1943年河南大多數地區遭受旱災、蝗災、水災,但主要原因則是長期內戰,日本鬼子侵略戰爭,再加上政府當局的盤剝,把災情轉變爲災荒。本不是最嚴重的一次災情,卻成了一次慘重的災荒,這種災難在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發生是不足爲怪的。1959年-1961年大饑荒,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多稱其爲三年自然災害,後改稱爲三年困難時期。海外一些學者則稱之爲三年大饑荒,西方學者稱其爲中國大躍進饑荒。關鍵原因是:頻繁的過激的階級鬥爭。由於高舉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炸鍋賣鐵,大鍊鋼鐵,浮誇虛報,吃大鍋飯,把家底都折騰空了,稍微遇到點自然災害就承受不住了。1959年7月,彭德懷在廬山會議期間,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提出批評,遭到批判,被罷官;隨後全國展開了“反右傾運動”。對外意識形態的紛爭,“中蘇論戰”爭論誰是馬列主義誰是修正主義,導致蘇聯政府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蘇聯向中國索要抗美援朝時期的債務,也加劇了經濟困難的程度。兩次災荒何等相似乃爾。無怪乎,有人憶苦思甜時把“三年自然災害”的事誤作舊社會發生的事。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部苦難史。從春秋戰國近500年的混戰,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標誌着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族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從帝國主義入侵到國內戰爭,從階級鬥爭到“”,中華民族飽經滄桑,中國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中華民族所遭受的深重的災難絕大多數來自於人禍。把人爲災害說成自然災害,不過是爲了推脫責任、掩人耳目而已。我們這麼大國家,幅員遼闊,哪年沒有自然災害?後來,我們國家遭受過洪水、SARS、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也沒出現那樣民不聊生的饑荒。

歷史經驗證明,對重大災難的深刻反思,往往是社會改革、進步的重要契機。從某種意義上說,多難興邦,一個民族昨天失去的,必將會以明天的進步作爲補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纔會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不管什麼主義,不管什麼思想,不管白貓黑貓,抓着耗子就是好貓。我們萬衆一心,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前進!爲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而前進!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前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