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夜洛城聞笛》翻譯賞析精品多篇

《春夜洛城聞笛》翻譯賞析精品多篇

《春夜洛城聞笛》詩歌賞析 篇一

《春夜洛城聞笛》是李白在遊謁期間創作的一首以懷鄉爲主題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春夜裏聽到了優美的笛聲不禁泛起思鄉之情的場景,抒發了詩人客居他鄉觸景生情,思念故園家人的情感。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

洛陽城中,春風微拂的一個夜晚,喧囂的城市安靜下來,詩人在客舍裏無意中聽到外面傳來清亮的笛聲,不知是何人正在吹奏一曲《折楊柳》,這是一首漢樂府古曲,詩人聽着婉轉的曲聲,心中聯想到什麼人聽到不會想念家鄉呢?詩人看不見誰在吹笛子,不知笛聲從何處傳來,吹笛子的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誰會聽到笛聲,詩人卻故意發問“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此時此刻詩人眼前思念家鄉的人不就是他自己麼。

寫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初夏時節,李白從湖北安陸啓程經襄陽等地趕往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初入長安李白遍訪當地名士,始終沒有人能幫助他實現入朝爲官施展才能的想法。李白的長安之行四處碰壁,爲了排解煩悶憂愁,他只好飲酒作樂。開元二十年,李白遇上一個羽林軍的校尉,校尉將李白灌醉後竟偷走了他的價值千金的寶劍和駿馬。後來李白在街上偶遇這位羽林軍校尉向他討要丟失的財物,校尉非但沒有歸還寶劍和駿馬,還糾集一羣人恐嚇威脅李白。經過這些不順利的事情後,李白不想再在長安停留,他起身向東前往河南地區的梁園和龍門等地,繼續他的遊謁。

開元二十一年(733)春,李白到達東都洛陽。洛陽跟長安一樣,宮殿巍峨雄壯,坊裏熙來攘往。一條洛水將洛陽分成南北兩半,商船往來不斷,到處都是繁華熱鬧的場面。漂泊異鄉的李白找了客舍安頓下來。春夜裏,白天的嘈雜聲都漸漸沉寂下去,李白似乎聽到遠處傳來若隱若現的笛聲,仔細聆聽,原來吹奏的是一曲《折楊柳》,婉轉悠揚的笛聲不禁勾起了詩人的離愁別緒,於是李白寫下了《春夜洛城聞笛》一詩。

關於“折柳”

李白的才情不僅體現在他的自信豪放,在另外一面,他又是一個心思細密的人。他能感受到的細緻入微的情感,又能用巧妙的方法表達出來,比如這首詩中的詩人對“折柳”這一細節的處理。

在唐代流行的笛曲中,最爲人們喜愛的就是《折楊柳》,這首曲子與我國古代一種習俗有關。在《詩經·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詩句,通過這樣優美的詩句來表現離鄉者眷戀故土的心情。在漢代,長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橋,折岸邊的柳枝贈別成了一種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習俗更爲流行,人們不僅在親友遠行時贈送柳枝,還會在分別之後的春天折柳寄遠,表示對親友的殷切懷念。

李白在這首詩裏,沒有直接說他聽到了一首《折楊柳》的曲子,而是說他在曲中聽到了折柳。“折柳”兩個字既是曲名,又是一種習俗,讓人想到分別的親友,引起人想念家鄉和友人的情緒。“折柳”兩個字的運用表現出詩人的情真意切,讓整首詩顯得意境深遠。

詳細解讀

第一句“誰家玉笛暗飛聲”中的“暗”和“飛”運用得非常巧妙。中國古代實行宵禁政策,禁止夜間活動。洛陽城從唐高宗時期被定爲東都,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已經非常繁華,白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但是到了晚上,人們都回到家裏,外面的聲響漸漸平息下去。在春天的夜裏,不知是誰在吹笛子,笛聲可能從很遠的地方傳來,時隱時現,像在悄悄地訴說曲子裏的故事。笛聲從哪裏來,誰會聽到笛聲,都是未知的,所以詩人用了一個“暗”字。笛聲通常婉轉清麗,很快就傳到了詩人的耳朵裏,詩人又用了一個“飛”字。

第二句“散入春風滿洛城”,春夜裏,流暢的笛聲像散落在輕柔的春風中一樣佈滿了整個洛陽城,彷彿整個城市裏的人都能聽到優美的笛聲。“滿”從“散”中來,“散”從“飛”中來,讓人感受到行文的流暢和通達。隨着笛聲傳來,自然引起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詩人仔細聽着從遠處傳來的曲子,原來是一首關於折柳的曲子,折柳代表着一種懷念的情緒。詩人此時剛經歷過在長安的種種挫敗,獨自一人留宿客棧,埋藏在心中的對故鄉的情感被激發出來。於是詩人在最後一句發出疑問,“何人不起故園情”,在這樣的情景之中,什麼人能不想起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呢。

懷念故鄉是李白的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從二十多歲離開故鄉蜀地之後再也沒有回去過,漂泊異鄉是他生活的常態,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也自然時常縈繞心頭。

李白的內心世界

李白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漂泊,即使有了家庭之後也沒有停止外出遊歷的腳步。他一方面追求儒家入世之道,他想要濟蒼生安社稷,實現治國安邦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他又偏愛道教的隱逸出世,追求自我,渴望返璞歸真。與此同時,他又受佛教和縱橫家的思想影響,他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當他一次次努力結果卻落空時,加之在外漂泊的生活窮困艱難,使他承受了很多尋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當某件事情把他內心裏最真實的情緒激發出來時,像他這樣才華橫溢的天才就會用令人歎服技法和詞語表達強烈的情感。李白曾說自己“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此言不虛,讀李白的詩文時常常有這種凌雲之感。

創作背景 篇二

這首詩是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洛陽時所作。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裏,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思鄉之情,所以寫下此詩。

詞句註釋 篇三

⑴洛城:即洛陽,今屬河南。

⑵玉笛:玉製或鍛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⑶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⑷聞:聽;聽見。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曲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雲:‘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內容多寫離情別緒,一方面又暗含一種習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柳:暗指“留”。

⑸故園:指故鄉,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