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第一書記扶貧事蹟材料

用心書寫新時代的扶貧答卷

第一書記扶貧事蹟材料

——明溪口鎮大巖頭村第一書記向仁健扶貧事蹟

酉水河岸,一位中年男子在查看河水汛情,與一旁的村輔警小全說道“汛期如若不提前做好規劃,及時監測,很容易增大返貧風險啊。”這位時刻心繫着村民們的男子是明溪口鎮大巖頭村的第一書記,他來這裏三年了。大巖頭村是一個寫滿了土家、苗家先人痛與樂的村寨,也是決戰脫貧的基層主戰場之一。歷史的酉水河岸村落,河窄水深、灘險浪急,灘灘有縴夫,岸岸有寡婦,是典型的窮山惡水地段,新中國成立以後,爲了修建鳳灘、高灘水電站,沿河村民整體後靠搬遷,由此落下窮根。三年間,向仁健將自己的心血和時間都用來探索如何帶領這窮山惡水的村民們,共享新時代社會主義的發展成果,用心書寫着能讓自己和村民們滿意的扶貧答卷。

·初心 幹羣合力結同心

2017年3月,向仁健從縣工業集中區管委會來到明溪口鎮大巖頭村擔任第一書記。當時單位一些同事不解問他“你當過鄉黨委書記、副局長,年紀也不小了,爲什麼還要去村裏當第一書記?”,周遭的朋友和家人也勸他別去駐村,說如今扶貧工作費力不討好。而他在面對不同的聲音和部分羣衆質疑的眼光時,首先是明確自己的初心和方向,在脫貧攻堅戰這場全國人民攜手共戰的戰役中,他能奔赴“前線”,他自覺責任重大,使命榮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知道自己走這條路沒錯。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這是習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的總體要求和指導思想,也是向仁健進村之後始終銘記在心的箴言。入村以後,沒有豪言壯語,沒有紙上談兵,向仁健苦練內功,細研村情,勤走、多聽、實看,與村幹部一起每日起早貪黑,翻山越嶺,上門串戶,餓了吃餅乾,渴了喝山泉,只爲儘快準確掌握一手村情資料。幾月下來終於走完了大巖頭全村17個組,461戶197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9戶236人。這次全面摸排向仁健也掌握了村裏十分艱難困苦的真實情況,一是通訊難。村裏無移動通訊基站,大部分組手機信號爲盲區。如遇突發性疾病或事故,只能請人背到集鎮,前幾年就曾發生過因毒蛇咬傷致命的案例;二是行路難。村裏有8個組不通公路,涉及135戶645人,家裏農產品賣不出去,外出全靠兩條腿,當地人祖祖輩輩不論男女全部靠揹簍背東西,據當地老人介紹,男人不用肩挑的原因是因爲坡陡轉不過彎;三是飲水難。有12個組255戶1385人沒有解決安全飲水,大一組、大二組、公山坡組近200戶人家,平時一個組共用一口老水井,住戶爲爭水源常年發生糾紛扯皮,天干季節通宵守水,有的農戶不得不到3公里以外的地方背水吃,加之老水井位於村居下方,一到下雨天氣,污水、豬屎、牛糞全部注入水井中,爲了生存,當地人不得不接屋檐水用。向仁健說他依稀記得那天走到公山坡時,一位老婆婆眼淚婆娑對他說“如果哪個把組上水搞通了,那真要謝天謝地磕頭感激!”。看着眼前這些村民們衣食住行都還困難重重的局面,向仁健感觸頗深,在內心堅定了要努力的決心,並暗自發誓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和羣衆的重託。

幾個月的走訪再加幾月的整理歸檔,向仁健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套詳實的貧困檔案,制定了清晰的脫貧工作思路和幫扶目標,努力做到精準識別到戶,措施精準到人,幾月的走訪摸排和信息採集,無論是貧困戶還是非貧困戶,不管是村支兩委還是聯村的鎮幹部,都和向仁健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在大巖頭形成了全村一心拔窮根的統一戰線和良好氛圍,大家都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嚮往的美好生活的充滿信心。

·踐初心  斬斷窮根拓新路

大巖頭村產業單一,無企業、無盈利農業生產大戶、無支撐產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爲0。村民家庭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水稻、養殖和勞務輸出,由於生存和發展需要,絕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家裏基本爲留守老人和學生。面對“行路難、飲水難、通訊難”壓在羣衆頭上的三座大山,向仁健與村支兩委多次召開村組、黨員及羣衆代表會議,研究破解之法,廣泛宣傳發動,把基礎設施建設當作造福子孫萬代的基業認真對待,把產業發展當作改變貧困面貌的有效途徑抓緊抓實。前期和村民們建立的默契在此時凸顯用處,全村的村民們對水電路訊公共項目涉及佔用個人山、田、土的問題全部理解支持,一路綠燈,積極配合,未提任何無理要求。

人的問題解決了,可錢的問題,卻難倒了向仁健和村支兩委。爲了籌措資金,向仁健帶領村支書、主任多次到交建投、水利局、經信局、移民局等部門對接,彙報工作思路和發展方向,爭取多個部門支持。截止2019年,共爭取項目資金2000 多萬元,爭取後盾單位工業園籌措資金20萬元,用於全村提質改造村道13公里,組級通達公路12公里,硬化人行便道5公里,解決安全飲水12個組,新建灌溉水渠1.2公里,移動基站2019年7月建成使用,覆蓋周邊2000多人,“三難”問題終於告別歷史,村民們的喜悅洋溢在臉上,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水電路訊將爲他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脫貧攻堅,產業造血是根本,資金保障是關鍵,確保貧困戶有長期穩定的收入纔是王道。向仁健按照“河邊組發展旅遊業,山上組發展特色產業”總體佈局,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創新理念,把扶貧車間搬進村。通過與工業園區企業沅陵辰州高科有限公司進行對接,把“磁芯手工接角”車間引進村裏,創辦“就業扶貧車間”,這種設備要求不高、場地要求不大、工序簡單的崗位,使一些留守婦女既實現家門口就業,又能照顧好家庭,減少子女負擔,同時爲企業節約成本,解決用工難問題,實現雙贏。現在扶貧車間有工人12人,其中貧困戶5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已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標。二是成立沅陵衆閤中蜂專業合作社,養殖中蜂120箱,開發楊梅30畝、白桃40畝,利用扶貧資金捆綁發展產業,通過養殖大戶統一管理,與69戶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養殖大戶與村委會按照“442”比例分成,村委會養蜂所得收入又對楊梅實行以短養長,今年8月,合作社通過養蜂爲貧困戶打入了第一筆收入100元,用實際行動打銷了貧困戶的顧慮,鼓舞了信心。今年白桃價格不菲,8元一斤,40畝白桃收入達12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多元。三是圍繞鄉村旅遊做文章。利用酉水畫廊“號子谷”景點開發契機,成立百合谷旅遊合作社,加強與沅陵縣水上傳說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合作,通過勞務、旅遊產品及股權分紅,讓景區周邊羣衆一些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在景區就業12人,每月工資1800元以上,今年參與景區務工300人次以上,人員工資達3.5萬元,一次性土地流轉70畝收入110餘萬元,旅遊產品產生經濟效益後,村委會將按照5%進行分紅。

·守初心 真情幫扶暖民心

用腳步丈量大山的距離,用真情溫暖農戶的心靈,在鑄造黨性、服務民生的同時,爲全村脫貧攻堅注入溫暖人心的永續動力,這不僅是一名第一書記的初心和擔當,更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扶貧情懷。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小康路上,不能讓一戶人家掉隊。桃坪組石萬益、熊冬香夫婦,男人患糖尿病三期10餘年,雙眼幾乎失明,妻子熊冬香患類風溼關節炎,臥病在牀多年,他們符合低保申報條件,但缺少醫院診斷證明,其子石遠好遠在東莞務工,如果請假勢必減少收入,上門帶着石萬益夫婦到縣人民醫院複診,補齊相關證明,成功申報低保,解決了最低生活保障。大二組的粟雲翠,腦癱,生活不能自理,丈夫70餘歲高壓病患者,兒子在外務工,智力較弱,向仁健將其從家中背2公里路到村委會,開車送到縣人民醫院重新鑑定,今年5月解決低保。對於這些出行不方便的病、殘戶,工作隊出人、出車、出錢,

危房改造是個公認的難題,容易引發上訪事件,楠木埡組石小華丈夫服刑,女兒上大學,兒子楊州職業學院學習,危房改造前,全家人只20平米的舊房,不得不常年居住孃家。危房改造確實難度很大,工作隊和村裏反覆商量,最後組織工業園區企業募捐10萬元,其中1.5萬元資助石小華建房,同時村委會和工作隊擔保,預付押金1萬元,其餘部分待驗收合格後全部付給施工隊。通過這種方式,石小華、陳光國等5戶特困戶建起了新房,圓了家的夢想。

還有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讓人十分牽掛,印子巖組石玉玲,在湖南勞動人事職業技術學院讀書,其父石崇軍身患癌症,母親癲癇,本人十分自卑,幾次想放棄學業,向仁健瞭解情況後,帶着工作隊及時上門進行勸導,同時組織園區幹部職工捐款1萬多元,幫助解決學習費用,現在學校品學兼優。三年來組織園區捐款3萬多元,資助了石玉玲、王明雪、

經緯爲線,時間爲鑑,初心不改,不負韶華。曾經貧困的大巖頭村寫滿了當地羣衆的期盼與無奈,而今,路通了,水來了,通訊有了,貧困的大巖頭村正面臨美麗鄉村的華麗蛻變,歷經千年守候,山裏人正邁上信息致富的高速通道,迎來一個嶄新的明天。向仁健將這一切歸功黨和政府的政策關懷,他說自己只是個普通的扶貧人,只希望在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時代工程中,自己用心書寫的答卷無愧黨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