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1中秋節還吃什麼傳統食物

2021中秋節還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那我們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中秋節還吃什麼傳統食物_中秋節送茶葉好不好,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中秋節還吃什麼傳統食物

1.螃蟹

秋風吹,蟹兒肥,中秋前後的頭牌美味當然就是螃蟹了。一勺生抽+少許糖+三勺香醋+薑絲,蟹腳沾一沾,人間美味千金不換。

難怪北宋詞人蘇舜欽說:“蟹之肥美,抵得上江山之美”。如果再能溫一壺薑絲黃酒,吃酒啖蟹就更nice啦!

2.石榴

石榴的成熟時節就在中秋節前後,不如就順應天意摘幾個剝開吃啊~

顆顆籽粒酸甜多汁,看上去就和紅寶石一樣討人喜歡。還能吃到多籽(子)多福、團圓吉祥的美好寓意~

3.柚子

外形渾圓的柚子,更是團圓的象徵。不過柑橘類水果總是最挑戰味蕾的,或甜或酸毫無規律可循,只能碰碰運氣。

這裏還要科普一下,中秋食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多少也是包含了些美好意願的。

4.鴨肉

俗話說“秋高鴨肥”正是鴨子最肥壯的季節。

以南京的桂花鴨最著名,除此之外各地也有許多不同的鴨肉美食上海的八寶鴨、福建的檳榔芋燒鴨、臺灣的高雄鴨、成都的滷鴨子……

5.桂花糕

農曆八月中正式桂花暗香浮動的時候,花香忽遠忽近,無可捉摸。

而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物價值。桂花糕桂花酒…好像只聽名字就能聞到味道了,輕輕吃上一口,脣齒之間的甜蜜微醺芬芳怡人。

6.田螺

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而且螺肉營養豐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

7.餈粑

餈粑是圓的凝聚,它始終與圓相伴。蒸糯米的蒸籠,打餈粑的碓窩,放餈粑的簸箕,做餡的黃豆、花生、芝麻等等無不與圓同在,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餈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餈粑,蘸上炒黃豆麪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

8.麥箭

山東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麥箭乃是即墨中秋節吃的一種應節食品。它先用白麪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

9.芋頭

在江浙一帶,芋頭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吃芋頭,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

10.吃菱角

中秋節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節日,有很多飲食習俗,而吃菱角就是其中很常見的一種飲食習俗。在江浙一帶,每到中秋節,街上到處都是賣菱角和買菱角的人。菱角長成於七月,但中秋期間,正是菱角最爲飽滿成熟之時。菱角甘甜,清脆,既可生吃,也可以熟食。而且中秋吃菱角有“聰明伶俐”的寓意,所以很多大人都會在中秋節這天給自己的孩子買菱角吃。

11.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爲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物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中秋節送茶葉好不好

1、茶爲國飲,上檔次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鵲橋以茶爲媒、中秋月圓以茶懷鄉、重陽尊老以茶益壽、春節歡慶以茶待客等,茶飲不僅是親朋團聚、傳遞祝福、表達感情的媒介,更演變爲中國節日文化的特定符號。

2、茶文化深厚,有品位

上下五千年,茶飲文化作爲東方文明的象徵,已根植於中國傳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雅事又有:琴棋書畫詩酒茶。中國人對茶的熟悉,幾乎達到無茶不事境界!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販竹、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爲好。因此佳節送茶,送的更是文化與品位。

3、喝茶保健,送茶就送健康

茶是世界第一大保健飲品,古有神農嘗百草以茶解毒,喝茶能止渴生津、消食去膩、排毒醒酒、利尿通便、祛痛風、防輻射、緩衰老等,古今醫典、中外科研都肯定了其藥用功效。特別是現代生活高壓、人類亞健康狀況日益明顯,茶飲作爲風靡全球的時尚養生品,“送茶送健康”觀念更是深入人心。

各種檔次的精美禮盒包裝供您選擇,精選健康食材,物美價廉,不管是自己買,還是送親朋好友都是特有面子!

4、符合保健意識,有益健康

現在大家保健意識提升,喝茶的人越來越多。中國是禮儀之邦、重禮儀,中國人人熱情好客,往來送茶盛行已久,茶葉的保健功效這幾年也被全看好,特別是越高層越喜歡!茶香韻足,禮輕情義重。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歷史發展,後來曆法融合,使用陰曆(夏曆),所以將“祭月節”由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成爲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並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纔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爲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爲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爲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衆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啓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標籤: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