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數學名人故事 優選18篇

【導語】

數學名人故事 優選18篇

數學名人故事 優選18篇 由本站會員“光輝歲月”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數學名人故事篇2:數學名人故事篇3:數學名人故事篇4:數學名人故事篇5:數學名人故事篇6:數學名人故事篇7:數學名人故事篇8:數學名人故事篇9:數學名人故事篇10:數學名人故事篇11:數學名人故事篇12:數學名人故事篇13:數學名人故事篇14:數學名人故事篇15:數學名人故事篇16:數學名人故事篇17:數學名人故事篇18:數學名人故事

【正文】

篇1:數學名人故事

天才由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華羅庚

1930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裏看一本《科學》雜誌。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最終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只念過國中。熊慶來驚奇不已,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從此,華羅庚就成爲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誌陸續發表。幾年之後,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爲“華氏定理”。

篇2:數學名人故事

高斯,德國著名數學家,並有“數學王子”的美譽。小時候高斯家裏很窮,且他父親不認爲學問有何用,但高斯依舊喜歡看書,話說在小時候,冬天吃完飯後他父親就會要他上牀睡覺,以節省燃油,但當他上牀睡覺時,他會將蕪菁的內部挖空,裏面塞入棉布卷,當成燈來使用,以繼續讀書,高斯有一個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時間計算出了國小教師佈置的任務:對自然數從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1+100,2+99,3+98……),同時得到結果:5050。這一年,高斯9歲。

篇3:數學名人故事

後面還有多篇數學名人故事!

塞樂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進取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裏,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遊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篇4:數學名人故事

數學名人小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上九年級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教師。第一堂課楊教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職責。”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終一句話是:“爲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爲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教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僅爲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衆;讀書,不僅僅是爲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爲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教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明白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

篇5:數學名人故事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週三"做爲圓周率,這就是"古率".之後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週三有餘",可是究竟餘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覆演算,求出π在7.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爲約率,取爲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此刻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爲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提議把π=叫做"祖率".

篇6:數學名人故事

數學名人小故事-康托爾

由於研究無窮時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邏輯的但又荒謬的結果(稱爲“悖論”),許多大數學家唯恐陷進去而採取退避三舍的態度。在1874—1876年期間,不到30歲的年輕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向神祕的無窮宣戰。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證明了一條直線上的點能夠和一個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也能和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1釐米長的線段內的點與太平洋麪上的點,以及整個地球內部的點都“一樣多”,之後幾年,康托爾對這類“無窮集合”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經過嚴格證明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康托爾的創造性工作與傳統的數學觀念發生了尖銳衝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攻擊甚至謾罵。有人說,康托爾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康托爾的概念是“霧中之霧”,甚至說康托爾是“瘋子”。來自數學權威們的巨大精神壓力最終摧垮了康托爾,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進精神病醫院。真金不怕火煉,康托爾的思想最終大放光彩。1897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認,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稱讚康托爾的工作“可能是這個時代所能誇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這時康托爾仍然神志恍惚,不能從人們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悅。1918年1月6日,康托爾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篇7:數學名人故事

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衆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提高,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提高.鑑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爲"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教師的器重.在費克特教師的個別指導下併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篇8:數學名人故事

第一位女數學家--希帕蒂婭

古希臘是數學的故鄉。古希臘人爲數學的提高耗費了很多心血甚至生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個禮貌古國哺育了許多數學家,象泰勒斯、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德、阿波羅尼斯、阿基米德、托勒玫、海倫、丟番圖等。希帕蒂婭(Hypatia)——這位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數學家也誕生在那裏。

公元前47年,羅馬統治者凱撒大帝指使縱火焚燬了停泊在亞歷山大的埃及艦隊,大火延及該城,殃及圖書館,代表着希臘禮貌的很多藏書和五十萬份手稿付之一炬。基督教興起以後,出於愚昧迷信和宗教狂熱,基督教的領袖們排斥異教的學問,尤其鄙視數學、天文和物理學,基督徒是不許“沾染希臘學術這個髒東西的”。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康斯坦丁以用宗教爲統治工具,逐漸把數學、哲學、教育等都置於宗教的控制之下。此後,基督徒摧毀希臘文化的行徑變得有恃無恐、變本加厲。有人甚至說:“數學家應當被野獸撕碎或者活埋。”希帕蒂娜就誕生在這樣一個科學開始衰退、黑暗即將降臨的時代。

公元370年希帕蒂婭出生在亞歷山大城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賽翁(Theon)是有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在著名的亞歷山大博物院教學和研究,那是一個專門傳授和研討高深學問的場所。一些有名的學者和數學家常到她家做客,在他們的影響下,希帕蒂婭對數學充滿了興趣和熱情。她開始從父輩那裏學習數學知識。賽翁也不遺餘力地培養這個極有天賦的女兒。10歲左右,她已掌握了相當豐富的算術和幾何知識。利用這些知識,她懂得了如何利用金字塔的影長去測量其高度。這一舉動,倍受父親及其好友的讚賞,因而也就進一步增加了希帕蒂婭學習數學的興趣,她開始閱讀數學大家的專著。17歲時,她參加了全城之諾悻論的辯論,一針見血地指出芝諾的錯誤所在:芝諾的推理包含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假定,他限制了賽跑的時間。這次辯論,使希帕蒂婭僅名聲大震,幾乎所有的亞里山大城人都明白她是一個非凡的女子,不僅僅容貌美麗,並且聰明好學。20歲以前,她幾乎讀完了當時所有數學家的名著,包括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阿波羅尼斯的《圓錐曲線論》、阿基米德的《論球和圓柱》、丟番圖的《算術》等。爲了進一步擴大自我的知識領域,公元390年的一天,希帕蒂婭來到了著名的希臘城市——雅典。她在小普魯塔克當院長的學院裏進一

步學習數學、歷史和哲學。她對數學的精通,尤其是對歐幾里德幾何的精闢見解,令雅典的學者欽佩不已,大家都把這位二十出頭的姑娘當作了不起的數學家。一些英俊少年不由得對她產生愛慕之情,求婚者絡繹不絕。但希帕蒂姬認爲,她要幹一番大事業,不想讓感情過早地進人自我的生活。所以,她拒絕了所有的求愛者。此後,她又到意大利訪問,結識了當地的一些學者,並與之探討有關問題。大約公元395年回到家鄉。這時的希帕蒂婭已經是一位相當成熟的數學家和哲學家了。

希帕蒂婭從海外歸來後,便成爲亞歷山大博物院裏的教師,主講數學和哲學,有時也講授天文學和力學。在傳徒授業之餘,她還進行了廣泛地科學研究,有力地推動了數學、天文、物理等學科的發展。

希帕蒂婭在亞歷山大進取傳播普羅提諾和揚布里柯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新柏拉圖主義將柏拉圖的學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及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綜合在一齊,核心資料是由普羅提諾首創的關於存在物的統一與等級結構學說。希帕蒂婭的哲學興趣比較傾向於研究學術與科學問題,而較少追求神祕性和排他性,強調哲學與科學,尤其是哲學與數學的結合。儘管此時基督教逐漸滲人博物院,宗教徒的活動也多了起來,她仍崇尚自由、民主,反對宗教束縛和專制。來自歐洲、亞洲、非洲的許多青年聚到亞歷山大,拜她爲師,學生們都十分喜歡聽她講課,說她不僅僅學識淵博並且循循善誘,講話如行雲流水,引人人勝。幾年後,希帕蒂婭便成爲亞歷山大最引人注目的學者了。雖然當時的基督教與科學的對立日益明顯,希帕蒂婭的聲望還是吸引了一些基督教徒成爲其學生。其中最著名的是來自西蘭尼的西奈修斯,他之後成爲托勒玫城的主教,他向希帕蒂婭請教學問的信件至今尚存,信中問及如何製作星盤(一種藉助投影原理製作的反映星空的天文儀器)和滴漏(古代計時工具)及液體比重計。他熱情讚揚希帕蒂婭,說她不僅僅是一位教師,並且像一位慈愛的母親和善解人意的姐姐。

希帕蒂婭與某些基督徒的友好關係並沒有改善教會對她的態度。恰恰相反,教會爲自我的教徒被一個不信教的科學家吸引過去而惱火,攻擊她爲“異教徒”。儘管希帕蒂婭發現自我已處於十分危險境地,但她相信邪不壓正,仍然執着地追求着科學的提高。希帕蒂婭太熱衷於自我的事業了,她把所有的愛都投人到學生身上及科學研究上,以至很少研究個人問題,而終身未婚。

希帕蒂婭時代離《幾何原本》成書已經六百多年了,由於當時沒有印刷術,這本著作抄來抄去,出現了不少錯誤。希帕蒂婭同父親一齊,蒐集了能夠找到的各種版本,經過認真修訂、潤色、加工及其很多評註,一個新的《幾何原本》問世了。它更加適合讀者閱讀,因而立即受到廣泛歡迎,以至成爲當今各種文字的《幾何原本》的始祖。[由本站網友投稿]

希帕蒂婭曾獨立寫了一本《丟番圖(算術>評註》,書中有她自我的不少新見解,並補充了一些新問題,有的評註寫得很長,足以看作是一篇論文。希帕蒂婭還評註了阿波羅尼斯的《圓錐曲線論》,並在此基礎上寫出適於教學的普及讀本。希帕蒂婭對圓錐曲線很人迷,寫過好幾篇研究圓錐曲線的論文。此外,希帕蒂婭還研究過托勒玫的著作,與父親合寫了《天文學大成評註》,獨立寫了《天文準則》等。這在當時是多麼了不起的貢獻啊!爲了使讀者瞭解更深刻,請看以下事實並作以比較。在15世紀中葉,象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學生所學的數學資料極少,幾何僅限於《幾何原本》的前兩卷,考試只限於第一卷,一般學生只能掌握第一卷的前4個命題。算術水平更低,一般大學生只會做加減法和乘法,而不會用除法計算。

公元412年,來自耶路撒冷的西瑞爾當上了亞歷山大的大主教,這是一個狂熱的基督徒。他在全城系統地推行所謂反對“異教”和“邪說”的計劃,新柏拉圖主義也在“邪說”之例,這對希帕蒂婭是極爲不利的。可是希帕蒂妞從不向基督教示弱,拒絕放棄她的哲學主張,堅持宣傳科學,提倡思想自由。對那些找麻煩的基督徒,希帕蒂婭毫不退讓,常把他們駁得啞口無言。但這不是一個崇尚一理性的社會。那些狂熱的基督徒並不指望“說服”這位數學家和哲學家,只想有朝一日拔掉這顆眼中釘。一場有計劃、有預謀的暗殺活動正在醞釀之中。

公元415年3月的一天,希帕蒂婭象往常一樣,乘着其漂亮的馬車到博物院講學。行至凱撒瑞姆教堂旁邊,一夥暴徒立刻衝過去,攔住馬車。他們把她從馬車中拉下來,迅速拖進教堂。希帕蒂婭意識到,他們要對自我下毒手了,但她毫不畏懼,高聲怒斥他們的無恥行爲。滅絕人性的暴徒剝得她一絲不掛,然後用銳利的蚌殼割她的皮肉,直割得她全身血肉模糊,奄奄一息,暴徒們仍不罷手,又砍去她的手腳,將她那顫抖的四肢投人到熊熊烈火之中……。一顆數學明星就這樣隕落了。處於垂死狀態的希臘數學,最終斷氣了。

希帕蒂婭雖已故去一千五百多年了,但她的科學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尤其是一些女數學家。有跡象證明,當代女數學博士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本世紀30年代以來的40年中,美國數學博士僅有7%是女性。1969-1972年間,這一數字爲7.3%。1972-1974年再上升爲9.11%,而在1974-1975年度1022個數學博士中有103個女性。197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第一次有一名婦女進人,她就是羅賓遜(JuliaRobinson)。她在解決希爾伯特第10個問題的過程中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1976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數學與性別》的文章,探討了女數學家很少的原因,結論是:①在中國小生中男女學生對數學的喜愛程度不一樣;②教師和家長的態度是不鼓勵女孩子學數學的;③數學仍然是排擠婦女的篩子;④大學數學教授中,婦女只佔1.6%。

希帕蒂婭在數學上的光輝成就,仍將鼓舞廣大婦女向數學高峯不斷挺進,將有越來越多的女數學家涌現出來。

篇9:數學名人故事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爲魯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爲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就刻着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着:“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先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篇10:數學名人故事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陳景潤(1933.5~1996.3)是中國現代數學家。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塔裏問題的一個結果作了改善,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先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再越級提升爲研究員,並當選爲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裏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善。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牀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爲“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AWeil)曾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陳景潤於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鐘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績,他所贏得的殊榮,爲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樹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幟,輝映三山五嶽,召喚着億萬的青少年奮發向前。陳景潤共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篇11:數學名人故事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裏,阿基米德博閱羣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託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篇12:數學名人故事

張衡是我國漢朝時期一位十分出名的大文豪,與司馬相如、楊雄和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張衡的《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等都是流傳千年的文學佳品,至今仍被無數的文人墨客把玩賞析。

有的人覺得,文科和理科往往難以並重,那麼張衡可能會打破這些人的固有印象。張衡不僅僅在文學上展現了非凡的成就,天文學、地理學和數學上,張衡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爲一代數學家。

張衡自小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六藝,並且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在詩歌、辭賦、散文上,他才高於世,卻沒有驕傲之情。

《後漢書》提到,張衡曾寫過一部《算罔論》,可惜這本書在唐代失傳了。我們從《九章算術·少廣》章第二十四題的劉徽註文中得知有所謂“張衡算”。

從劉徽的這篇註文中明白,張衡給立方體定名爲質,給球體定名爲渾。張衡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研究過球的體積,其中還確定了圓周率值爲10的開方,雖然這個值比較粗略,但卻是中國第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

篇13:數學名人故事

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我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教師也給他很大幫忙。教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裏工作”。

篇14:數學名人故事

數學家歐拉國小時提問“星星”遭開除

事情是因爲星星而引起的。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裏讀書。有一次,他向教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教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明白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聖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教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明白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麼大,那麼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樣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爲什麼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教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教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纔好。教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僅是因爲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教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教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教師把上帝看得高於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爲什麼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教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堅持一致”,教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可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聖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樣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傢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後無事,他就幫忙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羣漸漸增多了,到達了100只。原先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爲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於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於原先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僅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可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必須能兩全齊美。父親最終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爲中心,將原先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着急了,說:“那怎樣成呢那怎樣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先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先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後,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此刻,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着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並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裏感到十分高興。孩子比自我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必須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麼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之後,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經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篇15:數學名人故事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於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後,人們爲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爲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篇16:數學名人故事

數學名人小故事—高斯(1777~1855),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高斯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幼年時,他在數學方面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3歲能糾正父親計算中的錯誤;10歲便獨立發現了算術級數的求和公式;11歲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少年高斯的聰穎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與資助,使他得以不斷深造。19歲的高斯在進大學不久,就發明了只用圓規和直尺作出正17邊形的方法,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1801年,他發表的《算術研究》,闡述了數論和高等代數的某些問題。他對超幾何級數、複變函數、統計數學、橢圓函數論都有重大貢獻。作爲一個物理學家,他與威廉.韋伯合作研究電磁學,併發明瞭電極。爲了進行實驗,高斯還發明瞭雙線磁力計,這是他對電磁學問題研究的一個很有實際意義的成果。高斯30歲時擔任了德國着名高等學府天文臺臺長,並一向在天文臺工作到逝世。他平生還喜歡文學和語言學,懂得十幾門外語。他一生共發表323篇(種)着作,提出了404項科學創見,完成了4項重要發明。

高斯去世後,人們在他出生的城市豎起了他的雕像。爲了紀念他發現做出17邊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邊形。世人公認他是一位和牛頓、阿基米德、歐拉齊名的數學家。

篇17:數學名人故事

數學名人小故事—諾伊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數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

諾伊曼出生在一個猶太銀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見的神童。他8歲掌握微積分,12歲讀懂《函數論》。在他成長的道路上,曾有這樣一段趣味的故事:1913年夏天,銀行家馬克斯先生登出一則啓示,願以10倍於一般教師的聘金,爲11歲的長子諾伊曼聘請一位家庭教師。儘管這誘人的啓示,曾使許多人怦然心動,但終沒有人敢去教導這樣傾城皆知的神童……他在21歲獲得物理-數學博士之後,開始了多學科的研究,先是數學、力學、物理學,又轉到經濟學、氣象學,而後轉向原子彈工程,最終,又致力於電子計算機的研究。這一切,使他成爲不折不扣的科學全才。他的主要成就是數學研究。他在高等數學的許多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最卓越的工作是開闢了數學的一個新分支---對策論。1944年出版了他的傑出着作《對策論與經濟行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爲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作出重要貢獻。戰後,運用他的數學才能指導製造大型電子計算機,被人們譽爲電子計算機之父。

篇18:數學名人故事

數學名人小故事-康托爾

由於研究無窮時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邏輯的但又荒謬的結果(稱爲“悖論”),許多大數學家唯恐陷進去而採取退避三舍的態度。在1874—1876年期間,不到30歲的年輕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向神祕的無窮宣戰。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證明了一條直線上的點能夠和一個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也能和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1釐米長的線段內的點與太平洋麪上的點,以及整個地球內部的點都“一樣多”,之後幾年,康托爾對這類“無窮集合”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經過嚴格證明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康托爾的創造性工作與傳統的數學觀念發生了尖銳衝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攻擊甚至謾罵。有人說,康托爾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康托爾的概念是“霧中之霧”,甚至說康托爾是“瘋子”。來自數學權威們的巨大精神壓力最終摧垮了康托爾,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真金不怕火煉,康托爾的思想最終大放光彩。1897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認,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稱讚康托爾的工作“可能是這個時代所能誇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這時康托爾仍然神志恍惚,不能從人們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悅。1918年1月6日,康托爾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小編簡評】

數學名人故事 優選18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數學名人故事範文。

【網友評價】

照顧到了很多細節。

標籤:名人 優選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