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道德的經典故事(精品多篇)

道德的經典故事(精品多篇)

道德的經典故事 篇一

我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智慧即美德。”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想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對於俗世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道德敗壞是一種矇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矇昧。

假、惡、醜從何而來?人爲何會虛僞、兇惡、醜陋?我只找到一個答案:因爲貪慾。人爲何會有貪慾?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爲“無明”。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把道德淪喪的原因歸結爲意識形態的失控,試圖通過強化意識形態來整飭世風人心,這種做法至少是膚淺的。

意識形態和人生智慧是兩回事,前者屬於頭腦,後者屬於心靈。人與人之間能否默契,並不取決於意識形態的認同,而是取決於人生智慧的相通。一個人的道德素質也是更多地取決於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所以,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集團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社會愈文明,意識形態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愈真實、自然。知識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爲善,也可以爲惡。美德與知識的關係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還是功利的和僞善的。

道德的經典故事 篇二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着,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裏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爲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着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道德的經典故事 篇三

明朝名臣楊博的父親楊瞻做過商人,曾經在淮揚地方經商,當時有一位從關中來的鹽商,將一千金的錢寄放在楊家,請楊瞻暫時代爲保管。不料那鹽商離開以後,竟然一去不回,楊瞻不知如何纔好,便將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種植花卉,並派人到關中去尋找,後來找到了鹽商家,不料那鹽商已經去世了,家中只有一個兒子。

楊瞻得知消息後,便邀請那商人兒子到楊家來,指着花盆說:“這是你父親生前所寄託的金錢,現在就交由你帶回去吧!”那商人的兒子感到非常驚奇,不敢收取。楊瞻說:“這是你家的財物,何必推辭呢?”於是說出原由,那商人的兒子非常感動,於是叩謝攜帶那筆金錢回去。

後來楊瞻生了兒子楊博,中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楊博的兒子楊俊民,也中了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楊瞻受人之託,自始至終忠人之事,雖然託寄人發生變故,不來取回,可是楊瞻不爲錢財所動,不但一介不苟貪,而且千里迢迢,尋訪其人,並將財物交還遺孤,具有可以託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難怪終得賢德子孫,世代貴顯。足證天報厚德,絲毫不爽。

古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把誠信作爲人道德修養最基本的內容,古語云:“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而誠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而且還會影響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一言足以興邦,一諾豈止千金。

道德哲理故事 篇四

呂布是三國時期一個讓人很看不起的角色,原因之一是他到處拜乾爹。到處拜乾爹還在其次,更主要的是他在新拜了一個乾爹後,立馬就會殺了前一任乾爹。

另外,他還做了一件過河拆橋的事,就是從背後捅了劉備一冷刀子。

那時,他殺了他的最後一任乾爹董卓,被聞訊趕來的董卓的部下追殺,跑出了京城,成了“犀利哥”,四處流浪,四處投靠。可大家都知道他的爲人,怕一旦收留他,稍不注意,也會被他給煮了。所以,都讓他哪兒涼快哪兒呆着去。最後,還是剛佔領了徐州的劉備,善心一發,收下了他。

誰知,劉備去前方打仗,他又趁機奪取了徐州。這一下,劉備倒成了叫花子、流浪漢。

呂布覺得這樣還不過癮,他還準備寫封信,去把劉備狠狠痛罵一頓,在劉備的傷口上再撒把鹽,讓他難受得嗷嗷叫。選誰寫信呢?左思右想,他最終選中了一個叫袁渙的人。在他心中,這人是罵劉備的不二人選。

因爲,袁渙曾是劉備的學生

劉備原是一個賣草鞋的,也有學生嗎?當然有。這就不得不說到漢朝的一條潛規則,那時,如果地方官向中央舉薦了某個人,這個人就算是舉薦者的學生。劉備任豫州牧時,曾舉薦過袁渙,兩人因此也就成爲師生。

呂布想,現在讓袁渙寫信去罵劉備,最具殺傷力,也最能給劉備造成致命的內傷:瞧,你個大耳朵賊,現在連你的學生都在拍着桌子罵你了,你都混成啥樣子了?衆叛親離,獨夫一個。他得意洋洋地想,說不定劉備看了這信一生氣血壓飆升,變成植物人了也未必可知。

可是,當呂布把袁渙找來,叫他寫謾罵信時,袁渙一搖頭,徹底拒絕了。

呂布不爽了,臉一冷,“唰”地一聲抽出寶劍:“爲之則生,不爲則死。”說完,就將那寶劍架上了袁渙的脖子。

袁渙仍坐在那兒,嘿嘿一笑,一點兒也不當回事。

呂布很生氣地問道:“都快死了,你小子還笑啥?”

袁渙心想,呂布這傢伙是個榆木腦袋,不開竅!自己得敲打敲打他,讓他開開竅。於是他就告訴呂布,自己只知道,有德之人能用自己高尚的道德來使別人自慚形穢,羞臊不已;可從沒聽說過,謾罵能讓對方感到羞辱,認輸。看到呂布一臉大惑不解的樣子,他又進一步分析說,劉備如果是君子,對你老呂的謾罵,只會感到無聊,感到可笑,嗤之以鼻;如果他是小人,看了來信,火冒三丈,就會像老孃們兒吵嘴一樣,回信把你也臭罵一通,並肯定會把你的祖宗三代翻個遍,算作回報。這樣一來,受辱的反而只能是你,不是他了。

呂布聽了,雖然沒說什麼,但臉色漸緩。

袁渙看見有門,繼而解釋道:“今天,我在你手下幹事,就將劉將軍罵個狗血噴頭,替你出氣。將來,我一旦離開你,再回過頭罵你替別人出氣,行嗎?”

呂布徹底呆住了,收回了寶劍,也收回了洶洶的氣勢,紅着臉轉身走了。

就這樣,這場宏偉的罵人計劃,還沒有誕生,就胎死腹中了。

從古至今,謾罵、誣陷、設計暗害,都不可能讓對手感到羞愧,感到痛苦。相反,只會讓對手感到自己的高尚和強大。戰勝對手的辦法只有一種,那就是要在道德上、人格上力求完美,超過對手,讓對手相形見絀。

如此看來,道德才是一把無敵的刀。

可惜,這道理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知道。知道並努力踐行的,就是君子;反之,就成了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