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説課稿(精選4篇)

《我要的是葫蘆》説課稿1

《我要的是葫蘆》説課稿(精選4篇)

城關二小      陳 瑤

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我要的是葫蘆》。下面我就從説目標、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目標

本課時我制定的目標為: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指導正確書寫“哇、怪、每”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體會感歎句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我確定此目標的依據有四點:

一是基於對課程標準理念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二學段有明確提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閲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歎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在《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出現了陳述句、反問句和感歎句。其中,感歎句出現的次數最多,在句中表達的語氣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感歎句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二是基於對教材的認識。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中的第14課,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葉子被蚜蟲吃了很多,鄰居好心勸他治治蟲,他不但不聽還説:“我要的是葫蘆”。最後,葉子被吃光,他卻連一個葫蘆也沒得到。説明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只顧結果而忽略的過程。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大致讀懂課文內容,但是對於葫蘆為什麼變黃又紛紛落下這一原因不清楚。因此,仔細品讀文中的句子就變得十分重要。文中那個種葫蘆的人,他的語氣是隨着葫蘆的變化而變化的。當看到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綠葉時不禁讚歎:“多可愛的小葫蘆哇!”當發現葉子上爬滿蚜蟲時心裏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我要的是葫蘆!”因為他關注的是結果-----葫蘆,對葉子的生長毫不在意。正因為這一疏忽,説明他還不明白葉子與葫蘆之間的關係。葉子都沒有吸收養分,如何能夠開花結果呢?讀好文中的感歎句,能夠幫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是基於對單元重點項目的理解。

《我要的是葫蘆》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圍繞“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個主題展開的,選編一些能夠給人以啟迪的成語和語言故事。針對學生喜愛故事的特點,利用插圖激發學生主動讀故事的興趣,在閲讀中抓住有特點的句子,通過朗讀體會句子所表達的不同語氣,感悟人物的語言特點,幫助學生提高朗讀、閲讀理解的能力。

四是基於對學情的認識。

同學們在一年級時就接觸到了感歎句,知道感歎句是用來表達強烈情感的。在多篇課文中都有出現感歎句,而一般出現大多以讚美的情感為主。《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第一次出現了表達不同語氣的感歎句。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句子的這一特點,反覆朗讀,讀中體會句子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同時也為我們讀懂課文奠定基礎。

也據此,我將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隨文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難點確定為通過朗讀體會感歎句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二、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所以,本節課我採用了隨文識字法、朗讀法、教授法來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本節課我的學法指導主要包括:朗讀法、舉一反三。

四、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一開課我便以邀請朋友的口吻出示葫蘆圖片,指導學生讀好“葫蘆”,並説出識記的方法;接下來為學生簡單介紹葫蘆的作用。當學生看到可愛的葫蘆,尤其是看到葫蘆可以做工藝品或是樂器時,個個對小葫蘆產生了濃濃的興趣,從而由此轉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識字教學是低段的學習重點。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自主識字的能力有所提高。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不僅要讓學生會讀、會認、會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教學生字“盯”的時候,我先讓學生看字形猜字義。學生一看就知道這個字表示看的意思,接着讓學生盯着老師看,通過動作説説這是怎樣的看?最後讓學生説出幾個與看的意思相關的生字。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識記住了“盯”字,並積累了與其意思相關的其他生字。再如教學“哇”的時候,學生利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進行識記,根據學生回答出示一首兒歌,將“哇、娃、蛙、窪、掛”幾個字都用上。這樣以一帶多,不僅識記了新字,還能夠鞏固已經學過的字。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通過朗讀,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三)指導書寫

本課會寫的字一共有8個。第一課時中安排了三個比較難寫的生字。教學時,引導學社先觀察,再説説需要注意的部分,如“口字旁”書寫的位置,“豎心旁”的書寫筆順等,接着教師示範書寫,學生進行描紅練習。最後進行展示評價。

(四)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仍以課文內容為主,為學生留下懸念,激發他們繼續學習的願望。

《我要的是葫蘆》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山河國小教師劉敏。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我要的是葫蘆》,這裏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説明:

一、       教材分析:

首先説説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葫蘆是一種非常可愛的植物。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一般要經歷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使學生懂得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着後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該寓言故事就是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喜歡讀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級是二年級的孩子,他們聰明活潑,領悟能力強,善於表現自己,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很好的理解課文。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瞭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係,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

為了達到預期目標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是:1、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繫。2、教學難點是讓孩子們自己領悟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

二.教法與學法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採用變序閲讀法等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通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説説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閲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三、教學預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知者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歡的動畫的特點,因此,在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跳動的葫蘆,讓學生欣賞,學生的興趣一定會激發起來。同時讓學生説説在社區的植物園裏或自家的花園裏所見到過的葫蘆有哪些瞭解。同時,老師引出課題並引導學生學習“葫蘆”二字。這樣,學生在説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瞭解更多的有關葫蘆的知識。然後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有關葫蘆知識。告訴學生:葫蘆的莖又細又長,會繞着竹竿或木杆向上爬,這根莖也叫藤。藤的兩側長着許多心形的葉子,開的花是白色的。結的果實叫葫蘆。它的形狀像兩個球連在一起,中間細,表面光滑。它可以用來盛東西,也可以放在櫃子裏供人們觀賞,多可愛啊!特別是當介紹到許多人還把葫蘆製成工藝品時,學生對葫蘆一定會充滿興趣,從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根據課標中指出的: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閲讀情境,同時讓學生在讀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基礎問題。因此,這一環節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請教同桌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看課件聽讀課文後並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感知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首尾對比,照成懸念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怎樣讓如今的課堂成為充滿愛意的課堂,體現創意的課堂,就要在“教與學”上下功夫。這裏教師主要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打破了按課文順序分析的常規教學法,採用變序閲讀法,先學習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閲讀中間兩段感悟理解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這樣就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

在把課文讀通讀順後,教師用簡捷的語言即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進葫蘆園吧!引入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再請學生找找,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小葫蘆長得可愛?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引出更喜歡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通過他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葫蘆突出葫蘆的可愛。在此基礎上老師提出如果你也有這麼可愛的小葫蘆,你希望它秋後長成什麼樣啊?這一問題看似簡單,但能點燃學生説的慾望之火,同時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人們的願望都是美好的,在學生們美好憧憬中教師又要不失時機地追問課文中這棵可愛的小葫蘆到底怎麼樣了?過渡到學習第四自然段。在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惋惜、難過。

新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低年級段課本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圖。這些插圖使教科書圖文並茂,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最為直觀的教學輔助用具。而後課件出示課文中的兩幅插圖,直觀形象,在對兩幅插圖對比中感悟種葫蘆的人傷心之情,達到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同時也起到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難過之時教師引導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小葫蘆為什麼會慢慢變黃而且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產生了新的疑問“是呀,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面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他們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四)、理解過程,深究原因。

對新提出的問題請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尋找答案。在這裏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讀、畫出種葫蘆人與他的鄰居的對話;彙報所畫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練讀;分角色彙報讀等環節理解感悟葫蘆變黃而且落了的原因。此環節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潛能,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讀、畫、説是循序漸進、環環緊扣的。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髮自內心地去探究課文。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讓學生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説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在此出示輸送養分的課件。出示直觀形象的課件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視覺上感受到葫蘆的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並且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還可以緩解學習造成的疲勞。

(五)、迴歸主題,悟出道理。

我們知道學的目的是為了會用。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也要教會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説説自己在生活中見過或聽説過不聽勸告、不懂科學的人,因為看問題不全面而造成了不好的結果的事例。這個問題既加深了學生對本課所學道理的理解,而且也能讓學生活學活用,把學習從課堂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

總之,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充分放飛學生的思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努力使朗讀教學和識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六)、拓展交流,續編故事   

學了課文之後,教師讓學生説説如果第二年種葫蘆的人又種了一棵葫蘆,他一定會注意什麼呢?通過拓展延伸,使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又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七)、佈置作業,學以致用。

這裏主要設計了三項作業題:

1、畫一畫你心目中的葫蘆。

2、收集有關葫蘆的資料。

3、把這個小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聽。

作業的設計,形式多樣,不但為了鞏固課文內容,而且還能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課外,為的是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板書屬於圖文並茂式,在設計上力求體現抓重點詞課突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文中藴函的道理突顯課文的中心。能用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要的是葫蘆》説課稿3

一、説教材

本文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講述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可是在葫蘆長蚜蟲後不聽取鄰居的建議,最後葫蘆都掉落了的故事。從而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簡短的故事裏不僅藴含着中國的文化底藴,即看待問題的眼光和和諧的鄰里情。同時還有豐富的語言句式典範,如感歎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反問句“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等,這是對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傳承和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具體落實。也是課程標準中“在閲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歎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的具體表現。

二、説學情

本文的語言描述淺顯易懂,加上第一課時對課文的生字詞和內容都有大致的瞭解,所以本節課引導孩子探究葫蘆落了的原因就相對容易,但故事隱含的深刻寓意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老師着重指導。

三、説目標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個人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藉助以往寫字的經驗,端正地書寫“盯、治”等生字。

2、 聯繫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歎句的不同語氣。

3、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其中,聯繫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歎句的不同語氣,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朗讀感悟法、讀寫結合法等教學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的閲讀能力有所增強,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五、説學法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讀一讀、找一找、想一想、説一説、寫一寫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閲讀,自主探究。

六、 説教學過程

為了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複習舊知,質疑激趣

這一環節安排了兩個內容,首先在開課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練習,通過這道填空練習,回顧了葫蘆的可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準備,同時又進行了説話練習,起到了內化語言,積累語言的作用。然後再通過課後第一題“這麼可愛的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落了”這一問題的拋出,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

(二) 探究原因,對話文本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分了兩步展開教學。

第一步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讓孩子們對比讀,體會感歎句、陳述句、反問句的不同語氣;通過“盯”和“自言自語”兩個詞語去品悟種葫蘆人對葉子上的蟲並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蘆”,不聽別人勸告的'固執。同時利用形聲字的規律等指導學生書寫。

第二步在孩子們瞭解了種葫蘆人的心理活動後,相機補充葫蘆的生長過程的資料,讓孩子們懂得葉和果之間是有聯繫的。

(三) 發展思維,內化語言

在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兩個語言訓練:

1、説一説:如果你是那個人的鄰居,你看見葉子上有小蚜蟲,你會怎麼勸呢?

2、寫一寫:第二年春天,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他會怎麼做呢?

這樣內化了課文語言,對孩子進行人文教育,鍛鍊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為此

《我要的是葫蘆》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我把這一課分為兩課時來完成。

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

1、會認11個生字;

2、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而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是

1、會寫8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人物的對話,品味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加深理解課文。

這篇課文的內容短小,藴含的哲理淺顯。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這是學生會質疑的問題,因此教學時我以此為突破口,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因為他不知道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繫。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把以讀促悟作為教學的重點,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力求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我上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下面就我上的這節課來談一談

二、説教法、學法:

1、教學時,採用變序閲讀法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3、通過練習題,體會句子的不同語氣。

首先是激趣導入。我是這樣設計導入語的:小朋友,今天呀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快看!(然後點擊葫蘆動畫課件)然後讓學生跟動畫葫蘆打招呼。這一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跟葫蘆打招呼的過程中指導他們讀準葫蘆的音,引導他們知道葫蘆的“蘆”是讀輕聲的,學生讀準小葫蘆的音後,點擊課件小葫蘆不高興——高興。這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接着老師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一篇有關葫蘆的的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學生們學得興趣盎然,有實效。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自學課文。讓學生藉助拼音把課文讀流利,把生字讀準。在學生自學課文後,老師檢查生字字音,分為全班齊讀,去掉拼音開火車讀。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學習課文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我是以課文第一幅插圖來引入課文第一段的學習的,讓學生觀察圖中的小葫蘆是怎麼樣子的,讓學生先觀察圖,並用自己的話説説這棵葫蘆長得怎麼樣,引導學生説出葫蘆可愛後,我是這樣設計導入語的:這麼可愛的小葫蘆書中是怎麼描寫的呢?請你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並把它畫下來。於是學生在課文中找找畫畫句子,在學生找完句子後,我讓學生彙報學習結果,指名讓學生讀出關於小葫蘆可愛的句子。學生找出句子後,我課件出示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由於這些句子中的詞語都是學生較好理解的詞句,於是我沒有抓住“細長”、“長滿”、“雪白”等詞語來一一講解,我通過讓學生反覆地來體會出小葫蘆的可愛,有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直到讀出小葫蘆的可愛為止。在引導朗讀時,我設計了許多的激勵語,如:誰願意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話,讀出小葫蘆的可愛,讀出你喜愛;聽出來了,你有點喜歡小葫蘆,有更喜歡小葫蘆的嗎?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覺得小葫蘆的確很可愛,咱們再來讀讀,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通過激勵性的話語,學生的朗讀熱情高漲,在反覆的練讀過程中讀出了小葫蘆的可愛。接着巧妙地拋出問題,併合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質疑。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是呀!這麼可愛的小葫蘆怎能不讓人喜愛呢?可是就是這麼可愛的小葫蘆卻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讓學生觀察圖説説看到變黃、落地的小葫蘆心裏的感受,然後讓學生帶着難受、惋惜的感受朗讀句子: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但在授課的過程中,由於過於緊張,此環節的教學遺漏了直接進入了第二第三段的教學。

第四個教學環節學習二、三自然段。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是先學習第一段知道小葫蘆的可愛,再來學習最後一段為什麼可愛的小葫蘆會落了。然後讓學生帶着“為什麼小葫蘆會落”的問題來學習中間兩個自然段,找出小葫蘆落的原因,由於遺漏了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教學,給我以下的教學帶來了許多的不便。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長得這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慢慢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請小朋友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想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第二、三段,找小葫蘆落的原因。接着老師指名學生彙報,並結合回答板書。結合板書提問:葉子上長了蚜蟲,他去不治,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學生找出句子後,老師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麼!有幾個蟲子不可怕。讓學生觀察這兩句話,説説發現了什麼。告訴學生這兩個句子意思一樣,但是表達的語氣不同,感歎句表達的較為強烈。並通過範讀讓學生體會這兩句話語氣的不同,然後讓學生試讀,直到讀出兩句話的不同語氣為止。然後通過學習第三段中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體會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知道這兩個句子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肯定句,他們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達的語氣也不同,接着讓學生通過讀來讀出它們不同的語氣。有分組讀、男生女生讀、齊讀。通過一讀再讀,使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閲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這節課的重難點的解決水到渠成。

最後一個環節學寫生字。在指導寫字環節,我先讓學生讀一讀生字,再讓學生找出關鍵筆畫,一邊範寫一邊講解,接着學生描紅練寫,最後師生共同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