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地質學實習報告【通用多篇】

地質學實習報告【通用多篇】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一

一、實習時間:

二、實習地點:生態樣方調查及植被認知、土壤結構和取樣、華南植物園溫室。

三、實習內容

1植物樣方調查

1.1樣方調查的目的

瞭解植物分佈情況。瞭解各層植物的種類以及各自的生長情況。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調查不同的植物。通過植物樣方調查,找出植物生長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鞏固、深化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在實際環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虛心學習,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形成熱愛專業、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的良好品德。 1.2準備的材料

一盤捲尺、一盤皮尺、標本袋、標本夾、繩子、頭、繩子、編號牌。

1.3調查過程

對於喬木層,我們選取了一個長20米,寬20米的樣方面積,然後我們觀察了一下,確認了樣方中喬木。接下來,我們又數清楚了每種喬木的棵數,並給它們編號掛上了號碼牌。然後我們按照一定得順序,一棵一棵的測量這些喬木的高度、胸徑、冠幅、枝下高以及判斷它們的生活力。並同時將測量的結果記在相應的表格中。

對於灌木層,我們選取了一個長5米,寬5米的樣方面積,然後我們觀察了一下,確認了樣方中灌木。接下來,我們又數清楚了每種灌木的棵數,並給它們編號掛上了號碼牌。然後我們按照一定得順序,一棵一棵的測量這些灌木的高度、基徑、蓋度以及判斷它們的生活力。並同時將測量的結果記在相應的表格中。

對於草本層,我們選取了1個長1米,寬1米的樣方面積,然後我們將樣方內的草本植物進行分類,數出各種植物的棵數,接着量出每棵植物的平均高度蓋度,並根據它們各自的生長狀況判斷它們的生活力。

1.4調查的結果

2土壤剖面

2.1挖土壤剖面

剖面的設置、挖掘和觀察土壤剖面應設置在代表性較廣的地形部位上。一般挖成1×1.5~2米的長方形土坑,其深度因土而異。對發育於基岩上的土壤,一般挖至露母巖爲止;通常深1~3米左右;對沼澤土、潮土、鹽土和水稻土等地下水位較高的土壤以出現地下水爲止。挖出的表土與心土要分別堆置於剖面坑的兩側。觀察面上沿的地表不能堆土和走動,以免影響觀察、採樣。

剖面挖就後,先按形態特徵自上而下劃分層次,逐層觀察和記載其顏色、質地、結構、孔隙、緊實度、溼度、根系分佈、動物活動遺蹟、新生體以及土層界線的形狀和過渡特徵。接着根據需要進行pH、鹽酸反應、酚酞反應等的速測。最後自下而上地分別觀察、採集各層的土樣,並將挖出的土按先心底土、後表土的順序填回坑內。

2.2剖面的結構

土壤剖面指從地表到母質的垂直斷面。不同類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態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徵,包括土壤的若干發生層次、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等。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遷移和轉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組成、性質和形態各不相同的層次,稱爲發生層。發生層的順序及變化情況,反映了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土壤性質。

土壤剖面發生層一般分爲:表土層(A層)、心土層(B層)和底土層(C層)。底土層中,還包括潛育層(G層)。表土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在森林覆蓋地區有枯枝落葉層。心土層也叫澱積層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

底土層也叫母質層,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響,保持母質特點的一層。潛育層也叫“灰粘層”,是在潛水長期浸漬下經潛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層,土色藍綠或青灰色,質地粘重,通氣不良,養分轉化慢。觀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認識土壤、分析鑑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從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質的土壤縱截面稱爲土壤剖面。一般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水平層狀構造,在野外以其顏色、質地、結構及鬆緊度、新生體等區分。層狀結構爲其最重要特徵,是土壤形成及其物質遷移、轉化和累積的表現。一般劃分3個最基本層次:①表土層(A層)。爲有機質積聚層和物質淋溶層;②心土層(B層)。爲淋溶物質澱積層;③底土層(C層)。又稱母質層。這3個基本層最早由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也夫命名,以後,人們根據每個基本層的性狀與發生學特點又進一步細分。

簡單剖面

原始剖面:剖面上只有A和AC層。弱分異剖面:剖面層次分異不明顯,各層之間無明顯界線

侏儒剖面:發生層完整,但每一土層的厚度甚薄。

巨型剖面:熱帶氣候條件下高度風化形成的超深厚剖面,厚度可達數米至十餘米。

侵蝕剖面:土壤剖面上部部分層次被侵蝕掉。複雜剖面

1)異源母質剖面:土壤剖面上部土層的成土物質與底部基岩或母質組成不一致的剖面。

圖2.2垂直斷面

2)埋藏剖面:由於後來物質覆蓋,在土壤剖面的一定深度中出現一個或一個以上埋藏層或埋藏剖面的剖面。

3)堆疊剖面:原來的土壤剖面多次被沉積物質覆蓋,或由於大量使用泥肥、土糞等使土壤表層或耕層不斷墊高。

4)翻動剖面:剖面表土層以下的土層經人爲翻動到地表。

5)人造剖面:在採礦、興修水利等活動後,將混雜的土壤物質堆積或填回而形成的剖面。

2.3分層取樣

2.3.1樣品採集

瞭解污染物質在土壤中的垂直分佈,沿土壤剖面層次分層取樣,每個柱狀樣取樣深度都爲100cm,分取三個土樣:表層樣(0~20cm),中層樣(20~60cm),深層樣(60~100cm)

2.3.2取樣方法

①鐵鍬、鐵鏟、竹片等直接取樣;②採樣筒取樣;③土鑽取樣;④挖坑剖面取樣

1、地表層:鐵鍬、鐵鏟、竹片直接取樣;

2、分層取樣:手工操作和機械操作土鑽,進入一定深度的土壤,將土柱提上,,按需要切割採樣;或鐵鍬、鐵鏟等挖一剖面,分層取樣。

2.3.3取樣量各點(層)取1kg土樣裝入樣品袋,對多點均量混合的樣品可反覆按四分法棄取。

2.4注意事項

1、對照採樣點不能設在田邊、溝邊、路邊或肥堆邊。

2、有腐蝕性或要測定揮發性化合物,用廣口瓶裝樣;含易分解有機物的待測定樣品,採集後置於低溫(冰箱)中。

3、分層採樣次序:自下而上,先採剖面的底層樣品,再採中層樣品,最後採上層樣品。

4、測量重金屬的樣品,則應避免使用金屬器具取樣。可用竹片或竹刀去除與金屬採樣器接觸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樣。

3生態研究案例分析:酸沉降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

3.1酸沉降對森林植物的影響及其機理

森林衰退的原因一般認爲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植物的生理生化過程造成直接影響;二是對森林的間接影響,即認爲酸沉降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引起土壤的酸化,造成植物營養不良,有毒元素活化,重金屬釋放,進而影響植物生長和森林衰退[3]。

3.2直接影響

3.2.1植物體形態

1、傷害葉片

葉片是植物與大氣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是大氣污染物最先進入植物體的門戶。因此,植物的傷害症狀最早出現在葉片上[4]。幹、溼沉降都會改變植物葉片表面蠟被層和角質層的物理、化學特性。這些結構對葉片除了起到保護作用外,還可以調節植物的許多生物化學反應。對樹葉表皮的破壞,加速了葉片的老化,使葉片失去活力,變得枯焉甚至掉落、死亡[5]。特別是在低pH值的酸沉降作用下,在短期內就能對葉片造成可見傷[6]害。樹葉的變小,黃葉的增多,數量的減少,勢必會削弱其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活動,影響光合作用,導致林業生產下降,森林退化[7]。

2、傷害根系

根系作爲植物水分代謝和礦質營養的重要器官,是土壤資源的直接利用者和產量貢獻者,它的生長髮育直接影響到地上部莖葉的生長和生物量的高低,並與植物的抗逆性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有關。根系也是一個重要的碳素庫,其呼吸作用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反饋途徑之一[8]。植物根系養分吸收性能與土壤養分、水分、pH值和溫度等環境條件有着密切的關係,同時又影響着根際土壤中養分的遷移和有效性。酸沉降不但改變了根系周圍的物質組成、理化特性,也直接傷害了根系的生長。

3、生長及生產力

酸沉降引起森林生產力的下降已成爲無可爭辯的事實。但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一定的酸度條件下,酸沉降的的確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樹木的生長或羣落的增長。如在中歐和美國等國家出現的大面積森林衰退之前,其森林生長量比同時期未受酸雨影響的森林的生長量有較大的增加。其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有學者認爲一方面酸沉降中的N、P和S素對植物起到了施肥的作用,另一方面酸沉降中強酸根離子的增加促進了土壤的風化,從而使進入土壤溶液中的營養元素含量增加,有利於植物的生長[9]。至於在有些受害林羣中,樹木仍能繼續增長,是因爲死亡的樹木被分解、礦化後爲其附近的樹木提供了養料。雖然這種增長能夠持續幾年,但最終會導致樹木死亡率的增加和生物量的降低[10]。一些人工模擬實驗也證明了,在輕度酸雨或短時期內,酸雨對植物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11]。

地質實習報告 篇二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實習區地理位置 宜陽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位於距洛陽市以西25公里處,東西長5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總面積16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125公頃。宜陽縣交通發達,焦枝鐵路洛宜支線直抵城郊,宜故、鄭盧兩公路分別沿洛河兩岸縱貫東西,南閻公路橫跨縣境南北,另有數十條鄉村公路與全縣各地相通。

實習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李溝一帶,行政區劃隸屬宜陽縣城關鎮管轄,北側與宜陽縣城相鄰,西至頭道溝水庫,東至宜陽採石場,南至葛家崖斷層,面積約36 km2。

第二節 行政區劃

宜陽縣轄6個鎮、10個鄉:城關鎮、錦屏鎮、柳泉鎮、韓城鎮、白楊鎮、香鹿山鎮、鹽鎮鄉、高村鄉、三鄉鄉、張塢鄉、花果山鄉、上觀鄉、蓮莊鄉、趙堡鄉、董王莊鄉、樊村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20xx年1月,將宜陽縣豐李鎮的西霍屯、邢屯、樑屯、王屯、油坊頭、畢溝、侯城、小營等10個村劃歸洛陽市洛龍區古城鄉管轄。20xx年12月29日,經河南省政府批准,撤銷城關鄉,建立錦屏鎮。20xx年1月20日上午,宜陽縣城關鄉更名錦屏鎮慶典儀式隆重舉行。20xx年3月5日,洛龍區豐李鎮掛牌儀式舉行,此後豐李鎮脫離了宜陽縣管轄。

宜陽縣共396個行政村,3511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總量7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4萬人,佔總人口的12.8%。民族有漢、回、壯、蒙、藏等30多個,其中漢族人口占98. 9%,回族人口占0.8%,壯族人口占0.2%,其他民族人口占0.1%。

第三節 道路交通

宜陽自古即爲交通要道。《尚書2禹貢》記述夏啓開闢了“南崤道”,此道由洛陽沿洛水西行至宜陽三鄉折入連昌谷,經洛寧縣北過陝縣之雁翎關,沿黃河南岸西行。春秋前後,秦楚交往形成一條西通秦隴、東下吳越的交通要道,稱爲“秦楚孔道”,是一條古商旅大道。

宜陽交通發達,省道八官線、安虎線橫穿東西,省道南車線、縣道宜新路和宜白路貫穿南北,洛陽市西南環繞城高速和鄭西鐵路客運專線穿境而過,焦枝鐵路洛宜支線直抵縣城,境內已形成“兩縱兩橫加一環”的公路網絡,全縣公路里程達2223公里。全長17公里的洛宜快速通道使宜陽縣城與洛陽市中心的通車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全縣353個行政村已全部通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形成了縣級公路鄉鄉連、農村公路村村通的公路網絡。現有三家客運企業:洛陽一運公司宜陽汽車站、宜陽縣公交公司、

宜陽縣天禾出租車有限公司。宜陽縣汽車站現有客車197輛,線路82條;公交公司現有公交車46輛,公交線路8條;天禾出租車公司現有出租車100餘輛。實習區內有簡易公路通往縣城。

第四節 自然經濟地理 宜陽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地跨東經111°45′~112°26′,北緯34°16′~34°42′,東連洛陽,西接洛寧,南與嵩縣、伊川交界,北與新安、澠池爲鄰。宜陽縣總面積1620平方公里,佔河南省總面積的1%,洛陽市總面積的11%。全縣平均海拔360米,縣城海拔195米。

宜陽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地貌特徵爲“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嶺中爲灘,洛河東西全境穿”。地理區劃大致可分爲洛河川區、宜北丘陵區、宜南丘陵區、白楊和趙保盆地、宜西南山區五大區域。宜北屬秦嶺餘脈,宜南屬熊耳山系,境內有花果山、靈山、錦屏山等22座知名山峯。花果山主峯海拔1831.8米,爲全縣最高峯。

宜陽水系屬黃河流域,全縣大小河流及山澗溪水360多條。境內主要河流有洛河及其九大支流,洛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縣水資源4.49億立方米,主要水產品有鯉魚、鮎魚、鰱魚、鯽魚、鱔魚、草魚等。全縣大小水庫19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總庫容2910.3萬立方米。最大的水庫爲寺河水庫,庫容爲1050萬立方,是全縣唯一一座中型水庫。

宜陽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年均氣溫14.8℃,地溫平均12.8℃,年降水量500毫米~800毫米,無霜期200天左右,全年日照在1847.1~2313.6小時,日照率爲47%,冬季因受蒙古高壓控制,多偏北風。夏季多偏東風,平均風速爲25米/秒。全年無霜期平均228天,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對溫度條件的要求。

宜陽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較多。據縣誌記載和文物普查中發現,全縣有古城址15處,宮殿17座,廟堂41處,亭臺、樓閣19個、祠、庵、寺、觀78處,古驛站9處,古橋樑29孔,古墓葬38個,館藏文物5200件。 其中邵窯遺址、蘇羊遺址、靈山寺、五花塔等被列爲重點保護對象。

宜陽縣不僅古蹟衆多,山水名勝也星羅棋佈,山、坡、崖、洞、窟、泉、池、溪、潭、井一應俱全。距縣城50公里、海拔1831.8米的“花果山”,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霧美、林茂,被確定爲國家森林公園。“靈山寺”是中國佛教名剎“白馬寺”的姊妹寺,坐落在宜陽城西8公里處洛河南岸北麓半腰。寺內建築典雅莊重,古色古香,寺後鳳凰嶺滿山翠柏,濃密蔥鬱,寺側鳳凰泉幽深清麗,甘甜宜人,寺前銀杏樹下懸崖垂秀,洛水縈迴。

第五節 工農業狀況

近年來,宜陽縣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力實施產業立縣、工業興縣、科教強縣、旅遊名縣和項目引資雙帶動戰略,促進了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先後建設了投資9.6億元的龍羽535.75萬千瓦火電項目、投資12.8億元的黃河同力日產1萬噸幹法水泥生產線、投資8億元的中信重機鑄鐵件、投資6.5億元的

乾納冶金年產6.5萬噸鋁板帶、投資20億元的升揚硅業年產20萬噸金屬硅等一大批工業骨幹項目,初步形成了能源、建材、精細化工、冶金、機械加工和製造、煙花爆竹等六大工業支柱產業。

宜陽縣從20xx年以來舉全縣之力建設產業集聚區,聚集區規劃面積達11.96平方公里。目前,建成面積達到6.6平方公里,集聚區總體規劃、區域環評、空間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通過省級評審,“三縱五橫”的路網框架已經形成,變電站、集中供氣、集中供熱工程正在實施,集聚區功能日益完善。20xx年新建標準化廠房10萬平方米,新上項目18個,固定資產投資額在全省175個集聚區排序第16位,綜合發展指標在全市17個集聚區排序第3位。宜陽20xx年,宜陽縣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69個,總投資57.8億元,完成投資29.6億元。其中投資12.7億元的升揚硅業10萬噸金屬硅一期、投資8億元的中信重工鑄鐵件一期等48個項目竣工投產,完成投資18.7億元;投資7.1億元的黃河同力二期日產45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投資4.6億元的凝瑞鎂業年產3萬噸鎂合金一期等21個項目加緊建設。全縣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1家,全年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達到117.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8.8億元、增長10.2%,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15.7億元。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營業收入、增加值、稅金分別達到了168億元、52億元和5.5億元。

第六節 實習目的和內容

實習目的:

(1)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通過野外現場的反覆實踐,鞏固所學的基本理論

知識。

(2)逐步提高運用基本理論去解決實際地質問題的能力。

(3)訓練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

(4)掌握地質報告的編寫方法及有關地質圖件的繪製方法。 (5)培養吃苦耐勞、實事求是、熱愛地學事業的崇高使命。

實習內容包括:

(1)熟練掌握羅盤的使用方法和野外地質觀測的記錄方法。

(2)瞭解實習區地層時代、層序、巖性、化石、礦產、厚度和接觸關係,並能應用所學知識對實習區沉積相、巖相、古地理環境和古氣候進行初步分析。

(3)肉眼較熟練的鑑別實習區各種沉積岩,並能掌握主要岩石類型和礦產特徵的描述方法。

(4)掌握褶皺和斷層等構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識別標誌,認識實習區的構造特徵,並能根據實習區褶皺和斷裂的組合特徵進行初步的幾何學、運動學及動力學分析,追溯構造演化史。

(5)掌握野外原始資料編錄方法,進行剖面的測量,學會畫路線剖面圖和信手剖面圖、路線平面地質圖和露頭地質素描圖。

(6)掌握實測地層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和地形地質圖等主要圖件的編制方法和繪圖基本技能。

第七節 實習情況 起止時間:20xx年8月20日——20xx年9月9日。其中,20,、21日爲校內培訓階段,由老師講解實習區的地質情況、野外實習方法及注意事項。實習期間,8月31日、9月1日降雨,進行室內作圖。

組隊和分組情況及指導教師:此次實習共八個班,以班爲單位,每班兩名指導教師,負責本班的野外指導工作。班內再分小組,每組6—7人。我班分爲五個組,指導教師爲張漢瑞、牛永斌。

本組成員:李蓮、郭許成、靳玉鑫、孔垂芳、李健、凌端俊、李文鵬。 完成的工作量:地質剖面圖兩幅(1:1000)

綜合柱狀圖一幅(1:20xx)

地形地質圖一幅(1:10000)

信手剖面兩幅

觀察講解路線:駐地—長嶺—武家嶺—二里廟—駐地

駐地—馬莊—王家門—駐地

駐地—李溝—大雨淋—二馬營組—駐地

第二章 地層

第一節 區域地層

區域地層區劃屬華北地層區豫西地層分區陝澠地層小區。區域地層除缺失寒武系上統長山組至石炭系下統及侏羅系、白堊系外,自元古界熊耳羣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中間有缺失地層)。元古界地層主要分佈於陳宅溝斷層以西;寒武系地層主要出露於煤田北部及李溝向斜的西翼,南部高山礦區亦有零星分佈;石炭、二疊系主要出露於宜洛礦區和高山礦區諸井田之內;三疊系則大面積分佈於李溝向斜軸部及殷橋斷層以東;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廣佈煤田的中部和南部。

含煤地層爲石炭系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中統上、下石盒子組和上統孫家溝(石千峯)組。太原組含一煤段,山西組含二煤段(二1煤爲實習區

主要可採煤層),下石盒子組含三煤段、四煤段、五煤段,上石盒子組含六煤段、七煤段、八煤段。

第二節 實習區地層及古生物

實習區屬基岩裸露——半裸露區,地層出露情況良好,特別是公路揭露剖面清晰,易於識別。現將實習區地層及古生物情況從下之上敘述如下:

(一)中元古界Pt2

北大尖組。北大尖組主要爲淺肉紅色富長石石英砂岩,夾薄層灰綠色粉砂質,具淺變質作用。主要沉積環境爲濱海環境。該處岩層產狀爲85°∠45°。

(二)上元古界Pt3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 篇三

1、前言

一、實習概述

1、實習任務依據:激發波在不同地層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從而劃分地層和岩層;

2、實習內容:單邊排列激發的平面波速實驗法;孔中波速測試,地面波速測試,陸地聲納法探測基岩深度;根據觸探試驗劃分地層和基岩面;認識多功能鑽機的操作過程,岩心編錄;望峯崗煤礦現場參觀認識煤礦建設及生產過程。

3、實習老師:王興陣、蔡勁鬆。

4、實習地點:資環系辦公樓東南角及望峯崗煤礦

5、實習安排:11月15日:鑽機操作認識實習,岩心編錄及保存

11月16日:平面波速試驗及靜力觸探試驗

11月17日:望峯崗煤礦實習

11月18日:靜力觸探試驗及電法測井及三維電測深

6、實習要求:(1)實習中主動動手去做,去思考並遵守紀律(2)文字簡練,圖表清晰,結論正確,建議合理。

二、XY—1型多功能鑽機

主要設備:鑽機鑽進深度100米;泵量95Lmin;平孔直徑110mm;終孔直徑75mm;鑽機質量620Kg;最大起重量10KN;最大泵壓1、2Mpa;柴油機功率12馬力;壓力錶0—2.5Mpa;柴油機型號ZS1105;標定功率12.1Kw;標定轉速2200rmin;淨質量160Kg

地下部分主要由鑽桿和鑽頭組成,鑽頭有五顆鑽齒,合金剛成分。當碰到強度大的基岩時,用鋼砂管取岩心。麻花鑽用來取土心。墊叉起支撐鑽桿重量的作用。自由鉗用來換鑽尜和鑽頭。

2、操作過程

我們首先到達系樓的東南角。在鑽機開啓前,工程師師傅向我們介紹了鑽機的結構,鑽機主要由柴油機,傳動裝置,鑽掘裝置組成。鑽進裝置由水壓機,油壓機,鑽頭,鑽桿組成,鑽頭的較較鑽桿粗,直徑約10釐米,鑽頭鑽進材料爲合金鋼,主要是在較軟的土、頁岩泥岩等較軟的岩石或土中鑽進,用於中小型鑽機的配置。本次鑽進的主要目的是劃分基岩面,同時取出巖芯,供編錄使用。

鑽機開動後,工程師傅在調節鑽機的同時,向我們介紹了鑽機各個機械調節杆的作用,並在他的幫助下,有幾位同學試着操作鑽機。隨後,開啓泥漿泵,調節合適的壓力,開始鑽進。

大約半個小時後,鑽機的速度明顯下降,此時的深度爲6.4M,碰到基岩,隨後,工程師師傅開始調節鑽機,以能夠更好地鑽進。

對於鑽進速度,有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因素。

1、柴油機的標定功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配套的柴油機的標定功率越大,鑽進速度越大,效率越高。當然,也不是標定功率越大越好,否則容易造成能量的額外消耗過大。

2、另一個影響鑽掘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鑽桿和鑽頭的質量。鑽頭一般爲合金鑽頭,合金鑽頭的使用範圍較大,主要是由於它的價格較便宜,同時,在技術條件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其鑽進效率不斷提高;

3、金剛石鑽頭的鑽進效率最高,但是它的價格較高,對於較小的鑽進效費比不合算,其主要在較大較深的鑽進過程中使用。

4、例如,我國現在在東海大陸架上進行的大陸超深鑽,計劃鑽進深度爲10000M,所用主要就是合金鑽頭。

5、基岩的強度大小。土、軟巖軟土中的鑽進速度較快,而在較堅硬的岩石中,如砂岩、灰巖中的鑽進速度就慢得多了。

6、鑽機的泥漿循環裝置。現在的鑽機採用液壓機抽取泥漿池的的泥漿,並臨時儲存在高壓儲存罐中。液壓機的壓力的大小直接影響鑽進的速度。

除此之外,鑽進速度還受傳動裝置,泥漿水壓等其他條件的影響。

各鑽桿和鑽頭和鑽桿之間一般採用錐形螺紋,即是越向內,鑽桿的孔徑越小,這樣的,更好地保證了鑽桿間的連接牢固性,同時,也容易拆卸。鑽機除可以打鑽外,還可以取巖芯。巖芯管和鑽桿間的接口處的設計更爲獨特。爲了保證取芯順利,接口處有以自由活動的鋼珠,在鑽進的過程中,在一定的泥漿壓力作用下,鋼珠所堵的孔是通泥漿的,從而保證了取芯管中無空氣。而在停止鑽進後,鋼珠堵塞了孔,下部則處於真空狀態,這樣就形成了自巖芯至鋼珠段的負壓,從而成功取芯。

取出的巖芯約爲0.87M,爲第三系“紅層”分紅色砂岩,是一種未固結的含岩屑砂岩,紫紅色,中粒。由於未固結,用手捻磨,有砂粒掉落,石英長石含量較高,因此,硬度較高。

3、岩心及編錄

在鑽探過程中要仔細觀察,詳細記錄,掌握第一手工程地質資料,這是全面闡述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的和正確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主要依據。

1、基岩鑽孔的編錄和要求:認真填寫報表和鑽探日誌。要詳細記錄鑽具陷落、進尺較快、漏水、孔壁掉快、跨塌等的深度。岩心描述的內容包括岩石顏色、成分、結構、產狀、裂隙發育程度、風化程度等。鑽進深度和巖性分層深度的測量誤差不超過0.05米。岩心採取率一般不能小於80%。岩心按順序編號,妥善保管。終孔後編制鑽孔柱狀土和說明書。

2、土層鑽孔編錄:土層鑽孔的鑽金速度較快,下鑽提鑽頻繁。所以要求地質編錄人員熟練掌握土樣描述、分層、取樣、原位測試和進尺深度測量等項目的操作技術,及時填好鑽探野外記錄表。

4、操作人員及注意事項:鑽桿是錐形齒,外徑大內徑小,不易迴轉鬆動。

捲揚機:提升鑽桿;鑽頭內有四個鑽珠:防止水迴流。

傳動齒輪得到作用:切換捲揚機和轉動齒輪之一來工作,靠小齒輪與大齒輪相互作用來使鑽桿轉動,並鑽進下去。

底部活動連桿的作用:類似“打氣筒”作用。從蓄水池中吸入水,儲存在高壓儲水罐中,並不斷維持儲水罐中的巨大水壓力,促使稀泥漿循環流動。其中活動連桿向左或者向右運動,作用相同,都向儲水罐中輸入水並從儲水池中吸收水。

取心率=岩心實際長度/鑽孔進尺深度。只有當取心率大於等於80%時才爲成功的0、87/1、2=72、5%,不算成功。

在人員安排上,一臺鑽機工作需要3人,一人主操作,一人在鑽孔處協調主機手工作,並清理從鑽孔中涌出來的碎屑物質。第三個人搬運裝卸鑽桿。

控制捲揚機的操縱桿有三個檔次:上升,停止,下降。離合器兩個檔次:斷開,連接。控制捲揚速度的杆有三個檔次:

三、平面波速試驗

雙孔—孔中激發孔中接收

接KD2111Y—3型地震儀

三分量應變儀

扣板

單邊排列:道間距1米,12個檢波器,偏移距0.5米,移動步距0.5米

四、靜力觸探試驗

靜力觸探是將電測應力傳感器(應變片等)探頭,用靜力勻速貫入土中,根據電測傳感器的信號,測定探頭所承受的貫入阻力,進而推測土層的工程地質性質、

常用的探頭有:測試比貫入阻力(Ps)的單橋探頭;測試錐尖阻力(qc)及側壁摩阻力(fs)的雙橋探頭;能同時測試孔隙水壓力的兩用探頭(Ps—u);三用(Ps—u—fs)探頭、國外還研發出各種多功能探頭,如電阻率探頭,測振探頭,側應力探頭,旁壓探頭,波速探頭,地溫探頭等、

靜力觸探試驗的工程目的主要是:

(a)土層劃分及土類判別;

(b)測定砂土的相對密實度Dr,內摩擦角φ;

(c)測定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強度cu,土的壓縮模量ES,變形模量E0,飽和粘土的不排水模量Eu,砂土的初始切線彈性模量Ei及初始切線剪切模量Gi;

(d)確定地基承載力,單樁承載力,固結係數,滲透係數及黃土溼陷性係數;

(e)判別砂土液化;

(f)檢驗地基加固處理質量、

靜力觸探具有測試結果可靠,效率高,成本低等顯著優點,適用於粘性土,粉土和砂土,不適用於碎石土及岩石、

(1)試驗設備:

手搖式輕型靜力觸探儀(地面電測儀(CDL—4)。

手搖式輕型靜力觸探儀示意圖

1、靜力觸探杆;

2、靜力觸探儀框架;

3、轉軸;

4、手搖把;

5、傳力鏈條;

6、鏈條壓傳力板長銷釘;

7、傳力板;

8、卡板;

9、觸探杆凹槽;

10、地錨杆;

11、地錨杆壓下橫樑銷釘;

12、觸探儀下橫樑;

13、地錨盤;

14、空心柱;

15、應變片;

16、頂柱;

17、探頭錐尖。

手搖式輕型靜力觸探儀由靜探儀框架,傳力設備(搖柄,轉軸,鏈條,傳力板,卡板),地錨,探頭四部分組成、

利用地錨提供反作用力、通過地錨杆壓下橫樑銷釘將靜探儀下橫樑,即將整個靜探儀固定在地表、

操縱手搖柄轉動轉軸,使鏈條上的鏈條壓傳力板長銷釘向下運動,迫使傳力板與卡板向下運動,而卡板是嵌在靜力觸探凹槽位置處的,也迫使靜力觸探杆向下運動、觸探杆下端的探頭在向下運動中,錐尖受到土的阻力,使探頭內頂柱向上運動,則探頭內空心柱變形伸長,貼在空心柱上的電阻應變片的應變值也就隨之增大(即傳感器的應變→電阻的變化→電壓的變化)、這種變化通過傳感器上的電纜線傳入地面電測儀、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 篇四

在這爲期一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受益匪淺。短短的30多天內,我不僅向老工人師傅學習了鑽探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到應該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處,更被隊裏同志們的無私敬業精神所感動。這不僅爲我今後的理論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我今後從事鑽探行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後,更加感謝學校和隊領導給了我實習學習的機會,也多謝同事們多日來無私的照顧和關心,使我開心順利的完成在隊裏的實習生活。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

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佈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佈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係、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徵、接觸關係、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地質實習報告 篇五

柳江盆地實習區地質概況

一、交通及自然、經濟概況

柳江盆地爲我們在秦皇島地區野外地質實習的主要區域。它位於秦皇島市北,其中心距秦皇島市28公里,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區內有縱慣南北的的公路及地方窄軌鐵路與秦皇島市區相通。交通極爲方便。

該盆地爲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其北、東、西三面爲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南。出盆地後在山海關和南側入渤海。盆地內丘陵一般海拔200——300米,最高的山老君頂,海拔493.7米。

本區年降水量爲400——1000毫米。其中70%集中於七、八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本區基本上以農業爲主,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工業以開採煤及耐火黏土爲主。

二、地層

柳江盆地爲一向斜構造。地層分區屬於華北——東北南部區的燕山分區的山海關小區。區域地層特徵屬典型的華北地臺型。前青白口紀的變質岩廣泛分佈於盆地的外圍。晚元古界、古生界則分佈於斜的兩翼。中生界地層與燕遼一帶極爲相似,但本區僅見有侏羅系出露與向斜的核部。

(一)地層層序

新生界

第四系 河牀、河漫灘、階地等鬆散沉積物。

中生界

侏羅系、中侏羅系 蘭旗組

下侏羅統 北票組

古生界

二迭系 上二迭統 石千峯組

上石盒子組

下二迭統 下石盒子組

山西組

石炭系 上石炭統 太原組

中石炭統 本溪組

奧陶系 下奧陶統 亮甲山組

治裏組

寒武系 上寒武統 鳳山組

長山組

崮山組

中寒武統 張夏組

徐莊組

下寒武統 毛莊組

饅頭組

昌平組

上元古界

青白口系 景兒峪組

龍山組

太古界

綏中花崗岩

三、岩漿岩

柳江盆地的岩漿岩分爲噴出巖和侵入岩兩大類。

(一)噴出巖:

該區的噴出巖分佈廣,厚度大,超過850米。噴出活動主要可分兩期:較早一期在侏羅世,巖性爲安山岩,分佈於向斜的核部;較晚一期在晚侏羅世,巖性爲酸性噴出巖,僅局部分佈於向斜的北端和東南邊緣。

(二)侵入岩:

1、燕山花崗岩:呈岩基產生。主要分佈於盆地的整個西部邊緣和東南外援。西部岩基稱爲“溫泉堡花崗岩體”。直接與向斜兩翼呈侵入接觸關係,巖體中心相爲灰白色中一粗粒鹼性花崗岩。邊緣相爲肉紅色中一細粒斑狀花崗岩。東南岩基中心相巖性與西部岩基相同,邊緣相爲斑狀細粒石英正長巖。本區所見燕山花崗岩,皆爲這兩大岩基的邊緣相。這兩大岩基侵入於侏羅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層,同位素年令測定爲一億年。形成時代相當於晚白堊世。

2、東翼淺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長一二長斑岩巖體及張崖子西南山正長斑岩——閃長珍巖巖體等。這些小巖體產狀爲巖株。形成時代的侏羅紀——白堊紀。

其次,本區各種巖性如輝緣巖、閃長珍巖、煌板岩。花崗斑岩等的侵入岩脈。岩牀爲數衆多,均受構造裂隙控制。大致呈北東——南西走向,北西——南東走向及南北走向。

四、構造:

(一)柳江向斜構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區是一個由古老變質岩系所組成(並有廣泛出露)的薊縣~山海關隆起區的邊緣部分發育起來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紀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紀古生代,中生代地層所組成的向斜構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爲——南北向延伸的不對稱甚至局部倒轉的向斜,西翼的產狀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帶產狀發生倒轉,而東翼產狀平緩穩定。該不對稱的向斜軸部緊靠西翼。因此出露的地層寬度東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爲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巖。混合花崗岩等變質岩出露於向斜盆地的北部,東部及南部邊緣。在古老變質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呂梁運動造成的)。其上爲晚元古代青白口紀巖系及以後各代地層。在向斜的西部及東南外緣爲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崗岩侵入,構成了險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個構造分區:

1、柳江向斜東翼區:

東翼佔據面積很大,約爲整個向斜面積的2/3強。

東翼區的構造特徵是岩層產狀平緩穩定(產狀向西傾角在10度~30度之間)。次生厚度變化小對煤及耐火粘土的開採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東翼小巖株。岩牀和巖牆爲數很多。多處侵入相對柔軟的煤層。以致使煤層受變質和擾亂,是開採的一個不利因素。斷層多爲北西和北東向。以正斷層爲主,多是小斷層。

2、柳江向斜西翼區:

由於西部花崗岩侵入造成擠壓,所以西翼地層出露較窄,次生厚度變化大。

西翼取的主要構造特徵是:岩層近南北走向,岩層產狀變化急劇,傾向東,傾角可達70度,甚至直立,倒轉。另一個主要特徵是有幾條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斷層,自西向東上推,延伸很遠。

由於受到強烈的擠壓,岩層厚度變薄,甚至缺失,加上斷層發育。因此,該區少有開採價值的沉積礦牀。

3、柳江向斜核部爲燕山期,噴發的中性安山岩所佔據。往往構成山地,如老君頂,海拔493.7米,形成了地形例置現象。

(二)斷裂構造:本區斷層較發育,類型較多,主要爲正斷層與逆斷層,分佈於向斜各處。主要斷層有:

1、雞冠山——湯河地塹:

位於雞冠山——上平山之間的湯河河谷中,由幾條近南北向的正斷層組合而成。斷層面傾角大,河谷東側斷層面向西傾,西側斷層西向東傾,湯河河谷就是沿地塹構造中心部位發育的。

2、伍莊——傍水崖斷裂帶:

該斷裂帶發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伍莊,東至傍水崖。有平行的數條斷層出現,形成迭瓦式構造。斷層面多向西傾斜。少數向東傾斜。傾角70o——80o。斷層面呈舒緩波狀,見有擠壓構造透鏡鏡體,構造角礫岩和片理化帶,牽引褶皺斷層和糜棱巖化等現象也較明顯。

3、蘇莊——伍莊——山羊寨逆斷層

該斷層發育在柳江向斜的西翼,走向ne20度,大致平行於向斜軸,是一條走向斷層,沿走向延伸近10公里。斷層東側爲下盤,其亮甲山組豹皮灰巖,,斷層兩側爲上盤,其張夏組後層狀灰巖。斷帶寬1米左右,中間有細晶閃長岩脈侵入。斷帶中有構造角礫,巖發育和片理化現象,旁側牽引,褶皺也較明顯。

4、牌坊砬子逆斷層:

該斷層觀察點位於伍莊東北500米牌坊子之廢棄舊礦坑處,斷層北北東向延伸,長達3公里。斷層發育於二迭系地層中,斷層東側爲上盤,西側爲下盤。上盤爲下二迭統,頂部b層耐火粘土和上二迭統含礫粗砂岩,具有明顯的牽引褶皺。下盤爲下二迭統粉砂質頁岩。沿斷層面觀察,見有構造透鏡體及片理化現象。上盤岩層兩組節理髮育。

5、石門寨126.6高地北採坑正斷層:

該斷層出露在柳江向斜的東翼,位於石門寨東南126.6高地北廢採坑處。斷層走向ne15度,斷層在平面上呈鋸齒狀延伸,在剖面上向東傾,傾角61o。整個斷裂寬帶15米,其中有正長斑岩岩脈侵入。寬約3.5米。斷裂帶中有斷層角礫岩,角礫大小不等,以東巖爲主。後期被二氧化硅所膠結形成硅化帶。實出地表面呈鋸齒狀近南北向延伸。斷層延伸有1.5公里。

斷層東側爲亮甲山組的薄層泥質條帶灰巖夾薄層竹葉狀灰巖,西側爲寒武系張夏組的厚層狀灰巖。

6、石門寨126.6高地南採坑逆斷層。

斷層發育在亮甲山組灰巖中,斷裂面在剖面上呈舒緩波狀。斷層面在剖面上見有大片擦痕、階步,斷層面附近有構造透鏡體和斷層泥發育。斷層的上盤(北西盤)產生次一級的牽引褶皺。該斷層延伸不遠,斷距不大。

(二)構造發育史:

柳江盆地於晚元古代發生海進。在長期風化侵蝕的古老變質岩繫上開始接受沉積。直至古生代,沉積了厚度較大的地層。與華北廣大地區一樣,在這段時期內曾有過長短不等的上升侵蝕期。如在清白口紀和下寒武世之,中奧陶世和中石碳世之間都曾發生過沉積間斷。上述時期柳江盆地古地理環境隨有過海、陸地明顯變遷。但地殼運動主要表現爲平穩的升降運動。所以該時期的地層之間的接觸關係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

自中生代初期起,經歷的構造變動性質與古生代不同。這個時期的構造變動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層強烈、褶皺、斷裂。

二迭紀末,本區發生強烈構造運動。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雛形。導致侏羅系以角度不整合覆蓋在古生界之上。這次構造變動之後,本區產生地形上的差異,北高南低,導致二迭系地層愈向北受侵蝕愈強,甚至局部無有蝕餘。侏羅系直接超覆於石炭系或奧陶系之上。

在下侏羅統下部岩層沉積後,又有一次構造變動。使下侏羅統下部岩層發生變形,改變了盆地沉積中心。所以下侏羅統上部岩層明顯地區域性起超覆於下部岩層之上。在西翼則超出下部岩層的沉積範圍。而角度不整合於古生界之上。由此推知,此時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對稱

地質學實習報告 篇六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透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構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爲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2、實習地點:即馬山國家地質公園

馬山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位於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馬山爲最高主峯,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峯拱衛在周圍。山雖不雲高,峯雖不屬秀,然而那裏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遊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3、實習時間:20XX年5月10日

二、實習資料

1、馬山自然保護區概況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馬山文化豐富的。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內含柱狀理石柱羣、硅化木羣、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蹟,被地質界稱爲“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蹟不僅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麪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羣是世界“三大石羣”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已發現並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岩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馬山地質地貌概況

馬山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馬山的基礎。透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構成了馬山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個性是馬山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馬山地層的構成爲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羣曲格莊組。其岩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其中蘊藏着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岩柱狀節理,從而構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爲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馬山自然保護區由主峯馬山(海拔233.1米)、西峯大山(海拔211.1米)、小峯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馬山、大山二峯並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峯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窪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範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構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於馬山潛粗麪火山岩結構構造特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潛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岩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構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爲白堊系萊陽羣,主要巖性爲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岩、含礫砂岩夾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偶夾砂岩。個性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馬山綠色次火山岩柱狀節理,構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羣”。同時馬山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爲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進程

(1)馬山硅化木

我們的第一站就是馬山極富盛名的——馬山硅化木。

目前在馬山四周發現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硅化反應構成了此刻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馬山地區曾爲“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超多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硅化反應構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馬山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爲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十分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羣落是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對象。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羣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2)馬山石林

馬山盛產安山玢岩,多爲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爲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構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爲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據專家考證,馬山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岩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岩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級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構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爲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馬山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爲罕見。就其價值而言,馬山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羣組成的馬山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爲中心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構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超多岩漿經冷卻收縮構成了此刻蔚爲壯觀的馬山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羣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爲世界“三大石柱羣”。

(3)沉積構造

在馬山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超多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構成此刻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齊,看上去彷彿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構成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構成了色彩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