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愛因斯坦的故事(2【精品多篇】

愛因斯坦的故事(2【精品多篇】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一

老師們從來都不用解釋愛因斯坦是誰,因爲孩子們在科幻故事中就能聽到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人們很想多講一些愛因斯坦的故事,關於他那些偉大的發現怎樣使人類變得更加聰明,就像講牛頓被蘋果砸到的故事一樣。

可是, 人們卻找不到那樣的故事,因爲他那些發現實在是常人無法理解的。於是,人們都以敬仰的目光看着這位科學巨匠,卻在不知不覺之間被他那些奇怪的行爲逗得捧腹大笑。

一天,愛因斯坦沒有下樓吃早餐,他的太太上樓去看時, 發現他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

“親愛的! 我得到了一個絕妙的想法。” 愛因斯坦眼睛 癡癡地看着前方。 毫無表情地說。 然後, 他就走到鋼琴邊彈起琴來,彈得很陶醉。突然,他停了下來,在紙上寫下了一些東西, 然後不停地自言自語: “我得到了一個絕妙的想法! 絕妙的想法……”

他繼續彈鋼琴, 每隔一段時間就寫下一些東西。 過了半小時,他上樓走到他的研究室,告訴太太不要打擾她,他要把自己關在研究室裏。

太太只好每天給他送去三餐。 過了兩個星期, 他終於走了下來,臉色蒼白,眼神呆滯,手裏握着兩張紙。他用微微顫抖着的手將紙放在桌子上,告訴太太說, 那是“相對論”。

這樣的趣事還有很多。 愛因斯坦最愛吃魚子醬。 在他的生日宴會上,朋友們特地爲他訂了一盤魚子醬。 魚子醬端上來時,

愛因斯坦正在滔滔不絕地講“慣性” 問題。 他一邊吃魚子醬,一邊繼續談論“慣性”。 當他講完 “慣性” 問題, 魚子醬也吃完了。

這時,一個朋友問他:“你剛纔吃的是什麼東西呀? ”

“啊,”愛因斯坦搖搖頭,“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呢?”

“是魚子醬啊! ”

“啊……”他用手撓了撓頭,“是魚子醬,我怎麼沒有嚐出來呢? ”

愛因斯坦移居美國後, 有一天, 他辦公室的祕書接到一個電話,聽到一個德國口音很重的人用英語問:“請問,愛因斯坦博士住在哪裏? ”

“實在對不起, 不能奉告,” 祕書解釋說,“因爲愛因斯坦博士不喜歡別人去他的住所打擾他的工作。”

這時候, 聽筒裏的聲音突然變得很小、很小, 只能隱約聽見“請您不要告訴別人,我就是愛因斯坦。 我正要回家, 可是忘記自己住在哪了……”

就像愛因斯坦中學的一位老師所說, 他很不喜歡錶現自己——他對科學的研究完全出於對科學的熱愛。他將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所思考的科學問題上, 所以在一些生活細節上鬧出了許多笑話。

此外, 愛因斯坦對人十分親切,他沒有將科學當成自己的成就,而是當成 自己終生的愛好,在臨終的前幾天,他還在修改他的科學著作。

正是這種專注與熱愛讓他成爲了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成功勵志故事 篇二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隻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後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了漂亮又嚴厲的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着這個數學、幾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製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有誰見過這麼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竊笑着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裏一陣鬨笑。

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裏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爲粗糙的木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製作的,剛纔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並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着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讚許的目光。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的韌性,在他不滿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時候,他又再次投入製作。他一共製作了三個小板凳,最後的一個比前兩個要好一些。在製作小板凳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表現了他對自己的態度,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 偉人的小故事激勵鞭策我在學習做事情要努力認真,一絲不苟!

愛因斯坦勵志故事 篇三

愛因斯坦對學生說:“有兩個從煙囪中爬出來的工人,一位很乾淨,一位很骯髒,請問,他們當中誰會去洗澡?”

一位學生說:“當然是骯髒的工人。”

愛因斯坦反問道:“是嗎?乾淨的工人看見骯髒的工人,他的確會覺得很骯髒;骯髒的工人看見乾淨的工人,就不這麼想了。我想再問你們,他們中的誰會去洗澡呢?”

另一位學生信佛知曉了答案:“因爲乾淨的工人與骯髒的工人對視,以爲自己也是骯髒的;而骯髒的工人看見乾淨的工人很乾淨,就會以爲自己也是很乾淨的。所以,乾淨的工人會去洗澡。”

在場的學生都贊同這個答案,然而愛因斯坦卻笑說:“答案仍然是錯的。理由很簡單,兩個工人從煙囪裏爬出來,怎麼可能一個工人乾淨而另一個工人骯髒呢?”

如果人們一直都在預先設定的框架下運用表面的邏輯思考問題,那麼社會將根本無法獲得發展,人類亦將止步於當下。

探尋真理的人們,讓我們把思索變得更加膽大吧!

真理是超脫一切現象而存在的,要尋求到真理,往往需要從預先假設的思路和習慣中脫離出來。

然而人們往往被很多最爲簡單和表面的邏輯所矇蔽,不願意花心思多想,向事情本質進一步靠攏。

那些發現了真理的有識之士,往往就是多了那麼一些思考,大膽地拋開了一些常規邏輯。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四

1888年(9歲),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裏德曼是指導老師。10歲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着作。到了12歲,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同時愛因斯坦開始懷疑歐幾里德的假定。16歲,自學完微積分。同年,愛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失敗。愛因斯坦開始思考當一個人以光速運動時會看到什麼現象。對經典理論的內在矛盾產生困惑。

在16歲時,愛因斯坦就從書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進的電磁波,與此相聯繫,他非常想探討與光波有關的所謂以太的問題。以太這個名詞源於希臘,用以代表組成天上物體的基本元素。17世紀的笛卡爾和其後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首創並發展了以太學說,認爲以太就是光波傳播的媒介,它充滿了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物質中。

與以太說不同,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牛頓認爲,發光體發射出的是以直線運動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衝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18世紀牛頓的微粒說佔了上風,19世紀,卻是波動說佔了絕對優勢。以太的學說也大大發展:波的傳播需要媒質,光在真空中傳播的媒質就是以太,也叫光以太。

與此同時,電磁學得到了蓬勃發展,經過麥克斯韋、赫茲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電磁現象的動力學理論——電動力學,並從理論與實踐上證明光就是一定頻率範圍內的電磁波,從而統一了光的波動理論與電磁理論。以太不僅是光波的載體,也成了電磁場的載體。直到19世紀末,人們企圖尋找以太,然而從未在實驗中發現以太,相反,邁克耳遜莫雷實驗卻發現以太不太可能存在。

電磁學的發展最初也是納入牛頓力學的框架,但在解釋運動物體的電磁過程時卻發現,與牛頓力學所遵從的相對性原理不一致。按照麥克斯韋理論,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個恆量。然而按照牛頓力學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慣性系的光速不同。例如,兩輛汽車,一輛向你駛近,一輛駛離。你看到前一輛車的燈光向你靠近,後一輛車的燈光遠離。

根據伽利略理論,向你駛來的車將發出速度大於c(真空光速3.0x10^8m/s)的光,即前車的光的速度=光速+車速。而駛離車的光速小於c,即後車光的速度=光速-車速。但按照這兩種光的速度相同,因爲在麥克斯韋的理論中,車的速度有無並不影響光的傳播,說白了不管車子怎樣,光速等於c。麥克斯韋與伽利略關於速度的說法明顯相悖!

愛因斯坦似乎就是那個將構建嶄新的物理學大廈的人。愛因斯坦認真研究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特別是經過赫茲和洛倫茲發展和闡述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堅信電磁理論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使他不安,這就是絕對參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閱讀了許多着作發現,所有人試圖證明以太存在的試驗都是失敗的。經過研究愛因斯坦發現,除了作爲絕對參照系和電磁場的荷載物外,以太在洛倫茲理論中已經沒有實際意義。

愛因斯坦喜歡閱讀哲學着作,並從哲學中吸收思想營養,他相信世界的統一性和邏輯的一致性。在“奧林匹亞科學院”時期大衛·休謨(DavidHume)對因果律的普遍有效性產生的懷疑,對愛因斯坦產生了影響。相對性原理已經在力學中被廣泛證明,卻在電動力學中卻無法成立,對於物理學這兩個理論體系在邏輯上的不一致,愛因斯坦提出了懷疑。

他認爲,相對論原理應該普遍成立,因此電磁理論對於各個慣性系應該具有同樣的形式,但在這裏出現了光速的問題。光速是不變的量還是可變的量,成爲相對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問題。當時的物理學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絕對參照系,這是受到牛頓的絕對空間概念的影響。

19世紀末,馬赫在所着的《發展中的力學》中,批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這給愛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愛因斯坦與一個朋友貝索討論這個已探索了十年的問題,貝索按照馬赫主義的觀點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兩人討論了很久。突然,愛因斯坦領悟到了什麼,回到家經過反覆思考,終於想明白了問題。

第二天,他又來到貝索家,說:謝謝你,我的問題解決了。原來愛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時間沒有絕對的定義,時間與光信號的速度有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繫。他找到了開鎖的鑰匙,經過五個星期的努力工作,愛因斯坦把狹義相對論呈現在人們面前。

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的時候,曾將宇宙常數(爲了解釋物質密度不爲零的靜態宇宙的存在,他在引力場方程中引進一個與度規張量成比例的項,用符號Λ表示。該比例常數很小,在銀河系尺度範圍可忽略不計。只在宇宙尺度下,Λ纔可能有意義,所以叫作宇宙常數。即所謂的反引力的固定數值)代入他的方程。他認爲,有一種反引力,能與引力平衡,促使宇宙有限而靜態。當哈勃將膨脹宇宙的天文觀測結果展示給愛因斯坦看時,愛因斯坦說:“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錯誤。”

宇宙是膨脹着的。哈勃等認爲,反引力是不存在的,由於星系間的引力,促使膨脹速度越來越慢。星系間有一種扭旋的力,促使宇宙不斷膨脹,即暗能量。70億年前,它們“戰勝”了暗物質,成爲宇宙的主宰。最新研究表明,按質量成份(只算實質量,不算虛物質)計算,暗物質和暗能量約佔宇宙96%。

看來,宇宙將不斷加速膨脹,直至解體死亡。(也有其它說法,爭議不休)。宇宙常數雖存在,但反引力的值遠超過引力。林德饒有風趣的說:“我終於明白,爲什麼他(愛因斯坦)這麼喜歡這個理論,多年後依然研究宇宙常數,宇宙常數依然是當今物理學最大的疑問之一。”

在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天德皇軍隊通過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們都涌向窗前喝彩助興,小孩子們則爲士兵發亮的頭盔和整齊的腳步而嚮往。但愛因斯坦卻恐懼得躲了起來,他既瞧不起又害怕這些“打仗的妖怪”,並要求他的母親把他帶到自己永遠也不會變成這種妖怪的國土去。

中學時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可他並不申請加入意大利國籍。他要做一個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戰過後,愛因斯坦試圖在現實的基礎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夢想,並且在“敵國”裏作了一連串“和平”演說。德國右翼刺客們的黑名單上也出現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懸賞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

爲了使自己與這個世界保持“和諧”,愛因斯坦不得不從意大利遷到荷蘭。又從荷蘭遷居美國,而且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認爲,在美國這個國度裏,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在勉強過得去的友誼中生存下去。

愛因斯坦勵志故事 篇五

十六歲時愛因斯坦仍然整天和一羣調皮貪玩的小夥伴在一起,一個星期日,他正準備和那羣小夥伴去河邊釣魚,母叫住了他,滿腔慈愛地說:“孩子,你整天貪玩,使得功課不佳,我和你爸爸都爲你的前途擔憂啊!”

“沒有什麼值得擔憂的,羅伯特和傑克成績也不好,不也是天天玩嗎?”愛因斯坦說。

“話可不能這麼說啊!媽媽知道你喜歡聽故事,我給你講一個吧! “從前,有兩隻可愛的小白貓在屋頂上玩。玩著玩著,其中一隻貓抱著另一隻貓從煙囪裏溜了下來。等它們爬出來時,一隻貓很乾淨,另一隻貓卻很髒,你知道誰會去洗澡嗎?”

“當然是髒的那隻小白貓啦!”愛因斯坦馬上答道。

“恰恰相反,因爲那隻髒的小白貓見同伴是乾淨的,以爲自己是乾淨的,所以,他不會立即去洗澡,甚至還四處亂逛,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白貓回家一照鏡子,才發現自己又髒又醜。”

講到這,母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啊!自己纔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當自己的鏡子,你就會像那隻骯髒的小貓一樣犯同樣的錯誤。”

聽完母親的話,愛因斯坦滿臉羞愧,急忙放下魚竿。從此,一心一意努力讀書。

愛因斯坦勵志故事 篇六

假若沒有孜孜追求的一種志向,假若不去探求客觀世界裏那個在藝術和科學領域裏永遠達不到的境界,那麼在我看來,再長的人生也是沒有意義的。

俗世之人所努力追求的一切——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都不屑一顧。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的唯一目標,這種倫理的基礎,可以說與動物無異。

指引我前進,並且不斷地鼓舞我去創造生活和正視生活的,是真、善、美。

生活百味來源於自然界,而堅強的個性卻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我自己的本性使然。現在經常有一些品格高尚的人憤然棄世,以致我們對於這樣的結局不再感到震驚和奇怪了。然而要做出死別的決定,一般都是由於無法適應新的生存環境,感到內心絕望而了結自己的生命。今天,在精神健全的人中間,極少發生這種事情,偶然出現的例外發生在那些最清高、道德最高尚的人身上。也許我們並不知道,什麼纔是生活中最有意義的,正如終生都遊蕩於水中的魚兒,不是對水的世界也一無所知嗎?

愛因斯坦的簡介 篇七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是著名的德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因爲“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係”的創立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他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爲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他的深刻影響下與廣泛應用等方面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爲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1999年(己卯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爲“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勵志故事 篇八

愛因期坦大學畢業後,一年中幾次失業,後來他才應聘到瑞士伯爾尼專利局,做了一名技術審查員。

他每天上午步行到專利局,走上四樓,坐在他那狹長的辦公室裏,工作八小時。當時專利局使用的是一種長腿座椅,這種座椅讓不少人養成一個習慣:把座椅往後一仰,雙腿蹺到桌上,悠閒地審查圖紙。愛因斯坦不習慣這樣,他寧可緊張、聚精會神地伏案工作。有一天,他從家裏帶來一把鋸子,把椅腿鋸掉了一截。他又可按自己的習慣,整個身子都埋在桌子上的圖紙中工作了。每天,他把圖紙審查完後,就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進行令他着迷的物理學研究。也正是在伯爾尼工作的這段日子裏,愛因斯坦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設,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相對論也是在這段時間誕生的,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當人們驚訝幹愛因斯坦的天才時,是不是也該從被他鋸掉的椅子腿中有所領悟,他鋸掉的僅是一截兒椅子腿?不,他鋸掉了一種安逸的工作狀態,才使他能完全集中精力到桌案的工作上,不會因爲安逸而懈怠。所以,不要總是把目光盯住別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拿起你的鋸子來,鋸掉容易讓人懈怠的那份安逸。

愛因斯坦的故事 篇九

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看過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讚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韋伯先生是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面可以說是有“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而對於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輕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衆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著名的電影演員查理·卓別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於好萊塢首映之日,邀請愛因斯坦夫婦去看。愛因斯坦和卓別林走出汽車時,許多人發現愛因斯坦來看戲,大家圍攏歡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別林。愛因斯坦不喜歡這樣的場面,問卓別林:“這是什麼意思?”卓別林馬上安慰他:“這沒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