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事業單位考試寫作素材

2012年事業單位寫作 社會誠信與徵信體系建設

事業單位考試寫作素材

【背景鏈接】

2011年10月1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以社會成員信用信息的記錄、整合和應用爲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爲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現在影響我們整個社會進步的,我以爲最大的是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誠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這兩個方面解決好了,我們社會就會大大向前邁進一步。

[原因]

社會誠信主要包括個人誠信、企業誠信和政府誠信。個人誠信缺失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說假話、考試作弊、買賣假證件、學術造假、偷逃稅款、騙取保險等等,不一而足。在經濟活動中,企業不講誠信的現象更爲突出,如惡意逃廢銀行債務,虛假宣傳、虛假承諾、隨意毀約,財務信息嚴重失真,製售假冒僞劣,坑害消費者等。政府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一些地區和部門政策多變、不守承諾、隨意性大、暗箱操作,一些幹部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貪污腐敗等。

[措施]

第一,思想教育要先行,引導人們把誠信轉化爲內心信念。

第二,政府誠信是關鍵。打造誠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一要堅持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當老實人。二要恪盡職守,用心謀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迴避矛盾,不推過攬功。三要清正廉潔,珍惜名譽,靠誠信贏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做誠實守信的表率,爲羣衆樹立榜樣。

第三,治本與治標相結合。一是輿論要引導。二是手段要多樣,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依法從嚴從重從快打擊各種失信失範行爲,讓堅守誠信者揚眉吐氣,讓失信失範者名譽掃地。三是制度要跟上,把誠信道德規範的內容和要求細化、深化、具體化,並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充分發揮制度的懲戒、引導和警示作用。

文化的底層功夫

自從繁榮文化大倡,文化之議呈波濤洶涌之勢。餘以爲,“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這些“開場鑼鼓”敲一陣足矣,要緊的還是“做什麼”和“怎麼做”。

文化的根在哪兒?不在殷墟,也不在故宮,在民間,在草根裏。古人云:禮失求諸野。這話蘊涵深厚,耐人尋味。最基本的道德觀念、是非觀念,都是在民間堅持下來的,它像一條不息流淌的潛流。歷朝歷代的首腦,都搞愚民,但百姓有了抗藥性,反倒更聰明瞭,最後總是皇帝敗下來。百姓收拾罷殘局,又開始應付新來的。一些倒了黴的人物熬過劫難,是誰掩護、救助的?正是那些“無知無識”的鄉間野老。我還多次聽到百姓機智地保護文物的故事:文革中,聽說有人要砸掉珍貴的石碑和雕刻,百姓馬上用石灰或者黃泥將文物覆蓋起來,上面大書偉人語錄,使文物逃過史上最大浩劫。大仁大義、大忠大孝、大恩大愛,大都是在普通百姓中演繹展現、發揚光大。燦爛的中國文化就在這裏延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僅是因爲它偉大、它重要、它智慧,還因爲它作爲遺傳基因,生長在億萬百姓的細胞裏,流淌在血液中。中華文明之河沒有斷流,是因爲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

百姓充當着載體,傳承着文化,這只是事情的一面。事情的另一面,說來就不免令人氣短。“最不缺文化”的中國大地,眼下叢生的亂象,卻在在表明這裏“真沒有”文化:信任普遍危機,值得信賴的對象委實不多;僞劣產品成堆;毒食品迭出;官員****成風。現象不勝枚舉,根子只有一個:人沒有被“文”“化”過,不知“尊嚴”爲何物。有尊嚴的人,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道德感極強。沒有尊嚴的人,從衣食無着忽然變得有錢或者有權,那“吃相”肯定不會好看,他不知道德廉恥爲何物。中國貧弱的日子過於漫長,文化和百姓互相得不到滋潤,二者都日漸羸弱。近數十年情況稍有好轉,但距離有餘暇、有精力去談文化,尚須時日。如果底層人都不識字、不懂得科學知識,更不會發手機短信和使用電腦,不會在網上買火車票,這“文化載體”也就當得越來越吃力,總有斷條的一天,更不要說對文化的宏揚和創新了。民間文化乏善可陳,傳承和發展少有亮點,說到底,還是“倉廩”未實、“衣食”未足之故。農民工流血流汗幹了一年,不少人卻連工錢都討不到手,他能有心情跟你切磋文化?

近些年底層文化荒涼,緣於忽略日久。這有點像體育(體育也是文化)。各級體育官員,眼珠子盯的是運動會、是賽場。這裏經費足,活得滋潤;響動大,活得體面;獎牌多,容易升官。羣衆體育就慘了,經費、場地、設備要啥沒啥,政績更談不上,官員哪有奔頭?後備力量難以形成,就沒有什麼“可持續發展”可言。連運動員、球員都選不出來,還侈談什麼國民體育素質、經濟生產力和國防戰鬥力?宣傳、文化官員也是一樣,喜歡抓大戲、抓大匯演、抓“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至少也搞一下“書畫下鄉”,比較熱鬧、好看,而圖書館、文化站、讀書角的建設,科技知識的普及,就比較寂寥,難出成果。帶個攝像記者下來,拍個好鏡頭都難。上世紀80年代,我在山西聽到一個文化站站長的故事。某縣在一個貧困但文化工作搞得很有成績的地方召開現場會。文化站長把文化站打掃乾淨,又打了糨糊,用報紙把窗戶糊好。

正當他興致勃勃地把大隊人馬領來參觀的時候,傻眼了:文化站的窗戶紙連同糨糊被飢餓的毛驢吃得一乾二淨。面對着空洞洞的窗戶,站長大放悲聲,誰也勸不住。這故事讓我也心酸良久。我還記得一個東北的文化站輔導老師的故事。東北的冬天冷,活動場地不好找。這位女老師就把學員領到自己家裏,在炕上練習民族舞,結果把炕踩塌了,晚上沒有地方睡覺。什麼是默默奮鬥的民族脊樑?這就是。我們的政策必須讓這些基層的文化工作者有用武之地,有較好的待遇,絕不能讓他們吃虧。這些“微循環”系統搞活了,整個文化的肢體就健壯了。近年來,我對民間興起的一些“圖書館”組織發生了興趣。現在這種讀書社雖然規模都不大,但已經遍佈全國。有的叫“讀來讀去”讀書社,有的叫“一分錢”讀書社,還有的叫“一毛錢讀萬卷書”讀書社。有些是微利運營;還有的是半慈善式的運作。我讚佩這些默默無聞的文化建設者,我主張讓這些底層文化的中堅力量健康地生存、發展,在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下,讓這些運營者不吃虧、不受氣,逐漸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實力,這樣,普通百姓就增加了提高文化水平的機會。

全體國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比出幾個大師、出幾臺好戲意義更大。現在好作品不多,傑出人才罕見,又何嘗不是忽視底層文化、導致土壤過於貧瘠的結果!前天,我讀到一條消息,十分興奮。這消息的題目是《百名農民工明年“公費”上大學》。事情不算很大,但對農民會有極大的鼓舞,這使社會底層向上流動之路有了光亮。北京市總工會這個事辦得漂亮。“爲了誰、依靠誰”的說法,反映的是引領者、組織者的角度。從根本上說,文化建設的主體是百姓,文化建設的成果,最後也應該是體現在百姓身上(都成爲高素質的公民),而不是官員向上彙報的材料中的一串串數字。既然如此,文化建設的很多事情不妨乾脆就一竿子插到底,讓民衆作爲主角自己去辦,政府從旁協助,這樣或許會做到事半功倍。你想想,世上哪有希望自己永遠愚昧的百姓?羣衆缺乏熱情,別人瞎張羅也無用;反之,羣衆急於用文化提升自己、改善自己的處境,那力量,若水之就下,沛然孰能與之?

德考能否讓官員光明磊落

德考是個好東西,是幹部言與行的重要導向。這裏的關鍵在於,考覈體系與標準是否科學與貼近實際。

在四川彭山縣的幹部道德考覈中,一名幹部因不愛做家務被扣兩分。他妻子說知道考察組是來考察丈夫的,但不知道不做家務要被扣分。設想一下,如果幹部的配偶父母都知道評分標準,除非幹部與家人關係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誰還會如實回答呢?

因而在官員的德考中,這種私德之考,更多的只有象徵意義和價值宣示作用,在實際運行中很難有效規約幹部的家庭美德。然而,作爲一項制度性設計,把私德納入官員德考確有其必要性。

在官德的考覈中,私德往往是一個空白。有的官員長期包二奶,有的官員對老父老母不聞不問,還有官員八小時以外燈紅酒綠、醉生夢死。凡此種種,這些私德之惡行百姓見得到,反響也很強烈,但幹部管理機構卻基本沒招。以致公衆常有議論,提拔這樣的幹部,到底奉行的是什麼標準,是不是走了眼?

在這個意義上,把私德納入官德之考,即是從制度上消除幹部的隱祕空間,讓人一覽無餘。彭山的官德考覈,即是把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四個層面的道德納入,分別按30、28、28、14分的分值進行考評。而在另一些地方,“孝敬父母”、“忠於配偶”等也被納入幹部考覈內容。中央則早已將“健康生活情趣”列爲幹部的一個基本要求。當官員沒有了放縱道德的隱身棲居之地,連私德這塊最後的堡壘也被搗毀之後,官員之德或有可能“觸底反彈”,儘可能地變得“光明磊落”一些,經得起各方面的拷問與晾曬。

與一些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幹部不僅僅是一種職業,尤其是黨的幹部更承載着使命、宗旨、黨性等特殊要求,因而對幹部的管理絕不能侷限於八小時之內,而是要儘可能地延伸到幹部活動的各領域、全天候。如此也才能與社會公衆的反應相銜接,對那些惡德惡行的幹部繩之以紀。對那些生活作風腐化的官員、“我是領導我怕誰”式的雷人官員嚴肅處理,也才能對黨的幹部形象進行制度上的捍衛。

德考是個好東西,是幹部言與行的重要導向。這裏的關鍵在於,考覈體系與標準是否科學與貼近實際。如前所述,私德考覈不可避免地遭遇“爲親者諱”的難題。就是政德、公德、職業道德,也同樣有諸多障礙。從各地的一些實踐看,其實更應當在科學性方面多做探索與優化,使其產生實際效果而不是流於一種形式。如是,“德才兼備、以德爲先”的用人原則方能更好運用,幹部也纔可能更多地走向光明磊落。

我們該如何環保

伴隨着“呼呼呼”的聲音,鋒利的“機械手”伸向黑色奔馳車,刺穿車身,砸破玻璃,隨即將整個車子壓扁……9月22日“城市無車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國首善”陳光標又火了一把。9月16日,他在自己的公司提前過起了“員工無車日”,給員工發自行車、騎車補貼,還親手將自己的一部還有3年才報廢的奔馳車當場銷燬。

最近媒體報道“中國首善”陳光標爲宣傳“城市無車日”將自己還有三個才報廢的奔馳車當場銷燬,引發了社會上關於如何環保的討論。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思路分析:這是一道社會現象談看法類,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社會現象既有積極的因素也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對於此類試題,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對這一社會現象所帶來的影響全面的概括;同時還要分析此類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最後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將不利影響最小化,將積極影響最大化。

參考答案:隨着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過度開採、汽車大量增加等,環境問題也日益突顯出來。空氣質量嚴重下降,酸雨肆意,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海島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城市交通擁堵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而許多人們的環保理念淡薄,加強環保理念的宣傳勢在必行。

陳光標高調砸車宣傳無車日引起了廣大的社會關注,當然也引起了就如何環保的爭議。對此,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

一方面陳光標的高調環保行爲,改變了傳統的環保宣傳方式,儘管有“作秀”的嫌疑,但客觀上吸引了羣衆的眼球,有利於喚起人們淡薄的環保意識;而且他在提倡環保的同時還給員工發自行車、騎車補貼等,號召員工以行爲來踐行環保理念。

我們也應該看到,“陳光標砸車環保”事件客觀上反映出當前相關部門對於環保宣傳工作有待加強,宣傳方式需要革新。因此,相關環保宣傳部門應積極採取民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環保知識,宣傳環保理念,改變人們落後的認識,提升民衆的環保意識。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砸車環保”,儘管砸掉的是三年就報廢的奔馳車,但依然不值得提倡。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蔘與到環保事業中來,但我們更希望是理性地去看待,去踐行環保事業,共同捍衛我們的家園。如能將車變現並發動員工組織一個專門的環保活動,如“千人自行車一事環城行”來號召更多的人蔘與環保活動。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一、時政背景

民以食爲天,食以地爲本。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地管理事業快速發展,耕地保護也初見成效,初步建立起符合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我國土地管理仍面臨着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一些地方依然出現亂徵地、濫用地、非法使用土地等突出問題,羣衆反響強烈。土地問題上的官員****以及因土地而引發的幹羣矛盾和衝突時有發生。去年9月江西宜黃因爲強拆而發生的自焚事件,成爲社會焦點。4月19日,國家土地督察公告顯示,2010年開展的土地衛片執法檢查發現違法違規用地3.42萬宗,涉及土地面積73.35萬畝,其中耕地27.45萬畝,有13個省(區)違法佔用耕地超過1萬畝。以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爲名違法建設等類型的農村違法用地量大面廣。隨着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對土地的需求持續擴大,人口增長、基礎設施建設等都需佔用耕地。據第一次農業用地普查公佈的結果,1996年,我國的耕地面積是19.51億畝,2003年就降至18.5億畝,7年減少了1億畝。而目前下降到18.26億畝,過去十幾年減少了1.25億畝。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4畝,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果這個勢頭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糧食安全就存在問題。堅持世界最嚴耕地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糧食安全警戒線,成爲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不二選擇。我們的發展既要考慮滿足當代人的需要,更要爲子孫後代留下生存發展空間,節約用地、規範用地、科學合理用地刻不容緩。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問題研究進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土地管理制度問題是首次進入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課程表,這與國家近期加強土地管理有關。******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土地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稀缺的發展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地管理事業快速發展,初步建立起符合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我國土地管理仍面臨着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的發展,既要考慮滿足當代人的需要,更要爲子孫後代留下生存發展空間。建立和完善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舉措,是造福子孫後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長遠大計。我們一定要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精神,緊緊圍繞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爲主線,加強土地資源節約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資源利用相協調。

中國人歷來鍾情於土地。在古老的自然崇拜中,土地據有重要位置,曾經是廣泛的民俗宗教。幾千年前,社稷(社爲土地神,稷爲穀神)就是國家的代稱。中國漫長的農業立國史,

使土地崇拜情結成爲深厚、凝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尊崇土地、熱愛土地、珍惜土地的文化,其實幾千年綿綿延延,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從“社日”到“土地日”,一以貫之。珍惜土地是中國人民傳承千古的美德。

2011年的“土地日”宣傳主題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珍惜每一寸土地”。這個主題,深刻地揭示了珍惜土地與科學發展相依相從、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顯示出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現實意文,內涵是極其豐富的。現在許多地方的工業化、城市化,實際上還在沿襲平面擴張的道路,無節制地使用土地、蠶食耕地,這就使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雪上加霜。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是,一些地方以“發展”的名義、成百上千畝地佔用良田,結果推平了土地“曬太陽”,或者上了一大堆盲目投資、低水平重複建設的“垃圾項目”。拿珍稀的耕地換這種“垃圾項目”,不僅浪費土地,而且浪費資金、浪費勞動力,這更是焚琴煮鶴的愚蠢行爲。

用地對發展是緊約束,國情對用地是緊約束。這一切,要求我們承認用地約束(這是客觀的),自覺約束用地(這是主觀的),也就是要珍惜土地,合理用地,集約用地。在中國的國情下,只有寸土必惜其貴,寸土必盡其用,科學發展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和保證。

二、我國當前土地管理利用存在哪些問題

1、過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發展。我國人多地少,後備耕地資源不多,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與此同時,我國用地總體上依然粗放浪費,許多地方新城、新區快速擴張,城鎮低密度、分散化擴張態勢明顯,工業用地容積率僅爲0.3-0.6,農村地區空心村、閒置廢棄地普遍存在,空閒用地佔村莊用地比重達10%-15%……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建設用地需求剛性上升,土地資源剛性約束進一步顯現,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未來用地形勢更加嚴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資拉動、資源投入、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過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資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難以爲繼。

2、大規模開發後備土地資源存在依賴。由於多年高強度的土地開發,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已經十分有限,扣除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區域,可開發的耕地後備資源已由2000年的700多萬公頃銳減至不足500萬公頃,且分佈不均衡,依賴大規模開發後備資源補充建設佔用耕地的模式已難以爲繼。加之,依賴出讓土地促進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的模式,刺激了新增建設用地需求,客觀上加劇了供需矛盾,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發展缺規劃空間、用地缺計劃指標、補充缺後備資源”困局。

3.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忽視城鄉土地權利主體平等的現象。在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城鄉人地格局和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地方政府、企業、集體、個人等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土地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利益關係日趨複雜,土地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凸顯。一些地方政府對被徵地農民的權益保護不夠。

三、關於土地問題的幾個認識問題

1、有專家認爲,確保18億畝耕地以保障糧食安全的觀點是錯誤的。你怎麼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確保13億人有飯吃,歷來是國家的頭等大事。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立足自給而別無他途。但人多地少又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耕地資源短缺一直是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性因素。若沒有足夠的耕地面積,國家糧食安全將無從談起。除自然因素外,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用地需求增長是近10多年來造成我國耕地資源不斷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從供給角度看,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本來就嚴重不足,加之受水資源短缺等因素的限制,近年來補充耕地的難度越來越大。這就使得我國耕地資源的淨流失現象越來越突出。

工業化、城鎮化在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對糧食的剛性需求,使得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繁重。從整體看,在目前農業單產難以大幅度提高、糧食複種指數的提升空間也越來越窄的情況下,未來我國糧食需求的增長將直接轉化爲對耕地的剛性需求。

因此,保護耕地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

2、有觀點認爲,耕地保護和城鎮化發展是個悖論。你怎麼看?

近20年來,我國在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確實出現了耕地面積持續下降的情況。這似乎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陷入了這樣一個困境:堅守耕地紅線與推進城鎮化似乎難以兩全。事實上,多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並沒有因爲國家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而減緩。究其原因,是因爲我國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採取了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通過節約集約用地較好地兼顧了保障城鎮化發展和保護耕地的雙重要求。

嚴格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內的基本耕地,並不意味着現有耕地都不能佔用,而是強調各項建設都要節約集約用地,能不佔用耕地就應儘量不佔,能用劣地就儘量不用好地。對於符合城鎮化發展方向、符合產業政策和節約集約用地要求的非農建設,我國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進行了統籌考慮和合理安排,在用地政策上是有保障的。這更加明確了我國統籌兼顧耕地保護和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戰略方針。加強耕地保護,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控制,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還可以通過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形成土地利用的“倒逼”機制,促進城鎮建設節約集約用地。這反過來又將有助於緩解土地供需矛盾,減少佔用耕地特別是減少佔用城鎮周邊的優質耕地,保持與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3、一些地方在進行農村土地整治時,“趕農民上樓”,認爲可以提高土地整治的效率。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拆村並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規模化的新農村,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初衷也無可厚非。但是,這些地方因爲某些官員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執行過程中偏離了正確的軌道。開展農村土地整治,要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放在首位,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堅持羣衆自願、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進,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的原則,以農田整治爲重點,提高高產穩產農田比重和節約集約用地水平。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涉及村莊撤併等方面的土地整治,必須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自主決定,不得強拆強建。嚴禁違法調整、收回和強迫流轉農民承包地。堅決防止違背農民意願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樓等現象。

四、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政策

要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

第一,切實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作爲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強化耕地保護責任制度,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從嚴控制各類建設佔用耕地,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

第二,切實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管控作用,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結構、時序,降低經濟增長對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走集約式城鎮化道路,確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應,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標準。第三,切實維護羣衆土地合法權益,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用地,完善徵地補償機制,規範徵地拆遷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執法力度,維護被徵地農民合法權益。

第四,切實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嚴格規範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徵地制度改革,深化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加強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設。

五、關於土地管理的重要論述

1、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問題研究進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落實節約優先戰略,進一步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各類建設少佔地、不佔或少佔耕地,以較少的土地資源消耗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不斷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堅持統一規劃、合理佈局,促進區域、城鄉、產業用地結構優化;堅持當前與長遠相結合,提高土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4月2日至4日,國務院總理******來到山西省呂梁山區的嵐縣、興縣和臨縣,深入田間地瞭解民生。在嵐縣北關村、興縣張家灣村和村民座談時,******說,土地是農民最大的社會保障,維護農民的基本權益最重要的就是維護土地權益。耕地不僅是農民的利益,也是國家利益,因爲中國人太多,地太少。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強迫命令。修路、建房都不能亂佔農民耕地。

3、1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基層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先進代表,與他們座談時說,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時期,資源相對不足,需求剛性較強,用地矛盾突出,國土資源管理任務更加繁重。我們必須從國家大局和長遠出發,創新思路和方式,完善體制機制,統籌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堅守保護耕地的“紅線”,加大稀有礦產資源保護力度,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努力提高資源保障程度,使國土資源這一要素投入發揮更大效益。李克強指出,要進一步優化土地供應結構和佈局,特別要確保今年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保持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應規模合理增長,爲滿足羣衆基本住房需求提供保障。要做好徵地拆遷補償工作,加快閒置土地清理查處,完善土地招拍掛制度,規範農村土地整治,爲人民管好用好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