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秋分是什麼意思【精品多篇】

秋分是什麼意思【精品多篇】

秋分節氣時間 篇一

2015年秋分時間:9月23日 16:20:31,農曆 2015年八月十一

2016年秋分時間:9月22日 22:21:05,農曆 2016年八月(大)廿二

2017年秋分時間:9月23日 04:01:44,農曆 2017年八月(小)初四

2018年秋分時間:9月23日 09:54:01,農曆 2018年八月(小)十四

2019年秋分時間:9月23日 15:50:02,農曆 2019年八月(大)廿五

2020年秋分時間:9月22日 21:30:32,農曆 2020年八月(小)初五

2021年秋分時間:9月23日 03:20:55,農曆 2021年八月(小)十七

2022年秋分時間:9月23日 09:03:31,農曆 2022年八月(大)廿八

2023年秋分時間:9月23日 14:49:46,農曆 2023年八月(小)初九

2024年秋分時間:9月22日 20:43:27,農曆 2024年八月(大)二十

秋分的意思是什麼 篇二

曬秋啃秋躺秋意思介紹

1、曬秋

每年立秋,隨着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爲“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爲“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爲可以防瘧疾。城裏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裏,在樹蔭下,三五成羣,席地而坐,抱着紅瓤西瓜啃,抱着綠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3、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臥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們在立秋這一天,會選擇一個陰涼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將過去,暑熱難當無法安眠的日子即將過去,天氣慢慢轉涼,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產已經過去,到了秋天了。

4、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爲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 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5、立秋節

立秋,表示秋天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6、秋社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爲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曆法來定,後來因曆法變動改用陰曆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曆二月八年級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曆八月。社日節現在民間一般舉辦春社,南方沿海地區仍沿祭社(土地神)習俗,每到社日節時,普遍奉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7、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爲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爲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爲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8、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羣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裏,然後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裏,最後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起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9、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穀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竈,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這種秋田裏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關於立秋節氣養生知識

補肺防燥

立秋以後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多吃養陰潤肺防燥的食物,如蓮子、百合、銀耳、南瓜、枇杷等。如有脾胃功能虛弱、容易消化不良的朋友,可以多吃茯苓、芡實、山藥、小米、白扁豆等。如出現口乾舌燥等情況,可以多加用麥冬、石斛、太子參等。

防暑化溼

今年“三伏天”長達40天,即使立秋,天氣依然非常炎熱,“秋老虎”仍有餘威,所以仍需防暑養心、健脾化溼。平時可多吃絲瓜、蓮藕、冬瓜、荷葉等,還可選用三豆飲(薏苡仁30克、綠豆30克、赤小豆30克)常服。

少辛多酸

根據《素問·髒氣法時論》:“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泄之。”可見酸能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建議立秋後儘量少吃生薑、辣椒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助養肺,如番茄、烏梅、葡萄、菠蘿等。

適度運動

秋高氣爽之時,適宜各種運動鍛鍊,如登山,可以提高肺活量,體驗爬山時山中溫度的變化,增強機體的耐力和抵抗力。但是如有骨關節炎的患者,則不適宜登山。有心腦血管慢性病的患者,需量力而行。一般來說,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早臥早起

進入秋季,在養生起居上,應做到早睡早起。因爲立秋之後,夜間氣溫逐漸涼爽,不再是夏天那種悶熱、潮溼的感覺,人體會相對容易入睡,睡前梳頭、聽舒緩音樂等,可提早入睡,睡眠質量也可相應提高。建議晚上十點以前入睡,早晨六點之前起牀,年輕人很難做到的話,也建議儘量早點休息。

調節情志

立秋過後情緒調節也很重要。從中醫角度來說,秋在五臟對應於肺,肺在志爲悲。侯茜主治醫師提醒,秋季要儘量內心平靜,神志安寧,情緒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也應主動自我調節,防止損傷肺氣。

立秋節氣必吃的傳統食物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說。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後,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爲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於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2、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北京“貼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櫃檯前,選購肉食製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溼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4、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爲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5、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爲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南京“啃秋”

立秋是夏至後第三個節點。在老南京立秋節氣上,有着“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後十八盆”,表示立秋後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於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秋分天氣諺語是哪些 篇三

早上涼,中午熱,要下雨,得半月。(豫)

早晚冷,中午熱,要下雨還得半個月。(粵)

早晨冷,午後熱,要想下雨等半月。(魯)

早晨冷,晌午熱,落雨也得半個月。(甘)

秋分有雨寒露涼。(湘)

秋分有雨天不幹。(湘)

秋分北風多寒冷。(湘)

秋分秋分,雨水紛紛。(冀)

秋分冷雨來春早。(冀)

秋分以後雪連天。(冀)

秋分出霧,三九前有雪。(冀)

秋分冷得怪,三伏天氣壞。(冀)

秋分東風來年旱。(冀)

秋分前後偏北風多,主霜早。(冀)

秋分是什麼意思 篇四

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爲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纔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日中白晝短於黑夜;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即一日中白晝長於黑夜。故秋分也稱降分。而在南北兩極,秋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此後,隨着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南移,北極附近開始爲期6個月的極夜,範圍逐漸擴大再縮小;南極附近開始爲期6個月的極晝,範圍逐漸擴大再縮小。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爲“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中白晝短於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

二是,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爲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在每年公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爲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秋分,“分”即爲“半”。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