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袁隆平的故事簡短100字左右 簡短的袁隆平事蹟故事【精彩多篇】

袁隆平的故事簡短100字左右 簡短的袁隆平事蹟故事【精彩多篇】

袁隆平感人先進事蹟600字 篇一

但是,這株天然雜交稻啓發了他: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可以培植高產的雜交稻。

勾腰駝背埋在稻田裏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個瓦鉢裏面倒騰了兩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後,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是中科院《科學通報》在"文化大_"停刊前的最後一期。恰好給國家科委九局的一個領導看到了,就發函下來,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試驗。

"文化大_"開始不久,"白專典型"袁隆平未能倖免,他的幾十個"資產階級的罈罈罐罐"被"徹底砸爛",撿回來的幾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學校後面的臭水溝裏。

就在要被抓進"牛棚"的時候,工作組卻從學校檔案裏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險爲夷,反倒成了保護對象。更令他驚訝的是,省科委還將"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課題,撥給他科研經費600元,兩名"社隊來社隊去"的學生也被同意留校當他的助手。

但秧苗卻再次被毀。1968年5月的一天,試驗田被人踩得稀爛,秧苗被拔光。從田埂邊的污泥裏,他又撿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讓助手尹華奇感到驚訝的是,袁隆平繼續幹活,絲毫沒有追究是誰幹的,"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漵浦縣低莊煤礦"宣傳毛澤東思想"。兩個月後,因爲兩個助手寫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農業廳重視,專門成立了一個科研協作組,才把他調往長沙工作。

袁隆平人物事蹟1200字 篇二

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事情,想達到什麼樣的道德境界,想實現一種什麼樣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這就是一個人的理想。這種理想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具體體現。人擁有了理想和抱負,纔會有具體的奮鬥目標,才能調動自己的潛能、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袁隆平,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農科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是馳譽全球的“雜交水稻之父”,1987年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教科文科學獎,11月2日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

少年時的袁隆平,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從小就立志當一名農藝師。從農學院畢業後,他開始了育種研究。

然而,使袁隆平鐵下心來搞雜交水稻研究的卻是1960-1962年中國連續3年遭受罕見的自然災害,糧食幾乎是顆粒無收,無數的農民被活活餓死。袁隆平感到了一種深沉的責任感,他立下志願:我一定要想辦法讓農民多打糧,擺脫飢餓!

確定了志向之後,然後就是選擇突破口。他最初拜倒於米丘林、李森科的門派之下,但是經過實驗和思考後,他覺得他們的理論太空洞、太教條。於是,在一位老前輩的啓發下,他開始對孟德爾的雜交優勢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袁隆平下定決心,“改變方向,搞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在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達到水稻雜交優勢的目的。他認真地翻閱前人實驗的各種記載,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種特殊水稻品種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給母禾授粉,使其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徵,即不育系;

第三步,選擇一個稻種與不育系雜交,使其後代恢復生育能力,叫恢復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種。

在目標確定後,袁隆平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爲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獨自在田野裏尋了半個月;爲了尋找遠緣品種,他與助手遠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澆水、觀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時只能獲得幾顆種子。在短短6年多的時間裏,他就嘗試了多個栽培稻品種的雜交實驗,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1966-1976年期間,他雖然沒有蹲“牛棚”,但是愚昧和嫉妒編制的厄運卻他無法擺脫的。一次,他從家裏返回學校,發現實驗田裏的秧苗一根不剩地被人拔走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他絲毫也不灰心,反而加強了他把實驗搞好的願望。

爲了育種,中只在家中過了3個春節;然而最遺憾的是,父親死前也沒能和他見上一面。

天道酬勤,在其他農業研究機構和同志們的協助下,我國秈型雜交水稻終於研究成功!這一品種在短短的幾年內,爲國家增產糧食2120億斤。它作爲我國第一項出口技術轉讓給美國,比當地的良種增產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國相繼引進實驗,增產都在20%以上。袁隆平成爲人類綠色革命的使者。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於他濟世的樸素的思想,在這種樸素的思想支撐下,纔有了他投身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的志向,纔有日後秈型雜交水稻的研製成功,實現了爲我國、爲世界增產糧食的美好願望。

袁隆平人物事蹟700字 篇三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歸根結底的原因只有一個——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勤勞、堅韌、仁愛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用電腦算出來的。那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點摸索總結出來的。現在搞學術的人難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樣的勤勞辛苦精神呢?在如飛的社會節奏裏,許多人早已經變得浮躁,又怎麼能獲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夠堅韌,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堅韌體現在以苦爲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堅韌體現在癡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着雜交水稻;他的堅韌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持,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堅韌的,是他心中“爲民謀食”的仁愛精神。

袁隆平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正是中華文化裏,“以天下蒼生爲己任”的精神。這是人類社會最廣大最深厚的仁愛精神,遠比什麼虛僞的上帝來得真實。正是這種“愛人如愛我”的仁愛精神,幫助袁隆平戰勝數不清的困難,最後獲得成功,爲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爲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這種精神,是推崇天下爲公的中國人所獨有的。這種精神,放在自私社會裏是行不通的——現在爲什麼不出袁隆平?

電影《袁隆平》裏,袁隆平因爲在課堂上推崇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領導的批判。原因當然是“否定社會主義科學,提倡資產階級學術”之類的。這就太令人鄙視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也沒有階級之分,不管誰的成果,只要是爲人類造福,爲何不可拿來我用?

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的使命纔剛剛開始。如何參與重建中華民族精神,使我們的國人,人人都可以成爲袁隆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我們新時代青少年要開始努力了,爲了祖先的光榮,爲了國人的幸福,我們需要爲重振中華精神做點什麼!

袁隆平人物事蹟2300字 篇四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人民當家作主人,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裏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爲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爲,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衆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着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採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 (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爲可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爲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鑑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爲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佔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佔18.5%。20__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羣衆交口稱讚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裏話。

隨着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即“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分櫱有餘,成穗不足;穗大有餘,結實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範圍內的飢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着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__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爲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爲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爲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峯。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鬆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羣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後,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爲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於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爲‘雜交水稻之父’,因爲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裏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爲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袁隆平感人先進事蹟500字 篇五

現在,他的辦公室裏面已經擺滿了各種獎牌和證書。但老頭子還是堅持在第一線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亞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邊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擋開了,"你以爲我老了啊,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歡自)本站●(在隨意的生活。

他偶爾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試一下,然後又在助手身上比試一下,買上一大堆,回來就人人都發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作報告,他就紮了條剛在街邊用10元錢買的領帶。

1998年,湖南一個事務所評定"袁隆平品牌"價值一千億元,楊瀾到海南去採訪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談論這件事的時候,她有什麼看法?"

結果,他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談。"他後來跟助手說,"我就是個過路財神。"還在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給他1。5萬美元獎金,他全部拿出來,設立了一個雜交水稻基金,專門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經常跟人說起他曾經做過兩次的夢:田裏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涼。

剛開始,周圍人呵呵的笑,時間長了,才發現他滿腦殼就惦記這個事情。他把身邊英語好的年輕助手都儘量送出國去深造,爲的是他的第二個理想:要讓雜交水稻推廣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說,"袁老師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個幸福的人。"

袁隆平人物事蹟3800字 篇六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

成就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爲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henryhank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蹟稻ir8。}——請支持者列出引用證明。)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不過並非世界首創,日本新城長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於生產。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

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爲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

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

1995年被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從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後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榮譽

他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並在20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4月,榮登“中國心靈富豪榜首富榜”。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

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

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

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裏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

因爲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

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

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

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爲,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中國有衆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着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時,分別採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

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爲可能,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

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爲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鑑定。

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爲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

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佔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佔18.5%。

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羣衆交口稱讚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裏話。

隨着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即“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分櫱有餘,成穗不足;穗大有餘,結實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範圍內的飢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

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

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着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爲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爲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爲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峯。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鬆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羣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後,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

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爲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

關於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隨着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

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

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爲‘雜交水稻之父’,因爲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裏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爲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世人對袁隆平的評價

新華網對袁隆平的評價

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了,不畏艱難,甘於奉獻,嘔心瀝血,苦苦追求,爲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先生的傑出成就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影響世界。(新華網評)

新浪網對袁隆平的評價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爲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穫。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爲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爲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新浪網評)

賈慶林對袁隆平的評價

袁隆平熱愛祖國、一心爲民、造福人類的崇高品德,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風範,與時俱進、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險、執着追求的堅強意志,嚴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當代中國人學習的楷模,更是新世紀呼喚的時代精神。(賈慶林評)

中國科技評獎委員會對袁隆平的評價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中國科技評獎委員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