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明禮儀故事(精品多篇)

文明禮儀故事(精品多篇)

文明禮儀故事 篇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是號選手,今天,我爲大家講的故事是《張良拾鞋》。

張良是我國古代兩漢初期的一位大臣,小時候曾在今天的江蘇邳縣南居住。相傳,有一天,張良出門散步,走到鎮東石橋,看見橋上站着一位白髮蒼蒼、鬍鬚長長、手持柺杖的老人。張良走過老人身邊時,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脫落,掉在橋下,然後指着張良大聲說:“孩子!到橋下把我的鞋子取上來。”

張良心想:“你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丟下去卻讓我去撿,就算你不是故意的,我與你素未謀面,爲什麼要幫你撿鞋子?但是老人家年歲已大,動作不靈便,走下去撿鞋子難免十分困難,還是幫幫他吧。”這麼一想,張良就走下橋去幫老人家撿鞋子。

看着張良拿着自己的鞋子走上橋來,老人臉上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腳,對張良招招手說:“來!給我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幫他撿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張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腳上。

老人看了看張良仰天大笑,一句話沒說,轉身就走了。老人奇怪的行爲,使張良大吃一驚,他看着老人家遠去的身影,心裏鬧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誰知,過了一會兒,老人竟然又回來了,說:“你這孩子,還值得我來教導,五天後,天剛亮時,你到這兒來等我。”張良對老人的行爲雖然感到奇怪,但還是恭敬地行了個禮說道:“是!”

五天後,天剛矇矇亮,張良就匆匆忙忙向鎮東石橋趕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裏了。老人生氣地說:“和老人相約,反而比老人晚到,這怎麼能行呢?過五天你早點來等我!”說完,扭頭就走。

過了五天,天還沒亮,張良就起了牀,向那座橋飛跑過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裏了。老人生氣的鬍子都翹起來了,怒氣衝衝的說“怎麼又遲到了?過五天再早一點兒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想:“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遲到了。”半夜時分他就哈切連天的。等候在橋頭了。過了一會兒,老人家步履蹣跚地走來了。張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見張良早早來了,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稱讚說:“年輕人就應該這樣啊!”他拿出一卷書說:“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書,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年輕人來傳授,現在我把它傳給你!讀了它,你就會有遠大的謀略,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張良深深拜謝過老人,接過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當年姜太公留下的兵書!回去以後,張良反覆誦讀,認真體會,增長了不少的才智。

後來,張良協助劉邦開創了漢朝,立了大功勞,與他那次撿謝的經歷也是密不可分的。

“張良拾鞋”這個小故事被歷代傳爲佳話,它告訴我們:不管面對什麼人,無論是犯錯誤的人,有許多缺點的人,還是自己不喜歡的人,都要以禮相待。“禮貌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以禮待人,既體現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重,也體現了他的內在修養。同學們,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爲。讓文明禮儀伴隨着我們一起健康成長吧!

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

文明禮儀故事 篇二

1.列寧讓路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2.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爲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爲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3.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爲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爲團結友愛的典範。

4、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爲,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爲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5、以尊重換尊重

在南北朝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陸曉慧的人,他才華橫溢,博聞強識,爲人更是恭謹親切。他曾在好幾個王的手下當過長史,可以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卻從來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來拜見他的官員,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禮相待,一點兒也不擺駕子。如果客人離開,他更會站起身親自將對方送到門外。

有一個幕僚看到這種情景,很是難以理解,就對他說:“陸長史官居高位,不管對誰,哪怕對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禮,這樣實在有失身份,更什麼也得不到,長史何必這樣麻煩呢?”陸曉慧聽了不以爲然地輕鬆一笑,說道:“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我想讓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陸曉慧一生都奉行這個準則,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績也遠遠地超過別人。

文明禮儀故事 篇三

文明是一種文化素養,禮儀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我們要做文明禮儀的人,從小事做起。

記得在小時候的有一次,我和表姐到她爺爺奶奶家去玩。那時的我十分驚訝!今天可以到表姐的爺爺奶奶家。

我和表姐走到了公交車站頭來等車子,不久十二路車子來了。我高興地走上了公交車,當時的車上特別擁擠,連站都不好站。不一會兒,有位老奶奶慢吞吞地走上了車,後來的人也沒有地方坐了,坐在門旁邊的售票員阿姨大聲叫道上車的大小老人中年請買票。大家都紛紛買了票,這位老奶奶的用力的找錢準備着去買票,這時,有位中年阿姨見到了,將自己地1元給了老奶奶,還把自己的座位給了老奶奶。

就在老奶奶要給售票員阿姨的。時候不小心被人給弄掉了,中年阿姨從包又掏出了1元給老奶奶,可老奶奶怎麼也不肯要了,還說:“姑娘,這錢是我掉的,不能再讓你給了。”可中年阿姨說:“沒關係的,讓我再幫你付一次吧。”

再多次說服下,中年阿姨還是把1元給了售票阿姨,老奶奶用感激的口氣說:“謝謝你啊!小姑娘,你家在哪兒?我有時間把這次還給你。”中年阿姨說:“不用了,你就把這次錢收下吧。”我見了,心想着中年阿姨可真好啊!

經過這件事,我想以後也要做這樣的事向這位中年啊一枚號的心靈學習。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爲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爲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這樣一幕:一位母親正騎自行車帶着年幼的女兒迎面而來。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餅乾掉在地上。母親馬上停下車,輕聲對女兒說:“來,咱們把餅乾扔到垃圾桶裏去,好嗎?”說着便把孩子抱下車來,倆人彎下腰一起去撿地上的碎餅乾。

這就是文明。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基礎,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肩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什麼用呢?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我們做學生的該從那裏?讓我們節約每一滴水,讓我節省每一度電,或許你的舉手之勞,將會帶給地球一點美麗,將會帶給人們一點溫暖,讓不文明遠離我們,讓文明伴我成長,伴我行!!

1、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2、嬌嬌和媽媽去參加老同學聚會。用餐時,大人們舉杯換盞盡情地聊着,嬌嬌伸着筷子,看哪盤菜好吃就一個勁兒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顧的樣子。有人開了個玩笑說:“這小丫頭真精啊!”媽媽聽了簡直無地自容。是呀,在家裏吃飯這不算什麼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緊着嬌嬌吃。像三鮮蝦仁這道菜,嬌嬌就專挑蝦仁吃,姥姥還幫着她挑,直到把盤子裏的蝦仁挑得一個不剩,留下一堆黃瓜片,她才住手。現在雖說到了外邊,可習慣已經成自然了,這丟臉的吃相一時那裏改得過來。

3、某小區7號樓劉家與李家住上下樓,是一對冤家對頭,經常爲一點兒小事吵得鄰里不安。劉家的鼕鼕天生淘氣,一兩歲就調皮得很,整天在屋裏折騰,穿着小皮鞋跑來跑去,玩具往地上亂摔。李家的兩口年紀大了,心臟又不好怕吵鬧,聽不得樓板叮咚叮咚地響,自然要去提意見。可劉家的孩子淘氣慣了,不但沒改,反而越大越鬧騰,在房間裏拍球,跳繩。吵得樓下整天不得安生。李家人上門去說,劉家大人護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臉,之後又蹦又跳鬧得更歡。

文明禮儀故事 篇四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爲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爲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爲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爲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爲孝感

文明禮儀故事 篇五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歲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爲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文明禮儀故事 篇六

劉備三請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爲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着讓你一再去請。”

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着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着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纔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爲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着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爲“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誠信知禮--燕昭王求賢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併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裏,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爲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着,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裏,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爲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啓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爲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髮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爲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閔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着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爲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爲昌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