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學生就業報告多篇

中國學生就業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6月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昨天(25日),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佈了xx年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對全國11所普通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7月底,畢業生就業率(“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達62.07%;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明顯。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爲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爲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爲,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爲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爲49.16%,本科畢業生爲65.52%,碩士研究生爲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爲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爲54.12%。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爲“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 “不太瞭解”。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爲,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爲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爲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中最爲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爲,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爲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着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爲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第2篇】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精選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近年來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下面有小編整理的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精選,歡迎閱讀!

昨天(25日),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佈了xx年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對全國11所普通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7月底,畢業生就業率(“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達62.07%;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明顯。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調查】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爲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爲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爲,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爲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調查】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爲49.16%,本科畢業生爲65.52%,碩士研究生爲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爲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爲54.12%。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調查】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爲“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 “不太瞭解”。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爲,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調查】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爲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爲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中最爲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爲,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調查】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爲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着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爲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第3篇】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報告

1、本科院校就業率有所下降,高職院校持平

此外,2022年就業報告還指出,2022屆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爲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濟南、蘇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爲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鄭州、青島。

2、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自主創業的比例越低

調查結果表明,2022屆大學畢業生中,來自“私營企業主”、“企業經理人員”、“個體工商戶”等家庭的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最高(見圖三)。大學畢業生創業受其家庭的企業家文化影響較大。而且,其創業資金82%以上依靠父母、親友和個人儲蓄,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和政府資助的只佔1%。所以,有創業意願但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畢業生就不容易實現創業夢想,政府需要在啓動資金方面幫助經濟困難的創業者。

3、工學、管理學就業率最高,法學和哲學最低

4、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雖然2022屆大學畢業生男女之間的就業率沒有明顯差別,但即便在女性畢業生佔優勢的專業中,男性畢業生薪資全部高於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資歧視。2022屆大學畢業生中,同層次、同專業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此外,調查數據表明,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私營企業主、企業經理人員、辦事人員家庭的畢業生求職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過親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畢業生求職成功的最主要渠道爲“大學招聘會”。相比之下,無業與失業人員家庭的子女就業率最低,而其大學聯考分並不低於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請所需要的求職份數最多、求職成本最高,來自無業與失業人員家庭的畢業生需要得到更強的就業服務。

5、大學畢業生亟須改進溝通和創新能力

2022屆大學畢業生五大類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工作要求較好的依次爲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理解與交流能力,較低的爲應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畢業生亟須改進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頭溝通、談判技能和說服他人等;高職畢業生則是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學習和說服他人。這些亟須改進的能力歸屬於溝通和創新能力。

統計分析表明,本科與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對僱主的滿意程度分別爲70%和68%;“工作要求與壓力”不滿意度最低,不滿意度最高的是“薪資福利”和“個人發展空間”。其中,2022屆大學畢業生對“政府機構/科研事業”類僱主的滿意度最高,對“民營企業/個體”類僱主的滿意度最低。然而民營企業是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主要僱主。2022屆大學畢業生對不同規模僱主的滿意度的總體趨勢是:僱主規模越大,滿意度越高。

綜述:民營經濟成理工科就業市場

統計研究數據表明,2022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約爲86%,比202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工學、管理學就業率分別爲90%和89%,成爲2022年就業率最高的兩個專業。最低的兩個專業是法學和哲學,就業率爲79%和76%。

藍皮書指出,2022年畢業半年後仍未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失業人數爲10.75萬人,佔了本科失業量的35.9%。

其中有8個專業同時也是2022屆畢業生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包括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

藍皮書的作者麥可思(mycos)-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介紹說,就業藍皮書抽樣人數達到44.4萬人,回收有效問卷21.8萬份。共涉及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308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1196個專業。

異議:國家就業形勢存在變數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博士今天解釋說,就業情況與高校當年招生規模、師資力量及學生家庭條件和校友等各種關係均有聯繫。

因此,就業好與壞要看各方面的條件影響,經濟條件只是一個外在因素,工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否一直好下去,還很難下定論。

2022年開始,國家開始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等製造業密集地區進行政策扶持,經過幾年的發展,製造業行業對人才需求比較大,是製造業吸納畢業生衆多的原因之一。

從大的趨勢來看,畢業生更多的將去往企業,而不是考公務員。因此工學應該會持續熱下去,但是持續時間目前還不好說。

對於現在的大學聯考學生來說,4年後哪種專業能成爲就業熱門目前還很難下定論。但是,能夠看到的是,民營經濟一定會成爲熱點,應該成爲吸納畢業生的最大羣體。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嶽也介紹說,調查發現,就業難的畢業生中,來自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生較多。袁嶽解釋說,這與畢業生城市社會資源的缺乏關係很大。

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