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課文教學工作總結多篇

課文教學工作總結多篇

【第1篇】課文大家都快樂的教學總結

關於課文大家都快樂的教學總結

《大家都快樂》這首詩歌講的是自己對快樂的感受。通過讀文感受到獨自一個人有快樂,與別人相處很快樂,大家在一起玩更快樂。還強調了集體的快樂,滲透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

六七歲的孩子一般都能從自己的生活中體驗到高興、開心、有趣等經歷。爲了講好這課,我事先了解清楚學生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感到快樂。此外,授課時我始終保持着愉悅的情緒。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在學習活動中加深了體驗。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進入本課的學習,很容易就喚起了學生對已有生活體驗的回憶,早讀 20分鐘,重點以讀對、讀通、讀懂的步驟感知“遊戲快樂,學習快樂”的含義,在生活中感受到成長的`快樂。進入到識字環節,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以學生爲活動主體,選擇記憶生字的辦法,進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方式進行反饋。最後進行小組交流,交流:你覺得哪種玩法最快樂?學生暢所欲言……

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按學習目標自主,有序地學習,使學生樂學、好學,並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本節課還應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讀課文後對自己和同學進行評價,讀文要字正腔圓,表達出真情實感。

【第2篇】字典大樓課文教學總結

字典大樓課文教學總結

要去上課時,我就在想:昨天剛剛過完元宵“節,佈置同學們回去預習《字典大樓》這一課,不知同學們是否完成呢?

爲了繼續鞏固生字,我採取了從全文——詞語——生字——寫一個字學習的步驟。通過小黑板,出示詞語,請同學們讀一讀,指名讀,搶讀。在讀到“心血”時,我靈機一動,開始拓展:“你們能用心血說一句話嗎?”“老師花了很多心血在我們身上。”“我們不認真讀書,爸爸、媽媽的心血不是白費了嗎?”“農民伯伯用了很多心血在種稻子”……聽了他們這樣的回答,我心裏暗暗地高興着。

認完詞語,該認生字了。我又當起了猜謎先生,拿出一大摞漂亮的燈籠,每個燈籠上都有本課要認的14個生字中的一個字,請同學們猜一猜,猜對了就可以把這個燈籠貼到黑板上。“字典的典!”“不對。”“砝碼的碼!”“還不對。”“住址的址!”“恭喜你,猜對了,請你來貼燈籠!其他同學請繼續來猜下一個燈籠上的字。”……同學們越猜越起勁,說過的生字和詞語越來越多,黑板上的燈籠也越貼越多,終於,燈謎猜完了,黑板上也滿是火紅的燈籠了。同學們高興的手舞足蹈。我又走下了講臺,“誰想領着同學們認認這些字?”一片小手舉的老高,兩位同學又有幸當起了小老師,有的開火車讀,有的找偏旁讀,大家學的也很好。可是沒被叫到的同學卻崛起了小嘴,一臉的不高興。對,我該該鼓勵鼓勵他們,讓他們不要失去信心。“要做個好老師,首先要當一名非常優秀的國小生,對嗎?”“唰”的一下,同學們挺直了腰板,“下一次我們還要聘請小老師,如果誰想當,就用行動告訴我吧!”再也聽不到雜音,再也見不到崛起的小嘴巴,見到的只有同學們一本正經的.神情。

最後,我請同學們看“典”字,“你們一定想動筆寫一寫吧!”同學們點了點頭。“掌握了筆順才能寫。”同學們又點了點頭,伸出胳膊等着老師教筆順。我說:“同學們自己來學習,學會了就教給老師,好不好呢?”同學們都認真的看起書來,接着,說筆順、觀察典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描字、獨立寫字,一步步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同學們都完成得很好。看着同學們寫完後滿意的樣子,我又給他們出了個主意:“如果覺得自己寫的好,就給你的好朋友或者老師朋友看看,表揚表揚自己,也表揚表揚別人。”……

一番你來我往,你評我說之後,短短的四十分鐘又到了,我宣佈,爲了鼓勵同學們的優秀表現,每人發一個小禮物:小燈籠製作材料。同學們雀躍起來,看着同學們歡快的樣子,我想我的努力沒有白費。雖然一節課我沒說幾句話,沒講一點知識,但是我的學生學會了,而且學的很好。嶄新的教材帶給他們更多的機會,挖掘出他們更多的本領,帶給我的則是對孩子更多的希望。

【第3篇】《陽光》的課文教學總結

關於《陽光》的課文教學總結

我在設計《陽光》一課時,遵循新課程理念,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1、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我用謎語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識字時設計了“摘果子”的遊戲,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提高了識字效率。

2、寓教娛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帶動作、帶表情去讀,以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薰陶,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陽光》是優美的散文,怎樣讓學生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呢?我設計的是在識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想象、比較、作動作等方式,去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理解,體會陽光的真正美好與寶貴。教學中緊緊圍繞陽光給大地及人們帶來的美麗與歡樂,來表現陽光的寶貴,學生理解起來淺顯易懂。又通過蒐集的課前資料,去了解陽光的一些課外知識,即幫助理解了課文,又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很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識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我會吸取經驗,在以後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第4篇】《驚弓之鳥》課文教學總結

《驚弓之鳥》課文教學總結

《驚弓之鳥》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8冊第10課。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贏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考慮;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贏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着講述了更贏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內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兩個局部。也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三段來理解。教學中爲了突出重難點,採用分兩局部的方式比較合適。

第一局部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贏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來的四個自然段較爲具體地講到了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如文中所述,更贏見“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便斷言他“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難怪魏王會“信不過”自身的耳朵,認爲是自身聽錯了,但隨之而來的情形便足以印證了令魏王難以置信的話。“更贏並不取箭,”這句話原本毋需用一個“並”字也能講通,但通過一個“並”字,卻很好地強調了“不取箭”的事實。但聞“嘣”的一聲弦響,只見“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讀文至此,我們定會拍案叫絕。

第二局部是文章的後四個自然段。這局部內容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尤以更贏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爲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由前面的“是嗎?”“你有這樣的本領?”兩個懷疑到近乎不相信自身耳朵的問句到“啊! “真有這樣的本領!”兩個驚訝到近乎不相信自身的眼睛的驚歎句便很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課文並未就此點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驚歎之餘,寫到了更羸令魏王覺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話:“不是我的本領大,是因爲我知道,這是——只受過箭傷的鳥。”這裏,我們應該注意更羸話前的提示詞語“笑笑”兩字可不簡單,因爲這笑中包括着更羸對眼前事實的最清晰的認識。然而這其中的玄機卻是我們和魏王所不知道的。這話語連同這話語前不可思議的神情對剛親眼目睹完讓人不可想象的只彎弓取鳥局面的魏王來說,當然更是覺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嗎?“你怎麼知道的?”魏王的疑問也是我們讀到這裏的疑問,當把這些不可思議的疑問推向高潮的當口,讓更羸用諸語道破天機,應當說是作者有意安頓的精妙之筆。

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悽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悽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協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悽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贏由所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所得出的結論。 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突出的——個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佈置,不只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考慮的特點,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本篇文章位於本冊教材的第八組,在訓練重點上由逐步“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的訓練進而訓練同學“把一段話寫清楚”。教學時,應抓住課文的重點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礎上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針對本冊教材的具體情況,大綱要求教學中讓同學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的詞句,學習分析自然段,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針對大綱對本冊教材的要求和課文自身的訓練重點,對於本課的教學我擬定以下的教學目標: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課文內容,使同學瞭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對事物要仔細觀察,並進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判斷,才幹把事情做成做好。培養能力方面:通過理解更羸說的一段話,進行讀懂自然段意思的訓練,並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基礎知識訓練方面: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能手”、“‘本領”、“大吃一驚”、“孤單失羣”等詞語的意思,並懂得“驚弓之鳥”這一成語的意思,練習複述課文:培養非智力因素方面:養成認真讀文、勤觀察、善考慮的習慣。這篇課文主要通過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於觀察、善於考慮,而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的話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擬定爲教學重點,而對於更羸觀察、思維的過程和準確的判斷是同學不易理解的,教學中將其作爲難點來處置。

《國小語文教學法原理》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是關係到培養讀寫能力和發展智力的一種發展性閱讀。發展性閱讀是一種“雙向”心理過程。首先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讀文章,先要讓同學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發展性閱讀的“雙向”過程是佈置閱讀教學程序的重要依據。 結合《驚弓之鳥》一文的具體情況,針對國小語文教學法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程序是這樣佈置的:

在第一課時中,首先揭示課題,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同學初步感知這個成語故事的大致內容,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通過並結合上下文內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記敘的內容,按老師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將課文分成兩個局部。第二課時首先在第一課時揭示課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意佈置了揭示分析課題導入新課的環節。由故事演繹而來的“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課文對更羸善射的技藝集中體現在對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準確分析和推理上,以上這些不宜過早出現,因此適當地變換形式,以幾個淺顯的小問題切入,有利於同學漸入佳境。我是這樣做的:在進一步揭示課題時,同學明確故事裏的這隻鳥是隻怎樣的鳥?以此喚起同學對大雁這種候鳥的生活習性的再認識,爲下文講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鋪墊。故事裏講到了哪些人?主要講誰?這一問題旨在讓同學在下面的學習中立足於瞭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贏的特點。在本節課新授伊始,提出這兩個問題,即是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能使同學在明確問題答案的基礎上自然地將更羸與這隻與衆不同的大雁聯繫在一起,爲下文的學習設置一個寓有形於無意的思維環境。

在學習課文第一局部時,我採用的是按順序講讀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首先讓同學默讀這五個自然段,一邊讀一邊考慮每個自然段講什麼?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讓同學默讀課文有利於同學考慮問題。在同學默讀後,提出問題:第一自然段介紹了哪些內容?這一自然段雖然只有一句話,但交代了更羸是什麼時候、什麼國家、什麼身份的人。在讓同學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時,我引導同學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說有着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說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戶曉,以至下文說到魏王要他陪自身打獵,這樣一步步地獲得明確的概念,有助於發展同學邏輯思維能力。

【第5篇】課文《琥珀》的教學設計總結

課文《琥珀》的教學設計總結

《琥珀》一課剛剛講過,現將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琥珀》第二節(講讀課)採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電教手段的運用

所設計的配音、影片巧妙。隨着生動的解說詞與逼真動化影像的展現,將每個小讀者引入古老的森林進行遨遊,小小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是: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字有形、五彩鮮明、形象具體的情景,寓教於樂,充分體現了觀察表達的教學要求。能遵循兒童心理學規律,運用認識論進行教學,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課教學設計,即使學生學懂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學價值這個難點。

三、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錄音等,創造情境,爲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學生朗讀基礎差的情況,應多指導,範讀,就一個自段的朗讀到位,不應茫目的多讀,其效果不佳。

【第6篇】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及課文總結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及課文總結

《與朱元思書》是文學家吳均的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視爲駢文中寫景的精品。爲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今天,語文網小編給大家推薦關於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通過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啓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一起來看下吧!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由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爲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將文章給學生範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麼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爲慢一些纔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還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及段落間的停頓,尤其是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會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文字所描繪的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纔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範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範。

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考慮到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閱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覺有些膚淺,所以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說說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後再作以總結。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第7篇】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總結

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總結

人生聰明識字始。識字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起點,也是啓蒙教育的開端。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識字,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裏學習漢字。具體做法是: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然後認識漢字,接着滲透,最後再強化。

巧妙地設計板書,是實現滲透性識字的有效途徑。如教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文要求會認的字有:次、瓜、燕、樣、得、仔、細、興、紫、細、柄。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閱讀。閱讀時,先獨立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字,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然後彙報交流,交流通過讀課文自己知道了什麼?在彙報交流時,有的說:讀了課文我明白了,菜園裏有冬瓜和茄子,它們都掛在枝上。有的說:我知道了,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裏看冬瓜和茄子是否一樣。小燕子第一次去看,發現冬瓜大,茄子小;第二次去看,發現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第三次去看,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有的學生說: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燕子媽媽爲什麼笑了?大家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下面的板書:媽媽爲什麼笑了?

今天進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教學,這篇課文共220個字,是第一冊教材中較長的課文之一,如果逐句逐段地教,將會把課文弄得支離破碎,教學效率低下,那麼,怎樣整體有效地處理教材,長文短教,使學生學得有趣呢?其中有一段我做了這樣的處理: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把這個故事再講一次,接着使用了簡筆素描畫,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再讓學生們去讀課文,也用手中的畫筆去勾勒、去比較體味一次次的不同。

本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我正是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閱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已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穫表現了出來。畫筆走進學生的閱讀世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閱讀的樂趣。

詞和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理解文中的詞句,才能讀懂文章內容。每天文章都會出現一些學生沒有學過的新詞句,難理解的詞句和表現課文思想內容起重要作用的詞句,這些詞句怎樣幫助學生理解呢?我的做法是:藉助課文插圖和多媒體課件及實物觀察,幫助學生建立起詞和句的概念,同時以多種方法進行詞和句的訓練。

課文中有許多插圖直觀地表示着課文中詞的意思,可以指導學生觀看這些插圖理解詞義。如《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中燕子媽媽要小燕子三次去看冬瓜,第一次說: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第二次說:你能不能再去看看,還有什麼不一樣?第三次說:你能不能再去仔細看,它們還有什麼一樣?這時有學生提出問題:仔細是什麼意思呀!這時我給學生投影一幅冬瓜圖片,要學生按從遠到近觀察圖畫,並且盯着一處認真看,然後讓學生一步一步講所看到的,對冬瓜表皮上像針狀的白白的細毛學生都講到了,這時我告訴學生這就叫看得仔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理解詞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課文中有好多詞真實地反映着生活中的現象,要學生準確地理解這些詞,就要到現實生活中觀察這些現象。如,夏天在打雷下雨前,多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天空中的自然現象和周圍的景物,在學習烏雲密佈時,學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詞義。

〖長文短教

在講讀《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文時,由於課文較長我採用了知識遷移法進行教學,在講讀課文第二段時,我先請學生齊讀第二段。讀後提問: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園裏觀察到了什麼?學生們很快找到了答案,紛紛爭着要回答問題。我說:第三段是否和第二段一樣,先聽聽同學朗讀第三段就知道了。跟着指名朗讀第三段課文。聽完那兩個同學讀完後,學生們能說出正確的答案,從而課文的講解也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可以輕鬆地講完第四段,還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

對低年級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口語訓練

低年級孩子的口語訓練是個關鍵,如果低年級教師不認真搞好口語訓練,那麼到了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也無法得到提高。針對我們班學生剛入學、年齡小這一特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對孩子們循序漸進地進行了口語訓練。

第一步:朗讀指導。

朗讀是一種常用的、有助於強化口語訓練的方法。

在要求學生朗讀前,我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指導學生去把握人物語言的個性色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力爭使朗讀爲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服務。如:在上第15課《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我指導孩子們在朗讀中應將小燕子和燕子媽媽的語氣區分開來。小燕子的聲音是稚嫩的、天真的,語速比較快:而燕子的媽媽的語氣則是親切的、溫和的,語速比較慢。

〖利用電教媒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將面向21世紀的高科技、強競爭的挑戰,教育要創新、科技要創新、思維同樣要創新。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而電化教學正是爲培養創新型價值規律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它能把許多枯燥抽象的文章內客,以色彩斑斕的畫面和逼真的音響效果,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使他們進入到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認知活動中去,例如在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片菜地,菜地裏都有什麼蔬菜,找到其中兩種蔬菜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學生會隨着老師的問題走進菜園,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時飛來了兩隻小燕子,燕子媽媽給小燕子出了一道問題:冬瓜和南瓜有什麼不同?學生邊讀課文邊觀察,再結合自己的實踐抓住小燕子三次飛往菜園裏觀察,三次得到不同的信息,層層遞進,同時多媒體呈現圖片,使學生看了融聲音與圖象於一體的畫面後作出積極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蔬菜長得相似,你是怎樣知道的?但最終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做事要善於細心觀察,愛動腦,同時發散自己的思維,創新自己的思維。

藉助插圖,表演說。表演是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非常喜愛的語文活動,雖然費時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別表現在口語交際方面更是有效途徑。如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好燕子媽媽、小燕子、冬瓜和茄子的頭飾,四人一組表演。學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動作,把燕子媽媽的溫柔、耐心,小燕子的高興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表演不但復現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組織演出的過程中,也是學生進行交際、合作的過程。

課文空白處練說話:有些課文在敘述和描寫中會留下一些空白,而這些空白,無疑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語言智能的一個平臺,有利於培養學生語言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中,燕子媽媽先後三次讓小燕子去看菜園裏的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同。當讀到這兒時,我問學生:讀到這裏,你有什麼問題?學生們眨了眨小眼睛說:小燕子爲什麼到第三次才發現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呢?小燕子是怎樣認真看的呢?接着同學們把自己扮成小燕子,一邊表演,一邊說:小燕子飛呀飛,停在冬瓜身上,低下頭仔細看,呀,又綠又大的冬瓜皮上,還有細毛呢;小燕子飛呀飛,飛到茄子地裏,停下來左看又看,呀!紫色的茄子像大燈泡,柄上還有尖尖的小刺呢。

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想象能力,更使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互動中關注感性和悟性。學習活動是一種感悟過程,是對文字符號及其思想內容、組織方法的感知和領悟的過程。互動教學是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互動教學要求教師動、學生動、師生互動,學生動是互動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是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例如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在認再字時,教師讓學生對再字的讀音和字形進行一番認識,然後用在與再字形和字義兩方面比較,讓學生深入感受,全面感知。 再字的信息量,發揮形象思維的優勢,加強對再字的認識。因此,互動教學中,教師的.動應是新觀念下的教育智慧的應用,應是讓學生擁有時間能沉浸感受要學的內容,而學生的動正是在不斷加因感性層面的基礎,讓發展更紮實更全面。如果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感性基礎上,那是不完整的。學生要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培養每一個學生自己獨特的悟性是最重要,獨特的悟性才使他們擁有了學習主動權,使知識更富生氣。在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如想一想,燕子媽媽爲什麼誇小燕子?在師生互動的交流中,教師的動在與不斷尋找學生悟性的最佳切入口,讓悟性的律動不息,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想象思維之中,有的同學真正悟出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有哪些進步,有的同學悟出了爲什麼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不斷地領悟,學生的悟性也與小燕子一樣也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互動交流是立體全方位的,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以上探討只是一孔之見,相信堅持不懈的試驗必會帶來更多更豐的驚喜。

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弱,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象,很難對某個過程產生深刻的印象,如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小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去觀察冬瓜和茄子的區別,冬瓜:地上、大、綠、皮上有細毛;茄子:枝上、小、紫、柄上有小刺。如果單憑口講,學生很難理解,但是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三次逐步的變化,讓學生自己去觀察,通過豔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一次比一次細緻的變化,就很明顯的分辯出茄子和冬瓜的區別。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加深了學生學習的印象,開發了學生的智力。

【第8篇】課文《春》教學總結

課文《春》教學總結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第9篇】課文教學的總結反思

關於課文教學的總結反思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書的來歷、書的內容簡介、小主人公的感受三個方面,重點抓住書的內容以及小主人的感受,引領學生髮現,激發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增強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一步,引導談話,交流讀書感受。引導學生交流所讀書籍,簡要介紹自己最近讀過的課外書,調動學生的閱讀經驗,爲學習課文營造合適的心理、情感、交流氛圍。

第二步,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瞭解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

第三步,重點研討,深入理解課文。通過文章二、三兩部分的.閱讀研討,瞭解小說的內容,體會人物形象。

第四步,整體聯繫,理解課題。引導學生追溯書的來歷,結合對小說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理解爲什麼課文以“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爲題,進一步整體感悟課文。

【第10篇】北師版國小一年級《鼕鼕讀課文》教學總結

北師版國小一年級《鼕鼕讀課文》教學總結

《鼕鼕讀課文》這一課講了丁丁鼓勵鼕鼕,幫助她克服因膽小讀書聲小的困難的故事,表現了朋友之間互助友愛、和諧相處的關係。本課有比較強的針對性。孩子們在生活中很容易認爲一起玩,不吵架,互相給食品、給禮物,過生日時來祝賀就是朋友。其實,朋友之間不僅要這些,更要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信任、互相鼓勵和幫助。基於以上對文章的理解,我確定了以下目標:1、激勵引導學生願意主動識字,認識本課14個生字。2、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知道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

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識字教學,課文的分析是次要的,但也要讓學生能夠理解課文內容,解決課後的問題“當鼕鼕讀不下去時,丁丁是怎樣做的`?他爲什麼這樣做?”爲了完成這兩個教學目標,我在課堂上用前20分鐘時間引入,初讀課文識字,後20分鐘用於熟讀課文,解決課後問題。在教學識字這一環節時,採用了由文——詞——字的模式,讓學生先初讀課文,檢查預習,再出示詞語認讀,最後認讀生字。在教學課文時,通過幾個同學和丁丁表現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朋友的力量是很大的,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11篇】課文琥珀的教學總結

有關課文琥珀的教學總結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琥珀》第二節(講讀課)採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電教手段的運用

所設計的配音、影片巧妙。隨着生動的解說詞與逼真動化影像的展現,將每個小讀者引入古老的森林進行遨遊,小小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是: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字有形、五彩鮮明、形象具體的情景,寓教於樂,充分體現了觀察表達的教學要求。能遵循兒童心理學規律,運用認識論進行教學,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課教學設計,即使學生學懂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學價值這個難點。

三、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錄音等,創造情境,爲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學生朗讀基礎差的情況,應多指導,範讀,就一個自段的朗讀到位,不應茫目的多讀,其效果不佳。

【第12篇】對於課文蜜蜂的教學總結和反思

對於課文蜜蜂的教學總結和反思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教學時,首先,我總結了近期在生本教學探討中出現的問題:

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並收集相關的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緻深入地加以體會。

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等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

4、小組合作,展示的時間過長,在規定的時間內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接着,我確定了教學思路: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

在第一課時第一回合的小組學習中,讓小組長組織組員互相檢查本組同學生字詞的學習情況,並對小組進行了細化分工。如一號學生指給二號認,其他聽;接着二號指給三號認,其他聽 ……認讀時,把不會認的字做好標記,並負責教會不會認的同學,做到人人過關,再進行展示。雖然字詞預習效果好,也用了8分鐘的時間。

第二回合的小組學習,我讓組長組織檢查讀通讀順課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讀書。然後進行展示,評價,再讀。由於目標難度不大,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廣,很易達成目標。但較費時間,讀—評—讀來回幾個回合,二十多分鐘就過去了。

第三回合,我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興致勃勃。接着小組展示。四個小組都發了言:“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這篇課文寫蜜蜂離家二里多路都能飛回家。”“這篇課文寫作者帶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飛蜜蜂。蜜蜂也能飛回家。” “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能。”從四個小組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都動了腦筋。接着小組主持人進一步問:“請問下面還有補充的或有不同意見嗎?”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來一組展示,情況也會大同小異。怎麼辦?我只好運用師本的優勢,問了一句:“誰能把他們的發言連起來說一說?”一語道破天機,有幾個孩子舉手,其中一位把課文的內容能大概總結出來。第一課時,也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此時已拖堂幾分鐘。

【第13篇】《好事情》課文教學總結

《好事情》課文教學總結

《好事情》這是兒童故事。故事告訴我們,要實現美好的願望就應該付諸行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本篇課文的教學,我立足於新課改理念,使學生能在快樂中,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一、隨文識字,鞏固生字

針對本課滲透性識字較多的特點,在本課的生字教學上,我在學生掌握詞語的前提下,再引用多種識字方法,如換偏旁法,數筆畫,找朋友,熟字帶生字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形象性的記識生字。但鑑於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及認識特點,我在學生識字的基礎上,二次採用隨文識字,將識字與閱讀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內有效掌握生字。雖然花的時間多了點,但是學生卻可以當堂解決生字,這也不失爲一個好辦法。

二、引導答疑,理解課文

本課的難點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明白做好事情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學生如果僅是讀讀課文可能沒辦法完全理解,或者達到情感的激盪。因此,我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答疑,進而理解課文,昇華情感。在課堂中,我讓學生討論“帶馬莎去玩,給小狗喝水,幫奶奶刷碗,這些事如果尤拉去做了,算不算好事情?”學生經過討論後,一致認爲是好事情,但是他們可能還不明白這些事都是身邊的小事。所以這時老師就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了,師必須引導學生去認識“爲什麼尤拉不做這些事情?他的想法對不對?他做得對不對?”這些問題的背後老師稍加總結歸納一下,學生的情感便得到昇華。

此外,在本課教學上,我還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讓學生用“如果,我就”說一句話。學生在理解課文及詞語意思的情況下,一句比一句說得好,說得精彩。但是本課的教學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如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可能是教學方法採用不恰當,不夠吸引學生,致使個別學生的注意力煥散。

【第14篇】課文《春》的教學設計及總結

關於課文《春》的教學設計及總結

一、領會文中描寫景物委婉細緻,用詞準確、生動,比喻形象鮮明,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朗讀、背誦

教學時數:兩教時。

教學步驟:

一、複習舊知識,展現春的意境。

今天,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彷彿展現了陽光明媚,東風盪漾,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就會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用彩筆描繪春天,歌頌春天。

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怎樣描繪春色的?(同學背誦:兩個黃鶴鳴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油東吳萬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樣描繪的?(同學背誦: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舜欽在《淮中晚泊犢頭》的詩中又是怎樣寫春的呢?(同學背誦:春陽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銅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二、進行比較,激發興趣。

以上背誦的詩都是絕句,容量有限,是取一個景物或兩三個景物來寫春的,今天學的散文《春》寫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樹、花、鳥、風、雨等等。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呢?再說,春就在我們身邊,現在我們就歡樂地生活在陽春三月的日子裏,文中寫的這些景物的姿態、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沒有呢?讓我們細讀課文,領略大好春光,尋找與作者觀察的差距。

三、學生朗讀全文,要求:

1.提出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2.文中以迎接春天寫到描繪春天的美麗景色,再寫到歌頌春天,讀後分分看,哪幾節寫什麼。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 應和hè 醞釀yùnniàng 暈yùn

第一節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節描繪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節歌頌春天。(第三段)

四、講讀體會: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來到?哪個詞明確地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來到?

盼望着,盼望着。爲什麼要連用兩個呢?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嚮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準確,告訴我們春天還未來到。

(2)輕聲讀第1節,體會四個詞尾的作用。兩個着,兩個了,給我們以非常柔和、親切的感覺。

2.第二段:繪春。

春終於盼來了,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作者滿懷喜悅的心情,先用一句話對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繪,然後再分別作細緻的描繪。

(1)齊讀總寫的一句話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一切說明什麼?沒有一個例外。

然,是詞尾,表示狀態,樣子的意思。

(2)朗讀第2節。總寫春回大地後,先分別描繪了哪些景物?怎樣描繪的?

山、水、太陽的臉。

朗潤:明朗,潤澤。朗潤是怎樣一幅情景呢?出示月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學生看外語課發的《lookand say)裏第140幅hill這幅畫,那個山,就是潤澤的樣子。

水漲zhǎng

朗潤漲紅,非常準確地描繪了春天的山、水、太陽。

背誦第2節。

(3)第3節寫小草,寫得很細。從哪些方面寫的?哪些詞特別用得好?

鑽,寫生命力。嫩,寫質地。

綠,寫顏色。滿是的,寫範圍。

軟綿綿,寫姿態。

鑽,用得非常好,寫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從泥土裏鑽出來,盼望春天。

草好,人歡樂。

朗讀、背誦。

(4)第4節寫什麼呢?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再寫什麼?一派怎樣的景象?

樹,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趕趟兒:爭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寫花的爭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結的果實。

花下是怎樣的情景呢?有一個詞用得特別好,哪個詞?鬧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爲什麼野花會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沒有明寫風,但風寓在其中;沒有明寫太陽,但太陽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動。

細筆描繪了一幅繁花似錦,昆蟲喧鬧,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鮮豔,層次分明。

朗讀背誦。

(5)第5節寫風,寫鳥,寫牧童的短篇。怎麼寫的呢?

背誦僧人志南的詩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基扶我過橋東。沾衣不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寫風的撫摸,風的芬芳醒鬱,鳥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夥伴,短笛的嘹亮。

鳥的清脆的聲音,輕風流水的聲音,牧童短笛噴亮的聲音應和着,構成了一首非常動聽的春天交響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

朗讀。

(6)雨中的景色描繪得同樣十分動人,先寫雨的形態,再寫雨中景色。找兩個詞把雨的形態講出來。

細和密。二個比喻形象生動。

接着寫雨中屋、雨中樹、雨中草、雨中人,怎麼寫的呢?

朗讀第6節,開展想象。

綠得發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樹木、小草經春雨淋浴後的鮮豔色彩描繪得十分逼真。逼什麼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書湖明先生壁》詩中找一句話來形容。兩山排閾送青來,兩座山好像把門推開,把青送到眼前。燈光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雨中景是靜的,但靜中又有動,筆筆緊扣春天。

(7)第2到6節着重寫景,第7節着重寫人。寥寥幾筆。天上地下,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寫到了。

一年之計在於春:計,計劃。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計劃,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時間。

朗讀第7節,體會:寥寥幾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無限好的美景。

(8)小結:

這一部分繪春是全文的重點。細筆描繪,繪聲繪色繪態,繪幼繪靜,語言非常生動。比如說,寫草的生命力,用鑽;寫熱烈的氣氛,用鬧:寫小草的青,用逼。細緻的描繪來源於什麼?細緻的觀察。觀察以後還要怎樣呢?表達出來。要仔細讀書,積累詞語,描繪起來就會形象生動了。

3.第三段:頌春。

(1)朗讀8、9、10節。

(2)在給春以後,作者滿懷喜悅的心情來頌春,用了什麼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個比喻有聯繫有區別,使春意越來越濃。先喻爲娃娃,再喻爲小姑娘,最後喻爲健壯的青年,從不同角度寫,寫春的成長,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態、青春活力描繪得十分動人。

五、作業 :

1.誦讀全文,仔細體會本文用詞造句的妙處。體會那些像小河裏的水流淌一樣的詞句是怎樣從筆端流淌出來的。

2. 下週去長風公園春遊,仔細觀察春景,領略大好春光,寫《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題。

板書設計

總寫一切

山、水、太陽的臉(遠)

草:鑽、嫩、綠、滿、軟綿綿

花:開滿,紅、粉.白、甜味兒(樹上、花間、地上)

繪春分寫風:撫摸、醞釀

雨:細、密

人:趕趟兒

頌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態青春活力

教學後記

教後:

1.接七年級下學期班級後,自選了這篇教材作爲補充讀物。第一次教學生寫景的散文,着力於細,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2. 學生十分喜愛,兩節課教下來,學生已能背誦。

3. 兼帶教百花爭豔繁花似錦芬芳黎鬱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問句。

4. 比較買、賣脹、漲。

5. 有些地方過於細碎,要改進。

又記:

第二次教《春》時,吸取了前次教得細碎的教訓,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內客只作了粗線條的分析,學生讀得比較流暢,但在寫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細筆細繪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學生在習作上明顯地進了一步,寫景不是大而化之,籠籠統統,而是平時注意細緻地觀察,下筆具體得多,生動得多。要注意:糾正教學中缺點時,不能把長處也甩掉。

又記:

第三次教《春》時,又作了較大的更動。一是加強了單元教學,把《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和《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考慮,除抓住特點,比較異同外,引入課文也重新作了設計。設計是這樣的:法國雕刻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於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於繞樑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組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觀出不同的美姿。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組描寫四季景物特徵的情文並茂的散文。通過反覆誦讀,咀嚼推敲,來領會它們精采的寫法和表現的情境美。二是加強思維與語言的訓練。先給學生做樣子,就春草的描繪進行分析,明確寫了些什麼,從哪些角度描繪的,哪個詞或哪些詞川得特別精當,描繪時主要運用哪些方法。然後幫助同學自讀課文,有條理的進行分析。學生把理解、口述、朗讀結合起來,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第15篇】課文《太陽》教學總結

課文《太陽》教學總結

發現問題,大膽懷疑,尋根問底,是創造的開端,也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十分注意鼓勵孩子質疑問難。一個富有好奇心的提問能夠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從而使他們學到許多新東西,使課程體現人文性和科學性的結合。

學完《太陽》一課,我鼓勵學生提出有關太陽的問題。於是,有的問:“太陽爲什麼會發光呢?”有的問:“太陽每秒鐘能發出多少能量呢?”還有的問:“太陽是怎樣運動的呢?”“太陽會不會熄滅呢?”……那麼,如何對待學生的這些提問,使他們的求知火苗得以越燒越旺呢?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應該是主動接受的過程,那樣的學習纔會有意義。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學生將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爲獨立探究知識的過程。我正是以這樣的理念爲指導,帶領孩子們去揭開太陽的神祕面紗。

一、觀察太陽

孩子們每天迎着朝陽去上學,踏着夕陽的餘輝放學回家,太陽對他們來說再熟悉渤了。帶領學生觀察日出、日落的情景,用望遠鏡觀察太陽黑子,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他們寫下了許多生動的.觀察日記,把太陽黑子比喻成“雀斑”、“老年斑”、太陽的“癌細胞”等等,甚至還想到“要給太陽治一治”。的確,觀察是智力活動的門戶,是創造的源泉。

二、閱讀有關太陽的文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涉獵教材以外的文字資料,讓學生自己在成爲一個發現者。我讓學生廣泛蒐集有關太陽的文章,自己閱讀並探尋出有關問題的答案。有的找到太陽發光的原因是:太陽上的主要氣體是氫,氫在高溫、高壓下產生核聚變,釋放出大量能量,產生光和熱。有的瞭解到太陽每秒發出的能量相當於爆炸910顆百萬噸的氫彈……

三、想象太陽熄滅的情景

想象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國小生的課堂應當是充滿幻想和想象的。教師在課堂上應創造各種想象的機會,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自己思考,異想天開。在這一課中,我出的想象題爲:太陽熄滅的那一年。當學生乘着想象的駿馬飛到50億年後的光陰裏時,他們興奮不已,有的想象自己和同伴把人造太陽送上天空,有的想象自己登上了已變成白色球體的太陽。學生在想象中進一步認識了太陽。

四、讚美太陽的“精神”

在瞭解太陽諸多特點的基礎上,讓學生抽象、概括出太陽的“精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有的從太陽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想到它的“無私奉獻”;有的從動物、植物都離不開太陽,想到它的“博愛”;也有的從太陽幾十億年如一日,準時準點地工作,想到它勤懇、踏實的工作作風。學生在思考中,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都得到了發展。

標籤:課文 多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