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審計局工會副主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

青春輝映扶貧路——記雲夢縣審計局工會副主席鄧常

審計局工會副主席脫貧攻堅先進事蹟

雲夢縣審計局工會副主席鄧常,2018年初被選派擔任隔蒲潭鎮和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他以共產黨人的時代脊樑和擔當精神,長年累月紮在村裏,砥礪奮進,脫貧攻堅,短短兩年,就帶領所駐村的13戶貧困戶16人整體脫貧出列。中國審計報、國家審計署和省審計廳、市審計局網站先後多次報道了他脫貧攻堅的先進事蹟。去年底,他被推薦評選“全縣最美幹部”。

鋪修機耕路

和平村五組郝家灣村後有一畈300多畝的肥沃耕地,常年種植蔬菜、棉花等經濟作物。通往那畈耕地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村民去那裏幹活很不方便,叫苦不迭。

羣衆利益無小事。鄧常駐進村後,與村“兩委”幹部實地踏勘,謀劃把那條羊腸小道翻修成一條長210米、寬3.5米的水泥機耕路。經測算,工程需投資16萬元。

錢從哪裏來?鄧常同村“兩委”商量來商量去,一致認爲不能抱有對國家“等、靠、要”的思想,決定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採取“一事一議”的方法商量解決修路資金問題。工程施工隊也不請,把村裏的能工巧匠組織起來,自己修路。工作隊員和村“兩委”幹部打雜工,節約工程勞務成本。

說幹就幹!2018年12月初,工程資金如數籌齊,修路工程如火如荼地拉開了序幕。每天天一亮,大病初癒的鄧常就和另一名工作隊員趕往工地,提前做好各項施工準備工作。施工中,他們見事做事,重活髒活搶着幹,連雙休日也不回城休息。村裏的能工巧匠們見工作隊員如此賣力,一個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工程施工進度快,質量好。不到半個月,工程順利竣工。

每當村民們踏上這條平坦、舒適的機耕路,總是嘖嘖誇讚:“這不僅是一條機耕路,更是一條連心路、致富路、幸福路。”

改造舊危房

鄧常駐進和平村時,村裏有3戶貧困戶住着危房。現如今,這3棟危房均已改造一新。

三組貧困戶欒文忠,是位年逾七旬的孤寡老人,吃着五保,原住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危房裏。這棟危房年久失修,已經搖搖欲墜,達到D級危房標準。老人擔心房子倒塌,早已寄住到親友家裏去了。

有一次,鄧常轉到三組走訪羣衆時,瞭解到了欒文忠的住房苦處。他痛心疾首,不停蹄地跑鎮裏,奔縣裏,很快爭取到了上級下撥的農村危房改造扶持資金2萬元。

老辦法照搬。村裏採取“一事一議”的方法籌資解決建房勞務費用,組織能工巧匠幫老人蓋建新房。鄧常和另一名工作隊員又義無反顧地當上了蓋房工地上的搬運工。

2018年12月底,新房落成了。鄧常開着麪包車,把欒文忠從親友家接了回來,樂呵呵地住進了新房裏。

老人老有所居,鄧常卻心事未了。他返回局裏,向局領導彙報了欒文忠的家庭生活情況,請求局裏撥款幫助欒文忠添置傢俱。局黨組經研究集體拍板,撥款給欒文忠老人購買了飯桌、凳子、廚具,送到老人家中。欒文忠喜笑顏開,逢人便說:“社會主義制度好,共產黨的幹部親!”

打造“工薪族”

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缺項目、缺門路,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瓶頸因素。鄧常與村“兩委”苦苦思索,決定開發公益性崗位,讓一部分貧困戶成爲“工薪族”。2019年春,村裏安排貧困戶5人擔任村裏的保潔員,其中由國家財政支付工資的3人,由市場運作的環保公司支付工資的2人。財政支付工資標準爲每人每月760元,環保公司支付工資標準爲每人每月600元。

二組貧困戶龍銀濤,患有侏儒病,現年60多歲,終身孤寡,前些年靠開個茶館和小賣部維持生計。現如今,成了村裏由國家財政支付工資的保潔員,每年新增了9120元的固定收入。

凡事事在人爲,和平村爲貧困戶打造“工薪族”的步伐一發不可停止。鄧常與村“兩委”幹部一商量,又組建成立了開園香蔬菜專業合作社,其中安置貧困戶5人季節性就業,從事農產品包裝工作,每人兜底工資8000元。加上加班加點,在專業合作社就業的貧困戶勞動力4個月季節性上班的工資收入實際達到1.2萬元以上,最高的可拿到1.5萬元。

放飛“候鳥羣”

改革開放後,和平村富餘勞力走南闖北,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村民達800多人,佔全村總勞力的75%。

鄧常瞄準了產業扶貧的這一契機,在村民外出打工相對集中的羣體中建立黨小組,開展外出黨員與村裏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幫扶活動,依託外出農民工黨組織帶領和組織貧困戶富餘勞力外出務工經商,向浩浩神州放飛“候鳥羣”。

新時代展現新作爲,和平村貧困戶揭開了產業嬗變新的一頁。去年,村裏長期呆在家裏的包括原已脫貧的8名貧困戶青壯勞力與村民們一起,赴武漢,下廣東,上北京,到東北,融入了勞務大軍行列。

三組貧困戶張水平夫婦二人,均已60多歲。今年,鄧常協同村“兩委”爲他家轉讓了責任田,讓外出農民工黨組織把他們夫婦二人帶去武漢打工,一人在車間當工人,一人做門衛,每月工資合計5900元。

發展“產業鏈”

無農不穩,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和平村有7戶貧困戶仍耕種着責任田,這些田要種,但要看是怎麼個種法?

去年,鄧常與村“兩委”經過商量,以蔬菜產銷一條龍的開園香蔬菜專業合作社爲依託,將貧困戶全部吸納到經濟合作社,以土地和蔬菜大棚入股,既參加分紅,又推廣運用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提升耕地產出效益。

大棚種植時令蔬菜,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早,人早我精、人精我優。和平村現已成爲省農村經濟合作社示範單位,大棚種植的辣椒、茄子、包菜、蕃茄等11種蔬菜已獲國家綠色認證,除本地蔬菜商販來村蹲點收購外,訂單還遠銷武漢、河南、北京、東北三省等地。

一組貧困戶龍雲祥,種植大棚蔬菜9畝,去年由於市場行情好,1-5月份就獲蔬菜純收入11.5萬元。加上他本人在經濟合作社從事包裝工作的工資收入和2個孩子在外打工的工資報酬,去年家庭純收入達24萬元。

脫貧攻堅,決勝小康,鄧常和全村幹部羣衆一起,正演奏着一曲壯麗的時代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