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節小報內容【新版多篇】

春節小報內容【新版多篇】

春節節日小報 篇一

廣東各地春節習俗

與北方地區相比,嶺南的春節慶祝活動可分爲廣府、客家、潮汕、雷州半島以及瑤、壯、畲少數民族五個文化區域。如春節食品和習俗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南國風情以及重商務實、講究意頭、平民意識較強、崇拜鬼神等,各大區域則各有差異。

廣府地區的春節習俗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其中以廣州及周邊地區表現最爲明顯,廣府邊緣地區如粵西一帶則保留了較多與驅儺、巫術相關的傳統;

客家地區保留了較多帶有中原或荊楚文化的傳統習俗,如除夕沐浴、照虛耗、送窮、鞭春、人日吃七樣菜等;

潮汕地區大抵延續了明清以來的習俗傳統,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如臘月二十四日送神朝天,除夕夜圍爐,元日以齋祀先、親友拜正,正月初四迎神下天,立春前一日迎春,正月初五後有鄉人儺以‘禳災’,各地皆有迎神演戲等賽會,上元夜則有婦女行橋度厄、鞦韆戲、插松竹枝等活動。”

最接地氣以及受大衆喜愛的民間節慶活動是“行花街”,“行花街”不僅僅是家人一起購買鮮花“以娛歲華”,還具有深厚的民俗底蘊,年桔、桃花、水仙是花市必備的鮮花,鮮花也多取名“發財樹”、“富貴竹”、“黃金果”等等,象徵好的意頭,寄寓了嶺南地區的人民期望來年大吉大利、大展宏圖、財源滾滾的美好願望。

傳統節慶爲廣式春節增添韻味

廣府地區

代表城市:廣州、佛山

行花街,逛廟會

今年的迎春花市節慶採取“3+15”的模式,即春節前3天11個區的傳統迎春花市以及春節期間15天以民俗表演、非遺展示、燈光藝術、主題花展、文體活動爲主的城市嘉年華活動,在市區多個繁華地段或文化景點都可盡情參與,包括花城廣場、荔枝灣涌、天河體育中心、海珠湖、雲臺花園、越秀公園、廣州塔南越王宮博物館、廣州博物館等。

2017年(第七屆)廣府廟會將在2月11日至17日舉辦,以城隍廟忠佑廣場爲主會場,以北京路、文德路等地爲支點,本屆廣府廟會有青年廟會、水上廟會、地鐵廟會、小巷廟會、祠堂廟會等多種形式,包含了祈福、民俗、美食等多項文化內容,猶如一盤新春民俗大餐。

即日起至2月12日(農曆正月十六),佛山將舉辦第八屆佛山(禪城)嶺南年俗歡樂節。嶺南天地、南風古竈、祖廟、梁園等熱門景點將上演一系列體現禪城“嶺南文脈”的節慶活動。到祖廟祈福燒香必不可少,此外,“佛山首屆新π民藝節系列主題活動——回到時間裏”以粵劇、石灣陶藝、舞獅、剪紙、版畫爲元素進行的場景還原,可以讓遊客回到小時候,體驗父輩的春節。

潮汕地區

代表城市:潮州、揭陽

大桔拜年,賞安仔燈

潮州有“新年贈桔,大吉大利’的說法,七年級要帶上“大桔”去拜年。潮汕各地還會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皮影戲,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走訪各個村鎮進行表演、拜年。

而在古城揭陽,“安仔燈”則是用泥捏成玩偶一樣的小人形再穿上用布料剪成的衣服擺放在燈櫥裏,組成一幅幅充滿故事色彩的屏燈,每年元宵節前,在“門樓鄭”擺安仔燈已經成爲揭陽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民俗,今年亦不例外。據說這一習俗起於明朝,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客家地區

代表城市:梅州

別樣客家風情年

客家人推崇“百節年爲首”,將春節視爲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慶。“冬至”一到即開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戶戶開始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喜滋滋迎新年。當地的過年習俗,祭竈、守歲、開大門、吃歲飯、出年界等等,花樣不一而足。

客天下廣場將舉辦“2017到廣東過大年——梅州最好玩”主題活動;從1月28日至2月3日每天有三場免費鬥雞表演在客家小鎮鳳舞閣上演。此外,梅縣區靈光寺從年七年級到初七都有祈福活動,興寧市熙和灣客鄉文化產業園將推出燈光展以及傳統雜技表演,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將在年九年級舉辦“花萼樓祈福”活動,百侯鎮侯北村在元宵節將舉辦迎“龍珠燈”等,這些都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年俗。

雷州半島

代表城市:湛江

特色“年例”,人龍舞

在湛江人眼中,過年例甚至比過春節還要隆重。年例基本從正月八年級起至正月底,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爲中心,周圍幾個村子聯合一起舉行。年例以敬神、遊神、擺鐘、祭禮社稷等形式爲主,其間,各村輪流大擺筵席,宴請賓客,穿插各種民間藝術展演如人龍舞、儺舞、飄色、上刀山、過火塘等,令人目不暇接。

引進有“天下第一燈”美譽的四川自貢藝術燈會,湛江首屆新春燈會於1月20日在湛江奧體中心正式亮燈,爲期28天,橫跨春節、元宵節、西方情人節,爲春節添彩。此外,2017廣東安鋪特色美食節在廉江上演,霞山特呈漁島度假村還將舉辦大型音樂之夜、舞魚特色巡遊、美食歡樂一條街等。而到東海島觀看被譽爲“東方一絕”的人龍舞表演,同樣不容錯過。

少數民族地區

代表城市:連州

跳長鼓舞,賞鷹嘴桃

春節期間的粵北連州街頭,隨處可見盛裝打扮的瑤族同胞,尤其是戴着精緻頭飾的瑤族姑娘,婀娜多姿,風情萬種。

每年的春節期間,古城連州都籠罩在一片春意盎然中——鷹嘴桃花次第開放,賞桃花、看石花、體驗瑤族風情,不亦樂乎。作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潭瑤族長鼓舞是民間歌舞的典型代表,遊客可在此欣賞到長鼓舞、舂米舞、布袋木獅舞等多種瑤族特色舞蹈。

冬季的連州菜心、臘味也是有口皆碑,不可不試。

春節的風俗

提起春節的過法,人們腦海中通常會想到年夜飯吃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大拜年等習俗。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着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等,它以工整、簡潔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春節節日小報 篇二

“春節”的起源

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裏啪啦”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閒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爲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紙”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倒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樑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

“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爲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爲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爲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七年級,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爲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爲趙,玄字爲”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爲“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春節手抄報怎麼寫 篇三

“春節到,人歡笑。貼窗花,放鞭炮。”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隆重的節日。

春節時的家裏可熱鬧了。晚上,我們圍在桌子旁吃年夜飯,我們一起說說笑笑,有時我們在喝飲料,有時我們小朋友在一起說些自己旅行是的快樂,有時大人們在聊些自己童年時的歡樂,有時我們在說昨天晚上做的好夢……

春節的鎮上也熱鬧非凡。各個商店都擺着各種各樣的“福”字、對聯,街上甚至還有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這可真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啊!

最有趣的是分岔路的情景,爸爸在馬路邊放了一個“足球炮”,對面正好來了一輛轎車,眼看就要爆到轎車了,幸好它跑得快,可有吧在鞭炮上飛的。蚊子嚇了一跳。你看,這是多麼有趣的一幅畫呀!

春節是我過得最快樂的節日,也是我最幸福的節日。

春節節日小報 篇四

二十五(臘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掃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種種有,三十夜慢慢撤

這個順口溜反映了苗族的過年習俗的一些準備過程,同時,它還傳遞着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掃屋、打耙耙”,這三件事,是苗族的過年習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苗族歷史上很貧困,做了一年的準備,只有在三十夜這天才好好消費、享受。當然,這是以前的生活場景,現在生活改變了,幾乎天天都是過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苗族同胞過年,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是在農曆十月的“卯”(兔)日。有時幾個村寨聯合過,有時排好次序輪過,往往要持續一個多月。節前,家家準備酒、肉、魚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準備新衣服。

苗族的過年,各種活動極爲豐富。主要活動有鬥牛、賽馬、跳蘆笙、遊方等。第一天就把牛餵飽,裝飾好,牽到鬥牛場。各村寨都有傳統的鬥牛場,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臺。鬥牛時,滿懷興趣觀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苗族的過年習俗:

一、過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紀,各地方的苗年時間很不一致,多數地區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但苗族的過年習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過年是最大的節日,要準備豐富的食品,如殺年豬,薰臘肉,打餈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的冬天七年級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漢譯爲“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苗族的過年習俗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容有打鞦韆、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二、百獅會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於百獅會了,周鄰四鄉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數十匹獅子云集傳統的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有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內容,土裏土氣,苗味十足,藏着厚實的文化底蘊。苗族喜愛舞獅跟遠古的傳說和圖拜相關聯,相傳洪荒時代,妖魔橫行,爲害苗山。一羣從森林奔出的金獅趕走了吞食牛羊、莊稼的惡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後來,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條毒計,譴魔女用五彩繡球把羣獅誘入波濤洶涌的東海。勇敢的苗家後生亞果爲救鄉親們出苦海,不畏千辛萬苦,翻山涉水,終撈起了飄浮在海浪上的繡球,把吉祥的獅羣重新引回苗山,蕩平了作惡的妖魔鬼怪。苗民們歡天喜地、敲鑼打鼓涌到寨頭迎接吉祥的金獅們,從此,苗鄉就有了“百獅會”。

三、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苗族的過年習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即第二年七年級的0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於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於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準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很普遍。

四、吃排家飯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還有“吃排家飯”。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都遵守這樣一條規矩:即同一村寨裏,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儘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被請的客人,絕不能借故推辭,否則就會被人認爲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請,也不必帶什幺禮品,直到每家每戶都吃到了,方能告別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這種待客方式叫作“農列壤”,直譯爲漢語叫“吃排家飯”。誰個村寨的戶數多、留客吃“排家飯”的時間長,誰個村寨的聲譽就高。不但說話有人聽,做事多人幫,就是小夥子找對象也比別村容易得多。凡讀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人,無不深深地被其中這樣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見魚人,便邀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由於這種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漁人”不得不在桃花源裏“居數日”而後才“辭去”。欲遂當年漁人願,苗山就是桃花源!

春節手抄報怎麼寫 篇五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新的一年到來了,迎着和煦的春風,大人們開懷暢飲屠蘇酒。

傳說,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在過年時就會上來吃人,後來“年”又上來害人了。一個老爺爺身穿紅袍,手提燈籠,“年”就被嚇跑了。

早上,我和爸爸去大街上買年貨,街上的年貨各種各樣:有旺旺大禮包、有六個核桃,還有煙花爆竹……看得我眼花繚亂,數也數不過來。晚上,吃過年夜飯,我和我的兩個姐姐一起下樓放鞭炮。我拿着一個“沖天炮”點燃,一個個的煙花飛速向黑暗的天空衝去,把天空照得五光十色、五彩繽紛。我站在空地上,看着滿天的煙花,感覺煙花就是爲我而閃耀。當我正入迷時,爸爸突然在我身後拍了一下,把我從美麗畫面中“喊回來”,爸爸手裏拿着“反坦克導彈”正要點燃,我趕緊堵住耳朵,但巨大的轟鳴聲還是把我嚇了一跳。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獨特的風俗,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我愛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