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多篇

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多篇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一

每一個人都有幽默的時候,只是在不好同的地方。就算是周總理,只是在不一樣的地方。

一位記者問總理:“中國有沒有?”不少人納悶:怎們問這種問題?大家關注着周總理,周總理肯定的說:“有!”之後“中國的在臺灣!”這一答,記者啞口無言。其實這是一個圈套,只要總理說:“沒有”,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之後說“臺灣有”,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領土”。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位記者說:“中國人很喜愛低着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擡着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個性。正因我們中國人喜愛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愛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裏顯然包含着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又不能在外交場合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哲理:有時候的幽默,能夠用來玩,也能夠用來維護尊嚴。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二

一個偉大萬里倒黴的作家,他出生在一個窮醫生家裏。小時候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參軍後被俘身負重傷,左手致殘,並屢立戰功,得到元帥的嘉獎。但是當他拿着元帥的保薦書,做着即將成爲將軍的美夢時,在歸國途中,被俘後賣到阿爾及利亞,在那裏做了5年苦工。

當他回到祖國的時候,很不幸,他的國家已經忘記了這位英雄,他連一個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無敵艦隊找到一個軍需的職位。一次也下鄉催徵,因不肯爲鄉紳通融減稅,被鄉紳誣陷入獄。從監獄出來以後,他改作稅吏。一次他把稅款交給一家銀行保管,偏偏銀行倒閉,他第二次入獄。第二次出獄,他貧困貧,而且家裏妻子、妹妹、女兒一幫人都靠他一個人養着。他住的地方,環境如此惡劣;一天,酒館裏有人鬥毆,一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出於同情把那人背到家裏,誰知人未救活,他涉嫌謀殺再次入獄。在此之後,他妻子死去,他又正因女兒的事情被法庭傳訊。

就這麼一個兩次被俘三次入獄的人,命運從來不肯眷顧他。但惡劣的環境沒有淹沒他,倒黴的。境遇沒有打倒他,反而豐富了他。他的智慧是把倒黴當作生命的一個必然結果加以理解,而化爲生命的財富。憑着他對生活的反思和那個國家鬥牛士的精神,他寫出了名震世界的鉅著——《堂·吉訶德》。

哲理:這個偉大的倒黴蛋就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而作品的主人公彷彿是作者的一個自我嘲諷。他證明了承受倒黴時的痛苦和順風時的歡樂都是人生的收入,他的賬本上沒有支出。

名人的經典哲理小故事 篇三

鄭板橋(1693-1765)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他在山東濰縣當縣官時,兒子小寶留在興化鄉下的鄭墨弟弟家。

小寶6歲時上學了。爲了教育兒子,鄭板橋專門給他的弟弟鄭墨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

他的“道”是什麼呢?他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

鄭板橋自己是個讀書人,他並不是看不起讀書人,他看不起的是:讀書就是爲了做官。

鄭板橋自己最重視的還是兒子的品德。他對弟弟說:“我不在家,兒便是由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爲猶子而姑縱惜也。”

他主張,他的孩子和僕人的兒女應平等對待。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別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脣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爲了教育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夫”,鄭板橋還抄錄了使小寶且念且唱、順口好讀的四首五言絕句:

二月賣新絲,五月巢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跳蚤出。

之後,鄭板橋不放心小寶的成長,就把他接到身邊,經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由於鄭板橋的嚴格教育和言傳身教,小寶進步很快。當時濰縣正值災荒,鄭板橋一向清貧,家裏也未多存一粒糧食。一天,小寶哭着說:“媽媽,我肚子餓!”媽媽拿出一個用玉米粉做的窩頭塞在小寶手裏說:“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寶歡跳着走到門外,高高興興地吃着窩頭。這時,一個光着腳的小女孩站在旁邊,看着他吃,小寶發現了這個用飢餓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窩頭分給小女孩一半。鄭板橋得知小寶的舉動,高興地對着小寶說:“孩子,你做得對,爹爹喜愛你。”

哲理: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準繩。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四

第一次見到盧斯卡教授,還是在1993年。當時,我正在重慶攻讀碩士,由於一箇中法合作的科研項目,在那一年的秋天,盧斯卡教授——法國圖盧茲大學城市與環境工程學院的終身教授,來到中國,就有關技術問題與中方課題組進行交流、討論。

應該說,20世紀90年代的中外科技合作,絕大多數是由外方提供關鍵技術,中方則組織力量消化和吸收,我們那個項目同樣採取的是這種模式。也正有鑑於此,加之盧斯卡教授本人崇高的學術地位,全體中方成員都不可避免地對他懷有一種很強的敬畏心理,而我這個資歷最淺的學生,更是暗自抱定了這樣的初衷:只做一個認真的聽衆,絕不開口參與問題討論。

大家都抱着與我類似的心態,因此註定學術交流從一開始便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均衡態勢——向盧斯卡教授提出問題,中方課題組事先要做精心的準備,被推舉的代表發言時更是小心翼翼,唯恐言語有失貽笑大方;而盧斯卡教授感興趣主動提出的問題,中方課題組又無人肯出頭做全面闡述,被“點將”不得不發言的,也往往三言兩語稍作闡述,接着便以“仍需我們進一步研究”畫了句號。結果,一場學術交流很快演變成了盧斯卡教授單方面“答疑”的獨角戲。坐在會議室的一角,我發現,面對這種令人難堪的默契,盧斯卡教授幾次搖頭苦笑,臉上也露出了深深的無奈與失望。

爲打破這種頗爲尷尬的氛圍,學院科研部的領導陪在一旁,立即顯出國人好客的一面。他滿臉堆出笑意,建議盧斯卡教授抽出一點時間,前往重慶的大足石刻、縉雲山等名勝古蹟瀏覽參觀。翻譯將這番美意譯作法語的過程中,盧斯卡教授卻開始聳動肩膀,並幾次將雙手攤在胸前,嘴裏也在小聲嘀咕什麼。

會議室沉寂了好一會兒,盧斯卡教授的臉上才重又浮現出一絲笑意,客氣謝絕主人好意之後,他清清嗓子說道:“其實,通過剛纔的交流,我發現各位同行對流化牀工藝還是頗有研究的,而我們的討論之所以不夠深入,恕我直言,是因爲大家在交流過程中選擇了太多的`妥協,這不由讓我想起一句法國諺語來。”說到這裏,他略作停頓,接着緩緩提高了聲量,“在我的國家,這句諺語是: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

“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盧斯卡教授把這句諺語說了兩遍,也特意請翻譯加以重複。待翻譯的話音第二次落下,會議室裏頓時陷入了更深的沉寂,大家不約而同將頭低下,有的人甚至臉上漲得通紅。

又過去難捱的幾分鐘,我不知哪裏來的膽量,竟然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一個主動站了起來:“盧斯卡教授,我想就反應器的進水方向,談點兒自己的看法……”

時間到了第二年夏季,由於中法雙方的精誠合作,那個項目順利通過驗收並投入到了實踐應用,而我作爲課題組一員,也沾上項目的光,在一項“新型斜螺旋沉澱裝置”的國際專利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正是這項專利,它對我畢業後的求職幫助多多,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一生的軌跡。

“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這句短小精煉的諺語,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生活中於人於事的交鋒,適當的妥協固然必要,但開誠佈公的溝通與交流,更應作爲雙方最初的選擇。

名人的哲理小故事 篇五

2001年5月20日,美國一位叫喬治—赫伯特的推銷員,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銷給了布什總統。布魯金斯學會得知這一消息後,把刻有“最偉大推銷員”的一隻金靴子贈予了他。這是自1975年該學會的一名學員成功地把一臺微型錄音機賣給尼克松以來,又一學員獲此殊榮。

布魯金斯學會創建於1972年,以培養世界上傑出的推銷員著稱於世。它有一個傳統,在每期學員畢業時,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能力的實習題,讓學生去完成。克林頓當政期間,他們出了這麼一個題目:請把一條三角褲推銷給現任總統。8年間,有無數個學員爲此絞盡腦汁,卻最終都無功而返。克林頓卸任後,布魯金斯學會把題目換成:請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布什總統。

鑑於前8年的失敗與教訓,許多學員知難而退。個別學員甚至認爲,這道畢業實習題會和克林頓當政期間一樣毫無結果,因爲當今的總統什麼都不缺,即是缺什麼,也用不着他親自購買;退一步說,即使他親自購買,也不一定正趕上你去推銷的時候。

然而,喬治—赫伯特卻做到了,並且沒有花多少功夫。一位記者在採訪他的時候,他是這麼說的:我認爲,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布什總統是完全可能的,因爲布什總統在德克薩斯州有一農場,那兒種了很多樹。於是我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有一次,我有幸參觀您的農場,發現種着許多矢菊樹,有些已經死掉,木質已變得鬆軟。我想,你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子,但是從你現在的體質來看,小斧頭顯然太輕,因此你仍然需要一把……最後他就給我寄來了15美元。

喬治—赫伯特成功後,布魯金斯學會在表彰他的時候說,金靴子獎已經空置了26年。26年間,布魯金斯學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推銷員,造就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這隻金靴子之所以沒有授予他們,是因爲我們一直想尋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從不因有人說某一目標不能實現而放棄;從不因某件事情難以辦到而失去自信。

感悟:

喬治·赫伯特的故事在世界各大網站公佈之後,一些讀者紛紛在網上搜索布魯金斯學會,他們發現在該學會的網頁上貼着這麼一句格言:不是因爲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爲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