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明小故事新版彙總【精品多篇】

文明小故事新版彙總【精品多篇】

文明小故事 篇一

我們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太多的→←文明就在我們身邊。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文明,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文明的美麗。

文明就在我們身邊,因爲我們身邊的人都有文明的素質。比如:清潔工、老師、爸爸、媽媽、護林工人……等。他們的文明素質就寫在下面:清潔工阿姨不管春夏秋冬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的掃地,冬天路過的行人們穿着厚厚的衣服帶着手套,可清潔工阿姨每天就只有那麼一兩件衣服,在刺骨的寒風中,她們仍然光着手堅持在暴雪中掃地,那雙凍得發紅的手誰看了都可憐呀。夏天路過的行人都穿背心短褲,而清潔工只能穿着長袖工作服,而且夏天人們喜歡吃冷飲食品,各種包裝袋加上行人吃冷飲的垃圾就更多了,讓清潔工阿姨要清掃的垃圾着實增加了不少。

老師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他的任務很艱辛,要把祖國的下一代培養成參天大樹,老師上了一天的課,傍晚還要爲學生批改作業,經常熬到深夜11、12點,老師一心爲祖國培育棟樑的不辭辛苦,在這裏我要用幾句格言來讚美老師:老師如果您是辛勤的園丁,那我就是一棵小花朵;老師如果您是一盞路燈,那我就是路燈下的影子;老師如果您是廣闊的天空,那我就是一隻自由飛翔的小鳥;老師如果您是蒼茫的大地,那我就是一隻自由馳騁的小馬;老師如果您是浩瀚的海洋,那我就是海水裏的一隻小魚;那麼我就是……。還有一句話我要告訴你,俗話說一日爲師終生爲父,老師我早就把你當成了我的父親、母親。

護林工人那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沒有護林人員的艱辛付出,就沒有連綿起伏的森林,他們一年四季都深深紮根在深山老林,寂寞困苦,自己生了病要自己學會治療,家裏有了事也回不去,因爲他們要看護森林。過年了,人們都在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餃子看春晚。而他們卻日復一日,隨時警惕着森林火災的危險,護林工人叔叔,我要送你們一句話:好心人一定會得好報。

這就是我們身邊文明行爲,我要向他們致敬!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二

下課了,我因爲走路過於着急,不小心撞上了一個高年級的同學,剛要開口說“對不起”,而她卻衝我笑笑,說“對不起,對不起,我!L!M“沒關係,沒關係,是我不對,我走得太急啦。”!L!K

就這樣,兩人成了好朋友。現在想想,如果我或是那個大姐姐當初並沒有這樣做,那麼,一定會引發一場口舌之戰,這後果?? 從辦公室裏出來,我偶然間發現遠處的地上輕飄着一片紙屑,正想過去撿,一個小男孩從旁邊快速走過,徑直來到了紙屑前,彎下腰,揀起紙屑,把它塞進了不遠處的垃圾箱中。我暗想:真該好好表揚他。可轉念又一想:他這麼做難道真的只爲了受到表揚嗎?不,不是,他只是爲了校園的整潔在行使一箇中心學校學生應盡的一份小小的責任。我看在眼裏,暖在心中。

衆所周知,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兩個小故事只是我們校園中的兩段小插曲兒,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清晨,同學間親切的問候;上課伊始,師生間的互相問好??我慶幸我在一所和諧的校園求學。

願五彩的禮儀之花在校園裏競相開放,讓我們用最美麗的花朵來裝點校園,讓我們的校園永遠瀰漫禮儀之花的芳香。

文明禮儀小故事 篇三

一、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 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爲何事而來, 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

二、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几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着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牀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三、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 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爲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爲團結友愛的典範。

四、臥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