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3年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精彩多篇】

2023年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精彩多篇】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一

劉伯忠在劉家兄妹中排行第四,是劉伯明的親弟弟,笑起來與劉伯明很像。

6月13日,極目新聞記者見到劉伯忠時,他正在伊安縣城給人做裝修。

“我自己雖然沒讀什麼書,但是最佩服的還是二哥,他不僅是我們兄弟姊妹的榜樣,也是我的兒子、女兒等後輩們學習的榜樣。”劉伯忠說,他小時候最敬仰的就是二哥,因爲二哥在冬天零下20℃時,還可以堅持騎每天自行車上下學,他自認自己做不到。

自從自己當了父母,劉伯忠在教育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時,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要像你二叔一樣能吃苦、愛學習”。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劉伯忠的女兒考上博士,兒子碩士畢業考上公務員

“我最佩服二哥的,也是他能吃苦、愛學習。”作爲家裏排行第五的劉伯福,也非常佩服自己的二哥劉伯明。

劉伯福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二哥劉伯明不僅上學時能吃苦,參軍以後更是能吃苦,長年累月的艱苦訓練能堅持下來太不容易,是他和孩子學習的榜樣。

在唯一的妹妹劉玉芝心裏,二哥劉伯明非常節省,但對她謙讓寬容。

多年以後,劉玉芝仍記得,學校運動會,她向二哥要錢,劉伯明把在學校用來買飯的一元錢給了她。

“20多年前,冰棍才3分錢一根,1元錢能買很多東西。”劉玉芝現在還記得二哥給她的那一元錢。

作爲劉伯明的國中校友,伊安出租車司機孫師傅說起師哥劉伯明,也是滔滔不絕,稱劉伯明是伊安人眼中家鄉的驕傲。

孫師傅說,他自己讀書不行,但是一直佩服會讀書的劉伯明,小時候就聽家長說劉伯明聰明會讀書,現在自己也經常用劉伯明的例子教育子女好好學習。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二

他出生於1964年,湖北棗陽楊壋鎮的一個小村莊裏。

家裏姐弟八人,他排行老六。

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日子過得很拮据,糧食往往不夠吃。

在他的記憶裏,每次吃飯餐桌上主食都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麪餅,主菜就是蘿蔔乾、鹹菜、大醬,以至於到了現在,聞到大醬味他就犯惡心。

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從不耽誤他的學習,想盡一切辦法供他讀書。

因爲交不起學費,每次都是東挪西借,甚至有一次交到老師手裏的“學費”是一隻兔子。

他也沒有辜負父母,學習非常刻苦,沒有錢買課外資料,那就吃透課本內容。

課本上的知識,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在他16歲那年,父親意外病逝,讓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依然沒有動搖他繼續求學的決心,在父親去世的第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棗陽一中,當時的重點高中,全鎮只有他和另一同學被錄取。

學校瞭解到他家的特殊情況,專門爲他申請了救濟金。

每年假期,他也會到離家十幾裏外的堂兄家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掙十幾元錢,用來交學費。

就這樣,他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了上高中的學費,始終沒有動過輟學的念頭。

1983年高中畢業時,趕上空軍招飛,他瞞着家人,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報了名,沒想到各項考覈和體檢全都順利過關。

直到有一天,縣武部派人到他家瞭解情況,他才知道自己被選上了。

到了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他非常珍惜這次難能可貴的機會。

學習刻苦、訓練嚴格,門門成績都很優秀,同期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兩次被評爲全優學員並擔任學員班長。

1998年3月,經過層層篩選,他被選拔爲中國首批航天員。

學習理論知識時,他明顯有些吃力,離開校園10多年的他像備戰大學聯考一樣,沒日沒夜地學,家裏成了他的學習室,客廳到臥室到處堆滿了學習資料,甚至連牆上都貼滿了背記的紙條。

妻子和女兒臨時當起了他的英語輔導老師,糾正他的英語發音、聽寫單詞。

他不斷充實大腦,擴充知識,就在今年春天,57歲的他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博士研究生學位。

他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聶海勝。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三

尖端科學講究精細嚴謹,但彭士祿偏偏“大膽”。

在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開發前期,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知識都幾乎爲零,他們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出現這種情況,他就對研究人員說“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說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檔功率,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衆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這一天,實驗現場圍滿了人,負責數據運算的黃士鑑並不知道彭士祿滿功率的計劃,下午六點多鐘,黃士鑑發現,竟然滿功率了!他以爲自己算錯了,繼續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確定。

彭士祿的“大膽”,並非有勇無謀,“拍板”也並非胸中無數。有一次,有人問他:“爲什麼敢於拍板?”他說:“其實,有個祕訣,一定要用數據說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也有人問他,“在潛艇核動力研製過程中,那麼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說:“有啊,怎麼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只要三七開,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幹,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幹什麼?”

就在覈潛艇進行最後調試工作時,劇烈的胃疼襲來,彭士祿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醫生診斷爲急性胃穿孔,這一次手術,彭士祿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歲!他說:“我喜歡這個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羣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裏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他們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後,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不弛於空想,不鶩於虛聲,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四

毛澤東同志聽後憤怒地站了起來說:“過去英國和其他外國人佔領我國多年,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爲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國領土!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兩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在這種狀況下搞核潛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那時候,條件艱苦啊,我們都能夠幹出來,不容易!”彭士祿深知,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需要把自己和別人已有的經驗和技能進行轉化,同時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

彭士祿針對全室大多數人只會俄語不會英語、而外文資料又大多爲英文的狀況,組織了集體英語學習。大家從早晨5點多鐘起牀就背英語單詞,甚至上廁所時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幾遍新學的單詞纔去睡。這樣邊學英語,邊看與各自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過了英語閱讀關,並且摸清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那時候,交通不便,我們吃住都在工地上。那裏陰暗潮溼、毒蛇蚊蟲肆虐,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是吃着窩窩頭搞科研的,連窩窩頭都吃不上時,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沒有電腦,僅有一臺手搖計算機,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那麼多的數據都是靠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老回憶說。

就這樣,通過邊學習邊實踐,他們逐漸紮實地掌握了核動力裝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統、各專業間的內在關係。默默攻關,這些“門外漢”悄無聲息地站到了核動力科學研究的前沿。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五

顧誦芬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感動中國》節目在給他的頒獎辭中說到: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北京,中國航空工業科技委院內,一條500米的路,顧誦芬從60多歲走到了90多歲。

現在的顧老雖已92高齡,但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仍然堅持從家中步行至辦公室。

500米,40分鐘,顧誦芬始終不疾不徐、沉着平和。他記得,從前的自己經過這條路時,“走路都帶風”。

1956年,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作爲首批覈心成員,開啓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1964年,中國開始自行設計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顧誦芬先作爲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該試驗方法也成爲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飛試機跑道的一端,殲-8英姿勃發地停在那裏,等待着起飛的命令。上午9點半,試飛員尹玉煥駕駛殲-8飛機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桿爬升,直衝藍天,飛至3000米上空,做平穩歡快地盤旋,動作矯健而輕盈。“飛行正常”,塔臺的話筒裏傳來尹玉煥的報告。飛機在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平穩地降落在機場上,殲-8首飛成功了!正式宣告終結了中國不能研製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歷史。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20__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此次大會上,書記爲91歲的顧誦芬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鬥的工人、技術人員。”顧誦芬談到這至高榮譽時這樣說。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六

東京奧運會已經過去幾個月,蘇炳添以亞洲最好成績、小組第一名跑進百米決賽的那一段視頻仍被很多人發上社交媒體,他自己也常重溫,但不是回味成爲第一個決戰奧運會百米的黃種人而帶來的激動心情,而是反覆研究對手,觀察自己技術上的問題。成爲專業運動員後的十幾年裏,他都是這樣過來的,突破自己會獲得一瞬間感性上的興奮和激動,但很快,就又迴歸理性,琢磨自己還有沒有進步空間,是不是哪裏還可以更好。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東京奧運會結束不久,蘇炳添度過了32歲生日,他心裏很清楚,這個年紀在短跑項目上已經過了所謂黃金期,這倒也讓他鬆弛下來,現在的目標變得很簡單:能跑一年是一年,至於20__巴黎奧運會,“就先不想那麼遠”。

天天就知道訓練

如果決賽能跑出半決賽的成績,蘇炳添可以拿到銀牌,儘管他已經創造歷史,體育迷們還是免不了替他遺憾。他的外籍教練蘭迪·亨廷頓深感自責,認爲是自己和團隊沒能爲蘇炳添在短時間內連跑兩槍做足訓練上的準備。但蘇炳添能理性看待這個結果,他認爲半決賽9秒83是超水平發揮,決賽的9秒98纔是自己的真實水平。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過一個嶺南文化在廣東人身上造就出的鮮明特徵,看似矛盾卻辯證統一——生猛求變又理性淡定。這種性格在蘇炳添身上格外凸顯,無論在生活還是專業上,蘇炳添始終是努力且務實的人,即便短暫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干擾,他也可以很快回歸問題的本質,清醒地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在情緒裏。也許正因如此,他擁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爲先進技術的受益者。

很多運動員在非賽季的休息日會稍微放鬆自己,蘇炳添並不。他的表哥蔡健發曾經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

爲保證訓練強度,蘇炳添常年晚上十點準時上牀,手機關機。有些人拿了好成績,會在比賽結束當天慶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後,蘇炳添依然在22點準時睡覺。他的髮型十幾年不變,出門就是運動服,身邊的朋友說,蘇炳添天天就知道訓練,和訓練無關的事他就沒興趣。蘇炳添的國中體育老師楊永強回憶,他在學校田徑隊訓練時,就從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他從小就對自己的運動天賦有自信,儘管個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學比賽摸籃板,自己都不輸他們。七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上,老師楊永強在沙坑邊劃了一道線,看誰能跳到那裏,結果,蘇炳添一跳就越了過去。課後,楊老師把蘇炳添拉到一邊,“有沒有興趣過來田徑隊?”這成爲蘇炳添運動生涯的起點。“從國中的時候就覺得,我在田徑場上特別威風。”他在紀錄片《逐夢者蘇炳添》中說。

20__年11月,蘇炳添第一次參加正規百米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他代表古鎮中學以11秒72的成績拿下冠軍,這已經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這個成績吸引了中山市體校,同年12月,15歲的蘇炳添被體校錄取,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兩年後,他毫無懸念地通過選拔,進入省隊。

中國田徑的傳統訓練模式沿襲自前蘇聯,以大負荷量、高強度的“苦練、狠練”爲主,缺乏深刻的運動生物學理論支撐。直到20__年劉翔在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獲得冠軍,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學訓練”和“國際交流”才真正被田徑界廣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便躋身半決賽的邢衍安的一番話,讓很多教練員和高層管理者深受震動——“在沒同劉翔、孫海平教練一起訓練前,我的技術很差,現在改進了很多。” 20__年以後,中國短跑的訓練理念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在蘇炳添18歲時,訓練還是從難、從嚴的粗放時代。

18歲的人對未來還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訓練才能達到健將水平,成爲專業運動員,只要轉正,每個月就有工資拿了。在高負荷的訓練下,他的成績以0.01秒爲單位,艱難地在秒錶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國錦標賽上10秒28的成績跑入國家隊。

廣東隊著名短跑教練袁國強曾在回憶徒弟成長經歷時說,“我帶了他快十年,可以說,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真正理解短跑

之後的三兩年,有輸也有贏,蘇炳添慢慢在田徑界嶄露頭角。20__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百米賽場上,蘇炳添跑出10秒16,不僅獲得冠軍,還打破周偉13年前創造的全國紀錄。一年後,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又成爲中國第一位晉級奧運半決賽的短跑選手。也正是從這場與博爾特並肩賽道的比賽開始,讓蘇炳添開始留意外國選手的節奏特點,思考自己在技術上的短板。

前30米,蘇炳添有絕對壓制對手的能力,但在30米後,身邊的博爾特一下子就衝了出去。與身高1米95的博爾特一起跑,蘇炳添坦言並沒有太大壓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對手不是一個級別,但如此迅速被超越,還是讓他頭腦空白了一下,“30米後不會跑了”。後來,他反覆觀看比賽錄像,發現自己與博爾特等國外選手在節奏上存在巨大差異:僅僅跑出5米時,自己就擡頭進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國選手仍在埋頭利用身體的蹬伸繼續加速。提前進入途中跑,使蘇炳添比別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後,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開始對短跑項目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方針,加強短跑項目與世界的交流融合。蘇炳添得益於此,20__年到海外訓練營待了很久。他不斷觀察國外的對手,有些明明個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還是那一個,對方後勁足,而自己一聽到槍聲,就一口氣衝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後面體力受影響,只能儘量頂,這樣的節奏“已經特別僵了”,哪怕在狀態特別好的時候,也難以突破10秒10。這一年,還發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蘇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變原有節奏的決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徑世錦賽半決賽中,旁邊道次的選手在發令槍響前晃了一下身體,蘇炳添被誤導,搶跑罰下。既是隊友也是國內賽場上老對手的張培萌第二小組出戰,跑出10秒整的成績。如今再回憶搶跑,蘇炳添仍然覺得那件事長久地挫傷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一點點走出害怕搶跑的陰影。而當時沒幾個人注意一個搶跑者的失落,人們都爲張培萌的10秒所振奮,看到了中國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變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蘇炳添,剛開始受聘於中國田徑協會的美國科研型教練蘭迪·亨廷頓給了他信心。亨廷頓做了一個簡單的試驗,他讓蘇炳添站好,然後走到身後,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蘇炳添下意識就邁出了右腳,這與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時,他是右腳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腳。

亨廷頓建議,改變起跑腳,重新建立一個技術節奏,既然身體最自然的反應是右腳先出,那麼當槍聲響時,自然的反應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蘇炳添到佛羅里達冬訓,在美國教練的幫助下,改變起跑腳,適應新節奏下的起跑、銜接、途中跑、衝刺,將“一飛沖天”改爲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儘可能將最佳狀態保持在後半程。

就像習慣右手吃飯的人突然換到左手,難處可想而知。爲了把新的節奏刻在腦子中,印到肌肉裏,他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走路時模仿起跑蹬伸的動作,睡覺前在大腦中演練白天訓練的技術,一步、兩步……想得太多,有時候做夢都在跑,早上起來累得不行,因爲“訓練”了一晚上。

教練估計蘇炳添改變十幾年的習慣、適應新節奏需要一至兩年,他用了7個月。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蘇炳添在百米決賽中以9秒99一戰成名,成爲歷史上首位跑進10秒以內的黃種人,也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那一晚,極少播報體育新聞的《新聞聯播》用時1分45秒高規格播報這一體育事件。

3個月後,他在北京世錦賽上再次跑出這個成績,成爲首個躋身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人,並和隊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銀牌,創造了亞洲運動員在田徑集體項目上獲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這次改變帶給蘇炳添的不僅是突破瓶頸,還有理念上質的轉變,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這項運動:僅有優秀的起跑,一聽到槍聲就玩命向前衝,無法成爲世界頂尖,只有輔助以科學的技術和節奏,纔有可能達到更高境界。

賽場唯一“80後”

亞洲短跑選手有個不成文的“28歲定律”,28歲被認爲是一個無形的頂點,由盛轉衰,蘇炳添的很多師兄弟選擇在這個年齡退役。20__年,28歲的蘇炳添結婚成家,他也遞交了退役申請,人事關係轉到暨南大學。有領導勸他,“很多人退役是爲了趁年輕找工作,工作你已經有了,不如繼續跑。”

蘇炳添自己也覺得還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經不光是身體的競技,更多在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跑不動,而是看想不想跑。後來他在自己的論文中寫道,“通過科學化的訓練和保障可以讓大齡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

這一年,從暨南大學借調到國家隊的蘇炳添,正式成爲蘭迪·亨廷頓的弟子。亨廷頓團隊中,有世界頂尖的康復師、體能師、醫生、營養師以及生物力學專家,一接手蘇炳添的訓練,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診斷和分析,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例如,幫助他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後的發力方式。

日常訓練中,亨廷頓會根據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確定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等一系列訓練的負荷量度,避免運動員發生損傷和過度訓練。科研儀器設備也幫了大忙,亨廷頓給手下的運動員做3d模型,將他們的跑動姿勢輸入電腦,對比最科學的模型跑動姿勢,來發現他們每個跑動瞬間不科學的地方,甚至還對運動員的睡眠進行監控。

蘇炳添感慨,這與傳統訓練拼命練、不斷加大強度有本質區別,他發現自己練得更少,卻跑得更快。20__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德保持的亞洲紀錄,七天之後,在鑽石聯賽巴黎站,蘇炳添再次複製了這個成績。

亨廷頓曾說:“我只是2%的教練,科技纔是那個98%的教練。”科技這個教練,支撐着“高齡運動員”蘇炳添收穫了技術參數和身體素質的不斷進步,疫情造成的比賽中斷,也意外幫助他康復了20__年復發的腰傷。東京奧運前夕,亨廷頓和蘇炳添都滿懷信心,他們制定的目標是進入前八,併爲中國打開9秒90。

後來的故事,每個人都已經知道。蘇炳添認爲自己的突破能夠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更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不再只“看見”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見”百米;另外,就是讓更多人接受,技術是一個運動員天賦之外,最鋒利的武器。

榜樣的帶動力是立竿見影的。奧運結束後一個月,西安全運會賽場,蘇炳添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短跑運動員身上,都出現新技術的影子,從賽前準備這一項就能看出來。大家的熱身有很多步驟,跳躍、拉伸、核心、泡沫軸放鬆……一套做下來像個完整的小練習,把全身小肌肉羣都充分活動開,這明顯是國際化的熱身理念,以前蘇炳添總在國際賽場看見,國內比賽,選手通常是傳統的踢腿拉伸,做兩次高擡腿,跑個加速跑,然後就準備比賽了。

“新技術早就有,只是推廣下去有難度,很多人不願意接受。”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回想自己剛開始去國外訓練,境界還不夠,外國教練教的很多動作,他也不理解,“覺得很奇怪,這麼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動”。但是經過之後多年的實踐,才發現當初他們所說都是對的。

20__年的國內賽場,“00後”已經成爲主力,八十幾人的參賽名單,蘇炳添是唯一的“80後”。他開始計劃人生的下一階段,不是遵循退役後留在一線當教練的傳統軌跡,而是回到大學,在基層培育更廣闊的土壤。

他對自己經歷中最寶貴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作爲創造過“奇蹟”的運動員,最光輝的時刻足以讓人們忘記他曾有過的失落和失敗,或者認爲那些應該只是“小事”。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一個運動員如何從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來,以及在漫長的時間裏,如何和傷病共處,如何面對贏與輸。他覺得這些纔是真正值得他去傳授的經驗。中國體育由“過來人”帶新人的時代正在過去,以後的頂尖運動員自有他們的專業教練和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審視那些掙扎與成長,然後把那一切教給年輕人。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七

有很多人,會對始終如一的愛情充滿嚮往。然而現實殘酷,有太多的變故,導致一對又一對深愛的情侶,各奔天涯。蘇炳添就擁有一份令人豔羨的愛情。蘇炳添在國小的時候,就暗戀同班的班花:林豔芳。那時候林豔芳長得極其漂亮,蘇炳添卻瘦瘦小小的,學習成績也是倒數,林豔芳看不上他。上了國中,蘇炳添始終不改對林豔芳的執着,每天都要纏着她。忽然有一天,蘇炳添轉學去了體校,沒有人再給林豔芳上課扔小紙條,給她講無聊的笑話。林豔芳覺得很寂寞,很想念蘇炳添,所以答應了他的追求。

後來蘇炳添起早貪黑訓練短跑,林豔芳也要爲了升學而努力,兩人只能通過書信交流。有時候,相見不如懷念,兩人從書信到手機,始終對彼此忠貞不渝。蘇炳添也是個內斂的人,從市冠軍到省冠軍,到全國冠軍,亞洲冠軍,世界冠軍。蘇炳添始終如一,對林豔芳愛慕不已。蘇炳添除了訓練,每天向林豔芳彙報去了哪裏,做了什麼,給了她很多安全感。林豔芳則成了蘇炳添背後的女人,儘管很多時候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他。

20__年,蘇炳添26歲,卻和林豔芳已經相戀16年。他們終於也結束了十幾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的殿堂。

20__年,林豔芳產子,蘇炳添卻因爲比賽,錯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林豔芳沒有怪他,反而理解他的辛苦。

幾十年的理解和堅持,也正是他們修成正果的關鍵。亦如蘇炳添在賽場上的堅持,才使得他創造歷史。

蘇炳添是中國人的驕傲,因爲他的身上,有着中華民族的謙遜和持之以恆。

這是蘇炳添展示給世界的,也是中國展示給世界的。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八

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昨晚8時,《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爲核心主題。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當選爲《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

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名列其中,在他的頒獎辭中這樣說道: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顧誦芬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略科學家。他建立了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開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持續開展航空戰略研究,爲我國航空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去年11月3日,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顧誦芬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30年,顧誦芬出生於蘇州的一戶書香世家,祖上繫有着“江南第一讀書人家”美譽的蘇州名門唯亭顧氏。他的父親顧廷龍是我國著名古籍版本目錄學家、書法家。5歲那年,父親顧廷龍應邀到燕京大學任職,顧誦芬全家遷居北京。顧誦芬少時便立志航空報國,高中畢業後,他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攻讀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學畢業後,顧誦芬毅然投身新中國剛剛起步的航空事業,此後的30多年間,在基礎全無、經驗空白、人力缺乏、設備掣肘的境況下,顧誦芬先後參與或主導設計研發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機型。

多年來,顧誦芬院士始終關心、關注着家鄉的建設和發展。20__年5月,市科協專程拜訪看望顧誦芬院士,他親筆寄語蘇州:“科技創新,引領蘇州高質量發展。”去年10月,市科協、姑蘇區科協等共同爲遠在北京的顧誦芬院士寄去了精心準備的重陽禮物。顧誦芬院士親筆致信表示感謝:“家鄉如需我做什麼,我當盡力爲之。”寥寥數語間,盡是心繫桑梓的拳拳深情。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九

劉伯明家中兄妹6人,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改變命運,唯有苦讀。高中時劉伯明就讀的學校,距離家有9公里。他騎着一輛老舊的自行車走讀。

黑龍江的冬天格外長也特別冷,在冰雪覆蓋的路面上騎車非常困難,劉伯明經常是摔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又摔倒。艱難求學路,成了他的訓練場,磨礪了他頑強的性格。

1985年3月,空軍到劉伯明就讀的依安縣一中招飛。全縣僅劉伯明入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空軍某訓練基地,成爲一名殲擊機飛行員。

13年後,他光榮地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爲我國首批航天員。

無論當飛行員還是航天員,凡是動腦筋的事劉伯明都愛“摻和”。進入航天員隊伍後,劉伯明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個刁鑽的專業問題,從此被這名教官“免提”,並獲得了“小諸葛”的綽號。

在神舟五號任務中,楊利偉一飛沖天,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

沒被選入任務梯隊的劉伯明,爲了彌補差距,把進入航天員大隊以來所有的專業書籍都找出來,進行復習回顧、系統梳理,寫下了六七十萬字的心得體會,爲後續飛行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20__年,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備份乘組的劉伯明,再次與飛天擦肩而過。

“代表祖國出征太空,光榮的背後一定是汗水澆灌的‘長征路’。”劉伯明說,“只有認真總結提高,更加努力學習、刻苦訓練,才能早日圓夢。”

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蹟 篇十

爲了打破“個子小跑不快”的說法,寧教練爲蘇炳添制定了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安心留下來的蘇炳添,在寧教練的系統訓練中受益匪淺,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蘇炳添骨子裏有股不服輸的勁,他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總是認真完成教練的每一個訓練方案,無論多苦從不喊累。

他對自己的飲食也很嚴苛,家庭聚會中,他不吃豬肉、不喝酒,甚至連飲料都不會喝。

他的自律和堅持,成爲他人生路上的法寶,也爲日後他成爲亞洲飛人做好鋪墊。

經過正規訓練後的蘇炳添,雖然傷痛不斷,但他的成績突飛猛進。

20__年,蘇炳添在學校的推薦下參加了廣東省運動會,這個不是專業運動員的選手,竟然以比冠軍落後0.01秒的成績,奪得比賽亞軍!

這個成績讓廣東省田徑隊的教練們大吃一驚,也爲蘇炳添進入省隊鋪就了一條陽光大道。

省隊中高手如雲,蘇炳添先前的優勢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有發揮出來,訓練成績一直在中游徘徊。

成績出不來,再加上日漸增長的年齡,蘇炳添又一次產生了動搖,他懷疑自己的短板可能真的阻擋了短跑事業的發展。

眼看蘇炳添的運動生涯又要畫上句號,是隊友的一句話讓他再次燃起向前奔跑的鬥志:

把目標定得低一點,每次就要求自己提高0.01秒,每年進步幾個0.01秒,那奪冠不就在眼前嗎?

爲了0.01秒的突破,蘇炳添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訓練上,他除了在訓練場上,基本上沒有任何娛樂生活,不抽菸不喝酒,每天10點準時上牀休息。

如此自律的生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裏,很是難能可貴。

努力付出的結果,是收穫一枚枚象徵榮譽的獎牌:20__年,蘇炳添在國內外比賽中,累計獲得11枚金牌。

金牌代表着蘇炳添的進步和實力,一年後,他走進國家隊的大門,這個農村娃終於憑藉着自己的實力一步步走向田徑運動的最高殿堂。

國家隊有着全國最頂級的訓練方案、設備和教練,蘇炳添在這裏還有着自己遠大的目標,希望可以將成績提高到9秒。

百米9秒是個什麼概念?全球能跑出這個成績的,只有區區幾十人,亞洲至今還沒有人能達到這個成績。

9秒不僅是蘇炳添的心願,更是國家隊的目標,爲了讓自己的運動員積累更多的國際大賽經驗。

國家隊斥巨資將運動員送出國參賽,與此同時還請來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田徑教練來爲運動員訓練,這其中就有蘇炳添的教練蘭迪。

針對蘇炳添的短板,蘭迪進行了大量的數據分析,調整了他跑步時的整體節奏,對他整個身體機能進行了解並改善,加強他的爆發力。

20__年,經過苦練後,蘇炳添征戰國際田聯鑽石聯賽,賽場上他以0.01秒之差,打破張培萌保持的10秒00成績,成爲第一位在百米賽道衝破10秒大關的亞洲運動員,這次比賽也被人們稱爲蘇炳添的成名之戰。

繼此之後,蘇炳添的職業生涯像是被命運打開了好運之門:

他兩次闖進世錦賽決賽,與短跑名將博爾特這樣的體育巨星同場競技,就連亞洲人難於突破的9秒成績,蘇炳添也輕易打破,還多次在國際比賽創下9秒92、9秒91的亞洲紀錄,成爲國際著名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