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民情日記

王家村民情日記(精選多篇)

目錄

王家村民情日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來自王家村民情日記第二篇:來自廖家村民情日記第三篇:民情日記王勳桃第四篇:來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記第五篇:縣政協副主席王治國的民情日記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來自王家村民情日記

5月8日 星期日 陰天

十堰日報社“三萬”活動工作組帶着鋪蓋行李進駐茅箭區茅塔鄉王家村,轉眼兩個多月了。來的時候,報社黨委把我們召集到一起,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定要達到“機關轉作風,幹部受鍛鍊,農民得實惠”的目標。這段時間,雖然沒有給農民謀到什麼實惠,可是我們受到的教育實在太深刻了,改變了我們過去在機關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其中就有三個“完全沒想到”。

沒想到農村發展變化這麼快

按照必須完成“十個一”的規定動作要求,要聯繫一戶特困戶。村黨支部書記易敏想了想說,就定村裏的王朝祥那一戶吧,老兩口都六七十歲了,抱養的一個女兒遠嫁竹溪,算是最困難的一戶。沿着到戶的水泥路緩緩上了一個小坡就到了王朝祥家。三間正屋,兩間偏廈都搪得雪白。進門一望,橫樑上掛了一大趟子臘肉,有的已黢黑,不知是哪一年的。堂屋大桌子上放了一大簸箕小麥,靠牆根是一蛇皮袋子包穀糝。我們到竈屋轉了轉,吃的自來水,燒的省柴竈,竈後4個大瓦缸一字擺開,揭開缸蓋一看,裏面都裝着滿滿的小麥,怕有上千斤,兩年都吃不完。和主人聊了聊,他們都享受着低保。

王朝祥是王家村四組少數幾戶住平房戶之一。這個小組不幾年就陸續有31戶蓋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水泥路、自來水、電、網線通到家家戶戶。看病有合作醫療,老弱病殘有低保。談起這幾年農村貫徹落實黨的強農惠農政策的新變化,三組農民老漢王明忠說,如今我們這裏老百姓的生活比過去地主老財強十倍都不止,說罷哈哈大笑。

沒想到幹部羣衆關係這麼好

我們工作組把這次“三萬”活動的重點放在“訪民情、增感情”上。到4月21日,已走訪了全村100%的農戶。走訪座談中,我們摸清現狀,徵求意見,瞭解願望。邊座談,邊宣講政策,邊傳遞信息,邊解答疑難。農民羣衆紛紛表現出對幹部進村入戶的感激之情。4月12日,我們和易敏一起走訪農戶張定羅家,張定羅的老婆給我們一人打碗糖茶。座談罷,張定羅一家子跟着我們一起到農戶陳志興家。陳志興家談罷,張定羅、陳志興兩家子又跟着我們一起走訪徐紀元家。

臨轉回來,陳志興的老婆、兒子媳婦攔在路上死拉活拉我們到他家吃午飯不可,好險把易敏的衣裳都扯壞了。

在王家村,我們所走訪的農戶,都對鄉村幹部讚不絕口。鄉黨委副書記王磊長年住在這個村,家家戶戶大大小小都和他親熱。村民代表張克玉說,我們的村幹部處處爲老百姓着想,捨得出力貢獻大,公路硬化、引水到戶、房屋塗白,每年都要爲羣衆辦幾件實事。而易敏卻說,不是我個人好,而是黨的惠民政策好,我不過是貫徹落實罷了,再就是制度好,村上經濟都是鄉經管站管理,羣衆信得過,我們也行得端過得硬。

沒想到黨在農村的形象這麼偉大

通過心連心的交流,王家村的羣衆也給我們反映了些問題和困難。經過梳理,我們選擇熱點難點和急需解決的問題,力所能及地幫辦實事。

王家村是個庫區村,位於茅塔水庫右岸的四組有個滑坡體,去年夏季下大雨山體坍塌,把組長周思賢的樓房埋了半截子。易敏一聲招呼,全組男女老少都來幫忙搶險。這次我們去後,村民紛紛反映要修一條水渠分水減災,保護滑坡體下十幾戶村民安全。我們認爲這個事是個急事。4月8日清早,我們到市國土資源局找到局長喬冰彙報情況,喬局長立馬打電話到茅箭區國土資源分局。旋即我們回到村上,就見茅箭國土分局龔副局長、周科長等3人已經來了,正去山上勘察,真是雷厲風行!

王家村的老百姓把這樣全心全意爲羣衆辦事謀福的幹部稱之謂“黨”。二組村民劉金昌說,過去上面總是向百姓“要”這稅那費,給不起就牽羊趕豬,甚至上房揭瓦,搞得很對立。現在上面不是“給”就是“投”,這補貼那補貼,這投資那保障,黨的政策真是“兩個啞巴睡一頭——好得沒話說”,再不好好搞,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像劉金昌這樣贊黨愛黨、頌揚黨的好政策的,在王家村走訪座談中聽到的可以說是“衆口一詞”。這個當今農村的新變化,使我們倍感精神振奮,也使我們倍感責任重大。我們工作組在積極爲村上幫辦幾件實事後,還將幫村上理清思路,謀求更大發展。

(作者系十堰日報社正縣級退休幹部潘承田)

第二篇:來自廖家村民情日記

3月8日星期三晴

參加完“全市萬名幹部進萬家入萬戶”會議後,我就在思索扶貧部門,特別是我這樣一個剛到市扶貧辦工作僅半個月的新兵應該如何作爲。經充分醞釀,我辦確定了4名優秀年輕同志分別進駐茅箭區茅塔鄉廖家村、巖屋村,東城開發區梘槽村、胡家村。我與他們進行了集中談話,講明瞭工作紀律和工作要求,也算是個戰前動員吧,大家愉快接受了工作任務。

問村情

8日一大早,我和進駐茅塔鄉的兩名同志出發了,本以爲城郊的村很快就會到達,結果並不然。由於“五茅路”正在改造擴建,我們一路顛簸前行,有些路段,同志們還要下車步行。一個半小時後,終於到達廖家村,村黨支部書記王明卿早已在村委會等候迎接。簡單寒喧後,我就與村委會一班人聊起了村情。王明卿對村情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廖家村總面積16.89平方公里,4個村民小組,223戶738人,耕地面積480畝,其中水田360畝,山場面積2.3萬畝。這裏民風純樸,生態完好,植被茂盛,是市、區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旅遊扶貧試點村。2014年被列爲全市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對接村,2014年被列爲市扶貧辦對口幫扶村,2014年5月,被省環保廳命名爲“2014年度省級生態村”。近年來,廖家村發展反季節蔬菜、庭院經濟和林特產業,建沼氣池205口,硬化通組通戶公路7.5公里,新修通村組水泥路10公里。如今的廖家村人更親、路更暢、樹更綠、水更清、村更美,每逢節假日遊客紛至沓來。

最後,王明卿動情地說:“我們廖家村農民房子寬敞明亮,農牧業興旺,村民勞務賺錢忙,生活環境大變樣,感謝扶貧感謝黨。”聽完王明卿介紹,我爲廖家村近年來發生的變化感到欣喜,也爲扶貧開發給廖家村帶來的變化感到高興,同時深感我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

訪民意

下午1點,在村幹部指引下,我們到了三組村民金漢梅家。這是一幢剛剛竣工的兩層樓,面積有220平方米左右。金漢梅家屬於重組家庭,男方帶來兩個孩

子,全家有6口人,去年還擠在舊土坯房裏。當聽村書記說我們是市裏來的工作隊時,她很高興和我促膝拉起了家常。她說,過去家裏經濟比較困難,近幾年,黨的農村政策落實得好,加上市裏派來的工作隊和鄉、村扶持,我發展生豬養殖和蔬菜種植,現在每年可收益2萬元左右。從她飽經風霜的臉上,我看到了她生活的艱辛和滄桑,也看到了她們家未來的希望。我鼓勵她,只要勤勞,今後的日子會更紅火。

在農家樂業主王清家,我與他算起了經濟賬,得知他一年靠開辦農家樂能增收2萬多元,兒子在外打工,一年下來也能掙回一二萬元,一家人生活有滋有味,我也感到放心了。

在老黨員廖修榮家,1931年出生的老王向我講述了紅色茅塔過去的光輝歷史。回想當時王樹聲率中原突圍部隊轉戰鄂西北、創建根據地的艱苦歲月,我接受了一次革命傳統教育。這裏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這裏的羣衆不愧是英雄的人民。走在廖家村通村水泥路上,看到每家每戶通過村莊整治發生了較大變化,房屋美化了,院落硬化了,庭園綠化了,家家戶戶還修建了沼氣池,一股新農村的氣息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

謀發展

原本打算還要走訪幾戶人家,隨行的同志告訴我還要召開一個村班子、黨員和羣衆代表會議,於是我就趕回村委會。

說起村裏發展大計,大家興致特別高,你一言我一語,頭頭是道,我一邊聆聽,一邊認真做筆記。梳理大家意見和我一天來所見所聞,我和大家共同認爲廖家村今後的發展定位是:一是發展農家休閒旅遊。由於廖家村離城區較近,自然環境優美,過去有一定的發展基礎,應該繼續鼓勵有發展願望的農戶適量發展農家樂。二是發展茶葉產業。目前廖家村已建成茶園700多畝,馬上就可見效。但是由於是村集體經營,缺乏活力。我當時就給竹山縣聖水茶葉公司聯繫,請他們實地考察,引進市場機制,商談合作開發事宜。明天我還要安排專人與聖水公司具體聯繫,把廖家村茶葉產業發展好,經營好,出效益。三是建設新農村。過去由於是試點示範,加上扶持有限,只在3個院落進行了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試點,今後要不斷探索推廣,在居住比較集中的村落進行村莊整治。

快7點了,一天的工作收穫頗豐,住在較遠的鄉親們還要趕回家,我只好依

依不捨和他們一一作別。我相信廖家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作者系市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袁新雲)

第三篇:民情日記王勳桃

民情日記——將家訪進行到底

馬田中學王勳桃

2014年9月23日星期六陰有小雨

這個雙休日,我校積極響應縣教育局開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家訪活動,上午學校組織了全校性的家長會,我班63名學生家長到了49名(七年級114班),家長會開的還算成功。其中有幾名比較特殊的學生家長未到,按學校的統一安排,我打算走訪這幾家。 初接新班,大家都感到陌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大家逐漸熟悉起來,心中彼此懷有親切之情,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所以相處融洽、愉快。

鄺雄耀,自控能力較差,不分場合,口到手到。搞破壞,打架惹事,上課從不聽講,天天有學生或老師告狀??我先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接着是聲色俱厲的批評,均無濟於事,一副“軟硬不吃”的樣子。我一次次苦心策劃的轉化計劃都宣告失敗。這次家長會他家長也沒參加。於是,我準備首先就走訪他家。經瞭解家長會他一直沒告訴父母,父母每天都要去趕集賣餈粑。家裏就這一個小孩,對於他,父母也傷透了腦筋,家裏本來有兩個男孩,大兒子10歲溺水身亡,剩下這個孩子家長坦誠是嬌慣了,現在想管管不好了。對於這樣的孩子怎麼辦呢?

我想起了陶行知一段故事:陶行知在校園裏看到學生王友用土塊砸同班的同學,當即制止並要他放學到校長室。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於是,陶行知掏出一塊糖 1

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爲你按時來到這裏。”王友驚疑地接過糖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說:“這第二塊糖果也是送給你的,因爲我當時叫你不再打人,你立即住手了。”王友更疑惑了。這時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果,塞到王友的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土塊砸他們,是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很正直,所以應該獎勵你。”王友感動極了,流着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你打我吧!我錯了,我不該砸自己的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過去說:“爲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你一塊糖??”我明白,我在教育管理學生中失敗,是因爲我缺少了陶行知先生的糖果——對學生的寬容和善誘。

鄺雄耀父母每天下午都要在家做餈粑,父母平常也會要他幫幫忙,於是,我從這事入手,誇獎他懂事,能爲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也附和着我說:“我兒子幫我做事是把好手”。老師和父母都表揚他了,他低着頭不好意思地紅了臉,看得出他心裏很高興。我認爲這時候是教育他的最佳時機,我結合他的最近在學校的表現,首先肯定了他有了點進步,我說:“其實你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你心裏一直在要求自己進步,但在老師和父母眼裏,你太頑皮。雖然你存在很多不好的習慣,但我相信你有決心有能力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慣。鄺雄耀,老師非常信任你,你能做到嗎?”

“我能!”鄺雄耀聲音雖然不大,但卻是擲地有聲,臉上寫滿了感激之情。

趁機我也對他的父母提出了幾個要求,“我希望你們不要一味對

孩子進行責備和打罵,這樣不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同孩子多進行交流,還要積極爲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放學後首先讓他完成作業,然後再幫家裏乾點兒活。”鄺雄耀的父母也說了很多,話語中流露出對孩子關心不夠的愧疚,並希望我以後多和他們聯繫,共同幫助他進步。臨走的時候我特意交待鄺雄耀記住今天對老師的承諾。

走出鄺雄耀的家門,我的心中一股暖流在涌動,心情放鬆了很多,一路上,鄺雄耀那充滿感激與信心的眼神不斷地浮現在我的眼前,從他的眼神中我堅信這次家訪一定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會讓他改變很多。

家訪的第二家,我想到了另一個未參加家長會的學生家庭——李曉蔓家。早就瞭解她家很困難,在一排排門庭氣派的新院落間,李曉蔓家的那一間低矮磚瓦平房那麼扎眼。走進屋內,見李曉蔓正在忙着做飯,對我們的到來感到很驚喜。他爸爸是個殘疾人正在替別人理髮,我們環顧房內,不免又添幾分心酸,在這座屋內感受不到現代化氣息,桌上的那臺25英寸的電視此時顯得那麼高檔。沒有女人(李曉蔓媽媽在她一歲多時就已去世了)收拾的房間有幾分凌亂,我們幾個老師誇獎孩子的懂事。聽到老師們的表揚,李曉蔓父親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虧了兩個女兒都懂事,要不我真有點頂不住了。我20多歲時右腿被小火車壓斷,加之她媽媽也多年精神病,每當我心灰意冷時,總是兩個女兒安慰我,學習空餘幫我幹家務,大女兒去年國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其實他大女兒也是我的學生)。也多虧村裏和學校對我

們的照顧。”說着說着,這位飽經風霜的硬漢子聲音哽咽了。我們安慰他一番,帶着幾分心酸離開了她家。

家訪第三家——劉善財家,因爲我剛接手這個班,許多情況都不瞭解。在李曉蔓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劉善財的外公家。在與他外公的交談中得知,這個孩子原本很不錯,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寫作水平、朗讀能力以及其他課外活動表現都很好,性格活潑開朗。就因爲父母在外地打工,最開始將孩子帶在外面讀書,因爲來不及照顧三年級時轉回來,不到一學期又轉出去,在外地讀書的一年中父母離異,沒辦法又轉回來了。就這麼一折騰,孩子的成績下降了,原本活潑的性格變得內向了。現在母親依然在外面打工,劉善財就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了。外公外婆嘆息把孩子耽誤了、姨媽姨夫雖生活在一起卻無能爲力,從他的眼神中我看出了無助,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着一句話:看在這個孩子可憐的份上,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教育他,幫助他!

我答應了。的確,現在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應該不是問題,但留守兒童的教育卻成了大問題。

接下來,我們還走了好幾家,相同的節目不斷上演,可各劇有各劇的情節和高潮。家訪結束後,我感慨良多,深受啓發:

1、必須從思想上重視家訪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緻、複雜的任務。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礎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人的科學。”通過家訪,教師同家長交流情況和意見,統一認識,既幫助我們教師改進教學工

作,又幫助家長改進家庭教育,從而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家訪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我們做教育工作的,必須充分認識家訪的重要意義。

2、家訪要及時進行。

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在學生的問題剛露出頭的時候,抓住時機及時展開調查,以利於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學生取得進步、學生情緒反常、學生生病都要及時進行家訪,這樣取得的效果往往比滯後解決要有效益多。

3、家訪應該有準備的進行。

教師應該估計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意想不到的情況,要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在家訪前,應該針對學生的情況具體分析,想好說什麼,爲什麼要這樣說,最好在心底打下一個腹稿,到時可以侃侃而談,既可以體現教師對工作的負責,也體現教師的品位和檔次,對家長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家長的傾聽也會認真的。

4、 家訪不是“告狀”。

根據人的心理因素,願意聽到佳音的人佔95%以上。因此,教師家訪時候,不要把與家長商討共同教育孩子的好事情演變爲“告狀”,這樣容易導致家長打罵懲罰孩子,造成學生對教師的極力不滿,形成牴觸對抗情緒。如果多次這樣做,還會引起家長的厭煩和不滿,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家訪中一定要注意到,要營造一種和諧、溫馨的氛圍,在文明民主的融洽的氣氛中探討中進行,讓學生知道老師是真正的關心自己的成長。這樣學生纔會願意改正自己的缺點,增

強進步的信心。

5、要注意反饋和總結。

教師家訪後,要注意學生的思想的變動,瞭解的信息,檢驗家訪的效果。同時對家訪及時記錄,有利於總結經驗和教訓,成爲以後工作的借鑑。

6、教師加強本身修養。

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建立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提高自身的修養,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樹立良好的師德和事業心,以身作則爲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7、教師對單親的學生,要多給他們的愛,讓他們能感覺到集體的溫暖,在愛的天空中享受人間的真情。

8、我們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讓教育深入人心,教育不是學校“孤軍奮戰”,而是需要大家共同關心、共同出謀劃策。

通過這次家訪活動,我們深切的體會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多麼的重要,“做學生喜歡的老師,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振興民族,科技興國,教育爲本”更是任重道遠。

第四篇:來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記

4月21日 星期四晴

今天早上八點半,我和區駐方灘鄉王家山村工作隊員、村幹部約好一道去7組走訪名叫李顯秀的大娘,李大娘今年74歲,是這次南水北調的移民戶,去之前,瞭解到李大娘老伴過世多年,兒女在外打工,長期一人在家生活,我和工作隊其他成員商量,買了點糧油等慰問品看望下老人家。

來到李大娘家,當我們說明來意時,她異常高興。因爲,區裏明確要求:有移民的工作隊,要把移民工作作爲“三萬”的首要任務,確保今年8月底移民全部搬進新房。所以,作爲工作隊長的我,重點以這次搬遷建房爲切入點,和李大娘拉家常時,雖然李大娘年事已高,但身體還算硬朗,耳朵不背,說話清楚,聊的比較順暢。

李大娘,現在住的是土房,正房53.46平方米,附屬房3平方米,根據南水北調房屋補償政策:土木房屋正房384元、附屬房屋210元,李大娘拿到的補償金不到3萬元。如果單靠補償金,她就是按照這次統一設計的磚房單體一層,資金都有很大缺口。好在,她說自己的五個兒女都支持蓋兩層房,並在資金上扶持,這樣我們就放心了。

從大娘家出來,我們又來到王家山南水北調移民安置點。在南水北調移民搬遷中,王家山涉及74戶297人要重新建房,其中24戶遷到區內的黃龍集鎮安置區,其他的50戶將集中安置在村裏的安置點。

因是區建設局長的緣故,上個月,區裏讓我具體抓全區六個移民安置點的規劃、建設指導任務,王家山又是我具體負責駐村的點,所以工作的優勢也出來了。截止到今天,王家山移民安置點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宅基地平整驗收,安置點用電安裝到位,宅基地開始放線,建房施工通道已打通,用水管網設施建設正式啓動。這對我們工作隊來說,是值得慶賀的一步。因爲,這爲移民建房奠定了條件。

趁着一股熱勁,我們工作隊和村幹部一道對近期的羣衆走訪和移民安置工作交流了看法。通過近段時間的努力,工作基本理順,但對有些問題,我還不踏實,靜下心來思考。

關於移民建房安置問題:

1、王家山農戶想移民建房的迫切願望需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在工作中,絕大多數農戶都表達了借南水北調移民的契機,搬出這窮山溝。因爲,王家山交通不便,山高溝深,土地貧瘠,全村除打工經濟外,農民沒有拿得起的致富產業,大家迫切想走出大山,尋找新生活。因此,在移民搬遷工作中,沒有納入搬遷範圍的農戶多次要求想從深山溝裏搬到山外,安置點在本村的農戶要求安置到離城區近的黃龍安置點。對於農戶表達他們想要儘快過好生活的願望,我和工作隊員達成共識,要多理解羣衆,學會換位思考的同時,多與羣衆宣傳移民政策,多走訪農戶傾聽意見,通過感情投資和政策透明,贏得廣大羣衆的支持。

2、移民補償金蓋不起新房的情況反映不可迴避,要積極宣傳政府的扶持政策,幫助出主意想辦法。這次移民安置,我們建設局按照區裏提出的把移民安置點建成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農民城市化生活示範村、aaaa級旅遊景點示範村和現代農業示範村的要求,在安置點房屋建設上,我們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外觀風格,樓層也分別設計了一層、二層、三層三種單體結構,供村民根據自家實際情況,決定房型選擇。但我們在做王家山集中安置點50戶移民安置工作過程中發現,隨着磚、鋼材、沙石等原材料及人工建房成本的飛漲,原來住土房的農戶想靠移民補償金來新建磚房是難以實現的。參照2014年區內的柏林、黃龍等城郊鄉鎮新農村農戶建房全包工造價標準(包括室內水電通達,門窗齊全,廁所、廚房正常使用等),以每平方米爲收費單位:一層860元、二層710元、三層700元,按照圖紙設計每層99.6平方米計算,移民戶蓋一層需資金8.6萬元、蓋兩層需14萬、三層需21萬元。全村移民,每戶房屋補償金在2.2萬元-11萬元之間,從這個程度上講,移民難以蓋起新房。但從現實情況看,可通過宣傳,引導羣衆用三種途徑解決:

一是家庭有常年在外打工,用打工收入蓋二、三層樓基本沒有問題,事實上,全村74戶移民戶,其中有一半戶有青年在外打工,並通過抽籤確定了建房樓層結構。二是建房資金缺口大,無來源的或近期無法解決的,計劃蓋三層的,引導移民改蓋兩層;缺口資金小的,通過幫助移民算賬,用國家後期移民扶持補助金、移民建房困難補助費,區政府考慮物件上漲因素的移民補助政策和獎勵政策,每年發放的計劃生育補助資金等來填補;

三是資金只能蓋一層的移民,爲了羣衆今後的生活,還是要引導蓋倆層。王家山處於偏遠山村,交通不便,建房成本無形增加了很多,但我們通過努力,和建築商多次談判,達成比照城郊的黃龍、柏林等地農戶建房標準。即便這樣,若

農戶單獨建一層(單價860元),約需8.6萬元,若蓋兩層(單價710元),需資金約14.2萬元。這樣一(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來,相當於加第二層只花了5.6萬元。當時,有人私下建議,提出困難戶可否採取聯建,三戶或兩戶公用一個宅基地,這樣對於建一層的移民可直接節省1.5萬元資金,但這樣沒有政策依據,不利移民將來生活提高,考慮後就不再提。我想,這些特別困難的移民戶,可否考慮可否採取部門幫建、民政特困救助等約定辦法化解。

3、移民戶長期進城居住不願在安置點建房的問題處理。有一個叫閔道清的移民戶,一家四口人,幾年前進城打工,已在紅衛街辦購買商品房,並辦理了相關房產證。其本人表示不願在王家山安置點建新房,只想拿回自己在村裏移民房屋的補償款。和閔道清類似的情況,還有好幾戶移民,也在城裏定居多年,併購買房屋,均表示不要村裏宅基地。我在想,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達成既符合政策,又讓移民滿意,還不給今後工作留下隱患。這還需要我們發展庭院經濟

庫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的難點,事關中線工程建設的成敗、移民切身利益和社會大局穩定。從現實來看,移民安置預期與客觀現實存在差距,有限投資與移民利益存在矛盾,建房規劃與具體操作也存在偏差,這就需要我們駐村工作隊要認真傾聽移民心聲,及時掌握移民動態,耐心做好移民思想工作,切實解決移民合理訴求,和移民交朋友,視移民爲親人,就能做好 移民遷建安置工作。

關於王家山包括移民在內的村民未來致富的思考:王家山平均海拔600米,屬高寒氣候,山地坡地多,大都不適宜農作物生產,種糧產量不高。一直以來,全村250戶,1015人。全村500勞力,有400在外長期打工,勞務經濟成爲村裏主要支撐,加上雖父母進城學生,村裏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留守婦女一共不到500人。如今,制約全村發展的問題主要是交通和產業。2、王家山人過去進城要擺渡到黃方公路乘車進城,或直接繞4公里山路走到黃龍鎮進城,現在經過爭取,通往山外的4公里道路正在鋪毛路面,屆時,村裏人出行就不難了。二是需要培育農民致富產業。前幾年,村裏發展了300多畝柑橘,但因高寒氣候,樹基本凍死完了。這些年,村民除了種麥、種玉米,小部分朝陽地收點油菜,就沒有其它產業項目了。要讓包括移民在內的村民早日致富,根據村上經濟發展現狀,和前階段的調研走訪,我想和村幹部開個會,重點從三方面做好致富產業項目:一是借鑑白馬山高山氣候特點,邀請專家論證,發展高山綠色有機茶園300畝,

找到一個村民、移民長遠的致富門路。二是發展土雞養殖,通過獎勵引導辦法,培育農戶每年出欄土雞上萬只,形成賣雞、賣土雞蛋的副業致富格局。三是南水北調蓄水,水位線上來後,組織年輕勞力戶發展網箱養魚,形成漁業富民產業,這項工作要早謀劃。四是從長遠生態與經濟效益出發,在村裏打造千畝杉樹經濟林帶,並在100畝板栗林地的基礎上在適度擴大,引導農戶發展庭院經濟致富。接到電話,下午要在黃龍開移民推進會,匆匆趕回。明天早上再進村裏,確定長期居住在城裏移民戶的建房選址問題。

(作者系張灣區建設局長 劉剛)

第五篇:縣政協副主席王治國的民情日記

4月18日 晴 星期一

今早匆匆吃罷早餐,八時許,我到辦公室閱處完有關文件,向政協辦公室負責人通報近期工作日程,銜接相關事項後便驅車上官渡。車過上庸鎮餘家埡子,路況逐差起來,因爲此段正在改造,近60公里的路程,經過一路顛簸,到官渡集鎮已是11時許。顧不上喝水,就向新街村跛鑼山進發。

在煙地裏見到菸農張體成,他正汗流浹背地忙着起煙壟,準備栽植煙苗。今年53歲的張體成,個子長得不很高,但很結實。說到種植烤煙闖出致富路,張體成把切身體會一股腦兒倒了出來。

“說實在的,種煙確實很辛苦,從整地施肥、起壟蓋膜到採收烘烤,需要下很大的力氣。但是我不怕吃苦,而且我管煙比管莊稼細心得多。”

“剛開始,缺乏種植知識和烘烤技術,後來便積極參加縣、鎮兩級烤煙技術培訓班,和煙技人員經常溝通交流,並不斷總結經驗,終於掌握了要領。”

“我們這裏有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我的兩個弟弟也在外面當包工頭,弟弟也動員我加入。我想:我們有的是山地,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靠種植和養殖同樣能致富。”“2014年種煙20畝,收入31800元,2014、2014年、2014年收入5萬多,去年種植烤煙30畝,因天氣差、病蟲害等基本保本。今年發展40畝,只要天氣好,預計收入不會少於10萬元。”

“6年來,我種植烤煙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因種煙業績突出,已經連續兩年得到政府的獎勵,不僅在村裏是種煙大戶,在鎮裏也是排在前列,我的房子、家用電器都是靠種煙後纔有的,所以我不會放棄種植烤煙,我相信日子會一天比一天過得更殷實。”

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利用積累的資金搞養殖,去年他除烤煙外,其它收入近3萬元。更令人讚歎的是他一家子的勤勞。我衷心祝願他一年更比一年好。

告別張體成,來到徐定明家,徐定明曾任新街村村支部書記,今年57歲。從他家門口目舉遠望,只見一排排整齊劃一、新穎別緻的徽派民居鑲嵌在青山綠水間。談起移民與非移民的差別, 徐定明更多的是感慨:“沒想到,他們(移民)這輩子真能享上好福氣,交通便利,沼氣、自來水一應俱全,道路全部硬化,美化也在進行,我打心眼裏羨慕!”

徐定明對我說:“雖然這一片不是移民,沒有享受到優惠待遇,但是這裏的羣衆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近20戶人家已有13戶蓋起新樓房。”環視徐定明小院四周,在綠樹紅花映襯、微風輕拂下,黑瓦白牆若隱若現,勤勞的羣衆有的在進行牆體裝飾,有的在修築院間路,有的正在備耕……好一幅充滿生機的熱土。

“我覺得移民更應該向非移民學習”,我心裏默默地念着。

走出跛鑼山,我來到家竹園移民安置點,這裏是潘口水電站移民安置點之一,也接納了部分龍背灣電站庫區移民。爲了能讓移民們住得安心和舒心,村裏除了幫他們挑選最佳的建房用地外,還調劑出生產用地,統一分配給移民。村黨支部書記劉順波介紹:“移民安居以來,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支兩委積極做好安民工程,指導選舉產生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鼓勵移民參與村集體事務,爲本村的發展出謀劃策;積極加強溝通,建立不定期走訪制度,及時瞭解移民的生活、生產現狀,讓他們能真正融入新街村這個大家庭中。”

我仔細察看了移民在當地分得的水田、旱地,並深入到移民家中,詳細詢問移民家庭人口、田土分配、生產生活等情況。移民劉金學說:“村民們十分友好,一點都沒有把我們當外鄉人看待。不管是住房條件還是收入都不錯。”移民陳賢德笑逐顏開地說:“我們來這裏已經習慣了,我們安心在這裏生活”。在一號場平安置點,勤勞的移民羣衆正在門前栽植樹木,我向他們詢問當地羣衆相處是否融洽,移民劉成明說:“我們很融洽,有事大家互相幫忙”。

在影響區王永學家,向他詢問了新房選址、移民政策是否滿意,王永學夫婦滿臉笑容地說:“我們一家人都很喜歡這個地方,現在我們最大的希望是早點把房子建起……”隨行的鎮長伍盛國答覆說:“你放心,你的事就是黨委、政府的事,我們始終會善待移民、尊重移民、關心移民、幫助移民。”“鎮幹部帶着熱情、飽含真情、傾注感情,視你們爲親人,你們一定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我連忙補充說。爽朗的笑聲迴盪在夜晚寂靜的山村。

通過走訪,總的感到羣衆對黨的政策落實情況比較滿意,村裏生產發展,民風淳樸,和諧安寧。對羣衆提出的添置農耕機、整修烤煙爐、改善耕地質量等願望,一定想方設法協調解決。(王治國)

閱讀此文後還關注了以下範文:

虢王鎮記“民情日記”建“民情臺帳”活動彙報

市政協副祕書長王勇來自鮑花村民情日記

學習藍書記、王市長《民情日記》心得體會

民情日記 民情調研

民情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