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古詩三首》教案【精品多篇】

《古詩三首》教案【精品多篇】

《古詩三首》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準備: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

二、基本部分1、猜拼圖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麼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麼?(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出示多媒體)

(1)你看見了什麼?這幅畫上是什麼季節?冬天會怎麼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麼?船上有誰呢?他穿着什麼?帶着什麼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幹什麼?(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古詩)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着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三、結束部分1、總結: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什麼?

2、把學會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古詩三首》教案 篇二

一、複習故知,導入新課。

1、(同學們,早上好!剛纔是不是被爸爸媽媽從被窩裏吼起來的?有的同學現在還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師猜中了!好,言歸正傳!)上節課,在詩人范成大的描繪中,我們感受到了:農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和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現在我們一起來複習上節課的這首詩《四時田園雜興》,再次感受農忙時節農家孩子們的天真快樂。

2、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另一位詩人楊萬里的腳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詩人的時代背景。同學們還記得《小池》這首詩嗎?(點課件)這是一首描寫初夏時節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們一起去感受詩人筆下冬日裏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生活!這首詩是:(稚子弄冰)。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並劃出詩歌的節奏。

2、好,想必同學們已經完成了(老師點名讀一下啊,看看自學的效果,嗯!還不錯)現在跟着老師一起讀古詩,看看你畫的節奏對沒有?

(讀完詩句我們來分析詩題)題目中的“稚子”是什麼意思?(小孩子)“弄”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玩)。詩題告訴我們,這首詩寫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樣玩冰的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3、讀古詩,對照註釋,說說每句詩的大概意思。課件出示並跟着讀意思(看圖)(2分鐘)

(1)大概瞭解意思後我們來逐句分析:(出示課件)從這兩句中,你知道孩子們在幹什麼?(右邊圖片)詩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從盆裏拿出來,用彩絲穿起來當鉦來敲。)

①從哪個字可以看出時間是早晨?(曉)

②小孩子用什麼方法把冰做成樂器的?(用彩絲穿起)。

(出示課件)在這句中詩人運用了動作描寫的方法,從“脫,穿”這兩個詞中你覺得小孩子怎樣?(我們知道兒童的聰明伶俐、天真活潑的特點。)孩子們爲什麼會玩這種遊戲呢?這和當時的時代有關係,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課件出示時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們通過打牛預示着春天的到來,該春耕播種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樂器之後,是怎麼玩呢?讓我們一起讀後兩句句。

①這兩句詩寫了什麼?(課件出示意思)

(點擊)這裏詩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把什麼比作什麼呢?

(停不點)②爲什麼最後一句詩說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點擊)③從這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了孩子們怎樣的感情變化?(小孩子由高興變得失望無比。)從(忽作)這個詞可以體會出來。

三、小結。

多麼聰明可愛的孩子呀,詩人也被感染到了。(點課件)結束!

接下來我們學習第三首《村晚》

1、首先同學們齊讀詩題,說一說:詩題《村晚》告訴我們什麼呢?地點在哪裏?(鄉村)時間呢?(傍晚)所以詩題的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鄉村的傍晚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讀一讀古詩,我們來了解詩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學習的方法,對照註釋瞭解詩意。

4、我們再一起來讀古詩,讀出節奏。

5、讀完古詩,思考下列問題:

(1)前面兩句詩寫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筆圈出)

①在詩句中出現了兩個“滿”字,分別用來形容什麼東西?(草盛水滿)

②“銜”“浸”又個表示什麼呢?

(2)此時,誰出現在這如畫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麼?(騎着牛,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樣子是怎樣?(橫坐在牛背上)從(無腔信口吹)

看出來他很隨意。

①從這裏我們認識了天真活潑、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後我們來理清詩句意思:第1、2句告訴我們;第3、4句講了:

(3)這樣一幅鄉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點課件)這首詩(詩人通過)

(4)今天我們學到了一種描寫手法,是什麼呢?(動靜結合)的手法。這種手法我們曾經在《鳥的天堂》學過。

希望同學們也能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完整的把三首古詩讀一遍。(多媒體錄音)

《古詩三首》教案 篇三

第一課時

一、學習《中國古詩》(《語文讀本》P71)

(一)《詩經》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伐檀》《碩鼠》《木瓜》(《語文讀本》P65、《中學教材全解》P59、70)

(二)《離騷》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國殤》《漁父》(語文讀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與古代文學一樣,我國的古代文論也不源遠流長的。它的

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時期。

先秦兩漢時期,是古代文論的奠基與醞釀時期。在先秦,儘管文學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尚未取得獨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躍的諸子在闡述各自的社會理想與哲學時,往往會包含有關於文學的思考。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於政教中心的立場,強調文藝與政治、道德的聯繫,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從而爲後世的正統的“文以載道”的文學觀奠定了基礎。(它重視對文學外部規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無爲、冥契大道,他們所強調的人在面對自然時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態度,深通於藝術的審美觀照與創作靈感,所以成爲後世的審美理論的濫觴。(它重視對文學內部規律的研究)。

一、《詩經》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一)藝術成就:

1、詩歌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2、復沓的章法:反覆吟唱,淋漓盡致地表達抒情主題,收到盡興的效果。表達詩意的發展。加強節奏感和音樂性。《無衣》《木瓜》

3、語言運用當時民間口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見,好似三月長!採蕭好姑娘,一日不相見,猶似三季長!採艾好姑娘,一日相見,竟似三年長!)四字一句,語氣自然。

4、用韻。首字入韻:“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鳩關關叫得歡,成雙成對在河灘。美麗賢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侶伴。)隔句入韻:“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二)影響

1、奠定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基礎。2、啓發和推動了後代

詩人向民歌學習。“開門沒開錯”(郭沫若)3、賦、比、興的濫觴。

4、開創了我國舊體詩歌的押韻方法。

《伐檀》《碩鼠》《木瓜》(《語文讀本》P65、《中學教材全解》P59、70)

二、《離騷》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一)文學成就:

1、在詩律上創造與突破。創造了參差、錯落、長短、多言、靈活

多樣的句式。抒情長篇。

2、抒情形象的創造。

3、浪漫主義特色。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大膽想象。充分發揮各種修辭手段,比興手法大大前進。

(二)影響:比興手法的應用,寄情於物,託物以諷。是我國第一個署名詩人,是我國以現實主義爲基礎的浪漫主義的開端者。

《國殤》《漁父》(語文讀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課時

三、樂府詩

傑出代表是《孔雀東南飛》。詩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震爍詩壇,光耀千古。漢樂府詩採用的是雜言詩、五言詩的體制,精彩的敘事手法,同《詩經》四言爲主的體制以及《詩經》、楚辭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詩歌創作上是明顯的進步。

四、古詩

在漢代樂府的影響下,在東漢末年的**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詩”出現了,其代表作是《古詩十九首》。這些作品,反映了時代的動盪,社會的亂離。抒發着一種人生的苦辛和對命運的悲嘆。“詩母”、“五言之冠冕”(劉勰)、“天衣無縫,一字千金”(鍾嶸)。

五、“建安”文學

“文學自覺的時代”(魯迅)。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歌創作的高潮。

1、“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曹操:樂府歌辭《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悲涼慷慨、氣魄雄偉。曹丕:《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論文。《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曹植:兩個時期1、詩風雄勁剛健;

2、抒發了自己備受壓抑、懷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無法實現的悲哀,作品中激盪着一種要求創造、渴望自由與解脫的精神。

《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離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時代的文學以風骨遒勁著稱。

六、正始文學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詠懷》。

七、兩晉詩歌

三張(張協、張載、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劉琨/玄言詩

陶淵明:東晉末期,“隱逸詩人之宗”(鍾嶸),詩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1、《吳聲歌曲》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蘭詩》

九、山水詩謝靈運謝朓

十、南北朝詩歌

1、南朝鮑照

2、聲律說“四聲八病”“永明體”

3、北朝瘐信

《古詩三首》教案 篇四

活動目標:

1、初步培養幼兒古詩朗讀的興趣。

2、通過欣賞畫面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從而對古詩嘗試興趣。

活動準備:

一幅山水畫,音樂。

活動過程:

一、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幼兒談論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佈置好場地,教師帶領幼兒入場。

2、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引入主題。

(1)小朋友們,春天的時候你們去山上玩過嗎?在山上你看到了什麼呢?

(2)大樹上住着誰呢?如果你過去抓它,小鳥會撲棱一下飛走嗎?

(3)小朋友們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鳥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遊的形式帶領幼兒去看畫。

1、今天老師也帶小朋友們去美麗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麼?讓我們背上揹包出發了!

2、帶領孩子一邊開汽車一邊欣賞路上的風景(輕音樂起,欣賞圖畫作品)三、引導幼兒觀看圖片,並初步講解詩句的意思。

1、教師與幼兒圍在畫的周圍,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

(1)小朋友看這個地方漂亮嗎?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東西?

(2)幼兒討論後教師小結:好漂亮的小花,春天過去了,可小花還依然開放的很漂亮(春去花還在)。

(3)有一座山,我們走遠一些看看山寶寶今天穿了件什麼顏色的衣服?

(4)幼兒討論後教師小結: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顏色(遠看山有色);

(5)(教師手指水)看山寶寶旁邊是誰呀?悄悄的走進水寶寶的身邊聽聽,它發出聲音了嗎?

(6)豎起小耳朵,再聽聽水寶寶真的發出聲音了嗎?(近聽水無聲)

(7)漂亮的小鳥,和小鳥打個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鳥怎麼不理我們?我們輕輕的走過去摸一摸,奇怪?小鳥怎麼不動的?(這是畫上的小鳥)哦!原來這是一幅畫!

(8)結:難怪小朋友剛纔沒有聽到水的聲音,小鳥也沒有被嚇跑,這是爲什麼?(因爲這是一幅畫)在很久很久以前許多讀書人喜歡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簡單的好聽的話寫下來,變成詩讓別人朗誦。那麼古時候有位叔叔就因爲非常喜歡這幅畫,所以寫了首詩,名字就叫“畫”。

四、着音樂朗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1、師範讀古詩一遍。

2、兒再次靜聽錄音一遍:我們再仔細聽聽錄音機裏的叔叔是怎麼唸的,你聽他說到了什麼?怎麼說的?

3、配樂朗誦古詩。

4、用動作來表演古詩內容。

活動反思: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次活動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活動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讓幼兒先從整體再由遠到近觀察,知道這是一幅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感受景物的美。在嘗試朗誦古詩的時候我也採用了多種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幼兒能在活動中保持興趣跟着整個活動的流程走,對古詩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古詩三首》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春曉》

課時目標:

1、學會5個生字,掌握“春曉、眠、覺、聞、啼鳥、知”等詞語。

2、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朗讀課文理解內容,並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能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4、到郊外或公園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變化,先說說,再用幾句話寫下來。

教學進程:

一、複習導入

1、指名背誦、齊背《春雨》

2、揭題,認識詩人。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二、精讀古詩,理解體會

1、範讀課文,注意停頓。

2、請幼兒反覆讀詩,在注意停頓的基礎上,注意生字讀音。

3、聯繫掛圖,說說個詩句的意思。

第一行:講春天的晚上人們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眠:睡覺曉:天亮)

第二行:講醒來以後,聽到到處都有鳥的叫聲。

(聞:聽到啼:鳥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颳風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4、問:《春曉》寫了怎樣的景象?

仔細看圖,展開討論

《春曉》寫的是百花盛開,小鳥在枝頭歡快地鳴叫,風雨過後,地上滿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6、議一議: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幼兒自由發言、評議、交流。

7、教師小結:這首詩既寫了春天的早晨,雨過天晴,小鳥在枝頭鳴叫跳躍的歡樂場面,又抒發了作者對昨夜風雨交加,滿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詩中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構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曉圖。

佈置作業:

查找有關春天的其他古詩,和同桌交流。

板書設計: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古詩三首》教案 篇六

古詩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內容,瞭解詩歌中是怎樣通過寫景物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的

2體會個手勢中的名句所表現的意境,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詩歌內容,借景抒情的寫法

2詩歌中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四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常識

二教學重點:詩歌基本常識

三教學方法:講解

四教學過程:1詩歌的歷史從人類開始有了勞動就有了詩歌人類最初的勞動號子就是詩歌的雛形,所以詩歌可以成爲歌,因爲可以配樂而歌

2詩歌劃分的'階段是從西晉謝靈運的山水詩開始的

3詩歌的鼎盛時期是唐朝有李白杜甫,被稱爲詩仙和詩聖

4詩歌分類:詩歌

2詩歌規則:押韻和平仄

押韻規則: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每首詩的偶句的結尾一個字必須押韻即韻母相同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1瞭解詩歌內容,瞭解詩歌中是怎樣通過寫景物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的

2體會個手勢中的名句所表現的意境,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1詩歌內容,借景抒情的寫法

2詩歌中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問:四首詩的體裁是什麼:五律

二作者簡介:王維,字摩詰,多才多藝,能詩能畫,精通音樂,受音樂書法繪畫的影響,他的詩歌獨具特色。詞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調高雅,音韻婉轉,情景交融的特點。尤其是避世隱居時的詩歌,多以山水田園景色寄託孤寂閒適的情懷,這一類詩歌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覺敏銳,體物細微。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篷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詩歌散譯:我奉命慰問戰士輕車奔赴遙遠的邊關,以典屬國的的身份長途跋涉路過居延。猶如蓬草隨風萬里飄出漢家的要塞,有似迴歸的大雁飛入北國的藍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煙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黃河邊遠望一輪落日大而渾圓。在蕭關巧遇巡邏偵查的騎兵,告知我都戶仍在遙遠的燕然前線。

三詩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爲什麼成爲名句:一“大”一“直”,一“長”一“圓”雖隨意而直白卻把雄渾而壯觀的景象形象而生動的表現出來。寓意境與明白如畫的語句中。

作業:背誦並默寫古詩

次北固山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作者簡介:洛陽人,玄宗年間進士,《全唐詩》存有其詩十首。

詩意散譯:一條彎曲幽深的小路伸向青山邊。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隻小船。潮水洶涌平漫顯得兩岸更加寬闊,輕風吹動的水面上蕩着一片孤帆。海上朝日刺破殘夜吐出霞光萬道。江南春早已經進入了寒冷的舊年。寫好的書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鄉?急切的擺脫這些北飛洛陽的歸雁。

名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生”出生,夜晚象是孕育着渾圓的朝陽的母親,而江南的春天似乎是進入了舊的一年,春天夜晚將盡,黎明即將來到的時刻,時間過的實在是太快了,作者用“生”“入”二字形象的將時間飛逝的感慨表達了出來,這兩句詩歷來爲人們所傳誦。

作業:背誦並默寫古詩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內容,瞭解詩歌中是怎樣通過寫景物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的

2體會個手勢中的名句所表現的意境,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詩歌內容,借景抒情的寫法

2詩歌中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如古寺,出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作者簡介:玄宗年代進士,一生仕途很不得意,常悠遊名勝以自娛,

其詩多爲山水田園詩,風格平淡自然,意境幽深,感情曲折。

詩意散譯:清晨來到這座古老的寺廟,初升的太陽映照着高聳的樹林,竹叢中彎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禪房周圍的花草更加顯得蔥鬱幽深,山林的美景時的百鳥自由的歡唱,清晨的潭水倒影讓人心的空靈,萬物聲響此刻全都沉寂了,空中偶爾傳來鐘磬的餘音。

寫作特色:作者所選取的意象是非常精到的,整首詩歌是在一種清淨無爲的恬淡幽深的景色之中誕生的,作者選取了“初日、高林、竹徑,花木掩映的禪房,清晨鳥兒的鳴叫,深而清澈的潭水,鐘磬的餘音”所有的這一切都展示着這樣的一種氣氛,使人如飲清泉甘露,心如明鏡。名句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兩句詩歌在表現意境方面尤其突出。

作業:背誦並默寫古詩

詞又稱爲“詩餘”和“長短句”,是配樂填寫的詩句,起源於唐末興盛於宋朝。通常分爲上闕和下闕。上下闕的內容是不同的。詞的名字是樂曲的調名。詞從流派上來分可以分爲婉約詞和豪放詞。

浣溪沙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上闋主要是寫景描繪了三幅圖畫,有一種愁緒充斥其間。在下闋中筆鋒一轉,對人生充滿了期望和豪情。

作業:背誦並默寫古詩

第四課時

一教學目標:學生了解第5首詩歌的含義及意境並能熟練背誦

二教學重點:詞義句意及作者常識

三教學方法:誦讀和分析體會

四教學過程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詩意散譯:折斷的鐵戟沉埋在沙中還沒有被銷蝕,磨洗過後,辨認出來是600年前三國時代的遺物。由此想到了當時東風如果不給周郎方便,那麼銅雀臺裏濃豔的春色就會把二喬關鎖在其中了。

3詩歌賞析:銷,消失。將,拿。銅雀,銅雀臺。二喬即大小喬是孫策和周俞的妻子,這裏作者用借代的手法用大小喬被曹操鎖在銅雀臺中代指周俞的失敗。杜牧是一個有大志卻未能得以實現的詩人,他是藉此詩來抒發自己的抑鬱不平之氣,自己的不得志,使他說當時所有的人都使象周俞那樣只是憑運氣來得到勝利的,這使一首詠史詩,他是在借古喻今,他的評價不夠客觀,可以說周俞成了他的撒氣筒。

作業:默寫背誦

《古詩三首》教案 篇七

六年制語文第九冊新選古詩《梅花》爲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安石所作。全詩僅20字,卻寫出了梅花獨處牆角、凌寒怒放、色潔如雪、幽香清遠的特點;讚美了梅花孤傲高潔、倔強堅貞的性格。詩裏洋溢着作者情思並暗寓象徵寄託,故意境幽遠,爲詠梅之佳作。

詩句簡析

第一句,“牆角數枝梅”。“牆角”點明梅花開放的位置——幽僻。“數枝”幾枝,言極少,說明形影孤單。如此形單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憐愛之情。

第二句,“凌寒獨自開”。詠梅之作不少,僅就梅花而詠梅,則無論是形象和意境並無高遠之處。而“凌寒”一句則寄寓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凌寒”,冒着嚴寒,實爲全詩點睛之筆。梅花在嚴寒中開放,本自然規律,而一“凌”字則付與其強烈的感情色彩——傲立嚴寒,堅強不屈,不由使人頓生敬畏之情。不僅如此,詩人還以“獨自”來修飾“開”,讓人覺得梅花氣壓羣芳,孤傲無比,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肅然起敬。

第三句,“遙知不是雪”。雖言不是雪,而偏偏聯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潔如雪,這般清麗高潔,實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爲有暗香來”。“暗香”,幽香。幽幽清香從遠處襲來。聯繫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運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強調了梅花“色潔如雪”的特點,也突出了它“幽香襲人”。縱觀全詩,詞句雖清麗平淡但意蘊含蓄,寄寓深遠。結合詩人當時的情況(推行變法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而失敗)及個性,不難體會到作者讚美梅花凌寒獨放、潔白清香,實際上是在表明自己堅貞不屈,在逆境中潔身自好的心態。

教學設計設計

說明:《梅花》這首詩詩意明白曉暢,參考註釋學生基本上能說出詩意,故教師可把指導重點放在啓發學生體會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詩的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

2.體會作者借對梅花凌寒獨放品格的讚美來表白自己堅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誦並默寫古詩。

二、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要求1;

教學難點 :要求2。

三、主要教學步驟 :

1.初讀詩句,瞭解主要內容。

①讀題,簡介作者後,檢查學生對“凌”字字形掌握的情況。

②先指幾名朗讀能力稍差的學生讀並稍加指導,之後學生自讀詩句,邊讀邊想作者寫了梅花的哪幾個方面的特點。

2.細讀詩句,理解詩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讓學生參考註釋試着講講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啓發學生運用過去學習古詩的方法,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②指幾名語言表達能力稍差的學生說說,再幫其訂正,直到他表述清楚、準確爲止。

③啓發學生從“牆角”、“數枝”中體會出梅花“形孤”的特點;從“凌寒”、“獨自”中體會出梅花“姿傲”的特點。

④朗讀體會。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之後再讀,深入體會。

第三、四句。

①參照註釋試着說說詩意,再集體討論訂正。在理解這兩句詩意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啓發學生想象出梅花潔白如雪的特點,雖然不是雪,卻像雪一樣潔白。

②輕聲自由讀詩句,體會梅花“色潔”、“幽香”的特點。

③感情啓發,朗讀體會。

3.再讀詩句,體會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②說說這首詩寫了梅花的哪些特點,並分析從哪些詞句中可以體會到。

③啓發想象,體會意境。請學生認真地想象並體會:詩句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種畫面使人產生怎樣的感受?思考好之後用自己的話說說。

④再讀詩句,邊讀邊思考,從“凌寒”等詞語中體會,作者表面上讚美梅花凌寒獨放,實際上是在表白什麼心境?(可適當地作背景介紹)需要注意的是,對詩人心境的體會是個難點,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讀詩句,邊讀邊體會作者的感情。

作業 佈置: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

梅花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形孤)

凌寒獨自開。(姿傲)

遙知不是雪,(色潔)

爲有暗香來。(香幽)

表達了“堅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古詩三首》教案 篇八

一、回顧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師來給大家上課,希望大家能認真聽講,等下老師可要提問的哦!(你們把筆和筆記都準備好了嗎?)

2、在上新課之前,老師給同學們看一幅畫,看看大家能從圖片中回憶起我們低年級曾學過的哪一首古詩嗎?請看屏幕:(有人知道與圖有關的詩句嗎?

嗯,是《村居》)

3、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這首詩主要講的是二月早春鄉間孩子們放學回來後興致勃勃放風箏的情景。這樣愜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讓現在還宅在家裏的我們感到羨慕是不是?接下來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去宋代感受一下當時人們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出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一課《古詩三首》,首先我們先來學習這一課的生字。

2、(1)現在來認讀這一課的幾個生僻字,注意讀準字音。

(2)接下來學習4個會寫的字,請大家注意聽(多媒體展示)。請同學們在紙上把這幾個字練寫一遍。

3、學完了生字,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三、再讀課文,理解題目意思。

題目中的“四時”是指一年四季;“田園”是鄉村;而“雜”是有感而發;注意這個“興”的讀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題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的感想。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詩人的時代背景:(多媒體出示)《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詩人的時代背景:(多媒體出示)《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田園詩,共六十首),接下來老師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自由朗讀古詩。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完這首古詩,(出示要求)請結合註釋大概瞭解一下詩句意思。

(1)理解詞語:

晝:白天。

耘田:在田間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兒女:男女。

2、你從詩中讀懂了什麼呢?(有小孩子在種瓜)這是大部分同學一看就知道的,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細細品味古詩的韻味:《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請同學根據老師劃分的節奏,再讀古詩,讀出韻律。邊讀邊想象,說一說這首詩展現出了怎樣的畫面?(有沒有哪位同學來展示一下讀出節奏),下面我們一起來理解詩句。思考下列問題:

4、詩中先寫了哪些人物?(村莊兒女、童孫)他們在做什麼?(耘田、績麻、學種瓜)。

(1)詩歌的前兩句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出示)

(2)後面兩句詩寫了誰?(童孫)他們在做什麼?(學種瓜)

這兩句詩中哪兩個字最爲簡潔傳神?你們知道嗎?從哪裏看出來?(小孩子雖然不懂耕織,但也會學着大人的樣子去種瓜。這兩句表現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勤勞好學)

五、課堂小結。

這麼可愛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愛呢?天真可愛的孩子和和諧的勞動場面深深地吸引詩人,所以他寫下了這首名詩(課件出示)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是一首田園詩,同學們知道什麼是田園詩?同學們課後可以繼續蒐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好了,什麼是田園詩。同學們課後可以繼續蒐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最後我們再來一起讀一遍古詩。(好了,下課!希望同學們明天還來給老師捧場,謝謝大家!)

《古詩三首》教案 篇九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對古詩吟誦的興趣,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3、瞭解清明節人們踏春掃墓的傳統習俗。

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觀察講述,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根據古詩講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圖片,提問,你在剛纔的故事裏,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呢?(古時候的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幹什麼呢?(在問路,在說話…)天氣怎麼了?(下雨)

二、觀看VCD,觀賞體驗,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人們都要幹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小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

古時候,有一位杜牧的詩人,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剛纔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麼事啊?(請幼兒討論。)

5.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纔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

三、教師朗誦,解讀詩句,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麼?

4.解讀其中的詩句,理解個別字詞“雨紛紛”、“欲斷魂”、“借問”、“遙指”,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四、學習朗誦,表達感情,幼兒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慢慢跟讀。

2.幼兒分組學念,感受古詩意境。

3、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表演,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提醒,注意表達合適的感情,輪流請幾批幼兒。

4、請幼兒集體朗誦1-2遍,進一補感受古詩意境。

五、延伸活動。

1.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清明節來到時朗誦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

2.在圖書區添設古詩圖書,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意境。

活動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如期而至了。清明節是我國許多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一個相應的闡釋與表達系統,深入細緻地融入民衆生活。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清明掃墓不僅是人們從感情上與祖先相聯繫,也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基礎。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中華古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關注。

作爲一線的教師將清明傳統與古詩巧妙地結合,使幼兒在詩情畫意裏感受由中華古詩詞的意境之美,體驗清明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幼兒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欣賞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