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優選22個

【導語】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優選22個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優選22個 由本站會員“451328076”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2: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3: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4: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5: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6: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7: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8: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9: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0: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1: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2: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3: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4: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5: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6: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7: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8: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19: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20: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21: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篇22: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正文】

篇1: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當代十分著名的物理學家。我找了很長時間,只能找到繁體字的,可是基本上也看得懂的。

史蒂芬.霍金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爲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異常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一樣種類的戰爭遊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我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夢想,但之後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境,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應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爲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之後由於得了肺炎而理解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此刻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爲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十分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蹟,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篇2: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被拒絕了1009次的肯德基創始人

桑德斯上校退休後擁有的所有財產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飯店。飯店雖小,但頗具特色,與衆不一樣。可最受歡迎的、也是客人最愛吃的一道菜就是他發明烹製的香酥可口的炸雞,僅此就給他帶來了一筆可觀的財富。多年來,他的客人一向對他烹製的炸雞讚賞有加。可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由於高速公路改道別處,飯店的生意突然間也一落千丈,最終只好關門歇業。被逼無奈,桑德斯上校決定向其他飯店出售他製作炸雞的配方,以換取微薄的回報。

在推銷的過程中,沒有一家飯店願意購買他的配方,並且還不時地嘲笑他。一個人在任何年齡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況到了退休的年齡還被人嘲笑,這就更令人難以理解了。而這恰恰發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並且接連不斷地被人拒絕,可見這些經歷對他的影響有多麼巨大。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在沒有找到買主之前,他開着車走遍了全國,吃住都在車上,就在被別人拒絕了1009次後,纔有人最終同意採納他的想法,購買他的配方。從此後他的連鎖店遍佈全世界;也被載入了商業史冊。這就是肯德基的由來。

人們爲了紀念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樹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爲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話說:“神槍手是一槍一槍打出來的!”缺乏堅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認爲自我不能得到自我想要的東西,這兩者都是阻礙大多數人勇於改變的關鍵原因。如果你能夠緊緊抓住自我的目標不放並堅持不懈,那麼很快你就會超過大多數人。記住,是你掌握着自我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到達一個目標,就必須會有辦法取得成功。

篇3: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後面還有多篇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張海迪

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鍼灸醫術,爲鄉親們無償治療。之後,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國小、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爲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鍼灸等醫術,爲羣衆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着“活着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爲榜樣,勇於把自我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我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十分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夢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爲道德力量。

篇4: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林肯的一生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一生遭遇了許多挫折。

在從政之前,林肯從事過許多艱苦的工作。1832年,他失業了,變顯然使他很悲痛,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之後,林肯着手自我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爲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歷盡磨難。

隨後,林肯再一次決定聖駕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期望,認爲自我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能夠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牀不起。

1836年,他得了神經衰弱症。[由本站網友投稿]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

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嘗試,但卻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未婚妻去世,競選敗北。

但林肯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要是失敗了會怎樣?”的想法,而是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終最終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爲自我作爲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因爲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笑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頭指出:“當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失敗兩次。然而,林肯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嘗試了11次,失敗了11次,但他一向沒有放棄自我的追求,他一向主宰着自我的生活。1860年他獲得了生命中的第二次成功,當選爲美國總統。

篇5: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於越國交戰中大敗越王勾踐。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越國君臣在吳國爲奴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爲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最終勵精圖治,成功復國。越王勾踐亦成爲春秋時期最終一個霸主。

篇6: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巴雷尼堅強的故事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我的悲痛。她想,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忙,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牀前,拉着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期望你能用自我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裏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僅要言傳,還要身教。儘管發着高燒,她還是下牀按計劃幫忙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乾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鍊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最終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向在班上名列前茅。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終,最終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篇7: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愛因斯坦

不止因爲他是舉世聞名的物理大師,《相對論》的提出,對增進人類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貢獻,更因爲我很喜歡他,喜歡那種天真、活潑、幽默、頑皮的一面,一位伸着舌頭拍照的老頑童。

腦袋神奇,被喻科學家中的科學家的科學巨人,求學的經歷,一點也不神奇,甚至被當做“低能”看待,四、五歲還不太會說話,喜歡靜靜的坐着,常常發呆,父母一度以爲他有智能障礙。

國小的成績表現,果真一如預言的糟透了,除了數學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遠的最終一名,教師甚至對家長直言:做什麼都一樣,反正你的孩子將一事無成,朽木最終被退學,連中學畢業證書都沒拿到。

愛因斯坦終究還是成功了,歷經許許多多的波折,他進了瑞士蘇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成功的兩個關鍵是叔叔的慧眼與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師叔叔,讓他對數理愈來愈有興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堅信兒子必須會成功,讓一個曾被當成弱智的孩子,開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篇8: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耳聾的幻想家——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科學家,有俄羅斯航天之父的美譽。他生在俄國樑贊省的一個美麗的村莊。在父親的培養下,康斯坦丁從小就養成了謙虛、節儉、熱愛勞動及自立的習慣;小康斯坦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幻想。

8歲那年,母親送給小康斯坦丁一隻氫氣球,並且叮囑道:“小康斯坦丁,要拿好了,不然氣球會飛走的。”康斯坦丁留意地接過這隻紅紅的氫氣球,高興極了,氫氣球一下子就飛了出去,飄飄蕩蕩地越飛越高,很快飛到了天空深處。

“康斯坦丁,媽媽剛纔叮囑過你了,怎樣還是讓氣球飛走了”媽媽嗔怪道。

“媽媽,”小康斯坦丁望着越飛越高的氣球,苦有所思地說:“氫氣球飛到哪裏去了呢”

“大概到星星上去了吧。”媽媽說。

“那麼,我能像氫氣球那樣飛到別的星星上去嗎”小康斯坦丁好奇地問媽媽。

“那是不可能的。”媽媽回答道。

“如果我乘一隻氫氣球呢就能夠了吧”

“也不行。”

童年的康斯坦丁就是這樣地喜歡幻想,喜歡問很大奇怪的問題。

可是生活對小康斯坦丁這個小幻想家來說,卻是不幸的。10歲時,小康斯坦丁不幸患上了猩紅熱,由此所引起的嚴重併發症使他幾乎完全失去了聽覺。從此,他成了一個半聾的孩子。由於耳聾,小康斯坦丁上學時,聽不清楚教師講的資料,他常常招致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康斯坦丁逐漸與人們拉開了距離,他無法繼續在學校讀下去了,只好輟學回到家裏。母親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對小康斯坦丁的教育上,教他讀書寫字,常常誇獎他出色的想像力。

可是,災難接踵而來。兩年後,母親去世了。小康斯坦丁陷入了人生最痛苦、最憂傷的時刻。可是,這些都沒有擊倒他,反而使他更加發憤地讀書,以幻想的方式忘卻痛苦與煩惱,從而使他走上了獨立思考、立於善與思考的道路。

康斯坦丁透過刻苦的努力,學到了許多物理知識。之後,他又愛上了設計各種模型,以此來檢驗自我學到的知識。在製作這些模型的過程中,小康斯坦丁學會了木工、鉗工和使用其他工具的技能。

之後,康斯坦丁一邊教書,一邊做獨立的研究工作。1883年,他在一篇名爲《自由空間》的論文中,正式提出利用反作用裝置作爲太空旅行工具的推進動力的設想,使人類幾千年來關於宇宙航行的幻想最終變成了科學的可能,爲後人開拓了一條通往星際空間的廣闊道路。

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及1969年美國的登月壯舉,最終使得他的理論設想成爲現實

篇9: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愛迪生

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家裏買不起書,買不起做實驗用的器材,他就到處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不細心引起了爆炸,車長甩了他一記耳光,他的一隻耳朵就這樣被打聾了。生活上的困苦,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奮地學習,最終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篇10: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凡爾納的失敗與成功

凡爾納是一位世界聞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但很少有人明白凡爾納爲了發表他的第一部作品,以前遭受過多麼大的挫折!那裏記錄的,就是凡爾納的一段令人難忘的經歷:

1863年冬天的一個上午,凡爾納剛吃過早飯,正準備到郵局去,突然聽到一陣敲門聲,他開門一看,原先是一個郵遞員。

郵遞員把一包鼓囊囊的郵件遞到了凡爾納的手裏。一看到這樣的郵件,凡爾納就預感到不妙,自從他幾個月前把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乘氣球五週記》寄到各出版社後,收到這樣的郵件已經是第十四次了。

他懷着忐忑不安的情緒拆開一看,上頭寫道:“凡爾納先生:書稿經我們審讀後,不擬出版,特此奉還。”

每看到這樣一封封退稿信,凡爾納心裏都是一陳絞痛。這次是第十五次了,還是未被採用。凡爾納此時已深知,那些出版社的“老爺”們是如何看不起無名作者。他憤怒地發誓,從此再也不寫了。

他拿起手稿向壁爐走去,準備把這些稿子付之一炬。他妻子趕過來,一把搶過書稿緊緊抱在懷裏。此時的凡爾納餘怒未息,說什麼也要把稿子燒掉。

他妻子急中生智,以滿懷關切的語言安慰丈夫,“親愛的,不要灰心,再試一次吧,也許這次能交上好運的。”聽了這句話以後,凡爾納奪書稿的手,慢慢放下了。他沉默了好一會兒,然後理解了妻子的勸告,又抱起這一大包書稿到第十六家出版社去碰運氣。

這次沒有落空,讀完書稿後,這家出版社立即決定出版此書,並與凡爾納簽訂了20年的出書合同。沒有他妻子的疏導,沒有“再努力一次”的勇氣,我們也許根本無法讀到凡爾納筆下那些膾炙人口的科幻故事,人類就會失去一份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

篇11: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貝多芬的成長故事

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愷撒。可有誰明白,貝多芬25歲時患耳疾,45歲時失聰。貝多芬的音樂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享受,可他卻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我創作的作品。

請注意這個天生的音樂家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先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活力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之後,貝多芬經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爲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我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悲痛,但更令他悲痛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着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能夠;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僅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最終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我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先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爲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貝多芬僅有一

1809年10月,法軍佔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佔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爲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隻凳子向公爵扔去,並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爲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爲貝多芬,卻是由於我自我。公爵此刻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僅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后,太子和一羣貴族們。應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說:“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揹着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脫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後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我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衆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可是鼓掌三次。

貝多芬自勵人格的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係。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爲自我勵志的動力,並在不斷的奮鬥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於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於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嚮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滿了活力。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本事!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於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我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徵。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篇12: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命運的磨練-特納的成長故事

他到3歲才學會說話。就在家人爲這個孩子能說話而感到欣喜後不久,一場災禍發生了,特納在橫穿馬路時被車撞飛,媽媽眼睜睜看着他頭部着地,結果他只是輕微腦震盪,縫了幾針就沒事了。可是,從此以後,各種疾病就接踵而至,和他如影隨形。麻疹、水痘、肺炎、溼疹、哮喘、皮疹、扁桃腺肥大……一個病之後一個病,雖然不致命,但要一個孩子整天同病魔作鬥爭,慘痛是可想而知的。特納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我10歲那年面癱的事。他本準備刷完牙去參加節日遊行,可在刷牙的時候,他的半邊臉突然提不起來了。他十分想去參加遊行,但只能再一次被媽媽送往醫院。在去醫院的路上,他問媽媽:“媽媽,真的有上帝嗎”媽媽說:“當然有了。”他說:“那上帝爲什麼對我這麼殘忍,讓我總是和醫生打交道。”媽媽抱着他的頭,對他說:“孩子,不是上帝殘忍,他也許是在考驗你,把你磨鍊得無比強大。”

一個10歲的孩子因爲疾病,過早地懂事了,也過早地學會了堅強。因爲面癱,他不得不理解脊椎穿刺手術。其實也就是抽骨髓。別說一個孩子,就是成人也難以忍受手術所帶來的劇痛。醫生把一根針扎進他脊椎裏。他疼得大喊大叫,但他卻沒有絲毫掙扎,沒有對醫生說:“太疼了,我不做了。”做完脊椎穿刺,兩週過後,面癱的症狀消失了。可是,不幸並沒有放過這個堅強的孩子。面癱消失後,本來說話就晚的他說話有些口齒不清。每次他張嘴說話,別人都弄不明白他想表達什麼。甚至在家裏,也僅有和他朝夕相處的哥哥達柳斯能完全明白他想表達什麼意思,連媽媽偶爾也需要達柳斯的“翻譯”。爲此他不得不又去令他深惡痛絕的醫院,還去上演講課。直到上高中,特納在衆人面前發言,才變得沒有障礙。

多病的童年留給他的是痛苦的記憶,還有一個弱不禁風的身體。這個體弱多病的孩子卻喜歡打籃球。儘管在籃球場上經常被別人碰倒在地,常常傷痕累累,但特納卻對籃球永遠充滿活力。他覺得在籃球場上,自我能強壯起來。由於他的身體實在太弱,沒有誰願意帶他打籃球,僅有哥哥達柳斯願意和他一齊打籃球。貧困的家裏沒有籃球場,也沒有籃球架。哥倆把一個裝牛奶的板條箱固定在一根電線杆上,用鐵棍捏了一個籃球圈。這就足夠了,哥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家後面的小巷子裏追逐着籃球,也追逐着夢想。他的身體越來越強壯,籃球技術也越來越高,高中時,就收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學提前錄取的通知。而在2009年的大學聯賽中,他有場均20.3分、9.2個籃板和5.9次助攻的火熱表現。

誰能想到這個被多種病魔纏過身的孩子真的變成了一個強壯有力的巨人。2011年夏天有衆多年輕人蔘加的美國nba選秀大會上,特納以榜眼的身份被費城76人隊選中。簽訂了三年價值1200萬美元的合同。這也是nba規定的榜眼秀所能簽訂的最大合同。專家們對他的評價是:綜合本事極強,融合了天賦、身材、爆發力、籃球智商、籃球大局意識的優秀球員。而此時的他身高1.97米,體重95公斤,臂展2.03米,原地摸高2.7米。在理解記者採訪時,他說:“別人的人生滿是故事,而我的人生卻滿是事故。可是,我不埋怨。我和媽媽想的一樣,那些疾病,只可是是命運的考驗,只爲把我磨鍊得強大。我反而要感激它們。”

篇13: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耳聾的幻想家——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科學家,有俄羅斯航天之父的美譽。他生在俄國樑贊省的一個美麗的村莊。在父親的培養下,康斯坦丁從小就養成了謙虛、節儉、熱愛勞動及自立的習慣;小康斯坦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幻想。

8歲那年,母親送給小康斯坦丁一隻氫氣球,並且叮囑道:“小康斯坦丁,要拿好了,不然氣球會飛走的。”康斯坦丁細心地接過這隻紅紅的氫氣球,高興極了,氫氣球一下子就飛了出去,飄飄蕩蕩地越飛越高,很快飛到了天空深處。

“康斯坦丁,媽媽剛纔叮囑過你了,怎樣還是讓氣球飛走了?”媽媽嗔怪道。

“媽媽,”小康斯坦丁望着越飛越高的氣球,苦有所思地說:“氫氣球飛到哪裏去了呢?”

“大概到星星上去了吧。”媽媽說。

“那麼,我能像氫氣球那樣飛到別的星星上去嗎?”小康斯坦丁好奇地問媽媽。

“那是不可能的。”媽媽回答道。

“如果我乘一隻氫氣球呢?就能夠了吧?”

“也不行。”

童年的康斯坦丁就是這樣地喜歡幻想,喜歡問很大奇怪的問題。

可是生活對小康斯坦丁這個小幻想家來說,卻是不幸的。10歲時,小康斯坦丁不幸患上了猩紅熱,由此所引起的嚴重併發症使他幾乎完全失去了聽覺。從此,他成了一個半聾的孩子。由於耳聾,小康斯坦丁上學時,聽不清楚教師講的資料,他常常招致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康斯坦丁逐漸與人們拉開了距離,他無法繼續在學校讀下去了,只好輟學回到家裏。母親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對小康斯坦丁的教育上,教他讀書寫字,常常誇獎他出色的想像力。

可是,災難接踵而來。兩年後,母親去世了。小康斯坦丁陷入了人生最痛苦、最憂傷的時刻。可是,這些都沒有擊倒他,反而使他更加發憤地讀書,以幻想的方式忘卻痛苦與煩惱,從而使他走上了獨立思考、立於善與思考的道路。

康斯坦丁經過刻苦的努力,學到了許多物理知識。之後,他又愛上了設計各種模型,以此來檢驗自我學到的知識。在製作這些模型的過程中,小康斯坦丁學會了木工、鉗工和使用其他工具的技能。

之後,康斯坦丁一邊教書,一邊做獨立的研究工作。1883年,他在一篇名爲《自由空間》的論文中,正式提出利用反作用裝置作爲太空旅行工具的推進動力的設想,使人類幾千年來關於宇宙航行的幻想最終變成了科學的可能,爲後人開拓了一條通往星際空間的廣闊道路。

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及1969年美國的登月壯舉,最終使得他的理論設想成爲現實。

篇14: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利用好所擁有的——安吉爾假腿走鋼絲

安吉爾是世界上唯一用假腿來完成驚險的走鋼絲表演的人。可是,人們決不會想到,她是個因患病動過4次手術,並已截去了右腿的人。

那是1987年8月,安吉爾患病,在右踝檢查中,發現了一種少見的癌細胞。她只得理解手術,右腿膝蓋以下均被截去。

在這突如其來的厄運面前,她沒有失望退縮,在手術4個月後,她又用假肢成功地進行了走鋼絲的試驗。這以後,不幸又接踵而至,幾個月中,她被診斷患有肺癌,先後將左、右肺切除了一半。第二年,不屈服於命運之神的安吉爾又同丈夫一齊練起了走鋼絲。經過幾百小時的苦練,她又能單獨進行走鋼絲表演了。

在恢復走鋼絲7個月後,她又被診斷爲癌症擴散,已無法醫治。醫生估計安吉爾肯定受不住這沉重的打擊,可安吉爾卻心靜如水:“沒關係,我不想再請醫生爲我做什麼了,讓我回家去吧。只要我還活着,總能做些有益的事。”“只要我活着,即使大部分器官被切除了,我還要讓生命發出一點兒光。”此後,她仍帶着病殘之軀,頑強地搏擊於雜技舞臺。

而她丈夫的一席話真是催人淚下:“也許不久她將真的告別人世,她已讓我們做好了準備,但我想她是永生的。她給予、給予、再給予,拼搏、拼搏、再拼搏,這就是她的性格,她的美德。”

安吉爾則說:“我能留給孩子什麼呢?最重要的是:我必須要他記住,要經常想到自我已有的東西,而別老是想到自我沒有的東西。一個人如果能充分地運用他所擁有的,那他必須活得很好......”

篇15: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奧斯特洛夫斯基堅強練習寫字

奧斯特洛夫斯基僅有手腕能活動,眼睛又看不見,寫字很吃力,也很慢。他躺在牀上先構思整部書的輪廓,並把每章每節想好,再由他口授,妻子亞拉爲他記錄。時間長了,這也不是個辦法,一旦妻子不在就寫不了啦。於是他要人用硬紙板做了一個框子,在上頭刻成一個個方格,把稿紙放在下頭,然後用手摸着框子自我寫。

夜深了,僅有他房間裏傳出寫字的沙沙聲。他不需要光,只要大腦和手就夠了。他不停地寫下去,寫好一頁就用僵硬的左手顫顫抖抖地抽出一頁。爲了避免一行字寫到另一行裏,他的鉛筆從來不離開紙。每一天清晨,當妻子醒來,寫好的稿紙已散落一地。她趕忙幫他拾起來理好。這時,妻子發現,睡着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嘴脣上有一層淡淡的血痕。顯然,這是爲了抵抗病痛的折磨,忍痛寫作而咬出來的……

最終他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作。

篇16: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沒什麼能阻擋你成功

他很不幸,出生剛剛8個月,就因一場疾病失去了光明,使自我徹底陷入了黑暗的世界,以至於長大後,在他的腦海裏竟沒有一絲影像和顏色的記憶。除了無邊的黑暗,他什麼也看不見,不明白世界是什麼樣貌,不明白花兒有多美麗,甚至連看一眼自我的媽媽都成了平生最大的奢望。

他的童年是苦澀的,沒有人能體會他的內心有多麼自卑,有多麼脆弱,有多麼痛苦。他覺得自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憐、最不幸的人,別人一生下來,就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就能夠看見世上的一切,而自我連爸爸媽媽長什麼模樣都不明白。因爲看不見,他常常被碰得鼻青臉腫,常常被摔得頭破血流,常常被別人嘲笑和欺負……他不明白自我將來還要面臨多大的痛苦和磨難,未來對他來說實在太可怕了,他的眼裏一點兒期望也沒有。

每每看到他孤獨、絕望、無助的樣貌,母親的心就碎了。從內心講,哪個做父母的,不期望自我的孩子健健康康、快歡樂樂呢?可是,既然已經這樣了,那就只能理解現實,揚長避短,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能夠獨立生活的人。母親忍着眼裏的淚水,鼓舞他說:“孩子,雖然你看不見陽光,但你能夠讓自我的心裏充滿陽光;雖然你不幸失去了光明,但你還有雙腳、雙手、鼻子、耳朵和嘴巴,更重要的是你還有一顆聰慧的腦袋,你完全能夠靠自我的努力養活自我,甚至取得事業的成功。”

媽媽的話讓他幡然醒悟,儘管他看不見任何東西,但他的觸覺和聽覺十分好,記憶力也相當不錯,完全能夠利用自我的長處,過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於是,他開始主動配合媽媽,跟着她學穿衣服,學走路,學煮飯,學做家務,學讀書,學寫字等。雖然他付出了常人數倍的努力,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但他最終學會了行走和照顧自我,他十分開心,也漸漸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在母親的教育和引導下,他的性格變得樂觀而堅強。有一次,他跟着奶奶到外地去玩,一羣不懂事的小孩追着他喊:“小瞎子,看不見!小瞎子,沒出息!”奶奶聽後心裏十分難受,想找那些小孩的家長算賬,但他微笑着對奶奶說:“奶奶,算了吧,我本來就是瞎子,他們沒有說錯,就讓他們這樣叫好了!”

8歲那年,父親給他買了一臺電子琴,他歡喜異常,愛不釋手,每一天都要彈上好幾個小時。他的音樂天份極高,一首曲子練習幾遍,就能準確地彈奏出來,並且還能彈出從收音機裏聽來的歌,音符和節奏都很到位。母親十分高興,還專門給他請了一個音樂教師。可是,隨着課程的繁複,學習的深入,難度的增加,他開始懈怠了。畢竟練琴是辛苦的,枯燥的,泛味的,更何況他還只是一個幾歲大的孩子。

見此,母親問他:“你喜歡練琴嗎?”

他點點頭說:“喜歡。”

母親說:“既然你喜歡,就應當堅持到底,做到有始有終,不要一遇到點困難就想到退縮放棄。如果你不能堅持,怕苦怕累,那你做別的事情也會如此。這樣下去,你就會一無所長,那將來能幹什麼呢?”

他聽後,慚愧地拉着母親的手說:“媽媽,對不起!我明白該怎樣做了。”

從那以後,他學會了控制自我的情緒,始終如一地做一件事情。十幾年後,他最終闖出了一片屬於自我的天地,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明星。

他就是集作詞、作曲、演唱、樂器、模仿、主持等衆多才藝於一身,被譽爲藝界奇才的盲人歌手楊光,2007年他獲得了《星光大道》的年度總冠軍,2008年他受邀參加了北京殘奧會開幕式演出,同年還參加了春節聯歡晚會演出,2010年他又參加了廣州亞殘會開幕式演出。一路走來,楊光用歌聲告訴大家,雖然他看不見陽光,但他的心裏充滿了陽光,只要自我不拋棄、不放棄,沒有什麼能阻擋你成功。

篇17: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彎腰拾起的尊嚴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流到法國,他要報考巴黎音樂學院。考試的時候,儘管他竭力將自我的水平發揮到最佳狀態,但還是未被錄取。

身無分文的青年男子來到學院外不遠處一條繁華的街上,勒緊褲腰帶在一棵榕樹下拉起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無數人駐足聆聽。飢餓的青年男子最終捧起自我的琴盒,圍觀的人們,紛紛掏出錢來,放在了琴盒裏。

一個無賴鄙夷地將錢扔在青年男子的腳下,青年男子看了看無賴,最終彎腰拾起地上的錢遞給無賴說:“先生,您的錢丟在了地上。”

無賴接過錢,重新扔在青年男子的腳下,傲慢地說:“這錢已經是你的了,你必須收下!”

青年男子再次看了看無賴,深深地對他鞠了個躬說:“先生,多謝您的資助!剛纔您掉了錢,我彎腰爲您撿起。此刻我的錢掉在了地上,麻煩您也爲我撿起!”

無賴被青年男子出乎意料的舉動震撼了,最終撿起地上的錢放入青年男子的琴盒。

圍觀的人羣中有雙眼睛一向默默關注着青年男子,就是剛纔的那位主考官。他將青年男子帶回學院,最終錄取了他。

這位青年男子叫比爾·撒丁,之後成爲挪威小有名氣的音樂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當我們陷入生活最低谷的時候,往往會招致許多無端的蔑視;當我們處在爲生存苦苦掙扎的關頭,往往又會遭遇肆意踐踏你尊嚴的人。針鋒相對的反抗是我們的本能,但往往會讓那些缺知少德者更加暴虐。我們不如理智去應對,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去展示並維護我們的尊嚴。那時你會發現,任何邪惡在正義面前都無法站穩腳跟。

有的時候,彎下的是腰,但拾起來的,卻是你無價的尊嚴!

篇18: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史泰龍的電影夢,從1850次拒絕開始

在美國,有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即使在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都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的時候,仍全心全意的堅持着自我心中的夢想,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當時,好萊塢共有500家電影公司,他逐一數過,並且不止一遍。之後,他又根據自我認真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着自我寫好的量身訂做的劇本前去拜訪。但第一遍下來,所有的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

應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從最終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後,他復又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

在第二輪的拜訪中,500家電影公司依然拒絕了他。

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相同。這位年輕人咬牙開始他的第四輪拜訪,當拜訪完第349家後,第350家電影公司的老闆破天荒地答應願意讓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

幾天後,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

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擔任自我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這部電影名叫《洛奇》。

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就叫席維斯·史泰龍。此刻翻開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後紅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篇19: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諾貝爾獎得主是差生

他學習成績很穩定,從上學第一天開始,總是在倒數幾名徘徊。

整個小學生涯,都沒有異常擅長的科目,以致於今時今日採訪他當年的同學,大多數人對他都沒什麼印象,太普通了,成績也不好。好在有一個同學還記得他——每次考試成績出來,他的臉上都是陰天。

國小的幾年中,他被生物學深深吸引,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只毛毛蟲,看着它們變成飛蛾,這算是他給人最異常的記憶,只因在當時引起教師同學的強烈反感。

15歲時就讀於伊頓公學,如願讀上生物課,這是他最喜歡的課程,可是,他的生物課成績在250個男學生裏面排行倒數第一,其他理科成績也牢牢墊底,被同學譏笑爲“科學蠢材”。當學科的成績是最終一名的時候,還夢想將來要做這個學科的科學家,確實讓人覺得荒謬可笑。

他的教師加德姆寫了一份報告:“我相信他有成爲科學家的志向,但以他此刻的表現來看,這真是萬分的荒謬可笑”。這位教師還覺得他“無法明白最簡單的生物學事實”,繼續教他“簡直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儘管自我成績很差,教師也認爲堅持下去沒有期望,但他自我沒有放棄,繼續自我的想法,他覺得哪怕不能成爲科學家,也要滿足自我的愛好。

中學畢業申請牛津大學時,由於成績不佳,他被古典文學研究系錄取。招生主任找到他,跟他說,牛津能夠錄取你,可是有兩個條件:第一,必須立刻來上學;第二,你不要學習入學考試的科目。

也就是說,牛津大學錄取他的條件,是不允許他研究生物專業,或許在教師看來,以他的成績,真的不適合做科學家。不如去學習他所有成績中看起來相對還不錯的古典文學,這或許是教師對一個孩子的關心,堅持固然重要,但錯誤的方向,只會讓人離成功越來越遠。

可是,他仍然對生物學情有獨鍾,在牛津大學學習一年的古典文學後,他申請轉入生物系,再次被教師拒絕,教師聽聞過他的生物成績,不願意他的加入。儘管不被人們相信,他還是堅守自我的愛好,曲線選擇了動物學研究,這跟生物學,有莫大的關係。

這一次,不僅僅是教師,連一向支持他的母親,也反對轉系,在母親看來,英國的古典文學,是世界出名的專業,放着這麼好的課程不學習,選擇一個冷門的動物學,還是他成績很差的專業,簡直是一件瘋狂的事。

他有點倔強,一如既往堅持自我的意願,拗可是的家人,只得放任他的選擇,如願所償,他最終開始自我喜歡的科研生涯。此後的時間,他把所有精力交給了生物研究,可是,他還是“太笨了”。一批的同學,有的生意興隆,有的出版了小說,甚至在生物研究的專業也有同學出了成績,僅有他,還是默默無聞,不明白在折騰些什麼。

喜歡的興趣,而不是成績的指引,讓他能頂住所有的壓力,最終在生物學領域“化繭成蝶”,1958年,在完成博士學位時,他從蝌蚪細胞提取出完整細胞核,成功克隆了一隻青蛙,一舉成名,被稱爲“克隆教父”。在牛津讀完博士後,他又在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後研究,從1971年開始,他一向在劍橋大學工作,如今,79歲的他此刻仍堅持全職工作。2012年,他以在細胞核移植與克隆方面的先驅性研究榮獲“諾貝爾生理學獎”。

約翰·伯特蘭·格登,以往最差的學生,64年以後的今日,成爲公認的同時代最聰明的人之一,在他此刻工作的劍橋大學辦公室,還掛着當初教師給予的那份最差報告,他用此告訴自我:應對愛好,即使失敗也不要放棄。

喜歡,就堅持奮鬥下去,哪怕你是最差的那一個,無關成功,因爲喜歡,便是最好的理由。

篇20: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一個格外芳香的蘋果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僅有100釐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他的到來不僅僅沒給家裏帶來歡樂,反而給父母的心裏蒙上了一層陰影,家裏人對他的未來充滿了憂慮。因爲他患上了罕見的“成骨發育不全症”,這種病人體內鈣質無法固定在骨骼上,所以骨頭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稱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親擅長吉他和電子風琴,受家庭的影響,他還在很小的時候,就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7歲那年,他在電視上看了一場鋼琴音樂會,着迷到神魂顛倒的地步,向父親提出自我也想要一臺鋼琴,父親滿足了他的要求。

可是,一個手腳無力,行動不便的人,要想學習鋼琴談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別人抱着才能上下鋼琴座。有一次,父親剛把他抱上座位,有事臨時出去了,他一不細心,從座位上摔了下來,腳被摔成了骨折。

心疼他的父親提議他學點別的,可是他死活不一樣意,就認定了鋼琴。無奈之下,父親想出辦法,在琴上安裝了一個特殊的輔助器,使他的腳較容易牽動鋼琴踏板。雖然如此,他還是在練琴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意外的情景,以致於經常往返於醫院和家之間。但他卻不管不顧,憑着頑強的毅力,近乎瘋狂地練琴,這一練就是五年。

他13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父親獲悉一個劇團急需招聘一個丑角兼配角,覺得他很適合,於是送他去了。劇團內有一個名叫布魯內的小號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幾次之後,發現他在鋼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薦給打擊樂演奏家洛馬諾重點培養。在兩位音樂家的悉心培養下,15歲時,他推出了個人的第一張專輯《閃光》。優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轟動法國音樂界,使他一夜之間成爲“巨星”。

他第一次公開演出時,先是在臺前離觀衆最近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鐘。最終,他笑着問:“都看夠了吧?”在全場發出會意地笑過之後,纔開始表演。聽完他的演奏,觀衆被他的音樂震憾了,先是短暫的沉默,繼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事後,有人問他爲什麼要先站三分鐘,他說:“很多人是因爲好奇我的身材纔來的,先讓他們看個夠,纔會仔細聽我的演奏,才能看到我靈魂的高度。”

置身於神奇的音樂世界中,他忘卻了殘缺肢體帶來的痛苦,變得精神抖擻,意氣風發。對於取得的成績,他仍然不滿足,堅持每一天練琴的時間增加到11小時,每年的獨奏音樂會超過180場。有時,超負荷的訓練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斷,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鋼琴越彈越好,名氣越來越大。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張專輯《樂曲》,成爲他音樂行程中決定性的轉折,讓成爲世界級鋼琴大師,他的足跡遍及紐約、米蘭、東京、巴黎等著名音樂城市。所到之處,都是一片讚譽之聲。這時,所有人都已經不再對他的奇特身材好奇了,而是帶看欽佩的心在仰望他靈魂的“高度”。

然而,再偉大的人物也有沉浮之時。自《樂曲》出版後,他的事業開始落入低潮,因爲焦急,有一次甚至暈倒在酒吧的階梯上。甦醒過來後,他說:“我的骨頭那麼脆弱,這次卻竟然一點傷都沒有。我告訴自我:時間還沒到,上帝還不想讓我去死。”

樂觀的心態讓他對未來仍充滿信心,堅持每一天練琴11小時以上。果然,過了不久,他的事業又迎來了輝煌的時刻,不僅僅簽約了新的唱片公司,並且出的唱片一張比一張好,廣受歡迎。尤其是與另一名法國爵士樂手格拉貝蒂合作的唱片銷售量突破10萬張。

有人以往問他成功祕訣,他引用一位哲人的話說:“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優秀和缺陷並存。有的人缺陷比較大,那是上帝異常偏愛它的芳香,而我就是那個格外芳香的蘋果。”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於紐約,年僅36歲,他留給人間最終的一句話是:“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他就是法國的貝楚齊亞尼,世界鋼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一個樂觀向上,勇於理解命運的挑戰,克服身體的巨大障礙,奏出人間最美妙樂章的殘疾人。他的身材雖然矮小,但他靈魂的高度,足以讓世人仰視。

篇21: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倫敦市郊一個貧困鐵匠的家裏。他父親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有時他一個星期只能吃到一個麪包,當然更談不上去上學了。

法拉第12歲的時候,就上街去賣報。一邊賣報,一邊從報上識字。到13歲的時候,法拉第進了一家印刷廠當圖書裝訂學徒工,他一邊裝訂書,一邊學習。每當工餘時間,他就翻閱裝訂的書籍。有時甚至在送貨的路上,他也邊走邊看。經過幾年的努力,法拉第最終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漸漸的,法拉第能夠看懂的書越來越多。他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並常常讀到深夜。他異常喜歡電學和力學方面的書。法拉第沒錢買書、買簿子,就利用印刷廠的廢紙訂成筆記本,摘錄各種資料,有時還自我配上插圖。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丹斯來到印刷廠校對他的著作,無意中發現法拉第的“手抄本”。當他明白這是一位裝訂學徒記的筆記時,大吃一驚,於是丹斯送給法拉第皇家學院的聽講券。

法拉第以極爲興奮的心境,來到皇家學院旁聽。作報告的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法拉第瞪大眼睛,十分用心地聽戴維講課。回家後,他把聽講筆記整理成冊,作爲自學用的《化學課本》。

之後,法拉第把自我精心裝訂的《化學課本》寄給戴維教授,並附了一封信,表示:“極願逃出商界而入於科學界,因爲據我的想象,科學能使人高尚而可親”。

收到信後,戴維深爲感動。他十分欣賞法拉第的才幹,決定把他招爲助手。法拉第十分勤奮,很快掌握了實驗技術,成爲戴維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後,戴維要到歐洲大陸作一次科學研究旅行,訪問歐洲各國的著名科學家,參觀各國的化學實驗室。戴維決定帶法拉第出國。就這樣,法拉第跟着戴維在歐洲旅行了一年半,會見了安培等著名科學家,長了不少見識,還學會了法語。

回國以後,法拉第開始獨立進行科學研究。不久,他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34年,他發現了電解定律,震動了科學界。這必須律,被命名爲“法拉第電解定律”。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學,從一個連國小都沒念過的裝訂圖書學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稱讚法拉第是“到此刻爲止最大的電學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書房裏看書時逝世,終年76歲。由於他對電化學的巨大貢獻,人們用他的姓——“法拉第”,作爲電量的單位;用他的姓的縮寫——“法拉”作爲電容的單位。

篇22: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一根大頭針把他送上了銀行家的寶座

一位哲人說得好:“小事永遠是大事的根,每一棵生命之樹的衰榮都能夠從它的根上找到答案。”細節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只看見大事而忽略小事的人是無法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的。

法國著名銀行家恰科生前常向年輕人回憶過去,他的經歷總是令聞者沉思起敬。

早在讀書時,恰科就立志要當一個銀行家。開始時,他鼓起勇氣到巴黎一家最有名氣的銀行去碰運氣。結果吃了一個“閉門羹”。但這個年輕人並不氣餒,他又去了其他幾家銀行,都被拒之門外。幾個月之後,恰科又去了開始的那家銀行,並且有幸見到行長,再次遭到拒絕。當他慢慢地從銀行大門出來時,突然發現腳邊有一枚大頭針。想到進進出出的人可能會被大頭針扎傷,小夥子立刻彎腰拾起了大頭針,然後細心翼翼地放進旁邊的垃圾桶裏。

到家後,奔跑了一天的恰科躺在牀上休息。他先後求職52次,可連一次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儘管命運對自我這麼不公,可第二天恰科還是準備再去碰運氣。在他離開住所關門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信箱裏有一封信。拆開一看,天哪!原先是那家赫赫有名的銀行寄來的錄取函。原先,恰科昨日拾起大頭針的一幕被行長看見了。他認爲精細細心正是銀行職員必須具備的素質,於是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決定錄用這個小夥子。憑着這枚小小的大頭針,恰科走進了銀行的大門,憑着一顆對一根針也不會放過的心,漸漸得以在法國銀行界平步青雲,之後成爲法國的“銀行大王”。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在人生的道路上,千萬莫忽視瑣碎的小事!

【小編簡評】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優選22個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範文。

【網友評價】

表達效果好得令人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