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學校崗位調整報告多篇

學校崗位調整報告多篇

【第1篇】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的現狀

自治州完成了“兩基”教育

任務。此時,我州城鄉社會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得到全面落實,農村生源逐年減少。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勢在必行。

自治州學校佈局調整工作全面啓動。同年,民漢合校工作提上日程。經過8年的佈局調整,按計劃至9月,全州撤併各級各類學校509所,學校總數由原來的771所降至262所。其中,中國小撤併462所,由原來的631所降至169所;公辦幼兒園撤併1所,由原來的18所降至17所;農民技術學校撤併13所,由原來的79所降至66所;職業學校撤併33所,由原來的43所降至10所,州府所在地只保留昌吉職業技術學院、昌吉衛校、昌吉技師學院3所職業院校,每個縣市均將原有的各類職業學校撤併,組建了一所縣市成人職業教育中心;民語學校撤併101所,由原來的124所降至23所(不含32個校點),純民族地區實行了國小三年級以上全部開設漢語課,民漢雜居區的學前教育全面實行了民漢合園,除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部分山區幼兒園還未開設漢語課,其它地區的學前教育都開設了漢語課。

推行學校佈局調整之初,我州就提出了通過十年的努力,辦二十年不落後的教育的目標,藉助當時的信貸政策,採取貸一點、借一點、政府補一點、勤工儉學貼一點、社會捐一點等辦法籌措資金,確保了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的順利實施。—底,全州公辦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達17.75億元。其中, —9月,我州新增校舍面積101.35萬平方米,累計投入基本建設資金7.93億元。其中,爭取中央專項資金1.27億元,佔總投入的16%;自治區專項資金7211萬元,佔9.1%;州財政安排5153萬元,佔6.5%;縣市財政安排1.71億元,佔22%;學校自籌資金3.68億元,佔46.4%。到底,按國家已投入和確定投入的項目資金計算,在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中,全州除昌吉市負債約萬元、州直約5000萬元、阜康市約1000萬元、吉木薩爾縣約1000萬元,其它縣市均無負債。

經過8年的調整,我州中國小布局趨於合理,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規模化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城鄉教育差距縮小,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普遍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高水平鞏固。民漢合校後民語學生享受到了較優質的教育資源,民語教師專業化程度和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全州實行雙語教學的學校達到百分之百。職業學校佈局趨於合理,教育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辦學質量顯著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高,社會對職業教育有了一定的認可。

二、學校佈局調整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教師結構性短缺、超編問題突出。根據自治區編辦《關於下達自治區中國小教職工編制的通知》(新機編9號),州編委4月核定我州教職工編制爲13369人,而我州實際有教職工14951人,超編1582人。其中,民語教師超800餘人,國小、國中漢語教師超700餘人。總體而言,我州國小教師超,高中優秀漢語教師缺;農村學校教師超,城鎮學校教師缺;民語教師超,雙語教師缺。這種狀況已給我州學校的規範化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城鎮學校現有辦學條件不能適應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形勢。隨着我州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本地農村人口進城和外來進城務工人員逐年大幅增加。加之農村許多家庭帶孩子進城擇校,導致城鎮學校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截至9月,全州在校中國小生16.5萬人,其中,城鎮學校在校生11.3萬人,佔學生總數的68.4%,農村中國小在校生5.21萬人,佔學生總數的31.6%,城鎮就讀學生數遠遠超過了城鎮學校的承受能力,大多數城鎮中國小處在超負荷運轉之中,且這一趨勢還在不斷擴大,預計到xx年,全州在農牧區中國小就讀的學生只佔中國小生總數的20%左右。依據教育部頒佈的班額標準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國小機構編制管理暫行規定》,城鎮國小班級人數標準爲40-45人,中學班級人數標準爲42-48人。佈局調整後,我州城鎮國小班級平均人數達到60人以上,中學班級平均人數達到60—65人,遠遠超過了教育部的標準和自治區的規定。城鎮學校班額過大造成教學資源短缺和辦學條件不達標、教師教學和管理負擔過重、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等新的問題。

(三)寄宿制學校管理人員緊缺,安全保衛存在隱患。一方面,隨着寄宿生的大幅增加,原有的生活管理老師遠遠不夠。據統計到9月 ,全州建成寄宿制學校87所,寄宿學生達4萬餘人,其中,中學生達3萬餘人,國小生達1萬餘人,而全州寄宿制學校的生活管理老師只有255 人。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寄宿制學校仍沿襲着以前的安全保衛辦法,安全保衛機制不健全,沒有應急聯絡規定和緊急事件處理預案。尤其是夜間除了門衛值班,其它安全措施均不到位,安全保衛存在較大隱患。

(四)民漢合校後管理存在薄弱環節。民漢合校工作主要是在行政推動下進行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民漢合校後的管理工作研究不夠,大多數民漢合校還沒有從課程設置、思想教育到生活管理方面形成統一、科學、規範的管理機制,有的在管理中出現了“兩張皮”的情況,民漢師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不夠,還沒有在思想、感情、文化上融爲一體,個別學校還存在民漢之間不團結的現象。

(五)絕大部分校長脫離教學第一線,不利於新階段下的教育教學管理。目前,進行課堂教學的校長尤其是中學校長不到20%,其他的如書記、紀檢書記、工會主席等幾乎都不上課。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二:一則實施學校佈局調整以來,因國家投入嚴重不足,校長把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於籌集資金、跑項目、建校舍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教學一線研究教育教學管理;二則與配備幹部時考慮幹部的業務能力和學校管理能力不夠、學校領導自身要求不嚴、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領導班子業務能力建設重視不夠有關。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大都不深入教學課堂,尤其是校長長期脫離教學第一線,不研究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不僅難以服衆,而且更不利於新階段下的教育教學管理。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民漢合校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提高對民漢合校重要意義的認識,進一步加強民漢合校後的管理工作。推行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是自治區黨委加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教育發展、提高民語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的重大戰略決策。一是各級政府應把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工作作爲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列入議事日程,加強對民漢合校工作的領導,定期或不定期予以研究。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將民漢合校後的管理工作列入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強做好民漢合校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應將實行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的重要意義納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範疇,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努力形成各民族師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逐步使各民族師生之間在思想、感情和文化上融爲一體。二是利用多種形式積極宣傳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民族團結教育月、各種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媒體向社會宣傳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工作,充分展現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所取得的成果,使學生和家長真正認識到,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有利於提高各民族的教育質量,爲子女將來走向社會、進行創業打下基礎。三是制定民漢合校教育教學評估方案和考覈標準。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需要特殊的管理模式,要根據民漢合校後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評估考覈方案。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強對民漢合校後出現的雙語教材、教程、雙語教師配備、教育教學管理等問題的研究,在教師備課、教研活動、考覈標準、民漢混合編班等方面形成統一、規範、科學的管理機制。

(二)進一加強學校佈局調整工作。一是加大對城鎮學校的投入。隨着我州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學生愈來愈少,城鎮學生愈來愈多,城鎮現有學校的教學條件無法滿足現在和將來的教學需求。因此,今後應將教育投入的重點放到城鎮學校。二是加強對城市化進程和農村人口變化的研究,依據國家教育投入政策,政府應作出xx年全州學校佈局建設、學校規模定型和學校標準化建設的發展規劃。既要立足目前的辦學條件和教育現狀,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又要根據城鄉人口變化的實際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做到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克服短期行爲,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新的浪費。三是嚴格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於校財局管的政策。學校財務經財政部門批准預算後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加強對教育經費的檢查監督和審計,確保教育經費依法合理使用。

【第2篇】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情況的調研報告

4月中旬,州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常委、委員和有關部門負責人蔘加的調研組,在州政協副主席馬萬新的帶領下,對自治州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工作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的現狀

自治州完成了“兩基”教育任務。此時,我州城鄉社會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得到全面落實,農村生源逐年減少。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勢在必行。

,自治州學校佈局調整工作全面啓動。同年,民漢合校工作提上日程。經過8年的佈局調整,按計劃至9月,全州撤併各級各類學校509所,學校總數由原來的771所降至262所。其中,中國小撤併462所,由原來的631所降至169所;公辦幼兒園撤併1所,由原來的18所降至17所;農民技術學校撤併13所,由原來的79所降至66所;職業學校撤併33所,由原來的43所降至10所,州府所在地只保留昌吉職業技術學院、昌吉衛校、昌吉技師學院3所職業院校,每個縣市均將原有的各類職業學校撤併,組建了一所縣市成人職業教育中心;民語學校撤併101所,由原來的124所降至23所(不含32個校點),純民族地區實行了國小三年級以上全部開設漢語課,民漢雜居區的學前教育全面實行了民漢合園,除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部分山區幼兒園還未開設漢語課,其它地區的學前教育都開設了漢語課。

推行學校佈局調整之初,我州就提出了通過十年的努力,辦二十年不落後的教育的目標,藉助當時的信貸政策,採取貸一點、借一點、政府補一點、勤工儉學貼一點、社會捐一點等辦法籌措資金,確保了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的順利實施。—底,全州公辦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達17.75億元。其中, —9月,我州新增校舍面積101.35萬平方米,累計投入基本建設資金7.93億元。其中,爭取中央專項資金1.27億元,佔總投入的16%;自治區專項資金7211萬元,佔9.1%;州財政安排5153萬元,佔6.5%;縣市財政安排1.71億元,佔22%;學校自籌資金3.68億元,佔46.4%。到底,按國家已投入和確定投入的項目資金計算,在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中,全州除昌吉市負債約萬元、州直約5000萬元、阜康市約1000萬元、吉木薩爾縣約1000萬元,其它縣市均無負債。

經過8年的調整,我州中國小布局趨於合理,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規模化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城鄉教育差距縮小,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普遍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高水平鞏固。民漢合校後民語學生享受到了較優質的教育資源,民語教師專業化程度和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全州實行雙語教學的學校達到百分之百。職業學校佈局趨於合理,教育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辦學質量顯著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高,社會對職業教育有了一定的認可。

二、學校佈局調整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教師結構性短缺、超編問題突出。根據自治區編辦《關於下達自治區中國小教職工編制的通知》(新機編9號),州編委4月核定我州教職工編制爲13369人,而我州實際有教職工14951人,超編1582人。其中,民語教師超800餘人,國小、國中漢語教師超700餘人。總體而言,我州國小教師超,高中優秀漢語教師缺;農村學校教師超,城鎮學校教師缺;民語教師超,雙語教師缺。這種狀況已給我州學校的規範化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城鎮學校現有辦學條件不能適應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形勢。隨着我州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本地農村人口進城和外來進城務工人員逐年大幅增加。加之農村許多家庭帶孩子進城擇校,導致城鎮學校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截至9月,全州在校中國小生16.5萬人,其中,城鎮學校在校生11.3萬人,佔學生總數的68.4%,農村中國小在校生5.21萬人,佔學生總數的31.6%,城鎮就讀學生數遠遠超過了城鎮學校的承受能力,大多數城鎮中國小處在超負荷運轉之中,且這一趨勢還在不斷擴大,預計到xx年,全州在農牧區中國小就讀的學生只佔中國小生總數的20%左右。依據教育部頒佈的班額標準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國小機構編制管理暫行規定》,城鎮國小班級人數標準爲40-45人,中學班級人數標準爲42-48人。佈局調整後,我州城鎮國小班級平均人數達到60人以上,中學班級平均人數達到60—65人,遠遠超過了教育部的標準和自治區的規定。城鎮學校班額過大造成教學資源短缺和辦學條件不達標、教師教學和管理負擔過重、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等新的問題。

(三)寄宿制學校管理人員緊缺,安全保衛存在隱患。一方面,隨着寄宿生的大幅增加,原有的生活管理老師遠遠不夠。據統計到9月,全州建成寄宿制學校87所,寄宿學生達4萬餘人,其中,中學生達3萬餘人,國小生達1萬餘人,而全州寄宿制學校的生活管理老師只有255 人。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寄宿制學校仍沿襲着以前的安全保衛辦法,安全保衛機制不健全,沒有應急聯絡規定和緊急事件處理預案。尤其是夜間除了門衛值班,其它安全措施均不到位,安全保衛存在較大隱患。

(四)民漢合校後管理存在薄弱環節。民漢合校工作主要是在行政推動下進行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民漢合校後的管理工作研究不夠,大多數民漢合校還沒有從課程設置、思想教育到生活管理方面形成統一、科學、規範的管理機制,有的在管理中出現了“兩張皮”的情況,民漢師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不夠,還沒有在思想、感情、文化上融爲一體,個別學校還存在民漢之間不團結的現象。

(五)絕大部分校長脫離教學第一線,不利於新階段下的教育教學管理。目前,進行課堂教學的校長尤其是中學校長不到20%,其他的如書記、紀檢書記、工會主席等幾乎都不上課。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二:一則實施學校佈局調整以來,因國家投入嚴重不足,校長把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於籌集資金、跑項目、建校舍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教學一線研究教育教學管理;二則與配備幹部時考慮幹部的業務能力和學校管理能力不夠、學校領導自身要求不嚴、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領導班子業務能力建設重視不夠有關。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大都不深入教學課堂,尤其是校長長期脫離教學第一線,不研究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不僅難以服衆,而且更不利於新階段下的教育教學管理。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民漢合校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提高對民漢合校重要意義的認識,進一步加強民漢合校後的管理工作。推行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是自治區黨委加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教育發展、提高民語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的重大戰略決策。一是各級政府應把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工作作爲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列入議事日程,加強對民漢合校工作的領導,定期或不定期予以研究。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將民漢合校後的管理工作列入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強做好民漢合校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應將實行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的重要意義納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範疇,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努力形成各民族師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逐步使各民族師生之間在思想、感情和文化上融爲一體。二是利用多種形式積極宣傳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民族團結教育月、各種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媒體向社會宣傳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工作,充分展現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所取得的成果,使學生和家長真正認識到,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有利於提高各民族的教育質量,爲子女將來走向社會、進行創業打下基礎。三是制定民漢合校教育教學評估方案和考覈標準。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需要特殊的管理模式,要根據民漢合校後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評估考覈方案。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強對民漢合校後出現的雙語教材、教程、雙語教師配備、教育教學管理等問題的研究,在教師備課、教研活動、考覈標準、民漢混合編班等方面形成統一、規範、科學的管理機制。

(二)進一加強學校佈局調整工作。一是加大對城鎮學校的投入。隨着我州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學生愈來愈少,城鎮學生愈來愈多,城鎮現有學校的教學條件無法滿足現在和將來的教學需求。因此,今後應將教育投入的重點放到城鎮學校。二是加強對城市化進程和農村人口變化的研究,依據國家教育投入政策,政府應作出xx年全州學校佈局建設、學校規模定型和學校標準化建設的發展規劃。既要立足目前的辦學條件和教育現狀,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又要根據城鄉人口變化的實際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做到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克服短期行爲,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新的浪費。三是嚴格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於校財局管的政策。學校財務經財政部門批准預算後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加強對教育經費的檢查監督和審計,確保教育經費依法合理使用。

(三)分類覈定民漢教師編制,妥善安置超編教師。一是將民語教師編制與漢語教師編制分別按學生數覈定,不能用民語教師編制衝抵漢語教師編制。二是確保漢語教學正常進行。建議州黨委和政府授權縣市政府出臺具體、特殊政策分流安置超編教師。允許男55歲、女50歲以上年齡的民語教師提前一次性退休(這個年齡段的民語教師全州約300人);其他超編民語教師在身份不變、工資職稱等待遇不變的前提下,安排一部分超編教師駐社、駐企,或到人員緊缺的公安、民政、環衛等部門工作,待退休後再轉入社保。三是按退三進一或退四進一的比例招錄民漢兼通的少數民族師範院校畢業生任教,以充實民語教師隊伍,改變民語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解決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四)加強空置校產的管理與處置工作。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區的有關要求,做好佈局調整學校空置校產的管理與處置工作。建議州政府出臺農牧區被撤學校空置資產管理與處置規定,確保被撤學校原有資產不閒置、不流失、不浪費。一是明確被撤學校的校舍、設備、土地等仍是教育資產,應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處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已經被佔用的要歸還。二是根據實際情況處理空置資產。對確需處置的校園校舍、土地等不動產,原則上應主要用於民辦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由國資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清產覈資後,用拍賣或置換的辦法將空置校舍作爲鄉、村文化室、衛生室等使用,變現所得經費用於發展義務教育。

(五)切實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安全管理。建議州政府制定寄宿制學校管理辦法。一是調整部分超編教師的工作崗位,安排他們做寄宿學生的生活管理工作,中學按90:1、國小按80:1的標準進行配備。二是高度重視寄宿學生的交通安全問題,防止學生亂搭車現象發生。三是不準學校食堂以出租、承包的形式進行盈利性經營,以減輕學生生活負擔。四是完善學校安全保衛工作機制,健全安全保衛工作責任制和突發事件處置方案。辭退55歲以上各類臨時聘用的門衛和安全保衛人員,從富餘教師中抽調一部分充實到學校保衛工作中;實行學校和當地派出所雙重管理,真正做到學校24小時有人監管,緊急情況有人及時處置。

(六)加強學校領導班子業務建設。隨着國家對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困擾多年的教育經費問題有了很大緩解,基本的教育經費有了保障;隨着學校佈局調整告一段落,大量的基建任務基本完成。在這種情況下校長應將自己的工作重點、工作中心轉到抓學校管理、抓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水平上來;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要率先士卒,走進課堂,不斷研究現代教育教學的新課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管理能力,爲其他教師做出表率。組織部門今後配備學校負責人時,既要注重他們的政治素質,也要注重他們的教學業務能力和學校管理能力;教育行政部門要在加強學校領導班子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的同時,拿出具體措施加強學校領導班子的業務能力建設,努力培養一批精通教學業務、善於管理現代教育的優秀校長。

【第3篇】學校構造調整調研報告

xx年,我縣實施完成了第一輪中國小校佈局調整,有效改善了辦學條件,而且進一步優化了師資配置,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提高。同時也加快了中國小校寄宿制學校的建設,促進了寄宿學校管理體制的形成。第一輪佈局調整距今已經八年多,教育形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隨着我縣學生生源不斷減少,學校規模不斷縮小,現有的學校佈局能否適應新形勢?學校的布點到底需要不需要進一步調整?如何調整?佈局調整如何讓羣衆滿意?帶着這些問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全縣中國小布局調整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我縣基礎教育現狀

xx年3月底,我縣基礎教育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5所,其中:高中1所,職中1所,國中6所,中心國小13所、完小12所、初小24所,幼兒園28所;在校學生25747名,其中:高中在校學生3284名,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302名,國中在校學生7164名,國小在校學生9998名,在園幼兒3999名。教職工2270名。

1.從辦學性質分:公辦學校55所,佔學校總數的64.7%,在校學生21919名,佔學生總數的85.1%;民辦學校30所,佔學校總數的35.3%,在校學生3828名,佔學生總數的14.9%。其中:民辦國小3所,在校學生535名,民辦幼兒園27所,在園幼兒3293名。

2.從教育結構分:高中階段教育學校2所,佔學校總數的2.4%,在校學生4586名,佔學生總數的17.8%,其中:普通高中1所,佔學校總數的1.2%,在校學生3284名,佔學生總數的12.8%。職業中學1所,佔學校總數的1.2%,在校學生1302名,佔學生總數的5.1%;義務教育階段共有學校55所,佔學校總數的64.7%,在校學生17162名,佔學生總數的66.7%;學前教育,幼兒園28所,佔學校總數的32.9%,在園幼兒3999名,佔學生總數的13.6%。

3.從義務教育階段分:義務教育階段共有學校55所,佔學校總數的64.7%,在校學生17162名,66.7%。其中:國中6所,佔學校總數的7.1%,在校學生7164名,佔學生總數的24.4%;完全國小25所,佔學校總數的29.4%,在校學生9804名,佔學生總數的38.1%;初小24所,佔學校總數的28.2%,在校學生194名,佔學生總數的0.8%。

4.從學校規模分:在校學生在900人以上的學校7所,佔學校總數的8.2%;540—900人的學校2所,佔學校總數的2.4%;270—540人的學校8所,佔學校總數的9.4%,270人以下學校67所,佔學校總數的78.8%。

5.從區域分:城區學校9所,佔學校總數的10.6%;城區在校學生11754名,佔學生總數的45.7%。高中、職中、公辦幼兒園全部在縣城區;國中:城區1所,佔國中總數的16.7%,學生3312名,佔國中學生總數的46.2%;完全國小:城區5所,佔完全國小總數的20%,學生4143名,佔國小總數的41.4%。

二、第一輪學校佈局調整以來學校的變化及原因分析

1.教育內部的變化。總體呈現以下特點:學校總數量下降,呈現城區略有增加,農村大量減少,尤其是農村初級國小;學校規模整體縮小,呈現城區擴大,農村縮小向兩極發展的趨勢;學生總數量減少,呈現高中大量增加,國中基本穩定,國小急劇下降。學生流動增加,呈現農村學生向鄉鎮學

校流動,鄉鎮學生向城區學校流動。

(1)學校數量呈現減少的趨勢。xx年佈局調整後,全縣共保留學校163所(不包括幼兒園),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6所,中心國小13所,完全國小6所,初級國小136所。

xx年3月底,全縣共有公辦學校54所(不包括幼兒園),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6所,中心國小13所、完全國小9所、初級國小24所。共減少109所,全部爲農村初級國小。

(2)學校規模呈現城區擴大,農村縮小趨勢。xx年佈局調整後,高中規模:在校學生1470人。國中規模:在校學生7372人,校均1228.7名,其中:城區橋山中學2318名,鄉鎮國中校均1010.8名;國小規模:在校學生xx3人,其中:完全國小在校學生15407名,校均811.2名;初小在校學生4706名,校均34.6名。

xx年3月底,高中規模:在校學生3284人,是xx年的1.23倍,淨增加學生1814名;國中規模:在校學生7164人,校均1194名,其中:城區橋山中學3312名,較xx年擴大了42.9%,淨增學生994名。鄉鎮國中校均770.4名,較xx年縮小了23。8%,校均減少學生240.4名;國小:在校學生9998人,其中:完小9804名,完小校均392.2名,較xx年縮小了51.7%,校均減少學生419名;初小194名,校均6.8名,較xx年縮小了80.3%,校均減少學生27.8名。

學校規模的變化表現爲,高中規模擴大趨勢顯著,現在的規模是xx年的1.23倍,隨着高中階段普及率的提高,繼續呈擴大趨勢;國中規模整體縮小,但城區橋山中學規模呈擴大趨勢,而鄉鎮國中學校規模呈現縮減趨勢,國小整體縮小明顯,城區縮小幅度較小,農村縮小幅度較大。

(3)學生數量呈現下降趨勢,且向城區流動趨勢明顯。xx年至今,全縣學生數量變化表現爲,高中大量增加,國中基本穩定,國小急劇下降。學生向城區流動的趨勢明顯。

xx年佈局調整後,全縣在校學生28955人,其中:高中1470人;國中7372人,其中:城區在校學生2318名;國小xx3人,其中:城區在校學生3741名。

xx年3月底,全縣在校學生21748人(不包括幼兒園)。高級中學在校生3284名,增加了1814名;初級中學在校生7164名,較xx年總數減少了208名,而城區學校在校學生3312名,卻增加了994名;國小在校生共9998名,總數減少了10115名,減少幅度爲50.3%。而城區3856名,增加了115名(不減反而增加的原因是有大量的學生流入)。如果按全縣的下降幅度計算,實際淨增加1335名。

xx年全縣學生總數較xx年減少了7207名,而城區卻增加了2923名。在校學生總體數量呈下降趨勢,主要是低年齡段的學生,年齡段越低下降的幅度越大。農村學生向鄉鎮學校流動,鄉鎮學生向城區學校流動趨勢明顯。年齡段越高,流入城區的就越多。

(4)學生上學費用(義務教育階段)減少,家庭負擔減輕。xx年,國中學生每學期的費用包括:書本費110元(平均值)、雜費54元、文體衛生費10元、班費5元、取暖費26元等,合計205元,每學年共計410元。住宿學生還包括住宿費150元,伙食費600元(平均值),交通費120元(平均值),合計1075元,每學年共計2150元。國小學生每學期的費用包括:書本費50元(平均值)、雜費36元、文體衛生費10元、班費3元、取暖費26元等,合計125元,每學年共計250元。住宿學生還包括住宿費100元,伙食費500元(平均值),交通費120元(平均值),合計970元,每學年共計1940元。

xx年,因爲實行“兩免一補”政策,走讀學生沒有費用,住宿學生只有伙食費200元,交通費120元(平均值)。國中走讀學生每學年減少410元,住宿學生每學年減少1830元;國小走讀學生每學年減少250元,住宿學生每學年減少1620元。家庭供養學生的負擔明顯減輕。

2.羣衆認識的變化。通過調研,可以明顯感到羣衆對教育的認識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由過去的追求就學方便,到現在的追求優質的教育資源;由過去的供孩子上學擔心增加經濟負擔,到現在的擔心孩子到學校後生活條件不好。xx年開始佈局調整時,家長因爲孩子上學路遠了,住校增加了伙食費和交通費了,對佈局調整有看法,是佈局調整的主要阻力之一。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家長,爲了能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不惜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陪讀。特別是近年來,羣衆的經濟收入不斷提高,加之“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供孩子上學的費用,已不再成爲家庭的主要負擔。

3.產生以上變化的主要原因分析。從以上特點來看,學生不斷減少和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是變化的主要原因:

(1)生源的減少,使學校的數量不斷減少,學校的規模不斷縮小。尤其是農村學校數量減少和規模縮小的幅度較大。在五所農村國中中,只有店頭中學和隆坊中學的規模符合國家規定的“國中在校生應爲900—1200人”的要求。田莊中學(453人)、侯莊中學(336人)和倉村中學(208人),均遠遠低於國家規定“國中在校生應爲900—1200人”的要求。農村完全國小(包括中心國小)22所,校均在校學生392.2人,規模最大的爲店頭國小(1106人)和隆坊國小(1002人),其餘19所,學校規模均在720人以下,規模最小的學校是回樂堡國小(77人)和惠家河國小(71人)。低於國家規定“國小在校生應爲720—960人”的要求。壓縮學校數量,擴大學校規模勢在必行。

(2)經濟收入的提高,“兩免一補”政策的實行,追求教育目標的改變,是引發羣衆教育觀念變化的主要原因。通過調研,可以明顯感到羣衆對教育的認識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過去關注的是方便就學和經濟負擔,現在關注的是能否接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和享受良好的管理與生活環境。在調研中,發現羣衆最關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否受到好的教育,最擔心的是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環境及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羣衆的教育觀念已不再成爲學校佈局調整的主要阻力。xx年至今,全縣生源總體減少了3649人,主要是低年齡段的學生,年齡越低減少的幅度越大。目前,在城區國中與國小中,非學區的學生約爲700餘名,主要是農村學生流入,農村學生向城區流動的趨勢是,年齡段越高,流入城區的就越多。向城區流動的主要原因是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優質教育資源是引導學生流動的主要原因。加大對農村學校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是穩定生源的主要因素。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加強農村學校管理、提高教育質量、優化教育環境,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已成爲羣衆的迫切願望。

三、今後學校佈局調整的思路

依目前我縣的教育現狀,很難適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一是從國家的政策來看,國中有50%的學校,國小有87.5%的學校,不符合國家“高中在校生應爲900—1500人,國中在校生應爲900—1200人,國小在校生應爲720—960人”的規定;二是從教育規律來看,學校規模太小,不利於學校管理,辦學效益不能很好體現;三是從教育現狀來看,農村學校管理體制不順,辦學條件基礎太差,教育資源分散,不利於我縣教育發展水平的提高;四是辦人民滿意教育來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公平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無法滿足人民羣衆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願望;五是從我縣的教育發展來看,教育結構不合理,職業教育薄弱,學前教育滯後,特殊教育短缺,難以實現教育全面協調發展。因此必須對現有學校佈局做進一步調整,整合現有教育資源,集中有限財力,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全縣教育全面協調發展。

1.佈局調整的基本思路。佈局調整的基本思路:加強高中建設,發展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優化義務教育,完善管理體制。

(1)普通高中:依據辦好一所高中的目標,按照普及高中的標準,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校舍面積,擴大高中規模。

(2)職業教育:將撤併初級中學的閒置校舍,分別建成職業中學及職教實訓基地。一所以農業爲主,另一所以工業爲主。

(3)學前教育:縣城區:在辦好現有公辦幼兒園的基礎上,將河西國小改擴建後,設立城西公辦幼兒園,規模在300人左右。改造潤良幼兒園,設立城東公辦幼兒園,規模在300人左右,以滿足城區幼兒的入園;在每個鄉鎮新建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

(4)義務教育:①初級中學:撤銷2—3所規模較小的初級中學,重點辦好4—5所規模較大的初級中學;②完全國小:城區保留三所,店頭和隆坊各保留兩所,其餘鄉鎮各保留一所;③初級國小:全部撤銷,變爲中心國小的教學點,按照有學生就設點,無學生就撤回的原則,確保學生方便就學;④特殊教育:建立特殊教育學校或與其他縣區特殊教育學校聯合辦班,縣財政設立特殊教育補助專項資金,資助在外就讀的特教學生。

(5)完善教育管理體制:①將所有公辦學校全部收歸縣教育局統一管理,取消縣教育局和鄉鎮教委兩級管理的體制;②將初級國小全部劃歸中心國小管理,撤銷初級國小建制,變爲中心國小的教學點;③將鄉鎮教委的管理職能劃歸中心國小,將鄉鎮教委的監督職能劃歸鄉鎮督導員。

2.佈局調整堅持的原則。

(1)統籌規劃,政府引導,適當撤併,擴大規模。

(2)合理佈局,優化配置,改善條件,確保入學。

(3)提高質量,強化服務,效益優先,羣衆滿意。

3.佈局調整把握的重點。

(1)把學校佈局調整與“雙高普九”和教育強縣的創建相結合。

(2)把學校佈局調整與促進教育協調發展相結合。

(3)把學校佈局調整與建設特色教育相結合。

(4)把學校佈局調整與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

4.佈局調整把握的關鍵。

(1)佈局調整必須有利於學生就近方便入學,確保全部按時入學是關鍵。

(2)加強後勤建設,確保學生安全,是消除羣衆顧慮的關鍵。

(3)均衡配置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是穩定生源的關鍵。

(4)加強管理,提高質量,是讓羣衆滿意的關鍵。

四、學校佈局調整保障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涉及到千家萬戶,社會方方面面,工作具體細緻,任務重,困難多。廣泛宣傳國家政策,紮實深入做好羣衆和家長的思想工作,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使廣大幹部羣衆充分認識中國小布局調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深遠意義。要抓住當前國家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推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機遇和我們已具備的諸多有利條件,使各級領導幹部樹立科學的教育觀、發展觀,消除撤併區的羣衆思想顧慮和阻撓情緒,取得廣大幹部羣衆的理解、配合和支持,統一思想,形成合力,促進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順利推進。

2.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責任。各級政府要把學校佈局調整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爲一項事關教育事業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措施來抓,作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教育中心工作來做。成立由政府“一把手”掛帥,教育、財政、建設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農村中國小布局領導小組,制定調整規劃,搞好組織實施,加強督促檢查,協調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實行“一把手”負責制、目標管理責任制、任務考覈獎懲制,逐級簽訂目標責任,分年度、分項目層層分解任務,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加強工作調研指導,積極推廣先進經驗,制定有效措施,典型引路帶動,推動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順利實施。

3.加強師資培訓和優化師資配置。制定五年師資培訓規劃,大力加強教師文化知識和業務能力培訓,提高各級各類教師學歷水平和教育教學技能,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師資保障。加強各類學校師資和幹部配備的調控,加快師資補充;對規劃撤併的學校,有計劃地將其優秀師資向其他學校集中。多渠道增加職業教育學校專業教師和雙師型教師,重視和加強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指導教師、工勤人員、校醫和安全管理人員配備。

4.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認真落實中、省有關教育投入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和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使校舍維修改造工作制度化、長期化,提高保障水平。

5.加強寄宿制建設管理,提高服務保障能力。把搞好寄宿學校建設作爲推動中國小布局調整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進一步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管理,嚴格按照《市中國小寄宿制建設標準》,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工作。嚴格寄宿制學校管理,不斷完善管理辦法,加強管理隊伍建設,配足配強專職保育員,搞好安全和日常生活管理,及時消除各種安全衛生隱患,提高寄宿管理水平,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確保學生在校安全,解除家長後顧之憂,爲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6.加強學校資產監管,確保校產不流失。凡撤併的學校校產屬公有教育資源,一律歸教育部門管理使用,確保繼續用於教育,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撤併後的學校校園校舍經檢查不屬危房的,優先用於舉辦幼兒園、農民職業技術學校、校外活動點等。

總之,調整中國小布局結構、優化教育資源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範圍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民心工程,涉及千家萬戶,涉及孩子的未來與希望。只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科學佈局,成效會越來越明顯,廣大人民羣衆和孩子們也一定會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黃陵的教育事業也會更加輝煌。

【第4篇】調研報告: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實踐、問題與改進範文

導言

本文節選自浙江大學首屆'策論中國'活動優秀獎作品《農村學校佈局:效率與公平的權衡》,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王煌 、邵婧兒撰寫,由浙江大學/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教授指導修改成文。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開展了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爲目的的大規模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作爲中部地區勞務大省,安徽省農村人口外遷現象嚴重,農村'荒漠化'隨處可見,農村學校撤併已成爲趨勢。本文通過對安徽省部分市(縣)的走訪和問卷調研,瞭解安徽省農村中國小撤併的已有實踐,分析其中存在問題,並在現有實踐上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的主要做法

(一)規劃先行,提升佈局調整的科學性

爲統籌考慮城鄉人口變動、學齡人口變化以及當地農村地理環境及交通狀況、教育條件保障能力、學生家長經濟負擔等因素,安徽省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正確處理好提高教育質量和方便學生就近上學的關係,穩妥、慎重、規範進行農村學校撤併,切實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就近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具體可歸納爲五個方面。一是撤併基本要求。在學校佈局調整過程中切實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以及當地地理環境、交通狀況、教育保障能力和學生家庭經濟負擔問題。二是保證就近入學。國小就近入學,國中相對集中,農村國小1至3年級原則上不寄宿,國小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爲主,確有需要可以寄宿,國中生寄宿與否依具體情況而定,充分保證學生受教育權利。三是撤併程序規範化。縣政府制定規劃,報市政府審覈後由省政府批准,學校撤併需按照'一校一議'的原則舉行學校撤併聽證會,以公開票決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的撤併意見。四是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突出問題要從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教育質量兩個方面着手,解決學生寄宿、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大班額等問題。五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各地方對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存在以上四點共同之處外,要針對當地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規劃以應對當地實際情況。

(二)廣泛調研,加強佈局調整的合理性

安徽省農村學校開展撤併工作前,都有對擬撤併的學校進行廣泛調研、反覆論證、充分考慮民衆意願,以保障佈局調整的合理性。通過對宿松縣二郎鄉某國小所在村進行走訪調查,78%的村民表示學校在被撤併前有說明;16%的村民表示沒有說明;6%的村民表示不清楚。在對農村教師的調查中,100%的老師表示學校在撤併前,當地教育局、學校領導有開聽證會彙報撤併相關事宜。由此可見,學校在調整前公開徵求過羣衆意見,並通過各方反覆斟酌調整,方將結果予以公佈。

在撤併調整過程中,當地教育局、鄉政府在充分考慮學校規模、服務半徑、教育經費投入、學生食宿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對於被撤銷學校校產處理、教師的去向,合併後學校的擴建、基礎設施的配套加強、教師的人事編制安排等都做了全面部署。以宿松縣經開區爲例,爲了滿足行政村調整和日益增長的開發區工作者子女受教育需求的增加,2012年擬在經開區建立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龍山國小)。通過前期充分調研經開區員工家庭分佈情況,反覆論證選址,最終決定了一個輻射範圍廣、方便快捷、滿意程度高的地址建校。在建設過程中,充分籌集各渠道資金,加大教育資金基礎建設投入,廣泛吸收全縣優質教師,2013年秋季學期一所現代化、標準化九年一貫制學校拔地而起。同時使經開區周邊村的學生都能享受到縣城裏的優質教育,實現了教育機會的平等。對某村30位村民的問卷調查顯示,有14位村民對撤併結果表示非常滿意,8位村民表示滿意,7位村民表示較滿意,僅有1位村民不滿意,總體來看,較滿意以上村民佔97%.

(二)打造'學區一體化',提升佈局調整的效益

爲促進義務教育全面均衡協調發展,安徽省2010年開始要求更新教育觀念,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優質、和諧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學區一體化'管理模式。所有的聯校做到了統一課程總表,統一開齊課程,統一開足課時,統一工作計劃,統一作息時間,統一教研教改活動,統一財務開支,統一共享資源,彰顯出剛柔滲透和有機聯動的特色。

洪橋學區在建立學區之前教師結構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高職稱教師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特別是非統考課教師專業化程度低,知識相對老化;二是青年教師年齡偏小,教學經驗不足;三是各校青年教師分佈不均,部分學校老教師仍然擔任語數教學重擔;四是村小沒有骨幹教師,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帶動難度大。

針對這些情況,肥西縣採取學區教師資源'一盤棋'的發展思路,大力整合教師資源,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實現人盡其責,才盡其能。一是統一分課,統一量化工作。學區中心校根據課時計劃及縣教育局文件要求,在學期開學初,四所學校提前在中心校一起分課,一起研究教師工作量,一起調配跑課教師人選,嚴格要求校本部一人一課頭,村小一人兩課頭,杜絕跨學科和交叉授課現象。二是發揮專業特長,促進專業成長,走特色跑課道路。洪橋學區自2008年以來,除語數學科教師以外,純粹的非統考科專業課教師幾乎沒有,這些學科的教學一度處於停滯狀態或由語數教師兼職,學生的綜合性素質得不到提高和培養。通過採取'上下交互,共同進步'的跑課模式,即村小的專業教師到校本部跑課,校本部的專業教師到村小跑課。學區基本實現非統考課一體化、專業化發展,專業教師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人盡其才,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三是整合學區硬件資源,加強學區教育設備裝配、管理和使用一體化。開展多學科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運用,推進'班班通'建設進程,提供高效課堂教學服務。

二、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取得的成效

(一)教師隊伍結構更爲優化

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對教師年齡結構、學歷水平等方面進行了優化。一是在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學校佈局調整後,教師年齡結構更加合理,中青年教師能夠發揮主力作用。從本調研報告走訪的宿松縣、金寨縣、固鎮縣、懷遠縣來看,國中、國小教師年齡多集中在25-45年齡段,比例達88%,20-25歲剛畢業的教師比例爲7%,45歲以上教師比例爲5%.而在撤併前,25-45歲年齡段教師所佔比例僅爲45%,45歲以上教師所佔比例爲55%,甚至某些地區45歲以上教師比例高達60%.二是在教師學歷水平方面。在對學校規模進行調整時,將優質教師資源進行整合,被調整地中國小教師學歷結構明顯改善。固鎮縣現有國小153所,學校教職工共2229人。其中國小教師中、專科畢業的人數比例爲70%,大學本科畢業人數比例爲16%,中師畢業人數比例爲14%.使得佈局調整後教師的學歷結構水平更高,專業化程度更高。

(二)教學配套條件明顯改善

在農村學校撤併過程中,由於學校資源空間優化配置,許多學校的教學配套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一是在學生營養保障方面。燃燈國小是由前燃燈國小與村集中教學點合併形成的一所完小,於2013年調整完畢。撤併前集中教學點的學生每天只能吃醃菜、豆腐乳,葷菜幾乎是很奢侈的食物,撤併後隨着'營養餐'補助計劃的推進,學生的膳食結構更爲均衡科學。二是在藝體類課程開設方面。許多村小都在集中修建操場、琴房、游泳池等場館。現期他們的藝體類課程雖然沒有條件召開,但隨着撤併程度的深化,在今年秋季學期或是明年春季學期開學,學生將有機會開展專門的藝體類課程。

(三)教育資源利用率提高

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不僅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而且有利於農村學校形成適度規模,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安徽省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後,學校總量減少,每所學校可支配的教育資源大爲增加,教育資源利用率得到顯著提高。學校的教育成本包括事業費和基建費所形成的總成本和生均成本都明顯降低。尤其是在固定成本上,隨着學生規模的擴大,在短期成本中,固定成本不會隨着規模的增加而增加。學生人數越多,分配到個人的固定成本就會降低,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調查中,有相當大比例的受訪人員認爲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提高了學校的規模效益。而從安徽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前(2009年)與佈局調整後(2013年)的學校平均規模比較來看,各級學校的校均在校學生人數都有顯著增長。

三、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上學路途變遠

調研發現,學校撤併前後,某中心校上學距離在2.5公里以內的學生人數由61人增加到87人,而上學距離在6公里以上的學生人數由36人增加到57人。而在一般情況下,正常國小生行走6公里須要45分鐘左右,這意味着國小生需每天提早一小時左右上學,況且在農村,交通方便,路況較差,尤其在雨雪天氣,上學危險隱患較大。可見,雖然有部分家庭享受到學校佈局調整的益處,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撤併後上學距離超過了6公里,撤併帶來的上學路遠問題凸顯而出。

(二)家庭教育成本上升

考慮到學生的上學遠問題,有的家長讓孩子乘車上學並在外解決午餐,額外增加了交通費和午餐費的開支;有的家長購買家庭自行車或摩托車親自接送學生,增加了額外花費和人力成本;還有許多家長只能選擇讓學生寄宿。儘管許多學校都儘量降低學生的住宿費用,但要爲每個孩子都置辦一套鋪蓋行頭,加之伙食費等,這對於大多數農民家庭來,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此外,部分家長不放心孩子獨自在校生活,甚至出現了陪讀現象。雖然稅費改革及一費制的政策出臺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但是從學校佈局調整後實際情況看,每個家庭的教育成本相對都在增加。調查發現,有87.5 %的教師認爲佈局調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有86.1 %的學生表示調整加重了家庭經濟的負擔,而訪談的家長基本上都認爲佈局調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

(三)教師工作負擔加重

農村中國小撤併後中心學校規模陡然加大,相應的班級班額突增,很多班級從 40 人增加到 60至70 人,甚至出現 80 人以上的大班額。班額的陡增首先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沉重負擔。優質學校中教師的任課數增幅明顯較大。其次,由於目前中心學校大多實行全封閉式寄宿管理,教師要承擔起管理學生和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責任。有86.48%的教師認爲學校佈局調整後工作負擔增加,其中有77.03%的教師認爲工作負擔明顯增加。此外,佈局調整還給老師的生活起居帶來諸多不便。撤併後中心學校的部分老師由於上班地點離家遠,上下班花費時間多,不得不早起晚睡。有部分教師爲方便教學,甚至寄宿於學校或者在學校附近租房子。

(四)資金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爲了減輕財政壓力,通過縮減學校數量、減少行政支出和降低生均教育成本,以達到追求教育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學校撤併數量過多、學校規模過大,相應的配套措施和資金沒有落實到位等問題。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村學齡期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和質量。

四、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的政策改進建議

(一)多舉措並舉,妥善解決'上學遠'、'上學難'難題

一是建立完善的校車管理制度。政府應將財政補助、立法、監管相結合,加快出臺規範校車管理的相關政策法規。發揮市場作用,鼓勵成立校車租賃公司,爲無力獨自購置車輛的學校提供租賃服務。制定校車安全管理條例,明確交通、教育、公安等相關部門職責,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二是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政府應保證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用地,減免有關建設費用;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經費投入,按照一定比例給予寄宿制學校資金傾斜;落實發放學生生活補助和交通補助。三是適當保留農村地區教學點。建立中心學校帶1—3個教學點的幫扶機制,以縣鄉級中心學校帶動村寨教學點,通過遠程'在線課堂',實現中心學校與教學點同步授課;發展光盤教學,網絡課程等多種形式課程,刻錄名師講課光盤,使學生在家中也能接受教育。在解決部分學生'上學遠'難題的同時,提高教育質量。

(二)合理規劃教育資源佈局,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分配

一是加強對農村師資力量管理。通過建立縣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統一全縣教師調編、崗位設置、聘用程序、考覈辦法、待遇標準,完善'能進能出、合理流動'的教師集中管理體制,促進縣域內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完善教師跑課制度;根據當地的教育發展規劃、適齡學生數量變化情況和學校佈局調整等情況適時增加農村教師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完善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制度,在城鄉、強弱學校、超編校與缺編校之間進行定期交流。二是創新城鄉教育資源佈局模式。由城市名校託管農村完小,兩個校區人、財、物統一管理,實現'城區名校+農村校區'的格局,在教學管理、教學研討、教師培訓、學生活動等方面可以互助交流,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建設'名校託管'、'城校村區'、'城鄉教育共同體'等模式是實現欠發達地區資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三)實施專項財政計劃,加強對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

農村學校合併過程中的教育資源共享並非在既定條件下共享原有的教育資源,它是一個多重動態過程,即一方面重組和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通過教育成本的追加提高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因此,實施配套財政計劃、提供充足的資金應成爲促進教育資源共享的保障性措施。一是要增加對學校合併的投資項目及預算內容,對學校的教育成本與收益對學校進行績效考覈,爲教育資源共享提供強有力地政策支持;二是要對學校撤併與教育資源共享方面的經費單列,提高各項資金分配透明度,確保教育政策順利實施。三是要積極關注經費的具體去向、透明度及合理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