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及事蹟多篇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及事蹟多篇

2021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的事蹟 篇一

清華大學附屬國小校長、教師竇桂梅

立足講臺34年,把兒童成長當作最高榮譽,從“基於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三個超越的探索,到“語文立人”的主題教學的提出,“1+x課程”的整體建構,再到“成志教育”立德樹人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道路上留下堅實腳印。她心繫全國兒童和教師,通過清華附小互聯網學校,向900個貧困縣3800個遠程教學站輸送課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她帶領團隊273位教師,承擔國家雲課堂346節微課和“同上一堂課”816節電視直播課。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張伯禮

張伯禮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開展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開拓了舌象色度學和舌底診研究方向。20世紀90年代開展血管性癡呆(vd)系統研究,制定了vd證類分型標準和按平臺、波動及下滑三期證治方案;明確了中風病證候和先兆症動態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自1999年開展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創建了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途徑和關鍵技術。21世紀初完成了首箇中醫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大規模循證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開拓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領域,促進中藥科技內涵和質量提升,推動了中藥產業技術升級,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羣。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高夯

他堅持“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理念,提倡“問題驅動+互動研討”式教學,着眼學生全面、個性、終身發展,爲文科生開發《人文數學》課程與教材,並將人文數學課程做成了網絡課程,在 “學堂在線”平臺上線,選課人數達2萬餘人。他帶領團隊探索實施的教師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教育扶貧的新路,創建《高觀點下的中學數學》課程與教材,將中學數學與大學數學高度融合,被全國師範大學廣泛應用,多項教學成果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吉林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汴河中心國小教師孫浩

他紮根鄉村教育20年,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做農村娃身邊最親的人,走進留守孩子們的內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他深入研究農村課堂,形成了質樸自然的教學風格,發表多篇教學感悟,20多篇論文在省市獲獎,成爲年輕的省級教壇新星。他每年進行公開課講座10多場,有效帶動了一批教師的專業成長。他積極響應號召,遠赴新疆皮山縣開展援疆支教工作,爲促進民族團結、助力教育脫貧作出了貢獻。

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支教教師等榮譽。

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教師魏亞麗

她堅守會計專業教學一線27年,用熱情和奉獻成就學生職業夢想,爲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把職業教育塑造成幸福的教育。她學識紮實、業務能力精湛,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主持完成“3+4”中職本科貫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取得豐碩育人成果。她注重實踐教學,指導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3次,指導學生3次創造點鈔世界紀錄。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胡豫

胡豫,男,漢族,1964年4月生,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第一臨牀學院院長、教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帶領團隊構建涵蓋“診斷篩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復管理”的全鏈條防治網,落實開展核酸檢測、改造重症患者定點醫院、開建方艙醫院。他作爲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積極推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科研創新有機融合,培養了大批卓越醫學人才。主持建設高校本科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開展基於spoc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結合臨牀教學特點,應用於理論課、教學查房及臨牀技能課等諸多教學環節中,有效提升了教學成效。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等榮譽。

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36年10月出生於江蘇南京,福建廈門人,呼吸內科學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1]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2] ,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3-6]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7]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8]

鍾南山出生於醫學世家;1958年8月,在第一屆全運會的比賽測驗中,鍾南山以54秒2的成績,打破了當時54秒6的400米欄全國紀錄 [9] 。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10] ;2019年被聘爲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2] ;2020年8月11日,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勳章” [11] ;9月4日,鍾南山入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 [12] 。

鍾南山長期致力於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成果豐碩,實績突出。

海南大學教授張雲閣

張雲閣,男,漢族,1963年4月生,中共黨員,哲學博士,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碩士點負責人,日本杏林大學訪問學者,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海南省首批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海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指導專家。

自1985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第一線。先後給本科生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哲學導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給研究生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前沿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專題研究》等課程。

先後主持教育部教學改革方法擇優推廣計劃、海南省社科聯、海南省教育廳、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黑龍江省教育廳等各類課題18項;出版學術著作3部;主編、參編著作、教材7部;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社會主義研究》、《學習與探索》、《理論探討》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50多篇。

先後榮獲教育部2013年度(首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影響力提名人物;2009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第3名);2013年黑龍江省第十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3名);2013年度海南大學(首屆)“最受歡迎研究生導師”;2011年海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2012年度海南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第1名);2014年度海南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第1名)等榮譽稱號。

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

從事特教24年以來,她秉持“適性而教,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潛心育人。在聾生語文等學科教學中,她以心理輔導、社會實踐、課外閱讀、多元表達等方式_溝通障礙,聯通無聲世界與有聲世界。帶領團隊建設“聽障學生就業心理指導”“聽障學生手工藝”“殘障學生校園遊戲”“重度多重障礙兒童送教上門”等系列校本課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主動承擔對薄弱特殊教育學校的支教工作,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曾獲教育部“特教園丁獎”、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榮譽、陝西省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何梅

她鍾愛幼教事業,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橋,接送學生過河,爲貧困山區學生提供免費午餐。2020年7月2日,赫章縣發生4.5級地震,她率先衝進教室,採取先避後撤措施,在17秒內讓32名孩子安全撤離教室,1分鐘內完成全部躲避和撤離工作,確保孩子們在大災面前安然無恙。她堅持每週開展一次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安全主題教育,每月開展一次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每學期開展一次防震演練,提高幼兒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爲社會樹立了正能量的幼兒教師形象。

曾獲貴州省教學科研論文獎、陝西省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教師張桂梅

張桂梅,女,滿族,1957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1] ,現任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 [2] 麗江華坪桂梅助學會會長 [3] 。

先後榮獲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佳精神文明人物、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十佳知識女性、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系十七大代表。

2018年9月,榮獲最美鄉村教師 [4] 。2019年11月,入選“中國好人榜”敬業奉獻好人 [5] 。2020年1月10日,獲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6] 。

陝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丁海燕

爲山區教育事業奉獻30餘年,任教期間,翻山越嶺,到學生家爲學生輔導、補課。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對待,給家庭貧困的學生送吃送穿,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爲“丁媽媽”。熱心幫助同事,指導年輕教師,深得大家信任。工作之餘深入到學生和羣衆中,利用家訪等時機,講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儘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長期義務照料村上的兩名孤寡老人,用實際行動書寫師者風範,詮釋立德樹人。

曾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2020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十二位教師的先進事蹟 篇二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當指育人,授業當指教書。(從授業這個詞語來看,古人比我們更注重教育教學的實用性,更貼近生活)解惑當兼而有之。

教育教學的理想境界,本應是所有的學生對知識都如飢似渴,老師除了教他們怎樣學好知識,還要引導他們學習什麼樣的知識,幫忙他們規劃未來的藍圖,設計人生的輝煌方案。教者就是解他們在學習和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惑。教的同時也是育。但是,現實和理想總是有距離的,而且這距離還很讓人爲難,甚至悲哀。這源於由社會糾結多個方面而構成的複雜原因,最終作用於學者(相對於教者而言,即學習的人)和教者兩個方面。

先說學者,就目前我們所應對和以前應對的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不能算是理想中的如飢似渴者,這就給教增加了難度,使育的任務更加艱鉅。而且,這育也是外因,是後天的,是蒼白無力的。只要是應對現實敢於說真話,真心關注教育教師學生而不是一味強調教師沒有教好學生的人,都會承認這一點。如果只是一味歸咎於教者,學生知識潛力有問題,是老師沒有教好;學生厭學不學,是教師沒有育好。那教師無話可說,因爲當今教育理念已經十分理想,教師處於絕對弱勢地位。教師無話可說,緘口不語,就會把教書育人做好了嗎不見得,他滿腹怨言,滿腹委屈,能把潛力發揮到極致,把工作做到嗎所以,真心關心教育、愛護學生的專家和領導就應把教育意識層面的理念、社會輿論、法規政策等,制定得不要太理想化,稍稍降低接近現實一點。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物質生活優裕得讓學生只明白享受卻不明白創造,只明白快樂和順利不明白困難和挫折,退化到十分脆弱的地步,稍微不慎就會身體骨折甚至心理骨折,更有少數甚者生命骨折;文化生活貧乏得卻只有電腦和手機,不明白雷鋒、焦裕祿、毛澤東是什麼東東。應對如此孺子,教師努力育之教之、教之育之。因爲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教師想盡千方百計,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着手,一會在前召喚引導,一會在後鼓勵鞭策。你的召喚引導久而久之會讓他遲鈍麻木,你的鞭策也不能太輕或太重,太輕他毫無感覺樂彼不疲;太重就有體罰或變相體罰的嫌疑。輕者受到家長領導的責問,重者走向法庭的被告席。這鞭策只好不輕不重,況且這輕重的標準不好把握,因爲標準完全在於學生那敏感而又脆弱的承受潛力,在能理解與不能理解之間就是教師所要研究掌握的教育藝術。

相當一部分學生就是在這樣的學習生涯中,度過了寶貴的學生時代,熬成了家長。成了家長後忽然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反過來逼迫學生好好學習。如此循環,代代相傳。人們啊,學生啊,爲什麼只有在付出幾十年的代價之後才明白呢爲什麼前人以幾十年的生命爲代價體驗到的深刻教訓,我們不能汲取呢難道只有自己也和前代一樣付出不可挽回的代價之後才明白老師和家長說的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嗎這是誰的杯具呢

再說教者。一個教師首先就應是一個學者,是一個博學者。花費自己所能花費的時間、精力,投入自己所能投入的情感、智慧,努力學好文化精髓,並且有自己個性的心得和感受,準備傳授給學生。並且還要終身學習,以汲取不斷更新的知識。人類的文化就是這樣傳承下來、光大起來的。教師就是這繼承、光大、傳遞人類優秀文化的使者,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正學生的靈魂,爲世界爲人類打造一縷縷陽光。然後,教師還就應是個博愛者。教師具有真摯而且廣泛的愛心,不僅僅僅是出於對學生身心的呵護,也是教育教學的需要,因爲教育家已經說過,教育的全部技巧在於如何愛兒童。從這個角度說,學生無論在行爲、心理、學識等哪個方面出點問題,都就應是教師的愛心不夠甚至是沒有認真負責所導致的。所以,教師要有發自內心的深厚的廣博的愛心,而且這愛心要有教室將要倒塌時最後救自己兒子的無私,還要像陽光一樣照遍每一個角落。再者,教師還就應是一個藝術家,因爲,一個優秀的教師不是把教書當作工作,而是當作自己所鍾愛的藝術(首先,你要愛藝術)。最後教師是一個聖人,因爲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能塑造健康的心靈,有了健康的心靈纔有健康的行爲,才能爲國家爲民族做出貢獻。

這本應是教師的神聖使命,說神聖是因爲教師是克服人類無知和惡習的大機構中的一個活躍而用心的成員,是過去歷史所有高尚而偉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間的中介人,是那些爭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聖遺訓的保存者,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一個活的環節。但是由於衆所周知的應試教育的原因,修正靈魂、打造陽光的神聖使命枯萎,甚至退化萎縮。變得現實、淺近、低俗了,變成爲考上高一級學府而教,這本是教育的副產品,卻成爲的主產品。

更令人痛心的是,我們沒有做到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者提出的忠告:關於祖國的豪言壯語和崇高理想在我們學生的意識中不要變成響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辭藻,不要使它們由於一再重複而變得黯然失色、平淡無奇。讓孩子們不要去空談崇高的理想,讓這些理想存在於幼留意靈的熱情激盪之中,存在於激奮的情感和行動之中,存在於愛和恨、忠誠和不妥協的精神之中。

這位高明的教育家,他關於教育惡化的預言如此真切而又細膩!我最後把學生教育到他老人家擔心的地步。但是,社會(尤其是上級教育行政機關)評價教師是這個標準嗎是看我的學生血液裏有沒有關於祖國的豪言壯語和崇高理想嗎這當然是軟件,無法量化,無法把握。最終淡化、退化成一些堂而皇之、人人具備、可有可無的政治條件。

照亮未來的擎燈人——記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篇三

教師是一種理想,承載千百年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裏對教育的渴望。

教師是一種力量,積蓄着一代代華夏兒女追逐理想實現價值的拼搏。

教師是一種光榮,飽含着億萬人民發自內心的敬仰、愛戴與感激。

2022年,有12位教師獲得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他們是教師羣體的代表,高舉着理想的明燈,照亮你我,更照亮民族的未來。

教育之燈,照亮上學路

“傻瓜種瓜,種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華。”在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的日記裏,寫着陶行知的這句話。接着他寫道:“我甘願做這樣的傻瓜,鐵心做一輩子鄉村教師。”

時間回到1981年,即將從南京市曉莊師範學校(現南京曉莊學院)畢業的楊瑞清主動請纓,到艱苦偏僻的鄉村教書辦學。

“你傻呀!”親戚朋友勸告楊瑞清。但他意志堅定,來到江蘇省江浦縣(現南京市浦口區)五里國小,眼前只見“黑屋子,土臺子,一排矮房破樣子,裏面坐着泥孩子”。

同是農村出身的楊瑞清深知他們不笨,而是學習條件差。有學生在家幹活不來上課,楊瑞清每天放學後就到學生家裏一邊幫忙,一邊教課。

很快,“五里國小來了一位好老師”的事在村裏傳開了。村民們很感動,自願集資幫助五里國小異地新建。

爲了讓鄉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楊瑞清開設行知實驗班,踐行“賞識教育”;創建行知基地,開發學農活動課程;帶領教師開發生命安全實訓課程、軍訓課程和奧林匹克課程……

41年堅守,“傻瓜”將一所村小發展成爲全國聞名的現代化教育集團,走出鄉村教育的“逆襲”路。

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明花學校教師安文軍也在鄉間行走了30年。

面對叛逆學生,他悉心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並鼓勵發揚;他和家長一起幹農活,瞭解學生學習生活和家庭情況;在學生面前,他又是給他們熬熱奶茶的親人……

安文軍創辦鄉村少年宮,足球社團等10多個社團讓西部農村的孩子從小就有七彩的夢想。

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之源。

這句話用在上海市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周美琴身上,再合適不過。35年來,周美琴將特殊兒童緊緊牽在身邊,抱在懷裏,哪怕捱了巴掌拳頭,她也與孩子心貼着心。

她有大愛,她更有魄力。“特教學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周美琴爲集聽障、智障、腦癱孩子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勾畫宏偉藍圖——走“醫教結合”的道路。

她引進十幾位專職治療師對學生“一對一”訓練,在學校配備全國一流的康復條件,創新授課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不斷提升師資水平……歷時十年探索的《腦癱學生康復與教育的實證研究》課題捧回了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

在南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第一幼兒園副園長孫怡傳遞愛,也傳遞着愛的能力。

作爲學前教育骨幹力量,孫怡響應號召,奔赴南疆掛職支教。爲了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孫怡利用放假時間組織全體教師集中進行園本培訓;爲了實現“家園共育”,孫怡組織成立家長委員會,每學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

信仰之燈,照亮人生路

3年來,“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讓湖南省廣大中國小生由“追明星”轉爲“追名師”,由“追網紅”轉爲“追網課”。

這堂課的總班主任是長沙市芙蓉區育英學校教師郭曉芳。

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創辦新型網絡思政大課“我是接班人”。當時已是長沙市十大魅力教師、有着豐富網絡教學經驗的郭曉芳被選爲總班主任、總製片人。

但這堂課沒有既定教材,郭曉芳請來袁隆平、鍾南山、楊長風、楊孟飛等名師大家,授課內容天文地理、經濟社會無所不包。這背後,是郭曉芳一頭扎進書海里,涉獵各學科知識;是她跋山涉水的真誠,打動每一位受邀嘉賓。

“沒想到思政課這麼好看!”“我要努力學習,爲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郭曉芳的課輻射全國,1000餘萬名學生收看,累計學習人次超過12億,燃起無數信仰之炬。

在青藏高原上,有一位“擦星星”的好教師。

2016年8月,湖北省武漢市旅遊學校教師馬丹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成爲首批“組團式”援藏教育人才中的一員,進藏支教。3年期滿後,她申請繼續留藏工作。

當地的孩子能歌善舞,爲了讓他們登上更大的舞臺,看到更廣闊的天地,馬丹創建了西藏首支“舞蹈啦啦操”隊。頂烈日、戰寒風,她帶着這羣孩子練基本功,跳民族舞。2018年7月,這支隊伍代表西藏自治區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就摘得桂冠。

而這份成績遠比不上學生的變化。“老師,原來高鐵這麼快啊!”“老師,飛機可以飛得好高啊!”每個孩子的眼睛都在發光。

馬丹以自己爲火種,點燃雪域高原的希望之星。

“不要迷茫和失望,這裏將是你夢想啓航的地方。”每年新生入學,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李粉霞都爲學生定下“以技立身”的志向。

李粉霞帶領團隊,尋求校企合作之路,開展“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建設實境化、企業化、生產化的校內實訓工廠;形成“社團傳、導師幫、師傅帶、大賽練”的個性化人才培養途徑……

畢業生中獲全國技術能手27人、全國冠軍12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8人,學生們因職業教育展現人生光彩。

有的信仰,閃耀在無垠的學海。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用哲學照亮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有理講理”是孫正聿的教育理念。然而爲了“有”和“講”,他行走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道路。

“想到一個問題,因爲要睡覺就不想了嗎?寫一篇文章,因爲要放暑假,你就不寫了嗎?”不知疲倦、廢寢忘食,已成爲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苦讀”和“笨想”成就了藝術般的哲思,讓更多的人願意推開哲學之門。

他著作等身,改變了當代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他提出了“前提批判”的哲學理論,推進了當代中國哲學觀念變革,引領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他樹立了“爲人爲學、其道一也”的師德師風,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專業人才,持續影響着當代中國哲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事業。

民族之燈,照亮復興路

這裏有旱,這裏流汗。

懷抱“荒漠變綠洲”的心願,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一干就是30多年。

甘肅石羊河流域印滿了康紹忠的腳印。他在這裏建立實驗站,與團隊一起研究主要農作物和防風固沙植物耗水規律,在全流域推廣節水高效灌溉技術。

汗水化作“奇蹟”——石羊河流域下游地下水位明顯回升,民勤縣青土湖再現“碧波盪漾、野鴨成羣、水草豐美”的景象。

康紹忠心裏裝着羣衆,想着將來,創建15所農民田間節水學校,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入村入戶宣傳節水節肥技術,舉辦培訓班,開展農技科普服務……在大西北澆灌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的希望。

汪洋大海,是他的戰場。

上世紀50年代,楊士莪從蘇聯學成回國,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創建了中國首個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專業,參與培養了中國首批水聲專業骨幹和青年教師隊伍,開創了中國水聲教育的新格局。

“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站出來,就是最大的愛國。”作爲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楊士莪深知水聲學是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戰場,他們師生是馳騁於此的“國家隊”。作爲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策者,他帶領團隊開展水聲定位系統研製,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定位系統研製等重大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

“希望我們的後浪,爲中國海洋事業、水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楊士莪許下90歲生日願望。

忠於國家,服務人民,是他們不改的初心。

深山裏,高原上,四川護理職業學院教授張先庚帶來健康的寶藏。她首創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才“1134”模式改革,組建了以學院畢業生爲主的川護壤巴拉健康服務志願隊,聚焦農牧民健康問題,走村入戶對農牧民開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等健康服務。

如今,這種基層衛生人才培養模式正在全國推廣,全面助推鄉村健康振興戰略。

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是老百姓最質樸的願望。

38年裏,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校長楊明生數次拒絕發達地區的高薪聘請,長期堅守原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革命老區。“我必須堅守在家鄉,這關乎我是揹着錢袋子還是情感包袱過完後半生的問題。”

他是立德樹人的踐行者,將德育放在統領學校各項管理工作的最重要位置;他是教育科研的引領者,發表的600餘篇論文記錄着他對教育的思考;他是教育改革的實幹家,把學校打造成爲“花園、果園、植物園、生態園,學生學習的樂園和師生生活與發展的精神家園”。

在楊明生的帶領下,曾經生源外流嚴重的霍邱一中成爲當地的金招牌。學生迴流了,家長回鄉了,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生命力。

他們的足跡,是教育強國最生動的註腳。

他們的心血,是民族復興最赤誠的底氣。

師者擎燈,我們看見偉大祖國光明的未來。

全國教書育人心得體會通用範文 篇四

學習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先進事蹟,又一個問題一直在腦海盤旋,那就是我們教師的初心和使命又是什麼呢?我想就是教好書,育好人。這也是我們做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去學習、領悟、踐行。必須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只有無愧於職責,無愧於使命,才無愧於黨和人民,無愧於我們作爲教師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制勝法寶,對於我們教育者來說這更是我們實現我們在校目標的制勝法寶。那麼我們應如何做呢?

第一,努力提高教學能力。縱觀歷史,教育界耳熟能詳的前輩,如蔡元培,葉嘉瑩,潘鼎坤,章竹君等。他們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教誨自己的學生,他們是我們所有教育者的楷模。我常想,也許我一輩子也不能取得像他們那樣輝煌的成績,但我可以像他們一樣,將教書育人作爲自己一生的使命,不斷前行!

第二,傳播科學知識。只有在知識上,思想上有了開放進取的態度,才能不被愚昧的、落後的思想所侷限。現如今,科技快速發展,社會也不斷在進步,所以我們教育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向社會傳播科學,傳播正能量,這是我們作爲教師的使命。我們要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扶去那社會的糟粕,還學生一份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三,關愛學生先要“關心學生”。關心學生就是胸中裝着學生,心中想着學生,服務於學生。對於學生的得與失、冷與暖、好與惡、喜與悲,教師不僅要記在心上,說在嘴上,而且要落實在行動上。關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尊重是愛之核心。教書也好,育人也罷,都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要充分尊重學生感情,但請老師們切記真正的尊重,應當體現因人制宜,體現原則性。關愛學生還要“理解學生”、“信任學生”理解學生就是懂得學生心裏想的,相信學生說的,明白學生做的。教師對學生應該允許學生犯錯,又允許學生改正錯誤。同時要知道改正錯誤不可急於求成,它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循序漸進,抓反覆,反覆抓,需要教師細心,細緻,不懈的扶持,學生就會向我們期待的方向成長。信任學生可解釋爲“信而任之”,即敢於託付。在對待學生,努力做到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學生犯錯誤,應當心平氣和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想方設法讓他開口說話,親其師,信其道,然後進行引導,要讓學生們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壯而健康地成長。

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作爲黨員教師的我們更要立足於本職工作,勇於擔當各自的職責和使命,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不忘初心,立德樹人,主動擔當,牢記使命。

常懷一顆愛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作爲教師,要關愛每一位學生,因爲“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愛的過程,教師有愛,學生纔有愛。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教師纔是有愛的教師;拼搏進取、積極奮進的學生纔是有愛的學生;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孩子,愛護每一個生命,育人爲本、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成爲最棒的。教育是有力量的,只有給孩子們更多更好的知識,才能開啓智慧的大門。教師改變的不僅是一個個體的命運,也會影響我們國家民族復興。

教育有了新的使命,教師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2022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及事蹟 篇五

孫正聿

孫正聿,男,漢族,1946年11月生,無黨派人士,吉林大學教授。從教40年來,他堅持“以科研支撐教學,用理論鑄魂育人”,樹立了“爲人爲學、其道一也”的師德師風,用個人獎金爲青年教師設立教育教學改革獎勵基金,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專業人才。他提出了“前提批判”的哲學理論,推進了當代中國哲學觀念變革,引領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他的著作《哲學通論》成爲全國高校通識課教育的經典教材,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科學普及作出重要貢獻。曾獲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康紹忠

康紹忠,男,漢族,1962年11月生,中共黨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堅守在農業科學教學一線,組織全國農業工程一級學科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和課程體系建設,創建了野外綜合實訓平臺,創新“四融合”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大批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他創建了作物節水調質高效灌溉理論與技術體系和旱區流域尺度面向生態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控模式,建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促進旱區水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綠色發展。他長期堅持幫扶西北旱區邊遠農村教育,資助建設7所希望國小。曾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北京市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榮譽。

李粉霞

李粉霞,女,漢族,1976年2月生,中共黨員,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她是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連續四屆參加數控技能大賽,取得全省數控銑工職工組第一名。她潛心教學,重構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化+思政化+信息化”教學改革,打造有趣、易懂、接地氣的課堂。她因材施教,建立“傳、幫、帶、練”四級培優機制,探索出“分梯次、能力遞進”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她注重團隊建設,構建“幫、練、賽、聘”的教師培養模式,創建工作室,打造了一支優秀的職業教育創新團隊,開發實訓項目服務企業。曾獲國家級教學名師、山西省勞動模範等榮譽。

楊士莪

楊士莪,男,漢族,1931年8月生,中共黨員,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紮根水聲學科教育72年,上世紀50年代從蘇聯學成回國後,創建了中國首個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專業,參與培養了中國首批水聲專業骨幹和青年教師隊伍,開創了中國水聲教育的新格局。作爲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策者,他帶領團隊開展水聲定位系統研製,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定位系統研製等重大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將課程建設與思政建設緊密結合,把水聲學作爲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戰場,帶領學生加強基礎研究,全力攻堅關鍵技術,爲中國水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等榮譽。

周美琴

周美琴,女,漢族,1967年9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師。35年的特教生涯中,她肩負着守護特殊兒童的使命,甘當“孩子王”,勇做排頭兵。她堅持走“醫教結合”的道路,貫徹康復訓練與文化學習並重的教育理念,構建以腦癱孩子教育爲特色,適合殘障孩子發展的教育體系。她積極探索特殊教育數字化教學之路,鼓勵教師學習新一代多媒體軟件與技術,開發各類教學課件,打造適合特殊教育學生知識學習與康復訓練的數字化、信息化課堂,幫助特殊兒童融入社會。曾獲全國特教園丁獎、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楊瑞清

楊瑞清,男,漢族,1963年6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教師。他41年堅持紮根鄉村辦教育,始終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條現代鄉村學校獨具特色的時代新人培育之路。他兩次拒絕進城,創辦的行知國小從一所簡陋破舊的鄉村國小發展成爲集幼、小、中和教育實踐基地爲一體的集團化現代學校。他創建教育基地,把鄉土生活作爲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學生校外活動、勞動實踐、生態教育模式。他堅守鄉村教育一線,只因放不下村裏的孩子和自己的教育理想。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標兵等榮譽。

楊明生

楊明生,男,漢族,1963年6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校長、教師。他從教38年來,以校爲家,愛生如子,無私奉獻,雖身患多種疾病,仍堅守在教學一線,踐行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擔當。他堅持“五育並舉、德育爲先”的辦學方針和育人導向,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德”的校園文化建設方案,探索多種育人實踐,強化德育實踐效果。他堅持教育科研、改革興校,大力推進以備課改革爲核心的課堂教學改革,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安徽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馬丹

馬丹,女,漢族,1973年4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武漢市旅遊學校教師。她作爲形體課兼禮儀課的教師,在28年的從教生涯中,以“尚禮、塑形”作爲教學目標,以“弘禮、塑人”作爲教育目標,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自2016年以來,她兩次申請參加“組團式”援藏工作,用無私的愛關心藏族孩子發展,堅持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農牧民學生家裏家訪,先後資助多名藏族學生完成學業。她始終注重挖掘學生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創建了一支充滿藏文化特色的舞蹈啦啦操隊,帶領學生走上全國舞臺。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

郭曉芳

郭曉芳,女,漢族,1979年12月生,中共黨員,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育英學校教師。她作爲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總班主任,講授新時代“雲端”思政課,從人物主題、內容形式、傳播渠道多維度創新,將思政教育“養分”融入學生喜愛的時、事、人、物等“活教材”中,打造出46個大課專題、600餘個配套課程。她的創新課堂覆蓋全省2.8萬餘所學校並輻射全國,單節課學習人次突破3000萬,單個平臺學習人次突破1億,形成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我是接班人”網絡思政品牌。曾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張先庚

張先庚,女,漢族,1969年9月生,中共黨員,四川護理職業學院院長、教授。她堅守教學一線32年,帶領團隊培養大批衛生健康人才,帶領學校實現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她熱心教育公益事業,組建了以畢業生爲主的健康服務志願隊,打造了基層衛生健康服務人才培養模式與健康扶貧典範,助力脫貧攻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組建了130人的疫情防控志願隊,守護了當地居民生命健康。曾獲全國疫情防控最美志願者、第七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傑出校長獎、四川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等榮譽。

安文軍

安文軍,男,裕固族,1969年9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明花學校教師。他紮根牧區教育30年,堅守教育初心,用愛心、耐心和智慧教會學生學習知識、學會做人。他以學生爲本,從學情出發制定學習策略,大力倡導情景化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知行合一。他愛生如子,在班主任工作中細緻入微,關心學生心理健康,在管理中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他注重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倡導快樂教育,推進少年宮活動,開設書畫、手工製作、花樣跳繩、足球等社團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甘肅省鄉鎮骨幹教師、甘肅省優秀輔導員等榮譽。

孫怡

孫怡,女,漢族,1980年10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第一幼兒園副園長、教師。22年從教生涯,她紮根學前教育事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職責,堅持不斷學習、探索提升,用愛心、科學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每名幼兒。掛職支教期間,她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將一所新建幼兒園辦成了教學設施完備、教學理念先進、辦園規模較大的幼兒園。她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學校、進課堂,爲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貢獻教育力量。曾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先進工作者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