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什麼是中元節(精品多篇)

什麼是中元節(精品多篇)

中元節的作文 篇一

農曆七月十四,俗稱鬼節,亦稱中元節、七月半。

在這一天,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小時候,常聽村裏的老人說,鬼節就和人間的春節一樣,從農曆七月七年級開始,鬼門關就開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裏探望。農曆初七到十五的晚上常常有亡魂四處活動,陽氣低的人晚上出門就會看到許多鬼的樣子。所以常常告誡小輩,這幾天晚上千萬呆在家裏別出門,否則會尋晦氣,膽小的我們那時候真的給唬住了,一到晚上就窩在屋裏不敢出門、

印象中,每年的鬼節,家家戶戶都有包糉子的風俗。鬼節前一天早上,大人們就將包糉子要用到的竹葉用滾燙的開水煮過一遍,然後撈出來再在木桶裏泡上。下地幹活之前吩咐家裏的老人或小孩在午飯之前把竹葉洗淨疊放整齊。而每次小孩子們和老人聚在一起洗竹葉的時候,各種歡樂,老人就會跟我們講着各種各樣久遠的故事,當然說的最多的還是一些先人們的事,老人們說着說着,聲音就會慢慢地低下來,語調也會逐漸變緩,手上的活也停了下來。年少的我們自然不會明白老人們回憶起先人們的各種傷感,只是把它當成了老人們爲哄小孩子編出來的故事罷了。

鬼節的早上,吃過早飯後,家裏的婦女們就會把泡好的糯米和一些花生、板栗,綠豆擺好,再拿出前天洗好的竹葉,開始熟練地包起來糉子。只見她們的雙手飛快的疊竹葉,舀糯米,放調料,包葉子,綁繩線……不到幾分鐘,一隻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這個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一般都會圍在她們身邊看,一臉的`崇拜之情。而老人們就開始燒用來煮糉子的水了,因爲煮糉子可是一件費時間的事,煮好少說也要要幾個小時。

等包好糉子,小孩子們又開始轉移陣地,跑到竈旁看火,久不久就會問老人們什麼時候可以吃糉子。老人們一邊說快了,一邊往竈裏添柴火。小孩子終究沒有耐性,鄰居的夥伴一聲招呼,就飛一般地溜出去玩了。等到回來,糉子早已熟了,拿起筷子夾了幾片裂好的糉子吃的津津有味,一臉的滿足。

鬼節,最隆重莫過於祭奠祖宗了。晚飯過後,父親和大伯,還有叔叔召集家裏的小孩子們,拿起祭奠用的物品到屋外的空地上送祖宗出門。這時,每個小孩通常都有任務,有的拿着兩條糉子,有的拿着托盤,有的拿着白天老人剪好的紙錢,有的拿着柴火,還有的拿着未點好的香……跟着大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路上,到處都是點燃的香紙,全村的孩子都出動了,互相打招呼說:“那麼早啊!”然後迅速到固定地點點香,放祭品,澆酒,祭拜,放鞭炮,一切都是那麼按部就班。最後,大人們讓我們跟祖宗們說幾個自己心願,據說祖宗聽了就會保佑我們的。記得當時許的最多的是新學期考個好成績。一切都做完之後,收拾好東西,回到家裏,一家老少其樂融融地聊天逗樂……

現在想來,自己也有幾年不在家裏過鬼節了,鬼節的風俗希望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因爲這畢竟是一種懷念儀式吧,和清明節一樣,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輕易的回頭 篇二

當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中元節的作文 篇三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元節我要去給外婆掃墓。

一大早老媽就把我叫起來,倒計時上去買燒紙也就是所謂失去親人的“錢”到啦集市上各種各樣錢看得我眼花繚亂。有一元。兩元一千元的紙幣上面還有玉皇大帝的頭像。還有金銀元寶,紙銅板……

買好燒紙後我們往回返。

外婆的墳墓在一大片玉米地裏,由於玉米的葉子非常鋒利,很容易刮傷我們於是我們各自都做好啦防護。姑外婆和老媽都穿個破褂子,帶頭衝進了玉米地我也不甘示弱披上雨衣也衝進玉米地在地裏,在地裏我雙手向前伸直,把玉米葉撥向兩邊這樣就傷不到我了。

這樣過了十分鐘左右,我們來到拉墳前用手劃拉一個十子架,接着用打火機點燃啦“錢”火嘩的一下燒拉起來由於玉米地裏本來就悶熱再加上燃燒的火焰使本來就汗流浹背的我們更熱啦,汗珠啪嗒啪嗒的往下落,但老媽卻說“老媽收你的錢在那邊要捨得花錢,別省吃儉用……”此時老媽的表情是那麼嚴肅。痛苦。

中元節,這個悲傷哀痛的日子;這個思念親人的日子;這個令我永生難忘的日子。

中元節的作文 篇四

農曆7月14日我們這裏傳統的鬼節,家家戶戶都殺雞宰鴨上供,焚燒陰間用的紙錢、別墅、轎車、家用電器等等以祭拜祖宗。總之神臺前是燃香點蠟的,煙味兒瀰漫了整個空間,陰陽兩界,在這煙霧繚繞中連爲一家,共慶一年一度的鬼節。

因爲爺爺的爺爺曾經當過所謂的“道公”,所以7月13日晚老媽大人就給我和爸爸下了死命令——我們一家明天得“吃齋”,忍飢挨餓到下午四點鐘方可吃東西。我當時好象看見爸爸的臉都餓綠了,自己也面如菜色呢。現在都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了,黨的陽光四處普照,燦爛無比呢,怎麼還有這樣的破規矩呢?真是的!可礙於情面,我和爸爸即使眼前晃着美味佳餚,也絕對不敢抗旨的,這請您老媽大人放心好啦!

那天上午,我遲遲不敢起牀,賴着也睡不着了,只好爬起來玩電腦。爸爸早已約他的牌友玩牌去了,媽媽自己忙活,反正我不得吃東西,也賭氣不當下手了。可是玩歸玩,肚子還是要鬧革命的,於是拼命地喝水。玩到1點多鐘,屏幕上的字都變成了蘋果(我用的是紅色字體),圖片也變成了飯菜,朋友的頭像也成了烤鴨,音樂是口水滴答的節奏。我餓,主啊,救救我吧!

實在受不了啦,把口袋裏的錢全都扔在了電腦桌上,自己跑出去瞎溜達。來到街上,汽車尾氣也是香香的,一個小男孩還故意拿着冰淇淋舔啊舔,那個小妹妹也竟然大口大口地吃着火腿腸,尤其是那個哥哥,都這麼老了,還吃剛烤出來的熱狗。我嚥了咽口水,以防盯愣聞傻了滴落下來。他們也太過分了吧,怎麼不知道在街上隨便吃東西是不文明的表現呢,平時的大街上壓根兒也沒有這麼人吃東西啊。今兒是怎麼啦?於是忿忿地走進時裝店,這兒摸摸,那兒看看,笑嘻嘻地請老闆取下模特身上的那幾件裙子,試了又試,反反覆覆地照了鏡子,幾個來回後,雖然店裏的買主和老闆都說合身,但我“醉妞之意不在裙”啊!我餓,同志姐啊!

後來又去新華書店看書,隨手拿起一本《幽默與笑話》,看着看着,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惹得衆人對我投來鄙視的目光,他們疑心我神經病了麼?鬱悶……只好放下書本,假裝找起歌舞光碟來,找着尋着,突然那些花花綠綠的光碟都在眼前晃成了香甜可口的菜餚。此時肚子更是咕咕地唱起歌來了——食物啊,我的姑奶奶!

終於熬到了下午三點半鐘,我便滿懷希望奔回家來,看見爸爸已先我一步到家了。他就在廚房砍着雞肉呢,那動作好熟練,媽媽也看傻眼了。爸爸眨我一眼,示意我不要出賣他的“看家本領”。

阿彌陀佛,光輝的下午四時終於到啦!可以開飯了——我和媽媽一掃平時吃飯細爵慢嚥的作風,配合爸爸上演了狼吞虎嚥的精彩激烈場景。一會兒工夫,一桌豐盛的飯菜就光榮地犧牲了一大半。我們叄都只顧埋頭吃啊吃,惟恐怠慢了自己的肚子。哈哈,突然叄雙筷子一齊夾向那碟酸甜排骨,於是我們面面相覷,“噗嗤”——不約而同噴飯啦!

最後的飯局以“噴飯”而告終,要不然,我還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碗呢,撐死事小,影響事大呢!

——唉!這難捱的鬼節!

拖鞋頭朝牀的方向 篇五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裏,如果鞋頭朝牀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牀和你一起睡。

中元節的作文 篇六

吃了午飯,奶奶準備好了要用的東西。我一看,準備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銀行的錢和金銀財寶,連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考慮到了。我就和爸爸媽媽、奶奶、小姑媽乘上了爸爸的車出發了。在車上,奶奶告訴我:“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奶奶便向我說起了寒食節的故事。

來到了我們永康的花街那兒的一座山上,那裏樹木成羣,山路歪七扭八,偶爾也能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聲,因爲今天早上剛剛下過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變得泥濘起來了。

我們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開始幫起忙來了。奶奶把準備好的飯菜擺在了墓前,敬上了酒,點上蠟燭。接着,就讓爸爸媽媽把清明紙標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這家人已經來過了。”標好了以後,奶奶讓小姑媽拿出12支香給她,奶奶點燃了香,只見往上一衝,火就滅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別發給我們4個人每人3支,便讓大家拜起來。當時,我在心中默默地說道:“太公、太婆,今天我們來看你們,給你們帶來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給我們一點嗎!我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興隆,讓家裏的孩子都學習優秀,特別是今年就要考大學的表哥,讓他一次性就考上重點線,上一所好學校。你們能答應我嗎?太公、太婆?我相信你們一定會答應我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儘管用吧!”說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邊,讓我去敬一次酒,還囑咐爸爸把帶來的鞭炮放起來,爸爸便聽了奶奶的話,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來。放完了鞭炮,媽媽有敬起了酒來。除了爸爸,我們就燒起了帶來的東西,燒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說道:“東西太多了,拿個帶子給他們裝一下吧!”說罷,便把手中的塑料帶丟進了火堆中。幹完了,奶奶把把一個托盤拿了回來,其餘的就放在了那兒。快要走了,我對太公、太婆說:“太公、太婆,再見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

中元節的作文 篇七

時值農曆七月,當遊客漫步在臺灣各地的大街小巷,一定會發現一個共同現象——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不管是商戶還是住家,門口都會擺出一張供桌,上面放滿了各種糕點、水果和“紙錢”。

這是臺灣同胞在過當地的傳統民俗節日———中元節。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爲“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臺灣還叫“中元普度”。

根據中國傳統習俗,中元節是針對“上元節”和“下元節”而言的。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主要是用來慶元宵的;農曆的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主要是爲了祭祀先人;而農曆的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是食寒食,紀念賢人。

大陸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部分在七月十四。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很多地方七月十五這一天和每年的清明節有些相似,家人是要去上墳掃墓,祭拜祖先的。

不過,和大陸不同,臺灣的中元節不像大陸或是農曆七月十五,或是農曆七月十四,根據不同地方而選擇的中元節日子不同。在臺灣,中元節不是某一天,而是整個七月,從七月七年級一直過到七月三十。

在臺灣,普遍的傳說是,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七年級凌晨,地府開鬼門,讓所有在陰間受苦的鬼魂,能回到陽間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後世子孫,陽間的人們則統一在七月十五,爲所有鬼魂舉行大拜拜。陽間從七年級開始擺好食品水果等讓鬼魂好好吃一個月好飯菜。到七月三十,陰間假期結束,這些鬼魂重返陰間,中元節則宣告結束。

據瞭解,臺灣的中元普度分爲公普和私普,公普是地方寺廟舉行法會,聘請僧侶或道士作法施放焰口、普度孤魂野鬼。私普是指各行各業自行協調一天聚集普度,而民間在自家門口擺設祭品進行祭儀,則稱爲家普。公普形式接近佛教盂蘭盆會,私普祭典則是道教中元節的形式。中元普度的對象是孤魂野鬼,因此儀式也與一般祭典不同,普度時供桌須擺設在門外,不可“請鬼入厝宅”,桌下放置一盆清水,盆上覆蓋毛巾,並備髮梳、鏡子、春仔花、白粉等供好兄弟梳妝打扮。中元普度祭品之豐盛爲所有年節之冠,祭禮時間也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