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一課文《勸學》的翻譯(新版多篇)

高一課文《勸學》的翻譯(新版多篇)

思考 篇一

拓展: 篇二

生平簡介

荀子,戰國末期的儒學大師。名況,字卿。趙人。古書中多作孫卿,《史記》作荀卿。其生卒年皆不詳。根據一些記載的推測,約在齊閔王末年,荀子曾到過齊,後離齊去楚。到齊襄王時,荀子又至齊,《史記》說他:“最為老師”,“三為祭酒”,表明他在稷下已是一位資歷很深的首領人物。楚考烈王八年(前255),楚相春申君以荀子為蘭陵(今山東莒南)令。後又離楚至趙,趙以荀子為上卿。不久又返楚。秦昭王時,荀子赴秦,見到昭王和范雎。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春申君死,荀子廢居蘭陵。其卒年當在此後不久。《鹽鐵論》以為李斯為秦相時荀子尚在則不確。

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家學說,並有所發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主張性惡,和孟子的性善針鋒相對。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因而不可能有天生的聖賢;人性善是受教化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面,荀子受老子的影響,以為天沒有意志,不過是能生長萬物的自然界,不能決定人事的吉凶、禍福。提出人應該順應自然但也可改變自然,即所謂“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荀子對禮很重視。禮是指綱常和倫理道德,他認為禮在調節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中起重要作用。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張以德服人,反對用強力來壓人。王道的具體內容是禮義和仁政。他繼承了儒家“為政以德”的傳統,認為治國應該“平政愛民”。他將君主比作舟,庶民比作水,認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即提醒君主,如果聚斂、刑殺無度,就會遭到覆舟的報復。雖然他主張治國要用王道或禮義教化,但也認為完全有必要採用刑罰。所以荀子是禮法兼用、王霸並重,和他以前的儒家有明顯的不同之處。荀子的學說思想,對西漢經學的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如《禮記》、《韓詩外傳》等書中部分內容即抄自《荀子》。由於荀子有些論點和儒家傳統說法不合,故受到後人指責和非議,如唐韓愈就說荀學是“大醇而小疵”。到宋代則為程朱理學(見理學)所不容,出現了揚孟抑荀的現象。到清代末年,梁啟超、章炳麟等則對荀子的學說思想重新作出評價,肯定了它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荀子》經西漢劉向編定,共有三十二篇。唐楊淪改為二十卷。楊氏以為書中的《大略》到《堯問》的六篇,當是後人所作。按今人研究的結果,認為書中如《勸學》、《王霸》、《性惡》、《天論》、《解蔽》、《正名》、《禮論》、《樂論》等篇,都應該是荀子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荀子》一書有唐人楊□的註解。清代學者為該書所作的校刊註釋工作不少,清末王先謙彙集清人的這些成果,作成《荀子集解》,該書是許多注本中最好的一種。近人樑啟雄作《荀子簡釋》,內容簡明易讀。

翻譯 篇三

有道德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晒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稟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裡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