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辭職報告

西部高校經濟困難大學生受助狀況調查報告

第一篇:西部高校經濟困難大學生受助狀況調查報告

西部高校經濟困難大學生受助狀況調查報告

西部高校經濟困難大學生受助狀況調查報告——以甘肅爲例

文/杜曉霞

摘 要:近年來,貧困生問題日益突出,西部高校貧困生以農村生源爲主,由於地區經濟條件的限制,使很多貧困生感到生存及發展壓力大。貸款人數多、貸款難及困難生認定難成爲貧困生關注的焦點,也成爲西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難點。西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應致力於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存、發展問題。

關鍵詞:西部高校;貧困生;救助

一、調查背景及目的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使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大學生不斷增加。西部地區由於經濟欠發達,經濟困難家庭數量多,以省內農村生源爲主。因此,西部高校貧困生問題日益突出,貧困生已經成爲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羣體。

爲了進一步全面瞭解和掌握西部高校貧困大學生現狀及受資助狀況,對全省10所高校的師生進行了調研,並進行了分析。

二、研究設計

以甘肅省內經濟困難大學生和參與學生資助工作的教師爲研究對象,通過問卷進行調查,共有2393名學生和137名教師參與調研。其中,男生1326名,女生1067名。調查內容包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情況、受資助狀況、對現行資助政策的認識和建議。

三、調查分析

1.西部高校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基本情況

(1)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構成。在受調查的2393名困難生中,1724名學生爲農村戶口;669名學生爲城鎮戶口。

(2)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最低生活費用(用餐費、生活用品和其他費用)。調查發現,約81%的學生年平均消費在3000~5000元左右,其餘在6000以上。

(3)經濟困難對學生心理狀況的影響。調查結果發現,18%的貧困生認爲經濟困難對自己的心理沒有影響;53%的貧困生認爲經濟困難給自己帶來壓力,進而產生動力,但不自卑;27%的貧困生認爲有些自卑,心理壓力有些大;2%的貧困生選擇了其他。

2.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受助現狀

2014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建立健全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國家財政投入大量資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貧困生的學費可以通過國家助學貸款解決,在校的日常開支可通過“獎、勤、補、助”得到解決。

(1)受助現狀。47%的學生接受過助學貸款,50%的學生接受過各類助學金,25%的學生接受過獎學金,13%的學生參加了勤工助學崗位,約6%的學生被減免學費。其中,5%的學生表示所得的資助完全可以解決上學期間的經濟困難,70%的學生表示可以部分緩解,25%的學生認爲基本不能緩解其在上學期間的經濟困難現狀。

(2)經濟困難大學生對資助的態度和滿意度。①經濟困難學生對申請資助的態度。79%的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願意向學校提出資助申請;11%的學生雖家庭經濟困難但不願向學校提出資助申請。其中,39%的學生認爲學校應當要求經濟困難學生提出資助申請。②經濟困難大學生對資助工作的滿意度。

(3)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①資助體系中的問題。66%的經濟困難生認爲,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範疇的認定不夠準確;43%的學生認爲資助金額太少;38%的學生認爲對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培訓和能力培養太少;48%的學生認爲勤工儉學崗位過少;41%的學生認爲助學貸款申請困難;36%的學生認爲資助與學習成績掛鉤現象很嚴重。②資助公平性問題。對於學校資助工作流程及機制的公開、公平、公正性,20%的學生認爲很公開、公平、公正;69%的學生認爲一般;11%的學生認爲基本不公開、公正、公平。

四、對現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建議

1.進一步完善經濟困難生認定標準體系

2014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專門出臺《關於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爲高校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提供了有力指導。我省各個高校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和實踐,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當前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仍然面臨諸多難題。例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問題。調查中發現,相當部分經濟困難生認爲,有個別學生提供的信息存在虛假情況,甚至虛報信息;採集信息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問題。如何制訂一套相對完備的困難信息指標體系,是當前高校面臨的困惑。這也是導致部分學生感到資助工作不公平的一個重要原因。

進一步完善經濟困難生認定標準並將之體系化,建立有效、可操作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對目前和以後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都是十分緊迫和重要的,這是實施有效資助的前提和基礎。

2.創建學生創業平臺,拓寬勤工助學渠道

勤工助學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學校勤工助學崗位使經濟困難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既解決了經濟困難,又達到了自我發展的目的。

同時,高校應積極探索和建立勤工助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拓寬勤工助學渠道,積極爭取社會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和實踐空間。爲經濟困難學生將來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另外,相關部門可從高校實際出發,以創業大賽爲起點,通過成立聯盟、建立創業投資基金、註冊大學生公司等各種方式爲學生建立創業平臺,爲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加強對經濟貧困學生的技能培訓

經濟困難學生大都來自農村,經濟的匱乏、相對落後的文化和教育使他們的綜合能力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來到大學校園後,由於地理文化環境的改變,大部分的經濟困難大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問題,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受到了挑戰。超過50%的經濟困難學生認爲,除了經濟資助,他們需要得到的幫助是技能培訓。因此,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技能培訓顯得尤爲重要。

技能培訓是解決經濟困難大學生生存能力的前提,而當前這方面還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政府可爲貧困大學生技能培訓提供便利。同時,高校應結合實際探索科學、合理的技能培訓內容與方式。

4.關注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問題

據調查,超過50%的經濟困難學生認爲,畢業季,他們最需要得到的幫助是解決就業。就業壓力大是當前畢業生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然而,經濟困難生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競爭能力普遍較低,就業狀況不容樂觀,經濟困難生的就業難問題也凸顯出來。因此,如何提高經濟困難生的競爭能力與就業率也是當前高校尤其要關注的問題。

5.深化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經濟困難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經濟水平、文化和教育環境相對落後,人格缺乏充分發展和完善。進入大學校園後,要承受學習、經濟、人際、特長等各方面的同輩羣體心理壓力。同時,學校和社會上一些善意的資助因實施不當也會給經濟困難生造成心理壓力。

樂羣性低、內向敏感、情緒不穩定、易受社會不良因素影響等被公認爲是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調查發現,26.78%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爲需要心理輔導。

因此,高校要在給予經濟困難大學生一定經濟支持的基礎上,科學合理、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走出心理“貧困”的陰影。建立特困生檔案,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引導學生合理調節情緒,改變不良認知;加強貧困大學生的自信心教育;加強宣泄心理教育;樹立逆境成才的榜樣激勵他們。這些都是有效的處理方式。

6.加大資助經費投入,優化資助科學管理程序

經濟資助是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生存性需要得到保障的重要途徑,超過50%的經濟困難學生認爲,他們最需要得到的幫助是經濟資助。經濟資助使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學習和基本生活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有助於促進他們安心學習。

調查表明,36%的經濟困難生表示助學貸款金額低,希望學校進一步加大資助力度,幫助貧困生緩解經濟壓力。61%的學生認爲助學貸款過程中手續太繁雜,需要進一步優化資助科學管理,簡化資助、貸款程序。

參考文獻:

[1]林貴忠,餘國斌,劉潔珠,等。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構建研究。科技信息,2014(29)。

[2]孟欣徵。甘肅高校貧困學生資助研究調查報告:以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爲例。社會縱橫,2014(10)。

[3]鍾央文,錢曉萍,毛宇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效認定機制的再思考。遼寧教育研究,2014(02):44-45.

(作者單位 甘肅農業大學學生工作部)

第二篇:大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狀況調查報告

大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狀況調查報告

摘要:爲了解大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狀況,我們小組成員做了許多的工作,在此期間也遇到了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不過我們都積極地想辦法解決。雖然在此期間我們曾爲不被理解而感到痛苦,但我們憑着強大的勇氣、部分同學和老師的支持,我們最終完成了此次調研。(這裏需要全篇的總結和概括,我沒辦法寫了,就寫這些。)

關鍵詞:大學生家庭經濟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一)調研目的

通過調查瞭解大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狀況,從而引導大學生對自身有更明確的定位,樹立正確的理財目標以及消費觀念,希望本調查能幫助當代大學生們提供一點點的啓示。同時,爲校方和國家提供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也爲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個參考。從而引導當代大學生爲家庭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調研內容

針對重慶師範大學在校大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情況做了本次調研

(三)調研的地點、方法

由重慶師範大學在校大學生比較集中,有大學生的甚至在同一個專業或學院,所以主要採取的是抽樣式調查和走訪式調查,另外還採取了問卷調查方式。

(四)調研過程

我們小組成員進入各自分配的宿舍樓,對該宿舍樓裏的同學進行了抽樣調查和走訪調查,抽樣都是隨機的,存在偶然性;在走訪調查中,我們小組成員還通過訪談間接或直接的方式,對調查對象的家庭經濟情況做了瞭解;我們的調查問卷主要是在圖書館自習室和食堂等人數較多的地方進行,在此過程中不排除有同學經歷了多次調查。我們小組成員在此次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120份,實際收回97份問卷,有效問卷同樣的是97份。

(五)調研時間

2014年9月10號——2014年9月30號

(六)調研結果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佔68%左右)大學生來自農村,14.4%的大學生來自鄉鎮,17.6%的大學生來自城市,他們的家庭經濟負擔也各不相同,即使家

庭都是農村或城市也有着比較明顯的差異。他們的家庭的經濟來源是靠務農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爲主,這兩項佔總比例的69%,工薪收入爲主的家庭的比例22.6%,有少部分則是也經商收入爲主,極少一部分(佔2%左右)家庭是以其他形式來維持家庭的運作。據調查他們有的家庭爲了供一個大學生,甚至連生病了都不去就醫,就爲了給大學生節約一點生活費。而上一種情況是稍微好一點的,還有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費則主要是依靠學校的貸款以及一些親戚的借款。更有甚者是靠着自己一邊打工一邊上學來維持學業的,他們每天忙得連歇息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這些同學中,有的一天打四份工。據調查每個大學生的學費平均每個人每年需要8000元左右,而生活費則在800-1000之間,而這些錢大部分都需要家裏解決。農村大學生的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顯現出比較大的差異,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從調查結果來看,每月生活費400元以下的人數僅爲9人(佔9.3%),400—800元的人爲51人(佔52.6%),800—1200的有29人(佔29.9%),1200醫生的同學有8人(佔8.2%)。雖然有些是有特殊原因的,但明顯可以看出生活費的支出存在的差距已經相當大了。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在抽樣調查中,我們遇到了重慶師範大學男女比例不均衡的大問題,還有就是男生女生宿舍分佈較爲離散,而且男生女生宿舍還存在沒住滿的現象。在對於重慶師範大學存在女生多男生少的現象時,我們在抽樣中又不得不考慮男女生比例問題,所以這實在是讓我們小組成員頭痛了一把,後來我們決定按男女宿舍比例,做出比較合理的抽樣方法。在對於宿舍沒住滿的問題,我們將較爲合理的抽樣方案加以全校總人數及其男女生比例等權重因子,最終確定了科學合理的抽樣方案。

(二)在走訪調查中,我們遇到了男生不能進女生宿舍,女生不能進男生宿舍的問題,和在走訪調查中不被理解的問題,甚至在走訪調查中,還有一些不理解的同學罵我們,說我們又不是調查戶口的,問這麼多幹嘛。當然啦,在第一個問題上面我們組做出的決定是,男生走訪男生宿舍,女生走訪女生宿舍,雖然男生的工作量少了許多,不過我們組的女生們也沒有說什麼。對於不被理解,我們做出的迴應是,耐心的解釋。之所以他們的不理解,是因爲他們不瞭解,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們所做的工作,以及我們這個調研的目的和價值。

對於無端的謾罵,我們也就是儘量的作解釋,如果他不聽,我們也就躲得遠遠的,我們沒必要和不可理喻的人糾纏不清。或許也不是這樣,只是他們當時沒理解到而已,要麼就是其他什麼原因,比如,心情不好,或是怎麼的。反正我們的原則是耐心、細心加愛心來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問題的。

(三)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分析的個人感悟

二從這些數據裏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首先,是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選擇理性消費路線。

農村家庭的學生佔到被調查人羣的一半以上,基本的家庭收入都是來自於父母的打工收入,也有少數是經商或務農收入;城市的絕大多數也是以打工收入爲主,也有以工薪收入的;城鎮的多半以在外打工和經商爲主。

可以由此看出,在本此調查的對象中家庭富裕的學生不在多數,幾乎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所以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選擇走理性消費路線。

消費支出的來源是大學生消費的基本前提,來源渠道和量的不同時影響學生的實際消費水平的基本因素。調查結果顯示: 600-800元這個區間是大學生最爲普遍的花費區間, 即使在這個區間內,最高消費和最低消費也相差200元左右,表明大學生之間的消費差距不小。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逐步向開放化、前衛化發展,但傳統的理性消費觀念仍是主流。 大部分的學生主張先計劃後消費。絕大數學生多在消費時考慮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錢追求物美價廉。

調出結果顯示將近一半被調查者的生活費不是全向家裏要他們自己做兼職以補貼零用。而且她們一般將兼職所掙得的錢用於社會交際或者慢慢積累以供自己自由支配。這充分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有獨立自主的意識。有大多數的學生都有積極參加勤工助學來增加自己的生活開銷一補貼價用。也有個別優秀的同學通過申請國家助學獎經、校級獎勵來實現自己的額外開銷。

在調查中的經濟來源問題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已經養成獨立自強的意識。作爲

大學生,我們都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接受了高等教育後,大部分同學形成了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再者是,大學生的感恩心和虛榮心。

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很必要的,我們接受的一切都需要感恩明白父母給予的一切是因爲他們的愛,而我們所要做的是好好去對待父母的這份情,懂得知恩,懂得回報。儘管如此,還是有一部分的同學存在一定的虛榮心,比例達到20%,而這種攀比現象的主要目的基本是爲了面子,和同學比吃穿用度,首飾銀錢,都只是虛榮心作怪,爲了讓自己能在同學面前炫耀,洋洋自得。

但是,也不難看出,大部分的大學生還是以樸實爲主的。也明白父母的辛苦,有的還主動補貼家用,存着對父母的養育感激的心情。

從以上消費情況可以總結出。儘管絕大多數同學有着理性的消費觀念,但理財能力弱理財觀念薄弱的現象在大學生中仍然存在,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1.家庭方面

許多家長始終認爲,只要孩子考上了大學,前途就一片光明,從而變得造成遷就、嬌慣、溺愛孩子,忽略了對孩子早期理財能力的培養,加上經歷過艱苦生活的家長們特有的“補償”心,在孩子用錢上,常常是“心太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所以有將近還是有一部分的同學每月向家裏要1000元以上的生活費。並且從國小到高中,支配錢這項工作從來都是家長一手包乾的。上大學了,離家也比較遠,大學生們纔開始理財,沒有經驗也只能跟着感覺走,別人買我也買,家庭經濟好的,消費也更大更加沒有節約意識,整體來看,來自城鎮的大學生消費水平要高於來自農村的。

2.學校方面

學校在教育學生成材的同時,卻沒有很好的教他們怎樣理財。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認爲理財是大人的事,孩子還不適宜涉足這種事情,或者認爲理財的事情孩子長大以後自己也能慢慢學會。更多的人認爲,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一片淨土”,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知識、長身體,其他的都應慢慢來。

我國社會正處於激烈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雖然社會經濟與以往比較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們離工業化發達國家的距離還很遙遠。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經濟建設的棟樑,引導大學生繼續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過高消費等不良消費風氣,加強大學生科學的消費觀念的培養與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篇:關於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及消費狀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及消費狀況的調查報告

調查對象:羅渡鎮有大學生的家庭

調查目的:通過調查瞭解大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狀況,從而引導大學生對自身有更

明確的定位,樹立正確的理財目標以及消費觀念,在金融危機的時代能夠從容面對挑戰,爲家庭經濟有所貢獻。

調查時間:2014.8.10-2014.8.22

調查地點:四川省廣安市嶽池縣羅渡鎮

調查方法:由於羅渡地區周邊的村比較分散,有大學生的家庭也比較的分散,所

以主要採取的是抽樣式調查和走訪式調查,另外還採取了電話訪問的調查方式。

下面對調查結果作分析:

一、大學生家庭經濟現狀及消費情況

從調查結果來看,羅渡鎮的大部分(佔70%左右)大學生家庭的經濟來源是靠外出打工,有少部分(佔13%左右)是靠在家務農以及做點小本生意。極少一部分(佔7%左右)家庭是工薪家庭。據調查他們有的家庭爲了供一個大學生,甚至讓其他的孩子輟學外出打工以補貼家用。而即使這樣,有的大學生家庭的日子過得也是捉襟見肘。

上一種情況是稍微好一點的,還有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費則主要是依靠學校的貸款以及一些親戚的借款。

據調查每個大學生的學費平均每個人每年需要10000元左右,而生活費則在400-800之間。這些錢大部分都需要家裏解決。

二、引起大學生家庭經濟緊張的各種因素

首先:羅渡鎮的地理環境相對比較的偏遠,交通不是很方便,屬於欠發達地區。它周圍村社的人趕一次有的集甚至要花上一天的時間。因爲沒有馬路,四周的來往很不方便,全都依靠步行。所以這裏的經濟也不是很發達,大部分的家庭的經濟來源還是要依靠務農,稍微有點經濟基礎的就在經營點小本生意(如:賣菜,賣水果,打地攤等)

其次:因爲在農村,家裏的親人文化都不是很高,所以只有依靠勞動力賺錢,無固定職業。自然工資就不是很高。再加上一些家庭家人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又需要大筆的醫藥費,經濟情況也就不容樂觀。

其三:所調查的家庭一般家裏都還有一個或兩個兄弟姐妹,這也與羅渡的文化氛圍以及思想觀念有關。一個家庭要承擔兩個到三個學生的學費及生活費確實有點吃不消。據調查的家庭中有80%還要贍養家裏的老人。

其四:則是由於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確實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每年的學費就已經讓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夠戧,而幾乎所有大學生的經濟來源都是依靠父母,這就使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400-800之間,這筆錢主要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品的開銷的。 而大部分學生總喜歡把錢都用完。 同樣,除了日常飲食類爲主要開支外,情感開支也相當的大。

綜上所述:解決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關鍵主要集中在了大學生的消費上,我們

知道作爲大學生,我們都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俗話說:農村的孩子早當家。下面就主要是圍繞所調查的大學生的在校消費情況作分析:

【一】調查情況:

1、大多數學生走理性消費路線

就月平均生活費而言,五成大學生月生活費超500元,並且400~800元這個區間是大學生最爲普遍的花費區間,即使在這個區間內,最高消費和最低消費也相差400元,表明大學生之間的消費差距不小。在飲食方面的費用最多。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逐步向開放化、前衛化發展,但傳統的理性消費觀念仍是主流。絕大多數學生在消費時考慮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錢,追求物美價廉。

2、消費要求張揚個性

“手機、筆記本電腦、mp3一樣都不能少。”假期回來,常常會發現班裏很多同學換了新手機,有些班級大約一半同學擁有筆記本電腦,大部分同學有mp3.

調查發現,一些大學生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爲了一款流行手機或者名牌衣物,情願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它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以滿足慾望。在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他們也強調人際交往消費,主要表現在戀愛及同學間應酬的支出。他們大多承認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原則。

3、大學生“月光族”

調查還顯示,大多數學生每月花費基本沒有節餘,其中50元以下節餘的佔81%,有200元以上節餘的僅佔1%。對於節餘的錢,45%的同學選擇休閒娛樂,選擇買書的不到佔十分之一。 少數同學遇到超支現象,會找同學借用,或預支下月費用。

4、大多數人理財觀念淡薄,財商不高

沒有堅持記帳的習慣,大多數學生不明確到一個月的錢用在什麼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學生選擇銀行儲蓄,沒有存款的習慣。在校大學生,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在股票、外匯、基金、債券、保險等市場上投資,並且對這方面的投資方法知之甚少,大多數人認爲能做好資產保值已經很不錯了。

【二】原因分析:

從消費情況可以總結出,理財能力弱,理財觀念薄弱在大學生中是普遍現象,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原因:許多家長始終認爲,只要孩子學習好,能考上大學,就前途光明,加上經歷過艱苦生活的家長們特有的“補償”心理,往往容易造成遷就、嬌慣、溺愛孩子,結果卻忽略了對孩子早期理財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孩子用錢上,常常是“心太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並且從國小到高中,支配錢這項工作從來都是家長一手包乾的,理由是:孩子還小,不知道什麼應該花什麼又不該花的。如果孩子在沒有問過家長的情況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錢,也會受到家長的訓責。上大學了,離家也比較遠,大學生們纔開始理財,沒有經驗也只能跟着感覺走,別人買我也買,家庭經濟好的,消費也更大更加沒有節約意識,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學生上。

(二)學校方面:學校在教育學生成材的同時,卻沒有教他們怎樣理財。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認爲理財是大人的事,孩子還不適宜涉足這種事情,或者認爲理財的事情孩子長大以後自己也能學會。更多的人認爲,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一片

淨土”,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知識、長身體,其他的都應慢慢來。並且學校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的活動極少學術性強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所以在學習上的消費不多。

(三)社會問題: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泛濫,校園外不良環境(如一些歌舞廳、網吧,遊戲機廳)的存在等,往往對學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學生們受到社會上鋪張浪費現象的影響,學生也開始用父母的錢擺闊。學生們花錢大多沒有計劃性,家長給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別人買什麼自己也買。只爲了不讓自己脫離社會。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誘人的,使得許多同學都想去嘗試。但是學生畢竟還是學生,缺少經驗,在途中迷失方向。

(四)自身原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大學生的分辨能力不強、自我約束力不夠、缺少主見。虛榮心、攀比心強等。大學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裏的錢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們有着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後,都顯示他們的理財能力的缺乏。

況且大學學生的家庭貧富差距很大,爲了不讓自己看起來那麼“土”,也是爲了擺脫自己的自卑心理,則產生了攀比,別人買名牌,自己也要買遠遠超過自己負擔能力的名牌。就爲了在校園裏不讓別人看出差距來。

【三】大學生理財的建議

(一)做好整體規劃

每個月可以使用的資金爲多少,每月的經常性開支爲多少,留取每月資金總額的20%作爲備用資金,以應該計劃外支出,如外出、購書等。做好個人財務賬本。這樣不僅能清晰的看出每個月的支出狀況,同時能更好的預測未來幾個月大概的支出情況。

(二)養成儲蓄習慣

可以有計劃地將自己不用的錢存成三個月定期儲蓄或活期儲蓄,然後按照計劃有規律地進行支取。另外,還可以開一個帶有自動理財功能的“綜合理財賬戶”,這樣,家長寄去的錢可以自動轉爲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時候,銀行電腦系統會自動計算,支取損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實現資金的有效配置。

(三)樹立勤儉意識

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條件更是貧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應該把有限的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能亂花。除了4年間的學費4萬元、基本生活費(吃飯、學習資料錢按600元/月計)約2萬元,建議額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學生通過打工掙得。

(四)學會精打細算

大學生活的消費中有很多省錢的竅門,比如買二手貨、選擇優惠電話卡、辦購物打折卡等等。注意學習省錢竅門,儘量別花冤枉錢,更多地考慮所購物品的性價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電子產品,能用學校的就用學校的,或者幾個同學合買、淘二手貨,把奢侈消費壓縮到最低。

(五)學會記賬和編制預算

這是控制消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堅持把收支情況整理並記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況,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支出,對症下藥,對今後的開支做出必要的修改,達到控制的目的。

(六) 勤工儉學

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適當進行勤工助學活動,學會自立,不但能減輕家庭負

擔,還能使學生從勤工儉學中體會父母的辛勞,由此樹立自立、自強的上進心,爲今後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良好基礎。這種理財增值方式,應該成爲大學生理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論及給我們留下的對策思考

(1)實施再就業培訓計劃,提高貧困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爲再就業提供保障。

(2)通過發展勞動力市場,積極轉換就業機制,從以行政安置爲主向以市場配置爲主轉變。

(3)鼓勵各地、各部門根據自身情況,增大就業安置量。組織失業職工參與以

服務街道爲主的便民利民活動、公益勞動、家庭手工業等進行生產自救。

(4)聯合社會力量,建立生產自救基地,鼓勵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 從政策上扶持再就業工程,鼓勵社會提供新的就業崗位。

(5)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我國目前教育投入比例是gdp的3%左右,而發達國家則平均在7%左右。因此,我國的教育投入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這種投入的增長勢必會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壓力。近幾年來,黨和政府正在逐步地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學費基本趨於穩定。特別是中國的教育政策正在向農村傾斜,農村中國小已實行“兩免一補”政策,相信不久的將來農村大學生的情況也會逐步好轉。

(6)規範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對貧困農民的子女發放國家助學貸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貧困農戶從根本上脫貧致富的有效方式。銀行和高等學校要積極、穩妥、安全、有效地開展國家助學貸款業務,使農村大學生更容易獲得資助。各銀行應對本地考取大學的農戶做好詳細的解釋工作,力爭使所有符合貸款發放條件的貧困農戶能夠及時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各高等學校要利用校報、校內網站、信息報欄等形式向在校學生進行宣傳。同時,高等學校還要加強國家助學貸款的貸後監督管理和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對取得國家助學貸款的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予以關心和指導,及時將獲得貸款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及畢業後第一就業單位告知貸款的銀行。

(7)健全對農村大學生的幫困體系。通過建立獎學金制度、勤工助學制度、困難補助制度、社會資助和師生、學生互助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的幫困工作,不斷建立健全農村大學生幫困體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大學生的經濟壓力,解決農村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上的實際問題。我們認爲,勤工助學不失爲農村大學生自行解決眼前困難的有效辦法。目前,在勤工助學方面應努力實現“四化”,即基地化、產業化、規範化、育人化。基地化是指爲勤工助學的在校生提供穩定的、長期的勤工助學崗位;產業化是指將勤工助學管理機構建成按產業方式運作的社會實體;規範化是指勤工助學管理機構要做好內部結構的調整工作和外部的協調工作,使勤工助學活動規範、有序、安全、高效;育人化是指把勤工助學作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讓學生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

(8)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開展大學生心理諮詢,依據農村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應引導教育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勤奮刻苦,自強不息,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古訓自勉,敢於面對現實,把主要精力用於學習,用知識豐富自己,武裝自己。要根據他們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愛好、個人經歷等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服和開導。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有任何偏見。在學習上要支持和幫助他們,在集體活動中要鼓勵他們參加或放手讓他們去組織,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提

高他們的道德素質,把他們塑造成能獨立進行道德判斷抉擇、道德自律並自覺承擔道德責任的人。

(9)做好農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政府應該拿出一定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農村子女在報考時應該充分考慮影響就業的地域、學校、專業等多方面因素。農村大學生畢業時注意做到:一是認真分析當時的就業形勢和政策,充分認識自身條件;二是有效利用“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進村、進社區計劃”、“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計劃”等項目;三是遵循大衆化教育下的大衆化就業的新形勢,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多樣化和多元化中尋找位子;四是不要刻意追求一時的“完美”,在沒有更好選擇的前提下,暫時屈就也是權宜之計,然後在職業發展中選擇從事的專業,進而在不斷積累中成就自己的事業。

調查人:張娟

2014年8月24日

第四篇:論文關於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及消費狀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及消費狀況的調查報告

爲了瞭解當前我院大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狀況以及大學生的消費文化現狀,引導大學生消費文化的健康發展,做了本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可喜亦可憂.

下面對調查結果作分析:

一、大學生家庭經濟現狀及消費情況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佔70%左右)大學生家庭的經濟來源是靠外出打工,有少部分(佔13%左右)是靠在家務農以及做點小本生意。極少一部分(佔7%左右)家庭是工薪家庭。據調查他們有的家庭爲了供一個大學生,甚至讓其他的孩子輟學外出打工以補貼家用。而即使這樣,有的大學生家庭的日子過得也是捉襟見肘。

上一種情況是稍微好一點的,還有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費則主要是依靠學校的貸款以及一些親戚的借款。據調查每個大學生的學費平均每個人每年需要5000元左右,而生活費則在1500-3000之間。這些錢大部分都需要家裏解決。

二、引起大學生家庭經濟緊張的某些因素

首先:因爲大多數大學生家在農村,家裏的親人文化都不是很高,所以只有依靠勞動力賺錢,無固定職業。自然工資就不是很高。再加上一些家庭家人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又需要大筆的醫藥費,經濟情況也就不容樂觀。

其次:所調查的家庭一般家裏都還有一個或兩個兄弟姐妹,這也與家庭的文化氛圍以及思想觀念有關。一個家庭要承擔兩個到三個學生的學費及生活費確實有點吃不消。據調查的家庭中有80%還要贍養家裏的老人。

再次:則是由於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確實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每年的學費就已經讓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夠戧,而幾乎所有大學生的經濟來源都是依靠父母,這就使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500-1000之間,這筆錢主要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品的開銷的。 而大部分學生總喜歡把錢都用完。 同樣,除了日常飲食類爲主要開支外,情感開支也相當的大。

綜上所述:解決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關鍵主要集中在了大學生的消費上,我們知道作爲大學生,我們都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俗話說:農村的孩子早當家。下面就主要是圍繞所調查的大學生的在校消費情況作分析:

【一】調查情況:

1、大多數學生走理性消費路線

就月平均生活費而言,五成大學生月生活費超500元,並且400~800元這個區間是大學生最爲普遍的花費區間,即使在這個區間內,最高消費和最低消費也相差400元,表明大學生之間的消費差距不小。在飲食方面的費用最多.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逐步向開放化、前衛化發展,但傳統的理性消費觀念仍是主流。絕大多數學生在消費時考慮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錢,追求物美價廉。

2、消費要求張揚個性

“手機、筆記本電腦、mp3一樣都不能少。”假期回來,常常會發現班裏很多同學換了新手機,有些班級大約一半同學擁有筆記本電腦,大部分同學有mp3. 調查發現,一些大學生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爲了一款流行手機或者名牌衣物,情願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它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

以滿足慾望。在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他們也強調人際交往消費,主要表現在戀愛及同學間應酬的支出。他們大多承認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原則.

3、大學生“月光族”

調查還顯示,大多數學生每月花費基本沒有節餘,其中50元以下節餘的佔81%,有200元以上節餘的僅佔1%。對於節餘的錢,45%的同學選擇休閒娛樂,選擇買書的不到佔十分之一。少數同學遇到超支現象,會找同學借用,或預支下月費用。

4、大多數人理財觀念淡薄,財商不高

沒有堅持記帳的習慣,大多數學生不明確一個月的錢用在什麼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學生選擇銀行儲蓄,沒有存款的習慣。在校大學生,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在股票、外匯、基金、債券、保險等市場上投資,並且對這方面的投資方法知之甚少,大多數人認爲能做好資產保值已經很不錯了。

【二】調查結果及原因分析: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都有兩大思想趨勢。首先,在學習方面,儘量考取一些資格認證,以備畢業後容易尋求工作。其次,積極參與學生會工作、社團活動,以及校外兼職工作,欲積累一定經驗,因此這就保證了商家利用學生會大搞校內宣傳,並充分利用兼職的高質量廉價勞動力成爲可能。

通過以上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和心理整體上是現實的、合理的,但離散趨勢明顯,個體差異大。主要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原因:許多家長始終認爲,只要孩子學習好,能考上大學,就前途光明,加上經歷過艱苦生活的家長們特有的“補償”心理,往往容易造成遷就、嬌慣、溺愛孩子,結果卻忽略了對孩子早期理財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孩子用錢上,常常是“心太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並且從國小到高中,支配錢這項工作從來都是家長一手包乾的,理由是:孩子還小,不知道什麼應該花什麼又不該花的。如果孩子在沒有問過家長的情況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錢,也會受到家長的訓責。上大學了,離家也比較遠,大學生們纔開始理財,沒有經驗也只能跟着感覺走,別人買我也買,家庭經濟好的,消費也更大更加沒有節約意識,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學生上。

(二)學校方面:學校在教育學生成材的同時,卻沒有教他們怎樣理財。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認爲理財是大人的事,孩子還不適宜涉足這種事情,或者認爲理財的事情孩子長大以後自己也能學會。更多的人認爲,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一片淨土”,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知識、長身體,其他的都應慢慢來。並且學校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的活動極少學術性強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所以在學習上的消費不多。

(三)社會問題: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泛濫,校園外不良環境(如一些歌舞廳、網吧,遊戲機廳)的存在等,往往對學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學生們受到社會上鋪張浪費現象的影響,學生也開始用父母的錢擺闊。學生們花錢大多沒有計劃性,家長給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別人買什麼自己也買。只爲了不讓自己脫離社會。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誘人的,使得許多同學都想去嘗試。但是學生畢竟還是學生,缺少經驗,在途中迷失方向.

(四)自身原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

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衝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範效應的結果。拿手機產品來說,目前,有手機的大學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分是既無通信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大學生消費的示範效應,攀比心理導致的.無論貧困生還是非貧困生,對於自身的消費現狀,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覺得剛剛好的,一成的貧困生覺得自身消費現狀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認爲自身的消費現狀是偏高的,同學們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覺中花了錢的體驗,但大多數的同學都沒有切實地想過要如何去正視自身消費過高的問題以及想出應對措施,可見,大學生還未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和成熟的消費觀。 【三】大學生理財的建議

(一)合理規劃自身消費構成,增強理財意識

要在社會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學生們對自身的消費現狀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學生活中就要注重養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良好的消費習慣。要強調“合理和適度”消費,提倡“量入爲出”有計劃的消費。注意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自覺抵制不良消費風氣影響。

(二) 注重精神消費,養成健康習慣

對於尚未有固定經濟來源的大學生而言,精神消費不但能彌補物質生活上的不足,還能讓大學生有更深的精神內涵和更豐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學生應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攝取結合進行,以陶冶性情,獲取知識。另外,要注意強調綠色消費,反對不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行爲。

(三)樹立勤儉意識

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條件更是貧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應該把有限的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能亂花。除了4年間的學費4萬元、基本生活費(吃飯、學習資料錢按600元/月計)約2萬元,建議額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學生通過打工掙得。

(四)勤工儉學

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適當進行勤工助學活動,學會自立,不但能減輕家庭負擔,還能使學生從勤工儉學中體會父母的辛勞,由此樹立自立、自強的上進心,爲今後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良好基礎。這種理財增值方式,應該成爲大學生理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論及給我們留下的對策思考

(1) 規範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對貧困農民的子女發放國家助學貸款是解決

“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和高等學校要積極、穩妥、安全、有效地開展國家助學貸款業務,使農村大學生更容易獲得資助。同時,高等學校還要加強國家助學貸款的貸後監督管理和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對取得國家助學貸款的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予以關心和指導,及時將獲得貸款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及畢業後第一就業單位告知貸款的銀行。

(2) 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大學生心理諮詢,依據農村大學生的

心理特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應引導教育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勤奮刻苦,自強不息,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古訓自勉,敢於面對現實,把主要精力用於學習,用知識豐富自己,武裝自己。

(3) 教育學生要樹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科學的消費意識。引導他們在考慮

個人消費時不忘光榮傳統,科學規劃安排,是個人消費標準與家情相適應。當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不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繁榮市場這個角度看,需要鼓勵人們積極、合理消費。如果不考慮個人經濟狀況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費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時客觀的分析社會上的消費主義現象,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作一個清醒的消費者。

第五篇:關於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及消費狀況的調查報告

大學生家庭狀況負擔調研

調查對象:洪源鎮有大學生的家庭

調查目的:通過調查瞭解大學生家庭經濟負擔狀況,從而引導大學生對自身有更

明確的定位,樹立正確的理財目標以及消費觀念,在金融危機的時代能夠從容面對挑戰,爲家庭經濟有所貢獻。

調查時間:2014.6.10-2014.06.22

調查地點:景德鎮市浮樑縣洪源鎮

調查方法:由於洪源鎮地區周邊的村比較分散,有大學生的家庭也比較的分散,

所以主要採取的是抽樣式調查和走訪式調查,另外還採取了電話訪問的調查方式。

下面對調查結果作分析:

一、大學生家庭經濟現狀及消費情況

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洪源鎮的大部分(佔70%左右)大學生家庭的經濟來源是靠外出打工,有少部分(佔13%左右)是靠在家務農以及做點小本生意。極少一部分(佔7%左右)家庭是工薪家庭。據調查他們有的家庭爲了供一個大學生,甚至讓其他的孩子輟學外出打工以補貼家用。而即使這樣,有的大學生家庭的日子過得也是捉襟見肘。

上一種情況是稍微好一點的,還有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費則主要是依靠學校的貸款以及一些親戚的借款。

據調查每個大學生的學費平均每個人每年需要10000元左右,而生活費則在400-800之間。這些錢大部分都需要家裏解決。

二、引起大學生家庭經濟緊張以至造成負擔的各種因素

造成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關鍵主要集中在了大學生的消費上,我們知道作爲大學生,我們都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俗話說:農村的孩子早當家。下面就主要是圍繞所調查的大學生的在校消費情況作分析:

【一】調查情況:

1、大多數學生走理性消費路線

就月平均生活費而言,五成大學生月生活費超500元,並且400~800元這個區間是大學生最爲普遍的花費區間,即使在這個區間內,最高消費和最低消費也相差400元,表明大學生之間的消費差距不小。在飲食方面的費用最多。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逐步向開放化,但傳統的理性消費觀念仍是主流。絕大多數學生在消費時考慮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錢,追求物美價廉。

2、消費要求張揚個性

“手機、筆記本電腦、mp3一樣都不能少。”假期回來,常常會發現班裏很多同學換了新手機,有些班級大約一半同學擁有筆記本電腦,大部分同學有mp3.

調查發現,一些大學生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爲了一款流行手機或者名牌衣物,情願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它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以滿足慾望。在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他們也強調人際交往消費,主要表現在戀愛及同學間應酬的支出。他們大多承認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原則。

3、大學生“月光族”

調查還顯示,大多數學生每月花費基本沒有節餘,其中50元以下節餘的佔81%,有200元以上節餘的僅佔1%。對於節餘的錢,45%的同學選擇休閒娛樂,選擇買書的不到佔十分之一。 少數同學遇到超支現象,會找同學借用,或預支下月費用。

【二】原因分析:

從消費情況可以總結出,理財能力弱,理財觀念薄弱在大學生中是普遍現象,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原因:許多家長始終認爲,只要孩子學習好,能考上大學,就前途光明,加上經歷過艱苦生活的家長們特有的“補償”心理,往往容易造成遷就、嬌慣、溺愛孩子,結果卻忽略了對孩子早期理財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孩子用錢上,常常是“心太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並且從國小到高中,支配錢這項工作從來都是家長一手包乾的,理由是:孩子還小,不知道什麼應該花什麼又不該花的。如果孩子在沒有問過家長的情況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錢,也會受到家長的訓責。上大學了,離家也比較遠,大學生們纔開始理財,沒有經驗也只能跟着感覺走,別人買我也買,家庭經濟好的,消費也更大更加沒有節約意識,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學生上。

(二)學校方面:學校在教育學生成材的同時,卻沒有教他們怎樣理財。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認爲理財是大人的事,孩子還不適宜涉足這種事情,或者認爲理財的事情孩子長大以後自己也能學會。更多的人認爲,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一片淨土”,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知識、長身體,其他的都應慢慢來。並且學校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的活動極少學術性強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所以在學習上的消費不多。

(三)社會問題: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泛濫,校園外不良環境(如一些歌舞廳、網吧,遊戲機廳)的存在等,往往對學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學生們受到社會上鋪張浪費現象的影響,學生也開始用父母的錢擺闊。學生們花錢大多沒有計劃性,家長給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別人買什麼自己也買。只爲了不讓自己脫離社會。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誘人的,使得許多同學都想去嘗試。但是學生畢竟還是學生,缺少經驗,在途中迷失方向。

(四)自身原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大學生的分辨能力不強、自我約束力不夠、缺少主見。虛榮心、攀比心強等。大學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裏的錢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們有着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後,都顯示他們的理財能力的缺乏。

況且大學學生的家庭貧富差距很大,爲了不讓自己看起來那麼“土”,也是爲了擺脫自己的自卑心理,則產生了攀比,別人買名牌,自己也要買遠遠超過自己負擔能力的名牌。就爲了在校園裏不讓別人看出差距來。

【三】大學生理財的建議

(一)做好整體規劃

每個月可以使用的資金爲多少,每月的經常性開支爲多少,留取每月資金總額的20%作爲備用資金,以應該計劃外支出,如外出、購書等。做好個人財務賬本。這樣不僅能清晰的看出每個月的支出狀況,同時能更好的預測未來幾個月大概的支出情況。

(二)養成儲蓄習慣

可以有計劃地將自己不用的錢存成三個月定期儲蓄或活期儲蓄,然後按照計劃有

規律地進行支取。另外,還可以開一個帶有自動理財功能的“綜合理財賬戶”,這樣,家長寄去的錢可以自動轉爲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時候,銀行電腦系統會自動計算,支取損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實現資金的有效配置。

(三)樹立勤儉意識

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條件更是貧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應該把有限的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能亂花。除了4年間的學費4萬元、基本生活費(吃飯、學習資料錢按600元/月計)約2萬元,建議額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學生通過打工掙得。

(四)學會精打細算

大學生活的消費中有很多省錢的竅門,比如買二手貨、選擇優惠電話卡、辦購物打折卡等等。注意學習省錢竅門,儘量別花冤枉錢,更多地考慮所購物品的性價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電子產品,能用學校的就用學校的,或者幾個同學合買、淘二手貨,把奢侈消費壓縮到最低。

(五)學會記賬和編制預算

這是控制消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堅持把收支情況整理並記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況,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支出,對症下藥,對今後的開支做出必要的修改,達到控制的目的。

(六) 勤工儉學

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適當進行勤工助學活動,學會自立,不但能減輕家庭負擔,還能使學生從勤工儉學中體會父母的辛勞,由此樹立自立、自強的上進心,爲今後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良好基礎。這種理財增值方式,應該成爲大學生理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論及給我們留下的對策思考

(1)實施再就業培訓計劃,提高貧困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爲再就業提供保障。

(2)通過發展勞動力市場,積極轉換就業機制,從以行政安置爲主向以市場配置爲主轉變。

(3)鼓勵各地、各部門根據自身情況,增大就業安置量。組織失業職工參與以

服務街道爲主的便民利民活動、公益勞動、家庭手工業等進行生產自救。

(4)聯合社會力量,建立生產自救基地,鼓勵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 從政策上扶持再就業工程,鼓勵社會提供新的就業崗位。

(5)規範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對貧困農民的子女發放國家助學貸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貧困農戶從根本上脫貧致富的有效方式。銀行和高等學校要積極、穩妥、安全、有效地開展國家助學貸款業務,使農村大學生更容易獲得資助。各銀行應對本地考取大學的農戶做好詳細的解釋工作,力爭使所有符合貸款發放條件的貧困農戶能夠及時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各高等學校要利用校報、校內網站、信息報欄等形式向在校學生進行宣傳。同時,高等學校還要加強國家助學貸款的貸後監督管理和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對取得國家助學貸款的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予以關心和指導,及時將獲得貸款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及畢業後第一就業單位告知貸款的銀行。

調查人:邱寧清,舒震宇,李傑,喻功明

2014年0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